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1
统一性
论文摘要:中医脉学理论潜在着统一的思维模型及数学模型;其模型性承载于太极模型、三才模型、五行模型;这种模型概念的迁变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的逐渐形成与完善;模型中医学认为,中医理论特点是“以模塑理”、“按模索病”。先有一套完整的模型理论,然后再严格按照模型建立其脉学理论。
模型中医学是从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中医诊断学是以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医学诊断,例如:舌、脉、眼、耳等,它们都是诊断疾病的窗口,是用来观察人体内在变化的,即中医所谓的“司外揣内”[2]。同理,中医以诊脉为主要诊断特点的脉学理论,亦产生于一种模型思维,如太极、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维。脉学理论恰恰是嫁接了这种思维模型,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体系。今论述如下,以期斧正。
1. 脉学的太极模型
太极模型,反映的是表达整体意义上的“基元”演化思维。它的基元性,决定了从每个基元部位均可反映着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发生的模型表达。一节脉,就是一个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着全身或每个其他基元部位潜在的脉象模型表达。
中医脉学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潜含着全身任何相对独立生命单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与太极思维相吻合。所谓太极,极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极”端处,阴阳混元一体,阴阳高度统一,阴阳属性在此“极点”并且显示不出来。这正是太极思维模型的原初意义。每一段相对独立的一股脉,均对应着“太极”思维模型。它反映着人体生命信息完整意义上的泛指代。
2. 脉学的三才模型
所谓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极模型演化的第二个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着一个表达“基元”整体意义上的太极脉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为三)演化出与该模型对应的三大脉位表达。三才模型,使中医脉学太极模型的“基元”脉位,递演出“寸、关、尺”三部拭脉法。这为将人体或器官按模型论从上到下进行“三位”机械定位,打下了基础。反映了脉学理论从太极模型,向三才模型演进轨迹。
3. 脉学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的一个解值,一个比三才还要完备、细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着三才模型再进一步的演替和细化,成为与五行思维模型相匹配的所谓“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脉法。五行,在传统中医学里机械地代表五脏。其实,只是代表五大类脉势功能态。而两手的“寸、关、尺”合二为一,就构成了更高级的五行模型脉学定位法。中医用五脏,来代表人体五大功能态的生命意义。如“寸位”表达上焦肺心,“关位”表达中焦肝胆、脾胃,“尺位”表达下焦肾。其实,“寸、关、尺”只是腕部“基元”脉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脉位,与太极模型相对应。只是两手的子代“寸、关、尺”合和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脉法。太极、三才、五行,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按模塑理”的演变。反映着中医理论本质上就是模型中医。
4.结论
中医的脉学理论博大而精深,她根据模型思维的“太极、三才、五行”演变而来。并将生命学上,完整意义上的人体,机械地与这些模型思维对应,产生了脉演诊断。先有模型思维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创造中医脉学理论。反映出了中医脉学演化模型高度统一。这正是中医模型诊断学的奥意,将有另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王全年, 李秀美.模型中医学 [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2
一、改变检体诊断学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对检体诊断学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针对新版教材,我们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重点传授与临床专业有关的知识,注重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凸显诊断学作为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其次在教学模式上,由知识传播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在保障课程体系系统性的同时,联合利用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既可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随时上网,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检体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首先在电脑模拟人身上进行操作,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初步验证,如进行心肺听诊,腹腔穿刺、胸腔穿刺和骨髓穿刺等,电脑模拟人会对学生的操作给予反应,操作准确会有提示,学生能知道自己操作的对错,随时改正。同时,不放弃传统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正常体征检查的模式,毕竟电脑模拟人与真正的人体有所不同,正常检体的练习是必要而且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时,在真正的病人身上学习相关的检体诊断学理论,并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亲手进行相关的查体及基础技术操作,加深学生的主观感受及提高操作技能,对于临床上少见病及特殊病种中的少见症状和体征以及特殊的操作,可通过网络教学中的网络视频及图片等方式予以补充。
二、检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一个完整地基于Web教学的网络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构成: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及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分别完成Web课程的开发、Web教学的实施和Web教学的管理三种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已由最初的点播式教学平台,以课件为中心,教育资源的网上电子展示为主要特点,发展到交互式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或地区乃至国家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国内外多家高校纷纷建立起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教育平台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教研室依托辽宁医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重点开发检体诊断学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检体诊断学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三部分,主攻关键为课程开发系统,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图片库等。我们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大家分工合作,编制教学大纲,精心完成教案、制作精彩课件、录制生动的讲课视频、制作图片及动画演示、建立丰富的图片资料库、自我测试及考试题库等内容。指定专家在特定的时间予以在线答疑及辅导,并通过论坛与学生互动,保证登陆检体诊断学教学平台顺畅,发挥管理员职能,教学双方可随时互动。
三、检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 分子诊断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诊断中被广泛应用,逐步形成分子诊断学这一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①②分子诊断学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
1 国内教学现状及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高校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环节整体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分子诊断学实验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以及对师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国内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2)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传统的实验一般是几个基本的操作技术如:核酸的提取与检测、DNA酶切、PCR技术、细胞培养、电泳技术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技术,独立的小实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因为实验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学生实验主要是按教材设计好的实验路线去做,以保证成功率。学生机械地模仿式做实验,抑制了他们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符合分子诊断学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点是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 增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与重视度
通过开课前开展师生交流会、学习经验分享会等模式向学生介绍分子诊断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组织开展高低年级学生学习交流会,由上一年级学生向授课年级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了解、期望及教学建议。
2.2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实验教学班实施双语教学、论文式实验报告,实验分组讨论、文献导读、科研实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
(1)双语教学。教师根据实验室内容及当前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结合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2)论文式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采用论文的形式进行充分论述,论文式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讨论能力,锻炼学生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为以后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3)实验分组讨论。在实验结束,针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实验组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理解,解决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增加学生实验探讨热情。
(4)文献导读。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通过文献导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查阅资料途径,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发掘学生实验主动性。
2.3 完善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创新性实验
完善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最基本的实验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实验。创建系统性综合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内容涵盖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诊断领域。开展综合性大实验,例如开展包括总RNA提取逆转录PCR胶回收基因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培养质粒DNA提取酶切鉴定等系列实验的基因克隆综合性实验。开展蛋白质提取蛋白质定量SDS—PAGE电泳电转移抗体结合显影等系列实验的Western blot综合性实验。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2.4 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不仅要从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实验室常识、实验素质等方面考核学生的常规实验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创新性思维、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3 实施效果总结
3.1 建立了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机械地照着实验指导照做,而是带着自己设计的课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也从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和整体化,掌握本专业所学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行设计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增加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2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加看重团队意识,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实验不是一个人随意的活动,分工与协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而这正是当前绝大多数同学所欠缺的。③由学生自愿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4~6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通过讨论决定研究的课题,设计课题过程中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分工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知识的更新
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分析,创新性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进行,促进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设计的课题,知识面比较广,有些涉及最新前沿科学,部分课题对老师来说也是新知识,这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跟着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费(TS10466),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1028)
注释
① 马佳,杨清玲,陈昌杰,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69—70.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 临床技能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临床技能学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它以诊断学的实验课内容为基础,采用医学模拟、标准化病人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训练和掌握一些基本临床技能[1]。为凸显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师生互比互拼的愿望,医学院在2013年1月的学期末举办医学生诊断学技能竞赛。竞赛由医学系牵头,诊断学教研室提供方案,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团体组织,具体竞赛流程和体会如下。
一、确立竞赛项目
根据竞赛主要针对诊断学学科学习的目的,初步拟定诊断学理论知识、体格检查、问诊、症状学、心电图判读为主要比赛项目。但毕竟为学生竞赛,为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知识性亦需与娱乐性有机结合。后听取多方意见,加入“你说我猜”、卡片游戏到此次竞赛项目中。“你说我猜”仿照综艺娱乐节目中一人口述或比划提示牌中文字,另一人猜测答案的形式,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猜的内容来源于诊断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具备竞赛项目必备的基本条件。卡片游戏主要是在纸字牌上写下各种症状关键词,学生以组为单位轮流上台,将觉得有关联的字牌贴在一起,最后上去的学生需根据所有字牌信息,提出疾病诊断。该游戏将症状学与临床诊断相关联,既考查学生的症状学理论知识,又兼顾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
二、确定参赛人数和场地
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10人,按临床技能学实验课分为6组,每组一位教师指导。各组推举4名学生代表参加理论组,另4名参加技能组,共48人参赛。未参赛学生参与主持、评委和组织策划工作,尽量做到人人参与。竞赛期间,参赛人员不得无故缺席,竞赛场所选择宽敞、明亮的J12A219阶梯教室,赛前对此进行整理和布置,划分选手席、嘉宾席和观众席。
三、提出竞赛要求,合理设置奖项
参赛选手必须穿工作服,帽子、口罩及其他相关器具由组委会提供。各组选手应提前进入参赛场所,严格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评委,听从指挥。参赛选手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或操作,竞赛过程中若有疑问,应由领队向大赛组委会陈述,但不得影响竞赛的正常进行。竞赛经费由医学院承担。本着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师生对本次竞赛的重视程度,此次大赛特聘学校教务处领导、督导组专家及医学院各级领导参加。评委由诊断学教研室教师及部分未参赛学生共同担任,并邀请部分护理、中医等其他专业学生现场观摩。客观题由学生评委评分,体格检查操作由诊断学教研室专业教师评分。各评委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评分表格逐项打分,并当场亮分。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置团体一、二、三等奖共6组,单项奖10名、贡献奖若干名,并设置优秀指导教师奖。
四、设置比赛环节
第一轮:必答题,30分钟,40分,理论组。①最佳选择快速答题:看幻灯,同等时间内看谁答得多,每张PPT5题,每题8秒,2分/题。②心脏听诊:5题,每30秒一题,5分/题。③心电图判读:给出图谱和选择项,每30秒一题,5分/题。
第二轮:“你说我猜”,20分钟,5分/题,累计积分,不封顶,理论组。每组2名同学,在2分钟内,一人看幻灯提示,描述加比划,但语言不能涉及名词中的任一个字,可以叫“过”表示放弃该题,进入下一题。另一人猜名词,看谁猜对得多。
第三轮:情景模拟挑错,20分钟,60分,技能组。由2009级2名学生现场表演一个情景剧,涉及患者接待、问诊内容,共设计12处错误。每组挑出所有可能的错误,5分/项。
第四轮:体格检查,40分钟,50分/项,技能组。每次上来6人分组比赛,每组从盒子里抽取一张卡片做出相应检查,在5分钟内完成。抽签项目:腹部触诊、颈部检查、肺部叩诊、心脏叩诊、胸部触诊、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共济运动、眼部检查。
第五轮:卡片游戏,30分钟,40分,全组。每组选派一位同学抽签,抽取之前放在小箱子里面的六张卡片,共有6种病的症状(或体征),每种一张,看完之后将其贴在黑板最上方。由在座的手上拿有卡片的同学以第一张卡片为线索,看自己手中的卡片是否与之相关,若相关,则可以贴在黑板上面,以接龙的形式传递,每组最终贴上去的卡片的数目为10个。待六组同学贴完,由该组选派一位同学根据贴出的症状和体征推断疾病,并要求补充一条该疾病最明显的体征和症状。最后由评委进行总结点评。
五、赛后适时总结
赛后,针对此次竞赛的得与失,教研室开展了学生座谈及教师座谈。学生座谈主要针对竞赛本身经验与教训小结、竞赛对临床技能学的促进作用两大方面进行讨论。学生反响强烈,多数学生对技能大赛满意和比较满意。大多数同学反映收获较大,提高自己学习诊断学的兴趣,表示将继续带着对技能学习的兴趣投入到下学期的临床见习和未来实习中,并希望此类竞赛能多多开展。部分学生对改进教学及诊断学技能大赛提出了具体建议。教师座谈主要请各组带教老师针对组间差别,查漏补缺,肯定好的,分析差的,客观指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为今后临床技能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本次竞赛对师生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体会如下。
(一)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诊断学理论及操作技能
学生在学期初就被告知将举行该项比赛,竞赛成绩将反映本组实验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极大地激发学生相互比拼、为集体而战的愿望和斗志。因此,课程学习中2010级学生投入较往届学生更多的热情。在学期末再一次回顾课程内容,重温知识点,认识到自身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
(二)提高医学生临床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
参加本次大赛的学生为大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即将进入临床见习阶段。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诊断学技能大赛,为学生的临床见习提供有用的临床技能知识,以尽早了解临床,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意识,使临床技能学真正成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三)提高大学生独立工作及人际沟通能力
本次竞赛的主要组织群体正是学生自己,他们既是台前,又是幕后。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充分参与到大赛的策划、组织中,体会其中过程的烦琐,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争取、学会妥协、学会表达自己。组织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此时我们要求学生多思考,不能解决时老师再给以提示。最后老师对全场竞赛进行评估。在老师的协助下,大学生能将整场大赛工作比较圆满地完成,这说明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独立操作能力提高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对实验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控制
现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等综合评价为辅的评判体系[3]。诊断学技能竞赛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衡量,各组学生成绩确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投入度和教学水平。在期末教研室内部座谈会上,实验带教教师普遍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理性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激励教师自身发展,为下一学年的教学提供改良方向。
总之,期末开展医学生诊断学技能大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相互比拼的愿望,提高了临床技能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架起了桥梁;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新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衡量,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值得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刘晋,庹新兰,袁慧等.以SP模拟为基础的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8(16):785-787.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理论教学;教学策略;关联性;三步法
医学超声技术因检测快捷、经济、无辐射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医学院校大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理论教学仍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从事超声诊断工作的医生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所以通过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超声诊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数年,一直在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不断创新、学习和总结,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精品课程”这项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超声诊断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讲解,轻讨论超声诊断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课时相对少。多数教师不得不顾及进度,有限的课堂时间几乎全用于理论讲解,很少在课堂讨论。授课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因熟悉内容,教师讲得很透彻,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被证明效果欠佳。讨论实际上是对知识的运用,但遗憾的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常缺失这环节。2.对知识点关联性的关注度不够教师授课参考的就是教材,虽不至于照本宣科,但大多也仅是教学大纲的浓缩。教师把内容讲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教师需一节接一节的讲,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对比分析。学生孤立的学习知识点,没有建立起联系。3.学习兴趣低常规超声诊断理论授课的方式导致课堂教学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授课内容参考教材,学生即使不听课,只要认真学习教材,也可应付考试。所以,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且易遗忘。
二、对策分析
1.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对课堂的把控虽然很多教师认为“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不理想,但超声诊断学内容多,受限于学时,多数教师不得不继续采用。这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授课累等问题。教师应改进教学策略,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学有所成。在教学策略上,笔者将“以讲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教师串讲+知识运用”三步法。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对章节内容进行充分了解,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再次回顾强化。然后,教师对章节内容串讲,构建知识框架、阐述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所学内容。最后,以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应用训练。将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学生从单纯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各环节相扣,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超声诊断很重要,因为任何案例都是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但掌握如此众多知识点难度不小。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过的内容反复涉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授课改节为单位为章为单位。通过教师串讲,学生快速建立起系统性知识框架。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将知识点添加到框架中,形成知识体系。3.适当运用PBL和CBL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是被动学习,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通过适当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知识用于超声诊断,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PBL和CBL的教学方法可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独立学习、团队合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学生自学阶段运用PBL教学方法,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使自学具有较好的方向性,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小组讨论阶段,设计简单的超声诊断临床案例,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技能。综上所述,“三步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他们快速把握教学内容。PBL和CBL教学法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超声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能为以后复杂案例的分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卓忠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
[2]刘卫勇,隋秀芳,康冰飞,刘力,叶显俊.LBL结合PBL在超声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
[3]李颖嘉,崔忠林,文戈.超声诊断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检验医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目前,检验医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猛,大量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新的检验项目日益增多,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断更新,包含的实验诊断信息更加丰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几乎涉及临床的每一个学科[1]。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检验医学的工作任务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还必须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充分挖掘实验诊断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和检验技师之间缺乏互动,工作逐渐脱节,一方面检验科开设的检验新项目,因临床医师不清楚或不完全了解其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而放弃选用,阻碍了检验新项目的临床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的检验项目,检验科又没有开展,导致医技双方的工作均处于被动地位[2]。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医院临床实验室(检验科)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并逐步设立了检验医师工作岗位。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将检验医师纳入专科医师分类,并实行专科医师准入试点。目前,我国尚未开设专门培养临床检验医师的本科教育专业,检验医师的培养完全依靠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9年国家教育部决定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随着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又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二者有机合一[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培养检验医师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文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检验医师培养中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
1检验医师岗位的定位
1.1检验医师岗位设置的依据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检验医师属于病理学科。美国病理学家协会成立已近100年,有力地促进了检验医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国内,检验医学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起步较晚,尽管在2003年就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标志着我国检验医师的正式诞生,但由于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资格准入、岗位职责、职称晋升等配套制度和政策还处于空白或不完善阶段,因此阻碍了检验医师队伍的发展壮大[4]。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诊断性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解释和咨询的服务。该规定为检验医师岗位的设立提供了法理依据。
1.2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新变化,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提供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也势在必行,现已推出了多个诊断性报告模式的专家共识[5]。检验医师作为临床实验室和临床医师交流、沟通和咨询互动的桥梁,是提升检验医学服务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全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三届检验与临床高级研讨会》首次提出了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近年来,关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在业界讨论非常热烈,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要概括为[6]:(1)指导、培训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运送;(2)对检验项目及项目组合的设置、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提供解释、答疑和咨询服务;(3)参与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从实验诊断角度提出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4)掌握临床医学发展动态,及时开设检验新项目,结合临床诊疗需求合理制定检验项目组合,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检验项目及组合的诊断效能;(5)参与检验质量全程管理,审核检验结果,出具、签发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6)准确收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检验效率、检验质量、服务质量的反馈意见,并组织持续改进;(7)承担科研和教学工作。
2检验医师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看,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操作技能,还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知识和诊治经验,才能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由此可见,检验医师需同时具备执业医师和检验技师的双重任职资格,资质要求几近苛刻[7]。一方面,检验医师要熟悉检验科所开展的各种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检验结果解释、质量控制等业务环节,并能承担部分日常检验工作,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签发诊断性检验报告。另一方面,检验医师应具有足够的临床医疗知识、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活跃的临床综合思维、良好的交流能力,才能做好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和咨询,才能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指导和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才能对细菌药敏、基因测序等检测结果出具分析型检验报告,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将有限的检验结果有效转化为高效的疾病诊治信息,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合格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
3.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满足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随着学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标志着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推开[8]。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位、学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有效沟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成为能够将实验室检验与临床诊疗相结合,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即培养“能看病的医生”。由此可见,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提高临床检验医师理论素质、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育目标与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完全一致,成为了我国检验医学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3.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合检验医师的培养
目前,检验医师的培养主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9]。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区、市)须在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按照该方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为3年,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3“双轨合一”的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欢迎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都是培养临床应用型高级人才,相同的培养目标使二者实现了“双轨合一”,这不仅不会产生冲突,而且还能相辅相成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3]。“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毕业答辩后,可同时获得《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即受训学员在完成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同时,又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为受训学员节约了培训时间,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效益,深受检验医师培训学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有理由相信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必将成为未来检验医师培养的主渠道。4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4.1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教育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脱节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该目录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这就意味着2013年之后医学检验将不存在,而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与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但学科性质为理学,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越离越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完全背道而驰。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由此可见,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检验医师的未来发展之路被堵死。这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脱节,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因此,强烈呼吁改变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模式,从检验医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出发,建议尝试设置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方向)本科专业。4.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待完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并轨后,临床规范化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其中检验医学科的专科训练为22个月。从培训时间安排看,11个月的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学员是合理的;但对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学员来讲,由于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缺乏的是临床诊疗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是似乎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医学检验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商讨。另外,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为3年,临床科研创新研究、论文撰写以及答辩的时间仅为3个月,导致科研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准备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多多少少与临床轮转培训存在时间冲突。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总之,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均能较好地满足检验医师的培养需求,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既能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能使学生获得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和学历教育,对有意从事检验医师工作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检验医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其培养模式有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封忠昕,陈琦,闵迅.检验医师的困境与出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69-570.
[2]马红雨,朱美财,吕建晓,等.我院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81-182.
[3]黄彬,陶丽华,唐乾利,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现状及实施“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9-21.
[4]张竹君,粟薇,邹丽琴.检验医师何去何从[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5):707-708.
[5]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肠道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4):1083-1086.
[6]张继瑜,裘宇容,杨佳,等.检验医师培养的实践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7):904-906.
[7]石应康,秦莉,王兰兰.从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看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培养[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3):1-2.
[8]王凤超,朱安友,胡建国,等.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会[J].淮海医药,2014,32(3):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