数学教学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教学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意见

数学教学意见范文1

一、运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好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

告别了小学的学习模式进入初中后,学生是从家长和老师的怀抱中由被动从属地位向主动的自我转变。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把握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在继续保持发展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意义识记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记忆方法。

2. 以旧引新,适时引导。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新知识的奇心和新鲜感,在讲授某些新课的时候故意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趁势引入本节课课题。

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初一的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小学难度加大、题量较多,许多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因此,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

所谓的“听·说·读·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用归还的口头语言表达,学会看书,形成一套科学的自我学习方法,学会合理记录重难点知识并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将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合理训练

提高计算能力。较之小学,初中的有理数运算困难较大,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的小学算术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区分有理数运算与算术运算;特别是在有正负号影响的有理数运算,对小学的算术运算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应通过典型例题、习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审题,帮助学生分清运算顺序,找寻出错原因,检验分析题目的结构等,紧紧入扣,循序渐进,提高计算水平。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进行有效的沟通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合作、互动与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形成数学意识、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授课者,而且是教学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长极为关键。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和发展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五、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数学教学意见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元化;互动型;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28—01

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有好几年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我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平时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认真地探索和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建立新的初中数学教学观,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育教学。

目前,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旧、偏深,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精神、合作学习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的关注的却较少,课程实施过程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还是以前的教学手段、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性和探索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

一、要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学课程要能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还要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果与过程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

二、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共同的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学中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想法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的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教学任务上。学生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在教师规定下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的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新课程标准要求,只有缩小师生之间的这种教与学的目标上的差异,才能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三种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由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转变成为动态的知识研究者。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要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积极、主动自由的去思考,去发问,去选择,努力当好学生的顾问,去当他们交换意见的积极参与者,传递者,与学生之间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无间的朋友。

课堂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灵活变换师生的角色,用学生的眼光来看问题,用学生的思想去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想法来解决问题,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把教师转变成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学习伙伴。

三、引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数学课堂活动要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能够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单纯的去进行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数学教学意见范文3

对于对话教学的理解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把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二是把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第一种理解的实质是对话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把对话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即通过对话进行教学。第二种理解则是指体现对话理念的教学,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表达和交往需要、具有一定生活经验和一定理解力的个体,将对话看作是师生课堂生活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固有要求。

对话的本质是交流与沟通。《现代汉语词典》对交流与沟通的解释是:交流: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沟通是使两方能通连。百度百科对沟通的解释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一、数学对话教学实践的意义

综观现代中西方历次教育改革,其核心是:从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是“打好基础优先”,还是“提倡创新优先”;从教学理念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就美国数学教育而言,历次改革走的是循环往复的怪圈,张奠宙先生称之为:“翻烧饼”式的折腾。

我国数学教育一向以重视基础著称,但在教学理念上长期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形成了学生数学基础扎实,但数学创新能力薄弱的局面。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并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问题是,在教师和社会的主导作用毫不放松、甚至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落实?具体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因此,在传统的师生关系没有得到重建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本世纪初,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任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受评价、考试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而言,双方在互相靠拢。正如澳大利亚的A.Bship教授所分析的“学生技能训练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应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他指出,西方国家在没有走好第一步的情况下走了第二步,结果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在巩固第一步成功的同时,要注意走好第二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

如何在保持重视基础这一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认为,与传统教育的“强制”相对的,不是“自由”而是“对话”。

笔者认为,对话是实现“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之间平衡与整合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基础”与“创新”之间平衡与整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二、数学对话教学的误区

当前,我国“独白式”讲授已逐渐被问答式教学取代,但需要明确的是:问答是对话的主要形式,但问答并不等同于对话。许多问答式教学体现的是教育者(教师)与被教育者(学生)的权利关系系统,导致在课堂上丧失的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缺失对话的本质——交流与沟通。当前,我国数学对话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1.互不相遇的问答

案例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起始课教学片断:

……

教师:请问同学们,若你是球架制造者,怎样设计才能使横梁所在直线与地面所在平面平行(如图)?

学生1:在横梁两个端点系两条细绳,细绳下端系上铅锤,让这些细绳都垂下来(到地面为止),只要它们的长度相等就可以了。

学生2:不用这么麻烦,量一下AC与BD的长度,只要AC=BD就可以了。

教师:实际上,只要AB∥CD就可以了。

……

评析:学生自主建构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教师则按照课本给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其实,学生1的方法更自然、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生2的方法有待完善)。这种互不相遇的问答,只是交流各自的观点,而没有形成沟通。不仅使学生心存疑惑,而且也挫伤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因而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出现与教师(教材)不一致或偏差。教师要重视“不一致”或“偏差”的原因和思维过程,通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调控,把新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2.未能反映学生真实想法的问答

案例2:“数列概念”教学片断:

……

教师请学生观察几组数字后,指出:每组数都构成了一个数列。

教师:如何给数列下定义呢?

学生1: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教师:非常好!(板书数列定义,进行下一项教学程序。)

……

评析:学生看似正确回答了老师问题,但真实情况是,学生并没有参与数列概念的建构,只是根据课本中的定义回答的,并不反映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种问答,其实既无交流,也无沟通。教师应及时设疑、激疑、追问:是否能这样定义: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为什么?”“数列与集合有无区别?区别是什么”等等。通过设疑、激疑、追问,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建构,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

3.教师专制的问答

案例3:“函数的奇偶性”教学片断:

教师:前面我们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解决函数的问题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函数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奇偶性。(板书课题:函数的奇偶性。)

教师: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我们熟悉的函数f(x)=x2,计算f(1)与f(-1),f(2)与f(-2),f(3)与f(-3),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f(-x)=f(x)。

教师:非常好,下面请大家再来研究函数f(x)=■,又有怎样的结论呢?

学生:f(-x)=-f(x)。

教师:我们把满足f(-x)=f(x)的函数称作偶函数,把满足f(-x)=-f(x)的函数称作奇函数。

教师:什么是函数的奇偶性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课本中是怎么定义的。

教师:哪位同学说说看?

……

评析:显然,教师只是站在教的角度,按照教师的主观意志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虽然有问有答,但只是体现教师的意图,而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奇偶性?为什么要计算f(1)与f(-1),……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给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这种教师专制的问答,缺失了交流与沟通。

4.让学生猜“标准答案”的问答

案例4:“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例题:斜率为l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教师:请同学们不看课本解答,想一想如何求解?

学生们思考、动手操作后,各抒己见。

学生1:要求线段AB的长度,可以联解方程组求出A、B两点的坐标,再利用两点间的……

教师:(打断学生的发言)你不觉得太麻烦吗?(有些失望)

学生2:我是这样做的,AB是弦,可以用弦长公式并结合韦达定理求AB的长度。

教师:嗯,还算可以,但不是最佳的解法。(愈发感到失望)

教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

教师:(等待片刻,无人回应)你们可能没有认真审题,本题中的弦经过焦点F,是焦点弦啊!(有点着急)

学生3: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用焦半径可以很快地求出AB的长度。

教师:太棒了!你与老师的想法完全一致!(教师兴奋、激动溢于言表。心想,总算找到我需要的答案了!)

……

评析: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或称为“理想答案”)显然是学生3的解法。教师设置的问答,只是引导学生猜心中的“标准答案”,而不是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其实,学生1、学生2的解法既是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结果,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因此,对学生1与学生2的解法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特殊性,促使学生进行思维的自我调控,得到学生3的解法;或等待三种解法出现后,引导学生加以比较与优化。这些都需要通过对话来实现的。

5.答案明确的问答

案例5:“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教学片断:

……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解方程x2-2x-1=0,你能求出其正根的近似值(精确到)吗?

学生:设f(x)=x2-2x-1,画出其图像,估计方程的正根在区间(2,3)内,检验:由f(20,故必存在x0∈(2,3),使f(x0)=0,得出方程正根的范围(2,3)。

教师:能否找到一步一步缩小这个有解区间的方法,使区间端点越来越逼近方程的解,进而求得方程的近似解?(投影给出函数图像f(x)=x2-2x-1;画数轴,标出区间(2,3)。)

教师:x0与2.5谁大?

学生:x0大。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f(2.5)>0,f(2)

教师:x0与2.25谁大?

学生:2.25大。

教师:为什么?

……

评析:教师问“x0与2.5谁大?”其实是直接告诉学生:求方程根的近似值用“二分法”。学生不用思考,只需要动手操作即可。教师追问的“为什么”,答案是明确的:根据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这样的问答,学生在教师的“主套”下,动手、动口而不动脑。由于缺乏独立思考,所以也就没有交流与沟通。

三、结束语

巴西著名学者保罗·弗莱雷(PauloFreire)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Klingberg.L.)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志。”

民主与平等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交流与沟通是对话教学的基本要素。对话教学中,对话双方必须悬置自己的思维假定(看法、意见或观念);对话者既可自由地发表看法,也有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质疑、批判,并作出回应的义务。

数学对话教学既是寻找“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中间地带”的产物,也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属性,早在2008年胡典顺教授等就提出数学教学走向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数学课堂应该是对话的系统,充斥着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师生自我内心的对话。自我内心的对话,指的是内省式思维,是思维的自我调控,是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思想的反思、探究与追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数学思维比语言沟通更为本质。

数学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一是必须有“我”、“你”之间思维与精神的交流与回应;二是必须体现主体平等、相互尊重,智识共享,讲究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关于基础与创新.中学数学月刊,2010(1).

[2] 何军.关于培养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实证研究.

http://.cn/gzsx/jszx_1/jxyj/zsxjgyj201008/

t20100826_763736.htm.2010.

[3] 米靖.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2).

[4] [巴]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学教学意见范文4

[关键词] 高等数学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实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是所有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基本数学素养的教学目的。而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素养的高低则直接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水平,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等数学任课教师,面对数学课程新的挑战,笔者也认识到教学应该从高职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培养,同时注重与专业知识相联系,使教育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

一、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引起多方面的注意,许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尝试,然而,限于地区及院校间的差距,高数教学改革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日益提高的培养要求与逐步缩减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日益增强,这种特点在信息学科尤其明显,这使数学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高职院校培养要求的提高对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提出考验,但一方面提高了对高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缩减了教学课时,这就造成教学内容多但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一些重要内容没有时间深入讲,一些基本技能没有时间反复练。以笔者的教学经历为例,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有: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其应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空间几何与向量、多元函数、常微分方程、级数、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概率与统计、数学实验等。教学学时一般是:开一个学期(每周4节)或二个学期(每周2节)的高等数学课,而且往往从第一学期就开课,这样新生报到迟会减少2-3周课时,期间专业实习又会减少1-2周的课时。

同时,高等数学比较强调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应用上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够重视,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强化高等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而逐步缩减的教学课时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无疑将影响学生对高数的学习热情。

2、 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现在高等数学的教材编排与教学内容无不侧重于传授人类历史长期以来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多为经典数学理论,体现了面向过去的特点。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离散数学、应用数学尤其是数学建模等科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数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在高等数学中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目前,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各专业教学脱节现象严重,虽然现代数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学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但数学教师对于具体的应用却还停留在数学模型的求解阶段,而对于模型的建立,却碍于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而难以深入。这就造成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互脱节,使学生在学完数学理论后不知道怎样运用。

3、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期望与现行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

考试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口号也已喊了许多年,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深重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一直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传统应试教育不断受到抨击,另一方面由于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使得考试仍然是评价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标准,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仍是大多数院校现行的考核方式。于是“平时不上课,考前靠突击”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应付考试的常态,很多学生平时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全靠考前突击复习。这样的考核方法不仅非常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正确的学习态度。

以上这些因素给高职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1、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本身即是一门充满着理性思维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有利于提高生活中和毕业以后走向工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遇到问题会自己分析,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2、将知识与实践结合,使高职数学教学更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而不是工程型或学术型的人才,因此,高职学生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主要是为了直接应用于生产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高职数学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各种数学素养,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需要掌握数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因为高职毕业生大多直接走向经济生产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是学生最实际的需要。

3、改变“枯燥难懂”的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将教学比作一种产品,那么学生就是我们产品的购买者,但是购买者却发现这种产品“枯燥难懂”,那么他们不会“买账”,而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将我们的“高等数学”出售且获得好评,我们必须对这种产品进行包装。

笔者认为应该从高职学生最根本的需要及学院的培养特色出发,对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重新进行设计和实践,其目的是: (1)为使打好基础而教。主要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这就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作为工具的数学知识技能授予学生,把作为思维体操的数学思维方法授予学生,而且还要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神与阅历经验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即以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为最崇高的教育目标。否则即使学生有知识有技能有能力,但如果学生自身素质低下,缺乏责任心、敬业精神,怕苦怕累,意志薄弱,抵挡不住社会上各种功利性等的诱惑,就会使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最后走上堕落的地步,不仅害及自身,也危害了祖国和他人的利益。这是高职学生生存立业之本。

三、结束语

目前教学改革已经走上轨道,许多老师也都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都有待于将来在实践中探索,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数学教学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数不胜数。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奠宙.陈省身教授谈数学教育[J].高等数学研究.2005年02期.

[2]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数学教学意见范文5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是喊几个“时髦名词”,变换几个“术语套话”,而是追求真理、慎下判断、实话实说的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力求遵循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引领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在反复探索实践中,从具体案例的剖析中,形成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教学的基本途径、策略及操作方法,创造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范式,从操作层面上丰富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教学的“实用理论”,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2.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激疑引思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①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阅读。②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③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竞争。要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飞速提高。

3.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变质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探究性课题中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款、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用于探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尽量能有利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它的编制本身也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项内容。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有:

3.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境,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境,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3.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诉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诉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一般规律,体验探究的乐趣。

3.3从封闭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课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启发学生有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在探究性学习中首先呈现给学生封闭题,解答完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探究一般的结论,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该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等。

3.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探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含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探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以此为着眼点编制开放题,其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4.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注重变式教学

所谓变式教学是利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有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概念性变式是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概念,进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过程性变式是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变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探索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应变能力,而且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学意见范文6

1.关注课前监控,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在数学学习中,就必要的知识来说,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理、法则等,而且要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网络,进而从不同角度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首先,提炼纲要,帮助学生构建整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在各章节的复习课上,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讲,那么对高一高二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者遗忘很严重的同学来说,就达不到有效复习的目的。我要求学生整理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用框图的形式把这些知识形成网络。如果这个工作做到实处,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回顾知识点,补好知识漏洞。在教师回顾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会有重点地听,听自己遗忘严重的概念和相关的定理,也会关注老师是如何梳理知识的。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到位,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提高。

其次,注重学案的设计,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查缺补漏。在学生复习了章节的知识点后,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用最基本的题型反应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及常用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的查缺补漏。

2.关注课堂监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学生经过自学和导学,对本章节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完成学案,对自身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听课时就有了侧重点,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尝试用多种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下面是我具体的做法,大家共勉。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把思考的工作更多地留给学生,此时教师应扮演点拨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索解题方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考问题方法的指引,正所谓“授之以渔”,这是对我们的教学提出的挑战。复习课的例题是要认真挑选的,教师要板演典型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解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思考性较强、一题多解的问题。对例题的讲解要注重思路的点拨。在讲解过程中要多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用什么知识构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这些知识点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学生带着已有知识探索,会觉得整个思维过程自然流畅,解决问题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给学生提供走上讲台的机会,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通过讲述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解题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互相讨论,不仅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能体会到探索、创造的曲折、甘苦,学到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另外,精挑细选课堂配套练习,当堂配套练习对学生掌握、巩固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问题让学生板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检验复习的效果。

就课堂监控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提出如下建议。

①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一个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立即回答是不恰当的,这样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将学生解题过程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比在黑板上展示效果好,这样就能避免抄袭的现象。

②尽量让学生自我点评,讲述的过程能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要求学生讲出他是怎么想的,应用了哪些知识点解题。若做错了,则师生共同找出错在哪里,属于哪一类错误,等等。没做出来的同学讲出自己做到了哪一步,请其他同学帮助。

③不能忽视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相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以及听课效果和思维能力有所差别。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认真听取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有所进步。

④注意一题多解。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要求学生能够随时抽出自己知识库里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样的题目力求多解,开拓学生的思路。

最后,解题完成后,教师要回顾整个解题过程,即对问题进行再描述,回头看这个题目用了什么方法,哪些知识点,需要运用哪方面的技能。科学解题是通过解题掌握所涉及的知识,领悟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再者,通过分析解题的具体方法,有助于解题者领悟其背后的科学方法,而方法是精髓。所以要特别注意发掘思维活动中涉及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思考:这些方法和原理是如何运用的?运用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和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有何差异?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了对科学思想方法的正确认识、运用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有效的复习课教学。

3.关注课后监控,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反思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教学中我尝试课后的作业形式多样化,下面是具体的实施方法。

①配置错题本,以记录错题为主,写清错在哪里及正确的方法,教师及时点评。这是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成长记录,可以写学习中的困难,考试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意见,等等。这能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不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②作业精心设计。比如可以“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③让学生“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让学生体验出题者的心理,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④每一模块复习结束,给学生出一份相应模块的知识回顾试卷。

在反思环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课后的自我监控习惯。

①解题思路的反思,即思考问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结论和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题中走了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②解题方法的反思,即解题方法能否引申、推广?若将题目进行变式,则问题将会有何种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③学习方面的反思,即对学习的全面反思不仅包括各个具体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等),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意志等进行反思,也可以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