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29-02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科学课中大量的实验,分组实验、演示试验等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科学课上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从而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探索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的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

那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呢?这应该根据科学课的特点,紧扣科学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在学生动手与参与实验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结合我这几年来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1.实验课中教师先行实验,为探究夯基

《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科学》中建议:"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言下之意,就是鼓励教师多做"下水实验"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这种探究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首先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其次,可以为实时、动态的教学生成预留空间,成就精彩瞬间。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学习,并不是以教师的主观预设为基础的,他们的情感思维常常会脱离教师预设的轨道。 因此,教材上的实验教师先做一遍,有利于促使教师转移教学焦点,由从自身出发,从自身的教出发,变为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出发,立足于如何让学生探究得主动、探究得精彩、探究得有效。

2.在观察中探究

科学探究始于观察。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意识的培养,"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例如在上《细胞》这节内容的时候,我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故意把洋葱表皮取得厚一点,学生通过显微镜,看不到细胞,再调节焦距,也看不到洋葱的表皮细胞。这时,学生一脸的疑惑,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方法也对,为什么观察不到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去探究可能引起观察不到的原因。学生初步认识到可能是由于切片过厚,以至于观察不到细胞。然后我再提取较簿的洋葱表皮放在玻片上,这时让学生重新进行观察,同时让学生注意细胞与细胞间的联系,各个细胞的大小是否相同等。学生真实清楚地看到了洋葱表皮的细胞以及细胞的构造,个个兴奋极了。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生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惊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好科学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比如我教学《轮轴的秘密》一课,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我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只起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的作用。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学《热传递》一课时,我是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教学的:"老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沸水里能养鱼吗?" "不。""可是老师就可以在沸水里养鱼你信吗?" "不信。""那老师就通过实验让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在热水里养鱼的。"

接着我取出一尾小鱼放在盛有水的试管里然后开始用酒精灯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慢慢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却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着。学生的眼都瞪大了,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

接着我又问:老师真的有什么特异功能吗?试管里的水真的都变热了吗?我们今天就由同学们自己去找答案。

于是,学生带着迫切的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无论学习的效率还是质量都大大的提高了。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终于明白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上部的水沸腾了而下部的却不太热,因此小鱼仍然可以自由的游动

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在疑惑中探究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我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把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框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说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基本达到了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西安工程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 学生能力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的制定与实施,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学计划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宏观框架。专业建设是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计划中的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所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课,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而另一种是由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前一种可以照顾学生的兴趣,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也要有学校的框架性指导。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的是后一种形式。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为基础;已形成材料物理与化学、界面与胶体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业分析四个专业方向;拥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教学和实验人员共19人的稳定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出身是211大学),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一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数十篇SCI科研论文,申报数项专利的显著成绩。七年来学生年就业率平均为90%。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较宽广的应用化学知识、较强的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实验技术及初步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化学工艺生产知识和化工技能,能从事化学、化工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开发与管理、解决一般化工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使学生受到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研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并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2)掌握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科研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3)了解一般化工过程特点及单元操作工业基础知识;具有化工制图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具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5)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图文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能熟练上机操作。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公共基础教育涉及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体育系列、校公共选修课,外语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其中外语系列包括大学英语和自然科学双语课程;自然科学系列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应用等理论和实验课。学科基础教育涉及工程基础系列、技术基础系列、专业基础系列和选修课。工程基础系列包括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及化工(厂)设计、金工实习;技术基础系列包括电工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基础及应用;专业基础系列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专业教育包括界面与胶体化学、材料化学基础、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工程、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与专题等。这个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实施可以达到重基础、宽口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们专业建设这几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反馈途径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但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今后我们要突出品德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着重通过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加强品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能突飞猛进,走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开放教学;画图训练

几何这一概念,能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进行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它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掌握几何的这一概念就是培养学生拥有空间观念的一个基本条件。课程改革后,要求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渗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渠道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在开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空间的概念不易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因此,最有效的一个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观察实物,由此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变为直观的事物。以四年级的观察图形教学为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正方体的典型摆放方

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五个正方体,要求学生在从正面看,性状不变的前提下,对第五个正方体进行摆放,这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想象,而是用了实际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这样学生的记忆就能够更加清晰,而且还能够为将来的空间想象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

二、对学生进行画图训练,锻炼他们坚实的画图能力

因为小学生对抽象的空间观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所以让他们很好地掌握纸张上的立体图形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先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让他们先练习画平面图,再化立体图形,熟练之后,在立体图的不同方向上画上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学生进行分解和组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在转化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转换是指代数和空间之间的转换。例如,在一年级认识数课程当中的“数一数”这一课,老师可以准备黄豆和花生之类的道具,让学生抓一把黄豆,猜一猜会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一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识数,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间接地了解了空间的概念。在略高一点的年级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以认识基本的规则图形课程为例,老师先从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教授,其后在教授他们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形拼搭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边相等”的原则,也为他们今后学习对称、旋转以及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做了良好的铺垫。

由此可见,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对其进行画图的训练,从而让其借助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育兵.浅谈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1).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现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年代,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为此,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能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我们需要的是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与社会与用人单位接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用人单位式的培养,走出校门就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谈关于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点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修养,还应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现根据个人工作经验简述一二。

1.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工作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仍旧把升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致使学生、家长、学校完全以一纸试卷论英雄,把分数作为老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标准,这样更加巩固了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进而使实践教学日益被冷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不合理,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

2.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多教师数量有限,为了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跨专业改学科的教师普遍存。只培养半年或是几个月就从事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这种速成型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可想而知。计算机学科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课本内容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同时教材内容陈旧,还停留在教授Office 2000、Photoshop 6、Windows XP,与实际工作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教师从业经验不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严重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还在用老旧的思想为同学们讲授已经被社会淘汰的内容(主要指软件版本过低),那么,我们的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呢?

3.实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实训?实训不等于在机房上课。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把到机房上课定义为实训,这是对实训的错误理解。实训是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是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是要让学生对可能从事的具体工作有一个切身感受。实训培养的是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思索和创新,而不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验证。

二、提高计算机学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1.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增加实训课程比重

实训课程比重过低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实训课程比重是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低的首要前提。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接受训练,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高切实的提高。

2.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实践能力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可以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优秀人才。

对于教师的培训不要只局限于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班(这种学习班往往注重的是理论学习),应该广开思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到用人单位看一看、学一学、试一试,让教师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这样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从事平面设计或是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完全可以到图片社、广告公司进行学习。

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学校完全可以用招聘的形式,将行业中的顶尖人才吸引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一方面可以优化学校老师队伍,别一方面也能促进在职教师的学习。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关键所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从课程的合理设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创新开展实训课程等方面入手,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09(42)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课外科技竞赛 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相关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指针对高校大学生举办,以课堂之外自愿参与为前提,以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为根基的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比赛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严格的比赛规则,允许学生单人或多人组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可以促进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

1.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的意义

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比赛是一项辛苦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缺少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不知道如何解决参赛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困难,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他们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缺少自信,往往在申请立项阶段就望而却步,或者跃跃欲试却又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没有做好研究计划致使项目搁浅最终退赛。这时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大学生很难做出品质一流的科技作品。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可以和参赛大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师生友谊。其次,教师在带队大学生参赛的同时,可以跟兄弟院校多交流,增加与同行之间的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补己短处,扩大学术视野,为提高教学前瞻性和科研水平提供支持。最后,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一步步拓展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成功做出比赛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的快速成长、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既是自身指导能力的体现,又是执教生涯中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之一[2]。

2.教师参与指导课外科技竞赛的现状

从实际情况和笔者感受看,高校教师对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指导工作缺少热情,通常表现有如下几种类型[3]:

(一)学生凭借自身热情,自己负责竞赛的立项申请、备赛、决赛的全部工作,包括作品的准备、制作和评比,指导教师和指导组织工作很少,往往只在必需的文件上签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较少,加上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和距离感,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指导教师需求帮助,仅凭一己之力勉力而为,导致作品出现大的缺陷和纰漏,最终难以取得理想成绩,中途退赛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指导教师对参赛工作存在热情,但由于自己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学生,只能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指出大体方向,或者等待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由于这种指导方式过于抽象和模糊,让缺少比赛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并实施完成。

(三)由于学校缺少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缺少名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获奖的比赛作品只奖励学生,不给或很少给予教师奖励,指导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坚持指导工作。在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挤占工作和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有可能逐渐丧失指导热情和参赛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参赛的指导体系匮乏,参赛缺少可持续性。

一些院校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工作之余从事竞赛指导,对付出较大心血和取得丰富成果的教师给予较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把指导竞赛工作量纳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核算,给予经济回馈;在评优评奖、职称评定时适当加分、优先选用;给予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等。这些激励措施对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了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的热情和动力,最终形成了一批以经验丰富、精力丰沛的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指导团队,对学校参赛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保证,也使科技作品竞赛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组成部分。

3.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际能力的良方妙药,其中不乏一些好模式、好方法,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或顶岗锻炼、下实验室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等,这些方法给广大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学校提供宝贵的机会和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企业的鼎力支持和配合,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女性青年教师还是苦于没有提高自己实践技能的机会[4]。

近几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6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指导教师仅有一二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批年富力强、热爱教学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集体,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4.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举措

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克服自身弱点、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践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足,直接导致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独立。科研上,极易盲目仿效,依赖学术能手,缺乏独立工作能力;教学上,常常照本宣科,没有改革,更无从谈创新。因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势在必行[5]。具体做法可从多方面着手,现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参与各类结合专业特点的学生竞赛的带队指导工作(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笔者通过近几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发现竞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竞赛往往既能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又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通往高水平科研的台阶。

(2)在日常教学和培训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经由这种机会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不多,但他们大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几年,每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束后,我校均组织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座谈,对此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参与实验课教学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行之有效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方法。随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实验课堂的内容日趋丰富多样化,在深度和难度上有了扩展,逐渐开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能实际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对教师本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进行,这样科技创新竞赛才有存在的意义。指导教师在参赛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通过科技竞赛的指导和锻炼,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使实践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佩,梁广辉.指导教师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的作用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9):25-26.

[2]彭晓文,凌云.以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1.

[3]丁珠玉,樊利.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4]王雨虹,张国军,马玉芳.指导科技竞赛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2(5):61-63.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课程 社会适应 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已经走进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在不断的完善自我,其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根据自己近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试图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合作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初步的探讨。

一、合作学习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通过课堂这个舞台,具有一定自由空间的合作小团体为小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挖掘自己潜力的天地。在团体中,小学生要组织调配、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等,为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既促进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激发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产生了不仅为个人荣誉,更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感受。它能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发现他人优点的美德,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和良好现代竞争观。

2.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新的社会适应环境。合作学习具有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使小学生一起很轻松的进入新的环境,摆脱了原来旧的“单打独斗”的局面。所以使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合作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互相作用

根据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原来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大部分的小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例如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商解决,我曾对我校二年级305名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跟踪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29.5%的小学生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70.5%的小学生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3.2%的小学生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只有10.8%的小学生选择与同伴合作。2002年9月开始合作学习上体育与健康,且贯穿全学期。经过一年对我校二年级305名学生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有59.5%的小学生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40.5%的小学生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有53.2%的小学生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50.8%的小学生选择与同伴合作。合作是小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1.树立合作的榜样。同伴是小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小学生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小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小学生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小学生的合作行为。因此,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小学生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小学生一起游戏,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创造合作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如跳绳、跳橡皮筋、接力等。在游戏中,可以给孩子们分配不同游戏角色,因此孩子们彼此之间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孩子之间相互交往,都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