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1

网络团购是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中国团购市场前景广阔,而团购网站企业的管理模式落后,整合资源能力弱,客户服务水平低。针对团购行业的问题,分析了团购网站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团购网站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管理模式,具备较高程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团购网站;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追溯

网络团购,是指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组织成团,以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可以称为C2B,和传统的B2C、C2C电子商务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将消费者聚合才能形成交易。在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处于整合状态及淘汰率极高的团购行业阶段面前,各团购网站如何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对于团购网站企业来说,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轻公司”,未来的发展与强大主要依靠“供应链为王”的战略保障,因此在团购行业趋于整合的过程中,围绕如何提升网站的运营能力与管理水平,为网络团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提供了契机。确切地说,网络团购行业已经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而该阶段的核心就是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那么如何提升团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就是本文研究的焦点,本文将围绕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构建创新型与协同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并提出合理的保障措施,以求解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核心问题。

1供应链管理及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管理(SCM)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是新的利润源。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因此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通过信息共享,形成双赢关系,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社会总的成本,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了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及全社会的效益。供应链的管理不仅是技术和管理方法,还涉及到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的重构这样深层次的问题。要真正实施供应链的管理,在企业内部要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企业组织机构的重构。在重构中,要冲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和流通方式,以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为指导。在企业外部要进行供应链的重构,选择好自己的战略联盟伙伴,规范联系的程序和技术,并对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承担。如今,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需求内容在不断扩大,对产品的时间、地点、价格等因素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做出新的调整。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市场竞争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拉式”结构的供应链更能使企业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从而增加价值。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又反过来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供应链管理从战略层次和整体的角度把握最终用户的需求,通过企业之间有效的合作,获得从成本、时间、效率、柔性等最佳效果。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所有活动,是对整个链的过程管理。研究表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总是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20%左右,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0%~3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5%以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带来的巨大好处,比如HP、IBM、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就是明证。

2团购网站需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1团购网站的运作模式团购企业自己只做网站和运营,仓储、货品、物流等依赖合作伙伴。团购企业是团购供应链商与团购用户之间的一个纽带,将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信息与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合理的匹配,有利于促进交换与交易的形成。团购企业的运作模式为供应链管理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天生的运作基础,可以说,网站的运营是开源,而供应链管理却是节源。有了供应链管理,团购企业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交换。

2.2团购产生的问题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监测数据显示,退款问题、账户被盗、售后服务、发货迟缓、团购欺诈、霸王条款、质量问题、售后服务、团购售假、虚假促销,成为网络团购的诟病,是网友投诉最多的问题结症。数据表明:退款问题、账户被盗、售后服务问题较为严峻,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在全国团购网站投诉占比中,糯米网最高为16.90%,位列第一,随后依次为拉手网14%,窝窝团11%,美团网9.30%,聚美优品8.10%,聚齐网6.40%,爱丽团购5.80%,高朋团5.20%,like团2.90%,58团购2.30%。细细观察,这些问题基本都可以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来进行解决,通过核心企业——团购企业的具体运作以及实施供应链追溯体系可以科学合理解决这些问题。

2.3团购网站的发展趋势CNNIC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目前网购用户中使用团购服务的用户为6%,但是已经使用团购服务的用户中有80%未来会继续使用团购服务。未来团购用户的数量会逐渐上升,团购市场的交易规模会逐年上升,这就需要团购网站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与商家,需要团购企业整合更多的供需资源。同时,据艾瑞网分析,未来的团购网站将走平台化、社区化之路,这就更为团购企业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也亟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最大程度的提升。

3网络团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提升团购企业的运作水平与盈利空间,全面打造较快满足团购用户需求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高效流通与交融,同时也为了解决团购行业存在的维权、投诉等问题,特此构建网络团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一核心三体系构成,一核心是指突显核心企业,打造知名度极高的团购网站企业;三体系分别是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供应链追溯系统与物流系统、供应链资金流平台。

3.1培育团购网站的核心竞争优势从团购供应商到最终的用户,涉及我们所讲的供应链链条。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确定有谁管理是供应链运作的关键。在整个团购的供应链中,网站企业将众多供应商与用户连接起来,是供应链最关键的节点,我们称之为核心企业。但目前的团购行业中的大部分团购企业都不能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团购企业运作的技术与手段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自身以及行业的发展。同时,团购网站企业缺乏整合供应商资源的实力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亟需对这个核心企业进行塑造。塑造核心企业需要做到几点:

(1)拓展线下营销实力,塑造团购企业核心竞争力。团购模式,从表面上看是网络购物的形式,但是从深层模式上看,更类似一个广告促销平台,提供服务的商户才是团购网其重要的资源。因此,团购网竞争最核心的部分不在线上,而是线下。强大的线下的营销团队、足够的运营资金、一定的网络营销技巧,才具备打团购持久战的实力。当然,足够的用户量是团购网和商户获得较大议价空间的资本。服务好用户,才会赢得更多的商户合作,也是商户和团购网实现双赢的基础。因此要塑造团购企业强大的营销能力与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团购行业胜出。

(2)采用品牌攻势,打造知名度高的网站企业。在塑造品牌知名度的过程中,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宣传是重要的方式与手段。所谓定位,就是让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定位的真谛就是“攻心为上”,消费者的心灵才是营销的终级战场。因此团购网站企业要有自己的一个定位,才能树立起网站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时通过各大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方面进行全网的线上线下互动的品牌宣传攻势,全力塑造知名度高的核心企业。

3.2供应链管理模式三大体系的构建

(1)团购网站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信息资源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对于团购企业来说更是如此。针对团购供应链中存在的信息滞后、信息不对称等影响供应链运作效率的信息问题,特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更好地为团购用户与商户服务。信息共享平台主要从四个渠道获取信息资源,一个是团购供应商,团购供应商主要给予信息共享平台产品信息、促销信息等;二个是团购用户,主要是团购用户需求方面的信息,比如购买的偏好、购买的动机、购买的选择过程等;三是互联网,指团购网站企业从互联网渠道收集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行业报告、用户行为报告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为团购供应商和团购用户更有效的服务;四是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设备的智能化与移动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需要针对从移动互联网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为整个团购供应链的协同运作服务。信息共享平台主要从5个子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与交汇。第一个子系统是仓储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解决的是团购网站与团购供应商关于产品仓储方面的信息处理,以为团购用户提出更好的服务。第二个子系统是配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团购网站的配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配送体系、供应商的配送体系三者结合起来,协同运作,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将产品运送到消费者手里,为高效的交换创造条件。第三个子系统是订单管理系统,此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对整个供应链的订单进行处理、及时分配订单、跟踪订单,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订单的最大价值化与满意化。第四个子系统是联合预测系统,该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团购网站和团购供应商根据供应链信息中心数据库收集的团购用户的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团购用户的消费动机、消费趋势、购买选择过程等消费者行为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为提出下一步的精准营销方案做铺垫。第五个子系统是联合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团购网站与团购用户联合起来操作,目的是监督团购供应商的行为,为整个团购供应链的产品质量与维护消费者的权利提供一个可依靠的预警系统。图1团购网站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示意图

(2)团购网站供应链物流追溯系统的构建团购网站的供应链中涉及到产品的配送、加工、运输等环节,需要有强大的物流系统进行物流的最有效配置,同时随着消费者投诉、维权、产品质量问题的不断出现,也需要在物流系统中导入配套的追溯系统,把产品质量的控制在供应链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与兼顾社会责任方面,亟需将两个系统科学合理架构出来。本文构建的团购网站的物流追溯系统如图2所示。图2团购网站供应链物流追溯系统示意图团购网站供应链物流追溯系统是团购网站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第二大子系统,通过此系统,团购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此系统传递到团购用户手里,此外团购用户遇到产品质量问题也可以追溯整个供应链哪个环节出现了缺陷,从而为消费者满意服务。当然物流追溯系统离不开RFID、EDI、二维码、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

(3)团购网站供应链资金流系统的构建团购行业投诉现象越来越严峻,据资料显示,大型团购网站用户投诉相对集中,在前十位用户热点投诉网站中全国排名前十的团购网站占7席。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国内知名网购维权专家姚建芳分析,电商网站投诉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团购行业欺诈现象严重,部分团购网站只收款不发货,引发大量用户投诉。第二,团购网站安全保障尚需加强,用户账户被盗现状屡现,其中拉手网、窝窝团较为严重。第三,团购网站用户服务意识普遍不强,多数团购网站不重视用户投诉反馈,导致用户重复投诉现象频繁。由此可见,团购网站供应链的资金流系统有待重新构建,为团购用户的资金安全、退款便捷等服务。本文构建的团购网站供应链资金流系统如图3所示。团购网站供应链资金流系统的运作简介如下:首先团购用户通过金融机构或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将资金投放到团购网站的资金库里,其次,团购网站为团购用户提供高安全性的资金账户安全系统,保障团购用户账户、账号的资金安全,防止资金安全漏洞、钓鱼陷阱等。同时,为了解决团购用户退款与投诉相关的问题,特架设团购用户退款投诉系统,以便高效处理退款投诉方面的问题,提高团购网站的服务水平。

4总结

在对团购网站进行供应链管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以供团购行业1400多家企业进行参考。鉴于篇幅所限,关于供应链管理的保障措施没有详细论述,比如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供应商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塑造核心企业知名度的品牌宣传策略等。在以后的论述中,需要完善论证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宛泠.团购网站综合绩效分析[J].企业管理,2015,(4):117-119.

[2]薛小伟.移动互联网时代:团购类网站更深层次实施O2O的方法探究——以美团网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3):72-74.

[3]景鑫.“团购王”网站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J].商,2014,(29):105.

[4]林海萍.大数据时代电子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5,(6):129-131.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实训系统;信息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19-03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使围绕核心企业建立的供应链最优化,能以最低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work flow)、实物流(physical flow)、资金流(funds flow)和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均能有效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理念,应用供应链的策略和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开设的时间较短,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教学手段与工业企业实际要求相偏离。物流实训系统的建设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平台,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立体库、条形码、射频、电子标签为实现手段,形成一个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方案合理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体系,为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综合实训奠定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基础。

1实训系统的建设内容及目标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训系统旨在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着眼于全面资源整合的供应链管理综合解决方案,系统涵盖第三方物流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结算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物流核心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业务流程,可真实地模拟供应链环境中各公司之间的协作配合,在模拟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运营中融入企业经营的思想,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企业的经营业务,通过单元―项目―综合流程演练,提高学生物流管理实战水平,体会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状况。

建成的物流实训系统应能从宏观角度让学生理解企业生产过程、物流过程以及物流概念;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锻炼学生的硬件操作水平;通过强大的物流实训系统模拟演练,学习供应链管理方法及原则;透过实际操作与讨论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的意义,以及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

2实训系统的基本组成

实训系统的组成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2.1硬件主要包括

(1)自动化立体仓库(含堆垛机)和成品自动分拣线。

(2)电子标签分拣系统。

(3)流通加工生产线。

(4)条形码设备、RFID设备。

(5)多频磁导引式AGV小车(含控制系统)。

(6)POS机(含POS机管理软件)。

(7)GPS系统(含控制软件)。

(8)其他教学、安装、辅助配套的设备。

2.2软件主要分三大部分

(1)PLC控制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上/下位工控软件编程等控制硬件设备的软件。

(2)供应链管理软件。

3实训系统的整体运作流程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训系统以原材料管理、生产、成品储存、成品出库等流程为基础,以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技术为实现手段而组成的物流实训平台。该平台来自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区别于传统的电脑模拟系统,又区别于简单的仓库和运输系统,而是通过供应链管理软件中的订单信息驱动物流硬件设备,将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生产、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串联起来,让学生熟悉、了解、操作每个环节的流程。系统的框架设计使得单元实训环节既可以在完整的物流实训环境中进行分角色模拟和实训,又能在全局的概念下进行可重构的调节,实现企业运作业务的具体化和最优化。

整体框架设计为:以生产商为中心的供应链向上游供应商定购原材料进行生产,产成品由零售商进行分销和销售,期间发生的仓储、配送、运输等业务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管理和运营。整体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实训系统主要承担了原材料出入库管理、产品生产加工、成品包装运输、货物储存、成品分拣配送、控制调度管理等任务。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综合调度,将条形码设备、电子拣选设备与立体仓库等自动化设备进行整合,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物流环境。

4实训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

4.1硬件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

硬件实训主要以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和物流信息技术为主,结合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流程的具体操作,让学生掌握物品从入库、上架、盘点、分拣、打包、出库,直到销售终端销售的全业务流程。同时掌握全自动立体仓库、AGV小车、电子标签拣选、现代化手持终端等设备的操作技能,并能使用这些设备完成仓储出入库操作业务。

4.1.1全自动立体仓库和AVG小车实训

主要由巷道式立库系统:全自动堆垛机和横梁型、托盘立体货架、6轴多环节全自动码垛机械手、全自动出/入库输送线、拆盘导视、电子看板及AGV小车组成,通过AGV小车的自动搬运和导航功能实现将物料或者托盘在不同流水线和模拟站点之间的搬运。设备在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下,可实现:整盘自动出/入库;整盘拆零配送;货物自动码垛入库;货物的自动运送。

4.1.2电子标签拣选系统实训

主要由重力式立体货架、货物小车、电子标签装置组成,在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下可实现:摘取式分拣;播种式分拣;盘点及补货等流程操作。

4.1.3手持RF数据采集终端实训

主要由手持RF数据采集终端(两种读写形式:条形码或RFID电子标签)及普通立体货架组成,结合RF技术和条形码、RFID技术的应用,在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下,完成出/入库货物的检验;出/入库货物的准确上、下架;库存货物的盘点操作。

4.1.4自动分拣配送系统实训

主要由全自动滚筒分拣输送线和RFID物流辨识系统组成,在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下,既可实现整箱货物的自动分拣配送,也可实现整盘货物的分道输送。

4.1.5零售POS系统实训

主要由零售商设备及POS系统组成,与整个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相联系,实现零售信息的共享,体现了现代供应链物流的某些管理模式。

4.1.6流通加工实训

主要由皮带输送线、倍速链输送线、滚筒输送线、二维运转输送线、工位工作台及相应加工工具等组成,其主要目的是展开一系列分拣、包装、贴标签等加工操作,使学生了解物流中流通加工业务的概念和意义。

4.2软件系统完成的主要功能

软件系统实训需要在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支持下完成,供应链管理软件是一套涵盖供应采购、生产制造、分销流通、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的大型综合管理系统,系统的设计引入国际上最新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理论,充分考虑了现代管理体系对信息及时、充分、严谨以及有效组织的要求,系统设计围绕核心企业,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系统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实训操作时,供应链管理软件应和硬件设备之间有数据交换,用软件中的订单信息驱动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如由POS机销售后产生补货信息,制造商下采购订单并组织生产,成品通过物流公司运送到零售商。期间原材料的进出库都应是入库(或出库)订单驱动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完成收货和发货;产品出库后由订单驱动AGV小车自动运送到目的地。通过软硬件系统联动操作体现企业各部门及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与执行过程仿真模拟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软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核心子系统和一个数据接口:

供应商子系统:该系统突破简单的信息共享的范围,将原材料订单执行能力扩展到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配送中心、承运人、客户在内的整个供应链伙伴网络,通过Web浏览器实现关键业务的流程同步。

制造商子系统:本系统是整个供应链模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根据生产计划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它可以对供应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之间的业务全面管理,也可以独立运作。

零售商子系统:主要是为制造商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销售,通过渠道和销售平台把产品最终卖给客户的过程。

物流公司子系统:在整个供应链环境中主要模拟现代物流公司的职能,可以配合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货物(物料)的储存、仓库的管理、运输的管理、客户配送的要求及与各商家之间的结算,在整个供应链模拟环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终端客户:终端用户可以从零售商的交易平台上直接采购由物流公司送达客户手中,也可以根据制造商的要求由物流公司送到企业手中来完成最终的要求,是通过商业交易平台来完成最终的过程。

数据接口: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软件上可以与先进的条形码设备(RF)、电子标签(DPS)、自动化立体仓库(AS/RS)等设备和ERP、GPS/GIS、仿真软件等留有数据接 口。

5结束语

上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训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实验课程开设理念,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知识点在该系统中进行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达到感性和理性同步认识的目的。实训系统可以使学生学习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全过程,通过采用企业真实的数据资料模拟运营,可亲身体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完整流程。该实训系统和实训方案的开发,可使学生进行多个层次的训练与创新,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耀求,施先亮.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60-62.

[2]王滨,李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重组[J].中国市场,2007(2):104-105.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3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1.供应链的相关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了“供应链”的概念。学术界公认的关于供应链概念的起源是“竞争战略之父”迈克・波特在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营造并保持最佳表现》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1]。波特的价值链主要是从单个企业出发,通过研究其与供应商、顾客之间可能的联系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1992年,John Shank和V. Govindarajan认为任何企业不仅要关注个体的价值链,还要将自身的价值链放到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中审观[2]。这种观点的研究视角更广阔,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换句话讲,供应链是指从原料采购、原料加工,并将最终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络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2高等教育供应链的含义

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符合高考条件的考生通过参加高考,从入学?圯接受教育?圯毕业?圯就业整个过程看,特别像一个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马永红教授在2004年提出这样的看法: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其实相当于一个企业,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已产生供与需的问题,存在先天的供应链条[3]。她在2007年系统地提出了高等教育供应链的概念:高等教育供应链指执行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将拟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公民进行转换、转化或培养为直接参与社会劳动或继续求学的教育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流程。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将家庭社会教育者供给群体、高等教育系统、社会人才需求系统、受教育者群体等相连接,使得各群体系统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的服务产生互动,从而从家庭社会教育者供给群体、受教育者群体、高等教育系统、社会人才需求系统节点所处的上下游群体或系统所构成的功能网链。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应用型人才主要依靠高职高专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一部分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本而来的,另一部分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而来的。高职高专教育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由于培养目标相似,导致毕业生同质化严重。我们在五星酒店调研发现,本科学生和大专学生在同样的岗位,领着同样的薪水,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随着体验经济和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旅游酒店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现实情况却是毕业生反映在酒店业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酒店也感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是委托教研室完成的,教研室一般是在参考其他同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完成方案的撰写工作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行业的意见,没有考虑如何将真实的岗位能力转化为课程内容,因此课程体系不合理,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在酒店的工作。

2.3实训设备和指导教师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由于资金的限制,实训设备不足,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一般可以进行简单的形体礼仪实、接待服务的实训、茶艺的实训等,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由于本科院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限制,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旅游类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理论素养较高,但是缺乏在行业工作的实践能力,参加工作之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到酒店里挂职和学习,实训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

3.供应链管理思想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3.1人才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供应链从形成之初就特别重视客户的需求,只有充分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上游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整个供应链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对于高校来说也是如此。高校的下游“客户”就是用人单位企业,所以为了让客户满意,高校必须培养出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这必然要求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外实训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等,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数量的需求,用人单位也能满意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3.2更注重信息沟通和共享

高校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除了要了解下游节点企业的需求之外,上游生源地生源质量也会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处在供应链中担当上下游桥梁的高校来说,它必须充分了解上游的供应信息和下游的需求信息。高校必须与酒店、生源地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消除由于信息沟通的障碍而造成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不稳定性。

3.3实现学校、酒店、学生三赢

合作共赢是供应链上所有成员必须具备的观念,把供应链的思想引入高校教育上,学校不仅培养出了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问题;酒店通过和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既有利于其人力资源的储备,又可以彰显其社会责任感;学生学习的课程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增强了其毕业时的竞争力。综上,企业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实现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高校培养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提高;学生找到了心满意足的工作,不负四年的寒窗苦读,三方共赢来自于供应链上的酒店、学校、受教育人群的精诚合作的意识。

4.供应链管理思想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

供应链管理思想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就是要把处在一条人才培养供应链上的受教育群体、高校、用人单位等主体联系起来并且建立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得受教育群体经过四年的高校教育培养之后符合酒店的需求。供应链模式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主要包括宏伟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工作:

4.1宏观上――构建并整合人才培养供应链的各结点

与企业供应链相似,高校人才培养的供应链(图2)也有相应的节点。生源地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类似于原料供应,高校的招生类似于原料的采购,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类似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毕业生就业类似于产成品的销售,用人单位类似于最终用户。

4.1.1第一个节点――生源地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应链始于高校在生源地的招生工作,这是该供应链的起点,而优质的生源是高校教育成功的一半。在当今社会高校不断扩招的大趋势下,高校已经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学生和家长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高校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越来越多的高校包括名校都感受到生源危机。2015年6月28日,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四川招生组为抢夺优秀生源,甚至在官方微博公开“掐架”,相互指责对方争抢优质生源。高校要采购到(招到)良好的原材料(优质生源),必须以良好的输出为依托。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特别关注未来的就业问题,因此良好的就业口碑是提升高校社会知名度、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招生就业是相辅相成的,供应链条并不是简单地从下游向上游输出,该节点上招生工作成败就受到上游就业节点的影响。

4.1.2第二个节点――高校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应链的第二个节点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这是整个人才培养链条的核心节点,是“生源”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因此,该节点功能的最佳状态是按照社会对人才的相关要求,将高校毕业生成功地输送到用人单位相应的岗位上。因此,必须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将此作为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之一。除此之外,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应考虑高校本身的定位和学生对四年大学生活自身能力提高的期望。

4.1.3第三个节点――用人单位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应链的最后一个节点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产成品(毕业生)的输出目的地。高校毕业生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高校和用人单位要充分沟通,不仅高校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也要将其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得学校做出相关调整,校企双方要加强合作的深度,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指导及考核方面要加强沟通,使得教育培养环节得到进一步改善。

酒店员工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酒店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和生源的好坏也有直接的关系,供应链各环节环环相扣,因此应该在社会需求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供应链上的各个结点,从而形成一个由最终用户需求推动的、信息共享程度高的专业化酒店管理教育网络结构。

4.2微观上――做好相关的技术工作以维持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要使供应链高效运转,必须做好一些具体工作,包括:

(1)深入做好酒店的人才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人才需求类型分析、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酒店人才职业发展规律分析、酒店可以提供的资源等。

(2)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

(3)院校与酒店双方合作培养人才方式方法研究:合作的广度、深度、实训和实习评价标准和方法等。

(4)酒店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研究。

(5)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

结语

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构建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学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用信息反馈机制调整供需之间的矛盾,这样不但可以解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酒店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可以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从而促进酒店管理人才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1-32.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4

随着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代的频率显著加快,时间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1)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相应地,产品生命周期也在缩短。

(2)市场需求变化多端。市场需求预测偏差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认识到造成误差扩大的根源在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3)管理目标相互冲突。传统供应链管理目标是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但现实中这两个目标经常发生冲突。

(4)竞争主体转变。企业之间由单纯产品质量、成本、性能方面的竞争转向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新的竞争模式。

(5)市场竞争阶段转变。市场经历了产品价格、质量竞争的发展阶段,如今正在向时间竞争转变。时间,作为一种战略武器,与成本、质量同等重要。

(6)信息流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物流和信息流已成为供应链的两个重要因素。理论上讲,数字时代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使得产品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存储、分析、传递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但是,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存在着许多阻滞,因此,如何控制物流、信息流的周期时间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2.供应链管理中时间压缩的对象

(1)产品的开发时间

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开发,通常是在企业完成新产品的设计之后,开始进行生产准备时,才将设计要求和有关图纸样品提交给供应商。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应充分利用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技术与技能来提高自己的产品开发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这就要求供应商从后期的被动供应,转变为主动参与,即从原来按设计好的规格图纸提供零部件,转变为介入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发挥供应商的技术优势,将产品设计纳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将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时间,并且提高了新产品的设计水平。

(2)交货提前期

供应链中各成员作为其上游企业的客户,往往要求上游企业准时交货,提高服务水平。而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可以分为两类:忠诚顾客和非忠诚顾客。如果供应链不能迅速满足顾客的需求,那么非忠诚顾客可能会选择来自其他供应链的替代产品。从系统的观点看,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应该尽快把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哪条供应链的交货提前期最短、响应速度最快,哪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就更强,就能从市场上争取更多的份额。

(3)系统提前期

从供应链接受订单到产品交付顾客手中并转换成现金所用的时间称为系统的提前期。供应链的系统提前期越短,说明时间压缩的效果越好。为此,供应链管理系统必须建立跨越供应链多个环节或功能来协调计划调整的内在机制,实行集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把企业内部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成一个整体功能过程,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的目标,尽可能减少整个供应链活动中的非价值增值过程。

3.供应链管理中时间压缩的实施途径

(1)供应链的物流时间压缩

供应链的物流时间压缩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物流的时间压缩、企业之间物流的时间压缩和合作伙伴关系的时间压缩三个方面。

1)企业内部物流的时间压缩。压缩各节点企业内部物流的运作时间是供应链时间压缩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应加强交流,团结协作,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减少非增值工序,压缩冗余时间,尽量避免停工等待、返工等现象。

2)企业之间物流的时间压缩。只有各节点企业积极主动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减少物流时间,才能达到各环节物流时间的平衡,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时间压缩工具,它可以清晰地反映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时间分布情况,从而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大幅度提高时间压缩的效率。

3)合作伙伴关系的时间压缩。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的时间压缩主要是指企业间合作时的运输、库存等各种基于时间的优化问题以及供应链激励协调问题等。在缩短采购和运输时间方面,实行准时化采购。在库存方面,采用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方式消除需求放大的现象。

(2)供应链信息的时间压缩

除了物流的时间压缩之外,信息流的时间压缩在供应链时间压缩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采用信息技术后,需求信息的传递由原来的线形结构变为网状结构,即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不仅接收其直接下游传来的订单信息,同时还接收来自最终顾客的需求信息(POS数据)。其次,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消除信息延迟,使得顾客订货信息能够立即传送到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响应速度。第三,采用信息技术后,能够清楚地掌握每一种货物的状态(生产中、运输中、库房中等)信息。第四,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后,网上商店取代了传统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减少了供应链的环节,缩短了供应链的长度。

4.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内外研究中不难看出,虽然己有文献在建立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数学模型时,考虑了时间因素,但是绝大多数数学模型只是把时间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和解决基于成本评价绩效指标问题,专门研究供应链时间的文献很少。具体案例的应用总结性文章比较多,理论探讨的论文比较少;研究个案的比较多,系统性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供应链中的时间压缩策略基本上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时间角度定量研究的较少。有关供应链信息流的文献,主要集中研究牛鞭效应、信息共享或者信息流控制模式,很少研究供应链信息流的时间压缩,仅有的少数文章也只是从定性的角度作了初步的分析。所以说,今后我们应该加强供应链时间压缩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5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材料供应;物流

[中图分类号] 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59-03

[作者简介] 周盛世,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牟 青,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房庆军,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山东 青岛 266520)

一、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内容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性研究。建筑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作为主导,根据建筑工程可分为长期合作关系与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期合作关系关注点在于双方的合作目标与项目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则关注各方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项目还是特定项目,供应链管理理念强调的都是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打造强有力的建筑供应链,需要达到合作、双赢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上的一致性。

2.满足生产需要的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建筑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依据批量运送、批量生产、照单组装等供应链的类型细分,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其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稳定的精细生产,而在其下游,需求是变动的、柔性的。关注供应链和施工现场的衔接面,对施工现场采用价值流程分析与供应链重组,解决诸如待料、征地拆迁、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窝工、停工等相关问题。

3.施工过程中资金保障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保障建设资金,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拖欠工程款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单纯从资金流视角对建筑供应链的探讨文献很少,更多的是抓住供应链是价值链的实质并从提升价值、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伙伴关系的构建中,信誉与支付受到广泛关注。我国每年拖欠民工工资绝大多数产生在建筑行业。因此,资金保障与合理的支付体系似乎十分棘手,建设部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已收到一定成效。

4.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正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重要资源,建筑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而建筑所涉及的关键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不同,他们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信息的获得、处理、转移的态度各异。建筑项目的管理常常围绕成本、时间、质量来展开,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决策者或沟通者,信息的有效流动影响了项目的这三个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复杂的建筑项目中,需要有清晰的模型来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

5.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研究。建筑项目周期长,资金及劳动力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方多,风险防范的难度大,影响了其绩效的改进与提高。建筑供应链的项目风险管理、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了面向项目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模型,强调在风险管理中可共享的知识驱动型方法,以及定义通用的风险术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特定项目的风险条目、风险转移和应对措施。

二、建筑企业供应链的构建

根据建筑业经营活动的特点,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给出建筑供应链的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业主对建筑项目要求为目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开始,经过项目定义、项目融资、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维护等阶段,直至改建扩建,最后拆除的这一系列建设过程中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功能性网络链结构。

三、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1.ERP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种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ERP以“平衡供需”为目的,能使主要业务流程集成化和自动化,能共享数据和业务活动结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现在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企业必须看到:资源的有限性同建筑企业扩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各个企业面对社会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想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实施企业资源计划。

2.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途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绿色供应链的内容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运输、逆向物流。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确保绿色材料、节能环保型材料工程的实施。

(3)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潮流,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又可以降低成本。设计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并保证其畅通,做到绿色回收,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3.关联供应链管理应用。供应链管理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越性。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呼吁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联供应链是指在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双重的情况下,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生产废弃物在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21世纪人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保持适度增长和持续发展,而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关联供应链管理是经济绩效与资源环境绩效双赢的有效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性发展战略,这也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解决的问题。

(1)材料供应商延迟供货与质量缺陷。材料供应商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性能。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建材品种多、数量大,包括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等大宗的建材以及各种装饰材料。因此,材料供应与采购是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材料供应商并非都能在保证期内准时提供材料。机器故障、上游供货商推迟供货、供应商与采购方的纠纷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延迟供货。

(2)施工网络进程与物流配送衔接偏差。一方面,不可抗力的产生诸如暴雨、洪水、台风等异常气候条件及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将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施工材料配送的可靠性是决定企业所需库存及按时竣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物料发错地方、未预料到的不利地质条件、现场操作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以及其他各种质量事故等都将导致施工过程的临时中断。

另一方面,受时间和空间控制的物流配送过程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是构成物流配送运输中延迟问题的实质。在链式结构中,误差逐级向上逐层传播并叠加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也将成倍增加。物流配送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不确定性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传播,如交通事故、交通堵塞、道路维修导致交通改线等偶发事件将导致供应时间延迟,而延迟的累计效应将导致交货期的不确定,它直接影响施工进程和交付时间,从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3)上下游之间需求信息的不对称。需求信息难免存在偏差,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可能带来不准确的市场预测。供应链上每一节点的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进行生产,需求信息的偏差会沿着信息流方向逐级放大。于是,处于供应链源头的物料供应商得到的需求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之间有很大的出入。供应链两端需求信息总体偏差的量级要比其间相邻两节点的偏差量级大得多。建筑企业涉及面大,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上每个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此外,下游客户喜好的易变性会引起不规则的购买倾向,其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上游供应商不准确的市场预测等都将带来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

2.应对措施与方法。供应链的网状链式结构决定了不确定性的存在,针对系统中各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对影响,研究如何降低甚至消除供应链管理中这些因素。

(1)确定合理与科学的库存量。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库存,具备足够的库存维持量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一项保险措施。不确定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是复杂的,而现在还没有能精确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大小的方法,因此,目前建筑企业只能按传统方法依赖于经验决定材料库存量。此外,建筑企业必须正确评估企业当前库存量,才能做到对材料的供应量心中有数。第二,供应商的下游客户应跟踪收集并认真分析其上游供应商供应延迟的一些数据,如供应的平均延迟及准确性能等,从而有助于决定库存。第三,在供应方与采购方之间建立良好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材料供应商能够共享总承包企业的信息,从而提高供应商的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造成的不确定性。采购部门作为供应商与生产部门联系的纽带,应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尽量选择专业采购人员进行采购,采取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不确定性。最后,从战略的角度选择合适可靠的供应商。多头采购易增加不确定性产生的可能,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少的可靠的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质量亦有保证。

(2)建立工程物资采购供应信息化系统。即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施工企业、客户方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及快速传递,使上家获得下家需求信息的原始来源,提高预测精度,使之能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保证决策的可靠性,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避免需求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延迟和信息偏差累计效应造成的库存浪费。同时,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做好计划与预测。通过建立透明的、共享的信息系统,使建筑企业内部各部门、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保持准确、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加强物质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硬件保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以及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要求总承包企业与供应商、分包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关系,从而能有效地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求。

(3)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精简优化供应链,消除冗余环节,尽可能使流程合理化,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安排充足的提前期;优化运输路线,采用便捷可靠的运输工具和路线;加强运输过程的实时跟踪控制和及时信息反馈;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供应商,减少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不确定的可能;选择第三方物流,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从战略的观点考虑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采取一定的激励或奖惩措施,使施工生产过程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杨耀红.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5,(3).

[2]刘北林.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范文6

关键词: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随机能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随着供应链长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供应链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脆弱[1]。事实也表明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事件干扰:1997年,丰田的一个刹车供应商工厂发生火灾,直接导致丰田在日本的18家工厂关闭两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众多企业停止运营数周甚至数月,致使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下游制造商的生产也受到干扰。

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个中断公告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低于行业基准33%~40%[2]。巨大的损失激发了对此类风险的管理,即应急管理。吴军等指出近些年,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供应链应急管理引起了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多个视角,有些研究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机制,有些研究关注鲁棒供应链结构设计,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众多应急管理战略中,柔性能力是减缓和控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战略[1]。Sheffi和Rice指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中断风险,需要弹性供应链,而柔性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方式之一[4]。虽然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极其重要,但相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的丰富程度而言,从柔性能力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对基于柔性能力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理清该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并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运营管理领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较早对制造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将柔性定义为系统拥有多种状态的能力。这里的状态具体指产品种类、产量水平、质量水平、产品交付时间等。从而将柔性分为5类: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进一步将柔性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将柔性种类扩展到三个层级(组件级、制造系统级、综合级)共11个种类[6]。

制造柔性将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业内部及生产环境中,关注的是运作层面的柔性。随着企业外包的发展,管理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关于柔性的研究随之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运作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

2.2供应链柔性

关于供应链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将企业层面的柔性元素扩展到供应链层面。比如将制造柔性中的路径柔性扩展到供应链中,相当于双源或多源采购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脱离制造柔性,将重点放在合作关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将供应链柔性定义为买卖双方关系在供应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具有的弹性[7]。这类概念主要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结构而言,不考虑条件发生变化时供应链重组问题。而实际上,面对环境变化时,供应链是可以通过重组来应对的,比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商Philips发生火灾后,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这就是重组供应链的一个实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元素:运作系统柔性、物流过程柔性、供应网络柔性、组织设计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其中供应网络柔性就是指重组供应链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应链柔性内涵丰富且所含要素众多,本文将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应链基于能力的灵活运作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狭隘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是泛指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供应链环境下,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柔性: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备柔性,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运作战略(如采购战略、库存战略)赋予柔性;另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数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种能力可以用来生产或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将这种能力在多种产品和服务间进行分配,这样的能力具有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不同于组合柔性,具有数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来生产或提供一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它生产或提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基于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即通过供应链成员相互合作对柔性能力进行获取和分配,从而减缓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中断风险。它与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柔性能力应急问题是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

3.1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笼统地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中断风险管理和事后应急恢复两个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给出了中断风险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识别风险源及脆弱点、评估风险、减缓风险[10]。基于该框架,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如图2所示)。

柔性能力应急问题属于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范畴。风险减缓,即降低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弱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应急恢复,即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进行积极应对,减少损害并尽快恢复[11]。

Tang和Tomlin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弱风险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提出风险减缓策略。在减弱风险负面影响方面,提出增加供应链柔性的策略:多供应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产品策略、柔性定价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关注需求风险的减缓,分析能力组合柔性和数量柔性对减缓需求风险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种类间进行选择[9]。Sheffi和Rice将供应链迅速从中断风险恢复的能力视作供应链弹性,而柔性是构建供应链弹性的方式之一,考虑到供应链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种类有供应及采购柔性、转换柔性、分配及面向顾客柔性、控制系统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其中的转换柔性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两种应急管理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何种应急管理战略,受到成本、供应商特点以及企业风险态度的影响。其中,供应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数量柔性使得采用应急采购策略成为可能[12]。

柔性已被视作供应链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对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具体到柔性能力,相关研究并不丰富,现有的研究也大都从企业视角出发,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3.2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应急的研究与供应链柔性研究也密切相关。Jack和Raturi研究了数量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的数量柔性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如冗余能力、缓冲库存、劳工柔性等,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而外部来源就是指企业利用供应链战略来获取数量柔性,如外包、供应和配送网络、战略联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分为三个层面:车间层面、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供应链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应链中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艺流程柔性是指一个生产设施可以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与本文中的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当工艺流程柔性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供应链时,会产生两种低效性,即流动性低效和阶段跨越性低效,为了克服两种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结构,链式柔性结构可以实现与完全柔性结构近似的效果[15]。

上述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对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如何将柔性能力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

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能力投资及分配问题。随机能力规划文献中有一部分仅研究专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虑到柔性能力。考虑柔性能力的随机能力规划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柔性能力作为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虽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通过对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上述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柔性能力应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的柔性能力应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大部分是从企业视角出发,而供应链应急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因而需要将柔性能力问题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相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柔性能力构建在供应链哪些节点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如何受到供应链参数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在供应链范围内是否依然成立等。

(2)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研究中的应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风险。关于柔性能力应对日常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优化方法主要是随机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日常风险时是适用的。但当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时,随机规划的优化结果波动会较大,这种情况下,鲁棒优化方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因此可尝试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中的应用。

(3)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优化目标的调整。目前关于柔性能力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大部分针对的是日常风险,常以成本或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润将不再是首要考虑目标,首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是中断损失、恢复时间、偏离成本、缺货率等,可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柔性能力应急问题的优化目标进行调整。

(4)不同类型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研究。关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组合柔性占据大部分。而除了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数量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应得到重视。此外,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已经将供应链柔性维度做了较全面的划分,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柔性能力与这些不同类型柔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18]Anupindi R,Jiang L.Capacity Investment under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876-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