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1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校园中各处可见的、有形的、自然文化特征,它们显示在校园空间,体现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具有某种强制力量,它们通过自身存在价值,让学生耳濡目染,在学生对校园物质文化解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形成学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2.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上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校园文化中除了不断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各中小学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注意体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容。与此同时,必须对传统育人观念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是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首当其冲地贯彻人文精神,要学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学习权利,开放课堂、开放教学,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在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承认学生的多元智能,绝不能只用分数的高低和驯服听话来评价、衡量学生的优劣。二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事实上,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最有效、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其个性的充分展示和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营造"学习超市",让学生在学校里有更多的学习自和自主选择权。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际关系文化和学习文化,培养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发展学生生动活泼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选择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同时不会因为如此而受到讽刺与打击。三是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强调科学、规范的管理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建造集体主义和爱心世界的人文精神。不容否认,目前许多学校管理者往往处理不好科学管理和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习惯于使用管理制度去管、卡、压学生,美其名曰:"一切让制度说话"。但是,在人们的生活实际当中,有许多问题不是制度可以解决得了的,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不能只靠规章制度说话。如果只靠制度说话,忽视人的心理问题,这就严重的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3.坚持高格调,把握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
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格调,让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高扬,剔除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一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二是优化社会大环境。三是加强人格的力量。四是建立系统的教育工程。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国外校园文化建设先进经验。西方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其经济的发达而发展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国的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较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为了尽快缩短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使我们早日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然而,国外校园文化与我国有着诸多方面的差异,如社会历史条件差异、时代特质差异、价值体系差异、理论基础差异等。面对城市与农村特点兼顾、东西方价值观念碰撞直接、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织剧烈的珠三角地区的特殊环境,大朗中学在学习借鉴国外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更加注重批判地吸收、借鉴西方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4.倡导多样性,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一是建立健全校史展览。校史展览是一个学校历史的形象再现,它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教育、凝聚和鼓舞作用,它能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学校精神代代相传,成为鼓舞师生开拓奋进的精神动力。二是确立并精心布置能够体现本校特征的校训、校园标牌、路标、雕塑、艺术走廊等,形成鼓励师生开拓进取、努力奋进的校园环境,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校园节日,如完善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这些活动既是展现学校风采的机会,又是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好形式,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园节日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使它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四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活动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供给了学生交流、借鉴与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朝着高格调、高层次方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五是积极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教学系统以外自愿组织参与的某一方面群众性的活动群体,它既强化和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特殊素质得以展现,爱好得以发展与升华,又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新的学习锻炼机会。六是多组织知识型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如演讲赛、辩论赛、知识抢答赛及其它智力竞赛等,学生以学为主,学用结合,最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七是积极开展"双休日"系列活动,国家实行职工"双休日"制度后,学生活动的时间增长了,自由空间扩大了,因此,在"双休日"适时地开展活动,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八是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好学上进、积极进取是青少年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这种积极精神,广泛在校园中开展争创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文明个人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造就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九是积极举办学校、班级墙报与学习园地,使之成为师生关注,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的圣地。十是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2
一、构建龙文化的充分理由
我们的来龙新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明朝中叶,这里原是方圆百里的湖泊(后据考证是地上湖),名日“白鹿湖”,湖边垂柳依依,湖内波光粼粼,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一云游僧人露宿湖边,夜见一条巨龙盘旋湖上,遂就地结庐建庙,取名“来龙庵”,庵主虔心向佛,遂成得道高僧,坐化后肉身不腐(即木乃伊),只有左耳被虫食,法身端坐庵内数百年直至期间被焚毁(法身被焚一节无数目击者证实)。因龙结庵,因诚得道,从此此地虽经历朝历代无数次行政区划然必以“来龙”冠之,后沿袭至今为来龙镇,现在改名为来龙新城。
在来龙这片热土上不仅有许多龙的传说、龙的故事,还有一些龙的建筑、龙的民俗,如龙凤街、赶庙会。更有一些龙马精神的人,如享誉世界的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我校把龙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以此作为切入点解读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地方历史,继承和发扬一些乡风民俗、风土人情,其根本宗旨在了解来龙的历史渊源,挖掘来龙深厚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来龙中心小学特色的校本文化,育好更多的龙马精神人。
二、实施龙文化的具体方案
1.制定方案阶段(2016.03-2016.04)
校长室经过调研,制定初步的“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讨论稿),并公开征求师生的意见,完善方案,最后提交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座谈会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和建议补充完善。
2.宣传发动阶段(2016.05-2016.06)
(1)“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会上校长室对打造“龙文化”学校特色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2)营造“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氛围
少先队负责布置橱窗、宣传板报,校长办公室制作宣传横幅,并负责悬挂在教学楼,教导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3.近期目标落实阶段(2016.07-2016.12)
(1)成立校本文化建设筹备组,制定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文化(“龙文化”)建设方案》
(2)“龙文化”的发掘与本校龙文化内涵的打造与丰富。发动广大师生通过网络、典籍等渠道搜集积累“龙文化”素材,重点在于通过自己对素材的加工创作出具有砹特色的龙文化。
(3)班主任利用班队会课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并让学生人人会讲来龙庵的传说,会讲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影响、龙的文化等。
(4)分年级段建立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
一、二年级: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儿歌组(语文教师)、舞蹈组、合唱组(音乐教师)。
三、四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摄影组(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
五、六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书法组(语文教师)。
三~六年级教师“龙文化”活动课内容分工表
(5)活动时间
我们将利用班队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以及阳光体育等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特色建设活动。
(6)形成一些艺术品:绘画、手工品、泥塑、刺绣、诗歌、篆刻、舞龙等。
4.中期目标落实(2017.01―2017.06)
(1)对近期目标落实情况再次进行展示、评估。
(2)落实校园“龙文化”宏观设施,邀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实施。
(3)面向本校师生征集新校区道路、主体建筑、景观景点等有形硬件名称。
(4)制定特长生标准,评选特长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5)校级配套活动的开展。
①举办有“龙”图案的剪纸、书画展。
②6月1日举办首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对前期成果进行展示。
(6)对前期艺术品进行加工润色,产生市场经济效应。
5.后期目标落实(2017.07-2017.10)
(1)学校的有关“龙”的第二课堂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个性,形成整体性特色。
(2)学生能传承龙的精神,审美情趣、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价值观等都有明显提升。
(3)举办第二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
三、“龙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育好了大部分师生
1.学生在龙文化活动中变得有精气神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龙文化”课题的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舞龙学生的日记,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都变成“小龙人了”。
2016年6月1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是星期三,虽然外面很冷,伴着凉丝丝的细雨,但是我们兴致还是很高,因为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听说,还有航拍,大家兴致能不高吗?
第一个节目是我们的舞龙,在此之前,放了段音乐,很长,我着急死了。
终于开始了,我冲上去。虽说有点心慌,但自己压制住了。看!我们的“八字舞龙”、“单侧起伏”……场下掌声一片。当摆到“长城”时,我离音响太近,非常吵!自己心里默念着:“不管了,拼了!”到第三段的时间,我真的拼了,喊都喊破音了!我一直在和张旺说:“三、三、三……”意思是单侧起伏小圆场和跑斜圆三圈,因为还有很长一段音乐,所以多做一点。
最后,公布我们的奖次时,我紧张极了。当听到是特等奖的时候,我又开心地笑了。
这位男学生有1米65高,在没参加舞龙队伍前,上课时不爱举手,老师硬请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紧张地愣站在那儿,嘴乱动,就是说不出话。可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舞龙训练,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声如洪钟,朗读更有感情,做起事来利索,写起文章来笔下如流水。
总之,舞龙队员们都养成了“耐心做事、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等良好的习惯。
2.教师在龙文化的氛围中,变得敢试敢闯,乐于合作
有几位年轻教师,以前老认为自己是农村教师,不敢尝试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结果他们受到了龙精神的鼓舞,踊跃挑战市级赛课,结果纷纷获奖,还有好几位获得了省级赛课二等奖。以前不大乐于合作、奉献的一些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看法,共享资源。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6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它对传统的校园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师生产生了影响。如何利用好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作用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现状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的精神氛围,师生在这种氛围里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并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形成其价值观和世界观。鉴于网络的迅速普及,高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平台,便于师生进行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和休闲娱乐。虽然网络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所以,网络文化有好的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不好的一面,起到了消极作用。
1.1 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网络文化有其积极的作用,第一,网络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可以求助于网络,并且可以得到满意的回答。第二,网络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的开放性和普遍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网络吸纳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资源。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都可以轻松获取这些文化资源,学生也不例外,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学习,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升了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文化素养。第三,网络文化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很可能演变成心理问题。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他们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聊天等方式,把心中所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想发泄的不满释放掉,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
1.2 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
当然,网络文化有其积极作用,就有其消极作用。首先,网络文化严重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网上经常接触一些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无形中难免会受其影响,使学生对善恶是非、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产生模糊的标准,盲目追求个人享乐、刺激的生活方式。其次,网络文化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人际交往,学生经常泡在网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使他们减少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去网上寻找解决方法,使现实生活中的感情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其会削弱人际交往的能力;最后,网络文化冲击着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网络上的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资源的使用没有具体的法律和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陷入沉迷的境地,比如玩网络游戏,而学生处于一种无法自我控制的状态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2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基于对网络文化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分析,高职院校应拿出有效的建议与管理对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的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
(1)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视度,把它纳入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中。只有把网络文化纳入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中,才能真正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才能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功能,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的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全面推进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这支队伍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深厚的计算机知识,这样在传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过滤网上的不良信息,才能利用好网络上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学校就要出台相应的对策,对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给予其各种奖励,以激励他们向这方面努力;在评聘职称上,向这方面的人才倾斜,提升他们的待遇。总之,所有的对策都是为了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而建设和管理好网络文化。
(3)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设贴近学生的网络文化,凸显学校网络文化的特色。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把网络文化打造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把本校的文化底蕴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和学术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把网络文化创建成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内容体系,发挥其引导和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校园里学生可以方便上网,在网络上多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板块,比如论坛、成果展示等,使学生有说出自己想法、展示自己成果的地方,多展示一些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网络文化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网络文化才能被充分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勇飞,王建新.新时期我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理念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45-02
从私塾到现代的大学,课堂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课堂被赋予了更多功能,不但要承载传授知识功能,更重要的是肩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任。构建良好的教学理念文化,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与培养质量。
一 课堂理念文化的含义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堂理念文化从不同视角有不同解说,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即课堂文化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被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包含教师、学生、环境三大要素,只有这三个要素和谐协作,才能形成独特的课堂文化。
二 医学院校课堂理念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不清晰,缺少文化气息和热情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阵地,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担,肩负着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重任。或许是由于学生深感责任重大、学习任务繁重,或许是学校对学生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不够热烈,缺少现代文化气息。
2.课堂较大,不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文化
从1999年起,随着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招生人数大幅扩大,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投入与建设,教学资源仍然相对不足,无法与学生人数相匹配,现在大部分高校为节约教学资源及办学成本改原来小班教学为大班上课,通常是200人左右一起上课。这种大班上课难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文化,不利于教也不利于学,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3.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
灌输式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课堂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成为课堂文化的控制者,学生极少参与课堂相关活动,学生难以有自己的见解和思维,只是简单复制教师的思想,不利于课堂文化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4.学生职业思想不成熟,对学习缺乏热情
我国是应试教育,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忙于应付高考,接触社会的机会极少,进入大学后,由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也全然不知,将来的职业更无从想象,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压力,被动学习,缺少热情。
三 医学院校课堂理念文化构建的策略
1.积极建设校园,营造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注重人文气息的塑造,将校园建成公园风格。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成长,放松心情,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寝室和教室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休息好才有精力投入学习,才能确保学习效果与质量。学校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为教室、寝室添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设备。
2.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文化
高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根本,要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文化。第一,要合理安排教学,遵循教学规律。现在大学学习任务繁重,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防止学习疲劳,在安排教学时尽量理论和实践交叉编排,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人数应以少为原则,避免学生因教师的频繁轮换而无法适应。第二,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本着“以生为本,为生着想”的态度,积极做好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根据课程和学习内容选择以问题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范例式、发现式等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第三,加强教师内功修炼。科技日新月异,不学习将被历史车轮所抛弃,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内功修为,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3.构建和谐的课堂理念文化
和谐即和睦协调、和好相处,促进人和人之间和平共处,相互信任,和谐够促进社会发展。作为大学课堂,和谐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课堂理念文化。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是由师徒关系逐渐演变而来,向来师傅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存在如果徒弟不听师傅的话,师傅是不会将全部知识教给徒弟的现实,徒弟对师傅只能言听计从,根本不能提意见和建议。虽然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加人性化,但有的教师们高高在上,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学习,且上完课后极少再和学生见面,师生之间交流机会极少,这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自豪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低姿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取得学生的信任,增强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认同感,这样教师更容易开展教学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应当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不能贬低教师,避免学生上课不听讲——教师上课没有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师认为学生智商低的恶性循环。
第二,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是授业解惑的地方,好的课堂环境,不但使人心情愉悦,在轻松的气氛掌握知识,而且更能发挥想象力,锻炼思维。学生之间要和谐相处,要相互谅解,不能相互攻击,要有竞争意识,要大胆地表达见解。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在课堂解答,也可以在课后和学生交流。
第三,组织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缘聚到一起,组成了大学生活的班级,大家应当感到幸福,要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积极维护其荣誉。学生管理者应当积极引导组织有益活动,增强学生班级、学校荣誉。可以以班级的形式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定期看望敬老院老人、为社区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同时也可以放松紧张学习的神经。
第四,树立机关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抛弃形式主义和作风,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努力做好服务。学生是学校活力的源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树立一切工作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对学生反映较大的食堂问题、寝室问题、教学安排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及时告知学生,得到学生的谅解。
良好的课堂文化,有利于学生构筑自己的理想,形成创新的思维;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和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扩大学校影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
[2]唐春萍.浅谈教师教学观念之于课堂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57~59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 新升职院 高职氛围 校园文化 构建与管理
1 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教育的育人功能
1.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它主要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根据高职办学的特殊定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了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院“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高职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职院的校园文化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同时精神文化也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
1.2 新升格职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系统,它要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园风气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不论百年老校,还是只有几年历史的新校都有其校园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使清华百年不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作为刚升格的职院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生源与其他高校比较,文化基础较为欠缺。这使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然而,新升格的职院却往往存在一种偏见,即重规模发展,追求办学效益;重硬件设施建设,追求办学条件的完善。对短时间内不易见效又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就在紧张和忙碌中被忽略了。因此,新升格的职院要树立全新的理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忽视或淡漠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势必将大打折扣。
1.3 高品位校园文化对高职培养特色人才的特殊意义
高职院校既要赶超国际技术水平,又要适应国内地方产业调整的需要。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决定了高职教育要在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基础上,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新型人才。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除职业能力外,人文修养也应提到一个极高的地位。没有人文修养,具有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个人修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能力失去价值。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育人氛围,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提升“人”的修养和品行。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就是要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备与所学的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
2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2.1 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之根本
(1)按照“职”的要求加强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作为高职院的硬件设施、人文景观,因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显然,新升格的职院原中职阶段的物质文化基础再也不符合高职育人的文化品位。因此,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高职育人的要求长远规划,整体实施。要有意识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布置和设计,要让人们在美景交融中体会和感悟一种理念,一种特色,一种人文精神,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在物质层次上处处突出“职”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布置,除有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还必须有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让学生从行业日新月异变化中体味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动力。
(2)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校园制度文化的创新。制度文化作为高职院的一种“法文化”,它是通过相当的制度规定来诠释文化的内涵。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进而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新升格的职院要重新建立起适应高职院校情况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涵,创新管理的模式,在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讲求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既以法束人,同时又要给予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其在制度规范与约束下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品牌文化。
(3)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也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精神文化在三种文化中属较高层次,学院要以完美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来保证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新升格的职院要竭力打造出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从而体现一个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同时作为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出学院的一种精神。
2.2 以“两个课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
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比较多,首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打破单纯传授形成技术能力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知识传授中狭隘性,拓展知识的广度,显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生对于知识在文化视野的吸收和重组。其次,要深化知识的学理内涵,将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使知识在技术能力形成过程中,不仅是一种经验的引导,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实现。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外,还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富有情趣、适应于学生爱好的文化内容引进校园文化中来,这种情趣性的文化活动诸如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商界精英及成功人士开办讲座;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动画美术作品大赛和计算机编程成果展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补给,情趣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最终达到能力得以提高和人格得以升华的目的。
2.3 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不断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学生通过它可以更容易、更快捷地接触到各类信息,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良信息。同时,信息化的过程也影响着校园人内部的心灵、价值观以及外部的行为,不仅将改变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也将使校园人的生活、工作、娱乐等行为方式发生转变。所以,正确认识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以积极和包容的心态赋予信息化技术更为积极的文化涵义,有意识地吸收有意义的网络文化,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使它和校园文化和谐地共生发展,从而正确把握和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是当前新升格职院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4 以创新文化活动为手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高职院校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新升格的职院随着办学历史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本着以学生的内在成才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激发他们自觉地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人类的进步而积极开拓,奋发努力。为此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一是思路上,要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二是内容上,要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给,情趣的添加和视野的开阔,更是人格的升华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方式上,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校外,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校园文化的建议范文6
1地景构建———山居
在谈到浙江音乐学院的建筑与规划之前,我们先把规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就是在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多以“三横三纵”“一圈一轴两线”等为概念模式的规划。在此我们将其命名为“蓝图式规划”,即考虑各区域安排中,人群进行各项活动时的效率因素。在各区域的人群活动功能定位基础上,配比空间、能源、交通……以上这些都重在考虑实用、高效、便捷。这类习以为常的规划与思考模式,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福特汽车工业流水线。即通过计算与分工,将各功能区域匹配在快速运转的工业流水线上,它集中体现了生产方面的集约、高效。从此,直线纵横的结构方式也就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范本。功能主义生产方式类型的城市建设,使得在一般的城市区域内,建筑成行排列,环境成为穿插其间的附属物。另一类,区别于“蓝图式规划”的,则是更加强调历史性积累的建设规划。此类规划的成型,从山、地、河流的地理条件约束开始,随着人群传统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与生活、风俗、历史等更多相关内容相联系的建设成果呈现。这类成果更为生活化,具有丰富的地域性和具备文化意蕴。我们在此称其为“有机生成式规划”。浙江音乐学院在规划与建筑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方面,对前两种分类作出了综合性的考量与应答,在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景的概念。即参照上述“有机生成式规划”,在考虑功能安置的基础上,追求表现方式,力图产生有机的、劳作中的、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并充满生命力的地景。所谓地景,自然景观与建筑的融合可粗略的分为有机可生的地景概念和设计性的地景概念。有机的,又称作劳作中的,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充满生命力的地景,对应前述“有机生成式规划”概念;而设计性的,是一种人为营造的,让“自然”努力适应建筑的地景,也出于前述“蓝图式规划”概念。虽然设计性的地景在初步成效上可能会更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无论从建筑还是环境的自身生长发展来看,有机的结合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自然融合形成的地景概念主要由两个因素组成,即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而两个因素融合构成的地景概念也因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选址环境(包括对于环境的利用、保护、破坏情况),建筑本体(建筑形制与构成),以及两方面考量的综合处理,相互融合。因此对于音乐学院建筑的地景面貌分析就可以依据这样的逻辑来进行。建设中的浙江音乐学院,建筑群有机地融入群山环抱的地形环境中。
(1)其外———山水环绕,因形就势。音乐学院选址转塘镇象山,群山环抱,曲水蜿蜒,环境宜人。音乐学院落成的思路也紧扣“钱塘山水,富春山居”的地理意向,充分保留原有地貌形态,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保留更多原生态储量。从基地原有的自然肌理上,梳理出“经络”,依脉络布局来“生发”建筑,既不会破坏原本的自然环境,也让在自然中的音乐学院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无论对于学校还是音乐、艺术这样的概念来说都无疑是十分宝贵的。
(2)其本———庭院错落,面貌纷呈。由环绕的道路与水系,串起每一处聚落式庭院建筑。建筑依各教学院系的专业取向各呈面貌,大型教学建筑中,穿插廊道、亭榭,从而造就出层次丰富、多彩纷呈的艺术气息。建筑的材料与取色尽量贴近中性色彩或原色,减少了工业与人工的冰冷感,使得建筑面貌更加原生态,更好地与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
(3)其间———有机地景,相辅相生。造校园不止在造屋,更重在造境。将景观按公园、庭院理出层级关系,从草坪林带、果林到院落园景与花池矮垛;从开放包容的户外逐渐到隐秘独享的中院;从疏朗大气的共享性到宁静亲切的相属感,既可眺望期盼,也宜于凝神思索。这样的环境与造景,使得在环境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境体验,浙江音乐学院夜景,两个建筑单体与地景相辅相生。
2公共层级———音院
公共性建筑的另一大要点在于“公共性”。简单的三个字,却是指人与人交流活动的不简单。人的成分越复杂,交流越多样,越需要这个公共场所中可能涵盖更为丰富的公共层级。而公共层级越丰富,建筑所要承担的功能性职责就越复杂。在设计环节中理清这些层级,可让空间在公共性的建立上产生更多的积极作用。
2.1校园公共层级的分析
校园无论从物质还是从人的角度,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环节的公共性问题。如何来为复杂的校园中的公共关系进行层级划分呢?公共层级的划分依据是明显的人群关系,校园中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大学校园不仅包括教学活动,还有一大块是学生及部分教职工的食宿生活,因而在校园内部环境里还有后勤、医疗、管理、服务等人群,增加了人群关系的交集选项。但无论如何复杂、如何细分,它们都是在校园环境内部,即小环境内的面对面的一种日常生活层级的公共活动,即校园层级的公共性。对比日常的、内部的层级,则是对外的、校园与社会之间发生的城市事件,即社会层级的公共性。这样的人流会更加多样,如学生家长的参与、学生校际间同学朋友的活动,校园招聘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或者公益活动,甚至是学校的教学成果(尤其是音乐学院独特的教学内容,诸如音乐会、各类戏剧类表演、艺术展示交流等)对社会的展演等。这种社会性层级的活动就不再是校园内部的了,而是面向城市,甚至面向全国的、跨国的、国际性的,处在无限放大的公共空间中,它们甚至是很抽象的互动交流,早已脱离了面对面而具有的影响。基于从校园层级与社会层级两个大样,开始一系列对于校园公共层级的梳理,接下来对于每一层级的公共性活动在音乐学院这个实践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及应对措施,就可以有一个相对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2.2音乐学院校园公共层级问题的应对
依据上文分析的公共层级分类,首先来看日常层面。南区学生公寓周边对应学生服务的生活区广场街道设计,提供了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超市和活动空间。艺术工程学院与文化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相连设计,建筑各体量间的夹角空场也为非表演艺术的师生提供了休憩、活动的主题性场所。北区戏剧学院与舞蹈学院共享的活力中心,为表演类学生提供了晨练、小型表演活动的场所。中心广场和景观湖则为音乐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和情景相融的极佳练习场地。然后,从社会层级来看,学院作为音乐教育场所的特例,舞台表演、露天表演以及媒体宣传等多方内容的要求被植入设计的诸多环节,使开放性和自由交流均得以展现。南北两个主入口,即北入口七玄汇音广场和南入口水乐礼泉广场,是带有音乐特点的大型公共空间,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的外形形象与入口形象。入口,是外来者第一眼的感受,也是离开者最后的印象。它意味着频繁往来者最熟悉之形,是精神家园所在。前来了解学院的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参加每年艺术招生考试的考生,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典礼,或许都会将这里作为合影留念的地方。南区的下沉式体育广场,一方面承担着在校生日常的田径、足球等体育运动,年度运动会等大型竞赛活动;另一方面,下沉式的看台,结合体育馆为背景的主台设计,使其成为能够接纳社会大型公共活动(如西湖音乐节等)的可能场所。北区山音剧场是音乐学院面向社会服务的音乐厅、剧场和影剧院所在的位置。这里必将成为未来社会活动及校园活动交集丰富的场所。中心欢跃音阶广场是音乐学院独有的公共广场空间。音乐与表演专业在民间有着在露天公共场所表演的传统,艺术成就了场所的文化性与公共性,欢跃音阶广场则为艺术形式的传统在场所上给予条件。整个园区规划中,各个分院在一楼独立设置文化展馆:音乐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艺术工程学院、文化管理学院与人文学院各具特色的展馆,展现了各自艺术学科领域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并从整体上相互联系,构建起浙江音乐学院这所“音乐的博物馆”。
3灵活开放———多义空间
如果从领域上来看,前述两个问题———建筑与景观和公共性层级划分———前者是纯建筑学的问题,后者则是任何学科都可参与、都不得不参与的共同性问题。如果前者还可以通过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设计进行基本的解决完成,后一个共通的问题却是设计需要克服局限来努力筹划的。如前所述,公共性层级的划分是依据人与人活动来进行的,是人的问题,而前期这个问题的最终成果,也是参与到其中去的人。设计作为一个直接与物质环境相联系的存在,前期只能对解决问题提出一个假设、条件、可能性,这却恰恰是现当代设计的一个不可放弃的任务。当设计从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它的身份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艺、工具,而是拥有了自身的思考和灵魂。现代设计的指向性并不是直接解决问题本身,而是提供一些可能性,即在功能性设计目的中添加可能性。这里提到的“功能”不是狭义功能主义概念中的那个同音词。在建筑设计,尤其是公共性建筑设计中,单个场地符合单个功能条件是低级的、机械的、落后的功能主义;而多义空间,才是现代设计理念中的核心概念。空间在新一代的设计师手中拥有了多元性、混合性、复杂性和更多的可能性的特点。建筑物是死的,但是其所承载的功能与职责这些牵扯到人的内容却是活的,僵硬地划定区域单一职能的设计思路在面临开放社会的开放性时显然落伍。因而在新空间定义下,对于空间的多重利用以及对场地的重新诠释也是音乐学院建筑与规划的闪光点。例如:中间区域林荫休闲花园中的音谷云廊,结合钟楼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遮风避雨的休闲空间。云廊南北兼顾的均好位置,也将成为未来公共信息的中心位置。它可以承担新生报到、学生会纳新、校园招聘会等活动并作为其内容信息平台。北区戏剧舞蹈楼之间的古台新韵,是将老戏台在此复建。既活态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学生与社会表演团队交流实践提供了平台。学生是最富有不确定性的人群,打破死板的框架,撕掉固定的封条,层出不穷的创意与对旧有事物的全新定义本就是艺术类学生的擅长,更是艺术教育所期待他们去做的事情。功能灵活多变的校园与建筑设计寻此线索,为学生们的创、思提供了铺垫。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