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质

 

1 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本质有其特定固有性,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中介,以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为手段,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在健身强身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智育、德育、情感与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品德高尚,言行一致”是对教师应具有的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每一观点,课下每一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效法,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品德高尚还应包括有博爱之心,即爱护关怀学生,了解信任学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也就是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是衡量和评价一位体育教师的重要因素,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尊重、理解、爱护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是当代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首要期望,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相处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平易近人,是当代学生心目中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具备的良好素养。

2 体育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身体活动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频繁交往,学生的道德品质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现,及时树立典型进行教育。做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而且在学识上也应有较深的造诣,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以精通所教学科并具有渊博知识为基础。精通所教学科是指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系统有全面的了解,并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渊博的知识,是指具有比较广博的本学科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目及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并要达到一定深度。反之,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容易把技术动作讲明,到头来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3 体育教师应具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专项特长

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的桥梁,教师语言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和教学的效果。由于体育教师职业特殊性,对其语言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做到语句规范、通俗,示范动作准确、到位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受教育,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教育工作实践中,体育教师不单纯是要教好本学科,往往要做到“一技多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某项专门才能和爱好。这样,就可以在与学生经常性的接触中了解学生,也能使学生了解自己,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还可使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4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告诉的责任心,以应对国家关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具体要求,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讲解知识能力与示范动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技巧,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便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应具备不断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素质,以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需求,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 2000.2

2《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 2000.6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2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师 素质 能力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深入,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体育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快速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素质是教师自身素质的灵魂,对其他的素质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和目标起着支配作用。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政治素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献身,关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指明灯。

(二)道德素质。道德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这是做好日常工作必备的条件。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面对所有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不仅仅要把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为人师表必须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感染每个学生,让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思想教育观念。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在思想意识中形成的观念,它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在思想教育观念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能够积极主动的吸取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树立科学的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是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心态、积极进取、坚强的意志力,这些会给学生的思想行为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有健康的体格,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强壮,能勇于承担各种工作压力,能够及时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五)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首先,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次,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摈弃以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小学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有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其次,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畏辛苦,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强体育锻炼,在锻炼中掌握体育技能,然后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传递给学生们,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巧。

(二)知识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时代感,不受固定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接受新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能够站在教育教学发展的最前沿,了解知识创新对教学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知识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自身应该具有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一些固定的,比较生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全面的认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程设计能力。由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少数的教师没有建立完善的体育考核制度,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小学体育教师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应该对学生严格的要求,教师可以自行设置体育考核的内容,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对体育考核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使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将体育课上好。

(五)心理承受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岗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有些小学体育教师很可能会面临就业和失业的压力。由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到学生,因此,体育教师不应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注重小学体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必将给小学体育教师赋予新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应该肩负起自身的教育使命,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从而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志星,刘海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J].运动,2010(12).

[2]姚湘伟.如何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J].《考试周刊》,2013(12).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师 外语教学特殊性 技能 教学组织能力 科研 素质 

 

近年来,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了主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而低估甚至忽略了高职外语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又走上了一条极端和危险的歧路,有碍外语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对此本文就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一管之见。 

 

一、作为一名普通意义上的教师,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知识上的准备 

任何一个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知识,一是所教学科的知识,二是如何教该学科知识的知识。外语教师同样需要具备这两种知识,他们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即外语知识(包括使用该外语的能力),同时还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教学生学习英语。 

(2)品格上的准备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德。一方面他的美德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身教的效果往往胜过言传;另一方面,他的优秀品格将吸引学生,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感情经历千差万别,教师对学生的父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二、受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影响,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名理想的外语教师,他不仅应具备一个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相当的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品质,这是由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外语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外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外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缺少真实的外语环境,大部分语言输入依靠外语课堂,因此,外语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他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2)文化因素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语言结构中,尤其是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套用本族文化的标准来进行外语交际,同时增加学生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就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自己有充分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而且要对学生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能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一个合格的高职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个任何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必须具备适应外语教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专门素质。根据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要求,概括起来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质: 

1.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高职外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水平。以英语为例,英语教学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有较熟练的口头及书面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就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较多的语言实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能流利、正确地使用英语。外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普通外语使用者所不具备(或不必具备)的。因为,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不仅要熟练地使用外语,而且要能够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外语语言基本知识,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语言规律,尽快提高使用外语的能力。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近几年外语教学强调听、说能力多了,而读、写、译的能力有些弱化,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使用外语时,读、写、译的机会要比听、说的机会多得多,因此,外语教学一定不能忽视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二是语篇能力作为外语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一名高职外语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语篇知识和语篇能力(语篇知识包括文体分类、语篇结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能力包括语篇写作能力和语篇阅读能力)。 

(2)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的社会语言交际知识,具备基本的交际策略和能力。社会语言交际知识包括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功能知识、语体知识、语言交际策略、非语言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和能力包括能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能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和在不同交际场合进行交际、使用语言手段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能使用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知识进行交际等。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外语语音、词汇、语义、语用方面的知识,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因为,作为一名高职外语教师,不仅要熟练地使用外语,而且要能够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外语语言基本知识,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语言规律,尽快提高使用外语的能力。 

2.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高职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基本的教学原则,具备运用传统的和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当代外语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例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脑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等,当然,传统外语教学中使用的板书、简笔画、实物教学等仍是外语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语言实训能力是外语教师的必备能力,包括组织模拟实训、现场实训,参与实训并进行指导等能力;语言测试能力是每位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编制试卷、评阅分析试卷、进行口试并正确评分等。 

3. 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现代语言教育要求产、学、研相结合,科研能力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对语言学理论、中外教育史、外语教学流派等有一定的了解,用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中丰富理论知识。高职外语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还要成为既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又具备语言理论知识的教学科研人员。近年来,外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许多传统的外语教学的认识做出了修正。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错误分析、中介语研究和学习者策略等方面的成果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发。外语教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熟悉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对外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有清楚的认识。 

4. 较高的品格修养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德。一方面,他的美德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身教的效果往往胜于言传;另一方面,教师的优秀品格将吸引学生,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重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感情经历千差万别,教师对学生的父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高职外语教师除了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领导、组织能力。高职外语教师要组织学生的各种外语活动,例如外语短剧、外语晚会、外语演讲等,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学习、语言实训,因此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是必须的。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4

关键词:教师; 文化; 价值; 追求

一、什么是教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构成?

教师是什么?韩俞说,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一把泥土。当代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获得了许多饱含深情的美好比喻:教师是“园丁”、是“春雨”、是“人梯”、是“灯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的一段话,使我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豁然开朗。他说:“我从教多年来从不敢有园丁的想法,只是把自己看作泥土”。这个比喻真的十分精辟。首先,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服务,犹如土壤服务于植物。其次,土壤有肥沃与贫瘠之分,犹如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高有低。第三,土壤在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地越种越肥,犹如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教师是什么?她化作了泥土,付出了青春,成就了满园春色,收获了满园桃李,提升了自我与他人生命的价值。

教师是什么?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同志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有高远。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一种素质。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构成?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总结为: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它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二是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是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表现为体力充沛,精神饱满,肢体灵活,反应敏捷,听觉敏锐,口齿清晰。四是教师的心理素质,指教师应具备的与教育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结构。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一种专业。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专业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有人把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即一种理想、两种本领、三种手段、四种能力。一种理想,就是要做一个有梦的教师,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两种本领,一是对生命的敏感性,二是对问题的敏感性。三种手段,即教师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情感思维的功能,学会用眼睛观察了解学生、用耳朵去倾听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学生。四种能力是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学习、思考、创新、研究的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什么是文化?教师的文化与价值追求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以及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从精神层面上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一种价值取向。教师文化就是教师的价值取向,简单地说,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教师。依据个人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当代教师的文化与价值追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精神追求是为师之魂

教育的本质是要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教师的首要追求是精神追求,这是教师的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种完整的人格,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一种求实致远、朴实高雅的品位,一种“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品格。学生在这样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品位、一种人格的熏陶感染下,才能形成真诚、公正、平等、友爱的品质。教师的精神境界体现在人生的追求上,教师要胸怀远大的志向,追求事业上真正的成就,追求自身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2.职业道德是为师之本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是为师之本。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专业化要求“师德为先”。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不仅是对教师职业本身的道德要求,而且将对学生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为:对教育事业有崇高的使命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尊重和爱护学生;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师范”意识;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

3.学习能力是为师之根

教师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是为师之土壤,为师之根本。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一个新的世界。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大量地吸取知识、储备知识,不断地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之需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侮人不倦,这是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并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4.现念是为师之道

现代教育首重情感投入,现念是为师之道。现念就是民主、关爱、尊重、服务的理念。我们应该做一个民主型的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民主的核心是尊重。我们应该做一个关爱型的教师,爱是一座通往心灵彼岸的桥,教育的真谛就是爱。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我们应该做一个尊重型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尊重学生才能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我们应该做一个服务型的教师,服务本来就是教师的天职,犹如土壤服务于植物,教师要服务于学生。

5.育人能力是为师之智

教育要有智慧,教师要有智慧,育人能力就是为师之智慧。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教师的育人能力的挑战,育人能力包括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育管理能力、思想工作能力等方面,教学能力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方面。现代教育需要我们做智慧型教师,做智慧型教师需要我们提高育人能人。

6.科研能力是为师为源

“教育即创造”是人们公认的原理,创造就必须搞科研,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科研能力是为师之源。科研的本质是研究、反思、创新。我们应该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研究是教师的应有之义。研究课堂,用智慧激发课堂。研究教材,创造性应用教材。研究学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完美的教育,也没有完美的课堂,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应该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不墨守陈规,不一味固执于个人经验,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风格。

7.教学技艺是为师之基

教学首先是人学,是与人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具有艺术的内涵,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是为师之基础。教学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学是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像等不同手段和不同媒体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技艺。教学的艺术包括导课的艺术、组织实施的艺术、交流反馈的艺术等。教学需要交流,需要互动。苏轼曾写过一首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的就是交流、共鸣的道理。

8.身心健康是为师之义

身心健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为师应有之义。我们应该做一个生理健康的教师,爱惜生命、爱惜健康、爱惜自己,做到体力充沛、精神饱满,能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教师健康的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它不仅使教师个人生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而且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和更有价值的回报。我们应该做一个美丽型的教师,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美,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美,更注意自己的心灵内在美,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 吕新强,汪琦.教师素质构成再析,《中小学管理》2006.5(43)

[2] 曲丽敏.用名校文化滋养教师,《中小学管理》2008.4(11)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5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内涵;“互联网+”时代;提升策略

1“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知识的碎片化

以往,我国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受时间、地域影响产生了较大教育鸿沟,这些鸿沟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逐渐被填平缩小,人们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门槛逐渐降低,并且使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增加,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学习内容、学习实践愈加碎片化的发展态势,人们散步、吃饭、上下班路上都可能在零零碎碎时间里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过于碎片化学习时间下容易促使学习者逐渐形成思考懒怠的问题,最终变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关联,学习成果为众多零散知识点,不能一起形成具有意义和灵活运用的知识体系,所以难以保证学习深度与价值。基于此情况,高校教师在学习中如何有效甄别知识,并且善于思考将知识消化吸收,尽可能在碎片化时间中汲取大量的有利、知识,是当代高校教师工作和提升自我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1.2信息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所构成,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由老师任你选、学校随你挑、数不清的学生、一个移动终端、一张网所构成。这就表示着教材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学习者,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接触大量信息,在多元化信息渠道支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天平发生变化,偏向教师的情况逐渐减轻,所以教师要适应新时代信息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并应用更多的信息教学,同时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定位,以便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挑战。

1.3竞争的激烈化

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不用出门便通过微课、慕课等学习途径与教师一起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壁垒彻底击碎,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系列相关网络培训学校和网上辅导课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工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性,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这样才可以依据学情因材施教地教学。

2“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下也在随之不断演变,由过去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能力素养,过渡变为含义越来越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教师应具备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果断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准确评估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自如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独立创造灵活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掌握社会信息环境的现状以及发展要求,以此为参考依据,在信息化教学工作中,有效检索、快速获取、合理分析、正确处理和变通利用信息来解决工作、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越来越多高校教师认识到具备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意义,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改革号召,加快了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信息素养的不足问题。加之学校欠缺有力的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培养力度,因此,造成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难以快速提升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加快教师信息素养的演进与提升势在必行。

3“互联网+”时代加快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提升的有效策略

3.1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的教育者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更新知识与能力的推动者,是促使教师产生更多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的生产者。现如今,无论是职前的高校教师,还是已经在职的高校教师,其信息素养内涵都不同程度受到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帮助的教育者的一些影响。可以见得,教师教育者自身看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信念、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水平,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性效应作用,所以,想要更好地保证教师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内涵,就必须要重视对教师教育者工作的研究和深入推进,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师教育者培训,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素养。

3.2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

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专业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实现问题。自跨世纪之交之后,我国余生泉、马宁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便开始了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从结合状态、结合过程、结合深度等各个方面推进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融合。在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参与其中后,切实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取了快速发展,给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进指明了新方向。为此,高校要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以此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切入点,确保“互联网+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程有较强契合度,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整合,从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3创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的良好实践环境

很多高校认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环境只需要用电脑机房和硬件填充教室就能够实现,实际上,教师在工作和课堂上,很少主动走进电脑机房,也很少运用教师中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设施开展教学,这些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条件流于形式化,变成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摆设,既造成了成本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目的。因此,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为教师创设更具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技术实践环境,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良好实践环境下,形成技术水平、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的共同促进影响,将信息技术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3.4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

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为了弥补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模式,让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等情况,在线上进行查缺补漏的学习,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具备的较强交互性特征,与其他教师和在线教师教育者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观点,汲取更多宝贵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内涵。

3.5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高校为了让教师可以积极、自觉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运用激励策略、合理的考核制度、晋升制度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和个人表彰、物质奖金、登记、评优等挂钩,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让教师成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内在驱动力。

4结语

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范文6

【关键词】对话心理;期待心理;反思研究心理;终身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8-1.5

新时代教育观下,呼唤教师应备新式的教育心理,本文截取当今教育热点心理,展开论述,对话心理和期待心理是教师成为学生心中“真教师”的基础和前提,是在当今教育多元化和学生个体日趋复杂化情形下,应该具备的基础心理;反思研究心理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个教师不具备反思研究心理,他的职业生涯是停滞不前的死水,反思研究心理关注的是教师生职业成长;终身学习心理是教师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最大的特征之一,一个优秀的名师,往往具备终身学习心理。对话与期待心理是教师踏入行业和成长的基础,反思研究心理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要求,终身学习心理是对于教师个人和行业的高要求,三者层层递进,从初级到高级,共同构成教师的应备心理。

一、教师的对话心理和期待心理是教师的职业基础

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表明,人在12―18岁时,是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这一时期是少年期和青春初期,个体开始为自我观念而困扰,会产生“我是谁”等一系列的问题,内心当中同时经历和体验角色同一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角色同一性是什么呢?其实是“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个体的自尊与学校生活存在着相互作用,“自尊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及其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自尊高的学生往往在学校的某些方面表现的更突出一点,学生在产生这种自尊和满足之后,会更加注重团结,也会更好的有目的的提高个人素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柏史密斯在《自尊心的养成》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一是重要感,接纳即是重要干的核心;第二个是成就感,达成目标就是成就感;第三个是力量感,有能力就是力量感。以上三个就是通常认为的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有利的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的合力才会真正使一个学生产生自尊心。如此,自尊心的养成也是学生发展的前进动力,有了鼓励抑或支持,学生会产生上进心和奋进感,,他们在不断满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就完成了对自我的一个完善的过程。

“一般说来,在心理发展中的那种新生的和衰老的过程、特点、品质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地对人提出新的要求,引起人们新的需要,缘由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就要求心理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特点和品质。”对话心理即一种平等的交流心理,你可以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来交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传统“老夫子”,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正是一个角色混乱的时期,他会因为你的微笑和友好而欢喜甚至爱上学习,也会因为你的一句“不成器”而丧失对人生的希望和勇气,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角色相对的是混乱的概念,教师在这个时候有责任有义务放下“神威”,撇开一切带有讽刺、挖苦、甚至下定义式的谩骂语言,找回孩子的小小的自尊,不是只是大人和成年人才有自尊的,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现在的教育中学生的现状,“台下是学生虽然是坐着,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跪拜的战栗的灵魂”,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用言语和行动真正实践对话心理的塑成,一种心理的塑成不仅仅是“心里的想法”,更多的是实践,教师的行动。

二、教师专业化之路应备反思研究心理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树立反思研究心理,现在的老师及准老师(师范在校生),缺少反思研究心理,已经是一种普遍趋势。其原因有几点,第一,社会因素的影响。近日社会精益求精和学术钻研的精神在教育界很是萎靡,教育界缺失这种研究的土壤,太多的人把教师仅仅是当成一种比较固定和体面的职业,而忽略了它的历史作用――传到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势必要经历两个必要的地方,师范院校和工作学校,现在的高校也逐渐滋生一种盈利化、市场化的倾向。第二,一个恶性循环圈的影响。诚如我们上面所谈到的,因为教师不具备平等对话心理和期待心理,所以学生常常呗近乎毁灭性的语言所打击,加上学生本来的素质较差,于是真正的“差生”出现了,学生不但成绩差,思想也差,因此面对这样的一个课堂或者说教学生活,教师得到的东西也少,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和反馈,他们也像没了动力的火车一样,一点点慢慢减速,直至停下,枯竭,教师知识的“活水”也真的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第三,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由于教师中每个人的知识文化素养不尽相同,所以一些教师缺少这种反思和研究心理也是情理之中。

教师反思心理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的反思心理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和关键,如果反思研究心理不具备的话,会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迅速下降,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影响教学效果,可以这样说当一个教师失去了反思研究心理的话,他(她)的教育生涯便走到了终点。教学前的反思心理包括对于教材、学情、自我的反思等环节,教学前反思有助于教学任务顺利的达成,是反思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的反思是教师随时随地的行动,教学中可以使一学期中对于前期所设目标及内容的重新审视,也是对于每一次教学活动的思考的再认识;教学后反思尤为重要,教学后要思考自己教学活动的成败之处,不断分析研究,适当记录下来形成资料,或者形成研究的方向等。

三、成为优秀教师的高度要求――终身学习心理

教师还应具备终身学习心理,终身学习英文即Lifelong Learning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苏轼的基本要求。

保罗・朗格朗曾说过: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教师应对竞争与挑战的资本是知识、是能力、是创新,最根本的是通过并依靠终身学习。

来实现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教师行业更是如此,不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脚步。学校首先应该抓好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师的学习是终身学习,只要教育活动正在进行或者教育活动尚未进行,教师的学习活动,就应该进行。

以上心理是作为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对话心理和期待心理,反思研究心理、终身学习心理,作为一个教师针对学生起码要做到对话和期待,针对教师个人而言则应不断的反思研究、终身学习,只有做到这几点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事业的躬身实践者,教师面临着太多的任务、机遇和挑战,停滞的人、裹足不前的人、安逸现状的人、不知进取的人永远只是一只脚踏入教师的大门,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创新,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和成绩,要知道你所掌握的不仅仅是成绩是试卷,更是学生的思维、品质,甚至是灵魂。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