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感恩教育 新模式构建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现实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教育者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让学生觉得说教味过浓,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生活,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施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质、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点,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能加深大学生对家庭、母校、社会的责任感,转变大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观以及择业、就业、创业观,顺利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造就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然而时至今日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疏忽可贵的亲情、友谊、师生情,从而表现出必定程度的精力“真空”。这种现象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缺乏感恩意识,也就缺乏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根本不可能全力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例如把父母的付出看做理所当然,孝心和赡养观念淡漠;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的帮助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拿钱而不知还贷,毕业离校后便杳无音信,欠下的债款无从催促,给国家、学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方案

目前大多数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刻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加强感恩意识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但大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讨论,并未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研究方案,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大学生目前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能力下降,感恩行为漠视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感恩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方案。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分年级倡导、分类型指导,纵横结合的感恩教育体系,构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提高学生感恩能力,践行学生感恩活动的感恩教育新模式,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具体实施如下:(1)将感恩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有机结合;(2)将感恩教育与学生干部培训有机结合;(3)将感恩教育与学生党课、团课有机结合;(4)将感恩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有机结合;(5)将感恩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6)将感恩教育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后教育有机结合;(7)将感恩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8)将感恩教育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分年级倡导、分类型指导,纵横结合的感恩教育体系,构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提高学生感恩能力,践行学生感恩活动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路径与载体

大学教育中要根据年级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心理学家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1)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感谢变成习惯。

(2)提高学生的感恩能力。通过利用国家焦点、社会热点、学校重点等深化感恩活动,对学院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感恩能力。

(3)践行学生的感恩活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开展社会实践,感恩教育同样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行动,鼓励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实践行动中。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2

一、科研对高校教师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标尺。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动力。因此,作为当代高校教师,为顺应时代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大学教育观,增强科研意识。现代高校普遍强调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要求不但要具备较雄厚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和应用、开发研究能力,能针对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技术攻关,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只有切实做好科研,并使科研成果付诸于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高校教师,否则终将会被高校教改的洪流淘汰掉。

2.通过科研专题培训,提高科研能力。高校有关科研机构可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的具体操作程序等,通过科研培训和教师亲身科研实践,切实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3.明确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高校科研,一般包括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三个方面。科研的定位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动运行的依据和出发点。结合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性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注重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技术、工艺问题上找课题,走“产学研”道路,逐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研究对高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历来是教师的主心骨,作为教师,必须也必然要做好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研究是一种运用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活动的内容、现象、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创造性地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也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必须注重几个方面:1.教学理念更新;2.教学模式研究;3.教学实践原则研究;4.教学方法研究;5.教学效果研究;6.教材研究;7.受众对象研究等。

以教学实践原则研究为例,教学中,可遵循确保学习真正发生的普世原则,有五个标准:1.师生共同协作完成任务;2.发展理解和运用教育语言的能力;3.联系学生生活;4.提高教学的思维层次;5.用师生对话吸引学生。如在执行第一个标准“师生共同协作完成任务”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即老师过多的注重了教,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可实行“任务型课堂教学”,师生协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明确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及其要求,同时做好指导工作,要突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共同完成任务的显著效果。

而教学模式研究,对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可遵从6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即Model 1: Get it right in the beginning;Model 2: Just listen and read;Model 3: Let’s talk;Model 4: Teach what is teachable;Model 5: Two for one;Model 6: Get it right in the end。作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对于这六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使用的效果应该深有体会,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一节效果突出的课堂,都是这几个模式的有机融合或演变,尤其可注重model1,4,5,6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终身学习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21世纪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是: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师群体。高校的教育对象,英语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发展前景等因素无不限定了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装备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应时刻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觉悟,时刻不忘提高自身专业储备和职业素养。

(一)学习目标定位

1.学习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2.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3.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新成果;4.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学习对于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非常重要。5.在互动式教学中双向学习,这种教学能促进师生的共同生长。

(二)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1.学会认知,树立新的知识观: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了解崭新的教育理论与手段;同时要教会学生认知世界的方法。2.学会做事,树立新的课程与教学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受众对象,重新建构课堂,在终身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锤炼自己的教学风格。3.学会共同生活,树立新的教师伦理观,培养自身及学生各项综合能力。4.学会生存,树立新的职业生涯观: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充满了各种挑战与变动,教师要由一个“自在”的存在者变为“自为”的存在者,自觉地规划与开发自己的职业生涯,要具有在各种教育与非教育机构间流动的能力,走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道路,寻找自己的职业生存之路。

(三).终身学习的可行途径

1.定期参加教学相关培训

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参加教学相关培训,如专家专题讲座,学术沙龙,教育教学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逐步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和水平。如具体的教学培训模式有:案例教学式,问题探究式,示范-模仿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积极定期参与,必将能使培训所获服务于教学,最终提升自己。

2.考研深造

考研,考博等,向更高学学术领域迈进,已成为高校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建议高校教师慎重选择专业,明确自身定位,着眼服务教学,在各方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前沿最优秀的成果,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科研,教育教学能力。

四、国内外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不仅能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当下,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已经如火如荼,通过国内外学术访问、交流,追逐国际前沿最领先的学科思想,并使之广泛传播并运用、服务于教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3

一、教研员要时刻保持教研行为的改变与创新

传统的教研模式大都是基层无条件服从上级部门的精神和主旨,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安排教研活动,最后圆满完成上级的任务和目标。教研员一直充当着上传下达的角色,帮助教师处理教材,甚至手把手地帮助教师设计教案、板书、教学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规范,整齐划一。课堂上呈现出的是严谨、规范、流畅的教学,似乎达到了大家想要的效果。事实上,这种上课模式是对教师的一种限制,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摧残。应该说,出现这样的效果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失败。严格来讲,作为教研员,我们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教研员的行为应当随之改变。

(一)教研员面对新的教研方式要敢放手

我们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大胆改革,要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大力倡导个性张扬的教学模式,不给教师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时,教研员要充当配角,要多帮助教师研究教材,多与教师深度交流,然后让教师自主选题,多听教师的想法,最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教研员在教学研究中要以新课程为导向

教研员要紧密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运用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如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研员要立足讲台才有发言权

教研员大都是曾经在教学一线工作的典型和骨干,进教研室工作以后,教学实践的经验大多还是来自过去,教学理论大多是听来的。由此可见,运用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要。现在是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过去的经验往往会成为发展的阻碍,听来的理论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由于脱离一线教学,自然缺少教学实践,也就缺少了可以指导课堂教学的有分量的本领。因此,教研员要坚持定期走上讲台,去亲身感知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二、教研员在教学教研中要充分发挥导向和引领作用

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是教育教学理论的传授者,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合作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共同实践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强有力的优势。因此,教研员是教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充分发挥自身对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引领作用。

(一)对教师专业理论的引领

理论指导是教学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教研人员是引领一线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成教育实践的带头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了专业引领,教学研究就会有停滞不前的危险。专业引领的本质就是通过教研员的引领,使一线教师把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和高效的结合。

教研员要在尊重一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耐心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为教师提供信息,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专题报告、理论讲座、业务学习以及谈话交流等方式,教研员要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专业理论、边沿理论和跨学科整合等问题进行引领,为一线教师提供最前沿的专业理论、研究技巧,带动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增强对新理念的理解,全面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引领

在参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研员要以问题解答、提供理论、课例分析、一线指导等方式,通过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和对话,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中的基本要素、具体操作方法以及组织实施等技术层面的指导,促进新的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融合,帮助教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教学反思为例,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真正含义,并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最大功效?教师要理解,反思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回忆和总结,更主要的是要让教师明白教学反思应该产生于教学行为发生之前、实施过程之中和过程结束之后,因而形成了反思的前瞻性、督导性和审核性等特性。因此,教学反思不是指停留在简单的课后小结的水平上,更应该强调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能力,逐步历练成为反思型教师。

(三)对教师教研内容的引领

教学研究是以教和学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教研员必须要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问题。首先,教研员要保证研究的问题是来自学校、来自课堂、来自实践的,强调研究的生活性、日常性和真实性。教研员要引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教学和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引导教师以科学的态度、探究者的视野,客观地面对自己遇到的情况,科学地选好课题,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在“学生的学”的环节上,要加强重视,因为所有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要引领教师深入研究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研究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其次,教研员要引领教师研究当代社会的人才观,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 研究型教师 教育观念 教学能力 校本研究

教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和道德的示范者。然而,当代的教育发展证明,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教育者”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以“研究者”角色出现在教育实践中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由原来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这一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必然途径,更是促进学校发展、实现“科研兴校”的需要。

一、研究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

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始终带着敏感的研究意识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先进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定位和对教育质量、学生成人成才标准、师生之间关系,以及课程等方面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结底都潜移默化地受其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它包括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

1.教师观

教师不应当按照传统思想来“解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而是领会主旨并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2]。在被称为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教师更多地是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教师具备了这种观念,才能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才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观

学生观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发展。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地发展。

3.课程观

对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应具有研究课程的意识。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因素。

4.教学观

教学观对教学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研究型教师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并使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和体验,以求得新的发现,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扎实的教学能力

研究型教师的能力具有多向性,如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探究能力。

1.教学反思能力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所谓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行为依据进行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思有利于教师自我激励与提高,是教师不断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尽快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种途径[4]。

2.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馈调节能力,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是研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它是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学会如何教的关键。

3.教学探究能力

教学探究能力是指教师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教育教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善于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内在地要求教师探究能力的提升,它不仅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而且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素质。

(三)良好的科研素养

研究型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

二、研究型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把这些能力加以灵活运用。研究型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可尝试校本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教学研究等几种模式。

三、开展校本研究是研究型教师素质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课程;②校本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研究等;③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式培训和教学反思,凸显“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④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合,是校本研究活动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蒋芸,边玉芳.试论研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4,(8):60-62.

[2]钟启泉.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12-17.

[3]UNESC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5

参考文献:

[1]项目导向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研究[J],张丽萍当代职业教育,2013.12

[2]《酒店管理》,郑向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

[3]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构想,张丽萍,2009.6

[4]酒店管理专业现场教学模式的探讨,王小娟,现代企业教育,2010.1

参考文献

[1],酒店/会所管理系统.广东省,中山大学,2008-01-01.

[2]谢琪,酒店信息管理系统.江苏省,南京大学银河软件开发中心,2002-01-01.

[3],酒店电脑网络管理系统.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2004-01-01.

[4]王联国,酒店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利用研究.甘肃省,甘肃农业大学计算中心,1999-10-01.

参考文献:

[1]张一恒,李晚春,岳桂貞.市场需求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以陕西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01):31-32.

[2]张一君.就业视角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51-53.

[3]苏日娜,汤健.后骨干校时期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246-247.

[4]酒店管理专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65.

[5]金永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303-304.

参考文献:

[1]邵东风.新形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7):113-113.

[2]薛驰宇.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4,22:126.

[3]高晓艳.关于新时期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33):97-9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6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 城乡结合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浅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常态实施 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实践和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整合实施的策略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民族地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之路 初探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解决及其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新思考网.

[3][4] 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5(9).

[5] 曲天立.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8(1).

[6] 王婷.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7] 邹开煌,叶榕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外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2).

[9] 文可义.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管理与有效实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 帅荣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A].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界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11] 王冬梅,解月光.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4(3).

[12]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内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3).

[13]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4] 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5] 王惠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及其策略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6]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3).

[17] 熊梅.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1(3).

[18] 杨向群,单和好,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2006(1).

[19] 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评论,2008(5).

[20] 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人民教育,2004(3).

[2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何军华.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3] 范冬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