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条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管理条例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1

姓名 学号 宿舍 请假事由

(具体详细)

年 月 日 请假时间 月 日 时— 月 日 时 本人手机号 前往地点 紧急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说

明 请假期间,请假人务必遵守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自觉规避风险,对个人人身财产安全负责,对请假期间个人行为活动负责,并要主动销假。 班长意见 是否同意: 班长签字: 年 月 日 辅导员意见 是否同意: 辅导员签字: 年 月 日 副书记意见 (请假三天及三天以上需要副书记批准) 销假时间 销假人签名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2

关键字:挑战杯 管理机制 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4

1.引言

“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为高等院校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被高校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1]。有效开展“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关系到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所能解决的,是一个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内部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各院系分团委为基础,以领导、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竞赛鼓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保证[2]。这样的保障监控体系应由竞赛保障系统、竞赛管理组织系统、教师、学生评价与反馈系统和竞赛工作量监控反馈系统四个系统构成。

2.有效的管理机制

2.1 完善竞赛保障系统,规范竞赛管理

竞赛保障系统是指学校对竞赛提供全面、完善保障,包括对竞赛管理及组部门机制及制度上的保障,对指导教师评优、评职称及奖励的保障,以及对参赛学生荣誉、奖励保障等内容,同时建立竞赛评委专家库,专家包括校内教师及校外资深人士,为竞赛的指导工作提供保障。学校的保障系统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依据,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竞赛保障系统是做好比赛的前提,更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我校在长期的竞赛管理过程中,重视竞赛保障系统,研究制定了相关文件,在制度建设上,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调动了各院系、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的竞赛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奖赏分明、措施到位、管理有序”,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制度的保证。

2.2 健全管理组织系统,完善管理机制

高校内部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各院系分团委为基础,以领导、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竞赛管理组织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要通过“团委-各院系分团委-指导教师-参赛学生”这一四级管理模式来运行。自我校2003年参赛以来,根据竞赛过程中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校级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了院系分团委协助管理机构,首先能够发挥基层团学组织教师的优势,依托大学生科技活动骨干队伍,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创新活动,扩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参与面;通过监控学生思想变化,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纠正一些错误的想法[3];通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机会、搭建舞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 完善竞赛评价与反馈系统,强化人才培养

竞赛评价与反馈系统工作的实施,一般是通过分团委、教师和学生评价来实现的。在备赛过程中,分团委以学生的主体,因材施教,根据项目内容及学生具体情况,加之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形成高效的合作团队,及时发现做实验、搞研究、做调研、开展具体工作中的问题,并通过反馈及时得以解决。在竞赛后,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系统将备赛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并反馈到试验进度中,使得学生和教师在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上开展累进及交叉研究,从而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4 完善竞赛监控系统,强化监控质量

在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同时,我校仍需要建立完善的竞赛监控系统。一是从专家库中选拔优秀专家组成独立的监控和考核机构,通过学生答辩、审查材料、与专业教师联合研究对策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定期以总结会的形式召集学生进行培训,及时反馈检查信息,使竞赛保障监控系统形成闭合回路。二是对新接手的分团委书记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使其尽快步入角色,及时监控其存在的问题,在备赛过程中采取特殊的关注。

3.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3.1 在实施过程中,应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项目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改革,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方式,收集归纳教师和学生反馈的意见,研究出竞赛管理中待解决问题,实现管理机制的有效运用[4]。通过建立专家库,遴选出熟悉和热爱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创业意识淡薄的现状,形成创新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突出监控特色,实现创新创业训练与项目研究、开发、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和公司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项目的成果转化、推荐参与项目研究的优秀毕业生,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吸纳优秀员工的双赢。

3.3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二级院系的大力支持、指导教师积极配合,全面实施管理机制团委和二级院系分团委是关键,形成以团委为总体协调,二级院系分团委逐项实施的管理体系,突出管理的独立性和集中性,强调创新创业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人文素质与团队精神培养,逐渐完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建荣,李凤.构建学科竞赛“四化”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现代教育技术[J].2011.12.

[2] 金宏妍.共青团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增权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0期.

[3] 韩鹏 陈克安等. 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探索[J].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6) 2010.

[4] 姜扬.高校大学生科研管理有效机制探析[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17(5).

基金项目:沈阳化工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研究基金C类项目;

作者简介:张健(1982-),男,辽宁人,沈阳化工大学团委干事,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与管理。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管专业 大学生就业意向 调查 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再加上一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笔者以问卷形式对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在校学生做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全面调查的办法,样本为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经管系在校生,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从调查样本涉及的专业、人数、性别、年级等方面来看,样本的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04份,有效回收率为98%。被调查者中男生占32.9%,女生占66.8%;来自北京城镇的学生占34.30%,北京农村学生占 11.30%,外省城镇学生占47.70%,外省农村学生占6.7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

2014年,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人大关,达到727万人,创造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我国受欧美经济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经济增速继续回落,无疑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调查中,54%的学生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客观的,7.9%的学生认为形势大好,21.6%的学生对此无概念,14.9%的学生认为政府会给予相关扶持。接近半数的人对就业形势不明或认知错误。学校和毕业生与企业之间也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的择才条件没有及时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导致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

2.就业选择多元化

现在虽然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但毕业后可选择的方向也多了。调查显示,在毕业后的打算方面,出国的占12.7%、考研的占20.60%、就业的占62%、自主创业的占7.70%。毕业生对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问题并不感兴趣,留学和考研的比例都不大,且报考公务员的选项无人选择。在社会总体教育水平提高的今天,本科毕业生已是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的最低标准,选择继续深造也是大学生毕业后重点考虑的选项。

3.就业依赖性强,对于职业规划很茫然

在求职渠道的选项中,通过父母和亲戚的关系安排的占32.20%,朋友介绍占15.10%,学校推荐占90%,社会关系的推荐占10.10%,人才招聘占22.80%,13.90%网上投简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选择以亲人、朋友、校方等关系为主的就业途径占到六成之多,说明这类就业途径比较普遍,毕业生越来越依赖关系网来获得工作。

本次调查还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情况进行了了解,设计了三个问题,即:就业意向是否明确、对职业生涯有无规划、专业对口问题的看法。统计显示,明确就业意向的人和不明确就业意向的人几乎是1:1的比例;学生对于职业规划问题,真正认真思考规划的人才占到12.70%;四成人对专业对口问题表示无所谓,三成多的人希望最好有关,一定要求专业对口和不要求专业对口的比例则几乎是1:1。这些数据表明,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有明确的就业计划和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针对自身条件、能力进行评估和判断,也不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当好的机会出现的时候抓不住,导致就业成功率不高。

4.就业期望过高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众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满足自身兴趣爱好、薪酬待遇、工作地点、稳定性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依次是:24.40%的学生考虑社会地位,22.70%的学生考虑发展机会、满足自身兴趣爱好,18.30%的学生考虑薪酬,这也表明了毕业生对就业过于理想化。

(1)对薪资期望过高。调查显示,81.7%的学生希望月薪为2000~5000元,还有10.6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在求职中屡受挫折的部分大学生,往往把眼光盯在大公司身上,把工资待遇和岗位作为就业的首选条件,要么碰壁,要么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消极情绪。

(2)对就业地选择集中。在这次调查中,外省的生源占到54.4%,其中近30%的学生表示希望毕业后在北京发展。北京作为首都,吸引着众多有志之士来这里发展,一些毕业生宁肯成为“漂族”和“蚁族”,也希望毕业后可以留京。

(3)对就业单位期望过高(见下表)。

表 期望单位及最可能进入单位

民营企业 政府部门 合资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自主创业

期望单位 10.80% 18.80% 15.80% 24.70% 20.60% 8.80%

最可能进入单位 22.60% 18.60% 12.40% 20.40% 13% 10.80%

虽然大学生现在有了多种就业选择,但国企、外资、政府部门仍是首选,因为这些单位在大众心目中的社会地位较高。但外资企业招聘要求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相关经历,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日益激烈,这与独立院校学生自身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三、对策及建议

1.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引导学生明确目标。首先,学校需激发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热情,并最终将这种热情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如此会有更多的大学生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逐渐强化将来要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意向,逐渐弱化专业不同对就业的影响,让学生们人尽其才。其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时信息,比如关于考研、出国、报考公务员的数据,使学生们全面、详细地了解毕业去向的情况,尽早为自己明确目标。

(2)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学校要构建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要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择业方法与择业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择业知识和择业技巧,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走出择业的误区,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正确的就业心态。

(3)将专业课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对企业不够了解,不了解招聘情况,更不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不明确所学专业在就业选择上可以有哪些岗位。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应当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专业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4)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但学生们对这些政策不甚了解,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较少的社会经验,让一些有能力、有想法、有规划的学生无从施展,也让大部分的学生望而却步。在自主创业方面,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新;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为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指导。

2.做好规划,摆正心态、明确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很多用人单位不愁找不到人,并且倾向于要名牌高校的大学生。但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职业规划。所以独立院校的学生切勿个人期待过高,应先做好初步的职业规划,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市场状况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形成较为理性的择业行为。

毕业生个人自身的因素是内因,是毕业生最终选择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独立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独立、成熟的思想,对自己的理想、兴趣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选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不依赖家人、学校,不与同学、朋友攀比。

3.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大学生的就业属于初次就业,社会中的职业千千万万,毕业生应该放宽择业眼界,不要只盯住现实中高工资厚待遇的单位,要相信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用武之地,就能实现自我解困。

积累自己的知识资本也是择业准备最重要的因素。择业时自身能力居第一,这也是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共识。学业是择业和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人才市场上更具实力,占据主动地位,找到理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捷景,杨玲,郑正熙等.北京市经管类大学生留京意向调查研究[J].管理学家,2010(10).

[2]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就业,2005(14).

[3]冯华.五种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5).

[4]甄月桥,朱茹华,刘泽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意向探析――以浙江省6所高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2009(9).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4

作者简介:翁文艳,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领导研究院教授,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教育领导系访问学者;吴智育,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刁静,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上海/20120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12CKS044)和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积极青年发展视野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模式的研究” (课题编号112YG14)的研究成果,并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摘要: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作为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一些特点,如诚信上的知行分离,虚心态度与服务意识不足,合作关系难以建立,较少重视团队目标等。研究还发现,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价值观,更强调患难与共的诚信与责任,更擅长合作与助人的友善关系,更重视团队价值和民族使命感。建议将大学生领导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拓展课程,作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以价值观为核心;实证调查

一、 研究背景

领导力是21世纪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必备技能。它强调在发挥影响力的过程中遵循诚实、正直等价值准则并在行为上体现社会责任感。[1]帮助学生发展诚信及坚强的性格以使其成为领导者,已成为高等教育最具挑战性的重要目标之一。[2]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表明,培养领导力可促进大学生树立合作、服务、责任、奉献等积极价值观。[3]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所制定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目标包括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以价值观为总目标导向,以知识为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以各种各样的个人品质和能力素质作为培养目标的主体内容,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领导力价值层面的核心素质。[4]可见,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不是要强化学生的“官本位”意识,而是要培养和提升他们在以后的职业领域、工作岗位上的影响力以及服务他人、团队合作与沟通等人际交往能力[5],并强调社会责任感等价值核心。

我国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需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和学生生活的新特点,不断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认同和养成价值观的过程与他们从自我走向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养成过程有关,属于从小我到大我的社会性成长过程。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强调自我中心和实际利益的普遍倾向,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从学生自我能力提升的实用角度出发,通过培育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重要人际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基础。本文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对全国6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发现我国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一些特点,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价值观,试图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提供新思路。

二、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分析框架

目前世界各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理论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所针对大学生群体提出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理论。[6]该理论是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认为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是“有目的的、合作取向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引领社会的积极改变”的过程。该理论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整合了服务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合作型领导等强调道德伦理要素的领导理论,形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代表性理论,成为当前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用最广泛的模型。该理论强调两个核心原则:一是强调领导力发展与社会责任感紧密联系,强调领导力是通过激发变革、改善社会来促进公众的共同利益;二是领导力发展需要提升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通过社会责任型的领导力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在以下七种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这七种价值观是该理论的核心要素,可分为个人价值观、团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个层次。个人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言行一致、承诺三种价值观。团队价值观包括合作、共同目标和礼貌地解决争论三种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也是社区价值观,包括公民责任感(或社会责任感)这一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在学生身上发展上述三个层次的七种价值观,反过来又促进了第八种价值观――积极改变,即为了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促进社会的积极改变。这些价值观之间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格局,共同构成了促进社会积极变革的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发展的模型,该发展模式非常强调学生在领导过程中的积极实践。本调查采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围绕这8个维度的价值观设计了68个题项,这8个维度成为本文的分析框架。见表1。

(二)研究对象

课题组于2014年3-5月采用随机便利取样方法选取东、中、西部高校各2所,并在选定高校中选取文科或理科院系各1个,从中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各50名,每所高校共计200人。采用无记名团体施测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回收率96.6%。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东部高校为381人(32.8%),中部高校为391人(33.7%),西部高校为388人(33.5%),地区分布基本均衡。其中男生526人(45.4%),女生633人(54.6%),基本符合目前大学在校生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的总体情况。其中大一284人(24.5%),大二305人(26.3%),大三299人(25.8%),大四271人(23.4%),被调查大学生出生年龄在1990~1995年之间,是典型的90后青年。调查样本在各年级分布基本均衡。文科或社会科学专业大学生538人(46.4%),理科或自然科学专业大学生621人(53.6%),基本均衡,符合我国在校生理工科学生略多于文科生的总体情况。被调查大学生成长地区在农村的573人(49.4%),城市383人(33.0%),都有过的203人(17.5%);独生子女的492人(42.5%),非独生子女的667人(57.5%)。据此样本的调研数据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在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

(三)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7],对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的现状进行分析。该问卷源自美国,已被国内研究证明同样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8][9]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内容主要为大学生的各种特征及是否学过领导力的情况;第二部分为“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量表”,共68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量表。量表共分为8个维度,包括:(1)礼貌地解决争论;(2)自我认知;(3)改变;(4)合作;(5)言行一致;(6)共同目标;(7)承诺;(8)公民责任感。量表整体α系数为0.941,每个维度和每个题项的α系数均为0.94左右,显示该量表的信度良好。

采用描述性分析,比较领导力8个维度的均值,得出大学生领导力各个维度的现状。采用频数分析,看大学生总体在相应的价值行为或态度题项上所达到的水平。由于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不能满足T检验的要求,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检验),检测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领导力行为(含8个维度)上是否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有差异。零假设是两类大学生的领导力行为相同。P值指Mann-Whitney 检验的渐进显著性(双侧)水平,P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的现状

总的来看,大学生领导力量表中8个维度依据均值的高低依次为:礼貌地解决纷争、改变、共同目标、自我认知、公民能力、合作、言行一致、承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领导力量表中8个维度68个题项的百分比,分析大学生在相应的价值行为或态度上所达到的总体水平,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以为真诚,但因缺乏自信、自省、自知而导致知行分离

言行一致是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是真诚待人的基本表现。调查发现,大学生总体上重视真诚、正直的价值观,有85.8%的大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我是一个真诚的人” 的题项,有79.3%的大学生同意或完全同意“对我而言,别人认为我正直很重要” 的题项。但只有刚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与信念相符(57.1%),能容易坦诚自己(53.2%)。仅仅三分之二(6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一致。总体上看,大学生在言行一致上比较欠缺,这与我们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一般看法也是一致的。

准确客观地自我认知,是培育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不能认知自我、无法建立自信的人是无法建立一套合理的自我价值体系的。调查发现,仅49.7%的大学生认为很了解自己,58.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很自信,24.8%的大学生认为自省很难。自我认知是实现其他价值的必要条件,是驱使自我采取行动的价值、态度和情绪的认知和自觉。大学生总体上不了解自我、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因而不能建立足够的自信,这些都会阻碍他们构建诚信、正直、友善等符合道德伦理的自我价值体系。

2.在思想上有合作的态度与意愿,能尊重他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在实际行为上不擅长合作且缺乏虚心态度

合作包括包容不同文化、善于沟通、表达与倾听,能够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礼貌解决争论包括倾听、沟通、谈判、对话的能力。

调查发现,85.9%的大学生愿意为了共同目标和别人一起努力,81.1%的大学生表示信任合作伙伴,79.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75.7%的大学生认为合作会带来更好的结果。82.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独断专行,80.8%的大学生认为讨论能激发创造力。然而,仅有6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乐于接受别人意见,57.8%的认为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很善于合作的,49.3%的J为自己在合作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学生总体上能尊重他人而不是独断专行,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但在实际合作行为上自认为不擅长合作,不擅长接受他人的意见,觉得自己对团队的贡献和作用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这也许与之前大学生的自信度偏低且比较自我有关,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大学生建立友善、合作、互惠的人际关系。

3.态度上认同团队共同目标,但实际行动上缺乏足够的参与支持

共同目标意味着为了共享的价值和目的而工作,具有与组织一致的价值观是个体激发敬业精神的前提,只有具备共同目标和使命的组织和团队才能激发成员之间的高度信任感。承诺是在行为上与价值观保持一致,并信守诺言,为自己的承诺付出时间和精力,且有效实现承诺。只有在承诺之下坚持到底,才能最终对国家、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大部分大学生能认同组织共同目标或共同价值的重要性(84.6%),愿意与他人共同努力使所在团队更好(87.7%),并对所在团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86.3%);但是在行为上却相对较少参与那些有利于共同利益的活动(80.8%)。这也佐证了之前部分大学生在言行一致上比较欠缺的特征。

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承担责任的意识。86.3% 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承担自己应允过的责任;但在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方面,比较欠缺,仅有65.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言出必行,6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困难时期会和同伴在一起。可见,大学生总体上相比其他社会人群是比较单纯而真诚的,但由于抗挫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时,会因惧怕困难而导致逃避责任、不能践行自己先前的承诺而产生言行不一致的情况。

4.态度上愿意为团队作贡献,实际上却不愿意为他人花时间做重要事情,使命感较弱

公民责任感包括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能力与行为特征。公民责任感产生于个人与所在社会或社区之间的责任关系,具有责任感的个人在行为上表现为能够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为他人提供关爱和服务来改善所在社区、造福于社会。其中,也包含服务他人的意识,服务他人的体验经历是培养学生领导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服务他人、关爱他人与社区是爱国情感产生的基础。大学生群体有负责任的态度和意愿,87.7%的大学生认为愿意与别人一同努力使团队变得更好,8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团队负有责任,并表示很珍惜能为团队作出贡献的机会。但在实际行为上,却并不太愿意花时间为别人做重要的事情,缺乏使命感。此外,仅有60.4%的大学生相信自己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使命,表现出大学生相对较弱的民族使命感。

(二)W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学习过领导力和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两类大学生群体进行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结果发现两类大学生群体在领导力总分及除“礼貌地解决争论”之外的7个维度上都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见表2),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都普遍优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可见,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价值观。

1.更强调患难与共的诚信与责任。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困难时期会更多地与同伴患难与共,做事情时具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加为其他同伴所信任,在言行一致方面做得更好,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更强的真诚、诚信的观念与行为。

2.更擅长合作与助人的友善关系。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时,更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领导力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更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争取权利。更认同了解他人的重要性,更强调合作的好处,更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日常行为中更容易建立友善、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

3.更重视团队价值和民族使命感。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在完成团队目标和任务时,更能认同团队价值观,更能积极主动地为制定团队目标和完成团队任务作贡献,具有更强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意识。

4.具有更客观的自我认知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从未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表现出更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为自信并能在变化的环境中也工作出色,能积极寻找新的做事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新方法。

四、讨论与建议

大学生领导力作为21世纪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必须具备和需要掌握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一直以来,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来自发地提升自己的领导力。研究表明,这些实践经历都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领导力。[10]近几年,上海、广州、北京、成都等地一些高校也尝试开展大学生领导力项目或开设大学生领导力课程,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参加过领导力项目或课程的大学生比没有参与过相关项目或课程的大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领导力[11][12],具体表现为更具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加关爱他人、服务他人并能积极参与造福社会的活动。开展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

(一)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可以作为促进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笔者2010年上海地区的调研结果表明,64.1%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领导力教育。[13]四年后的本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看,从未接受过领导力教育的大学生比例下降了约一半(为34.6%),而且,学习过领导力的大学生具备更积极的价值观。参加大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或课程能显著提升大学生领导力[14],能帮助学生主动总结以往参与领导过程的各种经验体会,进而积极主动地发展以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建议高校不断探索并优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开发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培训项目或课程,作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种新途径。比如,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自信教育、自我认知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并注重在困难时期、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坚守承诺的坚持性、意志力的教育;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加强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的活动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体验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的精神实质等等。

(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从培养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培养内容上看,领导力是21世纪技能中有效学习、并获得工作与生活的成功的必备技能。笔者多年的大学生领导力教学实践表明,领导力作为90后大学生必备的一种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学生学习领导力的主观愿望比较强烈。本调查也显示,约20%的大学生主动自学领导力的有关书籍和视频。可见,领导力是大学生喜欢并愿意学习的新内容,对其未来职业与生活的成功有很大助益。从教学形式上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主题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吸引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诚信、友善、合作、奉献等价值观的形成。比如,通过课堂内的游戏活动、小组研讨、情境模拟、电影教学和课堂外的志愿服务、小组调研、现场参观等体验式教学形式,在“课堂-实践-课堂”的教学循环中帮助学生先在课堂中进行理论学习,再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各种价值情感,最后在课堂中反思各种实践体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其价值观的养成。

(三)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领导力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拓展课程

借助大学生领导力的新载体,可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价值观培育奠定基础。课题组在上海多所高校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习过领导力项目课程的大学生中,73.3%的学生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68.0%的学生激发了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行为,49.4%的学生激发了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48.6%的学生确立了友善、诚信的态度。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丰富并拓展高校价值观教育一个新途径,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拓展课程。笔者自2013-2016年在上海某高校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信念与思维”、“大学生领导力:技能与实务”等课程,作为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门高阶拓展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反映21世纪时代前沿理论与未来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与思考。

参考文献:

[1]Thrlling,B.,Fadel,C.21st 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9:140.

[2]King P.M.Character and Civic Education:What Does it Take?[J].Educational Record.1997,78(3/4):87-90.

[3]Klau,M.,Boyd,S.,Luckow,L.,et.al.Youth Leadership: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6.

[4]Mitstifer,D.I.CA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A].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M].Washington,D.C: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2012:449.

[5]翁文G.培养大学生领导力: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32-35.

[6]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Guidebook Version III[M].College Park,MD: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Leadership Programs,1996.

[7]Komives,S.R.,Wagner,W.,Associates.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9.

[8][12]陶思亮.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与教育模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6-88.

[9][11]刁静,陈正芹,郑芬.上海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3(3):77-84.

[10]李夏妍.大学生组织参与度对领导力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6(8):115-121.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教学管理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23-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也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挑战,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

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挑战

1.1 互联网便利性影响大学生交际

互联网存在着极大的便利性,可以让人们进行无区域、多模式的沟通,深受现代人们的喜爱,据相关调查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沟通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可以无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中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取更多的交流机会,扩展了交际范围。互联网交际与现实交际的模式以及规则等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在网络中可以用虚拟的身份与人进行沟通,且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虚拟以及自由会带来许多虚假的信息以及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很多严重的后果[1]。除此之外,长期的网络交际将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造成其现实交际的困难,现在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已经出现交际能力低下的倾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在网络上能够款款而谈,但是现实中往往出现沟通困难。总而言之,互联网有利有弊,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也造成了交际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安全性,还造成了现实交际的困难,缩小了现实交际的范围。

1.2 互联网信息化给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不便

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十分依赖网络,绝大部分信息的来源是互联网,传统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渐渐减弱,其舆论导向功能降低。网络信息具有“自媒性”,信息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学生在网络中取得信息,往往不会去判断、辨识信息的真伪,这样容易使大学生得到错误的信息,导致不良的后果。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看,一方面信息化将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透明化,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能够获取的信息庞杂,学校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也无法预知一些突发的事件,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2]。从学生角度考虑,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学生可以自由地评价任何事情,学生由于冲动以及考虑不全面,可能产生对同学、老师的不满,并且在网络上进行宣泄,导致其他学生对于该同学或者老师产生错误认识,造成其身心的伤害,还会影响学校的权威性,破坏学校形象。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2.1 发挥互联网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以及网络道德的作用

我们可以发挥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收集更多的法治新闻报道以及相关的知识,并且对其进行处理,定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通过网络得到更多的法制信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进行安全合法的网络活动。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识别能力,避免大学生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事件,分析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会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国家造成的严重影响,使得大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在利用互联网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以及网络道德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是虚拟且真实的,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网络上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且防止出现沉迷网络的现象。

2.2 挖掘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以及娱乐功能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时候,要注意挖掘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以及娱乐功能,并且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调动大学生的积O性,以网络带动现实,实现网络教学管理以及现实教学管理的完美结合[3]。比如,第一,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学校、专业、教师以及课程各方面的宣传,使得学生对此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学校、专业以及课程、教师的选择上给学生提供便利。第二,在校园网内推行校园教学、管理工作的监督以及评价系统,如:学校科研项目介绍、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评价以及校园活动管理等,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服务质量。第三,利用校内网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以及教育和就业的资讯,方便学生学习以及交流。第四,校内网开放课件库以及媒体库,开放更多的娱乐功能,使学生有个健康的娱乐环境;建立学校论坛,为学生提供提意见、宣泄情绪的平台。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缓解充实大学生充实校园生活,减少外界不良网络信息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双管齐下,从学生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本身2个方面有效地解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

3 结语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以及不良影响,在采取以上措施减少不良影响,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校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其安全性。一方面提高设备以及技术,另一方面积极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以保证学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大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 岳志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易”平台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8):117-120.

大学生管理条例范文6

关键词:学生管理;现状;对策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维护学校教学工作秩序正常运行的先决保证,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需要具有重作用。进而,国家教育部又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高校有效的开展实施学生教育管理,保障学校教学正常秩序运行提供了有效的规范依据。然而,由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校园开放化、文化思潮及价值观多元化等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外,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也加剧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影响到管理效果。这些都为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可见,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然是一项长期性、艰巨的工作。

一、大理学院医学类学生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增强和改进大理学院医学类学生管理工作,笔者通过设置涵盖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学生管理等相关问题的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500名大学生展开调查,旨在了解大理学院医学类学生管理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为482分,问卷有效率为96.4%。统计结果显示:

在辅导员谈话的次数与周期方面:每周与辅导员谈话一次的学生占7.5%;平均每月和辅导员谈话一次的学生占24%;大概一学期和辅导员谈话一次的学生占52.5%;从来没有和辅导员谈过话的学生占16%。

对辅导员的印象方面:35%的学生选择好;38%的学生选择一般;29的学生选择不好。

辅导员的管理方式方面:35%的学生选择制度化的管理方式;20%的学生选择家长式的管理方式;25%的学生选择辅导员不管学生;10%的学生选择以情服人;10%的学生选择以理服人。

辅导员管理学生的精力方面:20%的学生选择很多:30%的学生选择一般:35%的学生选择很少:15%的学生选择没有花精力。

你认为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程度怎么样:15%的学生选择很重视;36%的学生选择一般;44%的学生认为不重视。

你对学校学习环境的看法:48%的学生选择满意;41.5%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10.5%的学生选择不满意。

你对学校的学风如何评价:21%的学生选择好;45%的学生选择一般;8.6的学生选择较差;32.4%的学生认为不好。

你对自己学习的态度:25%的学生认为好;39%的学生认为一般,36%的学生认为不好。

对团支部的认识上:12%的学生认为很有凝聚力;3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凝聚力;50%的学生认为没有凝聚力;2%的学生认为不存在。

在学院党支部管理方面:22.3%认为严格;29%的学生认为比较严格;15.3%的学生认为不严格;33.4%的学生选择差。

在学校管理模式上:27%的学生认为科学化、规范化;54%的学生认为较好,但存在不足;12%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管理要求;7%的学生选择管理差。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11%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意义,并积极参加;5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和机会,愿意参加;8%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作用,根据爱好去选择参加;31%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不愿意参加。

二、大理学院医学类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当前大理学院在医学类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职学生管理队伍不足。按照《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德育大纲》的要求,“专职学生管理队伍人数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是1:120-1:150”[1],而从大理学院的专职学生管理队伍师生比例是1:260,与《大纲》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现状,占68.5%的学生与辅导员交流、见面比较少。3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花在学生身上的精力不多;35%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花在学生身上的精力很少;15%的学生辅导员花在学生身上没有花精力。这主要是由于相对管理的学生人数来讲,辅导员的数量太少了,再加上辅导员作为一线工作者,经常需要处理的很多日常事务和完成相关职能部门交给的任务,更加致使其用于学生的精力会更少。

(二)专职学生管理队伍出路较窄,积极性不高。从目前大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发展现状来看,辅导员奋斗的方向主要有:(1)在行政岗位上被提拔为科级、处级等岗位;(2)转岗,退出行政岗位,转入教师岗位,发展成为专职教师;(3)考博,然后另做打算。结合问卷调查结论分析,15%的学生选择辅导员在学校很重视;3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辅导员重视一般;44%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辅导员。这些必然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

(三)学校管理基层力量缺乏凝聚力。目前来看,学校的班级、宿舍管理主要依托于团支部,而从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团支部凝聚力不强,不能很好的把学生团结在一起,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弱,制约了学生凝聚力。从调查结果来看,大理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小,只有11%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意义,并积极参加; 28%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作用,根据爱好去选择参加;31%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不愿意参加,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增强学生凝聚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学校管理模式需要创新。调查结果显示, 58%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管理模式但存在不足或管理差;38%以上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一般或者不好;48.7%的学生认为学校党支部学生管理不严格或者比较差。由此可知,在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阻碍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理学院的学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总体不好,其中,学风方面,45%的学生反映学风一般;8.6的学生选择较差;32.4%的学生反映不好。学生学习态度方面,39%的学生表示自己学习态度一般,3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好。这些暴露了大理学院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阻碍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理学院医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的问题,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

(一)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

教育管理者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要方面。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信仰,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者。然而,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生无事,万事大吉”的工作态度,只围绕学生的“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服务,或者只做事后诸葛亮,紧急突发性事件的“消防队”等,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不恰当的。因此,能否对医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准确定位,能否正确的认识学生管理工作在医学院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是教育管理者做好学生工作的基本问题。

(二)受教育者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认同感差

从当前大理学院医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受教育者始终处于“围着教育管理者转”的被动局面。大多数从事教育管理者多采用灌输式教育,仅硬性的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去自觉认识为什么不那样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部分教育管理者往往过分强调学生集体性的学习、活动,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情趣差异,不能很好的做到因人而异的教育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挫伤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长此以往,引起大学生的反感。从笔者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学院党支部管理方面: 15.7%的学生认为不严格;33%的学生认为差;在学校管理模式上: 58%的学生认为较好,但存在不足;12%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管理要求;3%的学生认为管理差。可见,由于学校教育管理上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对其产生反感,认同感低。

(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关部门缺乏有机协调

目前,大理学院的一些行政人员、学生管理人员、专职教师之间对学生管理问题的存在不同的看法。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抱有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工作态度,缺乏协同合作的理念。造成 “只教书,不育人”、“只管人,不育人”“只育人、不管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门之间很难形成协调统一状态,由此,学生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互相推诿,互不协调。最终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实施,也制约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大理学院医学类学生管理对策

(一)创建专业化、规模化、专家化的学生管理队伍的新模式

目前,大理学院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着角色不明确、管理技能不强的状况,要改变此种现状,必须创新学生管理队伍管理模式。首先要将学生管理工作致力于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性职业。学生管理人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才、就业、心理问题咨询等方面的事务。因此,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是大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将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一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做支撑。因此,大理学院在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大力培养专业化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和技能,开展专业化的学生工作。

(二)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就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以将学生全面塑造成为适应新世纪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任务。”[2]然而,从大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片面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致使学生抵触情绪较大。因此,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怀、引导、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本着“一切为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要求,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最大程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也要对学生因势利导,注重学风建设,端正学生自身学习态度,采用动机激励、利益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在成长成才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支持其主动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团体凝聚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内容是充实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振奋学生的精神,也可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增强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情况的新变化,大理学院要注重创建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为主线的学校基层组织管理机构,将其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为学生服务作为党、团组织机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有益的校园文化服务,进一步增强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四)管教结合,强化专任授课教师的管理责任感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医学类学生,医学教学实践(实验)多,更应发挥任课教师直接管理教育学生的作用。医学类学生专任教师应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树立以育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医学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才会有坚实的主体基础。

(五)注重依靠实习指导教师对医学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实习是医学类学生必经的学习经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路径,也是医学类学生初涉社会工作的开始。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管理和正确引导,是医学类学生能否稳步迈入社会的关键。医院的每一位实践指导教师务必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信念,以身示范、言传身教,用行动影响医学实习学生,帮助医学学生提高识别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认识的不足,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医学伦理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