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4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承担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越来越多,课题经费金额越来越大,然而模式简单、方法单一等原因,造成科研项目管理整体效率不高。如何管好这些科研项目,如何让这些科研项目完工后都能顺利验收、结题和获得预期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或推广应用,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因此探讨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科研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项目预算编制不详实,预算与执行相互脱节。科研项目在申报前期,一般是由科研项目承担者和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立项、申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书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由于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致使预算书编制得不规范、不科学、不全面,最终实际支出远远大于预算,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调整项目经费类别。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些项目经费支出没有按计划,或者无法按预算开支,有的项目经费支出未按执行标准和审批程序,随意增加或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财务部门在经费核算过程中,不能按经费合同书进行归集,致使科研项目无法结题,有时需要财务人员重新调整账务,有时需要整改后才能通过上级的验收。

2、无法掌握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一般课题申报成功,配套资金会按照1∶1的比例拨付,若是完全依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则资金管理上不存在漏洞。但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上却有一定的难度。关于课题的合理性上,许多课题负责人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项目资金。

3、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缺少协调和沟通。项目承担者通常只注重申请项目,申请经费,申报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开题后,科研管理部门不负责和不审核项目经费使用,对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清楚或者监管不到位。项目承担者和财务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沟通和协作,而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工作,也不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只是对经费收支进行简单的核算,这就形成了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造成项目经费不能按预算书实施,以致科研项目无法通过检查和审计,甚至无法验收、结题。

4、财务人员无法控制资金管理中的关系。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结题、中间验收和开题方面,都有一定的人情因素存在,财务人员不能真正的控制财务管理,所以为了使项目课题研究得到资金保障,有时会受到附加成本的侵蚀,浪费现象在所难免。目前针对这一类问题,报刊和网络上都有各种评论,但只是舆论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所以使监管更多的流于形式。

5、科研经费未能正确核算。科研事业单位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或缺少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以致科研经费在核算过程中未能正确核算。财务人员有时没弄清项目结题时间,在项目审计或接近完工时,财务人员慌了手脚,才认真对照预算书调账或重新归集费用。这样的结果是科研经费管理不清晰、不规范,尤其是承担科研项目多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就发挥不了管理作用。

二、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合理的编报项目预算。项目申报部门经调研、分析、论证后,将本行业最有研究价值的项目,上报科研管理部门。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合格的项目,报财务部门负责审核其预算。将审核合格的项目上报主管领导。经单位统筹安排,将审核合格的项目上报上级审批部门。整个项目预算过程真正做到从严、从优上报科技项目,使科技资金切实花到地方。

2、设立科研项目专账管理、专人核算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先按经费来源专账管理、专人核算制度,设立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专账管理制度,准确归集与核算项目费用。如财务部门可以指定会计人员专门负责经费入账管理,然后按照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开题情况将拨款转给承担各项目的研究部门,平时要将经费到款情况进行整理,这样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保障了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行,给单位的管理决策者也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当项目完成或可以结题时,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要通知项目负责人及时办理项目结算手续,并按规定编写项目结算情况表,如有结余经费,须按规定处理,避免长期挂账,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部门须按照单位财务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3、监管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对项目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行政管理部门要严必行,行必果,严格审批每个项目,杜绝鱼目混珠现象,重视科技资金的下拨。同时,加大对立项、执行、验收过程的监督。监督检查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视其轻重程度,提出整改意见,加大对违规单位的震慑力度。

4、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财务制度。单位应定期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科研事业单位按照会计制度要求,制定、完善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和科技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独立核算每一个科技专项,严格审核原始票据。对于原始票据中单位名称、日期、金额、品目填写不清的,不能给予报销。对于购置专项设备的,要提供其具体型号,并与预算上报的采购计划相一致,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小英.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财政监督,2013.29.

[2]何朝辉.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外资,2014.12.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94-03

科研经费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课题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合理有效的使用课题经费能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科技的投入,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项目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还十分低下。本文力求较为深入地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国家宏观政策的不足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为国家和高校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虽然现在科研项目在申报时都要求要编制经费预算,但是,由于现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加之课题负责人缺乏财经知识,编制的预算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项目的实施进度往往脱节,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尚无完善的针对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财政部、教育部尚未制定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如国家自然基金、“863”、“973”等计划项目也附带有相应的经费财务管理办法,科技部于2006年11月出台了“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够系统、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中国科技投入呈现立项和资金渠道多元化的格局。从来源渠道上看,有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各主管部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方科委等安排的科研项目;各类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方法各不相同,管理办法多,各级主管部门对经费使用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且各类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管理办法不配套,不统一,执行难度大。同时,由于国家在科研经费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没有制定出科学的预算定额标准,导致中国科研经费管理在立项阶段的预算编制不规范、内容不完整,编制方法不统一,编制依据不足,指标论证不充分。(2)高校对科研经费预算重视度不够。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经费争取不重视科研经费管理,认为只要能立项,经费的支出预算只需按预算说明书允许支出的内容“编”就行,实行课题制,自然应由项目负责人自行编制。而项目负责人认为预算编制就是要钱,抱着把经费争取下来再说的思想,没有对其项目进行仔细分析,没有对所需经费进行估算,一般自己定一个可能争取到的经费总额,随意将经费分配到各允许支出的科目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批准的课题预算是今后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经费的实际支出提供合法依据,在课题结题时的经费决算、财务审计都要依据课题预算完成,对预算编制的严肃性认识不够。(3)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高校投标立项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很多本来合理的预算支出条款在现阶段可能与正在执行的其他国家政策相冲突。首先,在实行课题制以来,科研项目的计划、预算编制由课题负责人负责,而课题负责人大多是学术型人才,财务方面知识相对薄弱,再加上科研工作本身的不可预见性和复杂性及各种客观原因,往往侧重于技术内容的论证,为编制预算而编预算,预算编制纯属闭门造车,同时编制完成的经费预算未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造成经费预算编制不详细、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费用。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文3

Abstract: Obvious growth in the amount of research funding shows that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ut asymmetric between the lower output and huge spending exposes the existence of inadequate supervision, wast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issues in research funding alloc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whole process of research funding investment spending and fi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关键词: 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预算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whole process management;budge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50-02

0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把科研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提的更高。各高等院校、政府办科研院所、企业作为国家新兴科技成果研发精进的摇篮和孵化器,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三大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科研经费的来源和数额持续增加,从1978年的52亿到2014年的13015.6亿,三十多年来累计投入达到3.9万亿元之多,年均增长22.73%,超过了全球各国科研经费投入平均增速,位居世界的前列。科技投入总量和强度的大幅提高,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在如此巨额的科研经费投入额之下,我国创新力和科研竞争力却没有同步提高。据统计,我国每年科研成果有3万多项,其中仅有15%能产生规模效益,产业化率仅达到5%,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这与发达国家科研的投入产出比值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2013年,中科协的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于项目之外。审计署2011年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发现,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的做法,设计资金数以亿元计。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方面大量存在着诸如科技计划、专项林立,重复交叉严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等为社会诟病的问题,这些都与科研经费拨付验收各环节权责不明、管理不善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科研经费投入支出过程,分析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方案提高对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

1 现状原因分析

当下科研经费的监管,是一个封闭系统的内部管理,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统收统支、实报实销。经费在项目组内部自行管理安排分配支出,财务管理的辅助和配合作用只表现在经费下拨到位后的报销环节,对经费使用全过程很难起监控作用。

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从产生到耗尽的全过程进行识别和管理。全过程包含三个环节:经费预算、核算和结算。

1.1 经费预算编制不专业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环节是全过程管理的基础,而预算却由科研人员自行编制完成,财务人员未能直接参与预算编制。科研人员缺乏相应的财务及预算专业知识,对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且没有可遵循的权威完整的科研预算编制模式。使得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和形式化,导致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实际支出与书面预算相脱节,影响了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申请立项时,科研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仪器设备材料差旅等费用支出的成本效益率,外协单位与项目负责人有无关联性及公允性等这些经济合理性问题,都是财务管理之外的非专业人士较难甄别的问题,但这却是科研经费能否合理使用的重要考量。

1.2 经费核算控制不严谨

目前,科研项目实行课题组负责制, 课题负责人有权支配项目经费, 在研发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对经费进行调整。 但初始预算编制的相对随意,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的非严格遵守,甚至报侥幸心理恶意违法违规,财务人员无法参与项目核算监督,经费拨出部门对使用过程缺乏监管等一系列原因都不利于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合理高效执行。

1.3 经费结算方式不合理

科研项目结题时的经费结算时由于有形资产材料相对更容易审核验收,极少或无法考核科研人员智力创新的脑力劳动,因此也就无法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经济效益后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回馈。2011年的《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以及2015年4月15日起施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都只将特定科研课题的部分间接费用一般不高于15%的比例用于人员激励,而其他科研经费比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仍不能列支。这就忽视了科研人员付出的巨大的智力创新劳动,这既没有参考科技成果的投入回报率,也不符合厉行节约和成本效益原则,无法有效的激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的热情,却倒逼科研人员不得不在项目执行阶段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套现”科研经费,以慰藉研发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而且,科研项目的验收结算常有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发生,由于国家相应法规没有对已经结题项目的剩余经费规定用途,一些课题负责人会将结余经费用于其他非研发开支,这些都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或闲置,严重违背了国家经费投入的初衷。

2 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模式内容

2.1 制定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法规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完整的科研经费拨付使用管理的系统性法律文件,散见的各规定、通知、意见等多有矛盾冲突,或不适应现时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套自上而下全面系统的法规文件予以辅佐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覆盖科研经费管理各方面。

2.2 优化科研经费投入方式和结构

科研水平作为一种客观力量,与经费投入数额不存在正比关系。当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也是资源不当配置的结果。2015年7月总理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这就意味着要可以适当改变一贯以来科研经费粗放化投入与支出的局面,变为内涵式发展,精细化管理,优化经费投入结构,更强调经费的科技转化率和投入产出率,将钱花在刀刃上,避免无谓的浪费或闲置。

2.3 强化科研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及联合控制管理

科研项目从投入经费到产出成果,获得收益不仅与项目组成员有关,科技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各经费主管单位都参与其中,部门之间如果缺乏配合沟通和信息互换,就很容易出现管理空隙。因此,这就需要各部门重新定义职能分工,统筹协调,打破条块分割,建立覆盖各学科横纵科研项目,分级分类管理的、国家层面的,统一完备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部门之间形成联动机制,相互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以便对科研经费从预算到结题全过程进行规范高效的审批监督。

2.4 建立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

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体系应当以科研项目为核心,财务、科技、资产管理部门在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实行预算、核算、验收结算等跟踪管理控制。并由审计部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全过程监督经费使用的合规性。

根据经费全过程管理环节的特质,监督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预算体系,设置具备可操作性的预算标准。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管以预算为起点,应当结合科研项目研发实施过程的特点,细化经费的预算安排。在制式的预算模板上考虑项目特殊性并给予经费支持。遵循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重视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对主要依靠智力付出的科研项目,要加大绩效奖励的比例。规范特殊经费如外协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重点审批非联合申报单位的经费外转,考察其必要性和科学性。项目预算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的,要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课题承担单位科技、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相关科研主管部门予以确认方可。其次是要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严格审核报销,并通过建立完备的信息化平台将项目经费的支出明细、材料设备购置,资金流转等情况实行实时动态控制。再次是要加强经费结余管理。项目通过验收的一定期限内及时办理结题。财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结题情况,协助督促项目负责人就经费收支情况进行核对,填写决算报表。同时科研部门还应紧密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关注科研项目的投入收益率,进行统计整理,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2.5 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

科研项目的开展和成果获得,归根到底是人才智慧的结晶。应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来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研发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及成果作为考核依据,鼓励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考虑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益,科研人员遵守制度带来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的给予适当奖励。加快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将科研经费结余与项目承担单位信用评级情况相结合。对管理混乱,研究中存在挪用、违规、挤占经费的行为予以批评、惩戒甚至依法治理。

3 结论

科研经费涉及到项目活动的方方面面,是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石。因此,经费管理贯穿于从立项、执行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由于牵涉人员和部门众多,各环节流转的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实行立项前介入和全过程的参与管理后,仅“业务招待费”支出一项,占整个科研支出的比例就有了明显的下降,2007年到2011年各年度业务招待费占科研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2.6%、10.01%、6.23%、5.97%,呈逐年下降之势。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管模式就是协助项目负责人员对科研项目从立项申报到结题验收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将经费使用由事后审验变为与项目同时进行的跟踪管理,这才有助于实现科研经费优化合理的配置安排,更好的体现科研项目的研究价值,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及解读[R].2015-11-17.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11号)2014-03-12.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 农业科技型企业;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综合试验区,重庆市政府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科技型企业作业为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都承担了国家和市级农业项目,为了按质、保量、高效的完成项目合同,合理、有效、规范的使用项目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由于项目资金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农业项目资金的使用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如何规范化管理项目资金成了重点。笔者曾长期担任农业科技型企业会计,执行和管理了农业项目资金,现就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特别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技型企业在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分散,项目执行内容不同

以重庆金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中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农业项目来源单位为例,有农业部、科技部、市财政局、市科委、市农委、市扶贫办、市农科院等单位。由于项目资金来源分散、不同渠道,而且项目执行的内容有差异,其安排原则和管理办法大多为主管部门自行制订,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实际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

2.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一方面,项目预算收支科目设计不够合理,预算收支科目比较粗糙。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地强调农业项目的特殊性,往往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比较笼统,内容不够细化,致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非本项目支出的费用也在本项目中支出,专款不专用,造成资金使用不合理。

3.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规范

农业项目经费大都是由政府无偿拨款,管理方式采用项目主持人负责制。这虽然有利于项目主持人合理地进行项目运作,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项目资金很难管理。一方面,农业项目由于农作物生长有其一定的规律和季节性,具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存在超预算;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执行在农村,费用的支出对象是农民或农资,费用的支出没有正规票据,存在一定的不规范。再加上项目主持人认为项目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无权干涉,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对资金的使用很难监管。

4.农业项目效益差

一直来,政府对农业项目的投入都是无偿的、不求回报的,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一些项目执行人员不在效益上下功夫,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的现象,而把主要功夫用在项目的申请、验收和成果鉴定上。项目的实施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预期目的存在一定差距。

二、对农业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强化意识,树立项目管理与财务核算有机结合的观念

农业项目能立项,表明国家、社会对于该项目可能形成的生产力需要的迫切性;也说明该项项目经费开支预算的合理性。项目管理要与财务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及农业项目具有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示范、推广在农村,技术人员吃、住、行都在农村,产生的费用没有正式发票,报销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所以财务管理要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在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同时,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现有的政策?探索强化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项目的实施。

2.加强管理,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农业项目资金的管理,首先要从项目支出预算抓起。项目申报时,要求财务人员共同参与,使预算既适应项目实施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健全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制度,按照既要方便项目的执行,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制定项目开支范围,完善报核审批制度。

3.培养复合型人才,规范预算编制

在农业项目申请立项和编制预算时,都涉及到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或科研人员都不可能独立完成预算的编制,而项目预算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项目的争取,这就要求在立项和编制预算的时候,要由科技、财务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为了更好的完成立项和编制预算,建议既要对科技人员普及基本的财务知识,也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适当的科技培训,使他们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从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开支经济科目三方面进行规范,控制“其他”占总资金的比例,尽量考虑需要开支的每一个环节,使预算的每一个数据有合理、合法的依据,保障项目落实后的正常实施。

4.全程监控执行过程,规范项目资金使用

(1)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保障项目资金合法使用

根据《会计法》、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要有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财。使项目执行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化。

(2)统一核算,保障项目资金正确使用

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责任,也是项目部和单位法人共同的责任。对来源不同的农业项目资金,应全部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应严格实行财务部、项目部、单位法人共同管理,严格审批、控制和监督,做到正确、合法使用项目经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项核算,财务部门负责资金使用的进度及预算执行情况,便于科技人员及时清楚自己的项目经费支出明细情况,也便于分管领导及时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

5.跟踪问效,规范农业项目的评价体系

农业项目执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现在农业项目资金在使用时,强调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项目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忽视了项目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对项目资金的管理,要从项目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延伸到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要以项目效益是否明显、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为基本标准,这主要从项目的从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评价。

6.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农业科技型企业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随着政府、企业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在国家鼓励科技型企业申报科研项目的前提下,科技型企业争取的科研项目经费逐年递增,也为科技企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随着科研项目资金投入的加大,对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科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执行项目预算,才能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为进一步获得更大力度的项目经费支持创造条件。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管理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科研经费收入是指高校通过承接政府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项目取得的纵向科研收入和为企业、事业单位服务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的收入。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收入占学校总经费收入比重的高低,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1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能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委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几年审计、检查的结果看,也有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普遍没有进行预算管理,不同渠道来得经费主要是设项目号,在代管科目使用,报销内容不明确,票据种类繁多,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很多,但真正属科研项目使用的不多,如日用品、招待费、礼品等等居多,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1.2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不合理限制

由于国家现有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一些正常支出存在限制,使得本来合理的支出内容在现阶段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科研经费预算时该包含的内容不能列入,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如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部门认为,高校从事科研人员的工资来源于国家给高校的财政拨款,不应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可实际情况是国家并没有单独给高校核拨科研人员经费,而是依据高校在校生人数和综合定额标准核拨经费,这样核拨的经费数额仅支付教学人员的工资及学校的水电暖等运行维持经费都不足,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

1.3资产管理不善

购置的固定资产不入账,有的固定资产即使入账了,却公私不分。还有的科研负责人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购置的物品不是学校资产而是个人用品,与学校没有关系。高校对科研成果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只对部分专利进行记载,没有对全部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没有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账管理,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形成浪费和流失。

1.4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财务对无形资产基本没有账务处理,而由校科研部门掌握资料,主要有专利权、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目前有些高校对这部分的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比较弱化,自我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无形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是经济损失。

1.5成本效益意识淡薄,没有实行全成本核算

科研经费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课题的经费核算,科研人员从选题、定题、研究直到课题结束,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无人考虑科研成本的高低。科研人员成本效益意识淡漠,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成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科研成本核算仅仅是科研课题发生的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如从事科研所用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几乎没有在各课题中分摊。各科研课题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只好从高校的事业经费中支出,从而造成各高校每年的事业经费全部花光或略有超支,而科研经费总有结存。这样,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本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并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2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科学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成为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文件和发改委、科技部、科学院、教育部、基金委以及一些相关部委,上级部门对高校科研拨款除给学校相关部门下发文件等,根据上述文件和有关精神,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2.1加强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

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是横向渠道还是纵向渠道,均是学校收入,必须全额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编制中,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课题编号、专款专用。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因此,学校资产部门应有权调配仪器设备,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重复购置,妥善安排实验时间,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达到资源共享,既满足科研需要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自行试制成新的设备或购买零配件完全自制设备,对这种自制设备要及时请专家评估,促使设备保值增值。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等支出应计入科研成本,而不应该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2.2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

结题不结账是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我认为: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先制定出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的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结题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项目经费的财务决算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处置。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不得留归项目组成员所有、长期挂账,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性支出。

2.3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除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中另有规定外,凡是运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与学校用其他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一样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高校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未经学校允许,泄露学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科技成果的,应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成收入后,从中给予科研人员一定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潜力,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结论

综上所述,为解决高校科研经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建立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采用作业成本法计量科研项目成本,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的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这样,才可能达到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高科技贡献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

[2]邓敏韩玉启“基于课题制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问题研究”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近年来,国家投入的科技经费总量不断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8年的4 61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1年的8 61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4%提高到1.83%,总量居世界第3位(孙自法,2012)。随着科研经费总量的不断增长,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已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激发活力、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及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结构

高校科研经费按照来源渠道大体分为两类: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指列入国家、地方政府科技发展计划,并由政府财政直接拨付资助的科研经费;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等。横向科研经费指承接国外企业或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项目经费。以2009年为例,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经费收入为276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占62.83%(高杰等,2011),这说明高校目前科研经费收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十一五”期间国家拨款来源结构为例,其中科技部主管项目占纵向科研项目的19%,其他各部委项目占41%,基金类项目占23%,军工项目占3%,省级类科研项目占14%。各部委拨款占纵向科研项目的60%。可以看出,国家科研经费拨款管理体制是采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重大科研经费拨款都是通过国家各部委立项、审批、下拨,经费管理实行财政部及主管各部委双重管理。

(二)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多采取科研管理部门、学院、财务部门分工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合同、项目实施、验收的组织管理;学院负责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组织管理及监管;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核算的组织管理。

科研经费一般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记账、专款专用”管理体制。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核算基本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所有科研项目可按照不同的预算分类,分项控制,分项核算。科研经费核算既可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科目分类核算,也可按照不同主管部门项目预算支出分类的要求进行预算明细核算,实现了所有科研项目核算信息公开、透明,教师通过校园网可及时查询项目收支结余情况,实现了财务核算、查询信息最大化,满足了不同管理者的需要。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机制及控制机制

为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安全合理使用,高等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责任机制及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如:项目负责人经费印鉴备案机制、经费支出报账审批机制、预算审核机制、固定资产验收审核机制、资产处置报废审核机制、科研经费外拨审核机制、银行卡支付劳务费的发放机制、招标采购及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等。完善的运行机制及控制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控制和防范了财务风险。

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为例,该校制定了《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实施细则》,对合同管理实行统一授权、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单位未经学校授权,不得对外签订各种合同协议。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学校组织科研收入的协作合同及预算中明确的外协经费合同的签订。科研经费支出所涉及合同全部由学校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签订。财务部门设立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科室,负责对采购招标、合同签订等工作的财务监督,严格控制无合同、超范围、提前支付等现象的发生。合同签订、合同审核归口管理、分工负责,有效防范了由合同引发的各种经济纠纷,有效控制了商业贿赂,防范了资金支付的财务风险。

二、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办法过多,执行难度大

国家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财政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针对不同的科研项目出台了不同的管理办法,目前执行的管理办法有近20项,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等。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有不同的管理办法,执行较为混乱。以某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例,2011年末有科研项目6 000多项,有的教师同时承担几个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了解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的科研报表;财务审核报账人员也要区分不同的项目执行不同的政策标准、不同的预算分类等。这种制度体系,给项目承担单位及承担教师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政策规定多年不调整,严重脱离实际

高等学校目前执行的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大多是2002―2007年间出台的,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是2002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是2006年的。近年来,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经费总量大幅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是变幻莫测,但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多年不变,已严重脱离实际,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科研事业以及市场经济。如:2006年现仍在执行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专家咨询费开支标准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起咨询费标准300―400元/人・天、200―300元/人・天。在当时,这个标准可能很适合,但目前专家咨询费远远高于这个标准。为支付高额的专家咨询费,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只能虚报经济业务,造成科研经费列支不真实、虚构经济业务等现象的发生。再如:目前纵向科研项目编制预算都要求遵循《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313号)中规定的开支标准,这一标准是国家2006年出台的,其中伙食补助50元/天,公杂费补助30元/天。近年来,国内物价飞涨,这一标准远不能补偿教师出差的费用开支,特别是野外实习、野外考察,条件极其艰苦,偏低的补助标准甚至影响到教师出差野外搞科研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政府管理权力过大,层次过多,限制过死

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经费预算的审批、调整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批准。政府对科研经费管理层次过多,限制过死,项目承担单位难以及时灵活应对。以国家地球探测计划项目为例,政府对项目经费管理的层级是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办)――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预算的审核、调整需层层上报,项目大额招标采购,项目办需派人参加。这种层级管理的体制造成科研工作效率极低,经费执行速度慢,影响科研工作进程。有关管理办法规定,预算调整按照立项预算审批程序上报,但目前上报的纵向科研项目预算调整方案从未得到过批复,相关规定形同一纸空文,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执行。在现实工作中,重大项目从执行到结束需三年左右时间,因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三年前上报的预算与实际执行会有很大差别,但学校管理层基本没有决策权。由于调整预算批复难度大,所以教师只能自己想办法,以虚假经济业务处理。另外,项目结束后形成的资金结余要按原渠道返还的规定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很多教师申请纵向科研项目就是为了评定职称。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有些调整,其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如需调整,课题负责人提出申请,由课题承担单位审批,但设备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笔者认为此政策简政放权还不够,此办法也仅限于科技部管理的项目,其他纵向科研项目的预算调整审批权还是没有下放。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科研经费预算及预算执行也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所变化,另外市场经济物价水平、先进的技术装备等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科研经费预算调整程序应力求方便快捷。

(四)基本科研业务费比例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管理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按性质可分为:机构投入即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竞争性项目投入、稳定性基本科研经费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可获得国家投入的基本运行费、开放运行费、设备费。竞争性项目经费靠教师申报争取,所以每年收入很不稳定。稳定性基本科研业务费是高校可自主安排的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但其收入比例太少。以2011年教育部所属高校为例,基本科研经费仅占科研经费总额的4.9%。稳定性科研收入一方面是经费比例小;另一方面是资金支付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按照零余额支付,年末学校未支付的额度全部返回财政,年初返还。近年来,财政部等主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狠抓预算执行工作,加大了对零余额专项经费拨款预算执行进度的监督检查,建立了预算执行与下年预算拨款挂钩的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分别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央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财教〔2009〕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行部属高校预算与预算执行挂钩办法的通知》(教财厅〔2011〕1号),文件规定“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大于当年预算的,全额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年底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小于当年预算但大于当年预算70%(含70%)的,扣减已下达的第二年预算控制数的70%”。教师争取科研经费很不容易,都担心经费被收缴上去,为实现预算执行进度,年末突击花钱现象极为普遍,这也是造成虚假经济业务的一个原因。科研经费有很多特性,将高校基本科研经费纳入零余额财政支付体系,不符合科学研究发展的规律性。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减少政府管理层次,管理重心下移

在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层级中,高等学校处于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的第一线,他们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自身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最了解,政府应扩大高等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权限,把政府部门过多的权力下放到一线的管理单位,充分发挥基层管理单位的作用,调动管理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应通过法律、责任、诚信、利益的管理理念引导科技管理,提高管理效益;通过统一的法规制度、预算管理控制、信用卡支付、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审计等手段,从对科研经费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如:预算审批后,在预算额度内支付劳务费、专家酬金等开支标准应由市场决定。科技创新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才聘用机制、开放机制,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应准许科研经费短期聘用高级人才,为科学研究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增加稳定性科研经费拨款,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有稳定的、连续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稳定性科研经费为教师自由探索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是教师的种子基金,是教师承接大项目的储备资金。大多数年轻教师对外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要靠学校稳定的基本科研经费给予扶持,为争取大项目做前期准备。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拨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加大稳定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另外,稳定性科研经费应纳入单位基本账户管理,允许有一定的沉淀资金,政策应体现稳定、宽松、灵活的特性。

(三)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合理分摊成本

国家现行的科研管理办法,大多规定对课题组成员中有工资收入的人员不准许列支人员性费用。高校科研人员的业绩津贴多为高校自筹经费奖励科研人员,但无法列支在科研成本中,导致了科研经费挤占教育事业费的现象。为完成科研项目,科研人员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科研成本中应体现其价值。科研人员是承担科研任务的主体责任人,国家在制定科研管理政策上,要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转化中的核心作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将责任与利益有机结合,建立较为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

(四)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责任,构建多层次经济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科研管理单位法人及各岗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制定责任制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责任制内容要全面,要涵盖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各层次的全部内容;二是岗位范围要全面,要建立各层次、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形成从上到下各层次、各岗位的经济责任体系。三是要建立经济管理的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负责人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使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监督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各负其责。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稽核和外部监督检查机制

财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岗位对会计凭证进行事后稽核审查,及时提出财务风险预警。由于财务报账审核地点分散、岗位多,每个审核人员对财务政策的掌握有偏差,了解的报账信息也有其局限性,很难发现问题。同一报账内容就每个个体来说是合理的,但集中到一起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某大学在外部财务审计检查中发现,某科研项目报销了大量的汽油费,多笔报销累计达几十万元,经审计核查为科研人员虚报科研经费套取现金。类似的现象,内部稽核人员如能及早发现并进行预警提示,就会防止科研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稽核人员可掌握财务核算全部信息,以其独特的视角,观察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对日常消耗品的报销,如超出一定量及时提出预警审查。在加强内部稽核审查的同时,政府参与引入第三方即中介机构监管机制,在项目执行中期或项目验收期,实施对项目审计检查,促进和规范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自法.中国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 610亿 居世界第三[EB/OL].http:///gn/2012

/05-02/3860102.shtml,2012-05-02.

[2] 高杰,曲绍卫,杨绮雯.当前教育部直属高校投资来源结构及增长态势分析[J].江苏高教,2011(2):40-41.

[3] 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S].财教〔2006〕159号,200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