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 流量和存量 资本流出 投资转型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国内的投资者在国外或境外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一)我国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区分布不均衡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体现了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其中租赁与商业服务、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以及制造业五大行业占了整个对外投资行业类别比重的绝大部分。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偏重初级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科研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小。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对发达经济体投资增长不尽理想。OFDI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两者占比高达八成。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香港(中国)地区;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分布主要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香港(中国)、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投资分布如此集中,源于这三个地区十分发达的离岸金融体系,其对资本流动限制少,税收政策也比国内优惠。
(二)国际投资地位成功转型
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已经从单纯的资本输入成功转型为资本输入输出趋于平衡,这说明我国从主要依靠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参考英国著名国际投资专家邓宁(J.H.Dunning)提出的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中的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转折的时点。到了第四阶段,净对外投资额将不断扩展,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将高于流入量。
(三)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度增加
在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类型当中,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占比不断扩大,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占比降至四成。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国家政策也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化经营和竞争。
二、中国对外投资热潮的导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对外投资加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平稳的国内经济环境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另外,国内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企业此时将目光移至海外,可加强利用多国资源和市场。
(二)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呈逐渐上升趋势的,其国际化经营的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强。在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中,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是其选择对外投资的重要原因。具有这种优势的跨国经营企业能够克服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三)示好的对外投资前景
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发达国家能形成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吸收世界领先的科技优势与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欠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机遇。亚洲、非洲、南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巨大的需求量预示着巨大的机遇。
(四)政府的不断鼓励与支持
中国政府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并加大了对跨国企业的信贷、保险、外汇支持力度。商务部的新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切实落实企业对外投资自,有利于落实企业自主进行投资决策,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进程。
(五)国外相关优惠政策的鼓励
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令许多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以推动本国的经济的发展。欧债危机后,许多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出于拉动经济考虑,都表示将给予税收减免等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国外投资者进行投资。亚洲市场也不断在推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扩张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战略规划,鼓励、支持及引导我国企业的跨国公司健康发展。提高对跨国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助于其扩张海外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国际惯例规则的研究工作。
(二)企业内部结构升级,注重与东道国文化环境的融合
首先,应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重视提高国内企业的品牌价值,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回报率,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其次,要有国际化经营意识,具备创新意识,持续更新经营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再者,注重公司本土文化与投资国当地的文化背景相融合。
(三)具备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
跨国投资包含机遇也有挑战,对外投资并不一定代表高收益。面对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到实地考察,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做足市场分析并明确定位,深度思考投资行为中包含的潜在利弊,能够快速识别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并做出迅速的反应。做到理智分析、谨慎行事,防患于未然,培育出有品牌,有实力,规模与质量双优的大型跨国企业。
参考文献
[1]Thilo Hanemann.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EU and the US:a comparative view [J/OL].Asia Europe Journal.8 April 2014.
[2]杨挺.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
[3]李玉梅.国际投资规则比较、趋势与中国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第1期.
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服务业跨国公司 产权结构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33―02
1、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于10%速度增长,社会产品丰富,产品短缺现象已不存在。虽然我国三大产业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在近20年里超过了世界同期水平,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很多百分点,但这种表面的现象不能掩盖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我国消费和服务发展不足,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服务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从世界银行数据来看(见表1),我国产业发展很不均衡,服务业只占GDP的40%,而同期世界发达国家(地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60%―92%,平均比重73%。与世界同期其他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比重都处在明显偏低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端倪。同时从我国服务业对外贸易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服务业发展处在初级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壮大国民经济,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我国服务业,发挥服务业的拉动和带动作用。
2、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和服务业跨国公司
由于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数据掌握欠缺,本文拟以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层次和转移速度来阐述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根据《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经过90年代的低速发展,进入2l世纪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我国对外投资中服务业对外投资一直占据较大的比重,近几年特别明显,在流量中比例从2004年的45.95%到2009年的70.48%,存量比例也从72.39%变化到74.83%(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投资中,服务业对外投资处于绝对优势,占据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三左右。
服务业对外投资的载体是服务业跨国公司,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我国跨国公司中也占据较大比重。2009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者达到了12000家,投资者的行业分布中批发和零售业占36.6%;其次是制造业,占31.9%,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再次为建筑业,占4.5%。从行业分类构成来看,服务业占47.5%,制造业占40.8%。这意味着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中进一半企业是服务业跨国公司。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尚处于幼年阶段。据统计,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主体是我国国有企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要求对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各方面进行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改革,包括对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结构的适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3、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滞后的原因
3.1 历史原因
解放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模式是以前苏联模式来设计的,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主体是国家,全民所有,全民所有结果导致所有权主体的虚致。以后,我国进入了划时代的历史时期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进入中国,对我国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在社会中确立,企业内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绩效初步挂钩,这一措施激励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也获得了部分经营决策权。但是改革初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拿来直接运用,因此改革初期政策较混乱,朝令夕改的现象较多。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十三大提出企业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居民以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制定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从真正意义上消除了之前的政策混乱。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政策,这为国有企业弱化行政激励,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率,落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现实基础。但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下积极应对市场,更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灵活开拓市场,进行国际化生产。
3.2 现实原因
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时间短,对外投资经验不足。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是以引进外资为主,引进外国资金发展我国经济,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发展我国经济。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十五届四中全会后,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但从我对外投资的数据来看,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我国国有服务业。国有企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应对反映迟缓,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导致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发展滞后,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快速国际化。
4、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快速发展途径
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要能改变现有的发展现状,快速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必须选择要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和对外投资发展趋势,建立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在吸收发达国家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道路。
4.1 世界上典型跨国公司发展模式
现今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种企业管理模式。欧美模式中,重视对管理层的激励,管理层能获得企业很大的股权和期权,往往能获得成千上万的股权,如2000年苹果公司CEO史蒂、文・乔布斯获得了二千万的股份,相当于八亿七千二百万美元的期权。欧美模式重视管理层的产权结构的效率是次优的,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的发展。
日德模式的企业产权结构重视企业员工的作用。企业内重视员工持股,日本上市公司中,制定并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比重在1973年为61%,到1988年增加到91%。员工分享额占公司利润的比重一般在42-76%之间。这种制度对员工的关注和员工持股比例的提高,限制了企业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减弱了企业的经济活力,不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效参与竞争。因此企业的效率也处在一种次优的状态。
由以上的分析看出,典型的两种企业管理模式有其合理的部分。因此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模式,必须考虑到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劳
动者权利,给予三者在企业合作剩余分配的适当比例,这种分配比例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弊关系和成本收益的比较。
4.2 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目标选择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联合产权结构
联合产权结构。主要是指要素联合体和劳动联合体参与分配的产权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素联合体与劳动联合体都参与企业的合作剩余生产、组织生产过程、交换剩余产品以及分配。要素联合体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集合,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劳动联合体是一种集体力量,其产生源自企业组织资源――组织知识、组织协作和组织能力,是建立在要素联合体基础之上的。
联合产权结构在兼顾公平的条件下,达到组织效率最优的目的。针对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特点,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应在吸收欧美和日本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形成我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结构。这种产权结构涉及到的企业合作剩余的分配应通过以下过程形式进行:
首先,服务业跨国公司产生合作剩余后,先要考虑到国有资本的收益分配。国有资本作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创始者,在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管理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通过税收以及其他税金的方式分配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合作剩余。这是作为第一次分配合作剩余;其次,在国有资本分配完合作剩余之后,剩下的合作剩余进入企业内部后,在企业内部的分配遵循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要素联合体产权和劳动产权参与分配,具体份额的实现需要依靠要素的稀缺性导致谈判力量较量的均衡来实现。在要素产权和集体产权完成对合作剩余总体分配划分过程后,合作剩余便进入各自产权联合体内部分配;第三,要素产权内的分配需要在物质资本所有者、非物质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完成分配过程,其分配原则是效率原则,即按照在合作剩余创造过程中的贡献作用大小来分配。按照这样的分配原则,企业合作剩余在各个产权主体之间实现了分配,这样的分配也达成了“公平”与“效率”相兼顾的目标:公平目标则通过集体产权内的分配来体现,效率目标通过要素联合体内的分配来体现。所以,联合产权结构在企业内能实现最优组合,协调公平与效率,有利于企业合作剩余的做大、公平分配,它应该是服务业跨国公司特别是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产权结构的目标。
5、总结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这种窘境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单一,不利于企业内产权主体能动性、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服务业跨国公司快速成长。在分析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应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即建立联合产权结构。联合的产权结构能有效的激励企业内各个产权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全面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发展成大型服务业跨国公司,增强我国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立足现实,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联合产权结构。
注释:
①我国整体经济在2000-2008年间的增长率为:GDP为10.4%、农业为4.4%、工业为11.7%、服务业为10.7%,同期世界水平分别为3.2%、2.5%、3.0%、3.2%,发达国家四项值分别为23%、0.7%、1.7%、2.6%。数据来源于《2010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26-228。
②数据来源于《2010WorldDevelopmentlndicators》:230-232。其中中国数据没有包括中国香港,中国香港的服务业占香港的GDP的比重为92%。
③服务业是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按服务对象一般可分类为:一是生产业,指交通运输、批发、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等,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含量;二是生活(消费)业,指零售、住餐、房地产、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属劳动密集型与居民生活相关;三是公益业,主要是卫生、教育、水利和公共管理组织等。
④联合的思想来源于刘长庚(2005)提出的联合产权制度,将企业产权分为劳动联合体产权和要素产权。劳动联合体产权基于组织的共同知识所创造的剩余,它的分配具有共享、平均的特点;要素产权基于个体的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所创造的剩余,它要求明确划分其归属,具有竞争性分配的特点。以此为基础,阐述劳动联合体和要素联合体如何参与生产性企业合作剩余的创造和分配,从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The World Bank:《201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26-2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3]世界贸发会议:2010世界投资报告.
[4]翁君奕.支薪制与分享制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5):51―55.
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3
继中国铝业、中国钢铁等央企要约收购澳大利亚矿山后,中国民营企业紫金矿业也于日前正式宣布出手10亿元人民币,用于对海内外矿业类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
根据“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论坛”的消息,除中国铝业、中国钢铁、紫金矿业外,中国有色集团、五矿集团、中信集团、首都钢铁集团、云南锡业集团等企业也都签订了一批境外合同,并着手实施对海外矿山进行股权投资。
对此,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说:“投资矿山一般都在5年以上,这在普遍认为投资不景气的当下,尤其是相对于未来3~5年的投资市场调整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机会。更重要的是,投资矿山大都从公司发展的战略上来考虑,而不是短期退出获利,因此这种专注长期投资价值的做法在当下也正在展现出独有的魅力。目前,各大外资PE对此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海外抄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矿产资源对外的依赖程度也在日益加大,这些因素催生了中国对各种资源井喷式的需求,再加上目前全球矿业市场的低迷,使得中国企业正跃跃欲试地抄底海外市场。”王安建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
紫金矿业副董事长蓝福生对此表示赞同。他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解读到:“紫金矿业主要关注海外的金矿、铜矿收购,今年年底前有望落实两个收购项目。目前,关于菲律宾金矿项目的投资正在等待中国和菲律宾政府批准。如果申请成功,紫金矿业将获得菲律宾采矿企业Lepanto Consolidated Mining Co.(LC.PH)旗下子公司Far Southeast金铜矿项目近60%的控股权益。除此之外,紫金矿业还对已收购的塔吉克斯坦ZGC矿山项目有增资计划,拟投约13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已先期投入5.05亿元人民币。”
除了紫金矿业,中国钢铁集团刚刚耗资12亿澳元,正式完成了对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的收购,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在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完成的“没有被邀请的”要约收购。五矿集团在海外矿山的股权投资上也已走出重要的一步。
“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五矿集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海外投资运作模式。”中国五矿集团副总裁宋玉芳说:“五矿集团通过与有关国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实现‘以融资换产能’。另外,还通过并购、以风险勘探获取资源开采权、建立战略联盟和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等形式保障资源供应。”
对此种种,蓝福生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的解释是:“现在是进行矿权投资的好时机。除了黄金价格外,铅、锌、铜、镍等矿产资产都处于历史最低位,大部分矿山面临亏损。明年收购的机会也许会更好。矿业市场的低迷已经使矿产资源项目和矿业公司收购成本大幅下降,特别是对于那些在高价位进入矿业领域的公司因为资金链的问题不得不低价出售其公司或资源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收购机遇。”
中钢集团负责投资的吴红斌则持相对谨慎的观点。他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对于海外并购活动,每个时候都有利弊,经济低迷时更是‘双刃剑’,这个时候整合的成本低,但收购企业资源的整合力度也会不足,因为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底部,什么时候可以有信心,这与股市上的操作是一样的道理。”
千亿资金涌入
据“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论坛”预测,近年来中国矿业股权投资的资金估计已达千亿元,甚至几千亿元。仅2007年1~9月全国采矿业共投资3162亿元,同比增长23.2%;矿产加工冶炼投资6533.49亿元,增长了33.8%。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仅有国内资金对矿业投资感兴趣,其他各类投资机构都已将目光聚焦于此:垄断性质的企业资本、民营性质的企业资本甚至非矿业行业企业资本,都进入了这个投资领域。此外,外资和个人投资也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此,王安建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的解释是:“矿山投资无非集中在矿山开采和原材料加工两个投资领域。之所以各种资本都纷纷进入这两个领域,无非是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定位找到合适的投资领域并获得巨额回报。比如大型钢铁公司、煤炭集团等公司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开采权等优势,获得很高的利润。至于为数更多的小规模投资者,他们通常只有三、四百万元的投入,并以吃大型企业开采生产完的边角料为主。由于大型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利用率不高,浪费比较大,这就给了中小投资者留下了机会。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大量资金涌入矿业投资领域。”
“矿山开采投资的最大风险在于矿藏的不确定性。即便知道有很多矿,但是并不了解它在地下的情况。从全球矿产勘查的成功率来看,一般投资100个矿点,最终能采到1个矿已经不错了,如果能达到3%~5%的成功率,则已经算是很高的了。”王安建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
尽管如此,矿业极大的投资空间还是吸引着资金的大量涌入。“相关资料显示,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需要进口2亿吨。到2020年的需求量将是目前2倍,矿产品短缺量为2.5亿~3亿吨,能够保证需要的仅6种。因此,无论从中国经济增长对矿业的需求,还是中国矿业自给率不足来说,都能说明投资矿业市场空间的巨大,因此资金的涌入也就很正常了。”蓝福生在“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论坛”上强调。
■记者观察:做足功课再下水
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矿业行业股权投资尤其是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投资发展和整合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甚至很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收回采矿权、增加税种、提高国有公司在开发项目中的股份等措施。因此,在进行海外矿业股权投资或并购时,不仅会面临着许多包括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在内的障碍,不少地方还有地缘政治风险。这些都导致矿业投资风险增大,成本增加。
“为了回避或减少这种政策投资风险,中国钢铁在投资前都会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及潜在和合作伙伴进行深入调查、综合评估,还坚持多品种开发、海内外结合开发以及独资、控股、参股相结合的投资战略。这些多元化的投资,都有利于降低单矿品种和单一国家带来的投资风险。”中钢集团负责投资的吴红斌介指出。
对此,业界资深专家曹文正也认为,对于海外矿业股权投资或收购,中国企业不要头脑发热,对外投资是对企业综合竞争力很大的挑战。如果没做好功课就跳下水,被淹死的几率很高。另外,由于复杂的历史和体制原因,中国矿业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参与国际资源和资本市场的整合力度还亟待提升。
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4
摘 要 造成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本文对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成因提出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成因 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影响企业单位财务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原因。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以上因素虽然存在于企业外部,但会对企业财务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宏观环境具有难以预见性,企业自身也无法改变它,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就必然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很多企业很容易违背企业经营效率的这个根本,而是在做大了一点后就进行简单的扩充,单纯地用金融化的手段替代企业经营,却忽视了如何通过合理途径实现目标。
(三)筹资决策失误
由于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企业沉重的财务负担,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结果是,一旦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生资金周转困难,不能及时偿还债务,企业面临的将不仅是丧失信誉,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四)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中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依然普遍存在,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会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管理方法
(一)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虽然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是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行为不能随意影响,但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依然可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企业要认真分析研究瞬息万变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对其变化趋势及规律有一个宏观把握,并进而制定相对应的措施,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由于财务管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企业必须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抓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正确的财务决策与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都会增加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来防范决策失误风险。每一次决策,都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甄选,最终选择一种最合理的决策方法。
(三)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理顺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使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各部门明确各自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赋予各部门相应的权力,做到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要本着兼顾公平的原则,调动各方面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落到实处,这样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就会明晰了。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
(一)分配法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那些投资风险大的项目,企业间可以通过共同投资的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就分散了投资风险,降低了独资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将资金投资于不同品种,就能够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不但分散了投资风险,同时又能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二)回避法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企业选择理财方案时,通过对各种已经拟定的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做出较全面的分析,综合评价各项理财方案,只要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就应该在权衡利弊下选择一种风险最小的方案。例如:在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的选择上,只要债权性投资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的投资收益,那么企业在做投资方式选择时,就要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的风险较于股权投资要低得多。虽然股权投资带来的投资收益可能会更多,但为了回避风险,企业从事股权性投资时还需谨慎对待。
(三)转移法
企业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嫁他人。在诸多转移风险的方式中,企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就把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企业投资建造固定资产,可以出包给他人建造,这样就把建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转移给了承包方。如果有了闲置资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这种将财务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承担的风险转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降低法
有些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企业应当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无论是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是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都有必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能够吸引客户的新产品并积极开拓新市场,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避免因产品滞销,丢掉市场占有率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企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国内企业也必将面对更多的财务风险,企业对这些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能保证企业利润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5
2.3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银行造成了严重损失,对我国投资市场造成了影响。银行资金缩水,需要控制对外投资并进行贷款才能维持银行有序发展。不仅是国内银行出现这种现象,世界各大银行内部资本都不够充足,我国企业融资难,对外投资也受到限制。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国内企业家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关键时期有效避免风险,减少投资能够更好地维持企业经营,因此企业家对投资的决策更加谨慎,使国内投资市场得不到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无法正常增长。
2.4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作薪酬,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的增加、工资报酬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大众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有所改变,虽然对大众基础的温饱生活影响不大,但消费行为趋于保守,中高档消费品所占比重缩小。国际金融危机让我国经济发展阻力加大,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大众收入增长随之减缓,消费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2.5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虽然金融危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民的生活,但在防控金融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金融危机的压迫,许多中小企业运营极其困难,在行业中占据资源优势的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发展低谷进行并购,达到资源的吸收利用。针对我国能源资源供小于求、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借此机会利用所储备的外汇吸收国外的资源。我国外汇储备量较大,金融危机状况下可在国际中获取有力的话语权、主动权,别国货币受到冲击时,减轻对我国货币的影响,提升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用、流通价值。
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对策
3.1实施就业、创业政策
中小型企业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弱,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社会价值较高。可以接纳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够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稳定,是青年人创业的形式。为了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率的影响,应该积极出台政策予以干预。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切实降低就业难度,可在税费、信贷等方面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国内中小企业得到资金支持。相关部门指导和帮助应届生和其他待业人员,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有利创业的政策,为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启动难度。为就业人员提供人才培养政策,提高待业人员的就业实力。
3.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变革
要想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应改进经济发展方式,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心。经济发展的重点着重于国内民众,注重改善民生。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计划,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也应该把握政府政策,利用扶持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优化转型产业结构,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3促进我国内需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使国内外的经济状况紧张,进出口贸易的效益不佳。为了解决出口难的问题,要着力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应该以政策保护大众消费能力,多个渠道改善居民收入状况,从源头解决消费问题。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扶持贫困阶层,加大低收入人群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政策支持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员工的收入稳中上涨。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注重产品的质量,体现物有所值促进居民消费欲望。从医疗改革、求学问题、住房压力等方面做好保障,降低居民的生活压力和危机感,从而调动居民储蓄资金促进消费行为。
对外投资的利弊范文6
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报告显示,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从2005至2012年急剧攀升,复合增长率达31%,但是并购项目单笔平均交易规模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逐渐增多,以及被并购资产涉及行业范围更广造成的。虽然对外投资的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与的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但中国企业也认识到对外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地域扩张或者资源获取,而是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综合实力的提升。
而在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方面,中国企业也已站到了世界的舞台。商标注册量在2012年达164·8万件,累计注册商标1136万件,早已成为世界之首。专利申请方面,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申请数量自2011年起位居世界第一,但在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申请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专利新申请达205·2261万件,比2011年的163·3347万件增长125·6%,比2010年的97·6686万件增长210%。在200多万件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为65·2777万件,占比约31·8%,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为74·0290万件,占比约36·1%,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65·7582万件,占比约32%。在上述新申请中,人个申请为68·3402万件,占比约33·3%,职务申请为136·8858万件,占比约66·7%。
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105万件,其中,国内企业或个人为专利权人的14·3847万件,占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66·3%,外国企业或个人为专利权人的7·3258万件,占33·7%。中国大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23件,与美国每万人口近40件的数量尚有很大差距。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张建纲表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创新机制尚不完善,R&D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对较弱,导致专利申请和有效专利的质量尚难达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明专利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企业依靠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当下,中国企业一方面面临着国内产业升级乃至转型的巨大压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三来一补式”的低端代工模式,走向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其中,一是跨国巨头凭借着优异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不断侵蚀国内中高端市场,二是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陷入了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包围圈。可以说,如何通过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将成为影响中国企业甚至是国家未来经济生存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数量的积累,在其获得、运营、保护和管理等方面也拥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国内外知识产权体系和环境仍在快速发展和剧烈变化之中,新的制度和实践不断出现。譬如,在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进行新一轮的修改,企业该如何应对?在美国新的专利制度下,企业该如何完成专利布局和战略制定?在欧洲知识产权多重制度下选择司法管辖地时,企业应该遵循何种原则,各有什么利弊?日本专利侵权诉讼程序与中国有何不同?在知识产权数量日益增长的同时,企业该如何运营自己的知识产权资产?这一系列问题,是企业更一步深化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首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由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有限公司、三聚律师事务所联合中国、美国、日本、欧洲和台湾的知名律所和研究机构共同举办的“三聚阳光2013年国际知识产权论坛”上,我们听到了企业基于各国不同业务提出的关于知识产权的种种疑问,也听到了来自美国商标协会会员、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关滨莉讲述了涉及中国公司的美国商标保护和诉讼;美国天主教大学哥伦布法学院博士皮特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博士罗纲谈了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的策略;瑞典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会员托马斯·雷拓讲析了欧洲地区的专利保护;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园田讲解了日本专利诉讼策略;三聚阳光副总经理张建纲告诉企业如何规避专利侵权的风险,以及法院法官讲述了中国专利等同原则的司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