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管理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1
[关键词]项目管理 学科建设 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82-05
一、引言
学科(discipline)一词是西方教育体系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科学领域或某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特色概念,是指以学科为建设对象,大力加强学科各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其整体水平的举措。实践证明学科建设是现在高等学校和院系生存的生命线,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项目种类繁多、项目建设投资大、建设内容复杂、建设周期缩短、参与部门人员众多、项目成败重要性高等特点,如何寻找和创新有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日益,成为管理部门和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学科建设之路并不平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作了大规模的调整,按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重新划分学校,这可以视为我国学科建设方面较早实施的一些举措。但更明确地提出学科建设,是源于1985年中央公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规定明确提出“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目前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不可讳言有许多学科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甚至完全失败。遍查相关资料和对学科建设的实践反思,归结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经验式管理方法(Know-how management)。不可否认经验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经验的难以证明、表述、传播、掌握等不足使得学科建设管理随意性、人为性很强。一个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若不进行抽象和规范表述,很难推广到其他学科建设项目中去。二是国外称之为“烂泥式”的管理方法(Sloopy management),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合情合理或者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是一种被动“应对问题”式的管理,即是出现问题才寻找能“应付”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一种主动“蛮干”式的管理,即是有“胆略”无谋划。三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Table management),各种所谓“政策”、“流程”、“文档”多如牛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疲于奔命地应对“表格式”管理,而实际上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是否优化、文档是否必要存在许多疑问。也就是说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国内还没有报道。
其实学科建设项目是一类真正意义上的“项目”(Project),也就是说它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进度和质量等约束。对于项目的管理国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规范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上的项目专业资质认证是众多项目和项目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一切都是项目,一切都将成为项目”、“项目管理是未来管理发展的新模式”等已经得到实践的证实。正如著名管理顾问David Cleland指出的“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应对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环境、更激烈且高水平的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应付潜在的形势及其生存与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化的方法。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组织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将组织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管理已逐渐成为包括高校、政府部门等长期性组织管理的一种趋势,这里,本文尝试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高校发展战略导引下的学科目标集成管理要素,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并强调基于项目的学科建设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的所有学科建设管理活动符合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活动,要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引下实施学科项目目标的集成管理。希望能为正在与国际项目管理实践与理论接轨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求,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会有更高的业绩。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让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同样,目标的设定是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以“十五”时期“211工程”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例,在项目立项之前,各学科均需结合其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制订出“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编制可行性报告,参与教育部的评议及答辩。这一目标是整个学科在“十五”期间的共同努力方向,同时这一目标也是“211工程”验收时的依据,是评价学科建设绩效的标准。
然而,现实中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设置其实非常困难,这主要源于三点:第一,基于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学科的投入和产出目标之间存在一种难以确定性。例如,学科投入一般多用于实验室条件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支出,但学科建设项目产出的成果往往表现为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人才队伍甚至社会公誉度等。投入多少才能得到产出的成果,什么时候出成果以及出什么样的成果,对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第二,对学科建设项目而言,大多数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的目标,或年度的、或一个建设期的,这一目标或是产出某个标志性成果,或是获得某项国家级奖励,或是在某国际权威杂志,而往往忽略了学科整体进步的目标;第三,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一旦确定后,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学科建设的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改变权重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学科而言并非是目标越高就越好,而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
对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的测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一种手段。经过测评,可以了解自己的项目管理处于哪一个成熟度阶段。根据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明确下一步需要改进的管理工作内容(下一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活动);并且,项目管理成熟度往往与项目本身的成功密切相关。项目管理成熟度越高,执行学科建设项目的成功率也越高。从K-PMMM来看,如果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能力达到成熟(单一方法以上的成熟度阶段),就会形成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的通用方法。
二是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者的测评。由于项目自身的特点,使得传统绩效考评体系无法适用于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测评。例如许多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任务都是跨院系甚至高校的,仅仅评价其对某一单位的贡献可能会出现许多缺陷。对于项目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超越单位/部门的工作极具挑战性,绩效的测评并忽略、弱化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却产生消极影响。所幸的是,基于项目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在高校学科建设项目测评体系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四、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
1 本模式构建的前提
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活动必须能根据高校发展战略要求,从高校学科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整合高校学科范围内的所有项目管理活动,进行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前面对于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要素进行了研究,那么分散于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中的目标管理要素如何进行集成管理呢?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平台,“基于项目管理”的意义就是为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引入项目管理平台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系统中,这也正是本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2 本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的特点在于将项目管理平台、集成系统、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三者联系起来,研究建立系统、前瞻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问题。具体包括:第一,不是孤立、片面地研究高校单个学科局部、个体目标,而是研究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基于项目的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展开体系;第二,引入项目管理平台,利用WBS、项目与项目团队、三目标约束、组合理论、绩效测评体系,研究能够将高校发展战略总目标进行系统集成的方法体系。
3 本模式的结构
本模式结构包括五个要素: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结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组织;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机制;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方法;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测评(如图2所示)。该模式图既是一个平面图又是一个立体图:平面图是指以目标测评的实现为核心,以系统方法、管理组织、管理结构为支持要素,管理机制这一特殊要素是各要素的运作环境;立体图是指以目标测评作为锥顶,其它四要素作为锥底,反映该模式的层次性。
4 本模式的功能
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集成管理模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战略驱动功能、关联互动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战略驱动功能使得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能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使得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同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关联互动使各学科、子学科管理决策者能系统地考虑学科目标集成管理的各要素,全面地看待本学科的地位、发展目标及其管理问题;决策支持功能是指该模式可以支持高校管理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分析推理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2
Abstract: Teaching management is a fundamental part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It is a process of effectively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within a school under the established principle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so as to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go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enlarged admiss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scenarios in interior administration. Therefore, they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teaching reform, innovate their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forge a high-quality management team. Only by balancing the hard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with the soft people-centered management and by realizing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an they integrate scientific approach into their teaching management.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科学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eaching management;scientific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51-02
0引言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举足轻重。它将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与规范、行为与活动,来协调各种关系,调控教学资源,使人才培养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中职学校、技校通过合并重组成为高职院校,不同学校的文化融合、学科专业整合、校区分散、资源重新配置等问题,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与柔性的人性化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效能,以保证教学管理功能与目标的实现。
1规范的制度体系: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①教学管理究其实质,就是在某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使用,对教学活动加以规范,以保证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展开。
1.1 制度确立要切合教学工作实际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其整体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与管理理念,自上而下、在总体办学架构下生成。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多半是反其道而行之,有的还缺乏科学论证过程。一些新建高职院校往往以原有制度为蓝本,或借鉴其他学校成型的制度文件,抑或通过网络检索一些文献、资料,移植修改,综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负责者尚能根据办学实际进行修改,省事者则是换成自家名称便大功告成。如此形成的制度,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大问题,毕竟相同或相近类型学校的教学管理会具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基础等方面却各有千秋,在甲校科学合理的制度放到乙校就未必适用。因此,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前提是在科学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思想的统领下,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之间或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上,形成点和面的有机统一。
1.2 制度形成要充分反映各方合理利益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游戏”规则,它具有“类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它应当体现和反映大多数师生的意愿并为之服务。制度的立意及其运行是否符合实际,能否成为师生所共同守护的精神价值与意旨所属,关键在于制度的确立是否代表了最广大师生的普遍意愿。但是,由于目前客观存在的行政化倾向,教学管理实质上成为行政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博弈。科层化的组织机制强化了行政人员对教学管理的主宰,导致制度出于“管理者”,益乎“管理者”,其结果让专家学者边缘化,学生利益更加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重新确立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摒弃以往简单的主、客体制度管理模式,合理区分行政与学术管理的边界。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坚持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参与决策,使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让渡于学术权力,构建起以公平、公正、民主为核心,能充分反映各方利益,并以体现师生利益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
1.3 制度运行要具有稳定性与权威性教学管理涉及面广,事关师生的切身利益,良好秩序只有在制度框架下才能形成。因此,为了确保教学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应有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还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监督与问责机制,以保证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程序公正、过程公开、结果公平,有效地防止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观随意性或模糊性,使制度执行保持在合理运行的限度内,始终沿着规范性和程序性的轨道运行,从而形成合理且公平的竞争机制,使师生间的利益平等、机会平等,这意味着教学管理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公开(包括评学和评教过程与结果等)。只有不断增强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只有尽可能表达师生的主体利益,才能确保制度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让制度运行始于师生利益,亦止于师生之利益,使教学管理工作步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2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关键
教学管理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显然具有法规性和权威性,它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显现出刚性。但从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而言,人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其目的和落脚点也是“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师生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
2.1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教学管理是一项平凡而烦琐的工作,它涉及到教学的方面方面,关乎到每一位师生。高职院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趋向更渴望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他们的内在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只有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才能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并不断满足师生的多元需求。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将管理变为服务,并从被动转向主动服务。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热情、主动地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做到一心一意为教学工作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发展服务。
2.2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激发师生主体意识教学管理工作实质上因教学而存在,并因师生发展而具有价值。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引导和激发师生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管理者习惯于用相关制度对师生作出种种限制,以致遮蔽了师生合理、正当的人性需求,压抑了师生的思想自由、扼杀了师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当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师生从管理的边缘走向中心,或者说从被管理角色转化为主导者和参与者,从而突出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2.3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需要强化柔性管理意识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办学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因而教学管理就有可能存在诸多可变性。所以,在构建科学规范制度体系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就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从关注师生的情感、信念等“软”件入手,关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非理性因素,深入了解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需求等。其实质就是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就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管理,使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约束性,它与刚性管理相辅相成,两者有机耦合产生良性互动,达到无为而治,才能形成既有“行为边界”,又有“自由空间”的良好秩序,以保证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3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化的保证
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都很强,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说:“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②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管理的目标是由人去实现的,因此,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3.1 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既是管理员又是研究员教学管理负有组织协调、督促监控,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等职能,因而教学管理人员除了要懂得管理知识外,还应掌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故有学者认为“教学管理是一门学问,教学管理这门学问也需要人们去研究。”③当然,这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自身要注重加强学习研究,而且从学校主管部门来说,也要积极组织或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帮助他们全面掌握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与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并且提高收集、掌握各种教学信息以及进行相关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
3.2 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教学管理人员既是学校制度规范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安排者,同时还是教学部门与教学单位、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但是在诸多的角色中,实质上最关键、最核心的角色功能无疑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教学管理人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职能。教学管理人员应当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总是以管理者自居,坐在办公室里担任“指挥员”,而应当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高质量地落实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其具体要求,并且从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全心全意地为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
3.3 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既是管理员又是调解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办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趋势,导致教学管理越来越复杂。同时,由于人才流动,导致引进教师与原有相当水平教师之间待遇上的差距,容易带来心理上的失衡;不同职称、职务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进一步造成低收入教师心理上的失衡;教师选聘与考核简化成唯学历学位、唯学术成果的制度导向,引发一些学术不端者的“注水”行为,甚至由此而导致学风浮躁;同时,由于师生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加上一些学校教学管理缺乏人性化,师生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无不表明,越是规模扩大和事业发展速度快的学校,越是由多校合并形成的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与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管理,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而且要善于协调,成为一名称职的调解员。
注释:
①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 任宝祥,熊礼贵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3.
②邓元时等.管理学概论[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6.
③陆靖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技术为主线,建立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0,(6).
参考文献:
[1]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承芬,宋广文.心理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1.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目标导向;网络管理员;程序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全校选修的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也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选修课,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也会逐步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目标如下。
(1) 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按照网络管理员的国家标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共涉及7个领域[1]: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和网络机房管理。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就是要从七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重点知识讲授给学生,特别是使得学生从实用性的角度掌握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使得学生了解一些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常见故障和应对措施;使得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完成对网络的日常管理。
(2)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素质,首先必须对网络协议,特别是网络管理协议(如CMIP协议,尤其是SNMP协议)做到非常熟悉的程度;其次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熟悉计算机软件的体系结构和常用的设计模式。
2目标导向型教学实践
围绕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两个目标,我们开展了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环节,我们精心挑选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践环节,以两个目标为导向,精心选择了重要的网络管理工具,并组织学生设计开发一个简单的网络管理程序;在考核环节,围绕两个目标选择了重点考核的内容。
2.1教学环节
首先需要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目前,在市面上提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都不是很理想,我们参考了四本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教材[2-5],教材[2]从广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但是内容比较空泛,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却不能起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作用;教材[3]从狭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管理协议CMIP和SNMP,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有一定程度地介绍;教材[4]是一本详细介绍了最为流行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教材;教材[5]选择了许多网络管理工具,并对这些网络管理工具进行分门别类。可以看到,以上四本教材都不能直接满足课程的两个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了以上四本教材:
(1)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常识性介绍方面,选择了教材[2];
(2) 在网络管理工具的讲授上,选择了教材[5];
(3) 在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方面,采用了教材[3]和教材[4],并自己补充了一些内容,如SNMP4J的分析等。
通过对四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并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计算机网络概述:从实用性角度重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局域网技术、TCP/IP层次结构及其协议族等内容;
(2) 网络管理概述: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网络管理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3)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等;
(4) IP地址分配以及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和IP链路测试工具:主要内容包括IP地址的分配与域名管理、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以及常见的IP链路测试工具;
(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该部分是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SNMP基础知识、SNMP v1、SNMP v2以及SNMP v3;在SNMP基础知识中,主要讲解SNMP概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搭建SNMP的学习环境、抽象标记语言ASN.1、基本编码规则BER以及SNMP4J中ASN.1和BER的实现;在SNMP v1中,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SNMP的基本操作以及SNMP4J对SNMP v1的支持分析;在SNMP v2中,主要讲解SNMP v2概述、SNMP v2 SMI、SNMP v2 MIB、SNMP v2协议以及SNMP4J对SNMP v2的支持分析;在SNMP v3中,主要讲解SNMP v3概述、SNMP v3体系框架、用户安全管理以及SNMP4J对SNMP v3的支持分析;
(6) 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对网络进行管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程序演示和代码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演示、网络管理工具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更加深入地讲解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的知识,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程序员的目标,在讲解SNMP协议的时候,采用了SNMP4J这一开放源码的Java程序包,配合SNMP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在课堂上深入分析了SNMP4J的源代码,加深了学生对于SNMP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方法。图1为在Eclipse中建立的SNMP4J工程。
为了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不仅讲解了网络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还穿插了大量的网络管理工具的演示。图2为IP地址管理工具IPMaster的界面。
2.2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为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基于SNMP4J设计并实现一个MIB Browser。为了能够顺利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作者实现了MIB Browser的原型系统,如图3所示。
为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利用OpenView进行网络管理的实验。
2.3考核环节
以两个教学目标为导向,在考核的内容上增加了对于实际网络管理知识和网络管理软件设计开发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考教分离的方式;在考核的组成部分加大了实践环节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
3结束语
通过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设置两个教学目标,推行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普遍反映课程目标明确,实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郭锡泉,王伟. 网络管理员的职责与风险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6,(9):56-58.
[2] 杨云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杨家海. 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4
[关键词] 绩效管理;行政职能科室;目标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a)-0149-04
[Abstract] Department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ve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hospital in the normal and orderly operation of the key and service sector, it is shouldering the advise for hospital leadership, guidance, the major task of auxiliary, coordinate all work of the clinical departments, the discre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hospital overall efficiency will inevitably have a huge impact, but it is not a clinical department, how to play the biggest effectiveness and coordination department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Therefore, this study analyz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on the basis of wage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comprehensive target management refinement of hospital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rules of each department performance linked to job performance, and strengthens the examination management, quantitative work target, arouses the enthusiasm of staff, and it can provide good protec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Key wor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unctions; Target analysis
自公立医院普遍实施绩效管理以来,大部分医院已经将该工作管理的重心倾向在了临床科室,行政职能科室虽然在医院中有着重要的职能作用,但其仍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及重视,职能科室的绩效管理工作更是被轻视或是管理混淆,缺乏相应的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系统[1-3]。因此,选择一种较为科学且合理、相对公平的评估医院行政管理科室或部门间成本预算及绩效的方案是目前医院管理者应当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从公立医院现有的行政职能科室的管理现状出发并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职能管理科室的特有特点,实施将综合管理目标量化与绩效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工作的技术含量及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制订了较为详细的考核细则,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各科室配合及运行良好,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当前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医院的行政职能科室在医院中负责认真贯彻并执行院领导的决定,为领导把好责任关,做好参谋,同时又要具备传达、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等各项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其职能并服务于临床一线的管理部门。医院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现代医院的管理效果,影响着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4 -6]。目前较多医院均存在着一定层次上行政管理效率偏低的情况,且在整个行政职能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制约着全院的整体效率。因此,笔者就目前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1 地位模糊
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临床科室往往得依靠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等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医院的行政管理科室则更需要临床科室的支持及配合。很长时间以来,医院的行政职能科室一直处于创收较低的位置,其功能职责的重要性常被忽视,部分一线临床科室正是由于忽视了此地位,常摆出一副“官老爷”的姿态,脱离基层,不去深入了解具体情况,架子较高。由于其在医院的地位也表现得较为模糊,医院行政管理与辅助职能不能很好地彰显,被重视程度不够,行政职能科室所制订的制度、政策往往得不到实现[7-10],长此以往,更造成其他基层科室人员的反感,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行政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
1.2 科室职责尚不清晰
医院管理的职能在于促进医院业务的发展及提高,职能科室的设立是针对医院专管某一方面的行政业务工作而开设的,明确的业务工作范围和相对独立的工作职权,既是职能科室,又是行政工作的关键。在医院这个“大家庭”中,有些行政职能科室的工作职责已被明确写入各科室的工作制度流程中,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部分职能科室的职责无法分清。如医院的物价和医保科在职责上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科室的划分上,其属于不同的两个部门,这会使得工作过程中的部分职责交接出现过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能完整地体现科室的职责功能。也正是由于其职能定位模糊、责权尚明确、交叉行政管理等因素,常会导致部分事务无人负责,出事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严重低下。
1.3 管理科室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管理科室是医院的中坚力量,是医院管理指令畅通运行的枢纽, 充分发挥管理科室的作用是保证医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行政职能科室的内部,行政科室及后勤科室是较为主要的两个,站在医院的角度分析,行政科室应该占有较高的地位,如人事、院办、党办等;后勤科室往往是由专业性强、人员庞大的财务部门所组成。类似这样的两极化科室管理的方式,其作用在多数医院中均未得到详尽的发挥。因此,只有职能科室工作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尽职尽责地落实科室工作职责, 充分发挥管理科室的作用,医院管理的效能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1.4 管理体系尚需完善
一般而言,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行政管理部门效率的重要因素,一切的行政管理工作均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的流程,部门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不是凭主观经验[11-14]。从医院管理的角度看,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主要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职能科室是医院运营管理的联络平台,但科室间往往缺少必然的联系,在服务、管理、支持等事务上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来实现职能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提升,临床辅助作用均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的具体目标细则
行政职能科室合理、科学的绩效管理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医院的发展。只有改变行政职能管理的现状才有实现实质性进展的可能存在。为了能够改变当前行政职能科室中存在的上述情况,强化行政职能科室的目标管理,明晰并确立各职能科室的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管理及服务水平的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疗,总结下述工作目标细则,为整个医院绩效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办公室工作目标细则
更新医院领导及行政职能科室的观念,做好临床医技科室队伍管理,使其真正意识到职能科室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同时提高其专业管理素质,加强组织建设和发展工作,特别是要加强职能科室领导管理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
2.2 医务科工作目标细则
从医疗工作的计划与实施、医疗质量安全及教育管理、医疗质量检查与考核、医疗业务技术档案与考核、院内外抢救与会诊、医疗管理制度建设、医院领导评价、临床医技科室评价细化项目上进行绩效管理目标的最终确定,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2.3 科教科工作目标细则
以争创“三甲”医院为目标,加大科研立项、成果奖、SCI及中华系列论文等的科技成果建设;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及时参与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科室培训,及时反馈培训成效;加强学科带头人等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选拔科室内部各梯队的管理人才;完善教学队伍,使教师队伍结构趋向合理。
2.4 财务科目标细则
严格贯彻并执行国家、医院财政纪律纲领,健全财务的各项绩效管理制度,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或增值,促进并提高资产增值;建立健全财产物质管理制度,规范购置及处置行为,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反对禁止违反财经纪律;加强对欠费行为的管理,保证各类资金的及时到位,督促各科并统筹好资金分配,促进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绩效分配方案的修订及落实工作。
2.5 后勤保障部目标细则
梳理职能科室工作职能,对其职责进行专业化管理,实现职责分明,保证医疗设备、后勤设施完好,病员、职工对后勤服务满意;负责医院的房产物业管理与维护,院内基层建设项目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审核办理职工购房补贴、食堂管理等工作;负责后勤服务社会化项目的服务质量监督与管理考核。
2.6 医保科目标细则
国家医保政策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到位,执行好医保政策,加强对医保患者的管理,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出现违背医院及国家政策的事情出现;贯彻新农合的各项法律规章,促进执行的实施,确保各区县的医保及农合工作正常运行,做好医保管理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措施,强化院内监督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情况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2.7 人事科目标细则
制订全院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并实施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进工作;人力资源配置布局要合理,针对各临床科室要定编定岗;保证人才引进、职称晋升、工资及绩效调整的公平公正,完善各种社会保障的审批程序[15-16];区分劳动强度和专业管理职责,能使每个工作人员其在医院财务管理以及医院运营管理方面发挥巨大潜力。
3 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的研究对策
3.1 重视团队绩效
行政职能科室是医院不可缺少的关键部门,对外要维护医院形象,对内要做好各临床科室间的协调,上传下达,不仅要参与制订决策,也参与决策的组织和监督[17-19]。只有持续不断地提升一个医院的行政管理效率,能够显著推动和促进医院的发展。行政效率的提高绝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科室、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医院每个员工的事情[20-24]。特有的服务、支持等特征也使得医院行政职能科室的个人绩效实现困难,但往往团队绩效对于个人而言则较为简单。因此,要不断改变观念,认识到个人荣誉即团队荣誉。对于医院来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职工的工作价值给予鼓励,为职工创造更大的发展前景,这是对每位工作人员努力的认可。因此,团队要整体发展首先得得益于职工的个人发展,而这些同样需要临床及行政各人员的相互支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进而使得团队绩效得到整体改善。
3.2 建立绩效反馈机制
行政职能科室绩效考核需要以职工的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对各职能科室进行考核评定[25-26]。但当前的行政职能科室多数缺乏专业的职能培训机制。因此,要建立绩效改进的沟通机制,利用对职工作成绩的考评来进一步改进职工的绩效,促进职工人员的长足进步,激发其工作潜能[27-29]。
3.3 合理的薪酬分配
薪酬分配往往是因岗位和绩效而定。行政职能部门的奖金分配一定要突出公平,有理有据,否则无法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30-33]。职能部门的奖金如果不能有效地与职工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那在工作中就缺少压力,很难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这样就不能较好地发挥职能科室的功效,因此,职能部门绩效工资的分配一定要基于岗位测评、绩效考核[34-35],不能完全以员工的个人评述进行,应参考职工的真实情况,依据个人工龄或职称,建立与个人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关系度密切和鼓励创新的绩效分配机制。
4 小结
医院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行政职能科室是医院的管理、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部门,其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是其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如何激励并提高职能科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能科室的管理效率,已成为广大医院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而一套较为科学、合理、有效的行政职能科室绩效考核体系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喻达,刘尚梅,马莉,等.建立医院行政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机制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5):386-387.
[2] 煜,田鑫,周倩,等.探索医院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3(18):246.
[3] Pasquali SK,He X,Jacobs JP,et al. Measuring hospital performance in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administrative versus clinical registry data [J]. Ann Thorac Surg,2015, 99(3):932-938.
[4] Taber DJ,Palanisamy AP,Srinivas TR,et al. Inclusion of dynamic clinical data improves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a 30-day readmission risk model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ation,2015,99(2):324-330.
[5] Yamana H,Matsui H,Sasabuchi Y,et al. Categorized diagnoses and procedure records in an administrative database improved mortality prediction [J]. J Clin Epidemiol,2015, 68(9):1028-1035.
[6] Nouraei SA,Hudovsky A,Frampton AE,et al. A Study of Clinical Coding Accuracy in Surgery: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Administrative Big Data for Outcomes Management [J]. Ann Surg,2015,261(6):1096-1107.
[7] 王永明.政府绩效管理科学化:理论分析、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41-44.
[8] 张建,孟亚丰,罗涛,等.以绩效沟通促进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506-508.
[9] 罗涛,孙凯洁,张华宇,等.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5,16(11):69-72.
[10] 盛波,谢芳,李琼,等.我院实施绩效管理的做法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92-93.
[11] 何惠宇,陈校云,董立友,等.建立医院绩效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6):331-333.
[12] Asplund K,Sukhova M,Wester P,et al. Riksstroke Collaboration.Diagnostic procedures,treatments,and outcomes in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hospitals [J]. Stroke,2015,46(3):806-812.
[13] Samadashvili Z,Hannan EL,Cozzens K,et al. Assessing hospital performance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how should emergency department transfers be attributed [J]. Med Care,2015,53(3):245-852.
[14] Sung SF,Hsieh CY,Kao Y,et al. Developing a stroke severity index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data was feasible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 [J]. J Clin Epidemiol,2015, 68(11):1292-1300.
[15] 曹琦,沈慧,王虎峰,等.国内外医院绩效评价及评价体系述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482-486.
[16] 潘苏彦,郭妍宏,陈佳,等.绩效管理推动北京市属医院学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 31(7):551-553.
[17] 卫文菲,陈仲强,闫石,等.医院后勤物资供应商绩效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65-66.
[18] 牛慧丽,马惠,郑淑华,等.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医院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59-60.
[19] Padula WV,Gibbons RD,Valuck RJ,et al. Are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Ulcers in US Academic Medical Centers? [J] Med Care,2016,54(5):512-518.
[20] 闫勇,吕一平,张金保,等.目标考核与重点评价结合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体系重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 31(7):492-499.
[21] 张昊,王玮,王韬,等.基于数据监控和精细管理的医院绩效管理方法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545-547.
[22] 陈科宇,翟h.公立医院行政科室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21):119.
[23] 汪丹梅,刘立善,奚晓鸣,等.基于绩效管理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5(2):126-129.
[24] 陈巍,于丽萍,梁金凤,等.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医院精细化绩效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541-544.
[25] Ajami S,Ketabi S,Torabiyan 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dicators of the Medical Records Depart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hospitals [J]. Pak J Med Sci,2015,31(3):717-720.
[26] van Walraven C,McAlister FA,Bakal JA,et al. External validation of the Hospital-patient One-year Mortality Risk (HOMR) model for predicting death within 1 year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J]. CMAJ,2015,187(10):725-733.
[27] Chen JH,She KK,Kwong TC,et al. Performance of the new automated Abbott RealTime MTB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in respiratory specimens [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5,34(9):1827-1832.
[28] Schull M,Vermeulen M,Guttmann A,et al. Better performance on length-of-stay benchmark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follow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discharge: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J]. CJEM,2015,17(3):253-262.
[29] de Vries S,Jeffe DB,Davidson NO,et al. Postoperative 30-day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development of a prognostic model using administrative claims data [J]. Cancer Causes Control,2014,25(11):1503-1512.
[30] Vose C,Reichard C,Pool S,et al. Using LEAN to improve a seg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flow [J]. J Nurs Adm,2014,44(11):558-563.
[31] Leclère B,Lasserre C,Bourigault C,et al. Matching bacteriological and medico-administrative databases is efficient for a computer-enhanced surveilla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400 surgical procedures in a French university hospita l[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4,35(11):1330-1335.
[32] 谢妮,杨超.关于某医院行政职能科室考核机制的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8(3):191-192.
[33] 郭永瑾,厉传琳,岑珏,等.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指标遴选[J].中国医院,2015,10(9):4-5.
[34] Yurkovich M,Avina-Zubieta JA,Thomas J,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identifies valid comorbidity indices derived from administrative health data [J]. J Clin Epidemiol,2015,68(1):3-14.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5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其预算结构在战略管理目标层面围绕研究项目、研究设施、教育培训三大功能,提出了“人才(people)、构想(idea)、工具(t001)和组织卓越(organizationalexcellence)”作为其预算战略目标。2006财年NSF的投资比例与类型分别如图1与表1所示。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一――人才
“人才”是指不同的、竞争性的、全球性的美国劳动力,如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以及有充分准备的公民等。包括个人、团体、协作组织等。
(一)个人 2006财年,NSF投资总计5.1915亿美元,用于支持世界级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技术专家与教育家的教育与培训,比上年下降2797万美元(5.1%)。其中,投资数额持平或增加的有Noyce奖学金、CAREZR以及大学生研究体验。对于旗舰研究生计划――研究生研究奖学金、综合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培训津贴以及在K-12教育下的研究生教育奖学金的支持水平将与2005财年相同。在2006财年,定期生活津贴为3万美元,估计约有4600名学生被资助。教师职业连续计划将减少2720万美元(45%)。
(二)团体 2006财年。NSF将投资1.5932亿美元来提高各学院、大学以及其他团体的科学与工程学教育质量,增加对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数量,比上年减少1823万美元(10.3%)。其中,用于保证对科学与工程学劳动力进行广泛而充足培训的计划包括ADVANCE、STEM才能扩展计划以及高等技术教育计划。另外,工程教育改革投资增加了100万美元,总额为1547万美元。为了资助上述优先考虑的事项,将减少对课程与实验室改进以及教育材料与评估发展的投资。
(三)协作组织 NSF将投资3.1303亿美元用于培养各学院、大学、学区以及其他团体的伙伴计划,增强科学与工程学各层次的教育,使科学与工程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参与,比上年减少415万美元(1.4%)。2006财年预算广泛地支持包括路易斯斯托克司(Louis Stokes)少数民族联盟、研究生教育与教授会联盟以及历史上的黑人学院与学校一大学肄业生计划(HBCU-UP)等在内的伙伴计划与协作。对旨在提高广泛参与的综合计划的研究与相关活动方面的资助也大幅度地增加,其总额为4453万美元。非正式自然科学教育资助金额保持在6300万美元。另外,2006财年预算为总统数学与科学伙伴计划提供了6000万美元。
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二――构想
“构想”指跨越科学与工程学前缘、将学习与创新联结在一起、服务于社会的发现。它由基础科学与工程学、核心计划、能力提高三部分组成。
(一)基础科学与工程学 2006财年,NSF投资总额为21.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735万美元,用以加强科学与工程学各个领域的学科研究,其将通过NSF计划的平稳投资来实现。NSF引导着其他联邦政府研究部门相互协作,来资助国家重大的自主创新项目。在2006财年中,NSF在国家纳米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投资总额达3.43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55万美元。NSF将增加834万美元的投资,使其总额达到8.0324亿美元,用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NSF对于气候变化科学计划的资助减少到1.9688亿美元,减少了100万美元。其中包括对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1.7188亿美元的投资以及对气候变化研究自主创新2500万美元的投资。另外。提供9424万美元用于了解主要经济作物的基因的植物基因研究计划。
(二)核心计划 核心计划通过将人才、构想与工具的影响充分地融合到学科与跨学科领域的重大进程中,尤其是其对各学科间的研究和研究于教育的整合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在推进美国科学与工程学方面扮演着关键性角色。2006财年,其投资总额达到3.5849亿美元,比2005财年的当年计划数增长了766万美元。在2006财年中,NSF向科学与技术中心多提供了200万美元,用于继续资助2005财年发起的两个核心计划。对所有正在进行的卫星试验中心投资5389万美元。对学习科学中心的投资增长了316万美元(总计2300万美元),用于提供新的启动支持。
(三)能力提高 在2006财年中,NSF投资总额为25447万美元的资金(增长了698万美元),用于建设个人与团体完成高质量、竞争性研究、教育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对科学与技术卓越研究中心投资1850万美元(增长了263万美元),用于增强少数民族服务机构的研究与教育。对激励竞争研究试验计划的资助也增加了32万美元(总额达9400万美元),同时对小企业创新研究与小企业技术转让等项目的投资增加了257万美元(总额达1.0533亿美元)。
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三――工具
“工具”是指可进行发现、学习与创新的、广泛便捷的、最高技术水平的设备、工具和其他基础设施。包括设备,基础设施与使用仪器,极具工具、设备与后勤,联邦资助研究发展中心。
(一)设备 NSF在2006财年计划投资7.14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86万美元,用于发展、建造和操作最高技术水平的设备与平台,该设备与平台可使研究人员与教育家工作在科学发现的最前缘。其中,2.5001亿美元的预算要求用于主要研究仪器与设备建设账户。NSF设备总投资的一部分还将用于支持国家重大项目。他们包括阿塔卡马大型毫米阵列(ALMA)、EarthSeope、IceCube、科学远洋钻探船(SODV)以及稀有对称干扰进程保护(RSVP)。2007财年NSF还申请了6282万美元用于两个新项目的启动:海洋天文台与阿拉斯加地区研究船;2008财年NSF申请了2848万美元用于启动高级项目。
(二)基础设施与使用仪器 2006财年投资总计3.3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31万美元,用于支持最高技术水平的工具、平台、信息技术、数据库以及其他工具。这些工具将大大提高美国在科学与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增加前缘研究人员、教育家与学者的生产力与创新能力。该投资还包括资助主要研究仪器计划的8953万美元。对其的投资用于支持大量中等水平的研究仪器,涉及包括没有博士点的学院、大学与社区学院等在内的广泛的研究机构。
(三)极地工具、设备与后勤 NSF投资总额为3.00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317万美元,用于提供最先进的工具、设备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旨在推进极地研究与教育。随着从美国海洋警卫队转账的4800万美元,NSF将担负起资助用于极地地区科学研究的破冰船成本的责任。2006财年,将优先考虑如McMurdo发电站、横越南极等这些项目。但是,必须对项目基础进行再分配,而且一些已获得资助的项目和领域再布置的项目将被推迟。
(四)联邦资助研究发展中心 2006财年用于该中心投资的总额为1.835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94万美元。在遵从法律、命令与公众需求的情况下,为创造联邦政府独特、重要及长期的能力,联邦资助研究发展中心进行着相关研究、发展与政策。对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投资82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05万美元,用于资助中心的延续活动,以及提供500万美元来启动新的环境研究高性能空降平台器械研究飞行器。对国家射电天文台的资助仍保持37万美元的增长,其总额达4740万美元;对国家光学天文台的资助将减少56万美元,其总额为3736万美元。
2006财年NSF对“工具”投资的预算要求如表2所示。
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四――组织卓越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6
关键词:体育服务与管理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的精神,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于2004年开设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然而,在新形势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我国等职业院校自身特点来不断完善,定位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已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本专业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在校学生;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收集的资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关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指导文件;(2)开设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部分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文件;(3)2000年以来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2.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内容所需设计问卷,主要是针对昆明地区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是96.7%。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
3.1.1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高职院校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一是在专业目标上就要认真研究,科学论证。依据社会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通过社会需要的调查分析,确定出新的历史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新的要求;二是紧跟高新科技的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交叉态势,在新的界面上产生新的专业方向;三是了解本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变化;四是依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1.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究竟是以服务为目标,还是以管理为目标,缺乏现实的分析,笔者在对学院近两届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从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到30%,改行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三是课程体系定位不清,缺乏特色与特点。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五是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由此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六是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
3.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2.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概况回顾
我院于2004年设置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共566学时,占总学时的29.25%。其中大学语文为64学时,应用英语为136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为72学时,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别为72学时和64学时等。
(2)专业基础课。共704学时,占总学时的37.25%。其中运动解剖学为64学时,运动医学为72学时,体育心理学为36学时,体育社会学为72学时,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为36学时等。
(3)专业技术课。共552学时,占总学时的29.2%。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从学院课程设置分析来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上围绕高职高专规定的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主干学科和主干课进行设计,并根据云南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
(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学院教学场馆、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尚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对相关的岗位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教学过程是适应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除必须参加的专业实践、实习外,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所谓专业课程体系,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学,把相关的课程(学科)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要求、组成的相关课程的集合体。课程体系依据培养目标来构件,同时又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使培养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很有必要。根据笔者对昆明地区大的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昆明地区健身房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情况是:具备体育健身项目专业知识(89.1%)、体质评价(65.3%)、沟通技巧(87%)、运动正确示范能力(85.3%)、教学能力(71.83%)、团队合作(63.7%)等;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设置主要以器械健身为主,其次,目前较为流行的瑜珈、肚皮舞、拉丁操、动感单车都各占100%,而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康复保健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被健身房设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达到80%以上,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亚洲体适能证或韦德证书或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上。根据以上部分调查,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素质基础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支持课程(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实践环节等。
4 结论
4.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以保证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社会不脱节。
4.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与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国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