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1

1.个性化教育与家庭式个性化教育的涵义

我们更为赞成美国著名学者卡罗尔的观点,他把个性化教育定义为: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概念、行为方式、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所谓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情感、智力、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上学校(幼儿园),而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在家上学”。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追求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脱离孩子生活的教育,把快乐的生命囚禁在书本之中;变味的作业,成为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分数下的歧视,给孩子设置无形的藩篱。

“在家上学” 这种教育模式在欧美国家长盛不衰,许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只有大学毕业文凭而没有中学、小学毕业证书。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会比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表现的更加优秀,在读大学时,他们的成绩普遍比一直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成绩优秀,使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

2.当前家庭式个性化教育面临的困惑

2.1 与学校教育在教学理念上的困惑。

而在家上学不同,每位家长当他们准备让孩子在家上学时,会面临国内外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和教材,难以确信自己的理念和选择的教材是否能够真正地适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一年就学完了在学校里要六年时间才完成的课程,是教材水平太低,或是家长给的压力过大,值得思考。

美国学者Chagan等人研究表明,不同的个性影响认知方式,对学习情境的选择不同,在知觉与思维方面,沉思型的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不急于回答问题,他们乐意在合作的氛围学习;冲动型的学生则较少全面思考问题,凭直觉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更乐意在竞争的气氛中学习。

2.3 家长教育能力的胜任程度。

2.4 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而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脱离了学校,没有同伴,没有交际,加上个性的不同,社会适应性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有些孩子当遭遇突发性应激事件时,可能会手足无措,产生习得性无助。

在家上学,孩子的资料费、家教费、以及其他与教育培养相关的投资,需要高额的经费支撑,不亚于孩子上贵族学校的经费,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保障,在家上学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少选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庭,一般模式就是夫妻俩一个在外努力工作,赚钱维持家庭生计及教育支出;另一位辞职在家,做孩子的专职培养教师,这样家庭势必就少了一部分经济来源。可以说,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是在牺牲着自己的事业、专业和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教育,高额的支出,一般的工薪家庭是难以为继 的。

3.1 加强与学校教育沟通与衔接。

因此,家庭教育应当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做好学习进度评估,在能力发展和学业进度上与学校互为参照,一旦感觉到家庭教育不能胜任的时候,应当及时把孩子送回学校,继续与其他同学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

在家上学,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揠苗助长,让教育回归人性化的轨道。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走入心理误区,:一是盲目攀比,别的家里让孩子学习的自己也不甘落后;二是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不仅在课程知识学习上,还要附加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吹拉弹唱及琴棋书画)。我国南方某市曾经发生这样的悲剧,家长要求孩子六年间参加三十多个兴趣班的学习,导致孩子小学未毕业,已是满头白发,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家庭为此付出的经济与精力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目前,选择在家上学的方式也越来越有多元化了,为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在网络的信息交流中,提出了在家上学可以选择的多种模式,对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有:有家长一对一辅导的;有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的;有家庭互助式的;几个家庭定期给孩子交流机会的;家长委员会制的(集体决定教师聘任和教材选用);还可能会应运而生现代私塾。各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不断整合优化,使在家上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模式,并得以良好的发展。

为了保证青少年受到规范的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制度,使得在家上学的教育规范化、有序化,不具备条件的家庭,不能随便选择在家上学。比如,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资质,设立相应的资格证书及认证制度;规定在家上学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与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接轨等等。

综上所述,“在家上学”的利弊是显然的,但它的施行,最大意义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它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长们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重要的是为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路子,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更多的启迪与借鉴。

[1]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2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3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提纲,对自己所在班级42名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现实状况

根据张景焕在《家庭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中所阐述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从儿童在家中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文化修养和个性、家长的期望与关注四个方面,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的文化程度

83名家长(父母亲,其中一名离异)中,高中毕业的38名,占45.8%;初中毕业的41名,占49.4%;小学毕业的4%。应该说都是有文化的家庭,与前些年的家长有很大的区别,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

鉴于家长的期望对孩子的创造力也会发生作用,因此调查也设计了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期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选择此项的家长占32%。

(2)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选择此项的家长占68%。

(3)长大能挣钱。无人选择。

3.对孩子在家中一些表现的看法和做法

4.对孩子的哪些方面最为关注

(1)学习成绩,35%。

(2)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1%。

(3)道德品质,18%。

(4)生活与身体健康,15%。 转贴于

(5)爱好与特长,11%。

5.对孩子的调查

(1)有心里话愿意找谁说?①找爸爸妈妈说的占17%;②找老师说的占37%;③找要好的同学说的占46%。

(2)有了困难怎么办?①自己解决的占27%;②找爸爸妈妈帮忙的占13%;③找老师帮助解决的占24%;④找同伴帮助解决的占36%。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和做法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忽视家庭教育的创造教育是不完整的,要全方位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阵地的作用。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相应的对策:

1.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参加孩子们的学校活动。

如让家长到学校听课(主要是活动课)、参观学生的创造作品展览、参加学生的演讲活动等。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从中学习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和孩子们的共同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这样做效果非常好,我们一般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三到五次,家长们积极性很高。

2.利用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

有一些知识和道理还是需要家长明白和掌握的,如什么是创造力、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家长既明白了道理又学到了方法,觉得教育孩子有“门道”了。

3.举行家庭教育研讨会。

家长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了感性认识,回到家中进行尝试,效果较好。一方面,家长们通过互相交流受到了启发;另一方面,对一些感到模糊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或由老师直接讲解,使问题得以解决。

4.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4

未来社会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则是人的性格特征的竞争,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以后成熟性格特征的好坏。我们的孩子能否在明天的较量中取胜,取决于今天的教育。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对人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人一降生,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第一眼看到的社会中的人是父母,最先受到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由于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直接,因此家长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对于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而又十分独特的。近年一些研究证明,特别是在幼儿期,幼儿的性格特征还没有定型,但这是他们未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幼儿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便是父母,幼儿期是一个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逐步向独立自主过渡的阶段,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谈举止,性格行为及教育方式对孩子事事、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且孩子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性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更大。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十分巨大,环境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婴幼儿时期被剥夺或忽视给予智力刺激的儿童,将很难达到他们原来应达到的水平。家庭实施早期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我们不失时机的给儿童充分发挥智慧潜能的机会,使儿童不虚度智力发展的最宝贵的关键期,充分发挥其潜能,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的愿望”。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在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往往拒绝孩子的提问,家长们这样做实际上忽视了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轻视了质疑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扼杀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孩子学习的机会。我认为家长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质疑,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正确给予回答,多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多给孩子添加一些常识性知识,增加他们的精神食粮。教育子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得好,将为社会增添有用的人才。

表扬是鼓励幼儿进步的一种教育手段,用表扬来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他进步,孩子很乐意接受,效果很好,但一味地赞扬,甚至连孩子的缺点也赞赏,津津乐道,就会造成孩子自以为是,养成只能听赞扬话,不能听批评话的习惯,产生了盲目的“自我优越”的心理。这样一个从小听不得一句不中听的话的孩子,将如何面对未来并不平坦的人生道路。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于孩子的优点要大力肯定,给予赞扬鼓励,但对孩子的缺点也应不断指出,并经常有意识地受些“吃批评”的锻炼,让他分清是非,不滋生骄傲情绪,形成谦和的性格特征。

美国家庭教育医疗专家马尔霍利博士说:孩子们需要的是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信心和自我价值。他认为每个小孩都需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诸如想象的时间、与其他儿童玩耍或独处的时间、参加没有家长监督或安排活动时间等,正是在这些并非专门组织的活动中,孩子们才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内心,开始探索自己的潜力,实施自己的创造力。马尔霍利博士还强调,有一件事家长不能做,就是不要鼓励孩子参加他注定要失败的某种活动,家长们应听取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帮助孩子做出决定。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有时不妨让他受点冷落和冷遇,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得到一些磨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给他鼓励,激励孩子去克服,但不动手帮他解决。当孩子遇到困难产生畏惧心理时,父母该以乐观的情绪感染他,设法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他逐渐学会乐观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怕困难”,并去“解决困难”。

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有健壮的身体、出色的智慧,还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完美的人格,有远大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和爱美的情趣。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5

1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1.1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目前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定论,最早关于这个概念的界定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Baum Reid,他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内在指的是父母对子孩要求的种类和数量。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做出了自己的限定,像南希提出了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涉及到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行为、情感。另外还有学者提出家庭教养方式还应当包括家庭氛围。在李东看来,家庭教养方式实质上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行为方式。以上这些概念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也都不够全面。本文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就是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对子女在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环境等因素上的教育和培养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家庭教养行为风格。

1.2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1.2.1家长说了算的专制教养方式

家长一方说了算,出现什么问题时,孩子在家长那里只能获得命令式的指导而不是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独断专权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要么不敢发声,出现什么问题宁愿自己憋在心里也不愿向父母透露,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疏远;或者另外的一种结果是孩子虽然表面上是听父母的,背地里有自己的主张,对父母不服气但不敢明白地说明,而是暗暗地叛逆着;最后一种反应是孩子明着跟父母的独断专权较劲,父母说东孩子向西,专门跟父母对着干。总归而言,家长说了算的独断专制教养方式所能起到的教育效果甚低还有可能是负面的效果,不宜提倡。

1.2.2过分宠溺的教养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应该把握一个度,过分疏离与宠溺都不利,应当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尺度,用更多理性、更多智慧将父母的爱传递给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的过分溺爱、过分娇惯不利于初中生的心智成长,在本该体验一些挫折的时候,由于家长的过分保护、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心理锻炼,错失成长的大好机会。另外,由于初中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强的时期、叛逆时期,如果一切任由孩子自己性子的发展,可能会将孩子推向一个不利的境地。

1.2.3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自我尊严容不得半点挑衅,父母如果采用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体会到自己受到尊重、受到平等对待的良好感觉。民主平等就是父母将孩子视作年龄上与自己有很大差异但是具有平等地位的独立个体,将孩子的话当做一个朋友的话来倾听。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家长就要用言行做成什么样子。想让孩子通情达理,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就是最佳的选择。

2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关系体现在初中生自身认知发展水平、人格发展水平、行为发展水平、社会化发展水平上。

2.1家庭教养方式对其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证明,家庭教养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称正相关性。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这与孩子本身的身心协调发展是离不开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其中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2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

初中生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惧倾向同父母惩罚严厉、过分溺爱、过分保护、过分干预、情感疏远呈正相关性。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初中生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父母的观念和情感态度对于初中生人格上的独立与否、性格的内敛或者外向、脾气的稳定与暴躁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2.3对其行为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呈负相关。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孩子容易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二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分严厉、过分放纵、过分忽视对会对孩子成长不利,使得孩子容易在社交、学习等方面受到限制。

2.4对其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支持与初中生社会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初中生在处理社会生活问题上与接受到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有着直接的相关性,父母的关爱、支持与肯定可以使孩子掌握良好的处理社会问题的技巧;反之,父母的情感淡漠、疏远,否定打压的态度会使孩子变得怯懦、胆小,缺少处理社会问题的勇气。

3如何开展正?_的家庭教养方式

3.1作为父母,应更新教育观念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特征,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父母只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个体。要能够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其相处的过程中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在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而家庭当中民主和谐的氛围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善于倾听的环境,可能仅仅是家长认真的倾听就能使孩子的问题得到解决,他所需要的可能仅仅是内心的想法被看见、被倾听。如果孩子在要求父母给予指导、给予帮助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分析已发生的状况,共同思考解决的对策,同孩子并肩作战,给予其战友般的力量支持。

3.2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人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夫妻关系的和睦,孩子的安全感主要就来自于父母关系的和谐稳定,这是孩子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遇到多大困难时最重要的力量来源。和谐的家庭氛围当中,孩子会被爱与被尊重的情感包裹着,内心的力量稳定,幸福感满满,充满爱的孩子具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是适当的。家庭的和谐就要一颗小苗需要的阳光,父母的爱就像小苗需要的肥料,外在必要的关爱给予到位后,小苗只需要按照内在的节律就可以茁壮成长起来。

3.3提高父母自身素质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心理成长方面具有这一时期的特有表现,家长要能够适应孩子的心理变化,随着孩子的成长一起成长。父母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够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所以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局面、任何问题都是具有个体性、具有特殊性的,家长也是第一次面对。家长需要保持着对生命本身的敬仰态度来与孩子沟通对话,如此才能观察到事物的本质,获得事情的处理方法。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婚恋观 家庭教养方式 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of 397 Ganzhou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he use of Marriage View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amilies rearing questionnaire rating scale, the survey college students love and marriage, family status quo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ea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1) love motive, marriage since the subjective values of marriage, marriage orientation, marital roles concept of gender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2)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tudents in marriage orientation, marital loyalty concept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on the factor, especially in the Arts and other subjects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es; (3) family rearing gender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urban-rural differences, begotten non-exclusive ra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Students Marriage Concept with parental warmth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arental punishment, parental rejection and denial, father overprot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riage view; family education; related research

0 前言

婚恋是社会现象,包括婚姻和爱情。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以往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对个体的婚恋观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①随着大学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了解他们的婚恋观,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和采取适当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对不良婚姻做一定的预测和控制。

家庭教养是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②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父母教养方式只是亲子关系里面的环境变量,它调节着父母特定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特定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一些载体如父母发出指令时的声调语气、身体语言等来发挥作用。

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否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相关,从而根据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在婚恋观教育方面及对父母采取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以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江西理工大学的各个年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7份。

1.2 方法

1.2.1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

由苏红编制,采用李克特式五点一记分制,并且采用单选迫选形式,按大学生的符合程度分为五级评分,其中“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③

1.2.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由岳冬梅等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各分量表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1~0.91之间,再测信度在0.58~0.82之间,有较好的信、效度。④

1.3 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婚恋观的差异比较

在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p

2.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男生和女生的养育方式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有显著的差异(p

2.3 大学生婚恋观与其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婚恋观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呈显著负相关;婚恋观与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在恋爱动机、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在婚姻倾向、婚姻角色观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其它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这表明,与女生相比,男大学生恋爱动机更强,婚姻自主性更强,有更鲜明的婚姻价值观。其原因可能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男女生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期待。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事业心可能更强,因此男生不仅仅局限婚姻家庭中的丈夫或父亲的角色,女生则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更倾向于成为妻子或母亲而不是女强人。另外,问卷被试的大学生年龄在17岁到2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0.3岁,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被试还处在学习知识与积累经验的阶段,与女生相比,男生可能在为承担家庭责任创造更好的条件。

统计显示,男生在父母惩罚严厉、父母过分干涉、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分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其他因子上则是女生高于男生。这一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对男生的关注与严厉程度要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男生女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其父母对其养育方式也不同:男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比女生更加大胆和独立,出现的各种外显的叛逆行为和问题行为可能比女生多,因而父母对她们的不满和约束相应也更多,导致他们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中负性教养行为增多;女生相对男生而言,胆子较小,外显的问题行为少于男生,在生活中对父母依赖也更多,与父母的交流以及与父母共同的活动相对更多,在亲子关系中较男生更为主动积极,这使得父母对她们也更为放心和满意,约束相应就比较少,从而感受到父母的负性教养行为少于男生。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多,使大学生生形成了温暖健康的婚恋观。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更有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高,创造出良好温暖的社会氛围。父母的情感越温暖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越强,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的父母的子女则没有很强的恋爱动机。⑤母亲偏爱被试则被试的恋爱动机越弱,这可能是由于对母亲过于依恋从而降低其恋爱的需求。父母情感温暖和父亲偏爱的被试易形成健康积极的婚姻倾向、自主观和价值观。父母情感温暖的被试对婚姻更忠诚,有对被试严厉惩罚的父母和对被试过分干涉的父亲的被试婚姻忠诚度不高。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助于被试在的抉择上更合理,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则会使被试在抉择上更偏激。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度保护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小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及爱家顾家负责的观念。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会让孩子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容易使其长大形成矛盾不稳定的心态,产生不利于其成长的婚恋观及其他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情感关爱,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支持,从而产生心理断乳,使逆反心理得到强化,这时候就容易产生自我中心型偏差行为,在适当诱因下就会形成犯罪。因此父母应该多采取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其成长的婚恋观和其他人生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幸福快乐,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并最终和谐的社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应该采用科学合适的教育方法(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⑥对不当的婚恋观进行恰当的引导,社会可以引导良好社会婚恋风尚的形成,这不仅可以防止酿成不幸家庭悲剧,而且可以使社会处于一个婚恋观念健康的良好循环中。

注释

① 杨柳.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2):166-175.

③ 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④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A]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C].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