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1
【关键词】 习题教学;思维品质;培养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人才十分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针对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一、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思路广阔,考虑问题周到、精细,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能从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关系中去认识物理问题,用多方面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教学中要选择典型题目。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法,近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1:一个铁球,它的质量是624g,它的体积是100cm3,试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 要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可以通过密度、或质量、或体积的比较共三种解法加以鉴别。讲解时让学生充分发言,解出后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其它解法,学生会答出以上三种解法。三种解法都可以鉴别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结果一样。解决具体问题时,可选用最方便的一种解法即可。 例2:有一只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8.3Ω,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小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这是初中物理第二册课本109页的例题,在解题时,大多数是先求I灯,再求串联电阻的电压Ux,最后用Rx=Ux/I得出Rx=11.7Ω。少数是先求I灯,再求R总,后用Rx=R总—R灯求解。解完后,问:还有别法吗?此时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回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使学生思考出:U灯/R灯=Ux/Rx;或由串联电压分配求解U灯/ Ux= R灯/ Rx等解法。 例3:有一个电阻值看不清的电阻器R1,给你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和若干导线,请测出R1的阻值,并说明你的办法及理由。 在初中阶段,此题有很多设计方案,此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设计出两种以上方案。有的学生在课后还把设计的新方案拿来让我看。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即可以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彼此关联,融会贯通,让学生体验“一题多解”的乐趣,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在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思维的抽象强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善于用概念、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预计事物的发展进程,并能迁移运用。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出思维的概括特点。中学生常说,物理难学,原因之一也就在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概括性强。培根说过,物理学使人深刻。可见物理思维对深刻性具有独特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习题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激起思维火花,进行思维活动,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因果关系,摒弃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使之思考问题深谋远虑,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地理解,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前面提到的例3,变式一:电流表变为电压表后如何测?变式二:电池组电压给出后如何测?变式三: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2变为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或电阻箱又如何测? 例4:盆中漂浮一只铁碗,若把其投入到盆底,则盆中水面将怎样变化? 变式一:盆中漂浮一只盛有米的碗,若把米撒入盆里,则盆中水面如何?变式二: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积木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积木放在水中,则水面如何变化?变式三:一只铁碗内有一块纯冰浮在盆中水面上,若将冰块投入水中,当冰完全溶化后,则水面如何变化? 通过对以上两例作微小的改动,使之成为另一道题,即达到检查不同内容的目的,又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体系,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三、在变换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2
1把握好学生兴趣,做好激情导入工作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得以培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使得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避免过早出现.为了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应该把握好兴趣这个出发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践,在物理课堂上,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笔者经常采用创设情景方法,学生情景的创设方面进行精心准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习过程充满好奇和新鲜.比如,在教学《凸透镜》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正对着太阳光,拿着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小木棒在地面上很快就开始了燃烧.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实验,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提升,使得学生的好奇心被快速激发,这是利用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新课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被激情导入,对于下面的课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实施快乐教学,结合好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感受到新奇感,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笔者能在教学别注重语气、音量和语调的合理运用,这样能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有效使得学生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得以消除.每个学生的提问或者问题的回答,都应该善意地平等对待,并且进行适当的启发,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错误回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把话讲完,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明白学生的错误所在,另外,还应该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提出的创造性的见解或解答.
口语和肢体语言在教学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尽量保持生动的讲解,运用风趣的语言,这样能对那些对知识的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中学生给予很大的鼓励.为了更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相应的夸张动作来实现.比如,在对于“静摩擦力”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用非常大的力气去使劲推桌子,但是讲桌却没有任何移动,学生便会自主进行思考,“桌子在老师用力的情况下,为何没有运动?这其中应该存在平衡老师推力的一种力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启发.
3物理学科特点可通过小实验表现
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尽量展示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有趣的演示实验或者物理现象中,更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对于相关问题进行设置,在相应的实验中,应该保持学生的一种悬念心理,有时应该努力去做好从实验事实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的实验;利用学生的分组,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增强;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进行自我设计的创新型物理实验,比如制作相关的小天平、测力计、潜望镜、放大镜、针孔照相机、杠杆、量筒等教(学)具,在制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另外一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使得其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更加突出.比如,笔者在进行《摩擦力》课程教学时,同桌的两位同学之间,其中一个同学先伸出手,让另外一个同学用更大的力握手,另外一个进行抽手动作,这样可以比较相互的摩擦力哪个比较大.另外,相同的实验还可以在手上擦上肥皂再次进行.通过上述实验,学生能够对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进行初步体验,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色,还能使得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感觉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4积极营造充满想象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被充分重视,应该积极努力去为学生营造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其四维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得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调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养成一种敢于创新、任意表达、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并且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参与,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只有体会到快乐学习,才能主动积极去参与课堂活动.比如,通过《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笔者刚进入实验课,就兴奋地喊道,“同学们,快快做好准备,我们要自己动手来进行灯泡亮起来的活动,把桌上的两个灯泡、开关、电池用导线连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能够积极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这时,有一个并联小组,正在自豪地对于他们的成果进行宣传,并且说了他们与其他小组的不同,我立马进行问题的追问,“串联和并联的连接特点,哪个小组能说一说?”这下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的同学说,并联像她家的鞋柜,有的说串联像一条珍珠项链,像糖葫芦.尽管比喻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则是高效课堂构建最为有力的表现.在实验课程结束以后,部分同学还依依不舍,感觉意犹未尽,而不愿意离开实验室.在这样的宽松融洽、充满想象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去敢想、敢做、敢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法;运用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同学生由于生活环
境、学习背景、受教育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依据这一现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来进行分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科学发展做好准备。
一、教学目标分层,以人为本
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现有基础、个性等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使每一个教学目标都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促使学生走进教学过程中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科学分层,在分层过程中对每个层次学生对于教材难度、深度的适应性进行准确把握,促进分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电压”时,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现有基础等因素进行分层,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其掌握教学的基础性知识;B层学生要求其对于所学知识能进行一定的运用;C层的学生要求其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把握,并能准确运用,且能自主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为其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了解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会读电压表,会正确连接电压表。对于B层的学生,教师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通过对电灯泡等电器的观察,感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对学生使用电压表相关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正确阅读电器的说明书,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教学过程分层,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
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升个性化的教学要求。例如,在教学《电阻》时,教师可以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在进行电阻的实验中,教师通过更换电阻丝,让学生观察电灯的亮度变化,使A组的学生了解不同的电阻对于电流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引导其运用不同的电阻单位进行电阻的表示,并且引导A组的学生尝试使用滑动变阻器,并了解其作用及意义。再者,让学生通过电阻的实验以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讨论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哪些,引导B组的学生掌握电阻的属性、影响因素等。对于C组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课后搜集有关电阻在现代科技中运用的资料,加深其对于电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价值与意义的了解,提升其情感、态度。
三、作业分层,使学生各尽其能
学生的课堂以及课后作业的练习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作业的布置。例如,在教学“浮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维目标的习题:已知铜块的密度为8.6g/m3,现在把一块质量为18g的铜球放入玻璃缸中,铜球正好悬浮于水中,请问:(1)这个铜球的体积是多少?(2)这个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3)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才可以使铜球悬浮于水面。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将三个问题与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对应,从而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同水平的习题练习,提升其物理能力。此外,教师为学生划分的三个层次不是固定的,而是依据学生的不同发展而进行的流动性的设置,将发展好的学生向上一层次进行调动,而发展不好的学生要依据其水平将其向下一层次调
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四、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接近自己的“最近l展区”,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虽然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班级里的差距是一直存在的,为了使分层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使学生得到的反馈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且教师要多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落到实处,对于全班学生的学习与进步都起到积极的影响,发挥学生的潜力。分层教学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灵活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4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兴趣培养 学困生
每一个初一新生,都是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报到,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到初二或者初三的时候,某些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等原因,逐渐感到升学无望,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自卑是学习方面的最大心理障碍,尤其在学困生中最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物理学困生,并不是智商原因,也不是物理学科的问题,而是他们数学或者英语等学科没有学习好,感觉学习无望,将反面情绪带到了物理学习中,从而使自己变成了多重学科的学困生。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教学实践证明,学困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热情不高,对各种教学活动,没有真正、积极地参与,总是在应付老师。因此,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上好第一堂物理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物理的第一课十分重要,如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第一堂物理课,除了要向学生展现物理学的成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外,还应该告诉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物理所要的基础并不深,只要我们立志将物理学好,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列举几个以往初一时学习并不怎么样的学生,他们通过努力,物理的成绩都很好,这对学生是一种鼓励。
第一堂对学生影响深刻,老师要尽力向他们展现物理学的魅力,做几个有趣的实验很有必要的。比如做一个“能自己走路的杯子”的小实验:将一块玻璃架在两本书上,形成一个斜坡,然后将杯子口抹些水放在玻璃板(斜坡)的高处,此时,由于摩擦的原因,杯子是不动的。然后,点燃一支短的蜡烛,将火焰对准杯子,在玻璃板的下面烧,这个时候学生会看到杯子“走”下斜坡了。当然,物理上有趣的小实验很多,老师可以自主选择,让学生感觉到物理是神秘的,也是好“玩”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成功,产生持久的兴趣
初中学生有好奇、好动的特性,他们对有趣的物理实验会产生“好玩”的兴趣,但是,能不能将这个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能不能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尤其对学困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让他们产生一时的兴趣很简单,培养他们的持久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实践表明,能不能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关键看学生有没有获得成功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屡遭失败,对物理学习再浓的兴趣也会烟消云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困生产生积极心理。比如,他们在进行探究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多照顾一些,使他们取得实验的成功,如学生在利用天平称物理质量的时候,有些学困生忘记了游码没有调到零刻度线上,老师可以提醒他们再进行称量,称量完毕后,也可以与他一起探讨一下,假如没有将游码调到零刻度线上,如何准确读数。称量完毕可以向全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游码没有调到零刻度线上能称物体的质量吗?大家会开动脑筋,相互讨论,最终认为是能的,可以将最终的质量减去最初的游码值。这样的处理,不仅会使学困生感到老师是很体贴自己,还会觉得这个问题是自己发现的,会产生特别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教学梯度,树立学习信心
学困生的思维灵活性常常有所欠缺,而物理上的很多问题是抽象的,如果学困生经常做不出习题,他们的学习信心自然会被磨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困难,设计教学坡度,降低难度,即使有的问题比较难,也可以适当补充几个小问题,引导学困生“攀登”难点。比如一个质量为10千克、体积为1.5立方分米的铁球,假如在它的空心部位注满铜,那么,此球的总质量应该是多少?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此题不算难,但对于学困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在指导他们学习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问号,使它转变为有坡度的习题,从而降低它的难度:质量为10千克的铁,它的体积是多少?空心部位的体积是多少?然后进行解题。即使某些学困生没有做到最后一步,但某些问号解决了,也是一个进步,老师应该给予适当鼓励,使他们不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假如,不采取降低难度的措施,可能某些学困生一笔也动不了,会完全失去学习信心。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困生的转化有很大帮助。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困生,在接物理习题的时候,习惯于查课本,找公式,然后就是胡乱地套公式,根本不了解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这是不良学习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物理定律及公式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知道公式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处理好错解题,最好让他们做一个错题集,将平时的典型错误记在这个笔记本上,抽空多看几遍。比如,有的学生就根据公式R=U/I,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的电流成反比的错误认识,其实,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主要由自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有无电压、有无电流没有关系。事实证明,欲真正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他们最后还会转回到学困生的队伍中。
总之,新课程教学要求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困生就是教学对象,他们得不到发展,就无法说明教学取得了成就。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决不能只顾几个尖子学生进行教学,要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转化措施,讲究教学策略,切忌蛮干,要将新课程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5
目前,我们部分家村地区学校实验设施,条件较差。有些分组实验设有办法进行。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做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下面我将这几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罗列如下,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改变传统演示方式。
1、对于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让同学提前预习,在进行新的实验时候,请两位同学上台代老师做,老师在一旁监看,如果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立刻指出来,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这样既可指引实验的同学正确完成实验,得到锻炼,又不会让下面在座的同学感到无事可做,让他们的思维和实验者一起参与到这个实验中去,教师可时而到下面巡视,观察并督促全体都参与其中,实验中学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老师及时提出,这可是增加课堂活力的催化剂。
课后,仪器器材可由科代表暂保管仪器一天,供课堂中未参与同学的实验(确保实验的安全性),这样,同学们实验参与率较高,也就改变以前演示实验的传统做法――老师在台上做,学生在下面只是一个观众。
2、对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应尽量让其形象,便于记忆,这便于学生 更好掌握这一物理规律。比如在学习折射现象时,光从空气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水(玻璃)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此规律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文字的记忆,容易混淆、遗忘。即使在实验中认识观察了此现象到了期未或中考复习时,由于学习的知识甚多,也容易忘记,我在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两种介质中角度的大小,并和同学们一起将这一点归纳为“空气里角较大”。经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学习之后就很难忘记,并对在岸上观察水里物体虚象的作图等问题时能灵活运用。
3、适当增加些必要的演示实验,这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实验是物理学科基础而这些实验都来自干我们的自然生活之中。
二、积极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好实验,并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利用身边物品做好实验。这样的实验生动,亲切,学生对其印象极深。此如在讲压力效果时,压力相同情况下,受力面积对其效果的影响,可让同学感受一下坐独登的登面和四只脚的感受,这样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讲轮船原理时可用牙膏皮空心制成轮船模型,讲电流时,用水的流动形水流来类比电荷是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等。另外,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实验,比如在讲沸腾时,鼓励学生 在社会实践课上制作纸锅,讲照相机时可给各小组发一个凸透镜片让他们使用制作照相机模型,可让他们直观感受蜡烛在照相机模型成的倒立象,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物理兴趣,还可让他们从中感悟到人与人之间和作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建立互助的协调关系。
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6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17-02
1 前言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升[1]。因此,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营造出精彩灵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优化教育教学三维目标。
2 巧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内心的求知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直观、动感的事物更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中枢,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为此,初中物理教师要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顺应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新颖生动且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得原本枯燥、呆板的物理教学素材呈现灵动的感官反射性,触动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液体的压强”一节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照片:美丽的带鱼在海洋中自由翱翔、潜水员穿着潜水服在海中探险、宏伟的三峡大坝……观看完图片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1)带鱼的身体为什么是扁平状的?2)潜水员下潜不同的深度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这类利用照片和问题创设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再导入新课――“液体的压强”,教学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运用小组合作,促进课堂互动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2]。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是课堂得以持续进行的关键元素。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以师为本”“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从学生需求、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有效组织课堂。
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节时,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的位置、大小关系有何特点,教师可围绕上述特征设计问题:“平面镜对物体所成像的大小会比原物体大还是小?或者有其他什么规律?”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讨。探讨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平面镜距物体越远,对物体所成的像就越小。”这时教师再适当引导:“当一位高个子同学站在你眼前时,你会觉得他很高大,而他在距离你一两百米以外时看他,你还觉得他有那么高大吗?在远处时他真的变小了吗?”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有所领悟,最终在小组讨论中找寻到正确答案,成就感油然而生,课堂教学效率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4 注重分层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个人认知水平、生活背景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层次性、差异化的教学方法,避免“一刀切”。如在布置物理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智力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根据课程知识特点,编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次递进的练习题目。
在学习完“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可以将物理作业设计为A、B、C三种难度梯度。
A题为基础题,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压迫感,学生努力之后能够做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如:将重为19.6 N的铝球(已知ρ铝=2.7×103 kg/m3)慢慢地浸没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从容器中溢出9.8 N的水,铝球受到的浮力是 N;由此可判断,这个铝球是 (选填“空心”或“实心”)的。
B题为提高性题,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能够往优等生的方向迈进。如: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个金属球,请利用这些器材测量出金属球的密度,写出测量步骤及计算金属球密度的表达式。
C题为创新或难度较大的题,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分层设计作业的教学方式,能够兼顾各种能力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3]。
5 做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实验教学的运用,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理学习情境,也能够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养成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拓展探究能力[4]。
如在教学“电磁铁”时,为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给予学生提示:电磁铁的磁性可能与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和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大小有关。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时,有学生想到:“要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于是,有学生认为可用增减电池的方法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有学生认为可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电磁铁等。通过这样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地“理解”实验。
6 结语
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和学习初中物理教学教学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深化对教学过程的潜心探索和科学预设,不断总结、反思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初中物理教学呈现时代的活力,强化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在学生的主动认知、积极思维和踊跃实践中深化其物理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邦爱.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18).
[2]冯年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