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考核管理办法

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产学研合作 机制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实施,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受到大学领导层的重视,郭广银认为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魏世宏,严欣平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无疑产学研合作被高等院校提升到一个战略新高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对促进地方本科院校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内涵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非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有别于职业技术院校,它实现了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结合。它们的定位是“地方投资”、“地方管理”“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和地方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院校侧重技术应用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这些院校的重要目标。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师生的实践技能,是实现学校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机制

(1)动力机制。产学研合作依赖于来自院校外部的拉力和院校内部的推力。企业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企业对技术创新问题、管理创新问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不能解决时,必然需要外部的支持,这就是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外部拉力。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地方院校的长期发展,是产学研合作的内部推力。当前,我国政府各个层面已经认识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开展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战略选择。由于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目标,高等院校以社会利益为目标,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产学研合作的拉力和推力可能并不同步,这就需要校企之间的经常沟通和协调,也需要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的介入协调。

(2)投入机制。产学研合作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是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建立相应的基金促进产学研合作。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科研资金有限,在产学研合作中主要是人才投入。当然也可以建立一种地方院校科研设备的共享机制,比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联合本地科研机构,做到大型科研设施的共享,用以解决科研设施的重复投入问题,从而解决科研创新的资金瓶颈。

(3)利益分配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就需要产学研合作各方面做好协商,利用合同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院校内部利益问题的处理也很重要,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劳务计算方法的协商、政策的稳定性等都会影响教师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政策保障机制。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院校层面都需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从当前政策现状来看,各级政府比较重视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科技促进法、科技进步奖励办法、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对企业技术进步给予大力支持。一些高校也制定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办法。比如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六盘水师范学院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浙江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管理办法等。

(5)评价机制。科学、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是产学研合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个体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动力。产学研合作强调横向联系,由于企业对技术机密保护的需要,往往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工作质量、工作结果难以评价。

三、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面临的机制障碍

(一)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实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才投入都不足,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科研实力不强,人才储备不够,科研设备落后,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深度都不够。这就导致大企业寻求合作时会首选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和中科院等国家研究机构。地方本科院校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理论研究能力较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不完善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重新定位,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有所加强,很多院校已经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科研的考核方法仍然沿用过去重视纵向课题、重视级别的思路,不重视横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忽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导致科技成果难以直接满足企业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产学研基本没有支持,对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研究没有具体的措施。很多课题只是教师的自主行为,大多数教师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力。

(三)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公平公正

产学研合作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一定之规,而且加上合作形式多样,合作结果难以衡量,导致利益分配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对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来讲,由于产学研合作起步晚,工作少,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由于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的缺位,教师虽然在从事企业服务工作,都是私人行为,教师个人的利益、学校的利益没有保证。

(四)缺乏政策保障

很多地方政府缺乏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院校本身制定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缺乏依据,导致产学研合作出现纠纷,甚至违法时难以追究,一些合作主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虽然国家制定了科研管理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规定不细,可操作性不强。

(五)考核评价机制不适应产学研合作

当前院校实施的基于职称评价的考核体系,对科研的考核侧重于论文和纵向课题,对横向课题的要求是到位资金数。由于产学研合作包含多种形式,从学生顶岗实习、为企业讲座,到长期合作开展深入研究等,一些工作难以量化,单纯用现在的考核体系难以评价教师的产学研合作行为和结果。另一方面到底如何评价纵向课题、横向课题?教学与科研的绩效?不解决追求论文数量、级别,科研项目的级别,科研成果的获奖的权重问题,就难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就难以保证和促进高校教师的产学研合作。

四、健全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产学研合作的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做到与实践接轨。做好产学研合作首先要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横向科研能力,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一定的工作要求,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走访企业、社区,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作抓起,立足于为企业、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先追求社会效益,再追求经济效益。鼓励教师将现实问题带入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共同为社会服务。在学校层面,一是可以经常组织高级教师走访相关单位,建立校企之间的联系;二是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督促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实践,三是加强对教师的产学研合作实践的考核,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也不论是什么层次的合作,但是必须督促教师积极从事相关工作。通过以上手段形成对教师的推动力,将产学研合作成为每位教师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二)建立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动力

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是能够激励教师的最有效手段。如果将产学研合作变成每位教师的自发行为,职称制度、绩效工资制度都需要改革。必须建立相应的规定,灵活的对待产学研合作行为。要重视专利、自主知识产权、校外培训、带领学生科研、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证明等行为,将这些工作与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在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的产学研相关工作要有所记录,年终评价有所体现,工作业绩累积到一定程度要能够获得相应的绩效奖励。只有将职称激励、绩效评价作为对产学研合作的奖励,才能形成一种对学校内部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最终使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相关工作。

(三)利益分配向产学研合作倾斜

首先,在产学研合作的初期,为了保护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产学研合作的收益分配应当尽量向教师倾斜。其次,对于学校支持的相关项目,应当给予教师高于院校教学工作的报酬。第三,学校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必要的时候能够出面为教师争取正当的、合法的、合理的利益。

(四)建立规章制度保障产学研合作

学校要尽快出台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对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内容、流程、资金管理、成果申报、收益分配做出相应的规定,对学校、企业、教师承担的角色有一个清晰地定位,对课题的申报、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报告的提交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切实保障学校、教师的各自利益,为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解决后顾之忧。

(五)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

对产学研合作要做到公平公正,要注意本科院校教书育人是第一要务,产学研合作是搞好教学工作的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抓手。在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要有规范的记录,要对教师从事的产学研活动的结果有衡量依据。要建立与纵向课题相当的考核标准,对从事产学研合作的教师取得的工作业绩予以承认,在年终考核评优时予以考虑。对于学校鼓励的产学研合作行为,要通过相应的考核办法予以明确,切实引导和保证教师的合法收益。

参考文献:

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2

建立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教学管理最高组织为校长领导下的校长办公会,依次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

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教学工作的管理框架,确立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方向、相关措施,以下依次逐级对上一级负责,开展并开创性落实具体工作,及时反馈工作信息,为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供相信和积极性建设。

确立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始终把“以人为本,制度立校”。作为一条基本管理理念,管理工作体现优劳优酬,公平、公正的原则,细化量化,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激励全体教师深钻业务、干事创业、争优创先,激发我校教学工作的活力。

明确教学管理的评价体制

以年级组为单位确立教学工作的评价单元,由教务处和教科室制定并具体指导年级组的教学工作,并提供对年级组及年级组每位教师教学工作的量化考核数据,作为本学年度对各年级组综合管理考核的一项依据。

目前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

1、管理体系不明确,教务和教研分工不清晰。

2、教学工作没有计划性,缺乏统一的有效的组织和安排。

3、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结构不合理,评价缺乏针对性,难以形成激励效果。

4、对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得还不扎实,教案、听课、批改作业等应付性强。

5、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

6、缺乏培养青年教师的机制和渠道,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7、教学工作的相关文字匮乏,教学档案亟需组建。

教学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明确教务和教研的分工

教务工作职责:

1、负责全校教学计划的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和教师任课的安排。

2、负责全校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落实。

3、组织好各类考试的监考、阅卷、统计、分析工作。

4、定期召开师生坐谈会,不定期向校长汇报师生中的教学现状,研究改造措施。

5、建立好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学管理工作文书档案管理。

6、深入各备课组、课堂具体掌握教学实际,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能详细汇报年级组及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

7、负责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

教科室职责:

1、制定全校的教学科研计划及工作条例,并认真予以实施。

2、组织教职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科研知识和外来先进经验

3、指导管理全校的教科研课题。

4、组织全校性学术研究,包括优质课,论文评选,教学经验交流。

5、组织学校的听评课活动。

6、组建学校试题库。

7、负责学校教科研活动的文字组档工作。

(二)调整教师考核的体制和结构

1、实行学校和年级组对教师的双重考核

随着学校管理工作重心的下移,加强年级组对教师的综合考评非常必要,为此学校在教师考核量化细则上调出55分(教学50分、班主任5分)的分值,用以年级组对本年级教师的考核,更具公正性和针对性。

2、调整量化考核分值比例

为突出教学成绩的考核,教学成绩的考核分值由30分增加到40分,学生测评分值由20分减少到10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课堂效果及辅导、坐班由年级组按照统一制订的年级组百分考核办法,本年级对每位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废止了学生测评一绩多用的不良考核作法。

(三)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

新修订的《教学常规量化考核办法》(见附文),教学常规落实是教务处的中心工作,而且要常抓不懈,它关乎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关乎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关乎教师考评的切身利益。把30分值常规评价从学生测评中分离出来,目的就是把常规检查做扎实、做公平,本次常规检查条目简单、附分合理,操作性强,便于常规检查工作的落实,教务和教科研分工明确后,更利于教务工作对教学常规的落实。

(四)突出教科研工作

1、教科研工作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致使学校教学活力匮乏,为突出教科研工作,学校再次明确教科室职责,并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细则。

2、定期考核备课组长:

为加强对备课组的管理,提高我校整体教研能力,制订了《备课组长评聘办法》(见附文),选聘后签订《备课组长责任书》(见附文),规定聘期为一年,在为期一年里用《备课组长考核细则》量化考核备课组长的业绩。

3、制订听评课管理办法:

《公开课管理办法》(见附文),听评课工作一直是我校教研工作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评课制度一直未有效的实行,公开课成为要积分的一种需要,因此流于形式,无示范意义,上课质量大打折扣,《公开课管理办法》的制订严格了听评课的程序,加强了评课的环节,并根据评课分出优、合格、基本合格三个等级,分别给以3分、2分、1分的相应分数,评议结果在学校公示,有效地杜绝乱公开,把真正有示范性的优质课公开并推介。

4、摸索并推广一个适合校情的主流教学模式,要想进行教学改革,必需走科研兴校之路,教科室、教务处组织谋划,需要全体热心教学改革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实行课堂改革,摸索一个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模式,推广进而形成全校的主流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学校缺乏一个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缺乏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缺乏课堂教学的领军人物,因此我们缺乏名师,探索教学应该成为教科研的一个大课题,更应该成为我校的主流教风,这样课堂才鲜活,教学才有后劲。

5、加强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由教科室组织,备课组长主持定期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高质量试卷,典型题例,专家试题分析和一些学习性资料等,分学科分类别地整理存档,形成资料库,并由专人管理,以备学校命题或教师选题或教学时使用,具体办法要求每位教师每周把搜集的资料汇总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交给资料管理员。

(五)推介青年教师

实施《青年优秀教师推介办法》(见附文),我校青年教师占全校一线教师的三分之二,但由于缺乏培养青年教师机制,青年教师教学热情和智慧,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长期以来众多青年教师中崭露头角的也只有少数几个,没有形成你争我赶的教学创业氛围,青年教师的评选结果将作为学校表彰和向高一级教学业务比赛推荐依据,青年优秀教师推介办法的实施,势必会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激发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挖他们教学潜质,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实力。

(六)认真组织好大型考试

教学成绩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的考试能力体现,考试需要严把七道关,第一,复习关。一定要提前告知学生考试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有备而考;第二,把好命题关。尽可能自主组卷,一定要安排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命题,备课组长把关签字付印;第三,把好监考关。进行考前教育,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严肃考试纪律;第四,把好批阅关。统一流水阅卷,统一打分;第五,把好统计关。要求每位教师要对本班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为讲评提供指导;第六,把好讲解关。详讲细讲结合,一道题与一类题结合,讲评与补救结合,讲评与答题指导相结合;第七,把好总结反思。每次考试后要求各教研组认真分析总结,查找原因,寻求对策。

总之要把每次考试的文章做足做大,力求考试效应扩大化。

(七)规范荣誉称号的管理办法

为实现考核、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改变荣誉称号管理的混乱情况,现制订了《荣誉称号的管理办法》(见附文)要求荣誉称号评选通知书、荣誉证、批文必须齐全,留有荣誉证书的复印件,主管主任和主管校长签字后,到教务处录入教师业绩档案,由办公室登记后所有材料一并存档,没有档案可查的荣誉证书,学校一律不予承认。

(八)严格目标管理

必须明确一些数字:教师签到时间为上午8:10之前,下午2:20之前,教师坐班时间上午8:10—11:30,下午2:20—5:30,作文间周1次,语文作业每周不少于2次,数学、外语每周不少于4次,理、化、生每周不少于3次,史、地、政每周不少于2次。

听课:行政人员每周1次,教研组长每周2次,教师每周2次。

(九)严格考勤制度

教师签到每天由值班校长带班,各年级组值班中层接收签到,值班校长和签到中层确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签到时间和签到程序,预备铃声结束,立刻在未签到的老师名字后面的签到格里划上斜线,值班校长签字后交教务处,迟到教师需到教务处由值班主任注明情况,并由值班主任签字,把签到表交信息处录入。

严格履行请假手续,请假要有请假条,一至二日由年级组长审批,三至四日由主管校长审批,五至七日由校长审批,副校长及中层正职由校长审批。

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3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医学专用药品属特殊管理药品之一,要执行特殊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二)按照国务院文件,国发[1987]103号《医学专用药品的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医院药剂科医学专用药品的管理制度,一九七九年九月十三日国务院颁发《医学专用药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三)医学专用药品系指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且能成瘾癖的药品,主要有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医学专用药类及卫生部指定的其它易成瘾癖的药品,药用原植物及期制剂,我国规定的医学专用药品范围共八类,33个品种。

(四)医院药剂科医学专用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必须按国发103号《医学专用药品管理办法》的精神进行采购,管理和使用,医疗单位及个人,不得自行更改管理办法。

(五)医学专用药品只限于医疗、教学、科研需要,医院制剂室制备含有医学专用药品的制剂,需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方可自行配制,未经批准的任务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配制。

(六)具有医学专用药品处方权的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医师以上技术职称,并经考核能正确使用医学专用药品,本院医务人员的医学专用药品处方权需经医务科负责批准,并将医师签字式样送药剂科备查。

(七)进行计划生育手术的医务人员经考核能正确使用医学专用药品的,在进行手术期间有医学专用药品处方权。

(八)医学专用药品和用量:每张处方针剂不得超过二日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三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七天。

(九)医学专用药品处方书写要求:处方要用专用处方(红底黑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写明病情,医师签全名,划价、配方、发药及核对人员均应签全名,并进行医学专用药品处方登记,医务人员不得为自已开方使用医学专用药品。

(十)经县以上医疗单位诊断需使用医学专用药品的危重病人可由县以上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凭医疗诊断书和户口簿核发<医学专用药品专用卡>患者凭“专卡”到指定的医疗单位规定开方取药,具体按<医学专用药品专用卡>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医院药剂科应根据国务院对医学专用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和监督本院医学专用药品的管理和使用,禁止非法使用、储存、转让或借用医学专用药品,对违反规定滥用医学专用药品者,药剂科有权拒绝发药,并及时向院领导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十二)医院抢救病人时,急需医学专用药品者,如手续不完备时,可先发放该病例一次性使用剂量之后补办手续。

(十三)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所用的医学专用药品按<医学专用药品管理办法>使用,药剂科要严格执行<医学专用药品管理办法>中的关规定,严格保管,合理应用,杜绝滥用,防止流痹,严格实行医学专用药品的“五专制度”;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帐册,专册登记。

(十四)医学专用药品处方应完整保存三年备查

(十五)药剂科各班组医学专用药品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班班交接、认真填写医学专用药品交班笨及处方登记本。

(十六)药剂人员在调配医学专用药品时,要严格审查处方,对不符合规定的医学专用药品处方,拒绝调配。

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管理创新 理论 实践 探索

基于中国企业处于巨大变革时期的形势,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下的科研院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只有通过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1 概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可促成企业保持持续变革的能力。企业创新体系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组成,而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在企业发展史上,每一次产权制度的变革,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伴随着管理创新,每一次管理创新都表现为知识在管理中更广泛的应用以及管理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系统化。通过管理创新,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使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得到优化,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企业持续创新奠定了基础。

2 管理创新理论

企业管理创新是近年来管理学中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在西方理论界,对管理创新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早期,西方学者们对管理创新的研究从着眼于生产要素的角度,逐渐深化到偏重于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

随着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传播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对管理创新的研究逐步深入,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也不断跟进。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管理创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从经营要素的角度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本质在于不断创新企业的经营要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利用企业新的经营要素来提高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企业管理创新需要注重于战略、制度、方法等要素。

2.2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规划使用企业资源,最终达到有效利用企业既定稀缺资源的目的。强调企业应按照现代管理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方式方法,强调重视并利用企业内部资源。

2.3从管理活动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四个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和注重人才的人本化管理。

3 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1实施战略创新管理、引领企业健康发展

90年代末,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简称:合肥院)从国有科研院所转制成为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科技型企业。通过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发挥科研技术优势,创办科技产业,努力开拓市场,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但是,随着合肥院的进_步发展,管理和资源的瓶颈也逐渐显现: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整体发展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力度有限,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资金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合肥院前进的步伐,合肥院把研究、制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认真调查、了解和分析,运用SWOT方法,科学地分析合肥院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通过SWOT匹配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和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按照集团公司“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探究制定出与发展环境相适应、具有本企业自身特色的合肥院战略系统——合肥院整体发展战略是:积极的发展型(增长型)战略。在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业务层和职能层战略,即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

合肥院紧密结合合肥院自身的发展实际,探究制定的积极的发展型(增长型)战略,通过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合肥院各项业务的发展。以积极的发展型(增长型)战略为统领,实施国际、国内业务齐头并进,成本领先、差异化有的放矢的战略,实行科学的战略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合肥院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提升了合肥院的核心竞争力。

合肥院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清楚认识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客观分析利弊,把握关键的环节和步骤,不断修改、完善和落实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战略管理的创新,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还受整个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性的动态管理过程,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创新的过程。

3.2科研管理创新,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实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218号),规定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经费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单位为项目(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承担单位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相关支出等,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统筹使用和管理。

在广泛倾听我国科技人员的呼声后,在研究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科研项目支出政策,以及总结我国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管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科研活动特点和实际需要,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制定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调整了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建立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明确课题专项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大类,增加了绩效支出。

近两年来,地方财政、科技部门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精神,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根据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地方科研经费管理规定,陆续出台了地方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对科研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明确,增列绩效支出。

一、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现状

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间接费用比例

以上经费除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和基本建设费后的5%,其他科研经费的绩效支出均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5%。

高校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间接费用管理办法,下面列举几所有具体规定的高校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案:

由以上可以看出,各高校对间接费用一般都包括了管理费用补偿、资产占用、水电费消耗、绩效支出等内容,基本贯彻了文件规定,但由于间接费用补偿机制实施时间不长,一般都是以比例提取的形式规定支出内容,能否真正达到科学合理的成本补偿,有待实践考核。

二、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间接费用预算管理

间接费用一般采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一般规定比例上限,有的课题在编制预算时,不按照上限填列,甚至有些课题承担单位不填列间接费用。笔者就曾看高校作为参与单位的国家科技计划课题预算,预算由承担单位,一家海外上市的公司编制的,总课题间接费用预算为0,高校作为参与单位,没有一分钱的间接费用补偿。如此的预算缺失了间接费用的补偿。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规定:“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科研项目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直接费用的各项支出由项目申请人根据科研特点和实际需要编制;间接费用按照归口管理部门和学校相关规定,由学校统一编制。”高校作为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财务部门由高校授权,在各课题编制预算时,按照规定比例上限内据实编制间接费用预算,打消课题负责人对预算编制比例的顾虑,同时明确间接费用由高校统筹的概念。高校作为参与单位的,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分解间接费用时,与课题承担单位在核定的间接费用总额基础上,向课题承担单位积极争取间接费用足额到位,为学校争取最大的经济补偿。

(二)间接费用核算管理

目前间接费用基本有两种提取方式:一种是经费入账时由学校直接提取,一种是在专项中列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规定“按照有关科研项目费用管理办法规定提取间接费用的,学校要合理确定项目间接费用标准,以直接提取方式将间接费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并结合实际制定间接费用分配及使用方法。”这已明确高校需制定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文件,采用直接提取方式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

间接费用的提取时间:高校若根据预算将间接费用一次性计足,对高校内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来说减轻了工作量,便于管理,但对于课题组而言,造成前期可以使用的直接费用缩减,延误科研经费的使用进度。笔者认为宜采取根据到款比例提取间接费用的方法。间接费用中支出首先要保证学校管理费补偿的硬性指标,然后再列支资源占有费等,若不足以弥补这些方面的开支,应核减绩效支出数额,以体现高校统筹安排的观念。

(三)绩效支出的管理

间接费用中,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设立了绩效支出,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这一政策,改变了以往科研项目科研人员不能领取报酬的做法,体现科研人员投入科研项目工作的智力劳动的价值,彰显了“以结果为导向”和“注重绩效”的改革思路。高校的绩效支出,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对科研、人事、财务部门建立科研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后由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统筹安排。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由财政、人事部门核定绩效工资总额,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中,直接用于高校内课题组成员的激励支出部分,是否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目前国家财政、科技、教育部门尚未明确。

《江苏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规定“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工程建设项目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国家将另行制定。”

河南省《省直驻郑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专项经费、对高层次人才发放的特殊薪酬(如年薪、重大项目奖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报酬等),按规定由政府投入的人才基金、创业基金,以及临时性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经费按规定可列支劳务费的部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直接用于本单位课题组成员的激励支出可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

笔者认为,若将科研绩效支出纳入绩效工资总额,违背了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的初衷,将挫伤高校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河南、浙江两省已明文确认相关科研经费中绩效支出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建议财政、科技部门应出台相关细则,确定间接费用中的绩效支出不纳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以利于更好的绩效激励。

笔者认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关于科研项目间接经费使用的实施细则(暂行)》中,参与项目(课题)的科研人员绩效支出,不超过核定基数的5%,同时不超过预算批复的绩效支出数,另外规定管理绩效用于项目(课题)前期申请、组织论证及与项目有关的内部专家、科研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劳务费。相当于在科研人员绩效外再计提了管理绩效,超过了绩效支出预算总额,应予纠正。

在绩效支出的发放时间上,若在结题后一次性发放绩效支出,因项目周期长,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而且填列支出决算时,间接费用由高校全额提取,支出全额,但是绩效支出尚未发放,绩效支出为零,所报课题决算不均衡。对跨度时间长的项目,建议在中期检查合格后,发放50%绩效支出,待课题验收通过后,发放剩余部分。若种种原因不能通过结题验收的,需将已发放的绩效激励退回。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水、电、气、暖消耗分摊机制,科学合理补偿教育成本支出

直接费用中的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间接费用包括高校为课题研究提供的日常水、电、气、暖消耗。首先保证应由间接费用分摊的水、电、气、暖消耗不在燃料动力费中重复列支,这需要资产、后勤管理部门增强学校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强水电暖的计量手段的改造,准确计量燃料动力费和间接费用中分摊的水、电、气、暖消耗。但是因高校在计量手段的改造上确需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作用成本法的观点,按照作业进行成本的归集,例如按照面积归集水电费,进行合理的测算,在间接费用中合理的反映其耗用的日常教育成本,补偿一直以来的教育经费投入。

(五)间接费用的监督管理

高校需根据科技部相关文件制定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文件,作为提取依据。在财务审计阶段,将该文件提供给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对提取额度审计、绩效支出发放方案进行审计后,将不对间接费用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中规定“学校要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间接费用的使用亦属高校内审部门范围,重点审查是否按照各高校的间接费用管理规定使用经费,有无扩大绩效支出比例,绩效支出分配是否合理的基础上,对间接费用的使用绩效进行评审。健全高校的科研管理、财务、监察、审计部门等部门在内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督体系。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等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依然实行的是管理费模式,建议改革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实行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模式,做到经费核算模式的统一,扩大高校经费自,有效补偿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1]郑岚.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3中.

[2]曲大成.高校科研经费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问题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范文6

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动因并非为了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来源于上级的检查。尽管有些学校设置了管理校企合作工作的机构,但缺乏相应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学校往往把校企合作的工作都寄托在一线教师的身上,学校相关职能机构只负责将任务下派给相应院系,而院系又下派给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师。校企合作单位的开发、联络、具体工作的开展等,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线教师授课任务本身就很重,教师显得力不从心。有些学校侧重科研成果的分配,而校企合作的工作不算教师的工作量,或者奖励程度微乎其微,一线教师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对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缺乏积极性。此外,专业一线教师对于很多事情不具决定权,因此,信息便在企业、学校的不同层级间流转,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导致企业也失去了校企合作的热情。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都在于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制度保证。

2物流管理专业深度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

2.1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规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专门法律尚付阙如,而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却很多,包括《职业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等。但总体来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乏操作性、强制性和系统性。法律中也未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做出明确而具体的正激励(如税收减免)和负激励(处罚)的规定。在这种法律法规环境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显然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角度明确违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定的惩罚条款,将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动明确为企业的义务和必然选择。此外,还应明确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用法律强制力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现。以法律法规形式完善校企合作的经费制度,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顶岗实习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将获得资金支持,而不是全由企业承担。对支持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即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接纳实习和教师实践”等方面给予企业税收优惠。为保障税收优惠真正发挥实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考评制度,对于考评合格的企业才能按照相应项目类别给予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以此保证校企合作的成效。通过正激励与负激励的双重措施,使企业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使企业主意识到支持和举办职业教育是自己企业盈利和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

2.2建立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互动的合作运行保障机制

由各级政府牵头,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同参与组成各级政府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本地区、本行业以及相关企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形成中央、省、市、县的校企合作工作管理体系。

2.3找准校企合作结合点,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学校必须仔细分析各单位的校企合作需求,是希望实现人才储备,还是希望与学校共同开发物流项目,还是希望优化物流业务流程等,不同企业要找到不同的校企合作结合点。学校与企业间应以合同、协议的形式,明确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过程中的责、权、利,保证合作服务双方履行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另外,学校要为企业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满意、学生收益,从而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4学校建立科学严密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必须通过构筑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校企合作管理方法。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学生工学结合的工作现场管理办法、学校对校企合作资金投入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推进深度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强化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2.5学校建立严格的校企合作绩效考核机制和明确的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