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

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轨道客运舒适度 告警联动 智能分析 智能交通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13-02

目前,在评估车站环境因素对乘车环境和舒适度的影响方面,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相关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方面的体系,各相关系统基本上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大部分安全系统都是对系统设备及运行环境进行监控,比如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网管系统。很少考虑人员因素和非设备机房环境因素,对于舒适度与人员、环境等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研究的较少,对于建立轨道客运舒适度指数的研究则是更少。虽然近年来在许多行业中,很多安全系统已经引入了对气候和环境的监控,比如铁路上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但是将其与人流量的分析结合进行预测尚属首次。在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进行拥挤分析和人数估计方面,国内外科研机构均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一方面,人流密度和人数估计国外已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分析模型,如运动分割模型和纹理分析模型,部分已经应用到实际当中;另外一方面,国内对乘客的这种基于视频信息的人流量统计和估计的分析挖掘工作还不够充分,也无实际的产品得以应用。国外从事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产品的厂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ObjectVideo,它垄断了60%的市场,但是其算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国外场景而开发,因此无法有效适应国内的场景,在国内的应用表现不尽理想。另外两家在国内取得一定市场占有率的视频分析厂家是来自以色列的NICE和Ioimage,也存在着与ObjectVideo相同的问题。采用国外技术成本过高,每路智能视频分析成本在7000元左右,大大地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国内在视频分析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国内公司并不多,只有文安、智安邦等少数公司进行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应用产品性能与实用有一定距离。

在综合设备和环境监控方面,国际上跨专业或领域的综合监控系统已经开始应用了,基本实现了对多个系统进行集中监控、分析和管理的功能,比如HP的Open View TeMIP平台。我国在轨道交通监控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部分轨道交通中采用了集中告警系统,实现对多个系统(如传输、CCTV、公/专电话、录音等系统)的集中监控,但还不能实现跨系统或专业进行告警关联分析,更无法实现对设备的安全隐患进行动态识别,并对可能的关键设备隐患进行预警。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运用入侵检测等用来保护关键设施的模式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如上条中所分析的一样,该项应用也受制于高成本而无法大规模普及。

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轨道客运舒适度作为以人为本的核心反映已经引起新一轮研究热潮,根据各种车厢、车站各种温湿度信息、二氧化碳含量信息及车厢拥挤程度等信息评估舒适度并反馈相关信息对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进行指导(如温度调节、通风调整等)是目前正在发展的一个研究趋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轨道交通综合环境监控解决方案,并且设计实现了该软件系统。

1 系统解决方案

本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车内和车外的各种环境信息、视频信息等,然后通过车地无线传输网络、车载传输网络和地面传输通信网络传输,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之后最终通过可视化中心呈现在用户面前。

该系统自下而上由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分析层和数据表示层组成。数据采集层把各种基础信息采集完成后,通过数据传输层把数据传送至数据分析层,数据分析层利用各种数据数学模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将各种加工后的信息发送给数据表示层,数据表示层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以适当的方式展现相关的内容。

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采集各种机械、环境、人员因素信息,它在车厢、站台、站外等地方设置一些采集设备负责采集车厢的温度、湿度、颗粒物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列车振动程度等信息,站台的温度、湿度、颗粒物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等信息,站外的风力、风向、雨量、雪深、气温等气候信息。同时,在车厢、站台和进出站口等地方设置采集设备(主要是摄像机、智能视频分析仪、编码器等设备),采集各区域的人员的拥挤度、人员的流量流向等信息。另外,在各系统重要设备室设置采集设备,采集各种机房的温度、湿度、烟雾、门禁等各种环境信息,实现对设备运行环境的监控。集中告警系统在各系统网管室设置采集服务器,从各系统中采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告警、性能等信息。

网络传输层主要负责为数据分析层传送数据采集层获取的各种信息,一般由车载传输网络、车地无线传输网络和轨道交通传输网络组成。对于非移动设备,一般通过传输系统和数据网进行数据传输,这些技术已非常成熟,并能完全满足系统需求。对于列车信息的采集,需要通过车地宽带无线系统将设置在列车上的采集器采集到的各种信息就近传送到地面相关网络单元后,通过传输系统或数据网传送到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利用各种数学模型,对采集层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分析乘客乘车舒适度,分析车厢及站台的拥挤度,并把分析结果发送给数据表示层。数据表示层以合适的方式(包括图形、文字、语音等方式)把分析结果非常直观地展现给运营维护人员。比如,如果某些潜在因素会引起事故发生,则用声光告警提示用户注意防范,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文2

纵观国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少数已开通多条线路的轨道交通单位对运营介入工作比较重视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更多轨道交通单位仍处于摸索阶段。运营介入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运营介入总体滞后,主要介入时间节点还停留在验收、接管阶段,前期规划、设计工作缺乏运营方意见。(2)组织机构设置不当,不能提供足够的协调力度和有效沟通渠道。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单位甚至不设立组织机构,导致运营介入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3)工作机制不完善,部分轨道交通公司仅了指导性的原则,无配套的规章文本和工作制度进行落实,介入工作不能顺利实施。(4)工作内容不明确,介入组织工作未能形成标准工作流程,诸多问题不能在建设前期得以反馈、纠正。

2运营介入策划

介入工作策划应与新线工期策划同步进行。针对目前轨道交通介入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需从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工作计划等方面入手精心策划。

2.1成立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需精简高效。依据轨道交通项目管理特点,可成立三层(决策层、指挥层、执行层)垂直管理架构(见图1),统筹管理、分层对接。此机构专门针对运营介入工作成立,不影响也不替代原公司各部门职能,同时满足后期验收接管、联调演练等工作组织需求。决策层的领导组由监管部门、建设单位、运营单位领导组成。负责制定介入工作的指导方针,决策工作组上报事宜,决定重大问题处理意见。指挥层的工作组由建设单位及运营单位的相关部门经理组成,负责统筹指挥介入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各类问题、督促相关方落实问题整治。执行层的各专业组由建设单位、运营单位专业(车间)负责人组成,负责介入工作的具体实施,汇总、对接、处理各类问题,提出问题处理意见。

2.2建立工作机制

为使组织机构有效运作,必须配套对应的工作机制。运营介入需制定系统化工作机制,包括管理办法、规章文本、工作制度、资料归档等。运营介入总体工作机制见图2。(1)审定、《运营介入新线建设管理办法》。此办法是运营参与新线建设的核心管理文件,明确界定运营介入新线建设工作中各相关方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方式、要求等,并组织实施运营介入工作。(2)建立规章文本体系。依据轨道交通工程特点,与介入工作相关的规章文本主要包括安全(含工地)管理规章、验收工作流程、移交管理办法、联调演练总体方案、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方案等。以上规章,部分可结合前述参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修订或新编。(3)制定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具体体现为运营介入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有效运作手段,主要包括例会制度、周报制度、对接制度、协调制度、考核制度等。(4)成果总结与资料归档。所有介入过程相关的技术资料、会议纪要、问题记录表、现场记录、调试记录、专题报告等均按照工程验收资料归档。在线路开通运营后,进行运营介入总结,形成介入成果文件,作为后续线路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2.3制定工作计划

2.3.1采取WBS(工作结构分解)进行工作分解原则上轨道交通开通试运营前的工程行为均属于建设方职能。“运营全介入”要求运营方全面参与试运营前工程建设相关工作。可采取WBS对轨道交通工程进行工作结构分解(见图3),以明确运营介入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2.3.2依据工期策划制定介入计划在WBS基础上,提前制定总体计划及实施计划。总体计划应结合轨道交通工程工期总策划进行制定,主要是统一各部门之间的阶段性工作安排,并落实年度人、财、物等筹备工作计划。实施计划应结合各设备设施设计、施工、调试具体计划制定,是介入工作的落地执行计划。2.3.3动态调整实施计划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原工程进展会实时变动。一方面,介入实施计划必须随工期实况动态调整、优化,提高计划可行性;另一方面,运营介入也应根据运营筹备的需求(如试运行期3个月等),对工期的实施提出调整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轨道交通线路能如期、顺利、安全地开通试运营。

3运营介入组织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可划分为工程前期、工程实施、验收接管、综合联调演练等4个阶段。运营介入新线建设工作需结合工程实况采取有效方式分阶段逐步组织实施。有效地介入工作方式包括组织调研、开展专题、提供或审核各类资料、参与会议、现场检查、跟进施工作业、参与调试等。

3.1工程前期阶段

(1)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建设方应向运营方提供规划选线等基本情况;运营方应根据线路运营经验,对工程可行性报告运营相关章节内容提出修编意见,并参加工程可行性报告交流和专家评审会。(2)总体及初步设计。建设方、总体设计单位就设计技术原则及依据征求运营方意见;运营方应选取部分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并就设计文件相关章节内容提出意见。设计文件编制完成后,建设方向运营方提供设计文件初稿,安排运营方参加设计文件会审,并就运营方所提意见的采纳情况进行反馈。(3)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含设计变更)后,建设方向运营方提供施工图目录和具体图纸资料,并组织运营方参加施工图设计文件会审、强审工作,运营方及时提出意见。

3.2工程实施阶段

(1)工程招标。在编制工程招标技术文件时,建设方安排运营方参与用户需求书及技术要求的研讨工作,运营方应组织调研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对设备的功能要求、技术规格、维护保养、备品备件、专用工器具、专业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的需求。建设方安排运营方参与设备系统开标、授标前澄清、合同谈判等工作,运营方及时安排人员参与。(2)设计联络。建设方向运营方提供设备系统设计联络相关文件,组织运营方专业人员参与设备系统设计联络、设计沟通等相关会议。运营方应结合运营需求审核技术资料,对设备系统的具体技术细节提出意见,积极配合完成设计联络工作。(3)设备系统生产制造。建设方组织运营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设备的监造、调试、出厂验收等工作。运营方需依据设计文件、合同技术文本、试验大纲、运营需求等,参与相关设备的制造、验收过程,及时提出优化建议。(4)施工、设备安装、装修。运营方依据工程筹划、计划、工程进度等相关文件,跟进现场施工(含隐蔽工程)进度,掌握工程施工动态和重点工程进度,及时调整优化运营筹备工作。建设方敦促施工单位、供货商及时提交设备安装相关技术资料并向运营方提供,协助运营方参与现场施工、设备安装等监理、工地例会。运营方依据技术资料、相关规范要求,及时提出施工安装存在的相关问题。建设方将相关例会会议纪要抄送运营方相关部门。(5)单体(系统)调试。运营方需根据运营筹备、人员培训计划需要,向建设方、供货商提出设备系统资料需求及培训需求;建设方、供货商根据运营方需求,按计划提供设备系统的技术功能说明书、维护手册、操作手册等文件资料。运营方应及时学习研究并提出资料的优化及补充意见;各供货商应按要求进行修订,并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建设方组织运营方参与设备(系统)单体调试,运营方安排专业人员配合,完成后在调试记录上签字确认。单体(系统)设备调试完成后,供货商向运营方提供系统调试报告、测试记录表、遗留问题汇总表等。

3.3验收接管阶段

(1)工程验收。运营方应作为建设方代表成员参与各阶段工程验收工作,就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建设方相关人员沟通协商;建设方相关人员对问题作跟踪处理并明确回复。为确保试运营评审顺利进行,建设方须在各阶段验收后向运营方提供1份非正式的验收资料。正式验收资料应在竣工资料交接时一并向运营方移交。(2)三权接管。三权接管主要包括属地管理权、设备使用权、调度指挥权的交接。运营方与建设方共同起草编制接管方案,并经领导组审核后实施。移交前及移交过程中工作组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各专业组交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及期限。对重大行车、消防、设备的安全问题,专业组、工作组组织相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不能协商一致的问题,报领导组决定处理意见。

3.4联调演练阶段

(1)综合联调。运营方牵头组织,协同建设方各部门共同实施综合联调工作。运营方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综合联调发现的问题。建设方相关部门敦促各相关设计、施工、供货商积极处理运营方提出的问题并作回复。(2)运营演练。运营方应负责编制试运行演练方案,并组织实施;建设方需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配合试运行的演练、保障等工作,确保在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前基本完成试运行及各项演练。运营方应将试运行及运营演练的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建设方就报告所列问题及时组织整改。(3)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运营方需及时全面配合评审主办部门编制试运营准备综合报告及提供相关资料,并参加评审会议,负责运营相关内容汇报及交流。根据试运营专家评审会的评审报告,建设方负责实施相应工程整改工作;运营方应积极配合为整改工作创造条件,做好整改相关记录及备案。

4问题收集与处理

4.1问题收集

运营介入实施过程中,各方应采用统一EXCLE表格对问题进行记录、汇总。对于每个问题,所需填写的内容不限于表1所列项。填写问题纪录表的具体规范填写要求见表1。

4.2问题处理

所有发现问题应按收集、反馈、协调、整改或消除、归档等进行处理。处理过程总体遵循分层协调、逐级上报原则。遇重大问题,专业组可直接上报工作组、领导组处理,具体流程见图4。

5结语

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 中国 城市轨道交通 调查 问题 政策 措施

Abstract: To tie in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of Urban Rail Transit"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11th Five-Year Pl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projects,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Urban Rail Transit technology Promotion Committee organized a nationwid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in April 2007. This paper generally described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urban rail transit's 40 years development. It also showed the design ideas, investigation contents and investigation targets of the questionnair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is questionnaire's result, 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china; urban rail transit; questionnaire; problems; policy; measures.

1调查问卷设计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6月,全国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585公里,已批复15个城市的建设线路约1700公里,总投资6000多亿,同时有另外十余个城市拟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配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于2007年4月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共设计21个问题,涉及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管理政策措施、投融资和经济性的相关内容。其中管理政策类13个问题,规划技术类2个,经济类6个。主要了解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国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等。

调查问卷关注以下主要内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顺序与建设时机的主要依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最需要出台的政策;适宜的票价水平和政策;一些运营线路的客流强度低的症结;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经济定位;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政策;城市轨道交通的财务效益评价的指标;政府支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优惠政策;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造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许经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管理体制;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如何防范投融资风险等。

问卷发放对象为业内专家、城市轨道交通管理、设计、施工、运营等相关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50份,回收率为62.5%。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大家一致认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40年的成就巨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起到重要影响。同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应尽快解决和应引起思考的问题。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40年的建设成就显著

2.1 运营线路初具规模

我国自1965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开始,到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多条线的同步建设,风雨四十年,截止2006年底,全国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城市的23条线,线路总长585公里。2006年全年运送旅客逾18亿人次。

2.2 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有15个城市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依照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参与的单位除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外,包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规划、设计、施工、设备生产供应等企事业单位。城市轨道交通的产业化初具规模,形成了几个特色产业基地,如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基本形成,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逐步拓展到海外市场。重庆将花5年时间打造轻轨设备产业链,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产业也初具规模。

2.3 人才积累初具规模

40年的发展、近20年的建设积累以及8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为行业积累了一批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

2.4技术积累初具规模

40年的发展,在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评选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项技术”中,有综合类技术9项,土建类技术11项,运营与设备技术13项。有些技术如前期投融资、安全远程监控预警技术、土建施工技术等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型交通系统方面,由单一的传统轮轨模式发展成多种制式并存,目前已在建和准备实施的制式已达6种:大运量地铁、中运量轻轨、跨座式单轨、城际快速铁路、磁悬浮、直线电机系统等。

形成了建设和运营的自有技术体系系列。

2.5 骨干作用日益显现

1) 引导城市布局调整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附近的房地产被极大地激活,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人口产生出巨大的吸引力,大量人口逐步向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集聚。

2)节约土地资源

在动态情况下,平均每位旅客占用的道路面积:轻轨和城市铁路为0.2平方米,公共电汽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分别是它的4.6倍、115倍、100和50倍。城市轨道交通使得以上住宅、办公、商业用地的内部凝聚力大大增加,它为各个中心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环境友好

城市轨道交通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程度远远低于其他交通方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对我国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4)节约能源

“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市交通节能任务十分艰巨。据统计,每百公里的人均能耗,地铁是小汽车的5%。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节约能源的交通方式,符合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的战略。

5)解决居民出行

对一些大城市而言,机动车增长过快只能造成交通拥堵,而发展公共交通又不可能无限扩大道路面积,发展轨道交通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会优于常规的公交,上班族和居民出行乘坐的舒适度会有很大提高,而且乘坐轨道交通在时间和效率方面与其他公交方式相比都有优势。

6)促进产业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和拉动内需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中,土建工程一般可占到40%左右,巨大的工程投资为工程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电设备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40%左右,为机电设备制造厂商带来了新的市场。在设备国产化政策引导下,我国企业在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环境控制、自动售检票系统、信息服务等领域已有了较快的发展。

7)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不仅是出行,同时还是房地产、商业飞速发展的助推手,城市轨道交通提升了建成区域的价值。

3 可持续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对调查问卷的21个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

3.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问卷问题为意见收集类调研,调查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

(1)审批周期长;

(2)审批程序复杂;

(3)缺乏规范的审批标准;

(4)审批对城市整体规划、城市实际需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得不充分;

(5)审批过程中领导主观意识比较浓,专家意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6)审批执行不力,工程已经建设完成,项目还没有审批完成,或批了不建的现象比较多。

建议对策:重视专家意见,制定规范合理的审批流程和审批标准。

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造价构成控制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problems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st control, and urban rail transit cost elements from the 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cost effective control method,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cost and improve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cit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cost structure, control method.

中图分类号: U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专业性强、 技术含量高的系统性工程,从建设经验来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造价控制方面存在造价偏高、造价控制的主动性不强、造价控制措施不多等问题。因此,对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是发展城市经济的基础之一,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造价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1城市轨道交通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对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城际间交通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社会效益巨大。但由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造价过高,形成了多数城市需要城市轨道交通,想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又在经济上负担不起的局面。我国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34座,其中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11座,规划修建2200km轨道交通线,若按照单位公里实际造价5.5亿元人民币估算,需要建设资金12100亿元,这对我国目前仍处于财政收入总量有限、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及各方面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状况来说,是无法承受和长期支持的,可以说,巨额的建设资金投入,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2 城市轨道交通造价构成分析

根据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的综合分析,其工程造价的一般构成为:土建工程造价大约占工程总造价50%;技术设备的建设、购置及安装费用约占50% (其中购置费用中的技术设备中车辆占15%、牵引供电占8%和通信信号占11%,一共占工程总造价的34%;另外,轨道占 6%、借款利息占6%,其他费用占4%)。

综上分析,控制好土建工程费和提高技术设备国产化水平,是降低轨道交通造价的主要手段,即通过建设工程合理规模的确定、结构形式的选择以及设计优化等措施,通过积极推进一般设备国产化,才能真正降低轨道交通工程造价。

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3.1严格控制基础建设程序

目前轨道交通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由于线网规划、建设实施条件不稳定及政府审批程序比较繁琐等因素,往往出现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规划设计批复还未完成,局部形成边设计边施工的局面,这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一方面,由于初步设计甚至施工已经开始,国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时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 造价控制措施不能体现在设计和施工的实际中,监管、审批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施工已经开始,因初步设计文件与概算未批复,对项目的投资审计稽查只能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批复依据,这与工程实际情况不符, 导致监管局部失效。审查工作缺乏可遵循的标准,使审批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约束引导作用。

因此,政府应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建设程序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工报告和竣工验收等。在建设规模、造价控制上制定评估标准,依据统一的标准, 对项目的设计方案与立项原则的一致性、方案本身的合理性、 先进性和完备性进行评估,不满足条件的不予批准建设, 正式的批复文件下达之前,禁止开工建设。对批复的项目,应实施跟踪监管,确保工程项目按照批复的设计方案实施。

3.2 优化设计方案

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方案优化中,做好客流预测工作是重点。因为客流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技术标准、工程规模和工程造价的确定。目前地铁设计中通常采用四阶段法进行预测,虽然理论上较为成熟,但对于某个具体项目的预测结果还应结合整个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情况进行合理修正。按照目前的设计规范,项目的建设规模受高峰断面客流影响较大,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换乘点的增多,每条轨道交通线的实际高峰断面流量值要低于预测值。 因此在设计中应结合线网的实施计划,对远期的高峰断面流量预测值进行调整,使预测的客流量基本接近实际流量,尽量使车站规模、型式、间距和车辆编组符合实际客流增长的需要,并尽量接近实际客流量,以减少建设规模, 降低工程造价。

3.3 探索新的投融资管理模式

建设管理模式是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监管采取的具体形式,无论是“一体化” 模式还是“专业化”模式,对于造价控制,都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而真正决定造价控制主动性的就是其中的投资环节,即投融资模式。投融资模式主要是指谁来进行投融资、如何投融资,以及项目建成后如何运营等问题。投融资模式不同,决定了项目投资主体性质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投资人从何种角度确立轨道交通项目的功能地位、设计标准,以及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理念,从而对造价控制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主要采用单一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市政府投入40%的资本金,剩余60%的资金以政府信誉为担保从银行贷款, 然后委托建设管理单位轨道交通的建设,最后交付运营单位投入使用。这样的融资模式不仅融资成本大,而且会使城市背负还本付息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缺乏造价管理激励机制,使得投资方、建设管理方及运营方对造价管理的关注不多。如建设管理单位的管理费用来源于政府依据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批准的“建设单位管理费”,其费用高低与其管理成效没有挂钩,在制度上形成了建设单位仅仅管理财务报表、账单,只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就可以支出,而不关心这些支出是否经济合理。政府主导的单一投融资模式导致了低效率,致使造价控制缺乏原动力。建议探索新的投融资管理模式,实行轨道交通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FAST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47-05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4年末,全国22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 173公里。到2015年前后,我国建成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58条,到2020年前后,我国28个城市共有117条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总长将超过7 400多公里,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出现大量缺口,范围涵盖融资、组织、设计、建设、监理、供货、运营等多个领域。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各级参建单位和运营单位的人员大多数从事过铁路或市政工程建设,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上马出现人才瓶颈的情况下转行至该领域,虽然有着一定的铁路或市政建设经验,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问题的处理经验。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新的投融资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新的管理模式及技术不断涌现和采用,必要的人才支撑相对匮乏,人才创新驱动明显滞后,制约了行业发展。在此形势下,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磁悬浮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2]。涵盖专业主要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两个大的类别[3],土建类别包括线路、车站、车辆段等建筑;机电设备类别包括:车辆系统,轨道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动力照明、给排水、暖通空调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特点是:技术复杂,接口众多,安全等级高,管理难度大,这对参建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在职培训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不同的培训特征:

1.培训主体需求各不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培训,侧重于咨询培训一体化服务;对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能力提升、资格认证的培训;对参与社会竞标的培训,要提供教师、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配套设施等成套服务。

2.专业培训受众对象较小。与铁路行业人力培训由铁路总公司负责全国各路局总体安排不同,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众多,但其培训由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导和实施,落实到单个城市或企业,可组织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训人员数量较少。

3.专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较强。比如供电系统受电装置分为接触网和三轨[4]两种形式,安全门门体分全高和半高形式,相同专业也需根据具体线路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教学内容。

4.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师资力量分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虽然规模较大,但发展时间不是很长,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培训的专业教材较少,且专家队伍分散在各个建设单位,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

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的分成三类,分别为根据城市的建设规模分类(见下页表1)、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加单位分类(见下页表2)和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建人员层级特点分类(见下页表3)。

三、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领域的培没有统一主管部门,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需求各不相同,具体课程受众对象较为单一,授课内容深浅程度难以统一、授课师资力量较为分散等情况。因此,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对提高行业人员职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改革发展规划,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建设起到以下良好作用:(1)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建设;(2)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重点专业、重点人员的选拔体系;(3)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且稳定的培训方案、培训教材和教师队伍;(4)对专业性强且需要持续学习深化的专业领域设计针对性及可持续性的培训课程;(5)开展结合工作岗位特点的课程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人才理念、知识拓展、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技术适应、创新驱动等能力提升训练,完善行业知识结构,增强企业综合素质,提升员工职业发展能力。

四、基于FAST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课程开发研究

1.FAST模型理论分析。FAST课程开发模型[5]是在人力绩效改进技术和邱伟讲师多年企业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将原有ADDIE模型进行深入和优化,而形成的一套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品课程开发流程。其方法分为四个步骤:聚焦问题显价值,整合方案重实效,精选教法做引导,优化成果促精品(见下页图1)。

FAST模型在课程开发上有四方面优势:第一,聚焦于企业所发生的绩效问题;第二,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结合,让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更加专注;第三,每个步骤采用流程式模块设计,可由培训师独立完成所有开发任务,也可团队分工完成;第四,多年实践检验,符合企业培训发展需求。

本文提出基于FAST理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调研方法,可以开展全面的需求分析、系统的培训实施跟踪和全过程培训总结及反馈,较好地助力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

2.FAST模型应用中常用的方法。在FAST模型应用中,根据培训的进展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保证课程_发的顺利进行,常用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法、综合观察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第一,访谈法。访谈法在调研工作中,是一种常见的定性调查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新趋势[6]。成功完成一次当面调研访谈需要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分析阶段。访谈法可以充分了解被调研者的需求、困惑和建议,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可以对被调研者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这种方法的难点是收集的信息分散,信息整合和分析过程比较复杂,访谈人员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在访谈中,要按照事先准备的事实性问题、需求性问题、结果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和确认性问题来提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总结分析阶段,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归纳总结共性的问题。

访谈法调研效率高,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可以深入了解调研项目在被调研者人群中的影响力。

第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量化研究方法,它是通过把标准化的问卷分发或邮寄给有关的人员,然后对问卷回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7]。

问卷调查法覆盖范围最为广泛。问卷调查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广泛调查,发现被调研者希望解决的问题。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范围广、实施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问卷调查法很难预期被调查者如何解读设定的问题,回应率可能会比较低,无法获得问卷以外的内容,并且很难在收集信息的同时挖掘解决方案。

第三,焦点小组法。焦点小组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具有代表性的被培训者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法本质是一种引导技术,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8]。焦点小组法可以在收集绩效问题和挖掘问题要因时使用,有助于相同专业的人群达成共识。

焦点小组法特别适合用于收集被培训者的主观偏好、态度、观点、需求等方面的想法,因此可以应用于培训项目实施的多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四,其他方法。其他常用的调研方法还有综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等。不过,这些方法适合企业对于员工的调研、评价,并不适合行业服务性质的培训。

五、FAST理论模型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中的应用实例

1.FAST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的应用实例。在城市轨道交通课程开发中,应用FAST理论课程开发模型,成功完成一次课程设计和实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跟进三个阶段,通过当面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权威性人群、代表性人群、特殊性人群和协人群四类人群进行跟踪。该模型的课程开发具体应用如下:(1)准备阶段,主要完成课前调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提出全年培训实施方案前进行,重点对企业上一年度培训情况、培训反馈意见、当前突出问题、技术创新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在一定分析方法的基础提供下一年培训建议;第二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参加培训前进行,对参加培训学员进行访谈,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业务中的重点和难题,梳理汇总后反馈至授课教师,请其在授课中讲授对应策略和具体办法。(2)实施阶段,在教学阶段进行,主要采用当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培训需求,填写调查表,提炼和归纳有效信息和培训建议,反馈有效信息至培训主办单位和授课教师,为后续课程提供优化建议。(3)跟进阶段,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进行,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对前期不确定性问题再次调查。同时,建立专业问题库,将专业问题汇总、整理,提供至被培训单位分析研究。

2.根据FAST理论,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根据FAST理论,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跟进阶段三个部分,模型应用的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六、结论

1.本文介绍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市场基本特征,包括人才培训的主要内容、人才培训的对象划分和培训调研的主要方法等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思路。同时,本文介绍的培训课程开发方法也可应用于铁路、公路行业开展培训工作。

轨道交通意见和建议范文6

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首次立法听证会,也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历史上的第12次立法听证会。听证会不仅在东方网、人大公众网上进行了网络图文直播,而且还首次通过广播电台现场直播。

轨交企业应当履行怎样的服务职责

“我叫马林凤,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听证一开始,陈述人马林凤被工作人员搀扶着坐上发言席,第一个发表观点。原来,马林凤是一个二级盲人,得知市人大常委会要召开立法听证会的消息,她立马报名要求参加。针对轨道交通企业应当履行的服务职责,马林凤认为:“轨交企业要在文明服务、礼仪待客的基础上再人性化点,尤其对老年人和带小孩的乘客要给予更耐心的帮助。”

听证陈述人汤啸天认为,修订草案除了规定轨道交通企业应当在车站醒目处公布首末班车行车时刻、列车运行状况提示和换乘指示外,还应增设“根据乘客的需求设置和不断完善各类标识”的条款。“不少乘客往往会因为地铁内标识的不连贯、不清晰而感觉‘犯蒙’,因此应换位思考,以一个陌生人第一次乘坐地铁的眼光来设置和完善相关标识,引导地铁人流有序、顺畅。”

修订草案规定,轨道交通因故障不能正常运行十五分钟以上的,乘客有权持有效车票要求轨道交通企业按照原票价退还票款和出具延误证明。听证陈述人梁君勇则提出,不能仅按照原价退款,“当乘客逃票时会被处以票价数倍的金额罚款,那么因地铁故障而导致乘客上班迟到时,轨交企业也应当按照相应的倍数来作出赔偿。”听证陈述人裘铮对“十五分钟的标准如何确定”提出疑问,“是根据站台的显示屏判定,还是由轨交企业自己来判定,如果为了便于加强公众监督由乘客判定的话,那乘客就必须知道每班次车到达站点的标准时间。”

将逃票行为纳入诚信系统是否管用

逃票行为已成为当前轨道交通管理中的一大“顽症”。因此,此次修法对逃票行为的处理重新进行了制度设计,其中就规定了“乘客有冒用他人证件、使用伪造证件乘车等逃票行为的,有关信息可以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这一条款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对于逃票行为到底该怎么罚,这块“石子”在听证会上“激起了千层浪”。

从事法学研究的听证陈述人蒋德海对于将逃票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举双手赞成”。他认为,这是提升社会道德、推动社会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也加大了违法成本,因为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而会对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产生影响。“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首先要‘有用’。”听证陈述人裘铮指出,只有“有用”了才能对逃票行为形成威慑力;同时要明确对行为的救济,让市民能够查询到自己的信用信息,如果有异议可以进行申诉;在合法的范围内,相关部门也可以将逃票者的信息予以曝光。

听证陈述人梁君勇对逃票行为“深恶痛绝”,他认为,修订草案中,5倍或10倍票款的罚款还太轻了,应该“重拳出击”;除了罚款,还可以通过让逃票者做地铁志愿者等方式进行惩罚。听证陈述人李金泉用当前上海的月平均工资算了一笔账,提出即使是最高的罚款金额也还是“毛毛雨”,无法对逃票者起到震慑作用。听证陈述人朱巍建议,除了罚款、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外,还可以考虑将逃票行为与居住证信息系统挂钩。

地铁内能否携带自行车和饮食

地铁里能不能携带自行车?能不能吃东西?这两个在立法伊始就引发社会广泛争论的问题,在听证会现场同样引起热议。

作为提案人代表的市交通港口局巡视员周淮介绍,有关是否允许携带自行车(含折叠式自行车)进站乘车以及车站车厢内能否饮食的问题,均存在着赞成和反对的“不同声音”,考虑到本市轨道交通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携带自行车容易挤占空间,影响到他人,因此拟将其列入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的禁止行为;而由于有关饮食的认定和禁食的执行都非常困难,因此并未把禁止饮食写入法规草案。

来自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的听证陈述人郭建荣携带着一只黑色行李袋走上发言席,立刻引起现场一阵“骚动”,袋子里正是一辆折叠式自行车。“轨道交通加自行车是我们目前最低碳、环保的一个交通出行组合,因此在立法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切一刀’。”对此,郭建荣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应错峰放行,在大客流换乘车站要求折叠自行车“只出不进”;其二,可以给折叠式自行车穿上一件“外衣”,避免污损的自行车影响其他乘客,同时把列车最后一节车厢作为携带自行车等大型行李的专用车厢;其三,严格控制折叠自行车及其外包装袋的尺寸,并制定一个标准。

对于法规草案未将禁止饮食列入,听证陈述人李淑平坦言很遗憾。她认为,在车站车厢内饮食不仅不卫生,而且会带来难闻的异味和大量垃圾,更可能引发地铁内的鼠患。听证陈述人蒋志豪表示,可以根据客流的实际情况、乘客的习惯等逐步推广,“在非紧急情况下,车厢内应予以禁食;而对于一些病人、婴儿等特殊情况,则可以适当放宽。”

让各利益群体公开表达诉求

“人大立法的过程更公开、透明了,普通‘草根’的观点也可能被吸纳到地方法规中。”参加立法听证会的与会人员有着一个共同的感受。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通过广播和网络收听、收看听证会全过程的广大市民群众,他们原汁原味地接收到了陈述人完整、真实的意见表达,参与了条例热点话题的讨论,并与市人大常委会方面的嘉宾进行了互动。不少市民反映,立法听证会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立法意图,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轨交法规。

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指出,轨道交通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有13条、468公里,全网日客运量622万人次。如何确保相关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市民群众有很大的发言权,而举行立法听证会是立法机关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以主流民意作为立法参考依据的重要形式。

据介绍,参加此次听证会的15名听证陈述人都是按照听证规则,通过公开报名,经遴选产生的。他们中有经常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乘客,轨道交通企业员工,专家、新闻记者等等。此外,常委会还邀请了13名市民旁听听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