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卓越法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95-03

一、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传统法学教育的局限开始显现,模拟法庭类事件课程开始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兴起。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模拟司法审判,将法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教学过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而受到各法学院和教师的欢迎,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中普遍适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模拟法庭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轨的过程中,它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新形势下的法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如此,由于模拟法庭教学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各地法学院校开展此项教学活动的水平参差不齐,当前的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应及时对其加以完善。[1]

1.模拟法庭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表演性质的模拟法庭都需要提前准备“剧本”,剧本中提前准备好了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的台词,包括最后的判决和理由都写得一清二楚。从模拟法庭的实质上看,最后的结果是在剧本写作前已经确定的,之所以有这些言辞、证据,其实事实本身就是为了得出那个在剧本中已经确定的结果而添加的。这种提前准备好台词然后再表演的模式使他们陷入一种先下定论再寻找依据的程式中,这显然不能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对实体法的适用能力。

2.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庭审而忽视了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在模拟法庭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而在现实生活中司法实践必经、受理、答辩到调查取证、调解等程序,可见模拟法庭单纯的庭审难以对法律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训练,如提供法律咨询。并且模拟法庭的案件缺少了真实案件中多元的因素,以调查证据这个环节为例,由于模拟庭审的局限性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出现真实案件中出人意料的特殊情况,模拟审判中的当事人也不具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学生对此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就不会设身处地的遵从律师职业责任和敬业精神,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判断模拟法庭好坏的标准过多地参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首先,模拟法庭的参与人通过一种选拔机制成为模拟法庭表演者。针对法律这门对逻辑和分析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学术水平深厚和法律思维能力严谨才是决定模拟法庭质量的首要因素,而各高校的现状是面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更加偏重于学生的表演能力。其次,评估一场模拟法庭质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从学术和实践角度来说,模拟法庭的评估应该以法律思维和法律适用能力作为标准,而在各高校组织的模拟法庭中,判断模拟法庭好坏的标准过多参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及其特点考察

法律诊所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帮助,“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与此同时,“法律诊所教育”为社会弱者提供免费的、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从而使法学教育和法律援助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法律诊所教育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模式,并且为法律援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1.真实的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强调接触真实的案例,通过学生真实的案件,真正参与法律实践全过程,掌握通常案件处理流程的能力,包括了从接待当事人、查阅案件、收集证据、审判准备、庭审活动到法院作出判决整个诉讼中需要的基本能力,[3]运用法律技能并认真分析,最终做出诉讼或者非诉讼的实践活动,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锻炼了实践技能,将传统的被动接受识记模式与主动分析实践模式相结合。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体案件的承办人和参与人,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讨论的氛围内,学生可以否定教师的想法,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的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讨论案件,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强调理性分析和依法办案的“法官式的思维”,而是站在律师的角度认真考虑案件的每个环节,结合具体的事实和证据分析,甚至要揣摩对手的想法,从各个角度寻找有利于委托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接受理性、公平、正义的法律思维,又能培养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本领。

3.独特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更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评估方式更多元也更合理,它的评价方式由学生办案小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客户评价等三部分组成。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更看重学生是否从承办案件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对法律应用的技巧。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借鉴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这个课程的学习,课堂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案例的讲授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传统的法学更趋于应试教育,模拟法庭的教学也趋于形式主义,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建设的需要。诊所式法学教育,因为其在实践意义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应用到模拟法庭教学法当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建设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改革现在教育模式中以应试教育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现状,改变模拟法庭流于形式主义的表演,创新制度建设,创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把考核方法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满意的成绩中解放出来,更应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整套切合卓越法律人才建设需要的考核标准,重视实践教学意义上模拟法庭的推广与应用。

2.遵循法律诊所的实例,完善模拟法庭的案例。充分发挥真实案例实用的优势,应当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目的;第二,案例的选择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案例;第三,选择的案例要真实且具有综合性。案例要尽量多地涉及学习过的法律知识点,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实践能力。将模拟法庭教学法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实践意义上相结合,以真实的案件作为模拟法庭审判的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件,将法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模拟真实的案件,通过阅读案卷卷宗,在模拟法庭中尝试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重现并进一步完善法庭审判的过程,了解法官运用法律的思路,掌握其运用实体法审判的技巧,同时揣摩律师辩护的思维,从不同的角色全面分析案例,这是传统模拟法庭审判无法达到的效果。真实案例不但可以呈现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还会反映出我国立法、司法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进一步思考。

3.细化模拟法庭的实训环节和学生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质。在以往的模拟法庭中,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而在法律诊所的实践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理、答辩到调查取证、调解等程序也是处理案件的重要环节,所以今后的模拟法庭实训中应当像法律诊所一样重视庭前程序,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案件处理过程。细化学生角色的划分,科学地划分为审判组、原告组、被告组等,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角色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了解不同角色的程序,更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程序和实体法律知识。其次,还要保证各个小组的合理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并加以讨论,提出观点。最后,在处理案件的各个环节,指导教师要给予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四、推进法学实践教学完善的对策

为了有效推进卓越法律人才的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广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并以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作为法学教学手段之一,推进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我国必需从教育理念上到具体制度上改革。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快教育理念领域的变革。法律教育制度制定者和法律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的思想,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使学习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把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为职业的法律专业人才教育,同时致力于增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实践性的教育方法才能顺利推行。

2.完善资源保障。①优化师资结构。首先在聘请教师时要综合考虑其经验、学历、职称,尤其注重丰富的经验这一条件,可以聘请律师、检察官、法官作为客座教师,从不同的专业视角指导学生。其次,由于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致力于实践教学,这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好的要求,所以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②争取经费支持。高校法学院教育资金来源较单一,只有少数高校能得到基金会的支持。所以各高校应发挥能动性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支持。首先,法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责任,应为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提供必备的办公场所和经费。其次,模拟法庭与律师所建立联系,在给予专业支持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在提高法律援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基础上,通过社会各界获得资金支持。

3.加强制度建设。①培养模式。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理和大学法学课程的安排,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接受实践教育的法学理论,适合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对象。②评价制度。应试教育的那套单纯的以成绩作为标准的制度不再适用于实践性教学。应当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新评价制度的建设要求通过学生的实际工作反应出其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法律职业道德、专业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积淀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同时,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应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将定期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4]加强法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建设卓越法律人才的共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无疑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模拟法庭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通过庭审活动,较熟练地掌握程序法和庭审技巧。法律诊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接触真实案件,参加诉讼,为将来的法律执业打下良好基础,显然模拟法庭本身就是法律诊所课程的有机内容。[5]以法律诊所为借鉴促进模拟法庭的完善,不断探索将法律诊所的优势借鉴到模拟法庭教学法中,共同致力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小蕾.浅议模拟法庭教学制度的完善[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2]张卫.浅谈法律诊所对抗式模拟庭审教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3]郭翔.试错理念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4]马永梅.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学教学实践评价模式的改革研究[J].民主与法制,2007,(2).

[5]张卫.浅谈法律诊所对抗式模拟庭审教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2

从教学目的上讲,探究教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式与态度。这就使得教学目标从重视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变为关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从重视知识的积累转变为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方法上讲,探究教学强调发现法。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体认知结构的构造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性的知识。探究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探究教学的特点

1.探究教学的复演性

探究教学具有复演性,这是探究教学的基础。探究教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复演,但又与科学探究活动不同。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探究教学虽然在程度上不同,但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探究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1]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的思考,而是要经历一个复演知识的起源和途径的过程。首先,探究教学复演科学家探究活动过程。科学家探究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序,但科学家探究活动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从问题开始、运用假设理论、寻找证据、进行逻辑推理、表达交流结果等。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重新发现与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科学家探究活动研究的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探究的则是教学材料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知识。通过探究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对间接知识产生直接的认识,获得直接经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其次,探究教学是精神层面的复演。“科学探究”除了具有特定的基本程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蕴涵着求知、进取与求实精神。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态度也是探究教学应该具有的。[2]科学家在探究活动中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精神,探究教学亦是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2.探究问题的真实性

师生探究问题必须具有真实性。学生探究的是真实性的问题,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并且认为探究活动有意义。一方面,探究教学选择的问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相关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探究的问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探究的内容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如果探究的问题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学生不会对其有更多的关注,即便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也会造成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在探究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世界中,能克服学习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摄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3]在探究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也要关注学生探究方法的获得,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评价探究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准则之一。

3.学生探究的主体性

探究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探究教学的核心。探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4]学生能够与环境相互适应,具有自组织能力。教师呈现的探究问题要让学生产生不平衡感,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平衡的状态。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学生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探究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主动地思考探究的问题,从而获得了有意义的探究结论。与此同时,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其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的大胆质疑与探究,提出具有个性的见解,从而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当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事实不一致时,学生会重新审视自身的经验,主动建构自己新的经验与认识。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对于自身的意义,探究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任课教师的指导性

探究教学要有任课教师的指导,这是探究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探究教学中强调师生共同探索获得知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更加深入与集中。有经验的教师会帮助学生聚焦到所探究问题上来,并且探究的问题具有价值和意义。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关键的信息,对探究问题做出解释。找出探究问题中重要的信息,对于学生科学地分析探究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指导与点拨,其中重点是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最后,教师要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此外,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探究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

探究教学要想有效、顺利地实施,就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学生主体和课堂环境等四方面的重要教学要素。

1.教学内容具有可探究性是教学的必要条件

探究教学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就是探究的内容有可探究性。一切创新活动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探究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共同探究的焦点。探究问题在探究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保障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与有效性。探究的问题一定是个真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通过探究教学的方式来解决,从现实的需要看,探究的内容应该从学科的核心问题中选取。探究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提供的呈现型问题,另一类是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准备探究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教学,而且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2.教师自身素质是探究教学得以实施的关键

教师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教师要对探究教学进行组织并掌控探究教学的全局。其一,教师要充分理解、掌握探究教学的内涵,具有科学的探究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是对人的生命特性与力量的更全面、更深层的关怀,是对内在于生命中的探索欲望和主动精神的尊重与体认。[5]教师正确的探究教学观念是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其二,教师要有明确的探究教学目标,要清楚地知道通过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成效。许多探究教学往往空有探究教学的形式,却没有实现探究教学的“神”。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探究教学作为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三,教师要对探究的方法有系统的掌握,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自身必须要掌握探究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其四,教师要在适切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在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中增强对探究的认识,并不断地进行反思,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

3.学生具备的条件是探究教学开展的前提

探究教学之所以能够进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具备了探究教学的条件。探究教学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探究的技能与策略、态度等方面。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背景,探究教学的开展才具有意义。首先,学生要具有广泛的、概括化的知识背景。探究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实施,这样在熟悉的领域中学生可以做出积极的思考。其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作基础。探究能力是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是建立在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之上,探索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教学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探究能力的程度,进行不同水平的探究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再次,学生要具有科学的探究态度。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6]当学生的探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时,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探索性与创造性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所以,探究教学的内容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究态度。

4.探究环境是课堂教学融洽进行的重要保障

探究教学特别讲求探究环境的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探究教学进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探究环境不仅强调空间上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师生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与鼓励会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下更容易养成善思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探究环境还包括各种探究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活动。此外,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邬小鹏,李志刚.多维假设与求证的探究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 马勇军,骆红山. 对探究教学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1).

[3] 李森,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共生文化;平等;教学相长;对话互动

一、“亲师取友”――更多尊重,更多关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时期就有“亲师、取友”的教育主张,到了学记更是将其作为学程的重要内容,“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所以亲师和取友是学有所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亲师取友”也是中学共生文化建设视域下的一大教育特点。“亲师取友”意味着亦师亦友,意味着平等互助,意味着生生和谐。

放眼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位置,受世人注目的程度不一,虽说公民人人平等,不可否认还是存在着“等级”的划分,不过在共生文化建设下的学校必然是一方净土,教师无论社会地位与他人相比或高或低,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都是平等的。共生文化建设强调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和学生之间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师生学习、生活、交往中师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唯有平等地对话与交往,才能实现地位上的真正平等,教师才能感受到学生真实的情感、想法和需要,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我们老师,才不会认为我们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学生会更乐意接纳我们给予的建议、忠告,更乐于倾听我们的课堂讲学,更乐于与我们课后交心、交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对个性的尊重,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尊重个体的教育,不仅仅是使儿童免受伤害,更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他们能“自由地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选择与判断的权利、理解与表达的权利、创造的权利,在教育中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权利”。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淡化师生在教育中彼此的身份意识,双方都是真实的、活生生有自身思想与情感的人,在教育、交往的过程中人格平等,将全部的真实的情感投入到对知识、问题的研讨之中。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采取民主的教学方法上。“盍各言尔志”,当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时,应不吝褒奖,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提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主张,切忌凭经验教育、教学,自以为是。

当然,民主、平等并不意味不尊师重教,相反,我们倡导民主、平等是因为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和人格魅力在交往过程中展示与流露,真实的情感和性格,真切的关怀,必将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共生文化建设视域下,师生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目标以及相近的旨趣――建构和谐之道,师生通过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真正交往,相互维系,“仁”与“礼”来统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相互交往中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借助于真实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促进师生的人格趋于和谐,最终实现至善完美的人生鸿鹄之志――老师成为名师,学生成为高材生。

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尤其是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一秉仁心,充分展现自己内在的德性,在自己观点正确时,要敢于坚持,从更有利于提升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及情感合宜、合适的要求出发,提出有个性、不尽相同的见解,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促进整体素养和谐发展,当然,在班级团体内部还要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强调生生团结共处,共生共荣。

实践经验表明,学生一旦理解、信任老师,会由内心出发关心教师,勇于批评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思想,有些看似奇异,但却是对我们教师阅历的丰富,不由地把我们的稳重和涵养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也把阳光、快乐和希望分享给了我们。

二、“教学相长”――和而不同,共生共荣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是教师将学生视作完整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通过师生互动、交往帮助学生的科学、人文知识与精神情感均获得充分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与受教育的过程理解人类历史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思考生活的价值取向。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眼里不只是知识,还有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包括知识在内的完整的人格、素养展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理解世界与生活,当然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教师在传知识、通情感的过程中自己的交往能力与智慧得到升华,观千人而变为智者。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相长是师生共生共长,“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其发展区内获得最大化的发展,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要实现最大化发展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共生文化建设在因材施教上采纳的是孔子的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观察、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后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各依其长、兼据其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抑或扬长避短,取得应有的进步”。共生文化视域下的因材施教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公平的真切关注,是我们推进教育公平进程、均衡优质教育的主导价值、彰显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话互动”――获得知识,生成智慧

共生文化视域下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对话互动,理解和沟通是师生实现共同发展之根本,在此基础上“教”与“学”才具有实际意义,师生关系才能通达和融洽,教育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愉快地铺开,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感完整的“人”。

师生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相互承认、相互理解,在师生交互性对话的过程中,两者是互主体性关系,“互主体性关系说明双方共同享有某种和谐、某种一致,双方共同达到理解和沟通,双方之间不是‘主体一客体’关系,也不是‘人一物’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与理解的社会性关系”。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通过创设多重对话形式架设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桥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设置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的直接感性材料积累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情境的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服务;其教学过程要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大体一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扮演专家的角色,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大半辈子和学生打交道,“把视线只停留在学生的身上”是共生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和内涵所在,有人说这是忘了自我,其实不然,关注学生,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教育教学不只是学生在成长,同时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必定能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共同体验智慧的闪现和精神的丰盈。

参考文献:

[1]金生宏.教育与人的尊严[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54-02

特色本科教育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校利用现有的优势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培养多层次、应用型的自学考试人才。“特色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等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特本教育的现状及“电脑120”的起源

由于生源的多样性,“特色本科”的同学相对于本二、本三的同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即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针对特本同学的实际情况,如何在特本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牢固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成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特本教学过程中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在大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学校园里,更是无时无地不出现电脑的“影子”,而电脑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产品,不仅有着复杂的硬件电路结构,更包含了高端的操作系统软件,电脑在具备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埋下了不稳定的伏笔,电脑出现软硬件故障的频率非常高。“电脑120”的含义即为电脑急救中心,本中心成立之初的工作目标很简单,即在最短的时间组织一批掌握专业维修服务技能的同学为师生免费维护修理电脑,以解除大家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后顾之忧。由于电脑故障报修的频率非常高,由那些保证课后有充沛业余时间的同学来从事这项志愿服务,学校最终把“特本”与“电脑120”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特本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电脑120”的各项活动,如技能培训、志愿服务、认证考试等等。

二、“电脑120”活动创新体系的要素与组建

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近年来的调查和实施情况,创建了一套以“电脑120”为代表的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的学生课外实践体系,其要素包括学生循环培养、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规范性的组织模式、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

1 广泛宣传,创建推动每个特本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根据调查,学生对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各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组织的具体信息不明确,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参与其中;二是对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参与对自己的帮助不大。面对现状,我院加大了对“电脑120”组织的宣传工作,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讲座上,结合指导教师与高年级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进行“电脑120”的宣传与动员,尽可能详尽地告知“电脑120”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以及在专业的志愿活动中推动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认知上破除信息的误区,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参与竞争。更重要的是出台了《电脑120持证上岗实施准则》《电脑120培训细则》《电脑120技术等级实施细则》《电脑120服务细则》等相关政策,从制度上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到“电脑120”的活动中去,从而实现要求学生被动参与到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的转变。

2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行有效的“电脑120”培训机制。课堂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渠道,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注重案例分析,在课程环节就给予学生直接的锻炼,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等实训课程中就加强了案例分析与动手实践教学。在特本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上,更是注重利用近几年来相关IT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介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并提供发散性的借鉴思维。在学生的培训管理上,采取多层次培训方式,克服原来较为单一的精英培训方法。在“电脑120”活动的初始阶段即进行面对全体特本学生的培训,形式采取专题讲座、课堂教育、面对面经验交流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架构和思考方向,中途根据学生各自兴趣特点以及起点水平,采取分类和分组培训,由先前培训的120高级会员对初级会员进行每周1~2次的基础理论培训,并保证每月由指导教师组织1次高水平的理论讲座,通过团队分类组合以及1对1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保障120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在开展各类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维修服务活动中,120成员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树立了信心。我院同时在两个校区以及校外实践基地设立120值班问询室,每天安排固定的120成员值班,提供面向全校师生以及社会的电脑软硬件服务。

3 规范120活动,创建学生持证上岗机制。这里所提出的持证上岗机制,是指参加120志愿服务的成员必须通过相关认证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对于120初级会员培训,120培训部门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培训体系,通过一年左右的相应计算机基础软硬件培训,参加相应理论笔试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120三级会员资格和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计算机硬件技师证书,三级会员可以参与120的常规服务活动。在取得三级会员资格以后,通过后续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会员级别并参与相应级别的120活动。二级会员至少必须通过一门社会公认的专业计算机硬件资格或网络认证考试,如COMPTIAA+、H3CNE、CCNA考试等,二级会员可以参加社会志愿服务。

一级会员必须是参加120组织两年以上,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两种以上,并在假期与课余时间完成专业电脑公司的项目实训,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修、中小型SOHO网络规划设计调试、监控及音响工程等相应弱电项目的实施经验和综合能力。总体来讲,会员之间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在各个服务层面都有相应级别会员能胜任其工作,1级会员负责一个具体120团队的运作,并负责本团队的项目实施及2、3级会员培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120高级会员的培训。当然指导教师也必须持证上岗,获得相应讲师资格证书,如H3CNE认证讲师、PC硬件工程师等证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加速初级会员尽快成为更 高级别会员,同时120组织也不断地把一些工作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出色的教师充实到培训教师团队中,学院在制度上保障培训教师的权利。

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以学生社团为基地,在学生中开展“电脑120”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目标明确、人数多、联系广、凝聚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电脑120”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团队协作性,学生社团恰能提供共同协作的平台。首先,社团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正是这种知识的融会进发出的闪耀灵感,使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得以成功,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发展;其次,社团有较多的与其他类型社团交流的意识和机会,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次,社团的学术活动能紧紧扣住“学术”这一主题,重视对成员的知识培训工作,使每位同学在社团活动中都有收获。“电脑120”正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特本同学为主体,本二、本三同学充实其中,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结合各专业同学的特色,有针对性地为各专业教师服务,减少不同专业之间沟通的障碍。

5 “电脑120”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让120的成员能在实战环境中接受锻炼,感受真正市场竞争的氛围,学院在大型综合IT卖场设立了学员培训基地,其组织形式就如正式的电脑公司,有专门的店长负责,120成员等同于电脑公司员工,经营业务与其他电脑公司无异,但经营理念又与其他电脑公司略显不同,不是以纯粹盈利为目标,主要以培训120成员为主,软件安装、系统修复等常规业务提供免费服务,装机、维修业务适当收取硬件成本费,基本做到收支平衡,让学生在真正的战场找寻感觉,直面差距,在专业市场中锻炼综合能力。当然受制于公司规模,120的学员不可能都在这个实践基地进行长期培训,只能采用轮训方式,学院也联系了一些具备相当实力的大型IT公司作为学员培训就业基地,比如HP电脑直营店、联想维修站、宏图三胞等等,对一些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的120高级会员,可以去这些公司实习,获得相应硬件工程师资格,毕业以后可以推荐在这些公司任职。

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立加强了学院与外界的沟通,使学校能非常准确地把握IT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市场对学生培养的需求,使特本教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效果显著。

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体系的运作与实际效果

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也成为教育界诸多人士关注的焦点。而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类的基础学科,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高数必须以应用为目的,故其教学内容应尽量满足其专业课应用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要求其教学内容的难度应尽量的降低要求。这样形成一对不容易调和的矛盾,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诸多麻烦。本文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特点出发,针对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案。

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要求高等数学综合知识覆盖面宽,但知识难度要求不深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一线工作的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面对一线工作的性质就决定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但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岗位,这就要求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覆盖面要宽。例如同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都是从事电脑编程,也可能是电脑销售、维修工作,岗位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应尽量做到“满足其需,但以够用为度”。

(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尽量避开抽象的理论型教学模式,应设法使用形象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当然不是说完全可以忽略掉纯数学理论的内容,而是在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尽量避开枯燥的纯理论推导,设法通过数学实验,给学生展示形象的数学问题。

(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开发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性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把课堂教育学习和直接动手的实践经验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台。我们在把高等数学从理论型模式转向应用型模式的同时,应培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制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并不佳,补考学生人数位居各科之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得出制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有:

(一)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不明确,导致教师、学生的双重困惑

目前,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甚微,被置于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之中。于是,对于教师,就片面地理解对数学的“但求适度、够用”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课时(部分专业的数学课时不足总课时的5%),删减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就滋生了数学“无用论”思想,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二)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这是目前难以改变的,也是最致命的一个因素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不足的问题,采取“宽进”政策,同时,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诸多原因导致了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增加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难度。

(三)缺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

现有的高职院校数学教材,大多质量不高,要么是普通高校高数的浓缩版,教材难度偏大;要么干脆把内容删减得过于简单,失去学科本性。市场上很难找到一本真正能满足高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和例题的选择真正能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方法呆板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是“黑板加粉笔”的班级集中式授课,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对高等数学课程地位不明确,不重视数学课程建设,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改革动力,所以现在很多高数教学都停留在最原始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

众所周知,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数学知识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术发展的空间,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长远的发展。所以数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持久型”人才的必备基石,其地位完全不亚于所谓的“饭碗课”。故我们必须树立起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给高等数学课程一个正确的定位。

(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恰当的改进

高等数学理论比较抽象,系统性比较强,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教材需要增加趣味性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处理,不是简单地对原来教材进行浓缩或内容删减(这样会破坏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而是应该在不失去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做到深入浅出,把抽象知识形象化,避开晦涩的理论推导,多举些有趣的、跟他们专业课相关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学习这个问题上,相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点自卑感,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与其在学习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把时间用来逍遥快活。于是他们一进高职院校的门,就有一种混日子的思想趋势,这种趋势要及时遏制。要及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虽然这好像跟数学课搭不上边,但其实一旦学生的学习态度开始懒散,首先遭殃的就是数学课,因为在学生看来,数学课难,而且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可以最先撇开。为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开始就应该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好举些例子,让学生在例子中吸取做人、做事的道理。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只是第一步,作为数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起码不能让他们讨厌数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兰克说过:“了解是喜欢的最初阶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数学。而数学史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现成的、最好的说明书。于是在一开始上数学课,就尽量给学生讲些数学中的奇闻异事,夹杂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四)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堂,教师更应注意对语

言美和逻辑美的应用

由于数学理论抽象、晦涩难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对数学缺乏兴趣。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应把好课堂语言关,做到语言美和逻辑美的结合,使得课堂幽默生动。

例如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数学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拐个弯表达:

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这是黑格尔的名言。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这是柏拉图的教导。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是培根的呼唤。数学是用数量描述世界的科学。这又是谁的名言呢?――我的。

这样学生会在前后作者地位的反差中记住了数学概念。

(五)新旧教学模式相结合,兼顾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避开新旧模式各自的弱点

1,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推导过程、解题思路开发过程,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高等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粉笔加黑板”的班级讲授形式。有些教师对这种模式是全盘否定,一棒打死。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模式固然弊端甚多,但也不乏优点。像计算题,若用此模式教学,则可把学生的思维也融入计算的过程中,相当于师生共同完成计算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做成课件,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课件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不用一个计算的思维过程,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初一看,确是那么一回事,但恰恰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师生共同完成的计算过程,而导致学生掌握不牢周,下课就忘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做数学实验,数形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数学定义、数学理论。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简单明了、快捷灵活、形象而且信息量多等优点而大受教师欢迎。这种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中呆板、枯燥等缺点。同时若把mathlab、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引入课堂,更能增加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魅力。利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我们来讲解抽象的、晦涩难懂的数学定义、定理,有时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数学建模,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他们专业课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实践空间

为什么很多学生会产生“数学无用论”,对数学失去兴趣呢?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跟他们的专业课脱轨了,让他们看不到数学的用处,感觉不到学数学的乐趣。但数学可以说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石,作为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真真实实的看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他们专业里边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感觉数学功能的强大,会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例如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我们设计如下问题:“一商人有3000个萝卜,要运到1000里外的市场,他有一只马,这只马一次只能驮1000个萝卜,而且每走1里路,要吃一个萝卜,问商人到达市场最多能剩下多少个萝卜?”(分三段走,第一站200里处,第二站533里处,最后一站市场,到市场剩下533个)

这样的问题既不失其趣味性,又能和学生的专业挂钩(成本最低化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实践空间。

四、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征,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以上尝试性的改革。下面是关于这次课程改革的调查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率从34%降到7%,优秀率从3%升到18%,显然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一截,这说明改革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

②学生对高等数学课堂满意程度的变化:不满意率从21%降到2%,而非常满意的从6%升到22%,这说明改革增加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③从学生对高等数学与他们专业课的关系这一项调查结果来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从5%升到21%,而完全没认识的从21%降到7%。显然随着改革的进行,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正不断加深,不断感受到高等数学的用处。

④从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程度来看,各项指标变化不大,因为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程度需要一定的培养过程,效果是不容易立竿见影的,但也说明,我们的改革还需不断加深,教学模式还有待不断优化与改善。

参考文献:

[1]裴亚枫,谈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的定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3]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BTEC法 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 理实一体化教学

作为享有国际盛誉的职业教育品牌,英国BTEC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赋予了重要地位,把通用能力的和专业能力一起纳入了课程教学目标,将对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并且明确了培养能力的实施途径,此外,还建立了一整套“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方式,使实践和考核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可操作性。

《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是汽修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技术日新月异,车型品牌越来越多,自动化、电器化、电子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同品牌或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汽车电器、线路位置和电路原理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每个实际、具体的汽车电器故障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第一,电路的读识能力。在车辆的技术资料中都有一张电路和电控图,能够读识是电器故障分析、检测、诊断和维修的前提与基础。第二,电路与设备原理的理解能力。按照电路图分析电流走向、设备控制以及工作的原理。第三,检测仪器与设备的使用能力。能够使用解码仪、示波器、车用万用表等仪器,对数字电路、脉冲电路及车载自诊断系统进行检测和诊断。第四,电器设备和电路故障的检测、诊断和维修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来分析可能的故障原因,快速、准确地进行故障诊断,采取有效、正确的方法加以排除。

课程的关键是要“以生为本”。BTEC教学充分肯定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主体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并积极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BTEC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的含义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即跨职业的、可变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对于《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掌握。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讲授一些概念、原理及线路,学生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理论上一知半解,更何况“实践动手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从课程的实施上来说,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此,本文基于BTEC法,结合课程难点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一、教学组织与设计以任务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BTEC认为“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三分之一课堂教学、三分之一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三分之一实践。因此,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思路围绕“能力的培养”与“以学生为中心”,认真组织、设计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活动、课业与评价,明确任务目标,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使用行动引导教学法,从简单直观的实例引入,通过情景、示范、角色扮演和案例法,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布置一些在认知上极易产生冲突或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安排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展开调查或是研究讨论等项富有主动思索或是研究的学习活动,有效解决在知识吸取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按照培养学生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布置项目任务,以实训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位学生,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给学生以合理的任务教学方式提供一个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是一种任务式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能力,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接受考核。例如,在讲授起动系电路时,给学生以合适的背景,先从基础电路的电源、保险、开关、负载和线路出发,延伸至起动系电路的各元件,运用FLASH演示电流走向和工作的过程。在分析电路原理时,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识电流的走向,把电源部分、电器设备部分及搭铁部分一一区分开来,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然后,再以现代典型起动系电路中变化部分,如大众系列轿车的中央控制盒部分为例,进行拓展,由学生根据给出的各元件接线端子,完成相应的连接,并对电路图与实际电路进行比较,从而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对起动系电路图的读识能力、线路的连接能力和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能力。

二、理论教学与大项目、大课时实训紧密结合

BTEC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非常强,它明确告诉了老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BTEC课程模式中各专业的课程称为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安排3~5个课业,学生完成课业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深化学习的过程。为此,将以往期末进行的大项目、大课时的集中实训,调整为学期过程中的分组、轮流实训,实训与课程配套进行,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甚至是“先做后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概念、原理与线路,课上或课余立刻进行实践,紧密衔接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培养。例如,汽车电源系统中的蓄电池部分,在课堂上讲解完蓄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然后进行蓄电池的连接、检查及充电与放电实训,尽管完成一次蓄电池充电时间较长,但把此项实训安排在紧跟理论学习的课余时间,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蓄电池的极板、隔板、电解液与极柱的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理解电解液液面高度、端电压、电解液的密度与蓄电池性能的关系,掌握蓄电池充、放电终了的特征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检测设备的使用能力。

三、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造就学生的“通用能力”

BTEC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七种通用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交流和联系能力、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BTEC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个人潜能的开发。实践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造就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此,需精心设计、组织实践教学:

1.把学生“能力”列入课程目标。在实训大纲中,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着3~5项专业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的要求,每项学习成果分解为若干具体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通用能力培养目标。

2.以自愿、协作的方式进行分组,造就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中有以前学电的,也有学机械的;同时有动手能力强的,也有善于学习的;把他们进行合理分组,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良好协作团队,带动整体能力的提高。

3.模拟工作岗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安全、现场、质量及文明生产要求,这些要求的理论依据就是专业知识。把实训与工作岗位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实训使学生逐步地养成现场整洁、工具器件正确摆放、守纪、文明的实训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

4.“双师”型的教师负责实训的指导。学生实训不是简单的、积木式的拆装或连接,而是要通过实训把实际和理论结合起来,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从观察操作方法,并回答提出的问题,逐步上升到学生自己动手预测和解决问题。

5.实训设备增加“操作性”,取代“演示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是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依靠的是操作性的实训设备。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线路的原理、组成、操作的方法等,而且为评价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6.结合“双证”制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体系为参照,开发实训的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多角度、多方面评价与考核

课程考核评价改变过去“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传统考核模式,按照BTEC以“课业”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考核和评价。考核方式包括课业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小组任务、设计、策划、安装、调试、报告、调查、讨论、交流、演示等多种方式。在实训手册中按照每个实训项目给出配分与评价标准,评价与考核内容是多角度的,包括参与协作、纪律、工具和零件摆放、现场卫生及操作等,涵盖教学目标,落实通用能力。同时,评价与考核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评、小组内的互评及指导教师评定,并给出加、减分的理由。学生最终成绩分为优秀、良好、通过、重做四种,几次课业的累计成绩为终成绩,如果学生对教师最终的评价结果不满意,允许学生按一定程序和时间期限申诉,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权利,保证了评价的公正和公开。

总之,笔者通过运用BTEC,结合《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的特点,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和考核结果表明: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提高,由于实训项目真实生动,取得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成就感强,考核平均成绩、合格率高于以往。反思解决课程难点问题的方法就是BTEC的借鉴与运用,这为今后难点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邵 巍,刘育锋.BTEC教育项目的职业教育属性[N].中国教育报,2003,(4).

[2]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浅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