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1

【关键词】舞蹈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

一、将直观性的动作感知作为基础

(一)形

形是指动作、姿势、形态等,也就是外在表现形式。形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多,如速度、肌肉控制、重心、动作弧度等[2]。有些学生接触舞蹈的时间较短,其舞蹈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高难度的花哨动作;有些学生对待舞蹈训练的态度不认真,导致一些动作细节不到位,进而影响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因此,在关于形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动作入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高校舞蹈教学。

(二)气

气是指气息的把握。对于气的运用,西方与东方的舞蹈有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如跳、起、伸、张要吸气,蹲、沉、缩、松要吐气[3]。在舞蹈表演中,气息的把握直接关系着整体的舞蹈效果。比如,在芭蕾舞中,“阿拉贝斯”这个动作对于气息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上身的前倾不能过度,这需要舞者的动作与气息之间形成熟练的配合。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舞蹈知识要领,还要进行标准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神

神是指情感的表达。在舞蹈表演中,舞者要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优雅、自信的精神,还要注重对情绪的表达[4]。比如,中国各民族的民俗舞蹈就非常注重对情绪的表达,使观众能够通过舞者的动作感受到喜庆和欢乐。

二、将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作为核心

在启发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舞蹈基础、舞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

(一)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如果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而在这种情况下,其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加强。大部分人对于舞蹈都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学习舞蹈需要长期的训练,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过程相当枯燥、乏味,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努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反复观看舞蹈动作,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只是传统、单一的口头讲述和动作示范。此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当学生沮丧时,教师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怀,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

(二)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过于注重传道、授业,往往忽略了解惑,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只知道要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如果教学氛围比较严肃,那么学生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就会存在种种顾虑,不敢向老师提出疑问。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团队的力量,共同编排、改编一些舞蹈,并让学生总结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三)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由于部分舞蹈教师较为陈旧的教学技能和理念,未能及时进行自我知识体系更新,进而导致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去创新舞蹈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学习、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想象空间。

三、将情感性的思想渗透作为手段

在情感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客观、正确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逐渐融入自身的情感,并通过舞蹈表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眼神中情感的流露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人们通过眼神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舞者在舞蹈表演中运用眼神,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还能通过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5]。艺术家在构造人物的特征和性格时,特别注重用眼神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示出来。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眼睛的描绘手法非常特别。观众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欣赏,都会感觉蒙娜丽莎在看着自己。舞蹈表演也是如此,有些舞者之所以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眼睛,运用眼神与观众沟通和交流[6]。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眼神的运用,通过眼神去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姿态中情感的表达

姿态主要包括肢体动作和手势。肢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表达出舞者的内心情感,如高兴可以通过模仿捧腹大笑的动作来表达,紧张可以通过模仿坐立不安的动作来表达,恐惧可以用浑身颤抖的动作来表达等。而手势也就是手的动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身体表达的不足,通过手势还可以表现出反对、赞同、厌恶、喜欢等想法[7]。在舞蹈表演中,不论是肢体还是手势的运用,都是舞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舞者要注重姿态的练习,通过姿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言语中情感的宣泄

除了眼神、姿态的运用,言语在部分舞蹈表演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言语能够有效地表达舞者的情感,比如悲愤可以通过仰天长啸来表达,失望可以通过轻轻叹息来表达,绝望可以通过声嘶力竭来表达[8]。在舞蹈表演中,适当借助言语力量,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故事及其内心的情感,进而将观众带入到舞蹈表演的情绪、情节中。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成才;竞争

当今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挑战,产生了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激烈的变革。在今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人们要求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此人类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人才应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具有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人才具有创造性,这是人才与一般人最本质的区别。而创造性思维是人才创造的核心。它是创造性成果的花朵。其表现形式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展。若离开它,人类的生活也就没有朝气了。因此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规律,对于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提高人才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1.概念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活动中,提供独特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开拓人类认是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特殊表现,是探索未知、勇于开拓、富有新成果的进取性思维。所以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创造性特点。“新颖”是指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独特”是指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待征。它除新颖性这一特点之外,还必须富有效用性。它是指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意义的。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比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它在认识和实践中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面广,量大,是经常可见的普遍的和有实效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绝不是仅少数天才具有的东西。

2.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待征和品质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

有的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以下观点:①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于创造性活动的始终。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着力于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对常见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分析的、怀疑的、批判的态度。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②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知的知识或假说联系思考,分析相似性、待异性、重复现象,发现其必然联系、本质待征。此外,还有十分注意意外现象和新线索,独具慧眼、敏锐观察、洞识其潜在意义,抓住机遇,作出创造。③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思维自始自终伴随着创造想象。高度的抽象和准确的判断是思维深化的标志,创造性想象在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类比联想也是创造性想像的一种形式。④独特的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的知识,科技发展新成就的知识。⑤活跃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突破的心理现象,是创造性思维和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中,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⑥新颖的表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表述上必然表现出来新颖性:一是要提出一套新的概念、范畴、原理:二是要形成表现新的思维形式的结构体系;三是要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和文字,赋予表述以优美的形式等。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究竟具有哪些基本特点或基本心理特征?对此目前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一般来说,很多学者们共认的特点有:①具有非常新颖性和独特创造性;②具有待别生动性和主动性;③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④具有极其深刻性、全面性和广阔性;⑤具有明显发散性和聚合性,亦具有高度抗压性和反向性等,还有实践性、开放性、飞跃性等特点。

二、创造性思维与成才

1.发展创造思维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第一,现状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呆读死记,必然窒息人的智慧,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不了具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来。没有一大批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的勇于创新的人才,我们无法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智力革命是要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大学生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把思维训练贯彻到教学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

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人的学习活动很难顺利进行。

2.青年期是开发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所谓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指优秀人才出创造性成果最多的年龄阶段。创造活动需要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技能训练。大学阶段属于求学期或创造的准备时期,可属于创造的最佳年龄时期。然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一生的创造活动有极其重要意义。事实表明,不少杰出的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动在大学阶段已初露端倪,已有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奠定坚实基础的条件下,尽早让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是有很大好处的。

从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进入大学深造的青年,经过了中小学教育,学习过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观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及学习理论揭示各种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这时期正是培养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好时光,大学生思维日愈活跃,想象更加丰富,正处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大好时期。

参考文献:

[1]高鸽.如何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2]徐云生.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3]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21).

[4]张楚,朱洁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误区与应对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2011(2).

河南省卫生厅项目(编号:20120307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3

一、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1 大学生创造愿望不强烈。创造性源于创造愿望,没有创造愿望也就没有创造的激情和动力,内心深处没想到要创新点什么,也就不会长时间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灵感也无从谈起。当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创新不够重视,无强烈的创造愿望。这些同学要么为就业作准备,不得不去参加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和实习,以得到尽量多的证书和工作经验,要么为考研做准备,整天深埋于自习教室,要么视大学为放浪形骸的天堂,吃喝玩乐,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因此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不可能考虑创造发明的事情。

2 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很多大学生害怕与人竞争,对自己信心不足,更有甚的逃避群体、自我否定,使自己更加自卑和缺乏信心。既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做起事情来就缺乏积极性,并怀疑起自己的能力。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思考问题时无法做到“异想天开”,在行动上就畏首畏尾、小心谨慎,不主动接受挑战,更不会别出心裁,这样就失去了许多尝试创新并成功的机会,创造理想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自卑心理还抑制了欲望,没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不会有克服困难、奋力进取的坚强意志,因而这部分学生为人处事喜欢随大流,长时间便造成了自身消极、殆荡,缺乏创造激情,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

3 大学生创造意志力不强。许多大学生意志不够坚定,与他们对事业成功过程缺乏理解也不无关系。爱因斯坦生前多次讲过他的思维能力只是中等,他所做的工作成就完全是长时间专心致志的结果。而我们许多大学生在未行动时就考虑会不会白付出了辛苦,这种想法更使他们意志不够坚定,做事不够主动和果断,不能将计划、想法付诸实践,或做事有头无尾,从而创造力的发挥受到抑制。

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大部分大学生习惯于一种正向的思维定势,而不喜欢从反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他们大都在乎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知识,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只注意接受正、误分明的概念,比如他们会准确无误地掌握课本中的概念,而不喜欢接纳任何模棱两可的概念和事物,更舍不得花时间对其进行分析。总之,对事物的态度显得非常缺乏灵活性,这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呆板,这种创造性思维欠缺显然抑制了许多新颖想法的产生。

二、造成我国大学生创造力不足的体制性原因

1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对学生的个性重视不足。尽管我们致力于提倡素质教育、发展个性,但实际上难以付诸实践,大学教师中大部分依然执行着简便的大众化教育方式,即“课堂教学+课本”,课堂上只向全班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所谓的“满堂灌”。而把学生的个体需求置之度外。教师布置作业也不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而是布置统一的作业,更糟的是大部分教师只以死板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而不对学生标新立异的解答予以肯定和鼓励。目前高校对教师评估的主要指标是教师的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因此,许多教师不得不埋头搞科研写论文,而很少有时间研究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学方法等。现行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大学生在创新行为上得不到引导和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泯灭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针对大学生创新的激励措施不够。文化课成绩至上的教育指导思想几乎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参与创新竞争的心情和条件。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必要的刺激措施和制度支持,奖励制度便是刺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许多高校中的各项奖励制度虽不少,但针对大学生发明创造的奖项却不多,也不够重视,特别是不够重视大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很多学生尽管文化课成绩略为逊色,但是具有自己的特长,也常常是这些学生标新立异,搞出小发明、小创造,或提出奇怪的想法,但他们无法被现有群体尊重和认可,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很有可能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而渐渐的逝去。

3 大学生缺少培养创造力的时间和条件。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便包括占用大量的个人时间。另外,虽然每个人对创造性思考的环境的要求不尽一致,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具备,就是现实的环境要能够使之静心思考,并能使之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和思维的兴奋状态。但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显得特别拥挤和不随意,一间学生宿舍,往往要安排七八个人,相互干扰太大,图书馆要定时开放和关门,教室更迭使用频繁,不便于学生连续性思考复杂问题,至于实验室、制作室则管得更死,本科生很难自由进出,学生的智慧苦于无法发挥,被局限的客观条件无情地埋没了。除此之外,经济条件、引导资源、转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约束也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我国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1 提倡人本思想,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塑造大学生独立完善的个性,这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是树立人人都有创造性的意识。创造力是人普遍具有的才能,教师应该认识到创造潜能的普遍性,创造性人才就在自己身边,从而让创造性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大学生。二是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整齐划一,注重集体活动,讲究正规有序。这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压抑大学生的个性。承认大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速率、发展方向上存在的种种差异,以促进大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展为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专长和潜力,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三是接纳大学生的某些非常规反应。创造性人才总有一些与众不同、有违常规之举,有的甚至不听招呼,不守规矩。因此,对于大学生某些出于创造性人才心理特点的违反常规之举,高校要以平常心对待,要有宽容包涵之心,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清规戒律”。

2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创造力的发挥奠定基础。第一,注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情绪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要帮助他们分析和了解自己的情感品质,找出情感心理上的不足之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和发展情感的广阔性、深刻性、稳定性,培养积极的倾向,提高情感的效能,丰富活动内容。在发明创造实践中,加强自我意志锻炼,全面发展各种情感品质。第二,培养创新意识与自信心。创新意识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欲、大胆质疑。自信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才智、力量作出充分估计时的一种自我心理体验,是人们根据客观条件的分析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恰当肯定。自信心的激发,对于创造性思维将产生巨大的增力效应。第三,要让大学生勇于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客观事物,并对它们产生感情,发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经过努力在战胜困难之后所获得的成功,会给人们以更大的满足,能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兴趣。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4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5

核心内容:改革现有高校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研发的能力,方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当今的天下是人才的天下。人才如此重要,可为什么我国当今社会却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是我国的人才太多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大学教育的取向。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只是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一般的思维方式、方法,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和一般的高中生毕业一样,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研究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既适应不了企业需求,自主创业的可能就更小了。失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毕了业却就不了业,学生们的不安全感加剧;因高校培养出一毕业即可用之才,大学生们毕业以后,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家和社会财富,也浪费了学生们的大好青春光景;“国考风”越刮越烈,没有生存能力的大学生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公务员等“金饭碗”,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人才配置。

故此提议:

1,改革高校教程。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革高校的教育大纲,改变高校的教育取向。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缩短文本理论学习时间,如只排三年课程,到第四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研究)能力;到了本科高年级时,给予学生进行自主研发的机会,并配置导师、教授进行指导。这样,一部分学生在离开校园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科研项目或小发明、小创造,为毕业后自主就业提供了机会。

2,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创业投资基金或奖励基金。如果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有研究成果,就可以向该基金申请支持,继续研究或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组织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从高中迈入大学校门是人生道路的一次重大跨越。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引导。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何正确引导其成人成才是高校教师们一直努力探索的工作方向。

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大学里的学习和中学里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主要以资助学习为主。中学阶段的学习,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记忆、背诵、复述为主,很少有创新。大学学习也有记忆,背诵和复述,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理解和想象,学会开拓和创新。在中学里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在大学里不一定会自主学习,需要高校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实际工作中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优越的环境刻苦学习,每月至少读一本世界名著,每学期至少读十本与本专业相关的书。要求大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不盲从学术权威,敢于质疑。充分利用早自习和晚自习,扩大知识面,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创造能力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越来的,主要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要,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知识型”人才具有社会适应性差,创造能力不足的缺点。

针对这种现象,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同学积极支持,容忍标新立异和偏离常规的行为,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课堂环境。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在教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师生的认识不再是如出一辙,对于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备课和作业不再是师生各自的专利,学生在课前也要认真预习、备课,教师也要完成学生“布置”的作业,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尊重学生首创精神,平等讨论问题,共同研究课题;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特别关注学生的新观点、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世纪的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造性思维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课题组,创立大学生创新项目试验基地,提供多渠道、多次数的实践机会进行培养。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肯定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把想法通过试验来实现,实事求是,不擅自修改实验数据,用数据说话,即使是失败的试验也要进行讨论,找出原因,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

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大学生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认识,了解制约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的因素,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对于大学生更要注意培养的是自我组织管理能力。具体做法是大一上学期要求自己管自己,管好自己,养成守时的习惯。具体要求是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制定学习计划,不要临到考试才复习;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学习。每周对学生进行考核,优秀的给与表扬,树立榜样。下学期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管理班级。班级不仅仅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班级,而是大家的班级。班级兴荣,人人有责。班级活动,人人参加,献计献策,鼓励同学们之间积极交往,增强群体凝聚力;鼓励本班同学与不同专业,不同系的同学进行友谊比赛,在活动中,同学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每周一次的团日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大二和大三一部分同学已经进入系里和学校的学生会,参加运动会和一些晚会的组织工作。这些同学在集体活动中,唤醒了内在潜力,表现出优秀的品质。

在生活方面,还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活技能,自觉遵守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杜绝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聘请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常识培训,每学期都会进行火灾和地震演习,培养大学生遇事不惊慌失措,沉着冷静面对灾难,掌握一定救火逃生常识。

对于家庭贫困的同学,特别是女生,给予重点关注,除了助学金给予资助以外,还鼓励他们自食其力,努力培养他们从靠别人到靠自己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穷只是一时,不是一世,人一定要勤劳,劳动光荣的思想!大学生有任何困难随时拨打老师电话,老师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在流感和地震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在精神上、心理上给同学们支持,消除学生们的恐惧感,培养师生感情,有利于大学生的情商培养。

大学不仅是学术殿堂,更是人生修养的大学堂。进入大学后,绝不能高枕无忧,绝不能有半点懈怠,绝不能蹉跎人生。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从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开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