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我意识的价值

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1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通过“五个一”等常规管理的检查,通过公开课,优质课等阶段性、终结性评价,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进行教情分析的有力、有效手段,而作为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能在公开课,优质课评价中展示外,首要的还是注意平时的自我评价、分析,抓好自身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之外,注意科学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进行总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从班级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中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也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对学情进行正确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导手段,是教学相长的客观反映,只有正确做好学情评价,才能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同时,利用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鉴定性等效能,通过学情评价分析,激励学生,正确处理群体与个体差异,从而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才能真正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一、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总是希望通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某种或几种重要的变化,希望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地影响每一个学生。虽然这些变化可能受到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环境及各种经验的影响,但是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确定哪些变化是由课程与教学所决定的,对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教学评价便是描述、评估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所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专家们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信息,衡量和判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叫做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是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年级中反复循环地进行的。有时一个教师同时教几个班,于是同一教学内容便会对几个班的学生重复进行;有时一个教师在一个年级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又会在下一个年级中循环进行。要想克服教学中某些方面出现的不足,使教与学更有效果,就要用评价提供需要改进之处的必要信息。另外,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时候,一般只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考虑教学方法和预期的结果。尽管教科书或其它参考材料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要想把所有的行为结果都预想到是非常困难的。而通过对课堂的观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就可辨认在开始时并未预料到或识别到的目标,便可确定哪些目标应当增加、保留或取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

二、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的要素:

自我评价方法指的是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以达到相应的评价目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就宜从以下内容上着眼,课堂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听课情况、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教书育人情况等。教师自身可根据这些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容易进行,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都可以进行一次,有利于被评价作者自我反馈,并进行相应的自我调整,还能增强教师的评价能力。

教学中,老师们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有:个别谈话、考试并进行试卷分析。找家长谈话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开课、优质课评选,看专家、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同度,问卷调查等。

其中,问卷调查是教师直接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情评价的诸要素而设计的分析表, 问卷调查应紧紧围绕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学生自学情况诸评价要素进行,并在不同的学段有所侧重,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可以获得最为直接的阶段性课堂教学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及时改进教学,问卷调查可以在章或期中或教师认为需要的任何时候进行。

三、学生成绩分析的策略:

评价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为所有教师有必用办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法,分数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的一种体现。

常规的教学评价中,都非常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看重班级的学科平均分,这确实也是一个好的评价方法,但是,作为课任教师只从考试分数、平均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学得如何、自己教的怎样,就非常片面了。教师还应该对考试成绩进行横向比较,即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看学生提高的如何,掌握程度如何,试卷所考察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试卷难易程度的把握毕竟也是较难确定的。所以,我们在考试前,对考什么要思考,对考试的难易程度要作预先的设定,如果一份试卷,老师自己做需要60分钟想要1/2以上的学生90分钟做完是不可能的,想要班级平均分在60分以上(以100分为满分)也不大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分数,仅是划段分析,求平均分,看优良率还不够,因为我们的平均分、优良率只对1/2以上、1/3以上的学生有积极评价意义,一次考试让一半以上的学生灰心丧气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毕竟我们的单元测试和阶段评价是对学情和教法的评价。何炳章教育理论在中观指导思想中强调:要生生有学头,师师有教头。

我们面对分数,在让学生看到优点,知道差距的同时,更是需要为有差距的同学找出差距,为失去信心的同学找回信心。所以,对于分数,我们是否可以作学生与学生自己的比较,看提高了多少,看波动性。

我在高三(1)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除常规地分析分数段、优良率、平均分外,为每位学生设计了一张成绩变化曲线图,曲线图反映的是历次考试学生单科成绩与班级的平均分的差异;曲线图结果的运用是帮助学生回顾,使学生知道哪些内容学习的不好、差距大。也可以使学生从波动向上的变化趋势中得到启发,得到动力,增强赶上和超越的勇力。

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2

我睡得正香时,不知谁吻了我一下,把我弄醒了。原本睡眼惺忪的我被眼前这一幕吓得愣住了——一只纯白无暇的大白鹅映入我的眼帘。突然,一丝念头从脑海里闪过:这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中的马丁!啊!我高兴得从床上蹦了起来,抱住马丁的脖子对他说:“你可以带我去世界各地游一游吗?”马丁点点头。“耶——!”于是我便带上相机,骑着马丁飞向天空。

我骑着马丁飞呀飞呀,飞到了撒哈拉大沙漠上空。低头一看,只见一队商人正在炙热的荒漠上艰辛地走着,他们又渴又累,一个个相继倒下,我可不能见死不救。我赶快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幕后,便请求马丁带我唤来了风雨雷电四大天神,请他们降了一场大雨,让商人们喝上了甘甜的雨水,活下来了。但这样只能解救燃眉之急呀,只有改变沙漠的现状,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在沙漠上撒下“神奇种子”,洒下“快速生长剂”,转眼在茫茫大漠中变成了一片绿洲。

离开了沙漠,我们向造纸厂飞去。“咳咳咳……”这是怎么了?原来,我和马丁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乱排放废气的几座工厂。这工厂实在是……这儿的蓝天是灰色的,这儿的空气也是一股呛鼻的臭味儿。怪不得这儿没几户人家呢!“咳咳咳……”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急忙叫马丁拿来身上的魔法棒,把这几座工厂变成了一种神奇的工厂——“净化空气厂”,使这里又恢复了以前的美景。

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那我一定会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保护大自然,恢复地球妈妈原来的美貌,让住在地球村的人们永远都生活在这个神境中!

广东河源紫金县河源市紫金县一小学六年级:张俊枫

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3

我将飞向蓝天,

飞到“9.11事件现场”

为阿富汗的孩子送去温暖的祝福。

假如我是一只尼尔斯的鹅,

我将飞向蓝天,

飞到残疾的儿童身边,

让小朋友们来到残疾儿童中心…

帮助他们学习生活。

假如我是一只尼尔斯的鹅,

我将飞向蓝天,

飞到四川省汶川县,

去帮助震灾区的小朋友们…

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假如我是一只尼尔斯的鹅,

我将飞向蓝天,

飞到天空中…

向地球撒下快乐的花粉,

让全世界的儿童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

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4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补充与法治精神的体现

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的德国,继德国之后,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施了一项或多项社会保险制度。各国相继以社会保障形式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缓和随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政府干预,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一贯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结果的合理修正,也是对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历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881年德国首次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开了世界各国通过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先河。随后颁布了《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职业介绍及失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样,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过程中,无不伴随着大量详细的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这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一大特色。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因国情不同而异。但不外乎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在国民遭遇疾病、受伤、生育、死亡、年老、残废、失业等情况,造成收入中断或丧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助及帮助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制度。它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个人与雇主缴费的基础上,由国家财政支持运作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其中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事故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为例,它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1994年支出能够占到当年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见一斑。

社会救济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财政拨款。具体的救济标准随各国的生活水平不同而异。各国对于社会救济的项目及领受的条件都作了详细规定。如日本规定大城市一个4口之家的救济标准是每月14.3345万日元,这样受救济家庭的生活标准可以达到普通家庭消费支出的60%,领受社会救济的人和服刑者一般不能参加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是保证社会成员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设施与服务的制度,主要体现在住房、医疗与教育等方面。也包括国家公务员的福利补助与休假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大多是高福利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其服务对象相对较窄。例如农民最初就没有被列入社会保险范围内,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一职业不需要国家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所服务的范围也日益扩大,目前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已扩大到全体国民。以日本为例,1961年日本实行“国民皆年金与国民皆保险制度”(即全体国民都参加年金和保险),奠定了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基础。这也是继北欧诸国之后,世界上第12个建立“全民皆年金”的国家。又如法国,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既有覆盖80%人群的“共同制度”,又有农业人口、国营铁路工人、银行职员、海员、矿工、神职人员、自由职业者、国有企业和国家公务员等20多个特殊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主要是西北欧国家,相继宣布自己已经建成了针对本国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虽然这种说法不免有夸大之处,但足以表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中去,涉及到的项目也几乎是无所不包。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尤其在一些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社会保障支出过于庞大,加重了财政负担。高福利政策造成政府开支过大,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例如1992―1995年,法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出现2300多亿法郎的赤字,1996年又有500多亿法郎的亏空。如不设法解决这个缺口,整个社会保障体制将无法继续运转。

其次,过高的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惰性。在支付过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环境中,少数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接受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就业职位;疾病保险中的小病大医、药品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过高的累进税率,又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追求收入的积极性。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都会在客观上降低经济效率。

此外,庞大的社会福利计划使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过大,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如果福利开支与工资水平的增长超过生产率的增幅,使产品成本率上升,服务质量下降,就会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且造成了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低下。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可谓有得有失。我们的优势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正确地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设计出发展与完善的正确步骤。具体说来,在巩固目前社会保障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至少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法律的形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制度,要使其在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顺利实施、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保证它的规范性与相对的稳定性。只有法制化能保证这一点。即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下来,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严肃性,做到有法可依。这就迫切需要明确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出台,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方面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对一些具体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二)扩大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健全保障的项目

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特别是机构改革的进程缓慢,这与我国缺乏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没有切实的保障措施,人们就无法免去后顾之忧,在处理就业问题及消费时自然会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因而要顺利推进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首先应跟上。即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险,重点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提高社会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真正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以考虑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尽量缩小城乡差别。

(三)在资金的筹集上,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同时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

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174-03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苏格拉底是自我意识的“助产婆”。苏格拉底坚定认为存在普遍可靠的真理并且探求普遍必然性的途径是“认识自己”。因此,西方哲学的自我意识概念产生于古希腊时期[1]。在此之后对自我意识的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停留在哲学的思辨领域中。直至1890年,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将自我意识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的先驱人物冯特也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早期的心理学家们对其概念进行理论探讨,但缺乏一致性,其研究结果可谓扑朔迷离、含糊而繁杂[2]。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的学者们纷纷研究起了自我,具有代表性的有库里(Cooley)、米德(Mead)以及弗洛伊德[3]。其中弗洛伊德提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人格三结构后,自我意识的概念开始明确化。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很多研究将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倾向视为并列的人格组成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持反对的态度。至今对于自我意识在人格中与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关系没有一致的观点。但是一致认为的是自我意识不仅与基本的知情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格也有紧密的联系。

自我意识有其自身的结构,即它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组织、控制和推动作用。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或心理结构。从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4]。很多学者的分类方式均不同,朱智贤认为所谓自我意识,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肌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5]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把自我分为主我(I)和宾我(me)两个方面,主我是自我的主动部分,是认识、发动、指挥和调节个体活动的方面;宾我是自我中被注意、思考和知觉的客体等心理活动的意识[2]。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来看,自我意识还可以分为私我意识(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公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前者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后者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6]。类似以上的分类还有很多,均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其结构。

3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从婴儿起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渐成熟。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7]。

韩进之,等[8]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由低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还呈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三个平稳期。第一个上升期为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由小学三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进入平稳期。第二个上升期为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此后进入初三平稳期。第三个上升期为初三到高一,此后至高三进入平稳期。自我意识发展还有不同观点。杨宏飞等研究也发现,学级至初三年级均有所下降[9]。王维等研究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对学校态度方面有所下降,提示四年级的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二年级学生有所下降[10]。Piers和Harris的研究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11]。我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12]。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3]。因此对于初中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尚无定论。

4自我意识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向

通常使用的是自我意识量表,是由Fenigstein,Seheier和Buss编制的[14]。本量表由三个分量表共23个题项构成,分别是测量私我意识的10个题项,测量公我意识的7个题项和测量社交焦虑的6个题项。这些分量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私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私密的方面,这些方面只有本人才能观察:公我意识是指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中公开的方面,这些方面是别人能够观察和评价的;社交焦虑则反映个体由于感知到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不安。原量表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均为适度的正相关;而私我意识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接近于0。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0(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

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私我意识方面,研究不仅是关于私我意识的优缺点[15]、单双因素[16]、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6],而且还涉及个体差异的比较研究。例如Scandell等在一项私我意识与大五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在用偏相关技术控制了公我意识的影响之后,私我意识与大五因素中的经验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宜人性呈显著负相关。Kemmelmeier的研究发现,高私我意识的个体所拥有的价值取向和态度是一致的;而对低私我意识的个体来说,价值取向和态度之间没有关系。在性别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女性在私我意识或者公我意识上得分比男性更高。对女性而言,私我意识可能是更重要心理体验。那些有高自我意识(或者是私我意识或者是公我意识)的女性更强烈地体验情感状态,而这些影响并不发生在男性身上。在地域方面,Shuzo等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私我意识程度比美国人低。在私我意识的两因素中也发现了跨文化差异。Chart在其研究中发现,香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私我、公我和社交焦虑三个因素上均显著高于德国、法国、丹麦和瑞典大学生。综上所述,现今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私我意识和性别方面,而不同文化地域的比较研究比较少。

5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

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对人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和教育。但是自我意识是这些因素的中介,自我意识决定着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换一句话说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速度、性质以及能动性和自主性等。那么,自我意识的完善、塑造对人格的形成、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5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个体认识自我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分析体会自我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并且和周围的人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了解认识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第二,依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别人给予的评价,个体会将其与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对比,最后达到加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在积极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受自我的优缺点,但是不能因为缺点,而在潜意识中逃避认识自我。只有能正视自我,愉悦地接受不完美的自我,才可能做到真正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52自我体验的作用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个体产生一定的体验标准。当符合标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出现的时候,自我体验是愉悦的,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有损人格,会出现恐惧和羞耻等不良的自我体验,最终可能收敛或制止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53强化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是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控制不仅限制着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性质、方向,并且要力求其符合社会要求准则。制定旨在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序。行动中运用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54提高自信心

自信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前提。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状态,是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在肯定自己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对自己力量的客观充分估计,它直接影响着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定位以及自我理想的设计和把握,对于全面体验和调控自我思想与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信能够帮助个体激发自身的潜能,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大学生的课堂中,我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同时,让他们总结过去的成功经历,最终使“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样的信念内化,达到提升自信的目的。

55提高自尊

自尊感是一种个体的重要情感体验,包括自爱、自己尊重自己和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感是个体在对自己进行积极的价值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发挥自我的价值和能力,来满足自尊。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较强的方面参加活动,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以便容易实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成就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江午奇自我意识理论的历史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11).

[2]孙圣涛,卢家楣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析,2000,20(73):17-22.

[3]肖晓玛,尹显作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04-108.

[4]聂娟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0,8(25):32-35.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肖晓玛论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1):104-108.

[8]韩进之,等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4.

[9]杨宏飞,吴清萍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3,15(2):3-5.

[10]王维,阮,唐岩,等小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79-1882.

[11]杨善堂,等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2]杨心德关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研究[J]心理科学通信,1985(2).

[13]Fenigstein,ASeheier,ME & Buss,AH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ssessment and Theor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75(43):522-527.

[14]Mark,Muraven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attention∶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ty and pathology[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5,24(3):382-401.

自我意识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动力;动机

一、自主学习与学习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对自主学习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认识。国外的研究,以美国学者B.J.齐莫曼为代表,他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3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①我国学者庞维国在综合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 能学”;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②

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力量,它是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动力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学习动机又是核心之核心。动机是引发并维持某项活动的倾向,具有始动、导向和维持功能,它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对学习行为起直接的推动作用。“动机”解决的是“为什么”学的问题,属于学习的情感因素,表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就是自定目标、自我效能感、价值观和归因等。

二、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

(一)自我意识的唤醒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准备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对自己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它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意识发展的最高形式,一般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属于自我意识中的认知因素。自我调控是指个体自我控制自己活动的能力,属于自我意识中的意志因素。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的估计,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意识的特点是有意识性、能动性和稳定性。③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风格和心理的发展。正是有了自我意识,生命个体才能够主宰自我命运和实践活动,实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并成为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改正和自我完善的实体。而自我意识不成熟或自我意识未能唤醒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做到有效的调节与控制,而在学习活动之初,学习行为的动机更是难以得到激发。自我意识的唤醒,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前提,因此,自我意识的唤醒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准备。

(二)合理的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动力起点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源,而目标具有动力功能。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能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更要注意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起点与终极原因。

首先,所谓合理的目标是指那些要求既不过高、又不过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有一定难度,需要付出一番努力才能达到的。由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自身素质不同,所以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应尽量对自己现有的实际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预测和估计,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把目标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其次,自主学习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而具有步骤性的。具体目标比模糊目标更能诱导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活动,促进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在具体目标和总目标之间,二者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具体目标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总目标是具体目标的依据,对具体目标起指导作用。

(三)高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是自主学习动力的助推器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班杜拉的界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Bandura,1986)。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动机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表现为,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的自我监控等方面都优于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不仅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种学习的判断,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恰恰相反,学习目标往往不切实际,或遇到困难更容易退缩、而不愿付出努力。自主学习的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也说明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成就动机的提高。在成就动机实验中,阿特金森把80名大学生分为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同样的任务。明确告之,第一组,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够得到奖励;第二组,成绩前5名将会得到奖励;第三组,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第四组,成绩前15名者都可能得到奖励。结果表明,成功可能性适中的第二组、第三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的组成绩则下降。④依据该理论,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意向,都会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效果。两种动机在人的活动中起的作用称为“合成的成就动机”,即趋向成就的活动与回避成就的活动在强度上的相减关系。高成就动机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心和高的内归因,即使失败了,也会认为是自己策略不对或努力不够,从而更努力地去完成下一次任务与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帮助其分析进步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效果的,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四)正确的价值意识是自主学习动力的保障

在哲学上,价值被看做是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能够满足这种关系的客观事物,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价值就是有用、有益。而价值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态。人的意识,按其属性可以划分为事实意识和价值意识。事实意识是不因人而异的客观存在的意识,表现为关于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理性知识上的内容。而价值意识则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价值关系在人的心理中的反映,表现为价值认识、价值观念的内容。哲学上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是外在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经过人的思维加工所产生的结果。在心理学上,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⑤价值意识表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即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认为学习“有用”。

正确的价值意识是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保障,超出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内容与任务,都会打消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会令学生的学习动力削减或丧失。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能力也是有一定要求的,脱离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也就难以开展、进行,只有建立在一定能力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如,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引申。⑥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本身,它也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做到有效的自我调节与评价,缺乏必要的动力支持,学习活动长久坚持也就很难实现。建立在需要层次上的主体的学习,其动力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人的价值意识受主体的社会实践等因素制约,所以越是高年级的学生,价值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也就越大。教师可以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出发,着力于学生正确的价值意识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点和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亦能积极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发展。

注释:

①Zimmerman B J.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0, 1:3-17.

②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③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

④马利文.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实验[J].人民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