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1

[关键词] 高技术企业 研发人员 压力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和唯一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但伴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同时,作为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的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沉重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影响员工个人绩效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因此,高技术企业应当采取多渠道的压力管理策略以缓解研发人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期达到完善组织管理,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一、压力与压力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蒂芬•P•罗宾斯(2005)所著的组织行为学中对压力的定义,压力是一种动态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渴望的目标相关的机遇、限制及要求,而且个体感觉到的是其结果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压力总是与限制和要求联系在一起。前者阻碍人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后者是指丧失了一些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潜在压力转化成现实压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活动结果必须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个结果必须很重要。无论条件如何,当个人在能否抓住机会、能否排除限制因素和能否避免损失这些问题上无法确定时,压力就会产生。也就是说重要性也是个关键因素,如果是否拥有这份工作或者是否获得晋升对员工来说已经无所谓的话,员工就没有理由在绩效评估过程中感受到压力。

二、压力的潜在来源

将压力的潜在来源分成三类:环境的、组织的和个体的。

1.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造成了组织环境不断变化,大量的商业交易以不断加快的节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对组织的绩效、内部竞争、技术更新、组织灵活性、低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员工的压力自然就会增大,例如全球化造成大量员工冗余,裁员与降低成本使得给留下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持竞争力,很多公司采用了层级式结构以及自我管理团队等方式。

(2)技术进步除了全球化的冲击,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工作环境造成了影响。技术的进步使得很多工作自动化,从而减少了人员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并且对员工的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人们还发明了技术压力一词,已表示在高科技工作环境中员工所承受的困惑、紧张、非人性化以及失落情绪。

2.组织因素

(1)任务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识到,研究应该更关注员工与工作之间复杂的甚至微妙的关系,而不应将两者独立起来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模型关注人-职匹配的问题。例如,人-职匹配模型指出个人会寻找工作环境中与他们自身一致的特点,会寻找那些允许他们表现出自己的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工作环境。当个人的技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时,会带来一种满意感,当个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能在工作中得到实现时,就会带来高满意度。反之,当个人与工作环境有任何程度上的不匹配时,压力就产生了。

(2)角色要求在一些工作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严重的组织中,员工所感受到的工作压力也会更明显。角色模糊是指个人缺乏有关他自己工作角色要求的信息,不知该如何达到角色要求,也不知道评价流程以致不能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很多研究证实角色冲突会降低个人自信度,让人觉得无助,紧张和压抑。

(3)人际要求对于某些员工来说,工作矛盾是一种重要的压力源,很多压力都是因为工作矛盾处理不善,同事间关系紧张或者对决策不满造成的。

3.个体因素

从个体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导致研发人员压力出现的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的负荷量,分别占到了14.3%和10.8%。这是由于高技术企业研发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研发人员的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负荷量,因此,这两方面是研发人员本身压力潜在影响因素的主要两个因素。

三、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压力管理策略

基于上述对压力以及压力管理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研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和影响研发人员的潜在压力源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着重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两大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策略。

Yerkes和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压力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图8所示)。企业应设计合理的KPI考核体系,研发人员的KPI应由以下四层指标构成。第一层:研发人员的绩效首先分成项目业绩汇总和工作负荷率两大块,即“研发人员的业绩=工作负荷率的KPI×负荷权重+项目业绩汇总×项目业绩权重”(负荷权重与项目业绩权重之和为100%)。之所以考核工作负荷,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研发几乎都依赖于团队的分工协作,并且研发工作又总是充满挑战,如果单凭项目业绩考核员工,势必形成“拈轻怕重”的氛围。第二层:项目业绩汇总等于各项目业绩的加权之和。每个研发人员在一个考核期内可能担任多个项目,可以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考核。第三层:每个项目的业绩等于该项目各KPI评分的加权之和。项目的KPI指标分成项目范围、完成时间、完成成本和完成质量四项,并分别应对项目管理的STCQ四个关键模块。第四层: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四部分绩效考核中,又分别细分若干项具体指标。范围划分为难易度和枯燥度,时间考核中有计划合理度、目标达成率、攻关速率、延迟合理度等,成本考核有成本控制和独立完成度,质量考核则作为考核的重点。以上述四个层面建立企业的研发人员的KPI考核体系,有助于合理的评价研发人员的工作绩效,从而培养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能最大限度的缓解员工由于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而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胡芳:知识员工压力管理策略研究[N].南京:经济研究导刊,2008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2

第一条 为鼓励职工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结合我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范 围

第二条 以下范围的建议是应鼓励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围绕提质增产、节能降耗,而提出的具有进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的办法和措施。如围绕有效利用蒸发量,促进原盐提质增产;深化制盐工艺改革,提高制卤效果;减少雨化损失,增强抗灾能力;提高盐田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减轻劳动负荷;促进隐患整改,保证安全生产等。

第三条 以下范围的建议不予受理:夸夸其谈、无实质内容的;为完成任务而毫无新意的;公认的事实或正在改善的,已被采用过或前已有的重复建议等。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总场成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领导小组,组长:___,副组长:____,成员:___。领导小组负责建议和成果的征集、登记、整理、评审、总评和存档等日常工作。各分场(厂)也要成立相应组织。

第四章 管理程序

第五条 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负责将《海化盐场合理化建议报审表》和《海化盐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报评表》下发到全场各工区(车间),保证职工可随时取到空白表格。

第六条 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只有建议设想而未实施或和验证的填写《__盐场合理化建议报审表》,已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并验证成功的项目填写《__盐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报评表》。“建议内容”一栏应先对现状加以说明,对其存在的不足或将导致的隐患加以分析,再具体说明应采取的措施和步骤,最后还要有经济效益分析和预期目标,必要时应附图纸、数据、专业资料等。

第七条 职工完成的《海化盐场合理化建议报审表》或《___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报评表》,及时上报工区(车间)、科室,工区(车间)、科室认为符合要求或有价值的,应及时上报分场(厂),分场(厂)经过把关、筛选后,由各单位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后,于每季度末一次上报总场工会办公室。

第八条 每季度末,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及时对全场上报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召开评审会的方式,根据建议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时效性,进行评审,作出采纳与否的结论,通过后由领导小组组长签字后实施。对不采纳的意见,应作出具体的原因解释。

第五章 奖 励

第九条 年终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对全年所有的建议和革新项目进行总评,根据效益大小取前6项为受奖的技术革新项目,其次15项为受奖的小改小革项目。技术革新项目评出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800元,三等奖3名、奖金600元;小改小革项目前5项为一等奖、奖金200元;后10项为二等奖、奖金100元。

第十条 特别重大的技术进步项目或对全场乃至整个行业有重大技术推进作用的项目,可给建议人一次性特别奖金。具体数额由总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后报场长批准发放。

第十一条 对所有受奖的项目,总场将在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与评出的各类先进一并奖励。奖金以现金形式发放,各单位不得扣留或另行分配。

第六章 附 则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3

本文针对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和有效应对策略进行解决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企业管理工作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的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更好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了新的企业管理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1 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在现在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的普及了。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作用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点。

一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准确、简洁和人性化。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管理的方式更加准确和简洁。同时计算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方式也使得管理中的信息协调更加人性化。二是可以很好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信息的整理、计算和传输工作速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利用合理的程序设置很好的完成信息管理的三项工作,进而很好的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三是可以很好地完成信息设计工作。在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工作进行提前的设计工作,并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工作结果进行预测工作,完成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预算工作。四是做好管理的细化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管理系统,可以将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很好的细化工作,细化的信息管理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信息工作的质量 。

2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中,虽然计算机应用已经十分的普及,但是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点。

2.1 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影响

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在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工作中极有可能采集到不安全的因素,包括了病毒、木马等。这些因素如不能及时的处理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电脑系统的整体安全产生威胁。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在每日的发展壮大,这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影响很大。

2.2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管理成本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电脑系统的升级换代的频率正在加快,同时网络建设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社会人力成本的提高,与之相关联的技术人员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中。这就造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本不断提高。这种成本的提高会对企业的整体成本管理造成不可以预知的影响,甚至造成成本失控的情况出现。

2.3 信息数据来源对于计算机技术技术应用的影响

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对于数据内容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工作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影响数据采集准确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点。首先是部分的信息数据采集渠道单一。在企业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一些与国家机、政府部门相关的信息采集渠道主要是政策类的文件,缺乏其他的信息渠道。二是虚假数据的影响。在现阶段的网络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数据。在信息化管理采集工作中,对于虚假数据的筛选和处理工作极为重要。否则虚假数据的采用会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三是部分的数据缺乏透明度。在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因为受到社会体制和经济管理转型期的影响,部分需要公开的数据缺乏必要的透明度。这种情况的产生会对企业信息管理采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2.4 部分的计算机技术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的影响

在现阶段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人员因为受到业务能力、计算机使用水平等问题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难以很好的全面掌握计算机的使用,这就会造成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效率低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开展的工作策略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应用工作中,针对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的工作策略进行应对工作。

3.1 做好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工作中,加强对于计算机安全工作的力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了对于企业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建设工作、杀毒软件等安全程序的安装和升级工作、企业网络安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很好地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

3.2 加大对于信息管理成本的投入

在企业信息化成本管理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成本投入工作是企业能否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需要加大对于与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工作的成本投入工作,保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当然,这种投入必须是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之下完成,否则失去控制的成本管理工作会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3.3 做好数据采集的管理工作

在企业信息管理数据采集工作中,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信息管理工作者应做好以下的工作。首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数据收集渠道。针对部分企业数据收集渠道单一的问题,企业的信息采集工作者可以合理的利用网络渠道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连接,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为企业数据收集提供更多次的收集渠道,是一项很具有实际工作价值的工作。其次是加强采集信息的筛选工作。对于采集到的信息,信息管理工作者应加强筛选工作,防止防止虚假信息对信息采集工作结果造成影响。最后是做好信息公开透明度的督促工作。企业信息的管理人员对于不透明的信息工作有着积极督促其透明信息的责任,利用网络舆论空间督促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3.4 加强对于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应用工作开展的前提。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培养工作,提高其计算机技术的整体水平,解决计算机资源应用不合理的情况。

4 结束语

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率,保证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我国企业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利用合理的工作策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4

关键词:技术资本;核心竞争力;要素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推动而产生并形成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新技术时代,技术要素已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现今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技术要素对企业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资本逐渐替代传统资本成为企业财富创造及价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企业在这个特定的经济时代,惟有不断推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技术资本的投入量和使用效率,才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技术资本的内涵

2.1技术资本的经济内涵

技术资本首先是一个资本范畴,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出现的,它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中所积累起来以取得价值增值的预付技术价值,它由技术资源(要素)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成。技术是商品,可以进行交易,但技术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可以带来高额增值,所以又具备资本的自然属性。技术只有在财务资本帮助下进入市场和企业,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并与其他资本相结合,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企业带来资产增值,才能称为技术资本。

2.2技术资本的属性

一般来说,技术基本具有以下几个属性:

2.2.1高风险性。技术资本不仅承担着技术风险,还承担着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

2.2.2高增殖性。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等的,因为技术资本是一项承担着高风险的经营活动,如果成功,收益往往是比较高的。

2.2.3融合性。技术资本不具有实物形态,投入生产时,必须与一定的有形资本相融合,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

2.2.4投资的重复性。技术资本可以重复投资,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投资时的价格,获得更高收益。

2.2.5时效性。技术成果具有一定寿命,不是可以无限制地创造价值的。

2.2.6技术资本值评估的复杂性。由于对预期利润的测算受技术成果水平、成熟度、技术寿命周期、技术投资方式、替代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技术资本值的评估极其复杂。

三、技术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首先考察现有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及在适当的市场机会中这些资源和竞争力的价值,然后确定与未来可能存在的商业机会所要求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相比的差距,最后进行如何弥补差距的战略决策。

3.1技术资本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以技术资本为基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着眼点主要在于企业可能获得垄断利润。技术资本的形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建立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的技术积累与资本化,对应的是技术领先战略,以超额收益为诉求,一般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其二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为主积累技术力量,对应的是技术跟随战略,定位于行业平均利润,相应风险也较低。

就中国现行经济环境和企业状况,从财务角度运用技术资本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思路有二:一是依靠自身力量和财务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式。二是通过并购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或者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模式。

3.1.1依靠自身资源构建内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战略观念不鼓励企业进入那些与其核心优势缺乏较强关联的产业领域,为了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企业应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在自己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领域经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对技术资本的选择和应用,以科学合理地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财务模式的行进方向,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发展态势。

第一,技术资本应具备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把握能力。这是技术资本项目选择和技术资本成果形成产品进入市场所要求的,也是企业财务是否能以技术资本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客观现实的职能要求。第二,技术资本应具备独特性,即竞争对手无法对其加以复制或复制起来难度很大,从而为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三,技术资本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业务的拓展范围。

3.1.2实施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构建整合内外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资本战略重组是企业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资本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企业实施的重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在20世纪80年代改变了以往只用自身力量从事技术资本化的做法,而是采用与其他公司合作或重组其他公司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其战略目标。1984和1985年通用汽车公司分别花了25亿和45亿美元,兼并了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和休斯航空公司。因此,对于运用技术资本开发与获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如果因为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约束,通过企业内部发展建立核心竞争力困难很大或时间不允许,不妨以自身内部资源为基础吸收外部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

从长远看来,技术资本不仅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条件之一,也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之一,技术资本(的积累储备)丰厚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绝对实力的高低。

3.2技术资本与核心竞争力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大致可分为要素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部分,技术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资本,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联合,共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从过去的成长历程积累中产生的,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其存在形态具有结构性、隐性和非要素性等特征。因此,核心竞争力可被看作是由企业各要素资本相互依存和补充,并在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而共同创造价值的一个系统。在高新技术企业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财务问题,就是财务部门如何设计要素资本结构,协调技术资本同其他要素资本的关系,适量运筹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达到企业生产协调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以技术资本为依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资本创新等系统化,建立和实施技术资本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5

关键词:联盟类型;外部创新资源;开发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28-06

1、引言

现代企业在动态性较高的转型经济环境下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以致依靠自身资源和研发力量很难完成具有技术跃迁性质的创新活动。为了克服资源的局限,整合内外部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联盟的形式,通过企业间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研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战略联盟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供外部创新资源、扩充企业社会资本等。Burt强调联盟形成的网络就是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本。网络关系、网络伙伴与网络位置均有助于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类资源,以此促进技术创新活动。Hagedoom和Duysters认为联盟优势在于创造直接或间接的机会来获取关于合作伙伴的技能、技术、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战略信息,并通过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尽管已有研究为理解联盟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提供了不少有力的论点和证据。但是忽略了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中间行为过程研究。本文将采用以下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第一,引入企业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研究联盟类型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联盟理论提出战略联盟有助于企业高效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知识来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力理论则认为企业能力的提高对技术创新活动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综合这两种理论,本文认为企业能力在联盟类型与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之间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第二,借助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不同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目前关于联盟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联盟作为提供外部创新资源的组织帮助企业增加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并以此促进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却忽视了现实中不同联盟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机理的分析。从资源视角来说,市场联盟与技术联盟的优势资源分别为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两种不同的资源禀赋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必然存在差异进而产生不同的创新效果。基于此,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包括联盟类型、企业能力和技术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整合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科学地解释联盟类型与企业能力在什么情境下选择突变创新,或渐进创新,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者高效地、合理地利用不同联盟类型的优势资源,均衡发展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2、基本概念及其测量

2.1 联盟类型及其测量

企业依据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性与经营目标,选择和不同的合作伙伴组建战略联盟。Contractort和Lorange依据企业的参与动机将联盟分为两种类型:技术联盟(Technology Alliance)和市场联盟(Marketing Alliance)。技术联盟是企业通过知识外溢和学习机制在技术领域内共享资源、共同开发和制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战略联盟。市场联盟是企业以下游活动为合作范围而组成的一种联盟类型,以拓展新市场需求来促进企业的创新。Lavie指出不同联盟类型具有不同优势的资源禀赋。市场联盟和技术联盟的资源禀赋分别以市场资源(Marketing Resource)和技术资源(Technological Resource)为主。技术资源是指从技术创意到研发过程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主要分为编码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市场资源是指研发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如品牌、渠道、售后服务等。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对技术创新起着不同演化路径的作用,共同构筑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联盟是合作企业分享技术资源的有效平台。基于Rothaermel对技术资源的界定,测量:(1)从合作企业中获取需要的技术资源;(2)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改进;(3)与合作企业建立技术许可协议。市场联盟是合作企业共享各种市场资源的组织。依据Dussauge et a1.对市场资源的界定,测量:(1)与企业合作共同提升品牌形象;(2)与企业合作共同扩大销售渠道和销售能力;(3)与企业合作降低销售成本。

2.2 企业能力的维度及其测量

企业能力是企业适应、协调、掌控内外环境,成功组织生产、开发、销售等各种经营活动的能力。从组织学习角度将其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开发能力(Exploitation Competence)和探索能力(ExplorationCompetence)。开发能力是从事提高效率、复制、选择和实施等活动的能力。借助开发能力,企业把自身的知识存量复制、应用在已有领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对知识存量的提炼和整合以及传统惯例的承袭来营造企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探索能力是从异、试验、柔性、冒险和创新等活动的能力。它涉及搜索新的组织实践和发现新技术、新事业、新流程以及新生产方式等各种活动。参照Hoang和Rothaermel对开发能力的测度,其指标为:(1)注重与核心产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2)资源投向成熟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3)注重提高现有产品开发技能;(4)注重构建现有客户问题化解能力;(5)为提高现有创新效率增加知识和技能。探索能力的指标应包括:(1)注重全新的制造技术与技能;(2)注重新产品研发技术与生产流程;(3)注重全新的管理与组织方法以提高创新效率;(4)已率先掌握某些新技术;(5)注重提升未知领域的创新技能。

2.3 技术创新方式的维度及其测量

为了能使联盟类型与企业能力形成恰当的匹配,我们选自Christensen et al.对创新的分类,即根据对企业经营的冲击程度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突变创新(Radical Inno-vation)。突变创新是运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科学技术与经营模式,以创新的产品、生产方式以及竞争形态,对市场与产业做出颠覆性的改造。它一般会改变人们惯性思维和生产方式,不仅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显示出技术与现行实践的明显性分离的跃迁特征。渐进创新是通过改良和拓展现有技术来提升主流市场产品性能的创新,它会使现有的市场秩序、竞争格局得到维持和强化。其显著特征是在现有技术轨道和知识结构不发生质变的情况对知识存量进行整合与提炼,最终对现存的产品质量实现局部性且程度微弱的提升。参照Gima对渐进创新的界定,指标设定为:(1)式样/服务等方面创新的产品;(2)现有技术改进的产品/服务;(3)现有工艺流程改进的产品/服务。测量突变创新的指标为:(1)全新的产品/服务;(2)开创最新理念的业务;(3)开辟全新的市场。

3、理论分析与假设

3.1 联盟类型与开发能力、探索能力的关系

资源不仅是企业获利的基础,而且是企业能力产生的源泉。企业在更新资源获取、整合和应用等业务流程过程中,识别和筛选出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流程并将其制度化为组织惯例,一旦为各部门所接纳之后便演化成企业能力。市场资源和技术资源从不同演化路径影响着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开发能力的效应在于提高企业效率和产量,主要体现在企业既定技术轨道内资源整合与技术的再提炼等开发性活动中。由于技术轨道与市场稳定,开发性活动带有机械性特点,只是反复使用相同知识要素通过减少失败与错误来获得更快、更好的创新绩效。企业参与市场联盟的目的,要么共同分享现有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要么共同开拓新市场。随着市场资源共享程度加深,企业产品市场规模随之而扩大,原有的生产方式必须经过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之后才能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另外因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企业还应为此对产品进行局部的改进。当这类开发性活动呈现出高效率特征时,随即会被组织制度化为企业惯例而演变为开发能力。正如Barnett et al.所言,企业充分掌握市场新动向和新需求利于提炼现有知识和信息,增强开发能力。为此提出假设:

H1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倾向于提升开发能力。

H2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不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技术诀窍和技能等隐性知识是技术联盟中技术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Nonaka等人构建SECI模型,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以隐性知识为起点,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和内在化等四种方式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构成一个递进的新知识创造螺旋。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共享程度越高,创造新知识的趋势越强。企业之间知识转移和流动依靠的是组织学习活动。依据其依存知识的属性,March将组织学习活动分为开发性活动和探索性活动。开发性活动表现为企业通过提炼和改善现有知识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而探索性活动则为企业不断搜寻并试验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组织效率。只有凭借探索性活动,企业才能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联盟伙伴的技术资源转移和共享程度越高,企业的探索性活动就越频繁。当这类资源的探索性活动表现出高效率的特征就会被组织制度化为一种惯例,进而演化为探索能力。由此提出假设:

H3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不倾向于提升开发能力。

H4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

3.2 开发能力、探索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渐进创新目的是满足现有顾客或市场的需求,拓展现有知识和技能,改善主流产品和服务的属性,增强当前销售网络的效率。为此,进行渐进创新的企业必须完善其现有的生产技能,充分利用当前的知识存量,提高生产领域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开发能力表现的主要形式恰是完善、提炼和复制现有知识存量并高效运用到当前的生产领域。由于开发能力体现在将组织资源、注意力、行动集中在特定流程上,并随着这个流程经验的积累,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完善,所以此流程的创新绩效越来越好。显然,开发能力利于提高效率和产量,增强企业从事渐进创新的绩效,正如Benner和Michael指出,企业在工艺流程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可促进其开展渐进创新行为。突变创新目的是为了满足新兴的顾客和市场的需要,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它能够提供新的设计,开拓新市场和新的销售渠道,是一种对新的组织惯例和新技术、业务、过程和产品方法的探索。突变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新知识要素以及彻底违背现有市场规则的新技术路线,具有探索、变革、实验和冒险的特征。对这类新知识的探寻和搜索属组织学习中探索行为的范畴。依据组织学习理论,探索能力影响技术创新的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新领域内的探索依靠增加颠覆性变化丰富知识的积累;二是通过新领域内的探索增强组织整合能力,使企业生产大量的新产品。由此可见,企业探索活动范围拓展可以增添新的知识要素,提高搜寻新的有用整合的可能性。Corso et al.的研究指出,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对企业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渐进创新要求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而突变创新对于探索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在性质上存在冲突,即“能力一刚性矛盾”(Capability-Rigidity Paradox),当企业致力长期效益的突变创新就会无暇顾及短期效益的渐进创新,由此,得出假设:

H5 开发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渐进创新。

H6 开发能力的提升不倾向选择突变创新。

H7 探索能力的提升不倾向选择渐进创新。

H8 探索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突变创新。

3.3 联盟类型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源理论认为,异质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Schumpter将创新视为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资源和能力必然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根本性影响。渐进创新是基于现有技术路线和知识存量结构的产品局部性改良和提升,仍保持着与现有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因而是“改良而非颠覆”。Christensen et al.认为其创新源头主要来自“市场推动”,即顾客对现有产品的评价和建议,反映出了顾客对现有产品在功能和属性上的改良要求。市场资源越丰富的企业越容易追踪和收集到顾客需求变动趋势的信息,并根据自己对顾客与市场竞争者的预先假设做出适当行为反应即回应性改良。参与市场联盟的企业随着市场资源的丰富和扩展,利于企业及时收集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和建议,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顾客缺乏远见”和“顾客短视行为”等因素存在,过分的关注顾客信息会受到“缺乏远见顾客”牵制导致企业忽视新技术发展方向和潜在的新市场需求,企业创新行为会更青睐渐进创新而抵制突变创新。正如Christensen et al.认为企业如果过分关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就会倾向于注重解决当期问题的渐进创新,而忽视突变创新。

突变创新是一种为了满足潜在顾客的需求而在新技术领域、市场环境下探索新工艺、新技术或开拓新市场的创新。它属于“科技推动”的创新,如个人创造发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其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呈现出突变与多变的特性,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来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已成为耗资巨大且困难重重的行为。获取互补性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策略。但是由于技术资源的独特性,企业难以通过价格机制直接从市场中获取。另外受制于高额成本,企业无法实施并购策略来弥补技术资源的缺口。技术联盟因此成为鉴于市场与企业之外的提供技术资源的最佳中间组织。联盟企业之间通过干中学、教中学实现大量隐形知识的交流和渗透,有意识地吸收对方异质知识并进行积累和整合以期创造出新知识,研制新技术产品。随着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的转移、整合与传播幅度越大,企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体系的构成速度越快,越利于驱动突变创新行为。另外,企业参与技术联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及提供自身的技术资源和专有知识给合作伙伴,企业必须平衡收益与成本问题。从资源资本化价值角度来看,突变创新收益远远大于渐进创新收益。所以企业从技术联盟中获取的技术资源会积极配置到突变创新行为之中。依据上述的论点,提出假设:

H9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倾向作用于渐进创新。

H10 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不倾向作用于突变创新。

H11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不倾向作用于渐进创新。

H12 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作用于突变创新。

综上所述,可以提出如图1的概念框架。

4、实证检验

4.1 数据收集

以重庆、成都、西安、深圳、北京、武汉等地企业为调查样本。样本企业涉及电子、IT、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等制造业产业。企业类型包含外商独资、合资、台资、港资以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本次调研是为了在企业层面上研究企业联盟资源合作、创新能力和创新战略行为,因此调研的对象主要是了解企业整体状况的CE0和高层管理人员。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进行测量。在2010年1月至6月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2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52.2%。其中选择市场联盟的企业数目有106家,占总数的21.2%,选择技术联盟的企业有155家,占比为31%。

4.2 实证分析结果

基于变量的设置,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上述提出的假设。利用Amos 7.0分析软件求解方程组、测算路径系数以及解释模型中变量问的协方差,以确定本文提出各种假设关系的最终模型。

(1)模型验证结果

本文采用SPSS 15.0软件,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基础上对描述各变量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检验。其中,信度用Alpha值来衡量。一般认为α≥0.70就可认为信度分析结果合理。市场联盟、技术联盟、开发能力、探索能力、渐进创新、突变创新的Alpha值分别为0.7435、0.7513、0.8214、0.805l、0.7327、0.7533,说明所有因子的Alpha值均符合测量要求。效度测量值是在给定的Alpha值的前提,用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值的统计显著性表示,载荷值等于0.70表示该指标的一半的变异就可以由该因子解释,文中13个因子的载荷值均高于该临界值,这意味着每个变量的效度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另外,使用Amos 7.0软件包对预期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模型与实证数据的拟合情况良好。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即P、GFI、AGFI、NFI、IFI、TLI、CFI、RMSEA的值分别为0.107、0.923、0.81、0.947、0.957、0.901、0.951、0.025,上述数据均大于期望优度。

(2)假设验证结果与讨论

表1的内容是假设验证的结果,结果表明12个假设中有10个在统计上显著(P

联盟类型的不同资源属性对企业能力的影响获得部分证实。假设1、3、4均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倾向于提升企业的开发能力,而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倾向于提升探索能力。这个结论反驳了Das et al.的关于市场联盟对企业能力无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并对于Song et al.的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假设2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市场资源对于企业能力的作用与企业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在企业发展初期,市场资源无论对开发能力或探索能力的发展均起到正向作用,到企业步入成熟期后,依据组织惰性理论,市场资源的丰富只会利于开发能力的发展而不利于探索能力的提升。

企业能力对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获得了证实。假设5、6说明企业开发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推动渐进创新,对突变创新反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假设7和8说明探索能力体现在试验、变异环节,重点在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创新幅度较大,因此探索能力的增强有利于企业实现突变创新。这个结果与Gima。的研究结论一致。

联盟类型对创新方式的影响获得了部分验证。假设9即源自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利于企业进行渐进创新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表明企业从市场联盟中获取的关于顾客和市场的资源越多,越容易准确掌握顾客对现有产品的评价和建议,能及时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与不足并进行改良和修正等渐进创新。假设10即市场联盟的形成不利于突变创新未得到数据的支持。此结果可能的原因为:在实践中,突变创新行为主要由前期设计与市场化两个阶段构成。当突变创新处于前期设计阶段时,市场资源对其创新产品的感知绩效呈负相关。但是当突变创新进入市场化阶段时,市场资源对其创新产品的感知绩效呈正相关。对于渐进创新来说,市场资源对于其前期设计与市场化均呈正相关。假设11、12即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对创新方式的影响均获得实证数据的支持。

5、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以资源观为视角,分析不同联盟类型的资源禀赋如何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源自市场联盟的市场资源有助于增强开发能力,而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则有利于提升探索能力。开发能力的提升倾向选择渐进创新,探索能力的增强利于选择突变创新。由于优势资源禀赋的不同,市场联盟提供的市场资源利于企业推行渐进创新,不利于企业实施突变创新。技术联盟提供的技术资源有助于企业实行突变创新,而不利于企业从事渐进创新。

对比已有的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认为战略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是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以企业能力为中介变量的间接因果关系。另外,不同联盟类型因为提供的资源特性的不同,所以对企业能力的影响机理和路径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Das et al.曾研究过技术联盟与市场联盟的差异性效应问题。他认为技术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市场联盟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不明显。本文与Daset al.的观点一致的是:不同联盟类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以及技术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存在区别的是:本文研究发现,市场联盟对开发能力、渐进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对于探索能力、突变创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不同联盟类型会对技术创新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上述的研究结论中可得到如下企业策略启示:

企业核心技术管理范文6

一、掌握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合理核算研发费用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因此加强研发费用的核算管理必须从掌握研发活动开始。研发费用的核算管理,主要是财务人员对开发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于科研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分工不同,财务人员有必要同研发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在研发技术人员的密切协助下,使财务人员对研发费用是否满足高新企业关于研发的界定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当前的费用是属于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等问题做到胸中有数。财务部门可以及时了解研发活动的总体预算和进展情况,合理地安排使用资金。同时,研发技术人员通过对财务核算过程的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助于提高研发费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达到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目的。例如,如果研发技术人员能在领用库存材料时直接在材料领用单上注明用途,那么财务人员掌握的用料数据要比间接分配事后核算的办法所产生的数据更加准确,使研发费用的管理会更加科学合理。

高新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合理运用“加计扣除”这一优惠政策。由于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的认定是依据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而高新企业享受的“加计扣除”优惠依据的是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二者规范内容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从具体条文看,后者界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口径小于前者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口径。例如,对房屋建筑的折旧费、研发人员公积金,前者允许列入研发费用,而后者却不能加计扣除。因此,财务人员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核算管理上,必须谨慎地对待,认真做好核算的基础工作,为高新企业主要领导科学全面地掌握研发活动当好参谋。

我们瓦轴集团轴承装备公司的财务人员,由于全面地掌握了公司的研发活动,科学合理的核算研发费用,为公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财务资料,使我们公司于2010年10月成功地申请了高新技术企业。

二、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合理地设置研发费用支出范围,建立研发费用明细账

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应结合高新企业的自身情况,合理地设置研发费用的支出范围和会计科目。研发费用核算内容的设置,既要遵循《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又要紧密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到科学、合理、灵活。我们大连瓦轴集团轴承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在《新会计准则》的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对直接研究开发活动的费用和可以计入的间接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科学的归集,合理地确定本公司研发费用的使用范围。主要设置了如下六项内容:一是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二是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和外聘人员的劳务费用;三是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认真界定研发设备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比如:房屋和建筑物的折旧年限为30年,折旧率为3.23﹪;机械的折旧年限为10年,折旧率为9.5﹪;电子设备和其它的折旧年限为3——5年,折旧率为24.25﹪)及其相关的维护费用和修理费用;四是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的开发和制造费用,设备调整和检验费用,样品、样机和一般测试手段的购置费用,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用,等等;五是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或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六是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它费用,主要包括图书资料费、会议费、差旅费、研发人员培训费、专家咨询费和高新技术研发保险费等。

企业内部的研发项目分为研发阶段和开发阶段。因此会计核算时,要相应地将研发支出划分为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一般而言,资本化支出的界定是以企业是否获取研发项目证书或生产许可批文作为判断的标准。因此,会计核算时,要在成本类科目下设立“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或“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后结转至“费用”“资产”。针对长期以来,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难以分清的情况,可在计科目中设置管理费用——技术开发费明细科目,期末再将成本类中应给予费用化的研发费用转于相应的会计科目。这样,就能清晰地反映出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活动各个阶段发生的研发费用。对于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在其未形成资本之前,视同在建工程,这样能够清楚地统计出研发项目的具体内容及费用的归属,以满足不同统计口径的需要。

三、加强研发费用的管理和监督,科学地编制研发费用年度结构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