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范文1
护理方面的社会实践报告
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院,带着彷徨与紧张的心情,开始了为期n天的临床护理实践生涯!当我拿着实习报告踏进**院的门槛时,心理感到特别激动,因为从今天开始,我将会以一名白衣天使的身份在医院里实习。时至今天,实践结束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
临床的实践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我们就业岗前的最佳训练。尽管这段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倍感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实践之前,是科教科老师按照我们的需要和上岗要求安排统一培训,包括:一、了解医院概况简介。二、了解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三、知道治安管理的一般常识。四、懂得医德医风教育。五、明白医疗文书的书写。六、掌握有关护理知识。七、理解院内感染。八、了解手术室的有关知识。其间科教科的老师还穿插地组织我们到各病房看病历、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专家讲座及急救处理方面的录像,让我们对实际的临床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为正式上岗工作打下了基础。
刚进入病房,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对于护理的工作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也对于自己在这样的新环境中能够做的事还是没有一种成型的概念。庆幸的是,我们有老师为我们介绍病房结构,介绍工作,带教老师们的丰富经验,让我们可以较快地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医院环境,为在医院实践和工作打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算的上是实习阶段的第一个收获:学会适应,学会在新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以前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实践,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实践的第一天早上,我早早的来到医院,那时8点交接班还没开始,我跟着护士帮病人换被单,帮他们量体温等等。到了8点钟,医生和护士门准时交接班,值夜的医生和护士将昨夜病人的情况进行报告,然后各个管床医生分别开始查房,我也跟着他们,认真的听他们如何检查病人和如何询问他们。看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的心里不禁充满着崇敬之情。首先,医生们对病人进行询问,问他们的病症,比如:有无发热,有无疼痛,饮食如何,排泄是否正常,有无多尿少尿等等。然后,医生仔细观察病人的体征,有时还做下叩诊,最后开出医嘱。这时,护士们开始了紧张的比对医嘱,并且按照医嘱进行取药和进行治疗,护士每隔4小时查一次体温,并且绘成温度曲线,供医生参考,另外,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巡房,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
下午,医生们为14床的病人开了一个讨论会,我也静静的来到那里,认真的听他们的讨论,并把要点都记了下来。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了。回到宿舍,我总结了今天的收获和疑问,觉得今天真是过到好充实啊!
我认为到病房实践,接触最多的是病人,了解甚深的是各种疾病,掌握透彻的是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实践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提前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护理工作能力。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如导尿术、床上洗头、床上檫浴、自动洗胃法、静脉输液法等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遇到老师没空解答时,我们会在工作之余查找书籍,以更好的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结合。**院实践科室多数是整体病房,我们所跟的多是主管护士,跟随老师分管病人的同时,我们会加强病情观察,增进对病人疾病的了解,同时对病人进行各项健康知识宣教,这样能锻炼我们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按照医院的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病历的书写,教学查房,讲小课等,这些培养了我们书写、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整体上说,实习期间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最庞大的收获: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疾病认识水平上升,各项护理工作逐渐熟练,在培养优秀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思考,举一反三。
在医院实践期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病人的身体健康,疾病转归为目的,我们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科室里,我们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遵守无菌原则,执行查对制度,培养着良好的工作方式,这应该算的上是第四个收获吧,虽不能说很大,却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收获。
经过n天的实习,我对临床护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学到了好多新的知识。首先,医德医风教育让我切实感觉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神圣和务实性,我们必须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做事坚持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白衣天使的神圣职权,才能得到病人及同事的尊重。其次,关于临床上具体工作,如书写医疗文书,护理知识和院内感染的讲座,让原本只具备理论知识的我们认识到了临床工作要干好是多么的不易,只靠掌握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同时,对正确的处理医护关系的问题上我们有了感性的认识,医生和护士同等重要,不分谁大谁小,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好病人。我认为护理人员的工作更重大,工作更烦琐,值得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尊敬。还有,通过观看关于医疗纠纷的录像,我充分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认识到社会各界对我们医务人员的高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在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病人来找我们看病,他们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必须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增加法律知识,更好的在工作中行使我们的职责和权利。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范文2
关键词:社会学解释;法律解释;社会效果
一、社会学解释的含义
对社会学的定义莫衷一是,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观点。梁慧星教授认为:“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是指当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运用中存在歧义时,通过运用社会学解释方法实现预判和权衡,通常情况下,对法律规范的不同解释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社会效果,因此须在法律规范可能的具有文义范围内选择具有最佳社会效果的法律解释方法。”①张文显教授认为:“社会学解释是指旨在促进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联系的法律解释方法,即着重于对社会效果的预测和衡量,通过分析社会情势变迁与诸利益平衡,并以此为标准进行的法律解释。”②王利明教授认为:“社会学法律解释是指在当法律规定在适用中出现多种理解时,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要求通过结合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将社会效果、社会利益、社会需要或社会影响等因素引入到受法律保护的考量中,以此为标准对法律条文进行阐释。”③陈金钊教授认为:“社会学解释方法的关键点为法律条文制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目的。”④笔者认为,社会学法律解释方法是指,法律规定与司法适用存在矛盾时,通过运用逻辑法则和经验法则,不仅仅注重法律条文的文字表述,还需通过预测判决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当前社会生活和特定案件相结合,就法律条文含义与案件事实之间的适用进行的阐释。
二、从三个案例中简要归纳社会学解释方法的适用
(一)案情简介
2012年2月3日20时20分许,被告人张某某、金某约定驾驶大功率摩托以寻找刺激感,约定为“陆家浜路、河南南路路口是目的地,谁先到谁就等谁”。两人分别驾驶大功率且经过改装二轮摩托车从某市某区某路出发,全程长28.5公里,且途径多个公交站点、地铁站台、居民小区、学校和大型超市,最后回到张某住所。经过之地行人较多,人流量较大,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据查,二人主要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刺激感,多次在车流量较大的街道中反复并线驾驶、曲折穿插驾驶,同时多次闯红灯、大幅度超速行驶。在行驶至陆家浜路、河南南路路口时,张某某、金某遇执勤民警检查,但其没有停下车配合民警的检查,而是驾车沿河南南路经复兴东路隧道、张杨路逃离,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争议焦点及法理分析
1.对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情节恶劣”的认定
本案争议焦点一为被告人行为是否属于“情节恶劣”。关于对“情节恶劣”的认定问题,一般应从其行为人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如是否采取横冲直撞的方式冲向密集人群、是否使用诸如枪支等杀伤力较大的武器杀害被害人等方面综合考量;本案中,二被告人在人群密集且有居民小区、学校、大型超市的公共场所追逐竞驶行为,客观上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主观上具有致他人生命于不顾的故意,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被告人进行追逐竟驶的二轮摩托车为大功率的无牌照且经过改装摩托车,造成事故发生的几率较大;二是驾驶速度远远超过交通法则的规定,甚至有的路段超速达50%以上;三是驾驶途中二被告多次并线驾驶、闯红灯驾驶;四是二被告人在面对民警盘查时,不积极配合,驾车逃离,企图逃避法律追究;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规定:“1.无驾驶资格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2.在道路上驾驶非法改装的机动车追逐竞驶;3.以超过规定时速50%的速度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4.在车流量大、行人多的道路上追逐竞驶。”⑤综上,笔者认为通过对“情节恶劣”进行社会学解释,可以认定本案二被告人追逐竞驶的行为中的改装机动车追逐竟驶、使用伪造的车牌号追逐竟驶等行为符合《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情节恶劣的规定”,因此本案二被告行为属于危险驾驶罪中的具有“情节恶劣”的情形。
2.对被告人驾驶行为是否属于“追逐竟驶行为”的认定
本案争议焦点二为被告驾驶行为是否属于“追逐竟驶”。关于对报告人追逐竟使行为的认定,“追逐竞驶”,一般指行为人出于竞技、追求刺激、斗气或者其他动机,二人或二人以上分别驾驶机动车,违反道路交通安全规定,在道路上快速追赶行驶的行为。本案中张某某、金某某的违法驾驶行为虽然并未造成特定的人身和财产损害,但是就使用工具来说,违法驾驶的摩托车为经过违法改装的,造成交通事故危险性较大;驾驶方法具有并行驾驶、穿插驾驶等;驾驶环境为具有居民小区、学校、大型超市的中心地段;驾驶时间为白天,人流量较大,通过分析可知,二被告的行为不仅仅是普通的摩托车驾驶行为,在一定意义对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具有大概率的危险系数。通过对本案犯罪构成进行分析,主观方面,二被告供述称,二人追逐竟驶的目的主要的为了通过竟驶行为,从而达到心里满足感与刺激感,通过超车、闯红灯得到心理满足;客观方面,二被告人驾驶的摩托车为大功率的非法改装摩托车,并存在多次随意变道、闯红灯、大幅超速等严重违章。综上,可以认定二被告人的行为属于危险驾驶罪中的“追逐竞驶”。该案中对“追逐竟驶行为”的认定方法,主要为文义解释方法,同时结合社会学解释方法,即从条文的字面含义对“追逐竞驶行为”进行剖析,并结合相关鉴定意见,运用限缩解释方法,将超速驾驶与追逐竟驶区别开来,从而实现对“追逐竟驶行为”的认定。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范文3
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验收启动
2016年11月,浙江省信息办启动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的考核验收,对工作方法、考核理念、工作机制、评分内容都作了充分准备,验收对象是根据浙江省政府【2012】41号文件启动建设的20个示范试点项目。通过这次验收,将对浙江省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战略实施效果逐一评估,并作为今后项目复制和经验推广,乃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重要依据;同时总结经验教训,缩小与先进智慧城市的差距。投资回报方面,期待一些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型”应用,直接复制移植后可期减少未来城市项目的建设投资。
考核验收过程中,笔者深感建立符合本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建设实际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一方面,政策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考核验收作了规定;另一方面,国家和各地也开始编制和采用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但直接拿来评价早在2012年开始的试点项目可能有失公允;同时,浙江省有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设特点,而在国家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中,或尚未获得表达,或指标权重未必合适。例如作为信息经济的主要省份,信息产业、智慧产业和网络经济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示范试点均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而满足当今“可复制和可推广”的需求。因此,思考建立符合本省智慧城市建设实际的评价方法已经势在必行。
为此,笔者对合格的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及其验收工作,提出一个讨论框架:
第一项目规划目标明确。“智慧城市战略目标”符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规划方案针对城市建设主要问题,设置可量化的关键指标。
第二建设效果。包括选择或组建有效的项目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建设资金的筹措、政策性资助的绩效目标、对资金使用的监控措施等比较齐备的智慧城市建设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要求和测试认证方法。例如金华市车联网项目采用PPP模式,由航天科技集团(35%)、本地民营企业(26%,26%,8%)、地方国资管理部门(5%)形式组建了“浙江省智慧车联网公司”,同时与京杭高校组建“智慧交通研究院”。
第三是智慧项目运营效果。应具有专业的运营主体,技术保障上建有智能运营中心。关注项目提供了哪些智慧城市服务,特别是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何种作用。我们认为,对具有某种业务“全覆盖”能力的项目,可予较高的评价。例如金华市车联网平台容纳了全市所有停车场的业务需求。
第四是较大范围采用新兴技术。应当强调先进技术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最大化地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和城市生活品质。例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核心“平台”架构(如智慧能源监测示范项目的“全省一朵云”模式),数据资源的获取、分析和决策模型等。较高标准则包括展示某种“智慧”的能力,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决策分析的“城市计算”及其交通治堵、智慧能源监测项目基于运营数据的“经济和能源预测”等。
第五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及“智慧产业”。评价项目是否具有初步的收入和营利模式、是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乃至行业内值得推广的商业模式。
第六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示范试点属于探索性的先行先试,必然会遇到一系列难点和试点问题。例如,化解“新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及其“高昂的成本”难题、PPP模式的探索、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同时,应该倡议对智慧项目领域,实施强制性的数据分享与开放。
第七应用效果好。能展示最佳实践水平,展示惠民举措的可感知度;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提供各类城市服务,同时,具备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可复制、可推广性,包括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系统具技术上的可移植性,可以复制到城市的其他领域或推广到其他城市。
第八社会效果的评估。包括环境绿色、交通治堵、居住安全的提高等。
浙江省启动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的验收工作,给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思考浙江省智慧项目的效果评价。从初步的验收工作来看,这次项目验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验收不同于评价,服从项目验收规范,例如宁波镇海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的验收规范;二是关注新兴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发改委《关于促M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因此需要保证对示范项目“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权重;三是关注示范项目的适度前瞻性,主要是可复制、可推广性。事实上,国家对浙江省下达的“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示范区”建设任务,都包含了可复制和可推广的要求。初步的验收中注意到,良好设计的“平台级应用”易于具备可推广条件,例如浙江省智慧能源监测示范项目制订了3项省级标准,其研发的系统设计已中标国家发改委的全国相关建设项目,并已承担了天津等5个省市的智慧能源监测项目建设;金华车联网项目,构建了跨区域的平台系统,具有一定的数据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2016年9月G20峰会期间,承担杭州市区全部6000辆出租车的监控中心平台的技术支持与运行保障工作,已被省内外、境内外多个城市采用;四是关注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及智慧产业发展,包括项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可以看到,对于以“惠民”(评分占比高达57%以上)为主的国家评价体系来说,浙江省难以完全套用《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所指定的评价范畴,事实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指标建设要求。
国家发改委、网信办和国家标管委部署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网信办和标管委发文,组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并要求撰写本省新型智慧城市经验总结,编制新型智慧城市优秀实践案例,要求体现创新性和可推广性。
与此同时,颁发了国家标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2016》,包括8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54项二级指标分项。一级指标为(括弧数字表示权重):惠民服务(37%)、精准治理(9)、生态宜居(8%)、智能设施(7)、信息资源(7%)、网络安全(8)、改革创新(4%)和市民体验(20)。评价指标中80%属客观评价,含7个一级指标。其中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3个为“成效类”指标,旨在客观反映智慧建设实效;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4个“引导性”指标,旨在发现具发展潜力的城市;20%属主观评价,指“市民体验问卷”,关注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
考虑到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合占57%权重,其中惠民服务由政务服务(8%)、交通服务、社保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各3%)、城市服务(7%)、帮扶服务(5%)、电商服务(2%)构成,应该说是一份高度“惠民”引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方案。
关于评价组织方式,除了完成8个“必选的”一级指标相关内容之外,还包括地方自评价和市民体验调查两部分。市民体验调查委托相关机构,调查结果反馈至各地方参考;“地方自评价”合计总分值为10分(占整体评价的10%),各省自选评价指标,要求体现现有指标中未涵盖的领域和方向,并选择可测量、可获取客观数据的领域。
除此之外,国家各部委此前还颁发了诸多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最广泛的统计包括多达597个市县区),其中浙江省参与的部分市县区如下表,多数将面临一次新标准的考核评价。我们期待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有较多的试点市县区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范文4
一、南朝隐士隐居地分布的初步分析
南朝以来,隐士们对于隐居地的选择更为重视,“异籍隐士”明显增多。(1)为直观而准确地显示南朝隐士地理分布状况,兹作《南朝隐士隐居地分布表》如下。本文共收录南朝隐士76人,其中隐居地可考者67人,据以制成下表,余9人隐居地无考,亦附于表后。(2)
依据上表可以看出,南朝隐士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山居特点。
1、分布不平衡。从大区域来看,分布地区有显著差异,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其中又以扬州最多,占51%,其次是江、荆、南徐、湘、郢六州,合计占去总数的83%左右。若从各州内部来看,隐士分布也不均衡。以扬州为例,主要分布于北方几郡。江、湘等州多少也存在类似扬州的情况。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地理空间相对逼仄的州,隐士的分布则更为集中,荆州、南徐州等的隐士无一例外都依州治而居。总得来说,隐匿地多依州郡的政治中心而分布,集中在建康、武康、山阴、寻阳、江陵附近。
依传统看法,隐士之称为隐士,多半是因为其对于政治生活的主动规避。但是考其地理分布特点,我们发现隐士隐居地的地理结构状况与其隐居行为似有相悖之处。事实上,隐士既是士大夫的一种,自然有其心系家国的情怀。他们往往行为隐遁,心理入世,或以“帝王师友”身份影响政治,或著书立说、教生授徒,或助乡里教化。不只如此,南朝亦不乏先仕后隐者。“(刘慧斐)起家安成王法曹行参军。”[1](P745)“(张孝秀)少仕州为治中从事史”等等。[2](P752)更有甚者,有些隐士曾主动请官。戴 就因兄“疾笃”而“告时求海虞令”。[3](P2276)王弘之因“家贫”,“而性好山水,求为乌程令。”[4](P2281)即使是不曾为官的隐士似乎也被认可为“臣”的身份,即所谓“处者谓之外臣”[5](P306)。太祖就曾以“外臣”来称呼明僧绍。[6](P927-928)而顾欢也在上表中自称“山谷臣”。[7](P929)
由上可见,隐士虽力求规避政治,但往往或主动或被动进入社会政治生活之中。虽拒绝做官,却常有深切的政治关心和社会责任感。就此而言,隐士之所以选择依政治中心而居或可理解。当然,也不能排除某些隐士希冀以此走“终南捷径”。
另外,玄学南渡之后,谈玄已成趋势,在清谈大行其道的南朝,士人们自当不论年资、以友交会,庐山“十八高贤”之成为佳话,概亦因此。作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建康、武康等地,往往文人汇聚,这对于有文化追求的隐士自然是有相当吸引力的。
也正是因为建康、武康等地满足了士人实现政治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追求文化的要求,才得以成为隐士集聚区。
2、崇尚山居。南朝隐士隐居地的分布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即多依山而居。山居隐士占总数的一半,而其他隐士可能也多居于山中,奈何囿于资料,难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应招入京的隐士也多居于政府依山而建的诸馆中:雷次宗住在钟山西岩下招隐馆。[8](P2294)褚伯玉在剡白石山太平馆。[9](P927)吴苞在蒋山南的馆中。[10](P945)
隐士与山,在世人眼中,似为不可分割之整体,一是因为山林风景姣好,适于士人修身养性;二是因为山林僻幽,人迹罕至,在地理空间上区隔了嘈杂的市井与庙堂,有助于保持其“崛然独立,块然独处”的人格;[11](P3206)三是由于魏晋时期玄学思潮中的道家成分影响。然而,早在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就曾将隐士称为“岩穴之士”。[12](P3271)从这一点上讲,道家思想对隐居地选择的重要性似乎不那么明显。毕竟,秦汉之际,就思想层面而言,儒、法影响力稍大,而西汉初期的新道家虽影响不俗,然也仅是一时,而且其亦更多地着力于政治。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下儒家自然观对于士人山居隐逸的影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3]P87,孔子认为山乃“仁”之象征,而“仁”又是儒学之本质。可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山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这种对山水进行道德关照,概是因为山结合了士人对于知识、道德、审美的诉求。所以,后世儒者们对于山水的喜爱,并不只是单纯的审美使然,更重要的是,对于山水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道德的推崇。正是在这种“比德”自然观大行其道的基础上,士人们始“寄情”山水。这也就是为什么早在西汉或者更前,隐士就与山发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多依山而居,故被称为“岩穴之士”。
故而,隐士多居山林,除了传统所讨论的道家影响、审美需求、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原因之外,还当与儒家“比德山水”的自然观息息相关。
二、隐士分布与文化变迁
古往今来,隐逸文化所体现的士人价值观及创造的丰富文化成果,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即将其列为中国文化的第十四个特征。[14](P23)这种文化的出现与整个历史上的移民及文化变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在对于隐士隐居地分布的研究之后,适当的考察隐士籍贯的地理结构亦十分必要。
若以长江为南北之界限,则隐士的籍贯分布差别相对较大,在籍贯可考之隐士73人中(无考者:蔡(某)、渔父、释宝志),北方隐士占据了半壁江山,北来隐士也全是“异籍隐士”,约为60%。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隐居京口、会稽、江陵等隐士密集区的隐士多是北来士人,这值得我们深思。
据卢云《汉晋文化地理研究》西汉文化重心在齐鲁,政治中心在关中,文政分离,至东汉,分离局面得以改变。[15](P93)“三国西晋时期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黄河流域。”[16](P133)不管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分离与否,不可否认,东晋南朝之前,东吴之外,王朝的统治中心无一在南方。这也直接导致了魏晋南北朝之前江南少隐士的局面。史载:“至于(徐) 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17](P1747)这里的 就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隐士徐 。这句话虽是强调徐 的优秀、出色,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江南广大区域自然条件差,杰出人物少。
至永嘉乱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这时候向南方移民也从之前的临时避乱,转换成长久的定居,人口的迁移也越来越多。西晋以降,移民南迁大致有东、中、西三条路线。今鲁、豫、皖北、苏北移民多依东线而下,或渡淮,居于淮南,或渡江,居于皖南、赣北、苏南;今陇、陕、晋、豫西的流民常经中线南下至襄阳、旋即依汉水而下,至江陵及其附近;今陇、陕、宁、青的移民则主要由汉中,经嘉陵江南下,至成都平原,此为西线。[18](P338-340)其中东、中两条线路的起点为西晋时期人口稠密的政治文化重心区,而终点自然也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重心之所在。
从这一意义上讲,京口、会稽、寻阳等地之成为隐士分布重点,与东晋以来的这种持续的移民与文化输入不无关系。分析起来,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隐逸思想的创造和传承者――隐士自身的南渡。隐居京口的关康之、臧荣绪、诸葛璩三人及隐居江陵的宗测、刘虬等人无一例外,都为北人,这就与葛剑雄先生所总结的东、中两条路线不谋而合。可见,籍贯在北之隐士多分布在东西两线的移民终点。不只如此,北来隐士的宗族性很强,出现了多个隐逸世家,戴氏、宗氏、何氏等都是家族逸。
二是由于流民,尤其是有文化的士人,将尊崇隐逸的思想带到了南方地区。魏晋南北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9?(P177)在这种社会风尚及前述各种客观原因的推力下,南方本土士人也纷纷走上隐逸之路,甚至于同北方士人一样,出现了隐逸家族,沈道虔、沈慧锋;郭希林、郭蒙等都是这时著名的隐士。他们的世有隐行在性好山水和政治影响之外,自然也包含着跟风的成分。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范文5
关键词:深化 社会实践 意义 方法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更好的由学校走入社会。
一、深化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
1、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当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多数学生的自觉行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到学校、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2、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3、促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
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5、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郑州工作的新路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动推行改革,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在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中,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6、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做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了解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我们应当以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否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作为衡量社会实践成效的主要尺度。
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的方法
1、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号召学生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使广大学生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2、加强队伍建设,使社会实践专业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想做得更加深入,就必须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队伍。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灵活应变,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3、要建立实践基地,使社会实践阵地化
社会实践要发挥他的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阵地建设是很重要的。要广泛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逐渐建立一系列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领域。
社会实践的实践方式范文6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生活中发挥怎样的社会功能,并对比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功能有哪些缺失,以及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建有何启示意义。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性 社会功能
对“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与用法。本文所讲的“公共空间”仅公共空间是不用附加任何条件,任何人都可进入并享用的,即它的进入权和使用权是人人都能获得的。人的使用是公共空间的最大功能。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这种不需附加任何条件就可进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
一、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它又展现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于大众,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等非居住要求的公众性的场所。
(一)社会交往的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把互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为城市人之间并不能够在私人的空间里形成的有意义的、面对面的互动提供一个平台。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爱、归属、自尊的需要等等,但人又非常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交往就能达到两者的平衡。因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能够合理的掌控和什么样的人、什么时候发生互动,防止社会交往卷入彼此的私生活。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对私人空间不受侵犯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不是对立的,公共空间的适量存在是为了人们能更好的享受私人空间。
(二)社会化的场所
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特性。不同阶层、收入、职业、民族、年龄的人都可以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进入。人们在公共空间进行各种社会互动,展示自己、观察他人,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在城市公共空间里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人是形形的,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为规范,因此这种异质性使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社会化无疑是最全面最真实的。特别是对于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的社会化是在学校、家庭、同龄群体等专业机构中进行的社会化所无法取代的。他们在城市公共空间玩耍嬉闹的同时也形成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三)形成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整合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大型集会、宣讲、动员的场所。参与其中的是不同阶层、职业、收入、民族、年龄的人,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意识。但在这种大型的公共活动中,参与的每一个人通过场景的渲染,能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的目的、信仰,大家都是集体的一份子,这样集体意识得以形成。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同与在传统社会里表现为具体行为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1]。这种大型公共活动的场景渲染,参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促进社会整合。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这种集体意识,虽然不能整合一个复杂社会的所有成员,但它们对充满整个社会的无数初级群体来讲却是团结的主要来源。“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是社会的粘结剂,有潜力把各种各样的团体集合起来,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成为一个能容纳多个阶层、多种文化、非均质的、拥有最丰富特质的社会[2]。”
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以西方国家为例,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城市公共空间数量多、功能比较完善。西方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完善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少、人口密度低、建筑密度相对也低。有条件建设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2)西方一些大城市都是由传统的国家首都发展而来的,那么原有的广阔的皇室土地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转化为公共用途。(3)西方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才进入现代社会,其有时间进行城市大规模的重建,建设一些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缺失与重建
(一)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缺失
1.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缺失的表现
中国城市传统的公共空间是庙会、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等,没有大规模修建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历史。解放后我国建成了一些城市广场,也多是为政治集会服务的,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容纳多种功能和社会生活的市民广场。而原先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的茶馆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空间形式,建国后便不复存在。在市场化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仍然非常稀缺,且在城市中的分布也很不均匀。大型节点空间少,而且少数几个大型节点公共空间都是以大广场或者公园的形式出现。这些地方一般都远离人口中心,许多这类空间在设计和经营上都要首先为政府和其他一些特殊功能服务,如文体表演。这样也就造成普通人不能把这些场所当作公共空间,无法真正使用这些地方。在我国线性空间占据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主导地位,大街小巷成了最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正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指出:“尽管东方城市缺乏广场之类正式留出的空间,但是城市中的街道成了聚集的场所[3]。”
2.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缺失的原因
中国近代社会及之前,中国的个人、家庭与国家浑然一体,个体自由和权利湮没于极权之下。中国社会内部没有出现过西方世界里的市民阶层,也没有产生作为西方社会“国家―市民”二元对话的城市公共空间。解放后因为计划经济,全权制的政治结构约束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和发展。在市场化的今天,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依然缺失,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国不同西方国家,我国人口多,人口密度也高,同时建筑密度也高,这些明显会造成公共空间的开放面积非常有限。其次,西方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才完成工业化,而我国只用了几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快速的工业化,使我国根本没有时间像西方城市那样,重新改造其前工业化时代的物质形态,不允许城市大规模的重新建设。此外,由于我国城市核心区的密度从过去到现在都持续偏高,政府没有强烈的意愿或能力在大多数低收入人群拥挤的地方建设或扩大城市公共空间。因此,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不能像西方的城市公共空间那样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重建
1.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本土化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使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本土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考虑当地的个性需求,应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要根据当地的人口密度、居民行为方式等,因地制宜的开发建设。首先,城市公共空间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不要拘泥于仅建设大型广场公园。我国人口密度比较高,大型节点公共空间在我国不大适用,而遍布城中的迷你型小广场、小公园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城市公共空间在功能上也可以多样化。根据附近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建设适合当地居民的小型公共空间。
2.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人性化,可达性和使用权平等化
人的使用是城市公共空间最大的功能,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要以方便、满足人的使用为目的,公共空间规划经营应人性化。政府在城市公共空间选址时应选择离人口中心比较近的地方,方便步行到达的地方。这样才能使更多普通人方便的使用城市公共空间。只有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数、人群的异质性都得到提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才会全面。只有可达性、使用权的平等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才有意义。不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立就会成为一个摆设,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还会浪费社会资源。
3.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公众参与。为了使城市公共空间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其规划设计时应确保社会各阶层市民都能发表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应邀请公众参与并对公众提出的意见给予充分的考虑。如果仅靠一些精英,即使他们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有经验,仍然容易夸大某些需求并忽视其它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对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有帮助,而不应该成为领导者的纪念碑。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