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的基本礼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的基本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的基本礼仪

护理的基本礼仪范文1

循证护理近年来已在我国护理领域迅速推广,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获的临床资料,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考虑患者的愿望和价值,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实践步骤为:确定问题;检查有关文献资料;评价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序及临床价值;根据资料、护理人员、患者三者之间的能动关系制定最佳护理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自评和评议。中医基础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护)为特点,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中医一贯重视护理,古训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之说,中医护理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与禁忌及用药护理等方面的内容。为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循证观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造特色整体护理。

2循证护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联系

2.1以实证为依据循证护理的核心思想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应用实证,以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中医基础理论是通过整体人体感官的“望、闻、问、切”获取患者宏观物理表象及自我感受,将这些信息“四诊合参”,经过归纳、辨析,形成对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功能状态的认识,作为论治施护的目标和证据。两者都重视临床证据和文献依据,但层次、角度和目的有区别,循证护理注重的是对诊断和治疗结果的量化,标准化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指导临床决策,而中医护理更重视患者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对文献研究也偏于定性而无量化,缺乏统一标准。

护理的基本礼仪范文2

【关键词】复方苯乙哌啶中毒;急救;护理;小儿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33-01

1 临床资料

1.1 本院2004年6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复方苯乙哌啶小儿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其中小于1岁1例,1~3岁24例, 4岁1例。

2 中毒的急诊处理

2.1 急诊入院的患儿,护理人员需迅速了解患儿病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迅速作出病情判断,协助医生尽快做出诊断,以利抢救。

2.2 清除毒物:给予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

2.3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大量补液,以保证抢救用药迅速准确及时输入。

3 护理

3.1 急救的护理

3.1.1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呼吸衰竭的昏迷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同时准备吸痰装置。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呼吸运动不协调,昏迷等情况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如痰多、气管导管不畅或插管后无有效的自主呼吸,立即行气管切开,备好呼吸机。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小婴儿可用头罩吸氧3-5L/min。昏迷不醒,静推纳洛酮0.1mg/kg,间隔30min再推注1次。

3.1. 2 严密观察病情:在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患儿意识、体温、脉搏、心率、呼吸、瞳孔、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的变化,并记录。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并做好各种抢救工作。

3.2 洗胃护理:

3.2.1 洗胃胃管宜选粗大,以防食物残渣堵管,每次冲洗入量不超过胃容量1/2,洗胃量500~1000ml[2]。毒性大,服量多者,洗胃量至少大于1000~5000ml,直至洗出液变清为止。

3.2.2 洗胃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应用解毒剂,避免药液被胃酸分解后又被吸收,促进毒物排泄。大量输液,给予利尿剂,观察尿量、比重,及时记录,以便及时调整输液量和速度。保护肝功能,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

3.2.3 洗胃后,给患者更换衣服、被褥,保暖。观察洗胃后反应和效果,注意有无合并症,做好口腔护理,昏迷、休克患儿注意角膜护理。

3.3 饮食护理:调理饮食、给营养丰富、多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减少对胃黏膜刺激。

3.4 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患儿发病突然、病情急重,家长缺乏适当知识,担心小孩病情。服药中毒者家长对未照顾好小孩感到自责,应开导家长关心爱护患儿,向家长耐心解释疾病,治疗及预后,以取得家长信任及配合。

3.5 出院指导:嘱家长应管理好家中备有药品,要加强对儿童的保护,慎重收藏药品,药品应放在小孩不易取到的地方,最好用带锁的柜子,特别是复方苯乙哌啶毒性较大,家长一次量不要买的太多,以防患儿中毒,避免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现在特别是商业性药房多,复方苯乙哌啶一次售一瓶(100片)。基层社区医生一次只给1-2片就行,不要给5片以上。同时告知家长:如果药物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马上就诊尽早处理,服药时间超过6小时也要洗胃。

4 结果:26中毒患儿治愈26例,无一例有并发症。

5 讨论

5.1 急性中毒是儿科急诊常见的危重急诊,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监护不力。

5.2 幼儿是小儿中毒的高发年龄段,夏季暑期中毒小儿多见,防止小儿急性中毒,必须加强防范预防教育,加强小儿暑期管理带教,加强小儿监护,防范于未然。保管好药品,应把药品放置在小儿不能触及的位置。

5.3 大力宣传卫生知识,管理好孩子。家长买来的整瓶药丸放在家中,如复方苯乙哌啶因为药品口味甜,和小儿吃的糖丸相似,小儿分辨力差易误服。家长不能随便给小儿服用剂量、用法不详的药物,不盲目服用药物。

5.4 告诫家长:一旦发现小儿有不明原因的困倦,不明原因的瞳孔变化,意识障碍,无发热抽搐危及生命,均应考虑中毒的可能,应立即到医院救治。

参考文献

护理的基本礼仪范文3

强化政府主导公共服务

[背景]根据国际经验,一国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快速扩张期。从2003年开始,按汇率折算的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与民众旺盛的需求之间形成矛盾。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超过35%的城镇居民不享有任何社会保障项,享有两项社会保障的约为17%,享有一项和三项的均在15%左右。在相对贫困农村,高达75%左右的人无任何社会保障。

陈重华:目前,政府没有依法明确界定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确提出和承诺政府应该提供哪些公共服务,提供到什么程度。而现实是,除了义务教育外,其它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都是十分含糊的,至少是没有法规界定的。比如,公民能享受到哪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些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说法,这就导致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投入政策不到位,工作开展和服务成效不平衡。

林方略: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医疗保障的政府预算投入,逐步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并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长、医疗费用合理上涨相适应的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以人口计生问题为例,广大群众多生孩子的观念已经明显淡化,而对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的需求正在逐步增长,对优质服务的需求也在大幅度提高。而长期以来,政府对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相对不足。建议按照群众需求来确定公共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

平衡城乡公共服务供给

[背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使农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2004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2∶1,若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因素考虑在内,有学者估计实际收入差距已达5至6倍。按照这个比例分析,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大概在30%至40%左右。

许荣茂:我们应充分估计并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对缓解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多做些工作,通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基本公共产品,可以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毛有碧:目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使全体公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得到基本实现和维护。对于欠发达地区,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地财力又难以大幅度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中央财政加大投入,使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尽快享受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强化社会组织服务功能

[背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法人自主性不强,群众代表性不够。部分社会组织行为不规范,自律和活力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此外,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强。在美国,医疗行业中50%以上的病床设在非营利医院,50%左右的高等学校、60%的社会福利机构都是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占到一半以上,而我国社会组织开展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事业的空间还很少。

护理的基本礼仪范文4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护生 急诊科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14―02

护生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信息的传递者,忽视了“人”的存在,不刺激学生去分析和综合他们的观察,学生在临床的所学所为也只能停留在浮浅的水平上,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要以人为本,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强调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1]为了提高急诊科教学质量,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急诊科护生带教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3月在急诊科实习四周的护生共56人,均为女性,年龄20~23岁。按单月进科与双月进科,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人,本科生3人,大专生25人;对照组28人,本科生2人,大专生26人。两组护生年龄、学历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安排学生做等方法进行。护生完成教学计划,最后一周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并填写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调查表。

2.2 实验组

2.2.1 组织带教老师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教师应具备下列特征①真诚:老师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某种理想的榜样。②接受和信任:学生是一个有自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关心的人。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同时接受她们的缺点。③移情理解:教师能够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问题。可以按照学生的需要建立学习项目,为其提供资料和人力帮助。[1]

2.2.2 充分运用人本主义理论进行教学 每位护生进入急诊科起,记录当日工作内容、带教讲授的知识、工作体会等内容,第二天交带教老师批阅,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实习笔记内容了解护生的实习进展、收获、反思和困惑,及时通过临床示教、健康宣教、护理服务缺陷查房等教学方式给予指导,每周进行一次总结。

具体方法:第一周对她们给予热情接待,介绍实习计划,使学生对实习目标、实习方式有初步了解。充分肯定护生对实习的热情和已具备的良好基础,以减轻其压力,使其树立信心。介绍病区环境,物品、仪器及抢救药品的放置、预检分诊工作程序,讲解各科急腹症的特点及鉴别诊断。带教老师将急诊常见危重病例与基本操作技能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吸痰器、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结合,设计模拟场景、增加护患沟通的内容,让学生反复练习,精心设计问题,随机提问,护生回答不确切的,指导护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直到得到准确答案,同时让护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帮助护生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消除初期的焦虑心理,改变在病房实习的思维方式,主动进入急诊护士的角色。第二周当护生对急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后,带教老师根据护生掌握情况和带教计划,让护生跟随带教老师学习急诊抢救配合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抢救,进一步系统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应用到护实际护理工作中;组织护生进行一次更加全面的知识讲座如根据急诊常见疾病分类讲解“十四类抢救药品”,启发式的提出患者使用抢救药后的症状或体征,让护生通过思考、提问的方式掌握急救药品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第三周带教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带教方法[2],鼓励护生发现问题,每位护生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带教老师与护生共同探讨解决;老师提出问题,让护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带教老师认真完成剩余的带教计划,如:放手不放眼,让护生独立完成急诊常见病的急救配合等。带领护生跟随“120”出诊,指导护生做好急诊病人的院前急救工作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外伤性休克、多发性骨折患者的现场救护,体验急诊科工作环境、性质及涉及的相关急救护理技术等与各病房的差异,具有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灵活性等特点。第四周由护生根据急诊科常见病例组织教学查房,主讲人护生担任,参加人以护生为主体,科室带教老师和护士长负责指导,查房过程中,参加人员踊跃发言提出不同见解,最后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总结讲评,以提高护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填写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调查表。

2.3 效果评价方法

2.3.1 理论知识考核 实习第四周进行统一的理论考核,由总带教老师按正规的试卷形式出题考核,两组考核难度相同,满分为100分。

2.3.2操作技能考核 以心肺复苏术作为考核项目,由总带教老师监考,以《福建省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中基本技能的心肺复苏法评分标准为评分依据,重点考核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步骤,不合格者进行补考,满分为100分。

2.3.3 综合能力评分 护生综合能力的评分包括职业素质、专业行为、急救护理配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和理论提问,满分为100分。

2.3.4 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调查 所有护生不记名填写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为宋春燕和沈宁[3]设计的临床带教老师评定量表,量表包括3个因子;护理工作,教学组织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教学组织,临床护理工作3个因子分别包括的项目数为19、9、6,量表共34项条目,满分为170分。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评分值在170~136分优秀,135~102分为良好,101~68分为一般,67~34分为较差,34分以下为很差。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1,Cronbach’s系数为0.979。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与综合成绩采用t检验 ,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采用X2 检验。

3结果

3.1 两组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与综合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与综合成绩比较

组别 理论成绩 操作成绩 综合成绩

对照组 86.57±3.52 90.82±1.44 88.50±1.69

实验组 91.46±2.24 93.25±1.33 90.75±1.43

t值 6.202 6.553 5.384

P

由表1可见,两组护生成绩经t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评价比较

组别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总计

对照组 6(10.5) 9(9.5) 7(5) 4(2) 2(1) 28

实验组 15(10.5) 10(9.5) 3(5) 0(2) 0(1) 28

总计 21 19 10 4 2 56

由表2可见,实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高于对照组(X2 =11.98,P

4 讨论

4.1 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做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忽视了护生的兴趣,护生是被动的学习,老师只注重知识的灌注,忽视护生感悟了多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以护生为中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的作用,使护生学会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解相关知识从而起到增强巩固知识和促进更新业务能力的作用,通过分析问题,整合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护理研究的兴趣,学会对知识的融汇贯通,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的在急诊科实习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综合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4.2 提高教师的素质 优秀的临床护理教师是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4]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们往往只起到消极的监督作用,不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实习,不刺激学生去分析和综合他们的观察。运用人本主义理论,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学意识,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钻研,结合急诊工作实际,帮助护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学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带教老师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或弥补,对带教老师在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上产生了积极的督促作用。这种理论的运用,使人性化教学得以体现,利于教学,使双方发挥最佳状态,从临床护理教师调查表中可发现这种理论的运用增强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尊重与敬佩。

由于条件有限,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例数较小,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不同院校的护生,可能会出现选择偏移。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6~38.

[2]李建群.PBL教学法在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9,(8):94~95.

护理的基本礼仪范文5

>>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照护概念的解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网络购物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分析法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出版集团发展理念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朝鲜行为模式分析与中国战略对策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经济型酒店顾客需求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科学思想库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美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比较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孔子领导模型探讨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家暴根源探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教育管理前沿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门户类网站用户情绪分类实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重庆房地产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交互多媒体课件用户界面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3-01.

[21] 吕探云,杨英华.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5-568.

[22] 田申.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71-73.

[23] Dias A,Dewey ME,Souza J,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a home care program for supporting caregivers of persons with dementi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rom Goa, India [J]. Plos One,2008,3(6):2333.

[24] Franzini I,Dyer CB. Heath care costs and utilization of vulnerable elderly people reported to Adult Protective Services for self-neglect [J]. J Am Geriatr Soc,2008,56(4):667-676.

[25] 尹成远,田伶.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6,(2):14-17.

[26] Clyburn LD. Predicting caregiver burden and depression in Alzheimer disease [J]. Research on Aging,2007,29(1):3-5.

护理的基本礼仪范文6

【关键词】棚改,绿化,生态系统

1、 有利于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

在棚户区环境中,合理布置绿化,除了可以软化建筑环境、产生高质量的景观效果外,还可以改善居住区小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三废污染等。如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寒冷、干旱多风,所以在居住区进行绿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防风、防尘、降低风速等要求,选择适应这种气候的植物;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炎热时间长,绿地设计应首先考虑通风降温问题,来改善小气候,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但目前棚户区绿地的生态作用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设计者往往只重视绿地的形式和景观效果,而忽视其生态效应。辟如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小区绿地中出现了大面积的铺装广场和硬地,而缺乏高大树种,“绿地不少、绿荫不足”,夏日炎炎中不但起不到改善气候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居住区的热岛效应,这样的绿化设计决不是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所以小区绿化生态化,只有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才真正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而生态小区的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等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为小区和城市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2、充分体现绿地环境的实用性

棚户区绿地环境的实用性是居民对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设计师着手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住区内部的大量日常休闲活动,是居民的散步、逗留、观望、交谈等,这些活动多数都与室外公共设施及可吸引人们驻足的小尺度空间有关,所以要充分了解使用者对于户外活动的功能要求,分析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尊重其各自的使用习惯,做到物尽其用,避免华而不实。一般来说,一个小区需要的休闲场地包括:一定面积的广场,供晨练与驻足聊天、儿童游戏场、小尺度的休闲空间、健身区等。当然这些设施不一定要全,需根据小区规模以及实际情况予以选择,不能只要功能不要绿化,也不能只要绿化不要功能。有些居住区绿化设计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景为本”,片面强调构图,铺装、植物模纹等视觉形式,而忽视居住人群实际需要,如楼盘问用绿地做隔离带,视觉效果不错,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

棚户区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将观赏与休闲相结合,创造参与性强的景观绿地,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细节都尊重和体贴人的活动行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绿化体现文化性

棚户区绿化设计应体现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的移植。纵观我们的房地产广告中的欧陆风格、异国风情已蔚然成风,罗马柱和欧式雕翅配上修剪的花团,处处可见。应该说,在绿地环境中,适当引进国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色,对丰富我们的环境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如果成为“风气”和“时尚”,则走入了误区。因为棚户区环境形式必然会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居住绿地环境只有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才会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各地风土文化不同,因而居住者对居住绿地环境还存在风土上的适应性。因为不同地域的不同条件下,人们的居住观念、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是各不相同的,而这些不同具体体现在人们对环境中的“乡土感”和“故乡情怀”的感受和认同。

4、 实现绿化给居民带来的亲密与和谐

棚户区绿地的面积一般不大,不可能像城市公园那样有开阔的场地。所以在设计时要注意尺度感和亲和性,使居民能真正参与其中,产生亲密与和谐之感。但有好多小区在设计中却忽略了这点,如在绿地上设计了大尺度的公共雕塑,居民只可远观,而不可参与其中活动;或者在小区中心照搬广场设计中的大面积的、纯观赏性的花坛、草坪,人们只能观赏而不能进入,绿地仿佛是小区空间的占领者,居民却成为“被驱逐者”,即使设计了一些步行道,由于没有绿荫,人却无法驻足停留,给人无法亲近的感觉。所以要让居民在绿地内感到亲密与和谐,处处有“人”的参与,设计时必须掌握好绿化和各项公共设施以及各种小品的尺度和关系,使它们平易近人。

总之,在今天,建筑显然己不再是单纯的造型艺术了,关联领域的扩大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与困难度,意义更多偏向于环境与建筑的相互关系之中。而绿色植物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调查研究,我国在对棚户区项目绿化布局实施情况不好,没有真正改造环境,只是让居民住进了新房,对于这种情况进行了问题分析和建议,毕竟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对今后脏乱不堪的棚户区能够焕然一新的改变,摇身一变成为设备先进、绿化程度高的现代化建筑群,不仅对棚户区居民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为城市的市容市貌注入了清新的元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