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理论

社会实践理论范文1

组织管理有缺陷一般高校都将社会实践归口于团委或学生处管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学生假期例行活动开展,往往仅由一纸文件通知,学生在接到通知后多数是自行安排,一般不会想到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凌乱,内容简单重复,没能起到锻炼成才的目的。团队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甚至更为严重。活动前的策划准备不充分,没有经过与实践接待方的详细沟通,策划内容不切实际,安全保障不到位;社会实践活动执行困难,活动项目实施改变较大,流于形式;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空洞无力、甚至没有总结。

二、职业生涯理论的切入点

(一)社会实践阶段论

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中,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衰退阶段(65岁以上),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较好完成发展任务才能顺利进行下一阶段的发展。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基本没接触过职业社会,所以,大学阶段需要完成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中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的双重发展任务。因此,这一阶段不仅要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同时还要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大学里的社会实践就成为完成这一生涯发展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要对自我有充分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个性需要、职业兴趣、能力水平,还要完成对社会的初步认知,了解工作、了解岗位、适应职业,初步完成职业准备。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可分为三个发展期:探索期,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实践中加以尝试;训练期,针对探索期的决定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参与相关实践项目,有目标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明确职业选择;择定期,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二)社会实践环境模式论

霍兰德认为,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职业领域,基本上是受到其兴趣和人格的影响,生涯选择是个人在对特定职业类型进行认同后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或延伸。在霍兰德理论中,提出大多数人属于六种人格类型,同时有六种环境模式与这六种人格类型相对应;人们寻找的是能够施展他们的技能同时表现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的职业;人们的职业行为是由其人格和环境特征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在社会实践中这六种环境模式同样存在: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当学生处于兴趣类型与实践环境一致和相容的情境下时,个体满意度会较高,主动性会增强,效率也能得到提升;相反,在兴趣与实践环境对立和相斥的情境下时,个体的负面情绪会占主导,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这六种环境模式,让学生在每次社会实践中选择与自己人格类型相适宜的实践项目参加。

(三)社会实践动态适应论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罗圭斯特和戴维斯提出了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即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个人与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个人的需求会变,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间或经济情势而调整,如个人能努力维持其与工作环境间符合一致的关系,则个人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大学生社会实践应借鉴此理论,社会实践本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符合适应论的背景,随着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应提供给学生更适宜的平台和机会。所以,所组织的社会实践项目不能一成不变,应有阶梯性和发展性。可在低年级阶段设计相对简单的实践任务,到高年级阶段安排复杂的实践任务,从而维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实现动态适应。

三、职业生涯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改进措施

(一)职业化:职业指导提前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应与学生的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实效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紧密联系,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学生走上职业道路前的铺垫。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应安排职业指导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实施之前,一般考虑在策划阶段,学生应提前完成自我认知,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同时对职业有初步意识,了解什么是职业,能对职业做出选择,即完成社会实践阶段论中的探索期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普及,通过组建生涯团体辅导小组来组织学生进行认知探讨,通过邀请校友、成功人士讲座及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来促使学生思考开展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辅助职业认知。

(二)阶段化:一个年级一个主题方向

根据社会实践阶段论的观点,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分为三期,分别是探索期、训练期和择定期。结合高职学生三年的在校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将这三期嵌入到大学三年里。大一年级对应探索期,大二年级对应训练期,大三年级对应择定期。大一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自我认知和初步职业认知,可通过参加生涯量表测试、自我总结反思认识性格、兴趣;通过参加和活动认识个人能力;通过聆听讲座、生涯人物采访建立初步的职业认知。这些途径,不仅是生涯教育的手段,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大二阶段,在大一探索期所做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同时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训练和完善,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大有作为的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开展诸如职业调查、假期实习、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深入职场的短期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大三阶段,这是学生完成“职业人”转变的最后一步,学生在这一年里要将短期的职场体验转换为个人的职业选择,或重塑职业目标。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目标是完成岗位实习,初步体验职业生涯。可以开展的活动有择业指导、岗位宣讲、毕业实习等活动。

(三)匹配化: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所需各项能力,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

学生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各种可能,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多种尝试,而不是仅仅只局限在自己所擅长的单一领域。学生的心性不定,兴趣转换极快。因此,我们在安排社会实践任务时应将霍兰德六种职业类型都涉及,要求每位学生每种职业类型都有参与。有亲身体验才能分辨适合与否,既验证职业兴趣量表结果,又进一步了解职业兴趣类型。在设计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任务难度和人员组合,每项任务都应设计为高低年级学生同时参加。对于低年级学生,实践重点在了解项目内容和实施流程;对于高年级学生,实践重点在完善项目、指导新人、实践创新,完成个人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安排,力求使每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伴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加,学生能从较低位的人职匹配逐步成长为高职位的人职匹配,再辅以职业技能迁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求职成功率,最终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体系化:打破现有教育划分,将社会实践与实习整合为一门课程体系

社会实践理论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法学、MBA以及经济管理等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其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课堂讨论式和课后研究式、学习式和体验式、个人式与小组式等,通过“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角色扮演”“课堂案例讲演”等,启发学生心智,引导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2]。广东金融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在探索确定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CPE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项目开发的价值重在“强能力”上,力求使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厚基础”的基础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来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时,遇到一些社会现象能用所学的理论加以解释,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学院的教材更新速度滞后,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以致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信心。此外,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较为科学、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涵和运行规律,并通过回顾和梳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熟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经济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科学的经济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用经济理论科学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奠定学习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重理论教授、轻实践分析,重书本传授、轻实践指导的问题还很突出,晦涩的理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打折扣。广东金融学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将案例教学植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实现目标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广东金融学院本科层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部分36学时,2学分;实践部分18学时,1学分)。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采取专题式教学,共有10个专题。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选取案例,其教学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选取案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选择现实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问题;三是选择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按照这一原则,筛选高质量的案例,创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库。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照理论体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使每讲中具体案例的位列与知识体系一脉相承。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共开设10个专题。其理论架构体系为:第一讲,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入手,论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讲,阐述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接下来几讲,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从“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入手,分别阐述了市场体系(第六讲)、宏观调控体系(第九讲)、企业制度(第三讲)、收入分配制度(第七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第八讲)。同时,从多角度阐述了整个理论体系。诸如从市场主体、客体以及外部环境角度,从国内、国外角度,相适应地还设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居民消费(第五讲),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第十讲)等课程。为了配合理论体系的教学,相应地选取了以下案例: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广州新沙港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制度;近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三鹿”奶粉事件;我国目前居民的收入差距;“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意味深长的“铁本事件”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立等。这些案例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个理论体系而选取的,诸如,为配合第一讲所讲的内容,相应地选取了“邓小平南巡讲话”。通过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再比如,为了配合第九讲理论体系的教学,特选取了“铁本事件”,通过“铁本事件”的案例教学,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同时也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相应采取的手段,最终取得的效果等。第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同时辅以讨论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借助多媒体授课外,也使用纸质形式的案例资料方式,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该课程也为网络课程之一)巩固所学知识。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经典案例+现实案例+原创案例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因为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与案例教学相适应的班级规模和物质设施,因此在2012级中的某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行小班授课,以不超过50人为宜。同时,课堂设备及桌椅的摆放要与案例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第二,由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授课前期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并熟悉学生的关切与需求,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第三,扎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预习,熟悉基本理论,找出疑点、难点,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达到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理解。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课程设计、精心备课、熟知内容、案例选择等。第四,教学的实施,也就是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诸如,哪个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哪个用讨论法、哪个用现场教学法,以及如何组织、如何引出问题等[3]。第五,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具体包括: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评价。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包括:课堂参与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可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考核方式可采取平时考核(包括平时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与考试(期中、期末考)相结合的办法,前者和后者以各占本科总成绩的40%和60%为宜。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评价、案例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管理者对课程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立的实际性。主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案例设计的现实性。大部分案例都来自实际经济生活,或来自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于他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第三,案例开发的指导性。对于今后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第四,案例实施的互动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第五,案例教学的丰富性。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第六,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创新之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是为了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提供的案例教学,通过精选的一些典型案例,力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实践问题。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包括:第一,配套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精选出若干个国内外宏观经济层面的典型案例,再加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层面所出现的现实案例以及部分原创案例,以利于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第二,实践性。“实践之树常青”,学习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经济学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着重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第三,启发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经济学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身份参与辩论,重演决策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力求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开阔知识视野。第四,前沿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在案例组织与设计上体现了前沿性特点。在案例的组织上,既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件,又吸收了部分国外宏观经济的典型事件。在案例教学的编排上,力求选择一些前沿性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美]朱迪斯•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社会实践理论范文3

今年暑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我跟着我院金东区社会实践队来到澧浦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普法平安宣传。这次充实而又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给我带来了特别深刻的影响。

一、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学长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和道理。

社会实践理论范文4

关键词: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2-01

一、实践的概念和地位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实践起着最根本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所有的活动归结起来无非两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研究认识问题就不得不研究实践问题,研究实践问题也不能撇开认识问题。在实践与认识这对范畴中,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微观层面上被具体化了的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实践

1、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智慧源泉和衡量标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任何理论都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显现出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理论获得了质的飞跃,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也发生了严重性挫折,这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经历了失误和挫折,特别是发生了“”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经验教训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彰显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

同志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八年抗日战争再加上四年解放战争,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自然灾害严重,粮食日益紧张;国外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所有这些使得新中国只能艰难前行。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我们的实际,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接受实践标准的检验是保障自身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法宝。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绝对的,但又是相对的。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往往不能充分检验一切认识。坚持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为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不能说明现有的理论体系已经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理论,不再需要接受实践标准的检验,不然我们也不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困难。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我们已不可能在现有理论里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美答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检验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的实践观。马克思曾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观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精神奉献与物质利益紧密结合,更好的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在对实践观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强调了实践观点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理论。我们一定要发扬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我国建设实践的水平与高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

[2] 选集第 l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赵家祥.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

[4] 靳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海南出版社,1998.

[5] 刘 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创新[D].曲阜师范大学,2011.

社会实践理论范文5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在实践中,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本文将试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容出发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实践中发生的嬗变及其原因,以期为我国现阶段改革提供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等方面的理论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性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关系原理,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是旧中国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经济是非常孱弱的,尤其是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建国初期我们几乎没有可以凭以立足的重工业产业,大部分都是农业、手工业以及家庭式的小作坊工业。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通过新中国的建立,我们肃清了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对经济的掠夺破坏,使建立新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可能。因此,新中国必须要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鼓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目标,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1]。在这个共和国中,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作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构成形式。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并使之居于主导地位;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实行“节制资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毛泽东曾指出新文化是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不是资产阶级文化,也不是完全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存在资本主义因素,也存在社会主义因素,它的阶级基础和政权结构中不仅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而且还包括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处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因素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因为各种社会主义因素尚处在未完全发展的状态,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同时,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2]675,而且“时间是相当地长”[2]684。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具有理论指导性和现实可行性。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和巩固起来,各项建设事业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践嬗变

1952年下半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放弃了原来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战略构想,选择了一条直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践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时限的论述的变化

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多次讲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问题,分别说要十五年、二十年或是三十年。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经历长久的时期, 新民主主义“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2]684“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2]160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强调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一段时间后即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一定发展后,一举进入社会主义,可以说要坚持的时间是不短的。但是在毛泽东访苏返回北京后随即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10-15年就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而不是1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际的时间是四年,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大大缩短。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工作重心的变化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到建国后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实现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说过“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但是后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虽然也是坚持“一体两翼”即强调实现工业化为“主体”、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为“两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作为了工作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给人们的客观印象就是淡化了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

3.关于对待资本主义态度的变化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3]1058其后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他又提到“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提高一步,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4]1479可以看出,早期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是采取保留态度,即可以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但是后来,在七届六中全会上,他提出“使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灭绝”,主张要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原先的保留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发生了背离。毛泽东思想的变化是当时党内大多数人对待资本主义态度的一个缩影,说明当时党内对待资本主义态度已经发生转变,由原先的允许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转向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实践嬗变的原因

1.客观原因分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实践中的放弃有其合理性,受其所处时代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客观原因的影响,我们要从国内环境和国际背景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扩大工业化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毛泽东意识到我国正面临着发展国防工业及重工业的首要任务,在冷战局势下,我国要自强自立就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国防和重工业体系。中国是一个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要建立独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先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举全国之力以图之,而当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体系并不具备这个能力,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重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因此,搞合作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

二是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苏联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政治格局。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恢复、重建工作也依靠了苏联的援助,但是由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苏联方面始终认为中国实行的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毛泽东要做“第二个铁托”,访苏的经历使毛泽东意识到必须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才能获得苏联的承认与援助,加之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唯有社会主义苏联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更让毛泽东坚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信念。

2.主观原因分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被放弃也有其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理论本身的不成熟。虽然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必须要存在的过渡阶段并且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条件、步骤、方法、时间界限等概念都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于通过何种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都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而且,毛泽东曾强调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是党的中心任务,然而同时他又预言在民主革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是国内的基本矛盾,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并不匹配。我们知道一个理论能够坚持下去并始终焕发生命力那么它一定要有明确理论界定,不会存在模糊概念,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并没有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的准确论述,没有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做出正确分析,没有把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形态明确固定下来,使得在实践中很容易产生意见分歧,给具体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从而极易发生放弃。

社会实践理论范文6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理论与实践 经验

“西方国家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的官员、学生、群众、军队灌输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是抓得很紧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信念、准则和价值,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非常重视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并且在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改进和加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

一、对政治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个体政治人格的形成、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承和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学说强调德治和心治,尤其注重政治教化的作用。在儒家的政治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政治的根本和基础。西方政治学者从不同侧面揭示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政治体系本身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它试图通过体系内主导政治意识的传播来实现政治体系的一体化以及获得体系有效运行的社会环境。从个体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政治互动中习得政治知识和能力,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二、当代西方国家政治社会化的有益经验

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虽然带有其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所包含的一些有成效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等都有值得我们可资借鉴的地方。

1.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是通过不同的机构进行的

“孩子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场所,都是政治社会化的潜在机构。”这些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主要有家庭和伙伴群体;一类是“次级群体”(Second Group) ,主要包括学校、政党和政府、大众传媒、工会等。初级群体具有复杂多样性、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和明确的意识性,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难以控制等特点。而次级群体则具有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易控性等特点,便于统治阶级利用其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成为统治阶级所期望、所需要的“政治人”。

(1)家庭

美国学者罗金斯等人在谈到政治社会化时认为,孩子们最早遇到的“家庭具有其它任何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作用。由政府和学校所推行的‘公开的社会化’,如果与家庭价值取向冲突,通常都会失败”。

他们指出孩子们早年所受的定位和训练对其一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有着强烈的影响。家长是孩子们的世界中有着巨大权力和权威的人物,从他们那里,孩子们有意识无意识地接受了许多价值和态度。“家庭不仅‘教’给儿童家庭所属的社会阶级的价值、标准、规范和习俗惯例,家庭也‘教’给年轻人包括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并教育其孩子支持该社会阶级结构的性质。”为了加强家庭教育,美国的一些州甚至通过法律规定家长要多加管教自己的孩子,否则会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经济的处罚。西德战后,家庭在孩子的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家庭增加了政治讨论的次数,家人之间谈论政治成为常事,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一种阶级和国家统一的感觉。

(2)学校

西方国家把学校看作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机构,“最系统化、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学校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政治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的知识。学校向儿童提供各种政治制度和关系的具体观念。学校还灌输社会的各种价值和态度。学校可以在形成对政治竞赛的各种不成文规则的态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实证研究的数据表明,成年人政治知识的多少,对民主价值观的认同,对政治作用的感受和政治活动的参与,是与他的受教育程度相关的。学校在个体获得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及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的形成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

(3)大众传媒

西方有的学者将大众传媒看作是“第四种重要的社会化力量”,认为“受控制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是形成政治信念的一种强大力量”。 大众媒介不仅影响到公民的现代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公民政治素质完善化的程度,所以,西方国家的政府都把它作为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在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把政治宣传与教育作为大众传播工作的重点。为了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要的大众传媒机构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由官方直接控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5年7月的一次谈话中表示,“新闻机构成员要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不是把职业的需求放在首位;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进行工作,就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德国是世界大众传媒业高度发展的国家,其政府利用发达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每时每刻向国人灌输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观、宗教信条、道德规范和原则。

(4)政党、政府及其政治活动

西方国家的政府在推进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或其有关机构都要对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作出原则性的或明确的规定,指导各个机构的政治教育。政府都设立或鼓励设立各种政治教育机构,由这些机构来进行广泛的政治教育。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西方国家的政府还对各级政治教育机构进行引导、组织、管理、监督,以保证各机构相互配合,发挥更大作用,保证政治教育措施的落实。政府的每一件事、每一重大活动都为民众所关注,都明确地向民众解释或展示政府的政治态度,对民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政府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是政治社会化的机构”。

2.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的导向明确、旗帜鲜明

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特定的阶级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纵观美国史,我们可以看到,从争取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地位,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在抓政治教育,而且导向非常明确,非常鲜明,措施非常得力,可以说是一刻也不放松。与道德教育、宗教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较,其有关政治教育的政策明显严格得多。“在美国,对人们进行的一切教育,都以政治为目的。”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获得学位。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产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对本国制度的认同感,议会制度是唯一可认可的政体,捍卫民主价值及民主的生活方式对付来自“极权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挑战。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方面并非“多元化”,而是在“多元”之中有鲜明的“一元”,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忠于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接班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3.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服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着新的形势、新情况,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更新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在很多国家,政治教育的主题和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的政治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根据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来调整和完善自身,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美国的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历史发展相适应,不但能够适应美国政治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公民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的预防、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是,在美国的一些重要时刻,美国的政治教育都发挥了作用。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教育以为战争服务、鼓舞士气为主;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兵伊拉克,在短期内完成兵员补充,并得到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支持;2001年在遭到“9・11”恐怖袭击严重打击后,美国民众迅速恢复自信,高度支持政府的态度,都能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适应性。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服务于社会,不断调整、自我更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适应社会,这是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

4.西方国家政治社会化重视理论研究,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和整合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使基础理论、调研报告、方法实验、实际工作等方面的成果大量涌现。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日益增多,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有庞大的来自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队伍,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中的难题。这些学科的研究给予实践活动以有力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比较集中地对美国公民进行专门化研究的是政治社会化理论,这一理论着重考察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除了重视理论研究以外,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还比较重视管理,将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形成了社会化的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全员思想教育系统”,形成了完善而反映灵敏的思想教育系统,对社会、家庭、学生组织、社区等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所有的场所、所有的时机都被利用来宣传其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活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具有整体合力的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1.

[2]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43.

[3]理查德・D・范斯科德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0.

[4]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6.

[5]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8页

[6]汪宗田,傅安洲.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

[7]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1:145.

[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54.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