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馆管理制度

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1

1.1创新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任何一个企业、场所进行管理,必定离不开制度,因此,为了有效的促进科技馆的创新和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就要通过创新制度。众所周知,社会发展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提高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优势,就要确保创新制度。通过对科技馆以往的管理制度分析来看,大多数制度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主,从不出现错误的角度出发,不注重落后、创新,限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阻碍了新事物出现,最后形成了一种僵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科技馆要健全完善一套新型的管理制度,吸取以往的管理制度中的优秀管理内容,抛弃落后的内容,并不断的改革创新,为科技馆实现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1.2创新管理方式

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分析,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前提下,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那么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相同的,在科技馆的发展中,通过改善以往的生产关系,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科技馆的管理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往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发展。因此,科技馆要通过改革僵化的管理体制,创新思路,转变管理方式,建造出健康、和谐、发展的环境。科技馆创新管理方式,是促进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2科技馆在展品方面的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对科普的内容、方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创新科技展品,促进现代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的促进展品创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2.1改进传统展品

在科技馆展览的产品,大多数都是雷同的,甚至还存在着部分展品互相克隆的现象,这对于降低人们的参观积极性、提高科技馆的社会效益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不利的作用。因此,科技馆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参观,提高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通过改进传统展品。例如,可以通过对一些比较普遍的展品如清明上河图、指南针等进行展示时,改变以往的人员解说方式,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练,通过声音、图片加深人们的记忆,引起人们的兴趣,增加对展品的理解程度。

2.2实现展品创新

国务院颁布的相关纲要指出,我国以后朝创新型国家的方向发展。现代科技馆为了有效的将展品的科学原理和应用展示出来,就要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体现出国家的科技发展趋势。因此,科技馆要着重于创新技术,运用先进的技术、形式,将复杂难懂的科技产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人们理解、接受,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及时、快速、准确的将先进的科技信息普及给人们,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实现展品的创新。

2.3改进展示方式

科技馆的展示方式除了在展厅内进行展览之外,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巡展活动,增加新科技产品的宣传度,扩大科普资源知识的宣传范围。例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不仅展示了各个国家的科普展品,而且还有各个国家科技馆的详细介绍,加深了人们对各个国家的了解程度,提高了科技馆的知名度,极大的促进了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馆在服务方式方面的创新

在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主要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实现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3.1转变服务理念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科技展览是一项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在资金需求方面以“等、靠、要”思想。在目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政府正在逐渐转变以往的科普服务方式,科技馆如果不及时的转变服务理念、不进行服务理念的创新,进而阻碍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馆在服务方式上应该将以往的“等”人们参观,转变为现在的“请”人们参观,实现对科普服务方式的创新。

3.2实现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馆的发展创新,科技馆服务方式应该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科技馆通过推陈出新、改变单一的科普形式、增加宣传力度,进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参观。例如,为了让观众在参观科普展品后,能够有效的获得科技知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出人们最喜爱的科普展品,然后根据所选出的最受欢迎展品,抽出几名幸运观众,给予相应的奖励,进而提高人们的热情度。

4结束语

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管理运营,规划,长远发展,创新

 

目前,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极其重视,促使各地科技馆建设如火如荼。我国国内科技类场馆很多,而且各地还在不断地兴建各类科技馆、博物馆。但这些场馆都存在一个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对科技馆当前及今后的管理运营和创新发展有了如下的思考。论文参考网。

1.我国国内科技场馆与国外科技场馆相比,在管理运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外一些国家,例如英国,在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做得很到位,非常先进,尤其在科技馆、博物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给自足、入能敷出是国外科技场馆的一个特点、一个优势。论文参考网。

我国科技类场馆和国外的科技类场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类场馆既是向公众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又是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的主要社会力量。科技的教育、传播,是全面提升公众科技素质的基本手段。大众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外,科技馆在传播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馆在管理和运营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场馆的建设、改造和日常运营中,片面追求大而全。

2)其功能主要以展览、展示为主,缺乏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3)缺乏科技馆的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

4)经费不足,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运营能力是科技馆创新和发展面临的首要的问题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制约条件在于经费、管理,理念,还在于它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教育责任的方式和程度。

1)借鉴国外展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成功的运营模式,多与国外展馆沟通、交流、协作。

2)更新展品设计、制作理念,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举办

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展览教育。在创意和理念方面实现突破、跨越和提升,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高创新度,令人耳目一新。传统的科技馆,以陈列展品、展示为主,对观众的基本要求是“请勿动手”,而现在我们提倡和引领观众亲自动手参与到活动当中,用“请你参与体验”的方式,使观众从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汲取知识。

3)加入地方特色元素,避免陷入雷同。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精髓。对当地地理、人文、历史等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体现当地特色。

4) 提供优质服务,为观众提供便利。主动引导,向不同年龄、不

同知识层次的观众推荐适合他们参观、参与的项目等。论文参考网。同时开辟停车场,特殊人群服务区等以方便观众。

5)争取当地政府的最大支持,除了政府投资外,尽量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从社会、企业得到更多的赞助。

3.长远规划,确定科技馆的总体经营方案,包括战略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市场推广、游客服务等。编制科技馆日常经营的各种管理制度并有效地执行

1)制定一个关于未来的计划或规划,体现未来三至五年的短期目标,甚至五到十年的长期目标。

2)加强科技馆的自身管理,不断增强科技馆发展的活力和服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对服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服务培训,建立积极向上的科技馆馆内文化。

3)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科技馆参观,走多渠道、多样化的科普宣传道路。并留住回头客,使回头客成为科技馆最好的宣传使者。在农村或偏远地区设立科技宣传点,定期开展科技活动,普及科技知识。

4)解决经费问题,第一可以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而且不能依赖一个投资者,要从不同渠道获取资助;第二可以创办科普产业,制作和销售科技书刊,航海航空模型,科普小玩具等;第三可以适当地引进外资,共同管理。

科技馆的管理运营与发展创新,是一项巨大而特别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探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科技场馆的管理运营模式、经营理念都是重大的课题。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科技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推动科技馆的发展进步,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闫荒亚. 展品创新中的几点思考. 科协论坛, 2007.

[2]钟燕凌. 创新与教育——新世纪科技馆的发展方向. 海峡科学,2008.

[3]王晓帆. 现代科技馆与主题文化. 科技馆, 2009

[4]朱卫国,曾勇. 科技馆展品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馆, 2009.

[5]常羽.科技馆教育活动组织过程的思考. 科技馆, 2009.

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3

现代科技馆作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科普教育基地,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之基。科技馆档案工作要服务好科技馆各项业务工作,必须以创新来引领档案管理。

1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指导管理行为和构建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科技馆档案事业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服务好科技馆运营管理乃至我国的科普事业,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将理念创新转化为新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与理念,改变枯燥无味的工作状态,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1]。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理应遵循这一发展理念,从科普信息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基于科普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为导向来开展工作。科技馆档案管理观念应由“重藏轻用”转变为“管以致用”。

2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创新。创新是科技馆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是不被社会抛弃的唯一方式,是在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得以立足的根本[2]。科技馆档案管理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在促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科技馆管理实践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揭示新时代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特点与规律[3]。科技馆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创新理论的重要性,并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去完成。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应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主要是对科技馆档案管理创新理念和管理路径的研究。微观研究主要是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以现代技术设备为依托,对各种载体的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3 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新技术应用来实现科技馆档案管理与科技馆发展同步。因此,新技术装备的引进与应用是科技馆档案实现创新管理的必要条件。新技术装备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为基础的技术设备,分为基础性硬件装备和实用性的软件装备。科技馆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以新技术装备的购买,提高以计算机为主的硬件设备配置与更新,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全面化,使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等为基础[4]。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科技馆档案管理实用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便档案的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的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保持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先进性。

科技馆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需要以公众喜闻乐道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因而,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新时代,科技馆在开发科普展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科普交流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以电子文档、数字化文档形式存在的图片、文件资料和视频、音频资料,而且这类型的资料在科技馆档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我国著名的科普品牌活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整个赛程中,从选手的报名到选手的赛场风采展示再到评委的打分、赛后总结,整个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档案基本是以视频资料和电子文档形式存在的,离开计算机,是无法收集、管理这些档案的。再加上数字科技馆方兴未艾,这使得科技馆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和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都离不开科技手段。因此,开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科技馆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研究,能从技术上保证科技馆档案管理、开发利用适应新时展的要求,能轻松地实现科技馆科普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4 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

档案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先进性,保证档案工作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创新求发展的今天,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机制需要紧随科技馆的创新步伐,以创新来激发档案工作活力。科技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应以体制创新为引领,实现档案主体、客体的管理创新。

4.1 科技馆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不仅仅具有记载历史与信息的作用,而且要为科技馆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全面有效信息。这就要求科技馆档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档案、资料、信息分开管理模式,而是要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档案、资料、信息一体化管理,为实现科技馆档案信息实时的采集、积累、深度加工、及时开发和共享利用提供可能。

为此,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科技馆运营工作的需求,规划好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各类型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一套与科技馆运营工作相匹配的高效运行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4.2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

作为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主体,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科技馆档案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越高,档案管理创新的探索就越深入,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阻碍就越小,反之档案管理的创新难度就越大。因此,现代科技馆需要紧跟时代节奏,通过档案主体管理创新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科技馆档案主体管理创新首先是 “人才观”的创新。科技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理论研究与操作技能并重。现代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具备深厚的档案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档案专业知识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下一步工作。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馆档案的形成方式和载体形式决定了必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的管理,以保持?c社会需求相符合的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管理[5]。科技馆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等工作都要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因此,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成为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之一。

为了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科技馆需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造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创建终身学习的环境,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创新进程。

4.3 科技馆客体管理创新

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客体管理包括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档案实体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相当成熟,科技馆档案实体管理遵循已有的做法即可。科技馆档案客体管理创新的重点应在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科技馆档案信息是科技馆的重要知识资源,其开发利用程度对科技馆运营的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客体管理重点应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开发利用科技馆档案资源。这就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科技馆档案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活化科普档案信息资源。例如:我们可以将科普教育活动的档案有效利用起来,制作成各类科普图书、宣传资料分发给特定的人群,让他们接受相应的科普教育;也可以制作成科普教育视频短片,通过数字科技馆来传播科普知识;还可以将数字科技馆的科普档案信息直接与用户共享等等。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使科技馆档案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为科技馆事业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获得社会公众更深刻的认同,树立起科普品牌,从而使科技馆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4

一、创建管理新体制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高校社会职能转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管理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社会化融投资机制缺失,无论在经费投入、人员聘用、设施更新等方面都统的过紧,管的过死,使图书馆在高校社会职能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主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仅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图书馆转型的意识迟缓,而且服务社会、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意识缺失,等、靠、要思想并未根除,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开拓意识淡薄,难以根据高校社会职能转型要求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图书馆服务方向和优化服务结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迫切需要在全面把握现代高校社会职能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突破制约高校图书馆发挥作用的体制障碍,创建图书馆管理新体制。

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新体制的“新”,不仅是名称或形式上的变换,而是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战略性转变,是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的重新确定、服务格局的重大调整、服务目标的重新确立。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管理方式上,都有全新的内涵和外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一体化”管理机构。各类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一体化”管理机构,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有关部室负责人、各教学院系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校图书工作领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协调解决图书馆工作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为确保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和谐、科学、快速发展奠定组织基础。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的服务协作机制,通过市场和网络,建立区域内高校和不同区域内的高校之间协作体系。

建立管理制度新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是创新管理机制的基础与前提,制度建设是机制创新的固化和保障,光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是不能把机制创新坚持下去的,即使取得了某些机制创新成果,没有长效的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机制创新的成果也不能得到巩固和推行。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创建管理新机制过程中,要把制度建设纳入机制创新的轨道,不但要有学校层面的相关政策方针,还有图书馆自身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创建资源调节新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费和资源的投放和调整,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与经费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然而,高校图书馆众多纷杂的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服务,若没有雄厚经济基础的支撑和市场化的资源调节机制,就意味着服务活力的窒息和发展原动力枯竭。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所需资源和经费几乎完全依赖政府和学校拨款,在资源融投资、经费管理、资源更新等诸多方面,缺乏主动权和自主权。进入21世纪后,由于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和新校区建设,经费和资源的增长跟不上服务扩展的速度,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图书资料增加、电子出版物充实,管理队伍培训等关键环节所需经费均呈下降趋势,超负荷运作困扰着图书馆的发展,没有余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改进服务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收益分配方式不甚科学合理,有悖于在市场化和社会化条件下服务的基本规律。目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收益分配都沿续计划经济的分配方式,全部上交学校,图书馆除了行政办公费用外,可用于发展的基金几乎没有。而现代高校图书馆作为面向市场的社会服务部门,又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属性进行资源管理运作和经费投入。

现代高校图书馆创建资源调节新机制势在必行。通过机制的创新,建立相对独立的、有一定自主权的教育资源管理、资源自我调节、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资源投融资体系,通过优化、重组、协调等方式,全面盘活现有图书馆资源存量,发挥图书馆资源集聚优势,将学校图书馆资源和社会图书资源和资金进行超常规整合,挖掘潜在优势、发挥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同时,通过对外合作、引资融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服务,促进图书馆持续发展。

三、创建服务新模式

现代高校社会职能发展趋势改变了图书馆原有的服务体系,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扩展,出现了服务群体多元化、服务需求多层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在校内,面对的不再是规格划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和教师,而是综合素质、社会经历、职业年龄之间差异明显,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与教师群体。对外,面对的是市场化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不同服务需求。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方式、服务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创建服务新模式的核心是实现“两个互动”。一是实现图书馆与高校社会职能转型需求的互动,不仅要在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进行科学定位,更要从学校不断扩展的社会职能结构中选择好自己的发展坐标,确定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创新为原点的服务目标、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优化现有服务资源配置,发挥优势,发挥特色,为高校社会职能扩张提供支撑。二是要实现图书馆与市场服务需求的互动。创建服务新模式还要树立社会化服务理念,苦练内功,外树形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不同服务需求,适时调整和不断改革服务形式和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能力,创建“一馆多能、一人多能、一机多能”的服务模式。

创建服务新模式的目标是实现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创建服务新模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扩大服务规模、更新服务设备、增加服务内容、改变服务手段等等关键环节都需要有经费的保障,而目前高校图书馆除了行政拨款外,其他资金筹措都需要通过有偿社会服务取得,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创建服务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关系,既要在服务社会,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取得应有的社会物质回报;又要充分利用社会物质回报,加大物质投入,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为社会服务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建服务新平台

随着现代高校与社会联系的不断加强,图书馆现有的服务平台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日益高涨的服务需求。面对多样化的读者群体与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仍用现有的服务平台去覆盖不同类型读者群体的需求,必然产生服务与需求间的落差与矛盾。图书馆服务难、读者满足需求难,服务效果不尽人意,对图书馆服务层次与水平反映大的情况已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普遍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社会职能扩张的整体效果。显然,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通过服务新平台的建设,解决好服务与需求矛盾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创建服务新平台包括:通过现代教育科技改革服务功能,实现由手工借阅扩展为电子借阅,从在馆内服务发展到馆际服务,从校内服务扩展到社会服务,从提供馆藏到帮助读者获取馆外信息的战略性转变。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运用,建立校园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和加入校外图书资源网络,实现远程联机编目与检索,不断满足社会市场和学校对高质量图书资料服务的要求。

上述目标表明,现代教育科技发展是图书馆服务新平台建立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也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变迁。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层次高低,从过去单一的建筑面积和藏书量的多少,转变为对文献数字化程度的要求,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资源成为人类共享的知识财富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数字化程度集中体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层次。

因此,高校图书馆创建服务新平台需要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处理好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关系。既要通过传统图书馆发展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高校图书馆长期实践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将优良传统、先进经验、成果成就发扬光大,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提供现实基础。二是突破数字化技术瓶颈问题。科学技术的因素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平台的提升,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保存的丰富历史文献与自产文献,包括孤本、善本历史文献资料和现代学报、学位论文、教师或科研人员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作品等一些具有很强的本校特色文献资源,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数字化的科技含量要求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在进行组织、收藏的同时进行数字化,也就不能将这些稀珍图书资源为社会所共享,这就大大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层次和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及时引进现代教育科技设施,更新现有服务设备,为创建服务新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五、创建管理新队伍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机制、服务模式、服务平台的创新,对图书管理人员队伍整体与个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图书馆是高校在编人员数最多的职能部门,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图书馆管理人员来源不够理想,大多数图书馆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专业基础素质结构不够完善,对图书馆工作的现代化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创建管理新队伍问题急切摆在了面前。图书馆创建管理新队伍要推进两个并重。

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 图书馆管理 创新

人类社会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也使我国图书馆的管理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日益突显出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机制,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进工作流程,创建新的服务模式,是适应网络时展的要求。如何改善管理进行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如果能够抓住管理的创新,全面实施管理创新的措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将会得到整体提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管理创新是成功管理的灵魂,是图书馆发展不竭的源泉。

一、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含义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工作要注重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的发展。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法,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财力资源、场馆等硬件资源),以期在管理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特色和场馆文化。这种文化最基本的体现是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在更好的完成对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同时,使服务人员(图书馆馆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产生成就感。

2.高校图书馆创新是指管理者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以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益提高的过程。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资源重组的过程中,在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的改革中,应时刻牢记人本位的概念,以图书馆馆员为主体、以图书馆服务对象为基本对象。使主体的活力和对基本对象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出来,让服务于读者的总体目标与图书馆全体管理人员个人目标达到基本一致。从而在学校办学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突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好的为办学、教学、科研、知识拓展服务。

二、理念创新

服务理念决定了服务质量,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用新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对文献的需求。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规范。图书馆服务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人性化。面对新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要重视馆员个人的发展和前途,鼓励馆员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馆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2.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要科学分析、研究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发挥自身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高校图书馆是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图书馆应增强创新服务意识,积极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最大化社会效益。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对人才、资金等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使其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图书馆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创新活动,人才建设是关键。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必须始终贯穿于图书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创新的各项工作中。

1.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员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读者服务呈多元化,馆员知识和能力尤为重要。为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应重视馆员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训教育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现有馆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培养馆员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图书馆专业化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为了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了解学科特色的人才。优化图书馆组织结构。

2.建立合理奖励制度。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持续激励。图书馆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精神、培训等激励方法,对在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馆员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创新热情。

3.建立轮岗换岗制度。图书馆服务窗口工作单调,重复性强,长期下去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厌倦情绪,图书馆应采取灵活方式实行轮岗换岗制度。轮岗换岗可以丰富馆员工作内容,减少馆员不良情绪,加强馆内的团结和协作,提高馆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四、服务创新

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中心,是衡量和检验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标尺。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不仅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更重要的是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创新。

1.多样化服务。信息环境下,网络服务种类呈多样化。为保证教学和科研顺利开展,图书馆要利用网络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

图书馆要及时宣传和指导用户使用数字资源,培养读者数字信息意识,强化读者掌握查询、检索的技能和使用各种数据库的能力。利用网络以滚动的方式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系列讲座。使新进教师和学生尽快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特色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图书馆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建立网络导航系统。针对学校学科特点创建特色数据库。在馆藏不足的情况下,图书馆要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有馆藏资源进行资源重组和优化。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根据用户的特点、习惯和要求,主动为用户提供咨询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提供新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 社会服务。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要求图书馆打破地域界限,加强与文献信息机构的合作,通过馆际互借和建设文献数据库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发挥图书馆的最大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五、结束语

管理创新是提高图书馆利用效率客观要求,也是一个紧迫的课题。我国高校图书馆也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图书馆正面临着一场革命,经受着信息化带来的压力,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网络化的双重挑战中。如何改善管理、进行管理创新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化、科技化、系统化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作为站在现代科技知识前沿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把握和利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在改革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有机会在知识洪流中掌握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图书馆同仁们必须坚持图书馆管理创新,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得到整体升高,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馆管理制度范文6

1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现状

1.1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层次的参差不齐。馆员的知识结构应是一种多元化的动态形式,知识层次是一种不断深入和扩展的吸收态势。近几年医院图书馆人员的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知识背景和知识层次有显著提高,有医学背景的懂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或具有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人员不断充实到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但在今天医学科学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中,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专业能力仍有短腿现象存在,如生物医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层次渐渐地不能充分地满足医院员工需求,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不足日益凸显出来--医学科学发展快速,医学信息资源的需求纷繁复杂。医学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2管理观念有待提高 许多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上仍然偏重于现代技术资源和设备、馆内设置等物质资源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的流失和损耗偏于轻视,不重视人员的培训、人力资本的投入,使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与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失衡。

1.3实体馆藏与数字化馆藏的失衡 传统馆藏主要以纸质信息资源为主,以手工服务方式提供信息资源,读者可获取信息资源有限。现代医院图书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自动化技术方式提供管理和服务,极大扩展了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领域、范围和空间。但仍有不少医院图书馆由于人员、设备和管理的投入方式不同,最终使得读者获益大小不均,不同程度低阻碍了医护人员在医学科技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医院发展后继能量不足受到制约。

1.4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质量有待提高 医院图书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缺乏横向交流协调协作机制;同时虽然有些医院图书馆与医学院校之间共享资源,但核心资源由于知识产权、经费问题等共享程度不深或根本没有共享,甚至医学院校各分院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良,信息闭塞的现象。

1.5职业道德的忽视、敬业精神的缺失 医院图书馆在管理中逐步认识到并重视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建设,同时却忽略或缺失了馆员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的指导和建设,缺乏"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原则信念,使得一些馆员敬业精神淡漠,在服务工作中随心所欲,没有工作目标和工作热情,工作上以自我方便为主,"方便读者"成为纸上谈兵。

2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

2.1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规划

2.1.1"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既包含"以读者为本"又含有"以馆员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2]。重视馆员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使馆员处在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增强馆员主人翁意识,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引导馆员产生积极的自主管理意识,产生积极工作效果,实现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与馆员个人发展相一致的理想工作目标。进而实现图书馆留住读者、吸引读者、服务读者的最终目标--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馆员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

2.1.2建设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网络环境下,具有情报分析能力、生物医学背景、计算机管理知识和图书馆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馆员,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的知识型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人才,为医院管理者制定政策和方针提供科W依据,为临床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策略,是医院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今天不断前进的信息来源和支撑。我院图书馆近十年在医院的支持下,不断引进具备以上几项相关专业背景人员,逐步拓展专业项目,提高专业服务质量,及时、准确、便捷地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这样的人才受到临床欢迎。

2.1.3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 人是医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使用的资源,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和使用是医院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进而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和计划得到全面、顺利的执行和落实[3]。

2.1.4继续教育,公平竞争 医院图书馆应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根据馆员的兴趣、能力、知识层次和结构,创造机会,不断地持续地加强继续教育,获知本行业最新理论和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和造就适合、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将"人本管理"与现代医院图书馆制度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精细式的规范化管理。营造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竞争、合理流动"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能力为本"原则,实行规范的岗位聘任制,让每位馆员都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紧迫感,实现岗位目标,强化团队凝聚力,实现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需求[4]。

2.2高效信息资源管理,建设信息服务能力

2.2.1建立临床专家、学科与专科信息知识库 临床隐性知识大量存在于医务人员中,隐性知识是医疗机构最具价值的知识形态,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临床工作质量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建立信息知识库,将每个临床人员的专业、学历、毕业院校、工作简历、著作、论文、获奖情况、课题研究、技术专长、工作成绩等基本信息和工作体会与经验,各学科与专科的检查、治疗和会诊等规范和制度、学科或专科状态、科室学术活动、新技术新项目等收纳整理,建立内部知识管理交流平台,方便员工便捷查询共享,提升医院员工内在软实力,提高医院凝聚力[5]。

2.2.2建立特色数据库、专家数据库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点和高峰,重点学科及带头人一般站在其专业领域制高点,其信息需求的要求和获取能量非常大,建设一种满足学科和专家信息要求的专家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内涵质量丰富的馆藏体系,其创建采用图书馆与学科和医学专家共同参与、合作创建的模式,完全以学科和专家需求为核心,以用户提供的目录为线索制定、实施创建方案。我院图书馆利用已建立的400余名专家在内的信息数据库,通过电话、邮件、QQ、BBS等方式,跟踪、定题、定向为学科和专家定制、定期、准确的推送信息资源,提供主动服务,从而使专家和学科顺利而高质量的完成科研和学科建设任务[6]。

2.2.3建立临床学科馆员 临床学科馆员参与到临床医学研究和实践的各环节,了解和掌握临床医务人员临床经验、诊疗能力和技巧等,将临床隐性知识引导和总结,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将个人经验、技术技巧和最佳证据整合,变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以点带面,提升医院整体医疗科研教学质量;同时与临床建立密切联系,了解医务人员特别是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信息需求,主动展开全方位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科研支持功能[7]。

2.2.4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据调查电子资源服务是医院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8],其中个性化服务是吸引用户关键,按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特点及特殊要求,为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针对性的一种服务。我院图书馆提供的"我的图书馆"(my library)的个性化页面功能,根据读者学科及科研项目,建立专题网址进行导航,系统地选择、整理提供个性化地定制数字资源,用户登录随时可看到针对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源[8]。

2.2.5建立医院图书馆主页,整合信息资源,便捷读者使用 我院图书馆建立医院图书馆网页,通过分类、组织、顺序化管理、展示,有效整合医院实体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以及互联网相关学科资源,如将我院Clinical Key Elsevier、Ovid、Springer、Blackwell、Nature、ScienceDirect等数字资源与PubMed整合链接,构建快捷检索平台,便于学科关注相关研究和进展;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基础信息--开放时间、馆藏特色、规章制度、数字资源、读者指南、最新消息、新书通报、荐购新书等,用户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查找相关信息资源。同时开展网络咨询服务,读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即可通过网络信箱咨询,并在一定工作时间内获取结果和答复[9]。

2.2.6加强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对外加强区域内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据医学专业特点,我院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医学图书馆、北大医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建立馆际资源互借、文献传递等合作关系,取其他馆藏之特色为我用,舍己馆藏之精华为他享,互相协作,共享资源,拓宽学科服务范围,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对内建立院内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学科服务信息平台[10],我院图书馆通过FMJS和FEBM搭建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将馆内20余种数据资源与馆际互借资源整合,构建更宽阔的信息共享空间,医院员工通过院内网随时检索已建立的信息知识库,了解、讨论、交流,信息互补。图书馆将问题、请求,以及收集、整理的相关显性知识,组织专家交流、答疑,转化为医院集体的隐性知识,拓展信息资源的深度带来的共享空间,增强医院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提升能力,综合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不断上台阶。

3结论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网络时代,医院图书馆要不断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根据医院发展和员工信息需求,加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使信息向多元化转变,利用馆内人力资源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层次的深度扩张,提升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亚维,王盛,王洁利,等.浅谈医院图书馆外文期刊的利用 [J].医学管理论坛,2013(3):60-61.

[2]王卫文.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加强对医院图书馆的管理[J].医学信息,2011,24(9):28.

[3]刘满芬.医院图书馆服务能力与管理制度[J].医学信息学,2008,20(10):1790-1792.

[4]林少晖.试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管理创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5):59-61.

[5]李树松,于微微,胡西厚.医院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医院图书馆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2):37-39.

[6]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7]王菊明.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0):40-42,48.

[8]程杰.医院图书馆读者需求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