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学好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克服的。一是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单一,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无法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三是只注重课堂的环节,对课前、课后的环节不够关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建议。
一、课堂形式多样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互动。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将课堂形式多样化。例如,在讲授图形割补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过程,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思维过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高年级中的质数、合数等概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演示,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更愿意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中。
二、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潜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应用。要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数学的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切实地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及重要性,从而学会思考,引发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例如,可以和学生交流每个月家里的用水情况,让学生思考把1t水放在正方体中大约有多少。进而引导,一个边长是1m的正方体池子能放满1t水,那么,按照一定的流速要流多久能流完?有实际中的问题引入,教会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引发他们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思考习惯,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潜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中,对于一道题,往往有不一样的解题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例如,有两处可以买苹果。A处3元一斤,买超过五斤,立减5元。B处2.5元一斤。问哪里卖得比较合算?这样的讨论型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研究兴趣,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
如上所述,小学是开发潜力的好时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教学实践,不断探索策略,寻找最好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数字中尽情驰骋。
参考文献:
[1]王惠.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与应用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够发挥其实际的作用。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使得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养成在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有着经验的积累,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要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和发展特征,同时也要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缺乏经验,但也是处于储备知识的阶段,包括其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对于教学实践来说,知识经验更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要做到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逻辑的数学知识以适当的形式转换为学生的可接受形式,同时要注重对生活问题的提炼,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的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实现生活化就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可以从教学内容入手,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将理性的知识设计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问题的趣味,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应该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的学习环境,让生活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方法的生活化要以直观、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由于数学知识是抽象、理性的概念,教学方法要以学生可接受的形式教出来。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处在直觉思维发展阶段,教师要以平实、直观的生活语言,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掌握学生解决生活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实行评价时,要改进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三、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一是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以生活情境作为引入数学知识的基础,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常识和事物经验入手,要让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就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身边的事物现象会有很多,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内容也会更加的丰富,教师就要将所熟知的现象引入课堂中,一旦创设的内容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就会结合已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情境中各抒己见,通过引入学生对情境的讨论,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生动而又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熟悉的现象具备的生活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存在于生活实际的每一处,因此,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有利于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真正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生活化的数学问题的练习,培养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生活中,数学与我们周边的生活有着实际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是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使学生们具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教师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总结数学问题,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李小鸽.小学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结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2).
[2]王淑霞.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和其他人文学科比起来,显得尤为枯燥与乏味,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会组织语言,语言没有其他学科那么吸引人,导致学生严重缺乏κ学的兴趣,甚至使学生感到厌烦。然而,数学的确是一门对实际生活影响巨大的工具性学科,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之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学。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必须不断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当下,在我国实行新课改的背景下,也对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老师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学生及有关部门的大力赞赏与关注,这种教育方法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含义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1)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2)注重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加强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灵活使用能力。与此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恰好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已经逐渐养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与抽象思维,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加一些图片与卡通形象,学生可以通过感知的方法来对知识进行记忆理解。从这点可以看出,将生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够大幅度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极其相似,很多时候教材内容都是偏向于简单。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加减乘除,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范围很广,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使用,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将生活与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这些知识点。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不能只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老师要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把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于数学的课堂充满兴趣,拥有学习动力。
三、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对于数学兴趣有所降低,和以前相比,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更严重的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已经对数学没有积极性,不愿意再去认真进行数学学习,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改革与创新,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将生活与数学课堂进行融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小学数学老师想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当其冲的是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必要革新,多加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直观,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提高知识转化率,对重难点有更好地感悟与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PPT等现代信息技术,把较为抽象知识的表达效果变得更直观,通过这样的表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促进学生思维知识网络的构建。比如,在“圆的画法”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像在多媒体上的表现,学生能够形象感受到圆的形成过程,接着,利用多媒体进行圆的形成过程的分解图展示,学生也就能够充分掌握画圆的全部步骤并且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这点可以看出,利用PPT进行教学过程的开展,成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充分融合,加深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小学数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整理,把问题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影子,学生从中知道数学的趣味性。比如,老师进行“米、分米、毫米”的讲课时,小学数学老师完全可以使用一些应用题和填空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如椅子的高度为100( ),一部手机的厚度为8( ),等到学生正确答题后,自然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生活融入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小学数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承担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重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小学教育专业应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从问卷调查并结合课堂观察和对指导教师的访谈情况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用语不规范,缺乏感染性
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发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 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表达不流畅,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没有给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讲课内容不连贯,偶尔会出现卡壳的情况。语言表达缺乏一定的感染力。表情紧张、不自然,走动过于频繁,站位不恰当。手势过多。
(二)书写不规范、板书设计不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板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字迹不够工整,书写不规范,个别板书有错别字出现,个别字笔画书写有误,板书书写姿势不当,板书设计不合理等。
(三)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制作过于花哨
小学教育专业多数学生都比较钟爱使用多媒体,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部分学生对于多媒体过度依赖,有些同学会花非常长的时间来制作课件,但是一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出现问题,整个教学就陷入了困境,脱离了课件,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该如何进行下去。而且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课件直接从网上下载或者课件制作太过花哨吸引学生注意力等问题。
二、教学操作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且运用缺乏适切性;3.课堂组织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较差;4.师生交流互动理解片面,层次较浅。
三、教学发展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不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创新,只是按部就班的能够把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下来。而在同其进行访谈问及原因时,很多同学表示“光顾着把课上下去,很少考虑创新”、“自己不知道如何创新”、“很多教师都是这么上课,那么我也用这种方式”等等。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以下策略:
(一)优化培养模式,借鉴中师特色
1.明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根据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整体素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其文化素养而言,也充分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本、专科程度的综合性。
2.借鉴中师特色,注重实践能力
在小学教师培养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后,特别是进入本科阶段后,由于招生对象和培养方式的变化,一些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富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正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往往重视不够而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如何教。由于急于向本科院校靠近,其原有的中师特色,尤其是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特色,也在逐渐淡化和消失。因此,借鉴中师特色,尤其是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重视的特色,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小学教师。
(二)优化教育理论课程结构,改革教师教学方法
1.丰富教育理论课程门类,加大课程学时比重,更新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的掌握。因此,要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首先必须让其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目前很多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课程种类有限,尤其缺少和小学生、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理论课程,这就使得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硬性的理论知识,缺少相应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要丰富教育理论课程,尤其要多增加一些小学生、小学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拓展教育视野,以形成更加全面、扎实、实用的理论功底。同时,针对教育理论课程地位低下,课时比例较低的问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要重新制定课程计划,加大教育理论课程课时数,使教育理论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有合适的比例。
2.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教学方法,树立示范作用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数量有限,目前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课程都是以合堂的形式来进行,这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教育理论课程师资力量的投入,不断壮大教育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同时,注重提高教育理论课程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理念,把这些新的理论灌注到教育理论课堂中,让学生学到先进的、前沿的教学理论知识。
(三)强化技能训练,增强角色意识
1.强化“三字一话”训练
“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它是每个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面对的是身心发展不成熟且各方面都属于初学者的小学生,对其具备的“三字一话”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因此,每个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三字一话”本领。
2.加强艺体劳技能的训练
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艺体劳等方面的技能。
3.加强说课训练
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说课方面的训练,大力开展说课活动来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
4.加强课堂模拟训练
“课堂教学模拟训练就是在模拟真实课堂教学的情景下,按照课堂教学应有的条件而组织的教学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训练。这种训练的操作程序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利用类似表演的方式来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改革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1.延长并合理安排教育实习时间。2.加强对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力度。3.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互惠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12).
[2]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90.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5
教学思维方式指的是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来看待教学,对此的讨论要先于“教学是什么”的命题,因为我们所秉持的思维方式不同,教学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所以思维方式的转换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至关重要。
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生成性教学是对预成性思维下的预成性教学的批判和超越,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反思和超越,其认为知识、技能的获取,精神的传承都应该是在主体的参与中生成的。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为理性主义下的简单性思维、预成性思维所桎梏,要取得教学改革的成功,关键是教师要形成一种复杂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
复杂性思维下的教学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目的,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感、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需要为价值取向,秉承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以生为本”的师生观,提倡过程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复杂性思维方式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充满了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做到首先利用复杂多元的视角去看待教学、看待学生、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杜绝用非此即彼的确定性思维教学,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看待学生成绩;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并为学生的实践锻炼留足时间。
2.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
预成性思维并非是错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在现代的教学大环境下相对滞后。而生成性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及全面发展,所以从预成性思维转变到生成性思维是必然的。小学体育教师想要转变到生成性思维,就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将学生的学习看作自主建构、体验生成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加强教学中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意识,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事件看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知识体系的生成。
二、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主观与客观认识的集合体,影响甚至是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种顺承,不同的思维方式生发教师对教育不同的观念。生成性思维方式下的教学观、师生观都呈现出特有的意蕴,关系着生成性教学实践的成败。
1.教学观的转变
为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不能谈“生成”而色变,要主动树立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要进行价值判断,对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况,教师要断然摒弃,将这种生成扼杀在摇篮里;对于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教师要积极利用,鼓励学生有效地生成。
2.师生观的转变
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教学的设计者、情感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学内容不是固定呆板的教材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改编和选择教材的权力,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教案,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师要对枯燥的教材进行二次创编,在教学中创设具有生成性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穿插故事情节、提出问题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活动锻炼身体,还要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激情、友谊、团结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权威”,通过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权威应该是通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智慧树立的。
3.教学关系的革新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师生双向的交流互动,呼吁教师关系从主客体关系向更注重交流合作的双主体关系转变。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的权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在组织和安排小学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或偶发性事件要平等交流、积极引导。双主体师生关系是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与学生才能达成对问题的共识,才能实现对小学体育技能和知识的“融合”。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师生才能体会到自由和幸福,才能实现个体生命在教育中诗意栖居。
三、教学行为的调整与变革
无论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转换、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是基本条件的保障,其目的都是为了转变教学行为,让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落实到实践中。
1.追求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变通性。例如,学生对预设的教学活动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教师便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以便促进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技能掌握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体验教学,或者个别化教学;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具有弹性,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境的变化以及生成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逐渐引导教学迈向纵深。
小学生教学实践范文6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声乐教学 声乐理论
《音乐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以“唱歌”为主要载体来展开。但检索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声乐教学的文论则很少,甚至有人认为它还不足以提上理论研究的层面。事实上,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仍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中心,甚至可以说支撑着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基于此,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声乐训练是广大音乐教师研究的重要论题,也是目前中国声乐领域极为缺乏的研究。
一、小学阶段孩童歌唱发声的机理
日本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研究学者品川三郎在《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一书中提出,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它们对我们解析小学声乐教学的实际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儿童歌唱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声带发育稚嫩,不宜过多运用成人所用的“头声发声”。事实上,“头声”对于减轻演唱的负担大有帮助。品川三郎认为,儿童时期的“头声”很有必要,如何训练?他认为“以头声为主体的发声为头声发声”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生理特点,同时指出,与其对立的是“自然低位置的胸声发声”。现在的小学生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唱歌,要多采用“头声”唱歌,就不能追求歌唱的音量,而着重于追求优美的音质。实际上尽可能用弱声和优美的声音唱歌,能使歌唱者自然地掌握协调使用声带及附属器官的要领。这样的训练阶段,方能使儿童掌握优美的声音的概念和歌唱方法。“头声”可以合理利用生理机使儿童安静、柔和地歌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观念。
(二)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必须追求音质的优美。声带及附属器官在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地予以加强,才能形成美好的音质。不要在儿童刚刚学会一点“头声”时就要求增加音量,否则必然导致“进一步,退两步”。在孩子一开始独自无意识唱歌时,绝不能要求学生大声唱歌,除非声音得到较好的训练之后,因为过于追求音量是违背儿童生理条件的。越是期望儿童将来能获得大音量和富于充实感的声音,越是要注意优美音质的训练。
(三)儿童歌唱发声训练,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的下行音阶。“头声”训练为什么要采用下行音阶?起音为什么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因为小字二组d是必须用“头声”才能唱的出来的音高。只有从这个音向下唱到低音,才可以尽可能地用“头声”来唱。
从“头声”发声的训练来看,它以“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方法,找到发声位置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求学生无论唱高声区或是低声区的音,都以“头声”为主的方法歌唱。如何保持“头声”发声的状态,“不掉下来”呢?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英国儿童声乐的权威学者哈蒂先生认为,使用“头声”发声方法的声音是“正确的、美好的声音”。“美好的歌声”是明亮的发声和有共鸣的良好声音,其优势在于使用“头声”发声方法的儿童发出的声音是干净而富于光泽的,即使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声带本身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声音完全是从口腔的前部发出,避免胸声发声时声带的过低、疲劳、充血,进而导致声带异常肥厚现象的出现。
由上可见,从小学生生理机能和声乐艺术发展规律来看,教师首先要明确儿童歌唱发声器官的特点,采用训练的观念、起始音域、歌唱方法、歌唱习惯等,从而合理利用歌唱机理。其次要确立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平时多加练习和听辨。再次要明确起始技术、声音的进阶,以“轻声唱”的弱声唱法入门,保持每一个音的高位置,用“头声”的状态带入到歌曲的演唱,歌唱时歌唱器官也要积极参与等。只有教师掌握了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就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头声”发声方法,唱出“正确的、美好的声音”。
二、小学生歌唱训练的姿势
唱歌的姿势不正确将直接影响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常见的不正确姿势如:驼背、耸肩、含胸、头伸向前面、歪头、脖子伸得老长、口形张得太大、则口形张得太小等,这样会使学生歌唱拘谨,这是歌唱姿势不正确的弊端。
徐小懿等专家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一书中说:“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教学第一步,对于音乐教师,端正学生的歌唱姿势是歌唱教学的开端。”人体是一件特殊的“乐器”,所有的歌唱发声器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歌唱器官各部分组织相互配合。正确的声音不是来自人体哪一个器官,而是来自全部歌唱器官的协调。实践证明,姿势不正确,必然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声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对小学生的歌唱进行姿势的要求与训练。
(一)身体自然站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稳而不僵硬;两脚分开与肩宽,重心在两脚中间;或者以丁字形分开站立,支撑点可放在前脚或后脚上,以便歌唱时保持重心。
(二)腰部直立,使胸部挺起,同时微收小腹,两肩平放而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三)头眼平视、颈部放松。下巴自然下垂而微向后收,切不可向前突出。
(四)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切忌皱眉、撅嘴、歪头等。
(五)坐着唱时,注意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前1/3的面积,背不要靠在椅子上,腰部稍挺,感觉下背拉直伸长,从头、颈、背到腰,有垂直感。
其中,姿势选择的原则是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
三、小学生歌唱训练的呼吸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应以呼吸练习和强调“头声”位置的练习为主,进而要引导学生在歌曲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加入“头声”发声的概念,以达到正确地、科学地发声的目的。这其中,呼吸无疑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动力,它能不能很好地控制气息是发声的重要前提。
(一)理论角度。徐小懿等专家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一书中提出: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时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实践总结,针对小学生的声乐教学实际,认为运用这种呼吸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
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紧逼的感觉。
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且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
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将气息很快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而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
5.控制吸气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
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地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二)实践角度。要强调学生在自然吸气时,放松站立,脚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之间,手臂放松,自然垂下,头部放正,勿低头或昂头,眼睛平视,吸气时肋骨向两侧扩张,横膈膜向下压沉,绝对不可以提肩膀、提锁骨,呼气时不可弯腰、大幅度晃动,不可低头、压喉咙。
进行呼吸练习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练习要反复进行,从慢吸-慢呼到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等,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呼吸练习时配上钢琴,以和弦递进的方式做伴奏,就可有效防止学生在慢呼时身体僵硬、脖子用力、表情不自然。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练习之间要有间隔,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休息时间。
建议歌唱中的吸气,易采用句间口鼻同时呼吸,前奏、间奏时可用鼻呼吸。
儿童歌唱时的发声,高位置的“头声”是指导老师首先要解决的课题。为了帮助儿童尽快找到“头声”发声的位置和状态,我认为在训练中首先要特别注重从音质着手,不要追求歌唱的音量,采用弱声发声进行练习。只有在“轻声唱”的练习下,充分地掌握了“头声”发声的要领之后,才可逐渐提出对音量的要求。
从现行的歌唱方法来看,在唱到高声区的音时,常会出现喊叫的现象,这样会导致歌唱器官负荷加重,脖子出现青筋,面红耳赤,声音嘶哑,不仅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反而极易损害小学生的声带。因此,切勿在训练初始一味追求音量,这样的大声歌唱很容易使“头声”发声的训练成果前功尽弃,这是应当摒弃的。只有在弱声发声的练习下,方可形成稳定的“头声”发声歌唱状态。
四、小学生歌唱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经过声乐教师的分析辅导,纠正学生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不良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完整、较系统又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在声乐训练中都要关照到才能更好地推进声乐具体训练。生理上,声带未发育完全需要科学的训练给予保护;心理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应该结合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引导。在训练学生发声时要注意,小学生的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
在小学生声乐具体训练中最为关键的是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在有了优美的音质和较好的“头声”后,就要面对唱好歌曲的具体声音运用问题。在优美的音质和较好的”头声”这一歌唱的基础之上,咬字吐字清晰是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之一。我认为,这一训练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歌唱时如何按照语言的规律,在保持清晰声音的基础上进行声母、韵母的咬字、吐字训练。
沈湘先生在《歌唱要素主被动论》中讲道:应该像平常说话那样流畅、自然咬字吐字,平时怎么做的,就在唱时以“说”的方式展现,不去主动在嘴巴里“嚼字”,而是在口咽腔“贴着咽壁吸着唱”,吸着念字被动念字。要对歌曲的每一个字的头、腹、尾较为清楚,在唱时应该“说”清楚,并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找准字头的语气“喷口”,这样,才能使歌唱成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优美动人的听觉艺术。
直观地咬字吐字训练对于小学生的声乐教学至关重要,首先要注意口形,通过口形的训练,得到正确的咬字、吐字和圆润的声音。其次,在学唱一首歌之前先朗读歌词。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正确地咬字、吐字,另一方面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体验理解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内涵。歌曲中的咬字、吐字是随着音乐的流动进行的,所以它与朗读歌词时的感觉有所不同,或者说难度更大一点。因为歌词中有时一字多音,有时一字一音,还有歌曲中旋律走向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地方口音,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纠正。
五、结语
歌唱(声乐)教学是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基础,应引起充分的重视。我认为注重小学生演唱技能,以歌唱机理为基准来安排训练内容是教学的首要观念,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优美音质和良好“头声”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呼吸、咬字吐字训练是重要的内容。我在研究中还发现,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成人声乐理论是发展小学生声乐机能训练的重要立论基础,但要合理选择,切勿生搬硬套,还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小学生声乐训练效果,使少年儿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以正确的姿势寻找发声中呼吸的根基,获得良好声乐技术的原动力,进而在音质、“头声”的基础上再进行咬字、吐字等循序渐进训练,这是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表现的理性选择,而最终以从容、轻松的状态完美地演绎曲目则是小学生唱歌(声乐)训练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日]品川三郎.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