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培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自培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自培计划

教师自培计划范文1

一、 构建学校愿景文化,激励全体教师发展

“学校愿景,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共同持有的对未来希冀的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使这个感觉遍布到整个学校的活动中,而使整个活动融汇起来。它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家愿意看到的(期望的)、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主动的)、通过努力可以一步一步接近的(可接近的)。”[1]

笔者所在学校,就以传承百年办学积淀为基础,站在未来教育的高度思考今天的教育。我们以开展阳光教师文化论坛为突破,以谈“我心中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班级文化”为主要内容,让全体教师敞开心扉,主动走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在不断的交流、讨论、碰撞中,学校吸纳教师的愿景,提炼总结,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即以“朝阳教育,阳光人生”为理念,以“向着太阳出发”为校训,以“严谨创行智慧,奉献伴生激情”为教风,以“乐学好问善思,自主阳光合作”为学风的学校阳光文化理念。[2]在这样的共同愿景中,我们期待在以“阳光校园”为主题的优雅空间里,培育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的进取精神、密切的团队协作、丰厚的教育智慧,实现教师的快乐卓越,同时培养学生知礼仪、有爱心、能交往、会创造,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这样一个承载着教师价值实现的学校共同愿景,实现了学校发展愿景与教师个人发展的高度统一,让教师深刻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情系学校教育,心想学生发展,从而激励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 选择不同发展方向,适应不同教师发展

培育教师文化,就是要把脉教师的教学现状与特色,为其积极选择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专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问卷,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通过问卷让每位教师分析自身优势、缺陷、能力、兴趣,以及需要外部提供什么帮助等,从而让“教师真正‘看见’自己”,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3]。通过制定规划理清自己发展的目标、方向、思路与措施,从而为教师实现个人目标而奋斗。

笔者所在学校就以教师问卷数据为基础,为每位教师量身定位发展方向。在教师具备基本教学素质与能力后,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把教师专业发展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教学型和研究型。对于教学型发展方向的教师,我们以学校教学监测中心为依托,以名师、特级教师指导为重点,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个人教学特色提炼、大型教学活动打磨展示等活动,为这样的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对于研究型教师,学校以教科室、班主任工作研究室为依托,抓住学校毗邻高校的优势,以组建高校专家指导团队,以“导师引领+自我研修”的方式促进这类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不断提升。对于研究有成果、教学有风格的教师,学校还要帮助编写研究成果,展示自我特色,激励他们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三、 寻找灵活研究途径,促进各种教师发展

基于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学校要坚持灵活的研究方式,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发展,在研究中寻找职业的幸福,在研究中自我实现。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合作共享的方式开展主题式研究、沙龙式研究、小课题研究,这也是培育教师文化,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主题研究。每一个教师都根据学校的共同愿景、共同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主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研究。主题的选取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真问题。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可以选择“生本对话的重要性及研究思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能力”等进行研究;而小学数学可选择“计算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训练”,“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进行研究;小学英语则可选择“培养自然拼读的能力,落实音标词的拼读”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主题研究,既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又能提升教师个人的研究能力。

2.沙龙研究。教师群体根据不同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就某一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研究。沙龙研究顾名思义没有严格的要求与限制,没有学科、年龄的区分,只需要相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松散地探讨共同的教学话题。如“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发展”、“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你的课堂教学”等等。这样的研究更让教师们能打开思路,引发思考,促进专业发展。

3.小课题研究。在有突出研究专长的同事的引领下,长期坚持就某一特定主题进行研究。即以一年或几年为一个周期,以一个或几个教师为研究团队,通过课题实验的方式,对教学中的某一项问题进行研究。如:学校教师结合当前“减负提质”的要求,开展“减负提质下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实践”研究;针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形势开展“小学生科技发明与知识产权教育的实践研究”。

三种研究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合作共享团队的建立,以协作共进激励教师发展。在教师文化的培育中,让每一位教师不是“单打独斗的东北虎”,而是“善打群架的西北狼”。大家互相学习,分享教学经验、成长感悟,共同研修磨课,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这样合作共享的氛围中,让每一位教师被感动,被影响,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四、 开展教师培训工程,培育各类教师发展

“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4]学校要充分利用培训、进修学习、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发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实施了四大人性化的教师发展工程。

1.青蓝工程。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教师的迅速成长需要有一个好的“师傅”言传身教。因此,学校要立足于新任教师的特点,为他们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师傅”,培养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师徒结成专业发展的对子,由师傅传帮带,师徒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共同前行。本校每年都会为新任教师挑选一名同年级或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作其导师,以“青蓝工程”活动帮助新任教师熟悉学校教学环境,掌握学科教学特点,提升教师基本功及教学能力,让新任教师做到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轻松转型。

2.博学工程。开展以读书、进修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旨在培育教师的进取精神,促进教师成长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现代教师。让教师每年选取一本精读书目开展博学评比,分享专家智慧,交流读书体会,让教师在阅读中提升品位,丰富自我。同时,根据教师自我发展意愿,学校安排专门的奖励基金,鼓励进行学习深造,资质培训。在博学工程为主的教师发展重在夯实教师文化底蕴,保障专业能力的提升。

3.名师工程。学校以各级骨干教师、名师培训评选为契机,做好学校名师梯队建设,做好名师的培养与选拔机制,建立起普通教师争做校级骨干,校级骨干争创区、市级骨干、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良性循环培养模式。本校以紧邻师范院校以及教育科研机构的优势,成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导师团,聘请高校教授和研究院所专家为学校导师,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搭梯子。充分利用关键性事件如课堂教学大赛、教师研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为他们压担子,搭台子,让名师展示实力,亮出名气。学校在名师的培养中,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激励自我发展。

4.游学工程。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师自身学习愿望、工作态度与工作成绩,积极组织校本培训、外出听课、进修学习、游学访问等活动,真正给想干事、能干事的教师以机会和舞台。以本校为例,我们与新加坡辅仁小学、马来西亚培华小学、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教育局等建立长期的访学机制,许多教师通过短期培训、访学交流得以提升国际教育视野,反思教育现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使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工作,实现教师的不断发展。

综上,通过微观具体的实践研究,旨在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教师文化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与方法,真正通过培育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价值的自我实现,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玲.学校愿景与执行力文化.中国教育报,2005-3-22.

[2] 陈维礼.传承与创新:走向幸福的朝阳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教师自培计划范文2

根据“校本培训计划”,为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教育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更上一层楼,我精心制定了这一学年度的个人培训计划如下: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极积参加每次的政治学习,并认真学习和做好记录。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经常翻阅学习有关师德的文章,如“教师十不准”“教师道德规范”等,不断加深自我修养,做一个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做为一名党员更要做在前想在前,处处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

二、要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业务笔记。除了学校统一规定的2周一次的业务学习,还要自主学习,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按学校要求至少要写4000字的业务笔记,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如《魏书生的管理班级》,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如:《语文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育》等。要经常上网学习,观看好的课例,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四、坚持继续教育学习,继续在这一年中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做好网络学习笔记,积极进行发贴与交流,向同行们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水平。本学期要完成96学时的课程,还要多写反思与心得。

五、上学期钢笔字虽已达标过关,但还要抽时间多练粉笔字,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多研究如何让自己班学生也练就一手好字。

六、多听课,多学习,充分利用好研讨课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深入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上好本学期的研讨课,要上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点。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在研讨课期间要多听课,多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要充分利用好“研讨课”这个大舞台,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

七、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及教研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组内学习,切实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改”思想理念,并努力将新课改的思想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

八、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自培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教学改革 系统设计

2010年,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首个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出,我院以此为契机,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颁布并实施了《乐山师范学院“教改实验班”实施办法》,每个年级都成立“卓越工程师创新实验班”。2012年,我院积极申报了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着积极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具体目标,我们探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院的开课计划,学生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完成《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因为在此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所以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把握不好理论课的学习重点。

课前没有好好预习,上课时没有理清老师教学的思路,单纯地指望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章节的重难点。

2.部分学生上实验课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几个基础验证性实验,但是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正确地解决,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综合设计性较强的一些实验。

3.学习中没有进取精神。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很多学生都习惯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举一反三。

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1.把握教学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字电子技术》的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简单的数字电路是教学重点。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往往通过PPT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学会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我们将《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从小规模的门电路和触发器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中规模的编码器、译码器、计数器等。

为了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尝试在理论课上穿插一些数字电路的软件分析和设计。例如,当讲到用二极管构成时,我们虽不能把实验台搬上讲台,但可以在课堂上用Multisim或Protues软件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并进行现场仿真,让学生在理论课上就直观地了解电路的构成并且学会分析。

2.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做实验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已有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掌握独立搭接电路的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利用已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传统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偏多,大多数实验都只需要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搭接电路,通过在实验箱上进行验证从而掌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但是这种方法往往让学生印象不深,收获不大。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性地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比如一学期的总实验个数是8个,可以做4个验证性实验和4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通过做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学会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搭接电路并进行验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强化软件仿真,引入虚拟实验内容。

实验课不应局限在单纯的数据测量和记录上,更应该侧重于学生能够对电路的性能进行比较及现场仿真,分析电路的故障,从而进行电路结构的改进。尤其是有部分实验由于灵活性强,只能在软件上完成。我们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在拿到题目的前一周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设计方案和步骤,自行选取器材,设计实验电路。为了保证成品的正确率,我们要求学生在设计好电路之后先进行软件仿真。待软件中电路的所有功能都能实现后,再进行实物的装配和调试。

4.改革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都是老师给出一系列题目,要求所有学生在一到两周内完成自己所选题目的电路设计、装配和调试。在教学改革中提倡学生自拟课程设计的题目,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独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用等到教学实践周再布置任务,可以在学期中期就布置任务,由学生自由组队完成课程设计的题目。

三、达到的成效及发现的问题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比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提前感知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今后的教学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组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时候有懒惰情绪,经常照抄同组人的实验结果。上理论课之前有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导致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强化。我们还将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力求让这门课程的教改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王振义,王勇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2(9):184-185.

[2]何金儿,刘一清.改革《数字电路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8-10.

[3]刘芳.浅谈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纵横,2010(21):126-126.

教师自培计划范文4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资源;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11-05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view of ecological economy,and used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his paper paid attention to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impact when construct the indicator system .Choosing three input indicators and seven output indicators to research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18 cities of Henan ,and get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ptimized agricultural resource for the low efficiency cities using DEA.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Henan is higher,but still hav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some cities'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redundancy,which use surplus chemical fertilizers,pesticides and agricultural film. At the same time,we can choose optimization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through the DEA,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pure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y,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economy.

Key words:Ecological economy;Agricultural resources;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Efficiency

解决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农业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土壤,水,气候等)更新和再生速度慢,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有限,表现出了更显著的稀缺性。经济学解决资源稀缺的途径是优化资源的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在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达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和环保理念觉醒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内学者针对农业资源配置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在起步阶段,学者们研究重点是关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的探讨:王松霈(1996)提出在进入生态化社会的时代,应以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不是最大)指导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进农业资源的适度利用[1];刘慧(1998)从农业资源配置的涵义出发,讨论了不同层次资源配置的特点,提出自然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外部保障条件,生态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必要制约条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学术界开始探讨评价资源配置的标准和方法[2];谢高地(1998)运用资源效率的概念对农业主要资源(耕地、水和化肥)的资源消耗系数和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得出了在农业发展中资源效率至上的管理理念[3];黄季(1999)重点从定性的角度通过对比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资源配置在时间、空间和产品上的变化,得到产生配置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各种要素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同[4];曾福生(2012)运用DEA对我国各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效率和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其中在指标的选取上更多注重现代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5];张乐(2013)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农业全要素(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生产率进行测算,以此来衡量农业资源配置效率[6]。学者王鸿(2014)以循环型农业为出发点测算资源配置效率,其指标选取注重其循环属性;与此同时,针对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也日益增多[7];王淑慧(2010)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方程对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进行了实证研究[8];侯智惠(2014)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从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农机应用与维护等层面对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9]。

前期学者的研究各有所长,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对现代农业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解。但从整体上看,以生态经济为出发点研究现代农业资源配置的并不多,而这一点又恰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之处。鉴于此,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站在生态经济这一全新角度上对农业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为了突出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指标选取上更倾向能体现农业生产对生态造成影响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寻找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提供思路。

1 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源配置

生态经济(ECO),即同时关注经济(economic)和生态(ecological),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这个内涵上看,生态经济是以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协调为核心;以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资源潜力为途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应用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的本质在于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可承载基础上,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形成经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经济摒弃对资源过度利用和掠夺式生产的思想,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和优化配置,追求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生态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关注经济系统中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人类进行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可持续和高效的利用与保护,当传统市场手段失灵时,优化配置资源就成了生态经济关注的主要问题,追求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并运用市场和政策手段进行调节和干预,实现经济生产和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中国的生态经济在1980年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倡导,由于其关注环境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寻求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途径而备受关注。30多年来,在众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生态经济与各个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经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也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前提。

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与西方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入的“生态农业”主张不同,是结合了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在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把现代科学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所以,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同时关注生态和经济,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构建起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二是肯定现代科学的成果。在强调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摈弃常规农业的弊病,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现代科学真正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

基于此,在评价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时,一方面要站在生态经济的角度上综合考量,同时评价生态和经济影响;另一方面,在选择指标时应同时关注自然资源和现代科学成果的投入,并重点评价自然资源和现代科学成果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经济学中生产率和效率的度量工具主要有随机前沿函数法(SF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其中DEA由于不需事先假设函数关系,不受量纲的限制,可研究多投入多产出的综合效率而优于SFA。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涉及投入要素较多,且在产出方面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这里采用DE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运用数学规划的方法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特征的决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思路是利用现有数据组合形成数据包络,从中选取最佳组合构成“生产前沿面”,在假设“生产前沿面”是最优组合的前提下,比较其他决策单位和“生产前沿面”的数据,从而形成针对“生产前沿面”的相对效率,并以此评价各决策单元的效率优劣。当效率值为1时表示DEA有效,小于1为DEA无效,偏离1越远效率越低。

DEA的基础模型C2R于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但C2R模型仅能测量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为了分别衡量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C2R的基础上加入约束条件[j=1nγj=1]得出了模型BC2,BC2模型能够评价将决策单位的纯技术效率提取出来,同时,由于BC2模型将综合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即TE=PTE×SE。所以,可以通过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这为分别研究决策单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规模收益情况提供了便利。

B2C变量定义:

存在n个被评价对象(决策单元DMU);

每个DMU有m项投入(输入项)和s项产出(输出项);

xr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使用的第i种投入的数量;

Xj =(x1j,x2j,…… xmj)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

yij为一定时期由第j个决策单元创造的第r种产出的数量;

Yj =(y1j,y2j,……ysj )为第j个决策单元的产出向量;

引入松弛变量s+和s-构建最优化模型

min(θ)

s.t.[j=1nXjλj+S-=θXjoj=1nYjλj-S+=Yjoj=1nλj=1λj0,S-0,S+0,θ∈E1]

式中θ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λj为投入、产出指标的权系数;s-为松弛变量,是负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减少的投入量;s+为超额变量,即正偏差,表示该决策单元应增加的产出量。若得出的Q=1,且s+和s-均为0,则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若Q=1,但s+或s-不为0,则判定为弱DEA有效;若Q

3 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DEA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时,模型相对固定,判定的结果取决于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现代农业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为指导思想,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生态安全,所以,在选择指标时要同时关注经济和生态影响。

从农业经济角度考虑农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代价(污染),农业的产出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结合指标的重要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本文形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

选择化肥、农药、农膜作为投入项有2个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并不一味追求农业生产的自然化,而是在肯定现代科技成果(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的基础上,追求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现代科技成果既不全盘否定也不过度滥用,所以,适度的化肥、农药、农膜是可以作为资源被使用的。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过度的化肥、农药和农膜施用量,而DEA方法在评价决策单元是追求输出的最大化或输入的最小化,所以选取的指标通常为期望性指标,但环境污染显然属于越小越好的非期望指标。所以,为了体现环境污染的非期望性,可采用将非期望输出作为投入项处理的方法,追求环境污染的最小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对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DEA评价,输入和输出数据来源于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11]。

4 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证分析

4.1 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为进行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性分析,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前提下,采用B2C静态评价模型,依据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以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做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评价,即DUM共18个。借助DEAP2.1软件,计算得出河南省18市2013年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河南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效率值1为有效;0.9~1为良好;0.8~0.9为中等;0.8以下为低效,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综合效率均值达到了0.957,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状况良好。这得益于河南省近几年依据“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但综合效率水平还有待提高,原因在于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现象仍然存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DEA有效的有12个,占67%,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达到了1,说明这12市农业资源配置与经营规模相适应,农业生产处于最佳效率和最合理规模状态,农业资源投入达到最优配置,既不存在浪费也不存在冗余,保证了所有生产要素的合理利用。

纯技术效率可以反映消除规模制约后的DMU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说明了一个地区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从数据上看,河南省纯技术效率为1的市有14个,占78%,说明这些地区农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资源投入效率有效,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最低,在保持现有产出情况下,无法再减少资源的投入。这些地市中,有的是河南省粮食发展重点区域,如信阳是我国的中部粮仓,也是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地理位置优越;济源被列入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是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和政策资源优势显著,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而洛阳、许昌、焦作、开封等地受益于当地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农业生产方面给予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资源的配比科学,取得了技术效率最优,如洛阳通过学习、创新和实践走发展特色农业的道路。但郑州、南阳、安阳和平顶山4市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反映出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并未达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农业生态污染较高,农业资源投入配比还有待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南阳农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南阳人均耕地面积水平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hm2,对于一个粮食主产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过低,化肥、农药投入密度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郑州市由于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较大。由于造成各地市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并寻找提高纯技术效率的方法。

规模效率是在考虑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衡量决策单元的现有规模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从计算结果上看,河南省有12市的规模效益达到了最优,DEA有效,说明这些市在目前的资源投入条件下已经达到了产出的最高点,除非按照目前的资源配比状态同比例增加投入,产出才会同比例增加。其余6市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减阶段,即生产要素投入过多,产出量的增长率不升反降,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资源投入过多,形成了溢出效应,需适当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

4.2 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 河南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原因也各有不同。在农业自然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改进农业资源配置对河南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现代农业更关注现代农业生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而过度的农药、化肥和农膜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所以,这里选取投入导向的DEA模型进行资源投入的冗余度分析,并重点观测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市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投入冗余情况。同时,由于各地市造成综合效率不佳的原因不同,所以在进行资源配置优化时,需根据测算结果选择不同的调整路径。

4.2.1 纯技术效率较低地市的调整 郑州、平顶山、安阳、南阳4市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这些地市的资源配置调整方法可以从提高纯技术效率着手,在提高纯技术效率的同时,规模效率往往也会相应改善。提高纯技术效率的方法分两步:一是将决策单元移动至生产前沿面,即径向调整,调整幅度反映了决策单元距离生产前沿面的径向偏差;二是调整单个投入要素的松弛量。在多投入多产出的模型中,容易产生松弛,针对投入方面的松弛量表现为要素投入的冗余。松弛量的调整反映的是由于投入结构的原因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以郑州为例,来说明纯技术效率的调整方法:第一步:对投入要素进行径向调整,由于郑州市纯技术效率为0.858,所以需要对所有投入要素减少14.2%,产出值不变,使其移到生产前沿面的投影点上。第二步,调整资源投入冗余量。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药施用量不变,分别减少农林牧渔从业人员6.260万人,减少农用化肥23 779.083t,减少农膜使用量1 923.611t(如表3)。此时使用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模拟结果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

4.2.2 单纯规模效益较低地市的调整 商丘、周口2市的纯技术效率虽达到了最优,但综合效率仍然过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低原因是规模效率不佳,所以,应把调整规模效率放在首位,通过调整规模效率的方式使其进入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然后将调整后的数据重新进行DEA分析,观察结果。由于商丘、周口地市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两地市出现了资源投入的整体冗余,应按现有比例同步减少所有资源的投入量。将商丘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5.2%、周口的投入产出原值减少9.3%。将调整后的数值重新进行DEA测算后,2市的规模报酬、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均达到1,此时,2市资源配置效率为DEA有效。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河南18市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南省农业资源配置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市基本上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说明这些市资源投入量普遍冗余,投入产出不合理。同时,还有部分市依然存在依赖资源换产出的现象,其中农药、化肥和农膜投入过剩成为这些地市农业资源配置非有效的主要原因。

依据上述结论,河南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深化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2)强化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管理,鼓励使用清洁和可循环能源,科学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量。(3)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引导农业的科学生产;(4)各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薄弱环节,科学调整农业资源配置,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探寻符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通过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经营和管理现代农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松霈.论农业资源利用的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6(4):301-305.

[2]刘慧.中国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资源科学,1998(5)25-28.

[3]谢高地,齐文虎,章予舒,等.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资源科学,1998(5):7-11.

[4]黄季.中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及评价[J].中国农村观察,1999(1):1-8.

[5]曾福生,高鸣.我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与研究,2012(4):38-49.

[6]张乐,曹静.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配置效率变化的引入[J].中国农村经济,2013(3):4-15.

[7]王鸿,尚杰,杨果.基于DEA的循环型农业效率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6):113-115.

[8]王淑慧.基于生产函数的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6):15-19.

[9]侯智惠.内蒙古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31-35.

[10]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教师自培计划范文5

 

一、师资培训的内涵

 

师资培训指的是在岗教师进行短期或中长期的再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的再提高与知识再更新过程,包括送到国外留学的教学与科研培训或语言培训,也包括派到国内著名院校的校际间交流与培训,还有在本学校搞的自我办班的培训和办各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的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及上岗前的短期培训,和谐校园科学氛围的培训与图书资料科学刊物熏陶的自我培训等。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是目标只有一个,为的是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科学底蕴,打牢教师的知识沉淀基础,更新教师的教书育人理念,强化教师的自身素养,以便将“身教”、“言教”统一于教书育人实践之中,从而进入名师出高徒,名校出名人,师高弟子强的正常教育质量的规律之中。理论的熏陶与教学实践的锻炼是教师百炼成钢的科学平台,医学精英教育理念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磨练,教师德育的造就需要环境和个人的修行,也需要社会氛围的烘托,曾受损伤的尊师重教风气的恢复,倡导与强化需要时间的滋润,因此教师境界的转化与提升需要各方的大力支撑与倾斜,更需要教师的自我锤炼,与有组织的不断学习与培训,要求学生是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是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加强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培训,是参与国际医学科学大循环的紧迫要求

 

异的更新换代促使医学科学的新发现层出不穷[3],从宏观医学,到微观医学,再到分子医学,是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逐渐揭示其本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神秘的关键点都逐个被揭开,开关一个一个的被发现,秘密一个一个的被攻破,从器官代替到人造器官捷报频传。国内外医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保护人类健康、抵御疾病侵害、强化国家地位、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人类用在健康维护上的钱占财富的30%左右,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在逐渐被认可和恢复。体质、体能测试及定期体检以达到早诊、早治、早恢复的目的成为社会共i识据有关调查,目前健康人群只占总人口的20%,亚健康者己占65%,病人占15%因此指导康复,做好保健是当务之急。新发现的人群体质的转变及疾病谱的改变,需要加大医学基础理论教师的更新理念的培训,经过转换头脑知识更新的教师才有资格去教好学生,引领学生共同步入国际医学科学大循环的行列中。

 

三、扩招呼唤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时代要求加强在岗教师职业培训

 

近些年的扩大招生,缓减了人们对知识渴求的压力,减轻了社会对再就业的负担,同时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教师队伍的质量。随着教师队伍规模的扩大,一些不合格的基础差的人员己涌入教师队伍这些人先天不足的素质对未来10-20年人才培养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未雨绸缪。其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对这些教师进行再培训。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公路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是知识更新速度超过人们想象的时代,也是人脑充分发挥创造性、开拓性,灵感火花引燃诱发的时代。这一时代由于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要求人们尤其是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不断获取新知识,又不断将新知识传递给学生。现代的知识更新可能使学生在入学时所学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己经被淘汰,因此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己成为教学法改考逻辑规律比单纯教给一种新知识和技术就更显得费力,不动脑筋是永远做不好的。创新性学习,诸如PBL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克服诸多困难然而困难就像坚冰一样,不打破坚冰,轮船就无法航行,教师自己不更新观念,就无法适应国际知识大循环的节奏。

 

近些年来,随着学历互认,我国己与50多个国家签定了学历互认条款,学历认证的国际化大大加快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大批英美印度等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学子犹如潮水一样涌入我国,一方面给准备不足的中国教师队伍增加了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中国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一批年轻有为英语水平高的教师脱颖而出,逐渐代替了只用母语教学的教师们。外国学生的涌入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熟练的外语,还要有好多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理念,在不断学习当中,中国教师队伍的列车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国际化教师队伍的轨道,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己不再是空谈,而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步入实践阶段

 

四、将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创新建设之路

 

我国教师队伍的数量在国际上占首位,如此浩大的队伍培训不能依赖于他人,只能靠自己我国国力在逐渐提升,但还不可能达到全部依赖国内培训的目标,因此,将部分教师送去国外,以短期轮训的方式,与国内培训结合起来,发挥国内名牌学校、名师、名医的优势,才能使教师培训达到数量最大化,质量最优化,速度最快捷,收效最显著的目的。因此目前的原则应是以国内培训为主,国外培训为辅;短期培训为主,中长期培训为辅,将短、平、快的方式与稳健底蕴打造结合起来才能走出困境,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师资培训之路。逐渐在缓解暂时矛盾之后稳健发展,达到人有远虑,勿生近忧之目的。

 

五、中国医科大学采取的基础医学教师培训措施

 

近年来,为了应对变化了的师资队伍状况和形势,学校领导采取了一些适合于本校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培训与再学习举措。

 

1.加大岗前培训力度。新教师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周的岗前培训,他们将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诸如教师规则、校史、校风、校规、校纪等等,并请国家优秀教师和名师名专家讲教学体会、心得与经验,同时实行“老中青结合,老教师帮带”的制度。

 

2.鼓励新师资考博,要求师资队伍博士化为了达到学缘结构最优化和梯队排列最佳化及知识结构合理化,我们出台新的晋级条件和博士生毕业标准,鼓励发表国际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

 

3.加大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的申请,鼓励多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5班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研宄生毕业一票否决的硬件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用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层次。

 

4.每年向国内著名高校及国外选送培训一批师资,实行轮换制,以便改变教学模式,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并为加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做铺垫。对于拟选派留学的教师实行外语水平面试考核,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简化出国审批手续,为广大教师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5.加强基础师资培训力度,每年拨专款用于师资队伍培训,并增加教研室的图书建设经费和教学用品之支出费,用以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和教学条件,建设教研室图书室,创造教师培训的氛围

教师自培计划范文6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近年来,产业界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呼声渐高。无论是实现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推进节能减排,还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需要国家培育出数量足够、能够面向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而我国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其本质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企业大量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缺乏,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是高等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也与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有关,导致我国工程一线领军人才十分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已有30余年的办学经验,该专业办学中充分发挥毗邻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并与其联合办学的优势,突出化工自动化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依据面向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在总结前期办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工程经历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因此,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能够使自动化专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合理的生存空间,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1合理定位

培养人才的合理定位是专业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基础,我校自动化专业以服务辽宁经济建设和石油石化为主,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在现场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调试、运行、安装、维护、技术改造等工作。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成为卓越工程师的优秀后备人才。在所制定的“3+1”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突出学科基础课的作用,对专业课程和专业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特色,3年内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第4年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到相关的企业去,选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环节的内容,由校内和企业的指导老师共同完成选题、开题、实验(设计)等工作。

2科学合理设置整合课程

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本着面向基层的、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化工自动化方向专业特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同类专业设置平台课。在整合教学内容过程中,力争保证专业骨干课程的系统与完整,基础课与专业课有良好的搭接平台,专业课之间内容良好衔接。对自动化专业的每一门必修课课程设置的依据、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方式要求等进行充分的讨论,确定各部分组成与要求、各理论课平台结构与组成、理论课与实践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实施教学等。在课程数量上、内容增减、学时安排、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讲授顺序上都做了相应比较合理的调整。对一些基础课讲授内容和学时进行调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对于专业课,力争使学生学精学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精化专业、强化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

3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自动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包括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企业实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金工实习,各专业课实验,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过程控制仿真实训、PLC及变频实训、电气控制技术实训等;校外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

在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以实验、设计实践、工程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四大模块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新的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体系,在保留了必要的基本实验的条件下,精简内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设立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验者、参与者。在创新实践教学中重视学生科技制作实践的能力,开展了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校外企业实践教学中,认识实习采用请企业指导教师来学校讲课及带学生进厂的形式进行工程实践指导。企业指导教师将企业熟悉的生产工艺及流程、自动化装备水平、控制技术等内容向学生进行专项介绍。企业专业实习主要以联合企业结合产学研创新实践体系推行学生在企业培训基地与生产基地现场交替实习方式和到车间定师傅、定岗位的专业生产实习模式。利用石化公司机电仪石化实践基地的DCS系统,对实际装置控制系统进行DCS组态、组态后参与实际装置的设备安装、运行维护和故障处理;采用实践认知、技术实训、生产实践、工程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渐进的方式,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并在实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执行、运作等,获得了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解决企业科技和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此阶段学生作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或技术难题攻关,要求毕业设计在结论和展望中应提出改进自动控制系统的新思路或新方案,使学生提早进入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工程师人才奠定基础。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