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管理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1
[关键词]项目管理 学科建设 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82-05
一、引言
学科(discipline)一词是西方教育体系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科学领域或某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建设”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个特色概念,是指以学科为建设对象,大力加强学科各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其整体水平的举措。实践证明学科建设是现在高等学校和院系生存的生命线,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呈现项目种类繁多、项目建设投资大、建设内容复杂、建设周期缩短、参与部门人员众多、项目成败重要性高等特点,如何寻找和创新有效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日益,成为管理部门和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学科建设之路并不平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专业作了大规模的调整,按文、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重新划分学校,这可以视为我国学科建设方面较早实施的一些举措。但更明确地提出学科建设,是源于1985年中央公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规定明确提出“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目前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不可讳言有许多学科建设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甚至完全失败。遍查相关资料和对学科建设的实践反思,归结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经验式管理方法(Know-how management)。不可否认经验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经验的难以证明、表述、传播、掌握等不足使得学科建设管理随意性、人为性很强。一个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若不进行抽象和规范表述,很难推广到其他学科建设项目中去。二是国外称之为“烂泥式”的管理方法(Sloopy management),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合情合理或者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是一种被动“应对问题”式的管理,即是出现问题才寻找能“应付”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一种主动“蛮干”式的管理,即是有“胆略”无谋划。三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Table management),各种所谓“政策”、“流程”、“文档”多如牛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疲于奔命地应对“表格式”管理,而实际上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是否优化、文档是否必要存在许多疑问。也就是说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目前国内还没有报道。
其实学科建设项目是一类真正意义上的“项目”(Project),也就是说它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严格的时间、进度和质量等约束。对于项目的管理国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规范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上的项目专业资质认证是众多项目和项目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一切都是项目,一切都将成为项目”、“项目管理是未来管理发展的新模式”等已经得到实践的证实。正如著名管理顾问David Cleland指出的“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项目管理是成功的关键”。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是应对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环境、更激烈且高水平的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应付潜在的形势及其生存与发展环境带来的新挑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变化的方法。
因此,在新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组织引入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将组织的各种任务“按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管理已逐渐成为包括高校、政府部门等长期性组织管理的一种趋势,这里,本文尝试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研究高校发展战略导引下的学科目标集成管理要素,提出一种新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并强调基于项目的学科建设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的所有学科建设管理活动符合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活动,要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引下实施学科项目目标的集成管理。希望能为正在与国际项目管理实践与理论接轨的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求,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会有更高的业绩。目标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让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同样,目标的设定是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以“十五”时期“211工程”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例,在项目立项之前,各学科均需结合其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制订出“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并编制可行性报告,参与教育部的评议及答辩。这一目标是整个学科在“十五”期间的共同努力方向,同时这一目标也是“211工程”验收时的依据,是评价学科建设绩效的标准。
然而,现实中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设置其实非常困难,这主要源于三点:第一,基于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学科的投入和产出目标之间存在一种难以确定性。例如,学科投入一般多用于实验室条件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支出,但学科建设项目产出的成果往往表现为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人才队伍甚至社会公誉度等。投入多少才能得到产出的成果,什么时候出成果以及出什么样的成果,对大多数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第二,对学科建设项目而言,大多数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的目标,或年度的、或一个建设期的,这一目标或是产出某个标志性成果,或是获得某项国家级奖励,或是在某国际权威杂志,而往往忽略了学科整体进步的目标;第三,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一旦确定后,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学科建设的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改变权重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学科而言并非是目标越高就越好,而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
对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的测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一种手段。经过测评,可以了解自己的项目管理处于哪一个成熟度阶段。根据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模型,就可以很容易明确下一步需要改进的管理工作内容(下一个成熟度等级的关键过程域和关键活动);并且,项目管理成熟度往往与项目本身的成功密切相关。项目管理成熟度越高,执行学科建设项目的成功率也越高。从K-PMMM来看,如果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能力达到成熟(单一方法以上的成熟度阶段),就会形成管理学科建设项目的通用方法。
二是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者的测评。由于项目自身的特点,使得传统绩效考评体系无法适用于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的测评。例如许多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任务都是跨院系甚至高校的,仅仅评价其对某一单位的贡献可能会出现许多缺陷。对于项目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超越单位/部门的工作极具挑战性,绩效的测评并忽略、弱化产生的不公平问题却产生消极影响。所幸的是,基于项目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重视,在高校学科建设项目测评体系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四、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模式
1 本模式构建的前提
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活动必须能根据高校发展战略要求,从高校学科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整合高校学科范围内的所有项目管理活动,进行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前面对于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要素进行了研究,那么分散于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中的目标管理要素如何进行集成管理呢?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为这一课题提供了平台,“基于项目管理”的意义就是为解决系统集成的问题,引入项目管理平台于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系统中,这也正是本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2 本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的特点在于将项目管理平台、集成系统、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三者联系起来,研究建立系统、前瞻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集成管理问题。具体包括:第一,不是孤立、片面地研究高校单个学科局部、个体目标,而是研究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基于项目的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展开体系;第二,引入项目管理平台,利用WBS、项目与项目团队、三目标约束、组合理论、绩效测评体系,研究能够将高校发展战略总目标进行系统集成的方法体系。
3 本模式的结构
本模式结构包括五个要素: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结构;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组织;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机制;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方法;学科建设项目目标管理测评(如图2所示)。该模式图既是一个平面图又是一个立体图:平面图是指以目标测评的实现为核心,以系统方法、管理组织、管理结构为支持要素,管理机制这一特殊要素是各要素的运作环境;立体图是指以目标测评作为锥顶,其它四要素作为锥底,反映该模式的层次性。
4 本模式的功能
学科建设项目的目标集成管理模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战略驱动功能、关联互动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战略驱动功能使得高校学科建设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能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使得集成管理的指导思想同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关联互动使各学科、子学科管理决策者能系统地考虑学科目标集成管理的各要素,全面地看待本学科的地位、发展目标及其管理问题;决策支持功能是指该模式可以支持高校管理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分析推理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2
管理是一门科学。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管理科学在教育科学领域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既需要运用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也需要行为科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研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本文从搭建教育科学管理功能平台,开发教育科学管理功能资源体系,构建教育科学管理功能组织网络进行阐述,以期对教育科学管理功能的目标达到有所帮助。
基础教育;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10-03
和其它管理科学门类一样,教育科研管理进入信息化的发展轨道,既要注意到它信息传播的属性和特点,同时也要尊重其行为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基础教育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设定,也必须遵循现代管理的一般规律。科研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就是依托现代技术支撑进行高效、高端的管理服务,以追求和保证教育科学研究服务质量为目标。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促进和推动教育科研沿着预定的轨道、朝着预定的目标健康发展。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实质上与传统的常规教育科研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科研实施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目标设置的元素层次和技术含量要比通常的教育科研管理目标有所增加。而恰恰就是这些现代科技因素在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中地位的提升和强化,使现实的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更加趋于精细化的目标管理特征,从而形成管理内容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定的目标体系。
一、搭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是以教育科研管理组织为核心、以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和科研业务指导为内容、以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为依托的人与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教育科研管理组织是具有教育科研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的机构,这是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组织是管理最起码的先决条件。组织的管理水平是由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管理职能是有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限的,管理职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影响职能作用的政策环境。它是构成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核心要素。
教育科研网站和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当然也是教育科研管理最基础的平台。教育科研管理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管理目标。管理目标视界面对的是信息的海洋,办公自动化是管理者的必然选择。有了这样一个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就会变得无比简捷。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课题网上申报和评审,组织项目成果鉴定。专家可随机自主安排时间,在任何一台电脑上进行工作,基本上解决了因鉴定材料的传递繁杂,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因透明式的选择专家的方式,影响成果评审的质量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因申报项目数量的成倍增加,使管理部门无法承受等诸多问题。因为网上信息具有透明、公开和无限传播的优势,所以依靠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充分、通讯快捷到达和远程管理功能,就必须建设网络通讯和网络管理系统。
二、开发“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宝贵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于教育科学事业来说,教育文化积淀和科研信息资源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托,同样也是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依托。信息资源意识在信息化管理中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信息资源能否被充分开发和广为利用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同其他信息资源一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资源体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教育科研管理中能否有意识地主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层次和提升水平。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现实性的管理信息资源,还要重视潜在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现实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经过表述已经成形的能被利用的信息资源。如,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规划管理的各种政策信息,各级教育科研管理组织等。如同物质资源需要开采、发掘、加工,从而使其价值得以转化和利用进而形成产品一样,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可开发性、可传播性和可增长性等特点,对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进行一系列的过程运作,实现其价值转化,以形成新的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因此,要求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具有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意识,要求管理组织建立集纳、筛选、使用和传播机制。比如规划管理政策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具体的现实情况,吸取和消化各地教育科研的特色经验,不断完善和更新,形成有自己特点的高效的管理政策体系。在此,既要有大量收集信息资源的过程,也要有筛选、分析与整合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政策体系并广泛的传播。所谓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个人在认识和创造的过程中,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虽然可以被自己利用,但是却非常容易忘却而丢失,并无法被别人利用,所以说它是有限再生的信息资源。因此,我们要建立机制,激励管理人员经常记录并把它表述出来,与现实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加以开发利用。
在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显性的管理信息资源,同时还要重视隐性的管理信息资源。所谓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就是现实资源中表现较为明显且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上例中有关规划管理的政策性资源。要对显性教育科研管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深度开发,一是增强信息资源的创新性,二是增强信息资源的传播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对称性。譬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备和设施,提高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做好人与机的有效对接,就可以无限提高教育科研的工作效率。所谓隐性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就是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关注和利用的管理信息资源。如,中小学教师经常被管理者视为管理对象,对他们进行管理。如果对他们进行学术规范和管理程序的训练,使他们懂得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对自己承担的课题进行管理,并向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成为管理工作的协助者,从而增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又如,有意识地对各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科研管理培训,使他们成为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也是充分变相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方式。有意识地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充分而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和设施的作用,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效性。
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主要的信息资源,除了上述介绍的信息技术性资源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外,还有规划性资源、课题性资源、成果性资源、学术性资源、通讯性资源等大量多种多样的资源。规划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指南、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包括指引教育科研发展方向的教育科研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教育科学研究选项的课题指南的研究,控制教育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推动和激励教育科研发展的机制措施的设计等等。课题性资源主要是指课题申报、课题评选和过程管理等,包括为筛选课题而进行课题申报,彰显课题研究价值的课题评审,加强课题研究秩序、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过程管理策略等等。成果性资源主要是指成果应用、成果转化和成果开发等。包括教育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应用,扩大应用价值的辐射推广,提升成果价值的再次开发等等。学术性资源主要是指学术交流、学术规范和学术培训等,包括引领和提升教育科研的学术交流,指导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学术培训等等。通讯性资源主要是指网络通讯、新闻等,包括消解信息不对称状态,提供网上办公条件以及增强信息交流效率的通讯网络和教育新闻的措施等等。上述种种信息资源,构成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资源体系,从而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三、构建“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组织网络”
组织网络的构建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基础。信息技术及其网络体系不过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和物质条件,专门负责科研管理信息编制、、接收、处理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才是管理系统中的根本性因素,由此构成的庞大的信息化组织网络环境在系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组织性管理职能与人力资源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组织,以及组织职能和管理人员所构成的组织环境。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论是在组织理念上或是组织形式上还是组织内容上,都与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力资源有所不同。
在组织理念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不是传统的如何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考量,而是如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设施统筹人与机,实现管理效率最大化,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成本的最小化。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不断地完善和升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人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下转119页)(上接11页)提高人应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积极性和能力,不断地研究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技术平台的技术特点与功能,整合人的思想、人的信息技术能力、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容,形成人机功能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作用,就会最大限度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进而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在组织形式上,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不是传统的以上传下达、层级管理为核心,而是以桌面管理为核心,不需要层级审批而通过网络与网络互动方式一次性达到管理目的。传统管理习惯于一层一层地传达,不仅管理意图经常会被层层消解,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工作效率低下,经常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后果。信息化管理对于无需审批的内容,采取网上、网络会议、电子信箱通知的形式,第一时间就能通达,从而减少了信息消解度,扩大了信息面,做到了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目标导向;网络管理员;程序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全校选修的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也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选修课,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也会逐步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目标如下。
(1) 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按照网络管理员的国家标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共涉及7个领域[1]: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和网络机房管理。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就是要从七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重点知识讲授给学生,特别是使得学生从实用性的角度掌握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使得学生了解一些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常见故障和应对措施;使得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完成对网络的日常管理。
(2)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素质,首先必须对网络协议,特别是网络管理协议(如CMIP协议,尤其是SNMP协议)做到非常熟悉的程度;其次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熟悉计算机软件的体系结构和常用的设计模式。
2目标导向型教学实践
围绕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两个目标,我们开展了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环节,我们精心挑选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践环节,以两个目标为导向,精心选择了重要的网络管理工具,并组织学生设计开发一个简单的网络管理程序;在考核环节,围绕两个目标选择了重点考核的内容。
2.1教学环节
首先需要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目前,在市面上提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都不是很理想,我们参考了四本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教材[2-5],教材[2]从广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但是内容比较空泛,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却不能起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作用;教材[3]从狭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管理协议CMIP和SNMP,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有一定程度地介绍;教材[4]是一本详细介绍了最为流行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教材;教材[5]选择了许多网络管理工具,并对这些网络管理工具进行分门别类。可以看到,以上四本教材都不能直接满足课程的两个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了以上四本教材:
(1)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常识性介绍方面,选择了教材[2];
(2) 在网络管理工具的讲授上,选择了教材[5];
(3) 在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方面,采用了教材[3]和教材[4],并自己补充了一些内容,如SNMP4J的分析等。
通过对四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并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计算机网络概述:从实用性角度重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局域网技术、TCP/IP层次结构及其协议族等内容;
(2) 网络管理概述: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网络管理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3)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等;
(4) IP地址分配以及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和IP链路测试工具:主要内容包括IP地址的分配与域名管理、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以及常见的IP链路测试工具;
(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该部分是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SNMP基础知识、SNMP v1、SNMP v2以及SNMP v3;在SNMP基础知识中,主要讲解SNMP概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搭建SNMP的学习环境、抽象标记语言ASN.1、基本编码规则BER以及SNMP4J中ASN.1和BER的实现;在SNMP v1中,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SNMP的基本操作以及SNMP4J对SNMP v1的支持分析;在SNMP v2中,主要讲解SNMP v2概述、SNMP v2 SMI、SNMP v2 MIB、SNMP v2协议以及SNMP4J对SNMP v2的支持分析;在SNMP v3中,主要讲解SNMP v3概述、SNMP v3体系框架、用户安全管理以及SNMP4J对SNMP v3的支持分析;
(6) 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对网络进行管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程序演示和代码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演示、网络管理工具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更加深入地讲解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的知识,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程序员的目标,在讲解SNMP协议的时候,采用了SNMP4J这一开放源码的Java程序包,配合SNMP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在课堂上深入分析了SNMP4J的源代码,加深了学生对于SNMP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方法。图1为在Eclipse中建立的SNMP4J工程。
为了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不仅讲解了网络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还穿插了大量的网络管理工具的演示。图2为IP地址管理工具IPMaster的界面。
2.2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为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基于SNMP4J设计并实现一个MIB Browser。为了能够顺利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作者实现了MIB Browser的原型系统,如图3所示。
为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利用OpenView进行网络管理的实验。
2.3考核环节
以两个教学目标为导向,在考核的内容上增加了对于实际网络管理知识和网络管理软件设计开发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考教分离的方式;在考核的组成部分加大了实践环节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
3结束语
通过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设置两个教学目标,推行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普遍反映课程目标明确,实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郭锡泉,王伟. 网络管理员的职责与风险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6,(9):56-58.
[2] 杨云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杨家海. 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4
[关键词] 绩效管理;行政职能科室;目标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a)-0149-04
[Abstract] Department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ve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hospital in the normal and orderly operation of the key and service sector, it is shouldering the advise for hospital leadership, guidance, the major task of auxiliary, coordinate all work of the clinical departments, the discre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hospital overall efficiency will inevitably have a huge impact, but it is not a clinical department, how to play the biggest effectiveness and coordination department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Therefore, this study analyz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the necessity of reform, on the basis of wage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comprehensive target management refinement of hospital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rules of each department performance linked to job performance, and strengthens the examination management, quantitative work target, arouses the enthusiasm of staff, and it can provide good protec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Key wor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unctions; Target analysis
自公立医院普遍实施绩效管理以来,大部分医院已经将该工作管理的重心倾向在了临床科室,行政职能科室虽然在医院中有着重要的职能作用,但其仍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及重视,职能科室的绩效管理工作更是被轻视或是管理混淆,缺乏相应的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系统[1-3]。因此,选择一种较为科学且合理、相对公平的评估医院行政管理科室或部门间成本预算及绩效的方案是目前医院管理者应当进行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从公立医院现有的行政职能科室的管理现状出发并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职能管理科室的特有特点,实施将综合管理目标量化与绩效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工作的技术含量及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制订了较为详细的考核细则,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各科室配合及运行良好,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当前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医院的行政职能科室在医院中负责认真贯彻并执行院领导的决定,为领导把好责任关,做好参谋,同时又要具备传达、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等各项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其职能并服务于临床一线的管理部门。医院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现代医院的管理效果,影响着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4 -6]。目前较多医院均存在着一定层次上行政管理效率偏低的情况,且在整个行政职能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制约着全院的整体效率。因此,笔者就目前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1 地位模糊
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临床科室往往得依靠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等才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医院的行政管理科室则更需要临床科室的支持及配合。很长时间以来,医院的行政职能科室一直处于创收较低的位置,其功能职责的重要性常被忽视,部分一线临床科室正是由于忽视了此地位,常摆出一副“官老爷”的姿态,脱离基层,不去深入了解具体情况,架子较高。由于其在医院的地位也表现得较为模糊,医院行政管理与辅助职能不能很好地彰显,被重视程度不够,行政职能科室所制订的制度、政策往往得不到实现[7-10],长此以往,更造成其他基层科室人员的反感,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行政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
1.2 科室职责尚不清晰
医院管理的职能在于促进医院业务的发展及提高,职能科室的设立是针对医院专管某一方面的行政业务工作而开设的,明确的业务工作范围和相对独立的工作职权,既是职能科室,又是行政工作的关键。在医院这个“大家庭”中,有些行政职能科室的工作职责已被明确写入各科室的工作制度流程中,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部分职能科室的职责无法分清。如医院的物价和医保科在职责上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科室的划分上,其属于不同的两个部门,这会使得工作过程中的部分职责交接出现过多不必要的麻烦,不能完整地体现科室的职责功能。也正是由于其职能定位模糊、责权尚明确、交叉行政管理等因素,常会导致部分事务无人负责,出事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严重低下。
1.3 管理科室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管理科室是医院的中坚力量,是医院管理指令畅通运行的枢纽, 充分发挥管理科室的作用是保证医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行政职能科室的内部,行政科室及后勤科室是较为主要的两个,站在医院的角度分析,行政科室应该占有较高的地位,如人事、院办、党办等;后勤科室往往是由专业性强、人员庞大的财务部门所组成。类似这样的两极化科室管理的方式,其作用在多数医院中均未得到详尽的发挥。因此,只有职能科室工作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尽职尽责地落实科室工作职责, 充分发挥管理科室的作用,医院管理的效能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1.4 管理体系尚需完善
一般而言,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提高行政管理部门效率的重要因素,一切的行政管理工作均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的流程,部门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不是凭主观经验[11-14]。从医院管理的角度看,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主要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职能科室是医院运营管理的联络平台,但科室间往往缺少必然的联系,在服务、管理、支持等事务上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来实现职能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提升,临床辅助作用均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的具体目标细则
行政职能科室合理、科学的绩效管理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医院的发展。只有改变行政职能管理的现状才有实现实质性进展的可能存在。为了能够改变当前行政职能科室中存在的上述情况,强化行政职能科室的目标管理,明晰并确立各职能科室的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管理及服务水平的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疗,总结下述工作目标细则,为整个医院绩效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办公室工作目标细则
更新医院领导及行政职能科室的观念,做好临床医技科室队伍管理,使其真正意识到职能科室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同时提高其专业管理素质,加强组织建设和发展工作,特别是要加强职能科室领导管理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
2.2 医务科工作目标细则
从医疗工作的计划与实施、医疗质量安全及教育管理、医疗质量检查与考核、医疗业务技术档案与考核、院内外抢救与会诊、医疗管理制度建设、医院领导评价、临床医技科室评价细化项目上进行绩效管理目标的最终确定,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2.3 科教科工作目标细则
以争创“三甲”医院为目标,加大科研立项、成果奖、SCI及中华系列论文等的科技成果建设;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及时参与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科室培训,及时反馈培训成效;加强学科带头人等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选拔科室内部各梯队的管理人才;完善教学队伍,使教师队伍结构趋向合理。
2.4 财务科目标细则
严格贯彻并执行国家、医院财政纪律纲领,健全财务的各项绩效管理制度,必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或增值,促进并提高资产增值;建立健全财产物质管理制度,规范购置及处置行为,保护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反对禁止违反财经纪律;加强对欠费行为的管理,保证各类资金的及时到位,督促各科并统筹好资金分配,促进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绩效分配方案的修订及落实工作。
2.5 后勤保障部目标细则
梳理职能科室工作职能,对其职责进行专业化管理,实现职责分明,保证医疗设备、后勤设施完好,病员、职工对后勤服务满意;负责医院的房产物业管理与维护,院内基层建设项目按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审核办理职工购房补贴、食堂管理等工作;负责后勤服务社会化项目的服务质量监督与管理考核。
2.6 医保科目标细则
国家医保政策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到位,执行好医保政策,加强对医保患者的管理,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出现违背医院及国家政策的事情出现;贯彻新农合的各项法律规章,促进执行的实施,确保各区县的医保及农合工作正常运行,做好医保管理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措施,强化院内监督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情况下,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2.7 人事科目标细则
制订全院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并实施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进工作;人力资源配置布局要合理,针对各临床科室要定编定岗;保证人才引进、职称晋升、工资及绩效调整的公平公正,完善各种社会保障的审批程序[15-16];区分劳动强度和专业管理职责,能使每个工作人员其在医院财务管理以及医院运营管理方面发挥巨大潜力。
3 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的研究对策
3.1 重视团队绩效
行政职能科室是医院不可缺少的关键部门,对外要维护医院形象,对内要做好各临床科室间的协调,上传下达,不仅要参与制订决策,也参与决策的组织和监督[17-19]。只有持续不断地提升一个医院的行政管理效率,能够显著推动和促进医院的发展。行政效率的提高绝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科室、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医院每个员工的事情[20-24]。特有的服务、支持等特征也使得医院行政职能科室的个人绩效实现困难,但往往团队绩效对于个人而言则较为简单。因此,要不断改变观念,认识到个人荣誉即团队荣誉。对于医院来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对职工的工作价值给予鼓励,为职工创造更大的发展前景,这是对每位工作人员努力的认可。因此,团队要整体发展首先得得益于职工的个人发展,而这些同样需要临床及行政各人员的相互支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进而使得团队绩效得到整体改善。
3.2 建立绩效反馈机制
行政职能科室绩效考核需要以职工的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对各职能科室进行考核评定[25-26]。但当前的行政职能科室多数缺乏专业的职能培训机制。因此,要建立绩效改进的沟通机制,利用对职工作成绩的考评来进一步改进职工的绩效,促进职工人员的长足进步,激发其工作潜能[27-29]。
3.3 合理的薪酬分配
薪酬分配往往是因岗位和绩效而定。行政职能部门的奖金分配一定要突出公平,有理有据,否则无法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30-33]。职能部门的奖金如果不能有效地与职工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那在工作中就缺少压力,很难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这样就不能较好地发挥职能科室的功效,因此,职能部门绩效工资的分配一定要基于岗位测评、绩效考核[34-35],不能完全以员工的个人评述进行,应参考职工的真实情况,依据个人工龄或职称,建立与个人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关系度密切和鼓励创新的绩效分配机制。
4 小结
医院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行政职能科室是医院的管理、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部门,其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行政职能科室,绩效管理是其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如何激励并提高职能科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能科室的管理效率,已成为广大医院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而一套较为科学、合理、有效的行政职能科室绩效考核体系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喻达,刘尚梅,马莉,等.建立医院行政职能部门绩效考核机制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5):386-387.
[2] 煜,田鑫,周倩,等.探索医院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3(18):246.
[3] Pasquali SK,He X,Jacobs JP,et al. Measuring hospital performance in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administrative versus clinical registry data [J]. Ann Thorac Surg,2015, 99(3):932-938.
[4] Taber DJ,Palanisamy AP,Srinivas TR,et al. Inclusion of dynamic clinical data improves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a 30-day readmission risk model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J]. Transplantation,2015,99(2):324-330.
[5] Yamana H,Matsui H,Sasabuchi Y,et al. Categorized diagnoses and procedure records in an administrative database improved mortality prediction [J]. J Clin Epidemiol,2015, 68(9):1028-1035.
[6] Nouraei SA,Hudovsky A,Frampton AE,et al. A Study of Clinical Coding Accuracy in Surgery: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Administrative Big Data for Outcomes Management [J]. Ann Surg,2015,261(6):1096-1107.
[7] 王永明.政府绩效管理科学化:理论分析、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41-44.
[8] 张建,孟亚丰,罗涛,等.以绩效沟通促进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506-508.
[9] 罗涛,孙凯洁,张华宇,等.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5,16(11):69-72.
[10] 盛波,谢芳,李琼,等.我院实施绩效管理的做法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92-93.
[11] 何惠宇,陈校云,董立友,等.建立医院绩效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6):331-333.
[12] Asplund K,Sukhova M,Wester P,et al. Riksstroke Collaboration.Diagnostic procedures,treatments,and outcomes in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hospitals [J]. Stroke,2015,46(3):806-812.
[13] Samadashvili Z,Hannan EL,Cozzens K,et al. Assessing hospital performance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how should emergency department transfers be attributed [J]. Med Care,2015,53(3):245-852.
[14] Sung SF,Hsieh CY,Kao Y,et al. Developing a stroke severity index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data was feasible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 [J]. J Clin Epidemiol,2015, 68(11):1292-1300.
[15] 曹琦,沈慧,王虎峰,等.国内外医院绩效评价及评价体系述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482-486.
[16] 潘苏彦,郭妍宏,陈佳,等.绩效管理推动北京市属医院学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 31(7):551-553.
[17] 卫文菲,陈仲强,闫石,等.医院后勤物资供应商绩效管理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65-66.
[18] 牛慧丽,马惠,郑淑华,等.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医院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59-60.
[19] Padula WV,Gibbons RD,Valuck RJ,et al. Are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Hospital-acquired Pressure Ulcers in US Academic Medical Centers? [J] Med Care,2016,54(5):512-518.
[20] 闫勇,吕一平,张金保,等.目标考核与重点评价结合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体系重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 31(7):492-499.
[21] 张昊,王玮,王韬,等.基于数据监控和精细管理的医院绩效管理方法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545-547.
[22] 陈科宇,翟h.公立医院行政科室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21):119.
[23] 汪丹梅,刘立善,奚晓鸣,等.基于绩效管理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5(2):126-129.
[24] 陈巍,于丽萍,梁金凤,等.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医院精细化绩效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7):541-544.
[25] Ajami S,Ketabi S,Torabiyan 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dicators of the Medical Records Depart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hospitals [J]. Pak J Med Sci,2015,31(3):717-720.
[26] van Walraven C,McAlister FA,Bakal JA,et al. External validation of the Hospital-patient One-year Mortality Risk (HOMR) model for predicting death within 1 year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J]. CMAJ,2015,187(10):725-733.
[27] Chen JH,She KK,Kwong TC,et al. Performance of the new automated Abbott RealTime MTB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in respiratory specimens [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5,34(9):1827-1832.
[28] Schull M,Vermeulen M,Guttmann A,et al. Better performance on length-of-stay benchmark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follow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discharge: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J]. CJEM,2015,17(3):253-262.
[29] de Vries S,Jeffe DB,Davidson NO,et al. Postoperative 30-day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development of a prognostic model using administrative claims data [J]. Cancer Causes Control,2014,25(11):1503-1512.
[30] Vose C,Reichard C,Pool S,et al. Using LEAN to improve a seg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flow [J]. J Nurs Adm,2014,44(11):558-563.
[31] Leclère B,Lasserre C,Bourigault C,et al. Matching bacteriological and medico-administrative databases is efficient for a computer-enhanced surveilla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400 surgical procedures in a French university hospita l[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4,35(11):1330-1335.
[32] 谢妮,杨超.关于某医院行政职能科室考核机制的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4,8(3):191-192.
[33] 郭永瑾,厉传琳,岑珏,等.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指标遴选[J].中国医院,2015,10(9):4-5.
[34] Yurkovich M,Avina-Zubieta JA,Thomas J,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identifies valid comorbidity indices derived from administrative health data [J]. J Clin Epidemiol,2015,68(1):3-14.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5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其预算结构在战略管理目标层面围绕研究项目、研究设施、教育培训三大功能,提出了“人才(people)、构想(idea)、工具(t001)和组织卓越(organizationalexcellence)”作为其预算战略目标。2006财年NSF的投资比例与类型分别如图1与表1所示。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一――人才
“人才”是指不同的、竞争性的、全球性的美国劳动力,如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以及有充分准备的公民等。包括个人、团体、协作组织等。
(一)个人 2006财年,NSF投资总计5.1915亿美元,用于支持世界级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技术专家与教育家的教育与培训,比上年下降2797万美元(5.1%)。其中,投资数额持平或增加的有Noyce奖学金、CAREZR以及大学生研究体验。对于旗舰研究生计划――研究生研究奖学金、综合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培训津贴以及在K-12教育下的研究生教育奖学金的支持水平将与2005财年相同。在2006财年,定期生活津贴为3万美元,估计约有4600名学生被资助。教师职业连续计划将减少2720万美元(45%)。
(二)团体 2006财年。NSF将投资1.5932亿美元来提高各学院、大学以及其他团体的科学与工程学教育质量,增加对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数量,比上年减少1823万美元(10.3%)。其中,用于保证对科学与工程学劳动力进行广泛而充足培训的计划包括ADVANCE、STEM才能扩展计划以及高等技术教育计划。另外,工程教育改革投资增加了100万美元,总额为1547万美元。为了资助上述优先考虑的事项,将减少对课程与实验室改进以及教育材料与评估发展的投资。
(三)协作组织 NSF将投资3.1303亿美元用于培养各学院、大学、学区以及其他团体的伙伴计划,增强科学与工程学各层次的教育,使科学与工程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参与,比上年减少415万美元(1.4%)。2006财年预算广泛地支持包括路易斯斯托克司(Louis Stokes)少数民族联盟、研究生教育与教授会联盟以及历史上的黑人学院与学校一大学肄业生计划(HBCU-UP)等在内的伙伴计划与协作。对旨在提高广泛参与的综合计划的研究与相关活动方面的资助也大幅度地增加,其总额为4453万美元。非正式自然科学教育资助金额保持在6300万美元。另外,2006财年预算为总统数学与科学伙伴计划提供了6000万美元。
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二――构想
“构想”指跨越科学与工程学前缘、将学习与创新联结在一起、服务于社会的发现。它由基础科学与工程学、核心计划、能力提高三部分组成。
(一)基础科学与工程学 2006财年,NSF投资总额为21.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735万美元,用以加强科学与工程学各个领域的学科研究,其将通过NSF计划的平稳投资来实现。NSF引导着其他联邦政府研究部门相互协作,来资助国家重大的自主创新项目。在2006财年中,NSF在国家纳米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投资总额达3.43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55万美元。NSF将增加834万美元的投资,使其总额达到8.0324亿美元,用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NSF对于气候变化科学计划的资助减少到1.9688亿美元,减少了100万美元。其中包括对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1.7188亿美元的投资以及对气候变化研究自主创新2500万美元的投资。另外。提供9424万美元用于了解主要经济作物的基因的植物基因研究计划。
(二)核心计划 核心计划通过将人才、构想与工具的影响充分地融合到学科与跨学科领域的重大进程中,尤其是其对各学科间的研究和研究于教育的整合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在推进美国科学与工程学方面扮演着关键性角色。2006财年,其投资总额达到3.5849亿美元,比2005财年的当年计划数增长了766万美元。在2006财年中,NSF向科学与技术中心多提供了200万美元,用于继续资助2005财年发起的两个核心计划。对所有正在进行的卫星试验中心投资5389万美元。对学习科学中心的投资增长了316万美元(总计2300万美元),用于提供新的启动支持。
(三)能力提高 在2006财年中,NSF投资总额为25447万美元的资金(增长了698万美元),用于建设个人与团体完成高质量、竞争性研究、教育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对科学与技术卓越研究中心投资1850万美元(增长了263万美元),用于增强少数民族服务机构的研究与教育。对激励竞争研究试验计划的资助也增加了32万美元(总额达9400万美元),同时对小企业创新研究与小企业技术转让等项目的投资增加了257万美元(总额达1.0533亿美元)。
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三――工具
“工具”是指可进行发现、学习与创新的、广泛便捷的、最高技术水平的设备、工具和其他基础设施。包括设备,基础设施与使用仪器,极具工具、设备与后勤,联邦资助研究发展中心。
(一)设备 NSF在2006财年计划投资7.14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086万美元,用于发展、建造和操作最高技术水平的设备与平台,该设备与平台可使研究人员与教育家工作在科学发现的最前缘。其中,2.5001亿美元的预算要求用于主要研究仪器与设备建设账户。NSF设备总投资的一部分还将用于支持国家重大项目。他们包括阿塔卡马大型毫米阵列(ALMA)、EarthSeope、IceCube、科学远洋钻探船(SODV)以及稀有对称干扰进程保护(RSVP)。2007财年NSF还申请了6282万美元用于两个新项目的启动:海洋天文台与阿拉斯加地区研究船;2008财年NSF申请了2848万美元用于启动高级项目。
(二)基础设施与使用仪器 2006财年投资总计3.3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31万美元,用于支持最高技术水平的工具、平台、信息技术、数据库以及其他工具。这些工具将大大提高美国在科学与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增加前缘研究人员、教育家与学者的生产力与创新能力。该投资还包括资助主要研究仪器计划的8953万美元。对其的投资用于支持大量中等水平的研究仪器,涉及包括没有博士点的学院、大学与社区学院等在内的广泛的研究机构。
(三)极地工具、设备与后勤 NSF投资总额为3.00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317万美元,用于提供最先进的工具、设备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旨在推进极地研究与教育。随着从美国海洋警卫队转账的4800万美元,NSF将担负起资助用于极地地区科学研究的破冰船成本的责任。2006财年,将优先考虑如McMurdo发电站、横越南极等这些项目。但是,必须对项目基础进行再分配,而且一些已获得资助的项目和领域再布置的项目将被推迟。
(四)联邦资助研究发展中心 2006财年用于该中心投资的总额为1.835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94万美元。在遵从法律、命令与公众需求的情况下,为创造联邦政府独特、重要及长期的能力,联邦资助研究发展中心进行着相关研究、发展与政策。对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投资82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05万美元,用于资助中心的延续活动,以及提供500万美元来启动新的环境研究高性能空降平台器械研究飞行器。对国家射电天文台的资助仍保持37万美元的增长,其总额达4740万美元;对国家光学天文台的资助将减少56万美元,其总额为3736万美元。
2006财年NSF对“工具”投资的预算要求如表2所示。
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预算战略目标层次分析之四――组织卓越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6
关键词:体育服务与管理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的精神,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于2004年开设了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然而,在新形势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我国等职业院校自身特点来不断完善,定位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已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院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本专业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在校学生;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本文收集的资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部关于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指导文件;(2)开设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部分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教学文件;(3)2000年以来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2.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内容所需设计问卷,主要是针对昆明地区大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是96.7%。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
3.1.1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高职院校要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一是在专业目标上就要认真研究,科学论证。依据社会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通过社会需要的调查分析,确定出新的历史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新的要求;二是紧跟高新科技的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交叉态势,在新的界面上产生新的专业方向;三是了解本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变化;四是依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使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1.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究竟是以服务为目标,还是以管理为目标,缺乏现实的分析,笔者在对学院近两届的毕业生调查中发现从事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到30%,改行易业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三是课程体系定位不清,缺乏特色与特点。四是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五是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由此导致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六是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
3.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3.2.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概况回顾
我院于2004年设置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共566学时,占总学时的29.25%。其中大学语文为64学时,应用英语为136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为72学时,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别为72学时和64学时等。
(2)专业基础课。共704学时,占总学时的37.25%。其中运动解剖学为64学时,运动医学为72学时,体育心理学为36学时,体育社会学为72学时,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为36学时等。
(3)专业技术课。共552学时,占总学时的29.2%。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从学院课程设置分析来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上围绕高职高专规定的体育服务与管理的主干学科和主干课进行设计,并根据云南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的设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
(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学院教学场馆、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学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尚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学生对相关的岗位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4)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教学过程是适应形势发展、改革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除必须参加的专业实践、实习外,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都应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2.2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所谓专业课程体系,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组织专业教学,把相关的课程(学科)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要求、组成的相关课程的集合体。课程体系依据培养目标来构件,同时又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使培养目标贯穿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很有必要。根据笔者对昆明地区大的部分健身俱乐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昆明地区健身房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情况是:具备体育健身项目专业知识(89.1%)、体质评价(65.3%)、沟通技巧(87%)、运动正确示范能力(85.3%)、教学能力(71.83%)、团队合作(63.7%)等;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昆明地区经营性健身房设置主要以器械健身为主,其次,目前较为流行的瑜珈、肚皮舞、拉丁操、动感单车都各占100%,而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康复保健项目很少甚至没有被健身房设置。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达到80%以上,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亚洲体适能证或韦德证书或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上。根据以上部分调查,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素质基础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专业支持课程(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实践环节等。
4 结论
4.1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以保证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与社会不脱节。
4.2目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尚存、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与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办学过程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缺乏、精通行业服务与管理业务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国英.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