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科学的概念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改理念 贯彻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进行了教学的新课改,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新编写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

一、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知识和技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教师一直认为在化学的教学中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知识的价值,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交流、感受、讨论、能力以及合作、兴趣等都是次要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时候总是会将知识讲透彻、讲完整,将知识一点不差地重复给学生。学生就只能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一记忆,这样,教师的确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来掌握好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还需要拓展。但是怎样指导学生去亲自地探究化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与感受却被忽略了,所以才导致了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作用难以提高。

所以,我们认识到,如果想要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就一定要挖掘出教学的活力与创造力,只有将高中化学的教学价值当做改革的本质来将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过渡到将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

二、高中化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的维度不但是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载体

学生掌握与理解化学知识与化学技能,是教师完成化学的教育与教学的目标之一,还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的关键载体。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渗透到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且需要贯穿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变成化学教学的灵魂。如,在讲解金属化学性质的时候,钠的氧化以及钠和水的化学反应等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探究方式,自己概括出来化学元素钠的化学形式,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也开始变得积极了。

(二)过程和方法的维度是高中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同样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维度不但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同样也是完成目标的媒介。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是他们在进行认真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化过程。如果要很好地完成化学学习的任务,就一定要将认知因素加入到其中,需要保持化学的学习活动,一定要将情感因素加入到其中。因此,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强调了教学的过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与体验,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指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不会全部详细地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寻答案。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可以自己回答的,教师就不说,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印象深刻。

(三)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维度具备独立的特点,并且和别的化学教学的目标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高中化学这个学科来看,在教学的目标里,对情感和态度的标准是要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请求,让学生能够喜欢探究化学中的物质变化,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从而感受到化学世界中存在的奇妙,能够参加到化学科技的活动中,具备把化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可以对跟化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赞赏化学中的科学给生活与社会作出的贡献,关注一些和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不断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确地树立好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就呈现出来化学科目的特点,也呈现出来将人作为发展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价值观。

三、总结

本文主要就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新课改理念的贯彻进行了阐述,主要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与新课改之后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进行分析,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进行了教学的新课改,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新编写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通过新课改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红.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J].教学研究,2005(5)

[2]朱玲珑.马志成.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9(3)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 新课改 教学观念 课堂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6-02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历史教学上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多学生爱好历史,上课能认真听讲,但课后的反馈较差,爱看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究其原因,历史是文字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文学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好的理解能力,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历史,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生动活泼的学生天性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的主体作用没体现,积极性没调动,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改变历史的教学观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我从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等多方面反复摸索、反思,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整本教材的内容,可作顺序调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死的,我在系统地了解教材的体系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工和补充。比如,在给初二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根据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我把教材内容归纳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第二板块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三板块,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四板块,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史,相应的材料内容提到一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学习线索清楚,内容生动容易把握,符合学生活泼的天性。学习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二、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细节把握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度与现实可行性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控。我在讲述明治维新一课时,我设定了这样的目标:明确明治维新的概念、原因,内容和对日本的影响,及通过对明治维新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是在吸取欧美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之后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强国。领会中国今天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这样目标合理、简洁,更有针对性。而且,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学目标不断的对内容的整合,总之,制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每个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到一个点上,绝对不能面面俱到、笼统、模糊。另外,目标的制定也不宜多,2―3个即可。

(二)要注重对材料的解读、选择

每位教师在选择、解读材料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己的教学预设并加以实施。我认为,有用的材料,首先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因此,我在课前准备时,先让学生找该课相关的材料,课前统计,选出有用的材料,再由老师进行整合,老师可直接对学生表达自己对学生收集材料的理解和设想,或肯定或否定,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会大增。 如在设计中国古代科学导入时,,我先用古代的一个发明,学生马上否定了,很多学生找来了资料,几番最后终于确定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设计成古今对比游戏导入,学生的兴趣调动充分,又同本课中心明确结合。正式上课时,一下子就活跃了气氛,引入主题,收效很好。

(三)作业要实用,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位留美学者谈他12岁的儿子在美国学习历史课的情况:“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

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之中,即向学生们传输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问题,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考证资料,整合资料,作出独具个性的判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主w,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个性、获得自信心的过程,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我认为这些方法都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抓住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历史的实在体验与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种观点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消除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历史教学是历史课程的实施,学生在课程中如何能实实在在体验和感悟到历史的,使他们去主动接受,才是历史教学

的根本。要做到这些,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主教学

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爱问、有勇气和兴趣去探究,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得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比如,我上课前提一个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由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讲述,其他组可以就他的答案对他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即认真准备,听其他小组讲述时又非常专心,老师再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重视差异教学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自主认识与教师讲授结合 知识迁移 变式法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日益发展、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放在前所未有的地位。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自学能力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难以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更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如何结合不同数学概念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和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认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概念对于相对年龄小、知识少的小学生确实太抽象了,如果仅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也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此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依托形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既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现成的概念硬加到到学生头脑中,不论学生能否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先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慢慢消化;也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自我认知和交流中,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适当合理地选用直观教具,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逐渐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动手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动手、观察、触摸等方法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使他们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既为后面要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概念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有了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对定义进行科学、严谨的讲解,使得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讲授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运用知识迁移理解概念,形成新旧知识的连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通过已知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学习过程。既能“温故”又能“知新”,符合人的认知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整合。教师在处理概念教学时,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联系,还要创造知识迁移的条件,让学生充分领悟新概念的来龙去脉。

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之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具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变化。从而在动手的基础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也为后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探究性学习,教师也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使得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概念教学既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又对所学新知识加深了理解,形成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为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三、运用“变式法”掌握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其中“变式法”就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围绕数学概念提供各种“数学材料”,并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恒在的一种方法教学。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科学概念教学 感性认识 思维方式 思维障碍

一、引言

在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让学员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基本思维方法,使学员形成、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将新概念纳入概念结构或学科结构之中,使学员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把科学概念转化为实践技能,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一个重点。教员在概念教学的活动中应当从使学员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引导使学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形成科学概念,并且要注重学员思维障碍问题的解决,通过加强应用、分层指导等方式使学员最终能掌握科学概念的根本,强化科学概念的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二、学员的感性认识

感知活动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学员获得与科学概念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是生活经验。学员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一些来源于生活经验对一般客观事物的直觉的认识,通常被称为前概念。科学概念教学就是要将学员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教员应当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良好的科学概念学习的环境,以引发学员的感性认识。在一个科学概念所概括的大量事例中,有的事例是含有事物本质属性的例证(肯定例证),有的事例是没有事物本质属性的例证(否定例证)。为了使学员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教员必须注重变式的运用。在变式教学中,教员应首先列举足够充分的、典型的、恰当的、学员熟知的肯定例证,将其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特征加以比较,通过分析、概括这些例证进而抽象出科学概念;再列举足够多的、恰当的否定例证,比较与科学概念无关的特征,从而使学员真正理解、掌握科学概念。

学员获得感性认识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式教学展示有关的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员获得典型、生动、深刻且能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稳定的有意注意,并借助过去经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感知和反映,是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学员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亦需要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思路,揭示现象本质。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往往采用顺序观察、分部观察和对比观察,并在观察中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

三、概念形成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主要源于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学员只有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能形成科学概念。由此可见,思维加工是形成科学概念和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形成科学概念。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而且需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依赖于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不同的科学概念,形成的思维方法不尽相同。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有如下几种。

(1)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2)抽取物质运动的某一属性,得出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量。

(3)用理想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理想化的方法就是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起一个轮廓清晰、主体突出、易于研究、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及其过程的新图像。

(4)概念的组合及发展。科学概念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各个概念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一个概念往往是一些概念的发展,这一概念往往又是另一些概念的基础。因此,依据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概念可以组合或者发展成另一个新的概念。

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若只向学员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员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和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尽管教员在引出概念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时讲解得很清楚,但对学员来说,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生活经验与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思维能力未得到发展,当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出现错误。因此,要使学员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他们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员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科学概念。这是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关键。

四、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与思维障碍问题

思维定势是人们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们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或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思维情景中去,促进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己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固守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不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干扰和不良的影响。相关概念的干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不能区分相近的概念;二是前科学概念的干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对于正确理解科学概念,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员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基本的思维方式;要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组织开展实验,让学员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之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概念;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员不拘泥于某些原有的思维模式,着力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建立新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要利用观察、实验、变式等方法排除前科学概念的干扰,用科学的概念去置换学员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总之,排除思维障碍是正确掌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有鉴于此,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学员学习思维障碍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排除。

五、理解应用与形成结构

教员让学员明确科学概念的内涵,了解科学概念的外延,加强科学概念的应用,形成科学概念的结构,是掌握科学概念的根本,对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定义科学概念

对于科学概念的认知,可以先让学员根据获得的感性认识自己概括出概念的基本含义,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可以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种方式的实现前提是使学员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引发学员对科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思考。科学概念的内涵是科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现象、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科学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科学概念所蕴含属性的全体对象。在确定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通常要用到比较、分类等思维方法,故可以培养学员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

(二)强化实践

一切理论和概念都源于生活实践并最终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衡量科学概念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将科学概念付诸于实践中,以巩固、深化、活化概念,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员要注意总结和分析学员学习科学概念的思维障碍,了解学员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问题,让学员从多视角、多侧面予以思考和辨识,使之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三)针对不同层次学员分别引导

由于科学概念一般较为复杂,因而要求学员一次性理解科学概念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学员理解概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领会、运用、完善、扩展四个阶段。领会阶段,主要是初步理解概念的定义、内涵及外延。运用阶段,主要是直接应用初步理解的概念来分析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完善阶段,主要是理解全部内涵,掌握外延,明确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扩展阶段,主要是深刻理解和熟练、灵活地运用概念,即概念的深化和活化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的时间衔接比较紧凑,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作必要的铺垫,后两个阶段之间可以有一段时间间隔。为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阶段和不同学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分类指导。

六、结语

学员基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只有将新概念纳入概念结构或学科结构之中,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内涵。教员应根据科学概念教学的特点,帮助学员形成合理的概念认知结构,使之掌握系统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概念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技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5

满洲里市第六中学前身为满洲里铁路中学,自1951年建校至今已经有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其在教书育人的神坛上培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2003年底她从铁路企业剥离,2004年九月正式更名挂牌归属满洲里市教育系统后至今已七年多,我们是伴随着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尾声和“十一五”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的,可以说我们在课改的队伍里是一个迟到者。

2007年3月至今的四年,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剥离归属后的种种矛盾也越发突出和尖锐,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校舍的陈旧和生源状态,我们的生源由原来铁路职工子女为主变为由百分之75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组成,现如今我校生源近百分之九十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同时生源急剧减少,我们的生存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立足现实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教研活动,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面对近百分之90的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极不稳定和家庭教育极度滞后的生源,面对社会各界的怀疑目光,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面对部分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质疑和困惑,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学生的成绩还是无法追赶上兄弟学校,我们与自身比较,发现成绩的提高也不明显,并出现反复,于是我们不能不思考、不改变。改革就会有问题有碰撞,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甚至我们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我们也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2005年开展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3月我们展开了所有学科“教材过关”活动,教材过关,教师需先过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了“教材过关”考试,旨在倡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立足生源现实抓住教材,让学生先学会教材、重视教材。对于我们的生源来讲,落实教材的知识点、落实课后习题具有重大意义。在活动中观念的转变是极其艰难的,让老师们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于是 2009年10月我们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全员教材过关达标课活动,参与活动教师共56位历时两个月。大规模的达标课给了我们诸多的反思,这是一次调研和摸底,这次活动让我们坚信“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是正确的方向,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教师队伍的现状、学生生源现状和学校管理的现实困难,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规划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从更细微处入手,不贪大贪全。因此2010年3月我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1”教学新模式,先从数学学科开始了更加细致的新一轮课改模式的探索。 “5”是指1,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2学生自学(即先学),给出自学指导;3自学成果展示(发现问题,调整预设);4教师精讲(即后教);5当堂训练;“+1”即课外作业(即效果跟踪)。“5+1”模式就是在新课改进程中,在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多媒体运用与教材使用、关注全体与培优等诸多矛盾冲突中,在我校现实的困境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5+1”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意义就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的基本原则是真心实意的关注学生学会,想方设法把大多数的时间还给学生;关注课堂的紧张、高效、有序;关注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数学为龙头,以政史和语文为跟进,进行有效探索,并以此辐射其他学科。如果说“教材过关”的提出是对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市级优秀课题成果的延伸和深化,那么“5+1”模式就是“教材过关”理念下洋思经验与我校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又一次创新。“5+1”教学模式使得我们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平台,教学成绩已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教材过关”引领语文学科进步明显,政治历史教学更加注重教材的知识点处理和课后习题的落实。

全员达标课活动中让我们看到教师队伍自身的观念问题,更深刻的认识到关注教材、关注课堂教与学的实效、关注学生学会、关注学生能力的核心意义就是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教育发展、关注学校生存、关注学生一生幸福。

“我的习惯”展传统育人风格特色

罗林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在家庭的学习却贯穿我们的一生,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决定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六中的孩子已经输在了家庭的教育上,我们的老师们不想让他们再输在学校的教育上,在我们苦苦追寻的育人之路上,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植根六中的每个角落。

“我的习惯”主题德育活动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育一个奇迹,我们创造条件开展课间操队列比赛、冬季冰上趣味冰雪游戏课、大课间跳绳、踢毽子、打布子等阳光体育活动,克服困难安排每周四节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师资条件开设管乐、合唱、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美术社团班。无论是简陋和陈旧的教室里、无论是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也无论是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还是习惯社团的活动室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这些有缘来到六中学习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工作不稳定,隔代抚养和离异重组或是单亲的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们找回自信,让他们能学会怎样去学习、让他们养成读书、做人的好习惯,给他们学飞时种下一棵可以驻足的树,这棵树是心血、是精神、是方法、是平台、是爱、是指引、更是有教无类的素质培养。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他们,我们是师者,我们要用爱点染生命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城市里,我们以走近寒门的方式进行家校联系,让许多家长感动。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应有自己的高贵信念,正确对待差异、坚守职业的平凡。我们的班主任、科任、德育部门的领导,走近我们学生的家中的目的就是,近距离的关注我们学生的生存环境,找出他们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给予我们家长最直接的帮助和培训,这项工作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引领教师走上科学研究的幸福之路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立足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逐渐让校本培训常态化和校本教研主题化,同时,校级领导积极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我校青年教师现在成长很快。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和课题研究中以课例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不断研磨—实践---再研磨,让我们的老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走的更加扎实稳健。

2005年由吴校长主持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践研究,于2008年10月结题,并被评为满洲里市优秀课题;语文组教师参与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研究”得到了我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三年来取得丰硕成果,2010.7月通过结题,先后有70多位学生在“创新杯”写作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位语文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六中冰坛展育人特色,冬季体育创课题风采,2010.12市级校本课题“解决北方户外体育难题”顺利结题;“历史上的满洲里”是一个极具乡土特色的研究课题,此项研究在我市的各校中尚属首例,我校历史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做了大量的乡土史研究,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极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课题是在我校网络班教学的背景下提出的,此课题显示了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立足现实需要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市级课题德育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及生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具有普及的价值。尚在研究中的课题是:书香校园建设课题,小初物理课衔接的研究课题,自治区立项课题 即《“教材过关” 主题教学策略实施研究》,和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新纲要描绘宏伟蓝图,新德育成就美好人生

却顾来时路,飞花屐齿新。七年的课改之路,我们由迷茫到理性,由稚嫩到逐渐成熟,由困惑到清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星星之火到星光灿烂,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位于市区却因种种客观原因导致的生存压力空前严重的学校而言,我们呼唤改革、我们必须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变死水为活水,唯有改革才有走出困境的机遇。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载体;转变;教学;传统观念

1.教育与教学的主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两大载体

1.1教师改变“自我”

1.1.1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位置,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潜能,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结果的评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和自信心;

1.1.2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改观念强调,教师不再在课堂上以多讲题、多问题、多考察为形式,而是打破格局形成民主,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

1.1.3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着:新课改要求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关系,而是要以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精心设计,赖心引导,使学生质疑时探究、探究时思考、思考时学习、学习时解答,从而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1.4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变为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上过每一堂课后,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部内容进行反思,研究而总结出经验、措施和策略;

1.1.5教师由原来的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因材施教的重新研究、运用和发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是一味的执行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要多策略的灵活性的实施用好教册,在不同层次上层面上掌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1.2教师学会如何“认识”学生

1.2.1学生需要发展中认识: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当正确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密切的关注、有效的发展、规则的促进,使学生愉快的健康的成长;

1.2.2学生需要了解中认识: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因材施教的实施用运,必得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由于遗传来源、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绝对不同而差别很大,掌握这些宝贵财富的目的,为发挥特长优势和改变不足为目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

1.2.3学生需要教育中认识:新教改要求教师要时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及时沟通、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造成很多弊端及其改变策略

2.1很多弊端

2.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能按照教学程序学习考试升学所必须的知识;

2.1.2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只能听取名词解释、跟老师背诵习题答案和做大量的应试习题;

2.1.3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备了很多教案、讲了很多内容,但是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知识;

2.1.4社会效果太差:学生在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历时三年,所学习的内容包含法制纪律、理想情操、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应该说是“能够适应社会现状的需要”。

2.2改变策略

2.2.1教学要研究:似乎看起来“研究”二字不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是细细思考“研究”就是“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

2.2.1――1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获得、懂得以及知道更多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把教册读通找出重点精华、把资料找多寻出参考价值、把教案写好总结真实有用;

2.2.1――2关注时事政治:课本的思想政治内容似乎是固定不变,而时事政治则是一个地区、国家以及世界随时随地发生,具有生动性、联系性和影响性,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既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促进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副食品”;

2.2.1――3综合运用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把案例融于理论实践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突破”思维的“闪光点”中获得方法、取得经验、得到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2.2.2教学要探索:探索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也是“沙里淘金”的方式方法;

2.2.3教学要创新: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2.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论书本知识、教学参考或者网络资料,都属于理论范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细掌握了就应该付诸于实践;

2.2.3――2时政与兴趣相结合:时事政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学生了解这些就能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但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2.3――3写作与爱好相结合: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果把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用来指导写作,那么他的写作一定很优秀;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本编辑了很多阅读资料,就是引导学生提前阅读、自由思考、实践写作、提高兴趣爱好、实现学用结合。

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要作用

3.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方法是为其服务的,因此,选用的方法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行之有效,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还要根据课堂实际,以“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为原则进行选择;

3.2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可能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在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后,再选择;

3.3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人翁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注重全面性和思维合理性,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3.3.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常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3.3.2要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道德观点的讲解能够被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