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1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众创包括“万众创新”与“大众创业”两层含义。众创的崛起对于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众创意味着企业战略环境的巨大变化;意味着企业竞争优势的重新评估;意味着企业购并策略和流程的重组;意味着营销管理思路的转变;意味着消费者中“小众”重要性的凸显;意味着企业运营中“柔性”、“智慧制造”以及工业革命4.0的登场;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来源与流程的变化;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更加艰巨与复杂。
关键词 :众创;众筹;众创空间;企业管理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8
2015年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众创”主要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万众创新,就是大众群体通过现代互联网平台互相交流,碰撞思想,并形成最终的创新成果,这是创新网络合作边界越来越大以及开放式创新理论发展深化的结果;第二层含义是大众创业,这里的“创业”应从广义上来理解,既指的是产业化创新成果,亦指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万众创新与大众创业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众创新支持大众创业,大众创业发展起来,也为万众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有力的动机。
“众创空间”是实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平台,它是指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将其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从而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众创空间”最主要的特征是开放,消除了各种障碍,打破了各种框框,既能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和投资人,也提供思想交流碰撞的空间,让创业创新者能充分释放活力。
1“众创”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
1.1企业战略所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战略时期内的经营活动的总要求和总任务,是对企业整体的、长期的、基本性问题的总体规划。当企业战略得以成功执行时,企业能够获得战略竞争力。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创”时代的到来会给企业的外部环境带来深刻的变革。
从企业面临的威胁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意味着知识能以更高的效率传播,“众创空间”的出现也使得创新不再局限于企业,不再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一小撮人的专属活动,知识、创意和设计的分享使得创新越来越大众化。这意味着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更加严峻。但从另一方面看,众创空间产生的大量创新性知识如果能被敏感的企业所利用,则能大大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这也是企业面临的机会。
1.2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由1.1的分析,众创所带来的竞争加剧究竟是机会还是威胁,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战略:如果能率先将众创空间所产生的新创意投入实际生产,则能很快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众创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从战略执行的角度来看,对于“众创空间”中不断出现的创新成果,企业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是收购所有权、投资还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展进行自主研发,这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笔者认为,各企业可依据自身情况做出战略部署。
这种情形下,对于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网络化可能是较好的战略选择:企业加大同众创空间知识交换,并将企业内部研发创新工作外部化,缩减研发成本,并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众多的“创客”还能直接通过“众创空间”这个平台开始了自主创业的历程。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形势下,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产品的更新、创业者进入以及企业边界的模糊,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伴随着这种变化,经营者必须随时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战略的调整。
1.3众创对于企业购并策略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购并主要依靠企业对于行业的熟悉程度或者依赖于投资银行来完成,但众创空间的崛起使得企业仅仅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收购企业的前期工作,而且大幅度拓宽了企业购并的范围。
在互联网时代,跨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跨界是传统企业多样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跨界意味着企业将不再是在“专业化”与“多元化”之间的二选一,而意味着企业必须实现某种程度的多元化。众筹以及作为众筹深化形式的众创的崛起意味着企业更容易通过并购实现跨界经营。
2众创与企业营销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
企业营销是企业根据自己的营销目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为核心,设计和规划企业产品、服务、创意、价格、渠道、促销,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交换过程的行为。企业为顾客而生存,如果没有顾客,企业就没有生存的价值,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顾客,而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找到顾客。
在众创的商业模式出现之前,企业首先通过市场营销调研获得消费者需求,据此确定细分市场的类型以及自身的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而在众创模式中,产品就是消费者自身开发出来的,自然不再需要经过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市场投放的过程,这是对传统营销过程的颠覆性创新。
其次,众创的营销能够切入非常细小的消费群,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小众”。传统营销理论在进行市场细分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就是细分市场容量以及市场营销手段能否到达目标消费者的问题,而众创因为逆转了传统营销流程,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市场细分,获得所谓“长尾效应”的收益。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在“众创”环境下,消费者增加了更多的选择性机会,因为“众创”平台实现了诸多创新成果产业化,而这些创新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原产品基础上的一种微小的创新,用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要。在这种替代品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利用众创空间,创新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
3众创与企业运营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
企业的运营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供应流程、制造流程、销售流程、服务流程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效率地运转。
“众创时代”的每一位顾客,每一个普通大众,都不再只是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借助于“众创空间”这个平台,创造出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创客”,而这种大众“创客”的出现则必然会导致各行各业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更新速度较之前大大加快。另外,随着各种创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创业的支持政策的逐渐落实,这些创新成果也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产品化、产业化。这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主要问题就是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产品难以销售出去,从而使得企业资产的生产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现在,这些企业只需要为那些创业者做好生产加工业务,就可以轻松解决产品定位和创新的问题。但同时,企业必须用更快的速度实现来自于众创空间的创意,这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产品的形式、设计和制造流程在不断地变化,运营管理如何能适应这种要求将是未来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传统的大企业可能具有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然而在众创时代仅仅能够大规模生产是不够的,企业运营管理必须做到柔性生产、智慧生产,这实际上就是工业革命4.0的内容,众创是工业革命4.0的重要驱动力。
4众创与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
“众创时代”,创新已经不再是具备特定专业知识的一小群人的专属活动,人人都可以创新,而且效率更高、范围更广、成本更低。这种情况下,企业若还是将自己关在实验室中去研发、去创新,则必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企业既可以将技术研发工作外包,亦即所谓的“众包”,又可以利用众创社区中的“免费”的共享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创新和创意。
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相比,利用众创空间的创新,其目标更明确,多数创客创意与消费者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大幅度简化技术创新调研与转化论证的过程;其次,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创客创意构成了创新重要的来源,如果忽略这一重要来源,将会造成技术创新时效性滞后;最后,来自于众创空间的创意节约了企业完全通过自身技术创新的成本,当然也同时要求企业具备创新搜寻、甄别的能力。
5众创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HR)是社会各项资源中最关键的资源,是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资源,历来被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成功人士、有名企业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分别指规划、绩效、薪酬、招聘、培训以及员工关系。
首先,在“众创时代”,越来越多的创业机会和越来越低的创业门槛让许多曾经因为没有好的投资项目或者是没有创业资本而放弃自主创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企业的核心成员,他们的离去势必会给他们所在的企业带来诸多不便。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设立内部创业程序或者股权激励,鼓励员工积极地内部创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创业梦,更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企业外部的“众创时代”也为企业及时招募所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很多机会,企业不必要单一通过传统招聘方法,而直接通过与众创空间的接触,就能够招募到最需要的人才。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 商业模式 创新实践
引言
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颠覆性的营销战中,模式创新尤为重要”。自主创新战略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创新环境的提供和改善,还需要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路风、慕玲,2003)。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这种自主创新战略关注的新焦点,企业无论是内在发展要求,还是外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推动,加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工作都势在必行。
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见图1)。
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是盈利和发展,企业价值链可以覆盖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有价值的活动,并可以通过价值链延展、拓展等重构方式创新价值体系,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价值链理论弥补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传统视角的不足,可以解释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性和可行性(郭锴,2010)。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只是技术上的创新,也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的资源开发、研发模式、生产方式、营销及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郑艳,2010)。
产品设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四川成都格林格电气公司,从企业创办之日起就立足于产品和营销创新,本文以其首款产品厨房抽油烟机为例,来说明格林格是如何以产品设计为出发点而引发商业模式的创新。
经过营销调研,格林格总结出消费者对抽油烟机的三大不满意:抽油烟机罩壳碰头;油烟出锅后快速弥漫,吸不干净;抽油烟机的内壁难以清洗。基于此,格林格将注意力转移到价值链的起点,产品研发、生产阶段,开发出一款全新的抽油烟机――侧斜式旋流抽油烟机。这款厨电行业革命性的产品有以下特点:斜侧式挂在墙上,离锅灶更近,且更美观,节省了厨房空间;使用旋流装置,使吸烟口离灶近却不吸灭灶火;通过独特的旋流装置使油和烟彻底分离,从而达到完全的空气净化。国家有关部门技术检测显示,格林格旋流抽油烟机的吸净率达到99%,而普通抽油烟机最多达到70%。格林格以消费者不满意为突破点,将关注点集中在消费者较关心的产品上,提供技术上先进可靠的产品,深得消费者欢心。
同时,格林格在技术上申请到专利后,大胆决策,共享专利,宣扬“让蛋糕做大”的价值主张和发展战略,树立行业领先者的地位。“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共同树立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游戏规则,掌握竞争主动权,逐渐在这些企业中间达成共识(陈旭军,2011)。这家先天性含有颠覆细胞和创新基因的企业,注定了其黑马角色,被誉为我国家电业的“苹果”不为其过。
原料采购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日本新古书店由坂本孝创办于1990年,并以其独特的采购方式和精确定价方式,衍生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为从事二手书经营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
坂本孝的创新首先表现在他改变了传统按重量收购的书本回购方式,而是将旧书分为A、B、C三个等级区别回收:A级,看来像新书,买后可以直接出售的,按原价10%收购;B级,擦拭整理后可以出售的,少于10%收购;C级,如果有怎么都处理不掉的,每本10日元左右。封面脱落、有笔记和涂鸦的,一文不值。收购时不关心书本有没有获过奖、作者是否有名,只关心书本是否干净、完整。
另一创新之处在于,所有回收的书籍一律按原价的50%出售。同时,该书店还有一个比较吸引人的设计“100日元(约7.6元人民币)专柜”。任何一本书只要超过3个月没有卖出,则100日元出售;如果当天收购旧书较多,书柜放不下的,则100日元出售;同样一本书,库存超过5册,第6册起100日元出售。
正是这种简单的出价和定价方式,操作方便,复制简单,迅速为新古书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二手书王国。
资源整合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多数旅行社将服务对象定位在大中城市的富裕阶层,小城市中产阶级的广大游客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在价值链上处于劣势地位。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简称春秋国旅)则已经认识到小城市人群的消费潜力,并致力于开发这一市场。
在新航线上,80%的春秋航空座位是留给春秋国旅的客户,这种垂直整合资源的方式不仅为顾客提供廉价旅行服务,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经营的利润率。同时,春秋国旅还提供我国西部的低廉旅游项目和免费将客户送至上海机场等定制服务,从不同方面满足了来自小城市的消费者需求,填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向小城市转移给公司带来了大量初次出行的游客,培养了新的客户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开发一批重要的潜在客户。
春秋国旅以其低成本航空公司起步,进而扩大到旅游市场,又在旅游消费市场进行新的市场细分和资源整合,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开拓出旅游消费市场的一片新天地,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并具潜力的发展契机。
渠道销售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苹果公司旗下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源于其从未停止的创新,不仅以其产品的技术和外观创新来吸引消费者,后续渠道销售环节的创新更成为其制胜的不二法宝。
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广的ipod系列数字音乐播放器,占据了美国75%的市场份额。2010年8月5日,苹果又在日本推出其第一家iTunes在线音乐商店(iTMS),把这一领先业界的下载服务带到世界第二大专辑销售量市场日本。iPod系列产品之所以能够创造巨额的销售收入并成为数字播放器市场的佼佼者,原因除了该播放器自身具有的优良品质外,还在于其独特的销售模式和付费模式。即将iPod硬件与iTunes软件和iTMS在线服务成功地整合到一起,进行捆绑销售,拓展了价值链,拓宽了获利路径。iPod播放器由于iTunes软件的支持和iTMS业务的开展而销量大增。
苹果公司通过iTunes让音乐下载变得简单易行,又在Applestore上为众多的应用程序提供了平台,通过将产品及其相关后续服务进行捆绑,将硬件、软件、服务融为一体,为顾客提供高度整合的服务产品,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该模式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苹果在价值链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较强大,其掌握了价值链的两端,上游是自由软件的开发者、音乐厂商,下游就是用户(马新莉,2010)。据统计,苹果公司2010年销售额为652亿美元,税后净利润为140亿美元,利润率高达21.5%,创造了商界的一个新神话。
客户服务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简单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避免误入歧途,让消费者和投资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马文刚,2011)。一分钟诊所正是在客户服务环节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才开创了医疗服务行业的新前景。
由Rick K rieger创办的“一分钟诊所”(Minute Clinic)称,包括等候时间在内,平均每位患者在诊所的逗留时间是15分钟。每天只要有20名患者光顾,诊所就实现盈亏平衡。Minute Clinic在开诊时间上力求每周7天24小时营业,为了方便居民随时就医,不延误治疗,诊所大多开在居民区、大型超市或各大连锁药店附近。为减少候诊时间,诊所主要诊治18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的普通疾病,不必预约,病人随到随诊、随治随走。该模式大大降低了诊治难度,只要聘请注册护士和实习医生就能应付病人需求,减省人工成本之余,造就了一分钟诊所的15分钟超短看病时间。
该模式关注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客户服务,及时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填补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不足,形成了“高效、便捷、可负担”的医疗连锁模式,创办6年后即被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美国保健标志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马新莉,2010)。Minute Clinic从病人角度出发,提供了这种方便快捷的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满足了广大患者的即时看病需求,也为自己赢得了利润空间。
品牌塑造环节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在传统书店业普遍萧条的今天,诚品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让读者除了看到书本,更是真切体会到诚品带来的“文化+美学”的内涵(马文刚,2011)。这种内涵的培养过程,也是诚品书店品牌文化的塑造过程,诚品就是在此过程中,开拓了图书行业的全新商业模式。诚品秉持人文、创意、艺术、生活的精神,培育了一种特有的品牌文化内涵,不仅创造出一种实体书店经营的全新的商业模式,更成为吸引香港及全球华人游客的重要人文景点,每年顾客人数更是高达9000万人次,已成为台湾文化提升的重要指标。
这家台湾本土自创品牌,跟传统书店迥然不同。整个卖场的布局结合了文化百货商城和生活博物馆的风格。在明亮、开阔的空间里,书香与咖啡香结合,加上欧洲图书馆风味的设计,配上不同区域亮度各异的灯光,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动美学氛围,让每一个读者在这里都能有完美的美学享受。
诚品除了经营各色书籍,还将文具、玩具、花店、瓷器与咖啡店配合,并提供各种动态的“文化服务”,比如:在食谱区域,有厨师现场烹饪;学术类书籍区域,有学者进行学术讲座;而在文化生活类阅读区域,会安排一些小型沙龙。诚品通过此类活动,配合书籍的内容,与顾客互动,使其深刻体验到文化美学的魅力,收获更多书籍之外的生活体验,让书店成为一个时尚的文化活动汇聚场所(吴丽芬,2011)。该书店每天24小时不打烊,处处洋溢着文化和艺术气息,真正做到了让阅读永远不打烊、知识永远不打烊。
格林格、春秋国旅、苹果、新古书店、一分钟诊所、诚品书店虽处于不同行业,但其成功的相同点都是在价值链上找到突破口,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创新思路可以为众多企业所借鉴。创新无所不在,企业能否在商战中取胜,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若想在这场战争中巧胜,价值链理论是一把很好的利器,但最终能否获得胜利,还要看能否将其适当运用。
参考文献:
1.Jones G.,Educators M.Electrons,and business models:a problem in synthesis[ J] .Account ing Review,1960,35(4)
2.KAGERMANN H,张维迎.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12)
4.张志成.调整产业结构 创新商业模式[J].城市开发,2010(9)
5.郭锴.电视传媒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一个理论框架[N].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
6.郑艳.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零售业发展思考[J].中国商贸,2010(17)
7.陈旭军.诚品:隐形冠军的滋润活法[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4)
8.马新莉.苹果正从技术创新走向商业模式创新[J].商学院,2010(8)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创新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16-02
一、中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与现状
(一)基本特征
产业集群是产业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由于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为了达到资源共享,降低风险,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某一个地理空间上,集中于一地区,并结成相互关联、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现象。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至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都有不同而独到的论述,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1)空间地球上的集聚性;(2)集群内竞争合作的共生性;(3)集群本身的创新性;(4)集群的外部性。
产业共性技术是未来能够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其应用和扩散能够对一个或多个行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且处于竞争前沿的技术。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可分为基础性共性技术、先导性共性技术和行业性共性技术。基础性共性技术主要是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须的基础性技术手段;先导性共性技术是指在其基础后的后续研发将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往往与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直接相关;行业性共性技术是能够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和瓶颈性问题的技术。
(二)中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现状
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值率只有24%,利润率只有4.2%。从1999年到2006年间,中国企业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没有明显改善,企业创新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甚至从1996年的5.95%减少到2006年的3.11%。从1991年到200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比重从1995年的56.9%减少到了2006年的37%,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比重则从1991年的52.9%降为2006年的23.2%。
从我国各级各类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看,我国产业集群普遍带有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非常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共性技术产业的发展。从发展趋势看,各类产业集群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利用其在资本、技术优势在中高档产品领域发动的“乘虚而入”式竞争,又受到落后国家或地区在低档产品方面的“追赶式”竞争,各类产业集群的优势正面临着弱化的危险。为了摆脱风险,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我国迫切需要在产业集群内若干事关全局的重大的产业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奠定进入更高层次国际竞争的平台。
二、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理论依据
(一)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创新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波特(1990)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家内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会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机会。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
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主要是竞争的结果,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起到关键作用,新产品创新或新工艺创新是企业创造新市场或获得及保持市场份额的核心。波特认为,产业集群通过三种形式竞争:一是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产业集群本身来影响竞争。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按照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变,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根据熊彼特的界定,创新是对现存生产要素组合进行“创造性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熊彼特还认为,创新不是孤立条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相反,它们趋于集群。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引入新的产品或提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第三,开辟新的市场(市场创新);第四,获得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创新);第五,实行新的组织形式(管理创新)。
三、产业集群与共性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1.产业集群是共性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在产业集群内,一方面,有为提供人才供给的大学、科研院所;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本身对人才的强烈吸纳能力造成大量人才慕名而来。正如马歇尔所说:“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厂主,即使他能收到一般劳动力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为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
2.产业集群内存在有力的共性技术创新机制与浓厚的创新氛围
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
3.共性技术创新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群才具有生命力。而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技术创新。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共性技术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发展了,由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才能生存、发展。同时,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品、工艺的升级和联动,这也推动了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活力。
4.共性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保证
共性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集群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自由拥有资源的不足,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联合起来进行共性技术的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共性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二)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适度规模选择
索罗(solo)提出,从长期看,技术创新而非规模经济或资本投入和劳动力的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传统的创新研究主要有大企业偏向理论和中心企业偏向理论两种观点。大企业偏向理论认为,只有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财力在内部为当前的研发项目融资,因而他们更有率先实行创新的动力与条件;而小企业偏向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动力和良好的内部联系使其在研究与开发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企业规模角度出发,中小企业规模小,体制灵活,更容易迅速决策,创新后收益率高,企业创新动力强,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科研人员,资金等创新资源明显不足,抗风险能力差;大企业在创新资源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大企业组织官僚化,创新效率比较低且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弱。卡布罗则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企业规模遵循着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适当的企业规模,它使得企业创新的优势与劣势达到最佳结合。
四、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的问题与对策
(一)共性技术研发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由大学或科研机构承担,与市场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科研机构是以封闭式存在的,使其受惯性思维影响严重,忽视了研究成果的市场价值与认可程度,因而市场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基础的共性技术难以接受,造成了市场的灵敏度偏低。
(二)政府引导作用不足
我国科研机构转制以后是按照企业机制运行,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取向制约了对共性技术研究。同时,政府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着眼于规模化上,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的研究没有政策上的支持。
(三)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
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诸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这些中小企业的科研力量一般都较弱,绝大多数小企业基本上都缺乏研究开发力量,对于影响整个集群的共性技术难题往往是束手无策。但是,目前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究的承担者主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校为主,造成企业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需求的严重缺口。而且,共性技术向企业扩散特别是向中小企业扩散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应以充分发挥集群共性技术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尽可能降低集群的共性技术研发风险,重点弥补当前创新链上的薄弱环节。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决定作用,构建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4
关键词:现代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实践 创新
全面预算管理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再加之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瑕疵问题,所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述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预算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控制和考核,并使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等环节得以统筹安排,从而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通过此活动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目标缺乏战略导向
企业发展战略是结合内外部环境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企业经营进行指导。目前,部分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战略的重要性,预算目标制定没有紧紧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而是以上级行政命令或短期利润目标为根本目的,缺乏对企业长期战略的考虑,形成了只重视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效益的弊端,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未来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冲突,各期编制的预算指标衔接性差,全面预算管理常常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
(二)全面预算缺乏协同效应
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其核心职能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目前,部分企业全面预算不够全面,没有做到计划、生产、销售、投资等各有关部门的横向协同,未严格按照“以生产任务确定工作量,以工作量确定价值量,以确定的价值量优化工作量,以优化后的工作量确保生产任务完成”的预算思路。特别是部分企业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全面预算信息传递与共享效率较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相互割裂,同时缺少必要的沟通机制,导致全员参与性差。
(三)预算考核执行缺乏刚性
把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者、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严考核,硬兑现,才能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年终考核时往往剔除生产经营的特殊性等客观原因对经营绩效的不利影响,其结果就是各责任单位较好完成了经济责任制,营造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局面,使考核流于形式,从而影响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失去控制力。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创新
综合目前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应认识到加强其创新实践的必要性,因而使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总结多年财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全面预算在企业实践中提出的创新方法如下:
(一)凸显价值增值的预算管理
价值管理不是简单替代传统的财务管理,而是对财务管理内涵的拓展和升华,其通过对各种价值驱动因素的整合和梳理来实现价值增长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价值管理的过程涉及目标规划、预算编制、管理报告以及薪酬制定四个环节的内容,随着价值最大化的上升,价值管理作为一种创造价值与实现价值增长的管理方法,为企业整体的经营思想和财务管理理念提供了依据,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最佳模式。基于资金价值的增值,在安排资金预算时按“压存量、控规模、理结算、抓清收、调结构、提效率”的管理思路,严格控制“应收账款”、“存货”、“付息债务”等资金占用指标,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防范经营风险。
(二)体现企业战略的预算管理
企业战略目标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而预算目标制定作为实施全面预算的关键部分,应该围绕着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展开,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来制定财务预算目标。根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考虑“走出去”发展战略、“去枝强干”及“内涵式”的发展思路,在预算安排上需合理配置资源。投资方面: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增加勘探开发投资,减少或清理整顿非主业投资;资金方面:加大海外筹融资力度,增加主业贷款授信额度,减少辅业资金净流出,提高资金管理集中度;效益方面:增加海外投资回报率、主业的内含报酬率,降低辅业盈利或削减经费支出;成本方面:通过“建标、对标、追标、创标”成本标杆法管理,开展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引导企业注重“内涵式”的增长,提高成本核心竞争力;绩效方面:设置海外薪酬长期激励,加大主业奖惩力度,维持辅业薪酬水平。
(三)引进经济增加值的预算理念
经济增加值(EVA)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综合指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市场销售、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均可以影响EVA的业绩表现。EVA的计算方法为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影响EVA的关键驱动因素即利润和资本占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不断提高经营利润、降低资本占用和有效利用资本来提升EVA。具体来讲,在增加利润方面主要有扩大收入、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增加投资收益、合理避税等。在降低资本占用方面主要有通过缩短收款期、加快存货周转、合理控制货币资金存量等措施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产周转率;盘活固定资产存量,有效利用固定资产;合理控制投资规模,提高投资回报率;严格控制付息债务规模等。
(四)强化信息系统的集成运用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实现网络连接、信息传输、实时查询和过程控制,保证预算的编报、审批、执行、控制都能通过网络系统实现。通过信息技术将一些无须人工干预的管理标准、参数等嵌入到业务IT系统中,形成系统刚性约束;同时针对标准化业务处理,开发监测、稽核、对账等IT系统,增强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实时监控能力,将生产作业信息及时转化为预算信息,实现从“人控”转为“机控”的转变,达到即时查询、模拟分析和实时控制的目的。实施ERP可以将计划管理、投资管理、资产运营、物资供应、财务核算、全面预算等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系统管理,运用ERP在线管控、及时精确报告提升全面预算的过程管控力度,促进规范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五)创新预算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不仅有财务因素,还有非财务因素。因此在设置评价指标时,首先应该考虑体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指标,如资源占用量、资源替代率、市场占有率;其次应包括财务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另外,评价指标应根据企业规模、管理难易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评价方法不但要应用定量评价,而且要应用定性评价;不仅要应用综合评价,而且要应用动态评价、全生命周期评价。激励机制应将短期效益与长期业绩统筹考虑;设置长期薪酬激励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没有实现预算目标而需要承担责任的相关部门和个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促进企业组织内部的横向竞争。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时,创新实践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彩云,关于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探析[J]现代商业,2011年 29期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专创融合;艺术;创新创业
引言
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改革成为了高等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专创融合已然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大环境之下,高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和专业性课程之间的结合,尤其是在艺术类此类就业较为困难的专业上,更要加强其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为艺术类的高校学子步入社会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专创融合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不断拓展,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在创新创业中加入专业教育能够帮助自身更迅速地发展,还可以使专业的学科得到更好的建设,而忽视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宣读理论,内容十分孔洞,且参考价值不大,此类课程往往会因为不符合社会需求而逐渐被淘汰。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积极应用了专创融合的策略,让高校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虽然我国高校专创融合的教学形式落实较晚,但通过积极吸取经验,目前也获取了一定成果,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2专创融合背景下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困难
2.1课程
2.1.1融合较为表面
目前高校中对艺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融合较为忽视,导致艺术类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在形式上融合,而具体的课程却依然彼此独立,没有任何融合的价值。导致专创融合完全变成了一个噱头,甚至只是改变了课程的名字,此类表面形式的专创融合导致了课程建设难以深入开展。
2.1.2课程内容较少
为了充分响应教育部门专创融合的国家号召,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的课程纳入了教学体系,但大多数仍然只是理论化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校专业的融合,导致其课程内容较少,尤其对于艺术类的课程来说,将其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课程如同凤毛麟角,即便有部分艺术类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其课程的内容也十分匮乏,完全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既不能吸引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也无法将创新创业融入艺术类的专业实践之中。
2.2教学
2.2.1教学形式单一
对于开设了创新创业的艺术类高校而言,其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传输理论知识,而完全忽视了专业实践。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艺术类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只是纸上谈兵,而真正进入社会之中却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应用出来。
2.2.2教师观念落后
艺术类的创新课程难以满足专创融合要求的原因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其教学观念较为老旧,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的专创融合的教育形式下,相较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专业技能,而是依旧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专创融合的意识和能力。
2.2.3评价体系缺失
艺术类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现状是较为注重理论学习,将该课程当作通识类的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其教学评价过于宽松和老旧,依然仅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专业技能在其中的应用没有关注。大部分艺术类的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灌输,而对于将艺术专业能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能力一窍不通,导致其无法适应社会对其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学评价的缺失,导致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也出现了漏洞,大部分学生认为仅仅拿到创新创业的笔试合格成绩就已经完成了此门课程的学习任务[1]。
2.2.4教学水平不高
如今大部分艺术类高校中教授创新创业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大多数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分担该课程的教学,其运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实践兴趣,难以激发其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导致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组织学生进行秩序良好的专业性创新创业实践。
2.3社会
2.3.1合作企业较少
创新创业课程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但目前社会上与学校构成实践合作的企业较少,尤其是艺术类的高校,难以找到适合其创新创业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
2.3.2实践平台缺失
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需要搭建合理的实践平台,而目前大部分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是在校园中展开教学,学生难以在实践平台上进行符合其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导致其缺乏实践经验。
2.3.3政府扶持不够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创融合是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人才储备的需求,因此政府在课程建设中不能缺位,而目前大多数城市中政府对于该项课程的建设扶持力度较小,导致大部分企业和学校对该课程的创新建设仍然保持观望态度[2]。
3专创融合背景下加强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措施
3.1课程
3.1.1深入融合课程
为了加强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需要深度融合艺术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改变形式上的融合现状。例如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中介绍艺术类创业成功的经典案例和出彩人物,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亲切的感觉。其使用的案例最好是本校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避免产生创新创业和其专业毫无关联的想法,进而将创新创业的相关注意事项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可以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上宣传学生的创业经历,2015年的本科毕业生黄姝在其上学期间就创建了艺术坊,教师可以以其创业经历为例,向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号召学生学习其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成功的经验。
3.1.2丰富课程内容
目前创新创业的课程属于新时展要求的课程,该课程的建设尚未完备,为了让艺术类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地更深,高校需要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只有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才能够让艺术类的高校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拓宽其学习的广度。高校除了要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之外,还需要在课程中增加实践部分,让理论与实践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办创新创业大赛,给予其虚拟启动资金,让艺术专业的学生以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创业竞赛,最终在模拟创业竞赛中获得优胜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校给予的创业资金,真正实现专业创业。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还可以邀请艺术类创业成功的人士给学生开办创业宣讲会,不仅能够丰富课程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兴趣。
3.2教学
3.2.1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教学要求,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更对呆板的教学形式没有好感。因此教师需要将自身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积极创新丰富的教学形式来佐助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由于创新创业的课程本身十分理论化,因此光靠教师空口白话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而应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则可以帮助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的课堂。高校应当将其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校企合办的项目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开展起来,此类教学形式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真实创新创业的过程。
3.2.2更新教师观念
为了加强艺术类专业中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做到彻底的转变。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踏入社会的帮助,才能够保证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培养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融合而非只注重理论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艺术专业技能合理规划创新创业。
3.2.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既需要针对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学校需要严格按照评价体系中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中专创融合的效果与其所获得的教学评价息息相关。学校需要委派教导主任对创新创业的课堂进行随机抽查,让教师意识到学校该课程的重视,避免教师轻视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的教学工作,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考试任务忽视实践类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有效制约,学校能够依据完善的奖惩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效果进行相应的奖惩。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只注重理论考试,而忽略了实践学分的获得。同时也可以用实质上的奖励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艺术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例如学校可以协助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由于艺术类学生能够获得的创业资源较少,因此学校应当在其评价体系中加入创业资源的支持作为奖励,对于创业实践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创业支持,而在该课程的评价体系中,仅仅完成笔试是不能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还需要适量的实践学分,否则需要进行课程的重修,实践学分应当从学校或社会上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得。
3.2.4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严重影响着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因此需要着重提高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平时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观摩艺术类创业的纪录片将学生的目光牢牢抓住,激发其学习兴趣。尤其是编导专业的学生,其创新创业的成本本身较高,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教学帮助其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避免其创业失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有很多,此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需要着重提高教师对当下社会中艺术类创新创业的认识。因此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创业论坛会,让其了解当下艺术类创新创业的形式和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需求,才能够针对艺术类的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3.3社会
3.3.1扩展合作企业
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需要分析高校的专业特色,对于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而言,其合作的企业应当具备艺术发展的板块,确保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该企业中拥有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当地的艺术馆进行合作。在合作企业较少的情况下,还可以以拉赞助的形式吸引其他企业对高校艺术类创新创业的项目进行资金投入。
3.3.2建设实践平台
为了加强艺术类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高校和企业应当联合建立实践基地,构建适合艺术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明确其对自身专业的应用能力的认知。首先,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办艺术类创新创业项目,让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自己组织创新创业的队伍,进行项目实践。其次,艺术类创新创业的教学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展,让学生能够和创业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其创业方式。最后,高校需要不断扩大实践平台,保证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创业实践的机会。
3.3.3加强政府扶持
加强政府对于艺术类创新创业的扶持是当地政府刻不容缓的实行事项。政府可以针对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项目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积极鼓励艺术行业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教学,对合作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参与监督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平台。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来说更要为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专项创业扶持小组,组建专业的队伍帮助高校艺术类的学生推进创新创业的项目,提高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指导教师的师资待遇,为高校吸引专业的师资力量,让该艺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4结论
总而言之,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在专创融合的环境下建设较为困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和建设而言,艺术类的课程融合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探索课程建设的方法,只有社会各界联合起来,才能够保证高校中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庆,王佳娜,陈丽娜等.“专创融合”视角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1,32(02):28-30.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评价体系
一、引言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
(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
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
(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
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
总理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四、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
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1.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
(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
(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
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
(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赵宇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