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1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power of colleges,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building of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article from the managing concept,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Key words: colleges;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86-02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1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是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灵魂。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知识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促进知识不断传播和运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同时,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1.2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范围广泛,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科研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树立创新的基本理念;其次,应加快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适应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并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最后,创新管理方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从而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发展。通过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影响和制约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因素
2.1 高校科研管理理念淡薄
2.1.1 以人为本理念淡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坚持的理念。长期以来,科研管理中存在“重视科研管理,轻视科研服务”,对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实行机械化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进取心较弱。
2.1.2 科研与教学关系认识不足高校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目前高校在科研与教学之间还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尚未建立起相辅相成的理想状态,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十分严重,而且把教学与科研严格割裂开来,没有把科研人员作为一线人员对待。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科研,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科研,伴随着高校的发展、学生就业的压力加大,对高校科研提出了严峻挑战;三是教职工职称的评定科研也是其重要指标,为此,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成为高校工作的棘手问题。
2.1.3 科研管理开放性理念淡薄随着知识、经济、信息、人才、财富全球化,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与渗透逐渐增强,各校的教学与科研被逐步纳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目前高校在科研过程中缺乏交叉学科、跨学科、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往往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下搞科研,不具备把科研项目做大、做强的条件,开放性理念淡薄。
2.1.4 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理念淡薄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1]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高校科研知识产权流失,给科研工作带来损失。
2.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滞后
2.2.1 科研管理体制滞后长期以来,高校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上请下达式的“被动管理”,科研管理一直由科研处对校内各院系、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行直接管理,按要求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检查、监督、总结、验收、鉴定和报奖。部分二级院系、科研院所缺乏相应的管理权限,不利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2 科研人才机制不健全首先,部分高校科研团队尤其是交叉学科、跨学科科研团队尚未形成,无法承担高层次涉及到多学科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其次,缺乏科研管理创新的环境,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学术浮躁心理明显,加之高校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科研工作,特别是个别高校对科研人员不平等的待遇,使得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强,人才流失现象明显,严重制约了科研的发展。三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掌握与科研管理工作相关的系统知识以及创新意识。
2.2.3 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科研评价工作形式主义明显,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不同的科研活动,缺乏量化标准或假量化标准,专家评议制度不完善,人为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2.2.4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要实现知识的经济化,即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2]但现阶段,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滞后,存在着“重成果,轻转化”现象,科研成果与经济建设缺乏有效衔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转化为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成果较少。
3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探析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科研管理理念创新是着眼点,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是着重点,从而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
3.1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理念
3.1.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高校科研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实质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管理系统,需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服务的过程。高校科研管理者要把以人为本原则贯穿在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在管理中不仅要重视科研管理,而且更要重视科研服务,积极为科研人员和社会需求之间建立合作纽带,在服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服务推动管理。[3]
3.1.2 正确认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任务和教师的特点,允许一部分科研能力突出、学识水平高、能获取大项目的教师安心从事科研工作,从而能够获得标志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把大部分教师稳定在教学第一线。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促使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成果相互转化,以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纽带,共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3.1.3 增强科研管理的开放性高校科研管理应该树立开放性理念,科研管理过程保持一个开放、畅通的研究环境,广泛吸取各方面对科研管理有利的信息,树立大科研、大成果的目标,加强学科内部、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渗透、交叉,以合作求发展,打破高校闭关自守搞科研的局面。
3.1.4 增强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科研产业化的助推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加科研管理工作的知识产权内涵,将知识产权拥有量及其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状况作为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业绩认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重要指标和条件。[4]同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重视科研成果,轻视科研知识产权保护的旧观念。
3.2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2.1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高校要建立校、院(所)二级科研管理体制,适当向院(所)、下放科研管理权力,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科研管理效果,增强其科研主动性。高校科研处主要是制定、实施学校年度或中长期科研规划,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协调科研管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科研创造良好环境。[5]
3.2.2 健全科研人才机制鼓励教师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完整的科研学科体系,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加强高校科研文化建设,科研管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政策创新、思想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学习和钻研与科研管理的相关知识,建立专业的科研管理队伍,运用创新的思维来指导科研管理工作。
3.2.3 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健全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引导高校科研管理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科研评价不能只局限于数量,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等多种评价标准,更应该注重科研质量,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完善专家评议制度,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避免人为操作性。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待遇与科研工作相挂钩,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积极采纳每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良好建议,参与有关重大科研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增强科研管理的民主性。
3.2.4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高校科研管理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因此,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与市场相结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适合自身的科研成果转移中心,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可以反哺高校和学科之间的不断发展。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高校科研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高校科研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必将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李军林.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2007,(5):200-202.
[2]蓝静.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J].中国西部科技,2007,(2):61-62.
[3]陈巧玲.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J].商业时代,2008,(17):71-73.
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2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尽管加大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但原始创新并不显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从实现路径角度科学界定了科研经费绩效,并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性运用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质量管理的原则,具体论述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方法,并提出运用质量创新管理工具对科研活动行为绩效和成果绩效进行评价。最后据此理论,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未来方向提出有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
当今世界处于繁荣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各国为了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制高点,纷纷加大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如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提高科研成果投入产出比例,是各国科研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有数据表明,2008年-2012年5年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增123.10%,其中在科研创新方面占据天然优势的高校占据了全国科研经费将近一半以上,而此期间,全国登记科技成果总数5年间增长43.79%,对比科研经费投入增长率,科技成果产出的增长率远远低于科研经费的增长率[1],这反映出我国科研经费使用绩效不高,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因此如何创新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是中国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全面质量管理(TQM)起于产品领域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提高自身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菲根堡姆提出的,他认为“TQM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该理论强调顾客满意、组织领导与战略、组织结构、学习与持续改进、精确度量、向员工授权、考核与激励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使质量管理定量化,从传统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变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中经历四次修改完善,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抽象得更为一般化,使其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如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环境系统管理等[2-4]。最早将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是英国,之后大量学者围绕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开展大量研究,如魏欣亚[5]借鉴全面管理思想,构建高效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张志生[6]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和评价持续改进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运行的有效性;赵醒村[7]通过对现行科研课题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因此目前研究大多数从科研质量管理模型角度开展理论分析,大多数集中在落实科研质量管理步骤和措施上,对科研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研究相对较少[8]。在科研质量管理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领域,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对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建设[9-11]等方面研究,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运用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几乎没有,故笔者在前人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应用研究基础上,科学界定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性提出其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过程质量控制,以激发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系统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科研成果产出效率,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的科学界定
目前,管理领域对绩效的理解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将绩效视为结果,典型代表是Bernardin,他认为:“绩效应该是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12]第二类是将绩效视为行为与过程,典型代表是Compell等一派人,他们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是人们实际做的并且可以观察到的行动或行为。”[13]第三类是前两类的的综合,典型代表是Brumbrach,他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其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14]。本研究倾向第三类观点,认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应该是从高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项验收等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主要体现为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科研人员学术责任、科研管理人员监管责任等五方面的执行程度。这里的经济性是指在保证科研项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科研经费使用降到最低;效率性是指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成果产生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关系,即在相同的科研经费投入条件下,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更短,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效果性是指将实际产出的科研成果与预期成果进行比对,预期成果目标实现的程度,尤其是在产业推广中的价值;合法性是指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经费是否诚信、合法使用,科研成果是否是诚实自主研发结果,而非剽窃结果;环境性是指科研成果本身或产出过程对环境的友好性,对社会群众身体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程度。以上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的活动或行为表现影响着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科研成果的产出结果表现又是活动或行为表现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方法
(一)全面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的方法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从系统和全局出发、为用户服务、预防为主、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与决策、不断改进、以人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质量与经济统一、突出质量的管理等八个方面。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思路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即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把握基本原则,分别是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强调过程管理、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注重持续改进、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产研关系。
1.将科研经费绩效作为关注点如上述所述,将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活动或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结果表现作为关注点。一切科研经费管理围绕着“持续改进活动或行为表现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这个中心。
2.高度重视高校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有效的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是决定科研经费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发挥以下作用:高层领导重视科研质量战略与规划,设计真正符合国家、社会需求的项目申报指南,强化自上而下的学术责任意识,建设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制定绩效方针目标,健全管理、成果评价与监督机制,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等等。科研项目顶层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3.鼓励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参与管理与科研有关的全体人员主要包括高层领导、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研发人员、教师、后勤保障人员等都应该参与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对经费绩效负责。从文化氛围、管理精细化分工、考评机制上鼓励全体人员分层参与管理。领导者应统领全局,优化学科布局,开拓新研究领域,保证科研经费流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管理者应加强思想、业务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精通管理业务,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为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研究者应把握研究成果进度和质量,及时攻关科研难题,合理使用经费;专家应对项目评审、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价值。
4.强调过程管理根据PDCA(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加强科研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它包括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实施、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后期成果转化推广等全过程。在项目申报阶段,为了防止相似项目套取不同来源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申报必须基于同一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申报的范围必须事先经过社会调研、专家论证,优选符合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申报项目。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各类支出预算须经过财务专家核算才可立项。在项目研究实施阶段,项目主持人应对课题组成员的实施目标分解任务执行状况和科研诚信度进行督促检查,实施单位财务处需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科研处需对项目完成进度进行严密跟踪管理,后勤资产部门应对采购各类设备、器材进行严格审核、统一进仓管理,环卫部门应对研究活动的环境友好性进行跟踪管理,经费绩效领导小组应随时对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能进行监管。在中期评估阶段,应对项目中期预期成果进行评价,对于无进展项目视情而处,撤销或继续监查,后期经费暂停拨放,防止经费浪费。在结题验收阶段,召集专家举行评审论证会,严格对照项目合同书检查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和效率性,同时评价研究产出成果的质量并予以奖惩,建立全过程管理记录档案保存。在后期成果转化推广阶段,一方面加强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创造项目成果企业对接的平台,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上各阶段的过程管理可以抽象为基于过程基础的TQM模式,如图3所示。
5.坚持质量管理的系统性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即六大系统,分别是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人力、设施、设备、环境)、质量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科技档案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监督作业规程)。质量系统运行情况可以通过科研成果质量、领导重视程度、全员参与度、经费使用效率、资源保证度、过程控制力、持续改进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
6.注重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质量系统管理中,通过内审、外审发现问题,找到偏差原因,并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水平。持续改进在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创新管理方法,适时制定新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操作规程,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和研究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结果表现。
7.基于事实分析的决策方法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准确性取决于及时、可靠、真实、全面的质量记录、质量信息和数据分析。制定质量目标是基于决策方法的典型过程。制定质量目标的方法可以遵行平均先进性、关键性、激励性、调节性原则。平行比较本单位科研经费以往绩效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关键突破点,将质量目标分解到院单位,再分解到每位人员,明确每位人员质量目标和在实现质量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激励措施保证每个质量控制点的目标实现,并且及时调节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8.互利的产研关系互利的产研关系要求以科研主体为中心,把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一个三方利益共同体,实现供需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具体来说,首先三方达成供需一致,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关系,接着通过知识流、资金流为合作创新奠定基础,然后通过项目集群、基地集群等方式,攻克技术难题,推广应用到生产中,表现为产品[15],最后协同创新中输出的人才、技术资源进一步应用于三方中。而这种互利产研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实现,即科学的协同学习机制、完善的创新推动机制、规范的组织管理机制和有序的联合攻关机制[16-17]。互利产研关系的实现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绩效,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增强知识的溢出效应。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创新管理工具高校科研经费行为绩效创新管理主要是对顶层决策系统、质量资源系统、质量信息系统、质量审核系统、质量过程系统、质量操作系统等六大系统运用管理工具进行过程控制管理。高校科研经费成果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合法性、环境性等方面的评价。
1.系统行为绩效分析工具借鉴QC新七大工具,可以对各个系统的流程控制点状况进行分析。第一,系统图法。把实现达到目标与需要采取的措施系统展开分析,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解决问题;第二,关联法。把原因关系复杂、互相纠缠的问题和因素用箭头连接,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和问题症结所在;第三,亲和法。把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语言资料,按照其相近性归纳整理,找到问题重点,制定改善对策;第四,矩阵图法。从问题事项中,找出对应因素群,分别排成行和列,找出行列关系或相关程度大小,明确首要关注解决的问题;第五,矢线法。通过组织与问题相关人员的小组讨论,对项目实施进程建立最佳的日程计划并落实追踪管理,使其顺利完成;第六,矩阵数据分析法。在矩阵图上分析各元素之间量化关系,定量计算分析结果;第七,PDPC法。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达到目标状态的措施,同时针对提出措施预先列举出将要出现的结果和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2.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工具常采用层次分析法,或是直接打分法。而评价工具必须依托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根据前面对科研经费绩效的定义,系统成果绩效评价就是对科研成果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环境性的评价。经济性可用经费实际支出总额指标表示。效率性可用预期科研成果实现周期和单位经费任务目标完成比例等2个指标来表示。效果性可用专利、标准、收录论文数、出版论著数、论文质量、奖项、推广转化效益等7个指标来表示。其中,专利包含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集成电路布图)授权数、专利转让收入等2个子指标;标准包含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等3个子指标;收录论文数包含SCI收录论文数、EI收录论文数、ISTP收录论文数、国家一级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等4个子指标;出版论著数包含专著和译著等2个子指标;论文质量包含国际三大名刊(SCIENCE、NATURE、CELL)数、各学科顶尖期刊数、ESI热点论文数、SCI收录论文被引次数等4个子指标;奖项数包含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奖等2个子指标;推广转化效益包含签订合同数和经济产值等2个子指标。合法性可用经费使用情况合法、合理性和学术诚信度等2个指标表示。环境性可用研发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和研发成果的环境友好性等2个指标表示。系统成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结语
在当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力求以更多的原始理论创新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优势,故高效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科研经费绩效作了科学界定,揭示了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基本路径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科研活动全过程中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行为表现,二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合法性和环境性的结果表现。其次,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创新性引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中,围绕基本原则论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管理工具,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本文理论分析,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全面质量管理的未来方向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1)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和方式,合理配置财政资金。一是加大对科研活动基础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科技资源布局条块分割、科技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从而为科技活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有效避免经费重复投入的情况。二是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和稳步增加基础研究和重点、重大新型产业领域的经费投入,合理配置科研经费。(2)强化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内外联控监管能力。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以资金流向作为切入点,对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系统,在资金方面形成预算、核算、结余决算三阶段控制节点。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管力度,积极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外部审计,依托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科研活动全过程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启用信用管理系统。(3)拓展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并组织专家小组,对科研项目前期、中期、结题及之后阶段的成果表现进行论证评估,降低科研经费下拨风险,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参考文献:
[1]顾浙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以G高校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3-14.
[2]CardyRL,DobbinsGH.Humanresourcemanagementinatotalquality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ShiftingfromatraditionaltoaTQHRMapproach[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6,1(1):5-20.
[3]JungJY,WangYJ.Relationshipbetween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continuousimprovementof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CIIPM)[J].Technovation,2006,26(5/6):716-722.
[4]MilesMP,RussellGR.ISO14000totalqual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Theintegrationofenvironmentalmarketing,totalqualitymanagement,corporateenvironmentalpolicy[J].JournalofQualityManagement,1997,2(1):151-168.
[5]魏欣亚,张武军,徐宁.高校科研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152-154.
[6]张志生,张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6):25-28.
[7]赵醒村,刘辉,刘影,等.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性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1-94.
[8]方勇,郑银霞.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2):28-34.
[9]李佳.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11,22(5):31-35.
[10]苏立利.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研究[J].财务与管理,2014(5):19-21.
[11]夏文莉,李渝红.大学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的路径探析-基于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48-51.
[12]H.J.Bernadin,J.S.Kane.PerformanceappraisalAcontingencyapproachtosystemdevelopmentevaluation,secondedition[M].BostonMA:PWS-Kent,1993:10-30.
[13]Combell.J.P,FranciscoMurphy.G.Humanresourcemanagement,6theditionchapter12[M].NewYork: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1993:3-15.
[14]Brumbrach.PerformanceManagement[M].London:ThecronwellPress,1988:12-56.
[15]刘佳.2011计划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0):1-6.
[16]MirjamKnockaert,DeninzUcbasaran,MikeWright,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transfer,topmanagementteamcomposition,performance:thecaseofscience-basedentrepreneurialfirms[J].TheoryPractice,2011,35(4):777-803.
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3
1.以人为中心,提高施工现场全员的素质施工现场的主体是人员,包括技术管理人员及施工工人,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施工现场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重视现场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感。
2.以班组为重点,发挥班组在基层的科研作用班组是现场管理的承担者,班组的活动范围在现场,工作对象也在现场,工业性试验现场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无一例外地通过班组来实施。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这样,可以不断优化现场施工的生产组织体系,发挥班组在工业性试验中的基层科研作用。
3.以科研人员作为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到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技术管理人员是现场管理的主体,科研人员是科学试验的主体,既能保证生产要素的实现,又能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应该注意的是避免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降低。这就要协调好施工与科研的关系,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二、工业性试验中的现场管理
1.项目组织结构
如何实现科学研究与生产施工的无缝融合,更好地解决工业性试验中现场管理中的问题,结合本次工业性试验的特点,对现场管理进行了摸索。项目部内部设立技术生产部,其部门职能是:负责整个工业性试验的技术分析、生产安排和安全文明施工等工作,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设立三个研究小组和专家顾问组,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为技术生产部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专家顾问组不仅为技术生产部建言献策,而且凭借积累的丰富经验助推三个研究小组攻克自己领域的技术难关,最终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圆满完成。
(1)定向研究组:无线随钻仪、井径测量仪、螺杆钻具、钻头等设备的使用、维护及改进,L型钻孔定向测斜方案的设计,工程数据的采集和筛分,完成专题“地面L型钻孔钻进工艺、钻具和高精度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研究”。
(2)泥浆研究组:钻井液和注浆浆液的研究,现场建立临时的泥浆测试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监测钻井液和注浆浆液的参数变化,配合工程施工需要,调整钻井液和注浆浆液的性能,建立L型钻孔施工的钻井液体系。
(3)设备研究组:研究新型止浆机具,实现L型孔注浆工艺要求;研制新型顶驱钻机,在L型孔注浆施工过程中不断改进;研究钻井液的净化及固控设备,建立科学合理的钻井液循环系统。
2.人员配备及组织
项目部技术生产部由科研人员组成,对钻探、注浆等生产班组直接进行技术管理、生产安排及现场试验等,并且,组织施工班组进行定期培训及技术交底,涉及到新材料、新设备及新技术时,针对操作细节施行“手把手”培训。技术生产部直接对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定期组织技术生产部、三个研究小组、专家顾问组及技术骨干工人召开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内容包括:现场管理经验交流;科研进展情况及技术难题探讨;科研成果改进及应用情况交流;生产进度及质量分析。
该研讨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全体项目部人员的现场管理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生产施工与科学研究的融合,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保证工业性试验的效率。施工班组是基层生产单位,承担的任务不仅是正常生产,还要负责记录各项试验技术参数,发挥施工班组的基层科研优势,对新材料、新设备及新技术实施时时监控;同时,对技术骨干工人进行重点培训,使其具备独立完成小型地面现场试验的操作能力,而且汇总工人使用科研成果的心得,听取工人提出的意见,为科研成果的改进及转化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总结
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4
1.1科研保密意识淡薄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规范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程序,在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前,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防止后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出现纠纷问题。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及时检索知识产权状态,并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以避免科研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而相关人员还需注重对科研阶中间成果的保护,确保阶段性成果具备较强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当发现与外校及合作方学术交流过程中,出现对保密阶段科研资料的非法复印、盗取情况时,院校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的流失。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与诉讼程序,在必要时能通过法律途径,及时争取获得相关的司法救济。
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5
目的研究分析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甲硝唑棒应用于慢性牙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4年05月至2016年05月接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40作研究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方案治疗;40例作对照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甲硝唑棒方案治疗,对2组入选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客观比对。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75%,且研究组入选患者牙齿松动情况、牙龈指数以及牙周袋的深度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效果综合对比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性牙周脓肿的治疗中选择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且明显优于甲硝唑棒治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慢性牙周脓肿;疗效
0引言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飞快,继续医学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国医学院、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继续医学教育意识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医务人员心中。另外,重视科研工作,忽视医学教育,认为科研工作能够得出论文和结果,而医学教育知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学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基于此,就要正确认识医学教育与科研,从根本了解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并且认知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1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
1.1医学教育能够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也能够为科研工作创造出良好的外界氛围。一般,某一个医疗单位医学教育之所以能够继续进行,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医疗单位在某一个领域中的科研工作在省内或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其他同行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研工作也是医学教育项目能够通过评审的条件,所以应该对其有足够的重视。那么,继续医学教育能够反映出某一个医疗单位的科研工作水平。医学教育还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由于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科研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出新的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就是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中的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此就决定了医学教育能够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使用在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医学教育就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1]。
1.2科研工作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医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科研计划、论文、成果、档案、设备、保密、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科研管理的宗旨就是协调、综合、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保障医院科研质量,并且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医学发展较为循序,科技创新是医学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趋势,在促进医院构建学习型医院及国际化品牌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主要是以科研和管理两者相结合来完成,所以,科研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研管理,促进科研工作及医院管理建设,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科研管理工作还是医学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来源主要是全新的内容。但是任何全新的事物都是相对且具有时间限制的。为了能够使继续教育能够具有生命力,那么就要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因为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所以将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这种更新主要源于科研成果。科研工作还有紧密的跟踪性,也就说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手段实时关注他人的科研工作进展。这样不仅能够使医学教育内容具有完整性,还能够在与他人科研成果对比的时候,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及完善,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2]
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2.1医学教育与科研和医院管理的关系。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就是使用一系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的对医学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任务就是创新、探索、发现医学教育的规律,并且将其运用到医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也具有实践性、服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在医院中进行,医学生、护士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医学科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医学优秀人才的途径。在医院进行医学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医院科研工作,提高医学工作水平,有利于医院的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等。社会对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动力。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经济、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主要就是培养医学人才,所以产生间接的就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具有远期的效益。医院的科研管理,不能够知识重视近期功利,从而不重视远期效益。
2.2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医学科研管理,医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越高,表示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在目前医学科学发展具有较好势头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和科研具有局限性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质量和成果。医学教育是较为复杂的,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及不确定的心理,会直接影响研究过程。医学教育也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要选择合适的客体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以医院质量管理为基础,题目要进行限定,题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适中。如果题目过大的话,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题目过小的话,就不易出研究成果。所以科研题目要准确,从实际出发。医学教育与科研具有群体性,要通过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利用信息资源,使用院校联合,团队合作,才能够取得科研成果。关键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将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够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潜力发挥出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和可持续发展。[3]
3结论
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需要医院对其给予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此使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更加完善和高效。医院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长远性的发展,将其持续的进行下去,对医院的发展、社会医疗体系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秀红 单位: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管理的重点范文6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现状
从资产形态来看,高校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及高校声誉等资产形态存在的便是高校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外,高校无形资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非实体性、自创性、垄断性、可收益性及不确定性等。
正是高校无形资产的自身独特性,其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校无形资产流失严重,也成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环节日益凸显,如起步晚、缺乏有效的管理、评价机制以及管理的滞后性等。据调查,大部分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无形资产中有一部分是高校自创的,如科研教学成果,还有一部分是高校文化底蕴形成的也即高校原创性无形资产,如高校声誉、校园文化等,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上述无形资产并未提及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为零。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有效提升无形资产价值,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无形资产富集之地的高校,其无形资产有众多类型,然而由于无形资产
的复杂性及其自身不易被人认识的特性,使得其在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无形资产由于其缺乏实物形态,相对于有形资产的管理,其在管理和监督上都更具挑战性。虽然许多高校设有“无形资产”这一会计科目,但无形资产管理台账具体措施并未得到落实,其会计核算是缺位的,造成高校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不符,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资产状况,这也充分说明现代高校并未意识到无形资产为高校带来的效益以及在高校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轻视甚至忽视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相对于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起步晚,经验欠缺,大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并未将无形资产纳入其管理范畴,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及专业的管理人员来监督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调查发现,由于大多高校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管理,高校财务部门在资产核算时,并未将无形资产价值计算在内,另外因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护意识淡薄,高校在人事调动及人才流动等时造成科研成果流失严重。
(三)高校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及利用率低。调查发现,科研成果转化率在发达国家能达到30%以上,而我国仅有10%-15%左右,由于对无形资产的有形转化和利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健全的科研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以及转化分配机制,不能在其时效性内转化成科研成果,不能将其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无法实现,同时也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优化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策略
针对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让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发挥更大功效,
特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管理策略。
(一)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高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平台如校园网、校报、讲座以及QQ、微信等工具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无形资产知识,让学校领导干部、资产管理部门甚至学校的每个人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无形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改变“重有形、轻无形”的传统观念,重视不能辨认和计价的无形资产管理,树立无形资产价值观,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使学校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无形资产在高校发展中的巨大价值,使其发挥潜在效益。
(二)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体制。无形资产自身的复杂性,目前尚无统一的管理制度,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制定中,应明确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台账管理,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生产、分配、使用、转让和处置等进行明细管理、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和评估体系,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科学核算、合理评估,最后还应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各类科研人员,激发创造潜能,在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最大限度挖掘无形资产潜在价值。
(三)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提高其利用率。高校无形资产很大一部分来自科研成果,而目前很多科研成果因不能转化为商品便束之高阁,未通过市场活动积极参与转化,推向社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时效性,若不能将其在短期内转化先进的生产力,将造成无形资产价值的消失以及科研资金的浪费,同时科研创新将迷失方向、丧失前进动力。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研究所、企业等合作,形成产学研创新产业链,积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利用能力。高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科技成果的孵化之地,积极促进无形资产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在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可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