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1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场外市场;发展追溯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8-0044-03
一、金融衍生品OTC市场的理论探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衍生交易是一份双边合约或支付交换协议,它们的价值是从基本的资产或某种基础性的利率或指数上衍生出来的。衍生交易所依赖的基础包括利率、汇率、商品、股票及其他指数。”Claude Brown,How to Recognize a Derivative,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May 1995。转引自徐明棋《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近期的发展与监管趋势》,《世界经济政治》,1997年第1期,第51页。衍生金融工具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将金融衍生工具描述为:“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缺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金融衍生品市场既包括标准化的交易所交易,也包括非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柜台交易),即OTC交易。金融衍生品OTC市场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之一,是一种有效率、并且效率不断提高的制度。
(一)从国外金融衍生产品发展顺序看OTC衍生市场的形成
从发达国家的基础资产标的看,美国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外汇类合约,随后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互换类,最后是信用衍生产品。而其他发达国家,除法国最先推出的是国债类衍生合约外,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首先推出的也是外汇类衍生产品合约。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国际外汇市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累积了巨大的风险。国际固定汇率制度解体后,国际金融市场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因此,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市场在新的体系中对外汇市场风险管理、有效控制手段的需求,外汇类衍生产品率先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衍生产品紧随其后产生。
根据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及艾因齐格的利率、汇率“互动效应”,汇率的剧烈波动,在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必然导致大量的投机性资金在不同货币间寻找套利机会,引起主要货币资金市场供求大幅变动,进而引发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加大利率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利率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同时,也导致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家和地区,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加入建立衍生产品市场的大潮中。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区别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以股指期货作为首选的衍生产品上市。这是由于外汇衍生市场、利率衍生市场等市场一体化程度非常高,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建立此类市场,是缺乏竞争力的。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价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有一定分离,其股价的运行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新兴市场国家衍生产品的发展从股指类衍生合约开始。
(二)从制度角度分析OTC衍生市场的形成
金融衍生品柜台交易(OTC)产生、发展的动因从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创新、变迁的理论与模型中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20世纪70年代,世界金融业纷纷放松管制,走向金融创新和自由化进程的时期。正如哈佛大学的罗伯特・默顿教授所言,以衍生工具为核心的金融创新正改变着未来的全球金融系统。
通常,金融创新分为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市场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创新、经营手段的创新。制度创新是金融制度的变革,既包括解除管制的措施,也包括加强管制的制度安排。制度学派认为金融市场的创新是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的,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变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制度变革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chans)1976年提出了金融创新的交易成本理论,它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可以说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创新动力则主要基于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
(三)从“金融深化”角度看OTC衍生市场的形成
“金融深化”是美国经济学家E・S・肖和麦金农提出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开对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使它们能充分反映外汇和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金融深化是金融创新最根本的原因,每一种创新都与市场规模、结构和机制的深化有密切关系。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产生了巨大的融资和金融服务需求,导致了原有金融手段和金融服务的相对落后,使得能够适应大规模融资需求的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问世;市场结构的延伸导致市场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发生变化,使得灵活多样的创新工具和新型市场出现;市场机制的深化要求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分散风险和管理风险手段多元化、现代化,使得各种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
因此,金融深化既产生了金融创新的需求,也使金融创新的供给能够实现。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在国际金融深化的进程中必将产生强烈的需求,并使供给的条件日益完善。
(四)从融资手段多样化需要分析OTC衍生市场形成
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促成金融发展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第44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从存量方面观察,金融结构的主要统计特征之一便是金融资产(金融工具)总额在各个组成部分中的分布,尤其是在短期、长期债券和股票之间的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国际贷款规模。这种变化是市场机制深化的结果。
市场机制有两大功能:资源配置和风险的分散与转移。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经济的按比例发展都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创造出一种机制,使风险转嫁出去,让市场体系中最有能力、最愿意承担风险的实体来承担。这种机制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因此,金融市场不但具有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着转移和分散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风险的功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深化,社会对金融市场分散和转移风险功能的要求就越高,融资方式多样化的本身就是这种需求的结果,并成为新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市场机制产生的动力,即OTC市场形成、发展的动力。
二、OTC衍生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金融市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些最重要的金融创新(Allen和Gale,1994),其中大多数成功的金融创新是这一时期引入的各种各样的衍生证券,包括在交易所上市的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场外交易工具如互换。在1972年国际货币市场(IMM)引入外汇期货和期权、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引入第一个标准化的期权、1976年IMM引入91天国库券(Treasure-Bill)以及1977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引入国债(Treasure Bond)合约并取得成功后,产生了金融期货的标准化市场。与此同时,场外衍生工具也大量增加,特别是互换。第一个货币互换是作为英国公司绕过外汇控制的一种手段,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它涉及一种货币的支付流和另一种货币的支付流之间的互换。这种技术也被运用到其他方面,最重要的是用固定利率贷款来互换浮动利率贷款。以场内交易为主、场外交易作为补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形态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确立起来。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其中场外衍生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交易所,这反映在产品品种、未平仓合约量以及交易量等方面。特别是在1998年第三季度之后(当时,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了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流动性的恐慌,导致场内衍生市场达到创历史新高的交易量),交易所至今已经无力与场外衍生市场竞争。
尽管与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相比,场外衍生交易没有很高的流动性,但场外衍生交易产品所具有的高度灵活性使其更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风险管理业务中,特殊定制的风险管理产品往往有更大的需求,因此两个市场之间分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此外,一些原生金融产品交易的变化也导致了一些衍生品交易从交易所转移到场外市场,比如一些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英国)政府债券发行量的减少或者是其回购活动都将减少场内品种的交易量,然而这样的变化对场外交易的需求基本没有影响。
根据BIS的统计数据,以银行为主的交易商和其他金融机构是OTC衍生工具的主要使用者,两者共占据所有名义交易额的85%,而非金融交易者只有15%。这些说明金融中介主要从事OTC衍生工具的交易,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正在日益专注于风险转移和管理的业务,利用OTC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金融部门主要或是最重要的业务。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早在清朝中后期就出现了市场的萌芽及其初级形态,民国时期还出现过由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的证券交易所,如:1919年6月北洋政府农商部批准设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不过那时的衍生品市场仅仅是一种市场的萌芽。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大体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理论研究阶段(1987―1990年)、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阶段(1990―1993年)、清理整顿、制度调整阶段(1994―1999年)、恢复性发展阶段(2000―至今),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的制度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恢复性发展,期货市场制度不断完善,交易量不断增加,已经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三、总结
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是一种为市场经济高效运转提供的制度安排,它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利用金融工程的各类原生金融产品、衍生产品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风险管理方面的需要。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金融创新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必然,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默顿・米勒.金融衍生工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
[2]理查德・J・特维莱斯,弗兰克・J・琼斯(美)著.周刚,王化斌译.Futures Game(名期货交易实用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8
[3](美)查尔斯・W・史密森(Charles・W・Smithson).管理金融风险: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2
一、我国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衍生金融工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以货币、利率、汇率、股票、股指等为标的物,是从这些标的物中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本节主要从场内与场外业务出发,综合阐述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1.场内业务发展现状。场内业务又称交易所业务,是指在交易所(一般为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出售一种衍生金融产品的业务。场内业务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流动性强,但很难做到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在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核心就是交易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从2010年推出股指期货后开始逐步发展,目前虽然只有沪深300股指期货、5年期国债期货以及上证50ETF期权三个品种,但中金所的10年期国债期货、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期货以及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期货已处在仿真交易运行阶段;上交所的上证180ETF期权、中国平安期权、上汽集团期权以及深交所的期权品种也在仿真交易期。2.场外业务发展现状。场外是指通过代销渠道如银行、券商等,金融衍生场外业务是指通过非证券市场的代销渠道进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而我国衍生金融场外业务发展主要以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业务为主。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大的特点是交易金额大,交易成本低,交易灵活性高。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起步时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市场暂时还不具备能够支撑衍生金融产品发展的要素,这使得我国衍生金融市场产外业务受到一定的挫伤。直至2003年2月5日银监会颁布《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后,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业务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我国衍生金融场外业务与国际衍生金融场外业务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衍生金融场外市场业务发展规模仍较小,收入占比比较低,业务品种单一、应用领域还有待开阔,同金融市场业务一样,各地衍生金融市场业务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发展特点1.交易品种丰富,业务繁多,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与企业为主。衍生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交易品种丰富,涉及股票、指数、汇率和利率等的期货、期权、互换和远期交易,其中场内交易市场(交易所市场)主要交易期货、期权等标准化合约,场外市场(OTC)市场主要交易互换、远期等非标准化合约。目前,我国投资衍生金融品的个体较少,多为机构或企业为了套期保值而进行投资。2.我国衍生金融业务全球化趋势逐渐明显,交易所竞争力增强,但我国衍生金融业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场外市场还是场内市场,吸引更多的交易者进行交易是实现规模效应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而带来成本的节约。因此,全球各个交易市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形成自家的优势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致使衍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交易所业不例外,我国衍生金融业务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我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门户对金融行业的开放,我国衍生金融行业也开始追随金融业的步伐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尽管交易量逐渐增多,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不论从监管还是从风险控制方面都还有待提高。
二、我国衍生金融业务存在问题
(一)衍生金融业务普及度低尽管我国衍生金融产品繁多,但衍生金融业务普及度却是极低的。第一,衍生金融知识普及率低,没有接触过衍生金融产品的商户一般情况下对衍生金融市场是完全不了解的,甚至许多投资者在完全不了解衍生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投资,对衍生金融业务更是一头雾水,这不仅增大了自身投资风险,同时也增强了市场风险。第二,衍生金融业务种类繁多,不易了解。多数衍生金融业务都是从一些金融业务中衍生出来的,很多都是金融业务的创新,种类繁多,新颖,不具备专业知识是很难对其有深刻的认识的。一些衍生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金融衍生业务的普及率低这一特点。
(二)衍生金融市场场内业务发展缓慢与全球衍生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发展相比,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场内业务发展缓慢,一方面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使得场内交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一方面,场内业务缺乏创新,自主研发的交易产品较为局限。加之,境外市场多内来一直对中国衍生金融市场虎视眈眈,纷纷抢先于中国,上市中国金融品类衍生产品,例如,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这是全球第一个针对中国A股市场的指数期货合约。境外市场抢先推出我国金融品的衍生产品对我国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时间上来看,同一时区中后发行同一种衍生产品的,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从监管方面来看,我国监管机构无权管理境外发行衍生金融产品的场内市场,境外发行的国内衍生品由于一些境外市场价格的操作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波及我国证券市场,我国监管机构对这些现象所能采取的监管和补救措施十分有限。
(三)衍生金融市场场外业务纷繁复杂,建设不规范①,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管理衍生金融产品本身是企业用于规避风险所产生的一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它将市场经济中分散在社会经济每个角落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集中在几个期货、期权市场或互换、远期等场外交易市场上,将风险先集中,再分割,然后消除或重新分配,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投资者认识分离各种风险构成和正确定价,使其能根据各种风险的大小和自己的偏好更有效地配置资金,以达到收益和风险的权衡。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市场场外业务纷繁复杂,且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管理,导致有部分投机商家利用衍生金融市场进行投机,这一种行为将衍生金融市场风险无限放大,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重则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目前建立有效的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三、结论
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3
1.全世界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地位不变,全世界的外汇市场成交量呈稳定的上升趋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调查分析显示, 作为全世界三大外汇交易中心的纽约、伦敦和东京,在2014年4月在外汇市场交易中,以英国占的市场份额最多,美国次之,日本最末。
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呈平稳的上升趋势,全球的每日平均交易量相比2007年有了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
2.英国作为跨国借贷业务的中心,全世界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规模小幅增长。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协会的数据统计显示,全球跨境借出总额的最多的是英国,然后分别是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在跨境借入方面,借入总额的份额最多的也是英国,其次为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其中英国的借入总额达到百分之二十一。
3.全球债券市场未清偿余额下降。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2013年年中,全世界的债券市场没有清偿的余额达到80万亿美元。从全球债券市场上看,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全球排名前六位。
4.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继续增长。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数据,全球在交易所交易的商品比去年有所上升,纽约、芝加哥和伦敦在商品期货市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二、当前金融秩序对金融全球化的制约因素
1.当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制度不完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以美元为中心、以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为目标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金融体系在战争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有显著的效果,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重塑世界经济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国际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不适合各国发展的需求。
2.美元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近十几年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宏观经济的政策缺乏约束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度管理。为了拉动美国本土的经济发展,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泛滥也导致了世界性的流转过剩,货币呈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相适应,致使房地产泡沫崩塌,引发了金融危机,再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导致金融危机像病毒般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3.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不稳定。在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整个汇率体系不稳定,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汇率经常涨跌不定,这在无形中增大了外汇的风险。国际汇率体系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各国的对外贸易,全球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变化,阻碍了国家间的外贸投资交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时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逐渐呈现不完善的地方,已经不能满足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现在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在逐步发展,包括以发达国家作为主要监管的监管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过渡到综合监管,同时逐步统一全世界的监督管理。
三、金融全球化对现有金融秩序所产生的影响
1.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要不断提高在国际金融合作机构中的地位。而以中印俄巴西合称的“金砖四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找寻多元化的储蓄货币,逐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的结构,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地位,突显其重要性,同时不断支持发展中国家,帮扶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2.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也不断地壮大,但是现在的国际银行还存在着不少未完善的地方,包括银行的资本要求不高,资本质量不高,风险加权资产测算不客观等情况。同时修改银行资本的定义,扩大资本的范围,尽量统一各国资本计量,同时提高资本计量的透明度。
3.加强对冲基金监管。对冲基金容易对国际金融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很多国家对于对冲基金的管理薄弱,没有制度上强有力的管理,即使有的国家有制度管理,但内容漏洞百出,没有起到真正管理的作用。现在各国要提高对对冲基金的管理力度,不仅列出了对对冲基金监管的原则,还加强了国际监管,一起联合防止对冲基金行业有机率引发的风险。
4.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当前的国际金融结构下的信用评级机构处于准监管的地位,容易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起规范作用,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重视这个评级机构。
四、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
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金融市场;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个方面。其中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原因主要为来自美元和国际社会的压力。发达国家为维护其经济发展而实行较长时间的宽松货币政策,发展中国家在此金融环境的影响下升值压力增大,且在短时间内无法缓解。而且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兴起,这也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据资料现实,为获得人民币升值投资收益,热钱流入中国金融市场,同样也加速了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实际汇率,从而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当一国经济发展的比较快时,其汇率会上升;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富民穷、高房价与低收入、居民收入和分配严重失衡等现象,必然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此过程中必然引起人民币升值。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为投资驱动模式,在大量投放货币的过程中会存在经济崩溃的隐患。由于我国实行积极稳妥的发展方式,不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会造成通货膨胀,为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就会出现投资和需求增长放好现象。基于此,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控制货币发现规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是汇率的直接表现,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有直接影响,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从短期看,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单位货币可购买的外国商品的价值增加,这就直接促进贸易进口。而由于外国单位货币可购买的我国产品价值减少,增加外国购买成本,故不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我国实行的是出口驱动,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为应对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会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进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而非价格是其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想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造成的弊端,我国可向科技型产业发展,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形成在出口中的优势。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胜劣汰,将一些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弱的产业淘汰出去,而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竞争力强的产业。由此可看出,人民币升值会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还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实行走出去战略,在获取利润回报的同时,增加其走出去的热情。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1)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的A股、B股和H股形成结构性冲击。首先,对A股市场而言,本币升值会造成热钱的流入,从而导致股市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这就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如此循环,人民币持续不断的升值。总体来看,短期内,人民币升值预期阶段会使得大量资金进入A股市场,从而推动A股市场的股价及股指单边上扬。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结束后,国际游资会变现收益而退出证券市场,从而造成A股市场股价及股指下跌的局面。而且由于各主力资金退出的时间和方式不同使得证券市场变现为动荡起伏。B股投资预期收益和人民币升值的长期性是B股投资主体的两种选择。由于B股市场外币计价与美元和港币息息相关,故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港币和美元汇价贬值。同时,沪深B股市场也有可能会出现分化的局面。人民币升值对深B股影响比较小,这是由于深B股与短期资本活动频繁的香港相邻,其资本供给比较宽裕,而沪市B股则相对比较紧缺。虽然港币紧盯美元,但是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港币币值和香港汇率走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故持有港币不是肯定受损。而沪市B股会随着美元的走弱而缩水,投资沪市
B股的投资者会面临汇率系统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会使其心理极度不安;最后,对H股市场而言,人民币的影响最为明显。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港币标价的人民币资产H股会升值,而且其潜在收益会刺激行情上涨。人民币升值预期阶段,海外热钱会涌入香港,为平衡银行结余,香港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这会造成香港本地居民为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而将其资金投入到股市,造成股价上涨。基于此,人民币升值的些许变化都会直接影响H股的变化,然后再影响内地股票市场。
(2)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当前我国外汇市场还不完善,人民币升值可能对其产生冲击。外汇储备提高不仅能降低采用紧急行动所付出的代价、保证国际支付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国际流通上本国货币的偿债和借款的能力和信誉,是一种信用上的保证。但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会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是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加了人民币的需求量,如果改变外汇和人民币的供求,则会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过大的外汇储备都造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热钱会大量涌入,当其撤退会造成人民币过剩而严重贬值、丧失信誉,从而冲击我国金融市场。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国外汇储备缩水。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就会造成外汇储备损失168亿美元,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0%,则我国外汇储备将会有6720亿美元的损失,则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80%将会不翼而飞。与此同时,在汇率杠杆的作用下,我国出口企业利润降低、成本升高,国际竞争力下降,甚至导致大量企业破产,从而危害我国经济。
二、金融市场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证券市场流动性。为降低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应有效调整出口退税,加大出口高薪技术产品。还可采取进口稀缺资源和关键技术措施,优化进口产品。最终将人民币升值转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增加证券市场流动性和容量可避免较少的股票抛售引起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现象。增加市场流动性一方面可加快股权分制,解决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加速外商直接投资和优质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二)完善动态监控及预警机制。证券市场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实现国际化,这必然伴随大量资本流动,为防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金融监管部门需完善动态监控及预警机制。一方面应强化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应设计全国性和单个风险预测等预警指标,及时测算国际资本流向证券市场的风险,做到及时监测、报告和控制风险并提出预备方案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选取合适的投资策略。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深挖某些人民币升值对其有利好影响的行业及公司进行投资,例如银行业、地产类和航空类在人民币升值后有重大利好,此时应适当提高其投资权重。而化学原料、家电、纺织等在人民币升值后属于重大利空行业,此时应回避对其投资。对于汽车配件制造业、有色金属采矿业、化学制剂药等在人民币升值后属于一般利空寒夜,此时应适当减少对其投资权重。为降低系统风险,应精选水泥、港口、电信服务电力、金属材料加工业、钢铁冶炼业、电力设备等行业龙头股住家投资,从而得到较为理想的投资收益。
小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和证券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充分理解认识人民币升值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从而降低负面影响,利用有利影响,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5
1.1市场竞争性不足
首先,我国石油市场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市场垄断性严重,从而削弱了产品定价的竞争性。无论定价机制还是市场参与主体,都主要围绕三大石油公司进行,没有实现市场化自由化。其次,国内石油产品的现货交易量不够大,不足以支撑期货市场的交易。没有稳定的市场基础,不仅不能保证实物交割的顺利进行,也不能发挥风险规避的功能。这样严重阻碍了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1.2融资开放程度低
有数据显示,在2000到2010这十年间,石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少利用外资,2010年的筹资比重中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占80%。而在自筹资金中,又是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为主,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比重不到1%。可以看出,我国石油企业的融资模式总体来讲依然是传统的单一融资模式。因为对于石油这种国家垄断型行业无论对于银行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是重要的合作对象,这种合作行为通常具有政策性。其次,国家对于民间资本和外资在能源领域的投资限制虽然有所放宽但仍然有很大局限性。
1.3市场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石油金融业务类型较为单一,其中主要是针对石油企业的中长期石油贷款,还没有在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各种石油期货、石油企业和石油产品的资金结算业务、石油产品的利率及汇率风险服务等;另一方面,我国石油金融衍生品单一,场内市场只有燃料油期货这一目前国内唯一的能源类型期货品种,完全没有石油金融场外市场。目前国内作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主体的银行只有一部分获准开展金融互换交易,制度上还未放开金融机构参与商品衍生品交易。这种缺失体现出我国石油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1.4立法及监管缺失
我国目前的期货市场的监管和执法体系不能满足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需要。首先,我国期货市场没有一部完善的具有指导作用的法律,在期货市场起到监管作用的只是在期货管理条例之下有证监会的规范文件,还有期货交易所、期货业协会制定的规则;其次,我国期货市场现在存在中国证监会的行政监督管理、期货业协会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管理,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管理权失衡的状况存在,极大地阻碍了监管的执行,效率的体现。
2发展我国石油金融市场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石油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完整的石油金融体系就需要改善以下几个方面。
2.1培育市场主体
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和市场准入准则,加快对民营资本开放炼化、勘探等上游业务,放松石油进出口管制,打破石油供应的垄断局面,促进有效竞争。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制度。政府可以降低市场准入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国外投资者以及国内其他行业进入石油生产的各个领域。其次,要逐步开放石油进口权。逐步放开石油企业进口控制,扩大许可进口量并放宽进口企业的资格,推行公平、竞争的进口石油秩序。一方面,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将部分石油划分给民营主体,充分利用民营企业自己的设备,保证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应。
2.2制定全方位金融支持政策
推进资本流动和开放金融市场是我国建立健全石油金融体系的基础。也是目前需要迈出的第一步。此外,政府可以协调外汇储备机构、石油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鼓励他们以此为基础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开辟新的融资渠道。逐步引入各类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推出不同种类的能源信托产品。风险投资基金等进入市场将极大的弥补市场空缺,支持那些科技含量高的石油开发项目融资。
2.3利用金融创新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具体而言,第一步是完善现货市场、中远期市场。在石油产业的中下游阶段推出更多的产品品种。第二步,鼓励国内的石油期货市场发展。尽快丰富现有几大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品种,促进有效竞争的格局的形成,增大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第三步逐步推出石油衍生品的场外交易市场。随着石油市场的逐渐完善,监管部门要鼓励金融集团投资石油衍生品市场,这将扩大国内的企业的的利润来源。
2.4加强立法和监管工作
金融市场外汇分析范文6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现状 发展
金融衍生品(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基础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产品,以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为特征。金融衍生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迅速变化的过程,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群,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并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金融衍生产品以其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的功能,成为金融市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产品推出缺乏统筹规划协调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现在很多人对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上世纪90年代少数机构开展地下期货交易为起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国债期货,配股权证,外汇期货以及股指期货等交易品种。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在除了石油,国外成熟市场大宗期货交易品种基本上在我国都上市。从美国市场等成熟市场的发展轨迹与经验看来,其演化过程经历了由商品类——汇率、利率类——股权类衍生品的的发展阶段。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却有其独特之处。关键在于,对建立交易所,推动衍生品上市国内有着异乎寻常的积极性的空前的冲动性。但是却缺乏应有统筹规划协调,只是将现有各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设计中的各类衍生品合约拿来挂牌交易,陷入了缺乏规划——治理整顿——有限放开——规范发展的周期循环,严重阻碍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步伐。
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海外衍生品市场分为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是在交易所内交易的,场外市场是在全球大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的。场内市场大约只占20%全部衍生品市场的份额,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资信程度、制度设计、市场组织、交易结算和政府监管等多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场外交易逐步转移为场内交易。从我国金融业的发育现状以及投资者的信用度不高、监管水平有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看,国内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要非常慎重,主要在金融机构内部交易,不可直接面向普通投资大众。应该使其成为推动这一市场的主导,逐步建立合理布局,适度竞争,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的期货交易所。
三、未形成有效监管机制
金融衍生品作为虚拟产品,又处于金融体系风险的顶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监管体制先是混业监管,然后到了分业监管,“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垂直管理”是现在的监管架构。但却将衍生品市场监管全部纳入部门主导的监管序列,比如将利率类衍生品归入人民银行,将汇率衍生品归入国家外汇管理局 ,将债券类衍生品归入财政部,将股权类衍生品归入中国证监会等。但是现在金融业出现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中国现在的分业监管将会割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有机统一,降低市场效率,或各部门因利益矛盾给市场发展设置障碍,形成人人都能管,人人都不管的两难局面。
四、参与者定位不清
各交易所、期货商、广大的投资者以及基金、证券公司都是在衍生品中的参与者。而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结构却决定了各类市场参与者在角色和定位上无法自由选择。如证券公司无法自主决定成为哪个交易所的会员,交易所无法自主开发某衍生品并决定是否上市;所以只能选择那些衍生品种。目前,人们关心更多的是衍生品能在哪些交易所上市交易,是筹备中的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独家垄断,还是所有交易所都可以研发衍生品上市交易;是只许可现有的期货公司衍生品二级市场交易,还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甚至境外机构都可以成为机构。
五、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展望
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市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面对这些国情,我国金融和经济创新需要怎样的金融衍生品,当前亟待研究与探讨未来如何稳步推进发展衍生品市场。应从简单的衍生品入手,结合市场,稳定、健康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的崛起,一方面会使监管层逐步认识到衍生品在理顺资产价格形成机制、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定价权的重要作用后,逐步完善衍生品监管制度、规范衍生品市场。另一方面,会使一大批有实力的期货公司通过产业客户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发与教育,逐步为期货行业引进产业客户与机构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并大大拓展了市场容量,而这些投资者的进入也进一步抚平了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与此同时,三大期货交易所不断完善交易规则、丰富交易品种,大量符合国内需求的新品种上市也进一步促进了相关需求者的入场
参考文献:
[1]刘凤元.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跨市监管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9)
[2]李迅雷.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现实与未来[J].中国货币市场,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