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的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范文1

“屏幕一代”中的六件作品是“柔软”、“反复”、“坚硬”、“纯粹”、“静止”和“闹”,它们都存在和源自艺术家开发的电子应用程序。在作品中,屏幕也许会被理解成为这些应用程序的视听组件而存在的、相对来说随意的容器和框架,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程序的结果存在于这些组件被观看者的接受多于它们所制造的图像和声音之中,屏幕因而在这些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基于此出发更深入地看,这些作品又是以人为中心。

这是歌德开放空间的个人项目。为此,主办方请来了德国ZKM媒体博物馆总策展人伯尔尼哈德・希瑞(Bernhard Serexhe)。希瑞博士自1980年代的时候初涉新媒体艺术,并有学术专著《数字艺术实践》问世。以德国人的严谨、规整,看中国全新一代的艺术家,会有怎样的冲击呢?

80后阿角,生来对电子科技有亲近感,而50后希瑞博士,有意识地拒绝网络,甚至坚持不用智能手机。且看在展出期间的论坛上,希瑞和阿角展开的艺术史层面的交锋。与此同时,双方对于新媒体艺术品如何收藏,亦亮出了各自的观点,引起论坛上听众的思考。

关于创作新媒体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蓝色的屏幕,犹如一道通往新维度的大门,蓝色中运动的影子,是对日常在使用的屏幕中看到现实中影子的一种抽象化处理,这样的结构让我们无法判断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最终放弃分辨融入其中。”对着六块展现同样影像,组合在一起的液晶屏,阿角如此解释他的作品。这是一个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以gif格式构造一块深度无限的空间。阿角说:“gif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格式,她的特点是通过反复释放信息,让这样的反复,使她变得如此狡猾、极富性格。”

在微博、微信中,人们经常与gif图像打交道,但从没有哪一个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像阿角那样,对gif格式有一种女性化的定位。

通过液晶屏展现gif格式的图像,仅是阿角作品的一个门类。在“屏幕一代”个展上,还有一类称作“算法表演”的作品,其尺寸可变,展示时间可变,一个个不规则的图形,有雪花状的,有盐花结晶状的,也有可变形的如同水滴质感的椭圆形的,以一种看似规则或是不规则的形状活动着。这是阿角通过计算机程序做出的作品,他同时认为,未来的屏幕不一定是平的,也有可能就是这样不规则的,而屏幕将无处不在。实际上,在阿角展示艺术作品的同时,一些手机厂商已经在展示曲屏手机,这就等于向阿角的预测前进了一步。

谈起当今的新媒体艺术领域的创作,希瑞博士对我说:“在1980年代我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并开办博物馆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后新媒体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希瑞看来,不管是旧有的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仅仅是信使(Message),还应该成为脑筋方面的“马杀鸡”(massage),以期取得安抚人心的作用。希瑞曾经研究过经典建筑,他认为建筑本身也是媒体,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文明、观念。换言之,希瑞认为任何新媒体,不过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新的艺术手段,却不见得会改变作品的诞生方式。

就像已经不再提笔早已改用电脑写作的作家,自称仍然是“笔者”而不是“键人”,新媒体艺术家已经不再使用画笔、颜料乃至打印设备,却仍然还是视觉艺术乃至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艺术作品之创作者。而他们的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区别,不仅是新媒体作品可以在音画上做到更抽象,观念上更创新,更在于网络的即时传播以及即时交互,使得未来的新媒体创作延伸出无限可能。

关于影响力新媒体是否改变艺术本身

与阿角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6件新作在体现出科技自我利用时,凸显自身的存在,不管观看者在场与否,它都强调与人类感官和理解的相互作用。基于上述观点,这些作品并不存在于它们自身之中,而在一个人接收作品所传达的感觉信息和在他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之间的互动之中。这些“东西”并不只是一种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而是深入的认知本身。

阿角是2006年开始进行新媒体艺术实践的。当时,阿角看到了一个名为“weneedmoney not art”的网站,接触到欧洲的新媒体,于是进行大量译介工作。于此同时,阿角开始在网上与其他新媒体艺术家进行交流。

张冰,是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她出任德国歌德开放空间本年度策展人。在策划阿角个展之前,张冰与阿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中,张冰也提及,如今与新媒体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很少,主要是线上联系。“我们的社交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着我们手中的电子屏幕,我们的情绪也因为屏幕呈现出的信息、表情符号等变化。屏幕不再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工具,而是影响甚至参与我们的价值判断、社会关系和心理感受,从而与我们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张冰说。

比阿角更年轻的艺术家,甚至不再特别关注线下的观众互动,乃至彻底摈弃。阿角认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群对科技的解读更深刻,并不再工具式的运用科技做些小发明。“他们开始关注互联网革新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带给人们的冲击,完全视觉体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年轻艺术家开始关注软件艺术(software art)和更轻巧的不需要线下空间的传播展示方式。”

当然,阿角本人目前的创作状态并不是这样。最近,他的工作室将之前一些和制作相关的逻辑和术语都归于“计算机辅助”。“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技术迷恋以及软件优劣的讨论。”阿角说。

新媒体是否影响到艺术本身,其影响究竟有多大?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哪些方面可能没受影响?希瑞博士站在欧洲学者的角度,谈了他对新媒体如何影响艺术本身的看法。希瑞说:“从1980年代至今,我经历了模转数,一致关注、研究新媒体艺术带给社会、带给艺术本身的变化。1990年代中期,我们就开始讨论――新媒体新技术怎样连接世界与人,研究新媒体将呈现怎样的画面。并探讨复杂的图像在人脑中如何处理。”1997年开始,希瑞启动了大型的媒体研究计划,延请800位专家、艺术家,研究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如今,在2010年代,希瑞博士不得不放弃研究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因为变化太快,我觉得如今的虚拟社会是比现实社会更现实的社会。同时,不同的人生活的圈子不同,也许在父辈看来,屏幕是身外之物,而对年轻人来说,屏幕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过去,很多艺术家将新媒体当作创作的工具,而当阿角将之当作理所当然的创作本身,并将之植放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在未来的艺术家看来,或许,这只不过是进入全新艺术时代的门槛而已。

关于收藏新媒体作品的价值何在

希瑞博士的德国ZKM媒体博物馆不仅藏有1980年代以来的许多新媒体作品,而且为了作品可以正常呈现,而购置了与作品同类同款的显像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每种都备了五件以上。

张冰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她策划了一个新媒体艺术展,艺术家使用的是非平面的液晶屏幕,置放在一个船舱结构里。当时有藏家要购买这件艺术品。当时大家就讨论,交易的主体是船舱结构呢,还是非平面的液晶屏,还是电脑程序?无疑,既然是艺术品,就涉及到买卖与收藏。也有人问阿角,假若“屏幕一代”的作品要被收藏,那这个作品原件的屏幕坏了怎么办?即使像希瑞博士那样购置五台备用机,也总有用坏的一天啊。

阿角说:“既然是购置我的作品,你买回去总得天天开机吧?只有开机,才能感受艺术的内容。我觉得五年之内应该不会坏的,五年后如果坏了,那就只能换屏。其实,这和买一幅绘画,买一件雕塑一样。绘画、雕塑也有维护的必要,新媒体作品也一样。”

当然,如果涉及到艺术品的永恒性问题,未来没有可能的替代品来维持阿角的作品正常呈现,那这部作品作为一个“物”也就不存在了。当这个“物”失去被解读的能力后,作品也就消亡了。阿角对之的看法是――目前更容易保存的还是文字。而假若作品消亡,收藏机构和藏家也只能慨叹――我真的拥有过这件作品。

即使对每件新媒体作品都保留五件同款屏幕的希瑞博士,也不得不承认:“今后的艺术品,可能不是以一个物体性的呈现来表达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艺术品可能仅仅是一个‘想法’就可以了。”希瑞还说:“毕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艺术品被个人收藏,放在自己家里,并不是艺术品存在的初衷。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化,总是互相交集的,不是私人可以完全占有的。如果是新媒体艺术,在线呈现,或者在其他公共场合呈现,那么,无疑是属于公共财产。”

新媒体的价值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路化的普及,为新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媒体艺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要想更好的满足时代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就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新的方向转变。不仅要强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加入人文理念,使技术与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新媒体艺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重要性、人文价值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新媒体艺术中人文价值等方面对新媒体艺术中人文价值进行探讨。

新媒体艺术作为时代艺术的主流形式,在艺术中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与传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艺术是以人文观念为基础的,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新媒体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新兴技术。要想更好的探索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就要对传统艺术进行研究。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及重要性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

虽然新媒体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将其理解为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这种艺术是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来表达先进的艺术观念的,现在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主要将计算机和电路传输连接在一起的艺术。其不仅包括光盘,还包括网络艺术、数字录像艺术及网络广播艺术等。现在的新媒体艺术是以研究为对象的,其利用的是现代化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广播为一体的新型传播手段,作为艺术作品主要创作材料,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独特观念,事实上可以将其理解为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艺术作品的总称。因此,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概念还会有新的内涵,同时也会有新的艺术家作品出现,为新媒体艺术增添新的色彩。

(二)新媒体艺术重要性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展现出来对现在的艺术实践和程序的过程是比较重要的,是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新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的艺术的载体,能准确的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其不再是一种艺术,也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人们要想更好的掌握新媒体艺术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还需要将其与世界联系在一起。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同时新媒体艺术所担负的使命也将会越来越重,不仅担负着连接现实世界的使命,还担负着与数字世界接轨的使命。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可以使人们对新媒体艺术更加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琢磨,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选择、诠释它。新媒体艺术正以一种新的态势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使艺术和其他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还促进了艺术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对艺术领域有所影响,对其他领域也将会有所影响。

二、人文价值与新媒体艺术的联系

(一)内涵上的交叉与学科体系的相对独立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可以将不同的载体融合在一起,科学与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当这两种理念共同作用于我生活的同时,科学与艺术的界限变得有些模糊。但是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在这一时代却显得相对融洽些,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文观念和技术观念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确定性的问题,要明确艺术与科学的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只有明确的区分二者概念,并时时关注科技的新趋势,不断的掌握先进的技术,才能在扎实的人文基本功前提下创作出更新、更优秀的作品来。

(二)二者互为交融和相互促进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只有融入人的观念及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仅靠技术对其进行完善是比较空洞的、缺乏灵魂的作品。新媒体艺术的是艺术家在确定自己风格之后,以传统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再用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制作,才形成艺术创作。如当代的舞蹈艺术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方式进行表演,再通过电视镜头将其保存起来,在满足现实大众影响的同时,也能对后世有所启发。它打破了传统的以书画、壁画为基础的传统艺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化技术,使舞蹈艺术更具直观性、真实性。舞蹈的编排是艺术家个性、思维的产物,其所强调的是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而电视媒体将舞蹈艺术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舞蹈艺术更加生动活泼,因此,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是人文观念和技术的统一。如果艺术家只就传统艺术进行创作,而不采用先进的技术对其进行加工修饰,那么这种艺术只能称得上是艺术。如果只是一味的追逐于技术,没有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活动,那么艺术只能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缺少人文性。在新媒体创作中,人文观念和技术性观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将传统的艺术和新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更好的发展。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

(一)人文价值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

真正的艺术是思维和技术结合,艺术作品创作蕴含着人独特的思维,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而仅以技术的形式完成的艺术创作,不是真正的艺术。只有将艺术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诠释新媒体艺术。如2010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就使用了新媒体艺术,广州亚运会相关状况通过记者实地采访,通过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以网络的形式传播给大众,真正的实现一人一媒体。以互联网的方式播报新闻和信息传播,不仅信息源广、姿态多样,还能迅速、及时的向全球传播。此外,这种信息传播途径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进行修改。这种新媒体艺术不仅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亚运会赛事相关情况,还能提高媒体传播效率,同时也能将艺术创作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诠释出新媒体艺术的价值。

(二)新媒体艺术中审美人文价值

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文化传媒时代,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将文化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文化作品跨领域的营销态势,是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人们常将市场和消费机制也渐渐的融入到审美和艺术领域。在新时期内,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不仅仅是少数的专家和学者的责任,广大的群众有了参与评价的权利,如通过新媒体艺术传播的电视剧、电影,其收视率的高低是需要人民大众参与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可以实现的。但是在评价的过程必须要适度,只有对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使真正的美学得以实现。以道家学术为例,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能够超越现实的美。道家认为现世的美是有限的,无所谓美丑。只有追求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真实的美,才是永恒的美。从中又可以看出道家的审美观是以朴素、不加修饰为审美的价值原则的。常生活审美大众化的今天,审美的视野不应该再集中于事物表面上,而应该向更深层次递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媒体艺术正以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媒体艺术不仅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发展,还促进了其与不同领域的合作,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于生产生活多个领域。要想使新媒体艺术发挥更好的作用,还要对新媒体艺术中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以便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 2010.(08).

[2] 李宏梅.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媒体产业[J].国际学术动态.2009.(01).

[3] 汪海波.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现状[J].艺海.2010.(09).

新媒体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 视觉动态设计 研究价值分析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媒体形式,这些全新的媒体形式也为广告的创意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广告形式。新媒体广告具有传统广告形式所不具有的势,信息传播能力强,信息量大,可以说,新媒体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深入研究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研究价值,对于促进新媒体广告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方式

(一)基于新媒体的动态交互设计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形式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新媒体形式比较突出的优势。交互性是基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而设计的一种互动式交流形式,如果能够在新媒体广告动态设计的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新媒体广告的个性化需求。[1]在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充分地利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与广告受众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让消费者真正地融入到广告之中,实现实时沟通,为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从而实现提升广告效果的目的。一般来说,在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互动技术主要有动态感应、构建真实动态场景和进行娱乐互动游戏等形式,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技术,从而提高新媒体广告的交互性,实现与受众的交流和沟通。

(二)视觉动态设计中整合媒体的应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整合媒体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视觉设计和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整合媒体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在当前的广告发展形势下,单一的媒体形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广告的需求,对于广告的传播效力也显得有些单薄。[2]因此,在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整合媒体的问题,注重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动态设计的价值。

二、新媒体广告视觉动态设计的应用价值

(一)视觉动态设计具有增强受众体验的价值

在当前的广告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单一式广告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受众不再是之前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而是主动参与并体验新媒体广告的乐趣。所以,在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实现与受众的互动。[3]另外,优秀的新媒体广告还注重与受众的个人经验和情感相结合,让受众可以通过广告,激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从而产生一定的共鸣,获得更多的感受。因此,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就是让受众尽可能地参与和体验广告的传播过程,并且能够从广告中获得视觉、情感等多方面的体验,进而可以融入到广告之中,很好地接受广告所要传递的基本信息,达到新媒体广告动态视觉设计的预期作用。

(二)广告传播价值

无论是哪种广告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化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识,最后达成购买行为,新媒体广告同样也不例外。对于广告的受众,即消费者而言,无所谓新媒体广告还是传统媒体广告,广告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才是关键。[4]当前,消费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对于广告也呈现出麻木的状态,传统的广告形式很难再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给传统的广告形式赋予了一定的新鲜感,使消费者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除了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以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并且还可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这使得新媒体广告具有了一定的存在和发展的空间。除此之外,视觉动态设计丰富了新媒体广告的表现力,传统广告的静态形式被颠覆,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观看和传播体验,并且通过交互式的形式,实现了广告的最大化传播效果。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形式,新媒体广告具有传统媒体广告所不具备的多重优势,并且凭借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较强的交互性和准确性,大大提升了广告的传播效率。因此,在新媒体广告的视觉动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打破常规的视觉设计形式,不断提升设计质量,从而实现新媒体广告的最大化传播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玲玉.数字技术对新媒体广告形式带来的革新[A]. 2011年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暨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41-48.

[2]廖鹏程.论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中胜出的有效方法――以视觉广告为例[J].大众文艺,2016(19).

[3]陈莹.新媒体下广告图形创意的视觉审美浅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2).

新媒体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公益价值;公益广告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33-03

一、新传媒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极其社会公益价值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副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首先,新媒体应该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依靠计算机技术而崛起的新形式。但是这不足以说明新媒体的实质意义。其次,新媒体必需在形式之外是创新的,可以说是理念核心上的创新,是史无前例的。内容与形式是同等重要的,技术与理念更是并驾齐驱。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型期,电视媒体的发展可谓是外有巨鳄压境,内有百强争鸣。中国电视的先天疾病就是发展滞后,市场秩序依然很混乱,行业的经营理念、自身定位、新闻理念以及操作手法都与国外媒体有很大差距。另外,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传媒业走出去的难度。总的来说中国既是传媒大国,也是传媒弱国。中国在文化产品的输出上面是呈赤字变化的,文化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国传媒业的国际化方向努力。

国内电视行业可谓是一超多强,中央电视台作为各个电视台的领军人物,实力不可小觑。再加上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的角逐与竞争,使中国电视产业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特别是湖南卫视的娱乐操纵实力,加上后来居上的浙江卫视梦想系列,各大媒体的竞相拼比,让电视行业在国内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当今世界,电视媒体无疑是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在我国,电视媒体的根本性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是党的传播事业的主体,是我国主流媒体之一,担负着宣传,宣传阐释党的政治主张及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反映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的任务。在新传媒时代,电视的社会公益价值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呈现新的特征,特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但秩序混乱的现今,电视的主流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二、电视媒体社会公益属性的经典现象解读:公益广告

(一)公益广告概念解析

公益广告在美国被称作“公共服务广告”,具体解释为:旨在增进公众对突出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其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的广告宣传[1]。现在在国内被广为推崇的概念是指经媒介的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它旨在通过传播公益观念,促使人们公益行为的形成,甚至进而促使某些公益事业的发展。非商业性、公益性和非人际直接传播性是公益广告的三个主要特性,正是这三个特性使它有别于商业广告、其他意识形态广告和具有公益性质的口头宣传。

(二)我国公益广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史不长,大概有三十多年。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出我国历史上第一则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1987年10月26日央视《广而告之》诞生。2003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抗击“非典”的公益广告,使得在电视新闻栏目中插播公益广告成为一个亮点;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第17号令《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套节目中每天播放公益广告的数量不得少于广告总播出量的3%。随后这些规定形成制度,使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向良好[2]。

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异军突起,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一些致命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创意不新颖。创意是核心,是任何公益广告成功的重要因素。公益广告的特殊属性要求制作者更大的宏观理念创新,与商业广告并驾齐驱,甚至是要高于商业广告。不仅是在主题选择、表达方式、技术运用还是价值观引导方面,都必须是独树一帜的,是受众乐意接受的,只有这样的多方位创新,公益广告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广告的挟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于商业广告的新形式。

其次,政策法律的不完善。公益广告的制作成本较高,好的公益广告是需要胶片制作的;再加上后期制作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设备做支撑,否则是无法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的。现在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作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这就制约着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单是靠企业或是媒体的力量,而没有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公益广告的路还要走很远。若是有良好的政策与法律的保障,那么公益广告的发展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第三,题材分布不均。现在的公益广告题材比较有局限,表达主题很单一,涉及层面狭小。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宣扬道德法律、保护环境的内容,缺少一些比如励志、惩治腐败、爱国主义教育的东西。而且,关于少数民族、儿童的广告也是少之又少。这样不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现象,也不可能是公益广告投机取巧的方式,否则中国公益广告的未来是模糊不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公益广告自身上下工夫,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的东西。

新媒体的价值范文5

一、媒体转型需要准确把握传播价值规律的精髓

当前传统媒体普遍存在经营转型在先,媒体转型滞后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在市场压力下,转型之迫切、之艰难。其实,以多元经营为代表的经营转型,除少数依托新媒体(尚难成气候),多是横向开发,壮大媒体的业务范围,却没有实现媒体概念下的变身。这种经营模式变化,目的是填补广告收缩留下的空白,维持经营总量,从而改变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虽一定程度上介入多媒体形式,但未在本质上形成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经营能力。或者说,更多依托品牌影响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改变了媒体本来的先传播后营销的规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转型。

而内容转型、传播功能的转型虽然起步早,却一直动作缓慢,方向不明确。传统媒体所办网站,解决了存在感的焦虑;依托互联巨头的微博、微信等传播形式,虽增加了传播渠道,但根本上是丰富了别人的嫁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投入不足,更主要的还是没有找准转型背后的新媒体规律。

回望Web1.0时代,信息共享,传统媒体养大了互联网,互联网的海量也给地方区域性媒体打开了丰富资讯的宝库。Web2.0时代,信息共建,随着个人工具和自媒体发展,受众不只是信息的免费享用者,也是无偿提供者。传统媒体似乎成了看客。这两个时期制造的免费海量信息盛宴,也被诟病:碎片、无序、过量,价值失衡。所以,迎接web3.0时代,传媒的作用是改变初级供求现状,通过信息服务,实现价值回归。这恰恰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路径。

二、众包是媒体价值重塑的最佳选择之一

众包是打破传统媒体封闭圈的最佳中介。

众包理论之父杰夫・豪认为,众包的实现,离不开4个充要条件:1.业余爱好者群体的广泛出现,即专业从事业余工作的生产者的形成;2.生产方式由封闭独占向开放共享的转变;3.生产工具的民主化;4.有效的生产组织模式――社区。这四个条件,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传播环境极度吻合。专业从事业余工作的生产者的形成、生产工具的个人化普及,已然由这个伟大的时代形成,媒体所要做的,是把自己转型为一个“有效的生产组织模式――社区”,从而将封闭独占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开放共享的生产方式。众包引领媒体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

众包是媒体转型的有效工具。它具备web1.0-3.0时期互联网基础特征的共性:信息共享、信息共建、价值再造。它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在上述3个维度上实现转型。即:众包产生海量;众包依托无数个体,形成了信息共建;依托媒体组织的众包行为,将免费海量信息的制造、提供,通过服务与反哺,演变为有价值的行为。

众包还具有互联网无所不能的基因。这曾是传统媒体尴尬所在。参与众包的人具备热情和相关专业性,尽管在信息提供上显得有些业余,但在各自领域的内容挖掘上,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媒体曾经一度被新媒体的时效和海量逼迫,自诩走深度的路子,但事实证明,它不是无所不能。

所以,传统媒体的转型,我是指真正的转型――媒体功能的优化与时代契合,需要吃透当下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精髓。那就是具备提供有限度的(价值边际内)免费海量信息的能力;具备免费获取受众提供信息的号召力、组织力;具备将上述信息优化的服务能力,从而实现价值再造:回归信息价值,反哺提供者。这三种能力,正是众包可以带来的转型选择。

三、新闻众包的难点与化解之策

十年前,办报人已经具备“众包”思维,比如请市民点题、操作新闻,或者组织一定规模的专家库。众包的精髓在于自由和开放,但当时报纸的介质和生产模式限制了它的延伸发展。时过境迁,这样初级的技术壁垒已不再成为问题。对较薄弱的报纸网站来说,简单的升级优化即可扫除障碍。

传统媒体实现局部的新闻众包,真正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新生产者的素质规范。众包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业余化、或者过于专业化、垃圾信息,碎片化等等。

二是新闻安全如何保证。如何确保政治安全,确保新闻真实性,规避隐性利益。

传统媒体的新闻安全与新闻质量保证来源于对有限信息的逐层把关,来源于对有限采编人员的系统、持续不断的培训,以及具体的人事管理。这些经验,对于更加开放的众包模式,事半功倍。但是,传统媒体作为一个独特的“社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观察发达国家媒体,在众包内容的选择上很有讲究。

新媒体的价值范文6

在综艺节目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省级卫视的跨屏营销推广成为常态。一方面是营销资源向“大”合围。如今,省级卫视的综艺节目,其营销推广的规模、投入和手段,大有逼近电影营销的态势,通过资源的大规模释放,形成集束式的关注效应。另一方面是营销载体向“微”合围。微博、微信营销已跃升为主流的社会化媒体营销载体,要将这些“微”载体,作为内容营销的主攻平台。

去年以来,在音乐类节目扎堆、“海外模式”扎堆的背景下,安徽卫视推出一档名为《超级演说家》的原创节目。这档大型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两季,在《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爸爸去哪儿》等“现象级节目”的合围夹击下,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和口碑影响,节目更是被业内专家誉为“语言类节目新标杆”,提升了安徽卫视的品牌影响力。

《超级演说家》走红并引发线上线下多屏共振,除了节目模式的差异化、节目制作精良等原因,与独具特色的节目跨屏整合宣传推广,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聚合优质资源形成全媒体合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综艺节目竞争越发激烈的当下,除了在节目创意、制作水准上下功夫外,跨屏营销已然成为常态,多屏合围之势则更为显著。

《超级演说家》两季节目在宣传推广上,也采用了这一做法,通过各类媒体资源的大规模释放,形成集束式的关注效应,引发跨屏营销推广的极致化效果,实现了资源的规模叠加效应和多屏共振的效果。

《超级演说家》的宣传推广,主打“全媒体”概念。所谓“全媒体”,就是将各种优质媒体资源予以整合,并最终形成合力,打造出全媒体360度立体推广效果。在《超级演说家》的推广过程中,通过对电视、报纸、广播、户外广告、线下推广活动等传统资源的应用,以及对微博、微信、QQ弹窗、新闻迷你页、网易邮箱文字链接、360导航、新闻客户端、百度贴吧等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应用,节目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得以充分曝光。一些和节目相关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讨论,甚至形成了全民关注、热议的话题,提升了节目的热度和受关注度。两季节目的百度指数不断提高,网络视频的总播放量也不断攀升。

二、微博矩阵引发集束关注效应

传统媒体资源固然重要,但仅仅运用传统媒体,已经不能满足节目推广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微博、微信等社会化营销载体的重要性。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娱乐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会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

去年夏天开始,微博推出了一款名为“疯狂综艺季”的产品。这款产品直接体现了各大综艺节目在微博上的热度排名。事实上,由于观众习惯一边收看节目一边参与微博互动、讨论。不知不觉间,微博已经成为各大节目宣传推广的一个重要阵地。节目在微博上的热度,直接折射了一档节目的火爆程度。

两季《超级演说家》播出期间,林志颖、周立波、袁咏仪、陆琪等100多位明星名人通过微博对节目给予关注,带动了粉丝的跟风关注。另外,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闻晨报、京华时报、东方早报、新浪娱乐、搜狐视频在内的数十家媒体官方微博对节目给予长期的关注和评论,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口碑效应。

除了明星、名人微博、媒体官方微博外,在微博宣传推广方面,《超级演说家》两季节目,还动用了传媒业内微博、草根大号微博、台内微博等。这些微博集群共同组成了微博传播矩阵,微博粉丝覆盖数量高达数亿,迅速形成集束轰炸式的效应。

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集束式、高密度的微博宣传推广方式,使《超级演说家》的曝光量迅速增大,并引发网友的持续围观。仅第一季节目首播当晚,在微博矩阵的带动和号召下,微博上有关《超级演说家》的话题讨论量极速攀升至120多万。这个数字,直接将《超级演说家》推到了微博影视热搜榜第一位、微博综艺节目榜第一位,引发更多网友对节目的关注。

三、媒企共振搭建共赢新平台

在碎片化、海量化的传播时代,某几个渠道或持续不断的内容、话题,都很难从成千上万个声音中脱颖而出。因此,单靠电视媒体的一方资源,很难在推广高地上占领传播制高点。而身处大数据时代,广告客户对精准化、个性化营销的需求更加明确。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如今,广告客户更注重专项的营销服务和整合化的营销效果,力图绑定节目品牌提升企业品牌,达到互赢共振。

《超级演说家》自筹备开始,就被很多广告商看好,两季节目的冠名都提前敲定。随着节目的热播,又有一些企业陆续投放广告。正是考虑到广告客户对整合化营销效果的重视,《超级演说家》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主动和广告客户相互合作、借力,最后形成媒企联动,实现节目推广和企业品牌宣传的双丰收。

《超级演说家》媒企联动的成功实践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媒企双方分别成立了推广项目组。项目组有负责营销、企划和推广的相关人员参与,在内部实现无障碍沟通机制,保证了推广传播的及时有效;二、官方微博推广联动。安徽卫视为节目注册了官方微博,赞助企业也分别注册了推广官微,二者在微博上互相转发,成功实现微博无缝对接;三、话题内容推广联动。只要涉及到企业或广告品牌的话题,媒企双方会主动沟通,达成推广共识,联动双方推广渠道,扩大话题传播的影响力。四、软性植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在宣传推广过程中,《超级演说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稿件、视频等各种平台和形式,对广告客户的权益进行软性植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