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标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标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标准体系

建设标准体系范文1

标准化就是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体系建设与相关领域的对接,具有相对开放的特征。标准化建设,就是要按照确定的标准体系进行工作检查和绩效评价,以提高组织各项工作能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关注民生提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不断提升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就必须重视管理标准化,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公共管理服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险业务量剧增,业务交叉重叠多,复杂程度较高,管理难度加大。使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不足,高度分散细化的管理体制,以及群众对管理服务的不满意问题,如:考核征缴率高低,涉及缴费基数、应缴费额和实缴费额,可不同地区不同标准,解释完全不同;还有当期补缴费额按不按当期实缴费额考核。以及保险关系转移难,异地医疗费用结算难等问题,可以说都与缺乏标准和标准化管理缺失有直接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可比性很差,绩效考核工作难以执行。

要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服务绩效和公信力,就必须实现由经验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转变。社会保险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程序性也很强,这就在客观上客观上具备了进行标准化作业并实现最佳秩序的条件。同时,通过制定社会保险标准,开展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还能更好地评价社会保险工作的绩效,支持科学决策,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科学发展。其次,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已经进入需要标准化管理和服务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保障事业进入到统筹城乡的创新阶段,社会保险项目向农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扩展,正在走向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面对数以亿计的参保对象,要通过服务工作的标准化满足他们对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需求,为其提供“统一的、可追溯的和可检验的”服务,实现“记录一生、跟踪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并努力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再其次,社会保险标准化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基础。

二、对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建议

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这是第一次把技术标准理念引入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中,第一次把建立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作为中央的宏观政策和要求加以推行。

近几年来,各地都在陆续探索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建设。(1)陕西省社会保险管理局率先在全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下开展了标准化工作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等内容在内的标准体系;(2)江苏省淮安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将ISO9000管理标准体系引入社会保险服务领域,率先通过了ISO9001管理质量标准认证;(3)吉林省积极开展标准化经办服务大厅、标准化档案管理中心、标准化社区服务窗口的创建工作。

这些实践都为社会保险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因此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建设应按照“先易后难,先程序后机构”的原则,先制定国家社会保险标准化体系,再形成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单位标准。并采取“国家统一”和“地方差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

一是国家可以考虑研究制定社保经办服务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对于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名称、社保经办服务所使用的术语以及标志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基础标准;对于社保经办服务体系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涉及未来提高统筹层次目标中社会保险关系可转移、可接续的相关信息技术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技术标准;对于涉及社保经办服务活动的服务人员仪表、语言、态度和行为,服务设施、安全、卫生,以及服务质量等内容可以考虑制定服务标准。

建设标准体系范文2

当前的文化馆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较大的非标准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馆舍设置的随意性。尽管各地普遍按照行政区划建设了各级文化馆(站,包括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然而文化馆的选址位置、建设规模、设备配置都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地文化馆可以说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二是服务项目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馆到底该提供哪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三是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的“任性”。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没有标准化的服务操作程序,也缺少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所谓标准化,就是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种类、程度、质量等定出标准,把标准上升为政府政策、行业准则,乃至于国家法律,以强有力的刚性约束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教无类”、普遍均等。标准化一方面确定了各级政府对文化馆馆舍建设、设备配置、经费安排、人员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保障标准”,通过标准化的制度安排,保证了政府对文化馆投入的“刚性支出”,使文化馆“有钱、有条件、有人”做事;另一方面,也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构成与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结合文化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本文认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应该由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三个方面组成(表1)。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要根据中央和省要求,结合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围绕文化馆基本服务项目和内容,就文化馆设施布局、内容提供、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制定保障标准,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底线标准,明确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覆盖范围和均等化程度,在县域范围内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标准分为设施建设标准和管理服务标准两类。设施建设标准主要从文化馆硬件建设方面,提出刚性要求;管理服务标准主要是软件建设,重在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效能和水平。在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管理服务标准的同时,重点加强软件建设,形成一批具有文化馆特色、符合群众实际文化需要的管理和服务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制订绩效考核标准,在对上述服务内容、标准进行精确测算后确定一个文化馆经费保障标准,由文化、财政和审计部门联合考评,按项目的设置和标准逐条检查资金是否到位、用途是否准确、绩效是否明显(含覆盖率、群众参与率等),重点评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供给、资金投入等基础工作的完成情况;建立评价评优标准,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这一部分可由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工作目标考核的要求进行;建立社会评价标准,由社会第三方独立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以确保中立和可信度。通过设立科学的问卷调查、入户调查、网络调查等,得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评价和满意指数。

三、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几点思考

1.正确认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

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并不是一项孤立、先创性的工作,而是在标准化大背景下的一项后发之举。相对于教育、卫生、人社等部门的标准化工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起步较晚,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前,包括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文化机构在内,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认识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是极具个性和差异化的产品,怎么能标准化呢?二是把标准化狭义的理解为制定标准,把保障标准等同于标准体系,认为保障标准的出台就等于标准化的胜利完成;三是把制定标准等同于做台账,认为基层文化部门事情已经很多了,连中央、省市都要求建设对基层的考核,减少挂牌子、做台账,现在又弄出个标准出来,增加了基层负担。以上误区影响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推进工作。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是一套完成的标准,包括了保障标准、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三个标准缺一不可。

2.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的重点在于服务标准

随着《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的颁布,以及各地不断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各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已经基本明确。按照文化部的工作进展,各地在今年年底前都应该完成本地区的公共文化保障标准的制定。然而,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在有保障标准,更在于服务要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粗放、供需脱节、效能低下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服务缺少标准造成的。因此,如果说标准化前期的工作在于顶层设计的保障标准,接下来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的重点在于微观层面的服务技术标准。而且服务技术标准的制定与落实是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的决定性和成败性环节。

3.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的难点分析

制定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尤其是服务技术标准的难点有三:一是种类、数量繁多。相比于图书馆、博物馆等服务项目比较明确的文化单位,文化馆服务项目多、内容多、环节多、要求多。仅一个文化培训,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差异,就可能需要制定十几个甚至几十项服务技术标准。一个县级文化馆制定的技术服务标准可能就要上百甚至几百项,一个基层文化站的技术服务标准估计也有几十项。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对很多文化馆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是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标准几乎无法简单复制。相对于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服务标准,文化馆服务的技术标准几乎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即使有少许可以借鉴的地方,由于文化工作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如果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可能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结果。三是标准化人才的短缺。基层文化馆(站)本身工作量大、人手紧张,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都只擅长专业知识,对标准化的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标准的编制方法和途径几乎是一窍不通。人才问题将直接制约文化馆公共文化标准化体系构建的进程。

4.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工作建议

建设标准体系范文3

我国军队的会计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约束和规范军队财务部门的运转,满足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在需求,是军队经济管理水平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军队经济制度改革的必要手段。我国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是:一方面,军队会计制度比较陈旧,难以适应军队经济管理发展的需要,很多条款和规则亟待更新和修缮;另一方面,很多规章细则过于宽泛,并不能适应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转需要,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军队会计标准体系的优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了军队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了军队的正常财务管理秩序是否顺畅。因此,规范和夯实军队会计工作,需要从完善军队会计标准体系着手。

二、我国军队会计标准体系的有待完善的问题

(一)现行的会计制度过于单一

我国军队现行的会计制度都是基于单一的会计制度模式建立和发展的。早在我国军队单一会计制度模式出现的时候,军队的实际财政情况比较单一,经济活动也不复杂。但这种状态早已悄然改变。现在我国军队的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已大大增大,经济性也愈加复杂和多样。主要表现在:第一,单一的会计制度模式无法约束实际的会计行为,经费的收支管理与原有的会计体系相脱离;第二,应要求在军以上财务部门统一成立结算中心后,我国军队内部的会计活动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呈多样化发展;第三,军队衍生部门愈加繁多,经费的收入和支出渠道愈加复杂,军费投入逐年增加,导致原有的经费核算办法已经不再适用。种种表现证明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军队的经济发展需要。

(二)会计标准体系的功能性不强

我国军队会计的初衷,主要是针对军队的预算管理工作。换言之,预算管理工作就是我国军队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所在。然而,依附于预算管理而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能真正的发挥军队会计标准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军队的会计核算工作应该兼具全面性和监督性――既能反映预算管理对整个军队的影响和执行效果,又可以囊括军队所有的收支管理、财务监督和分析决策,是一项全面、系统、连续的工作。我国军队的会计核算工作仅停留在核算和监督的层面,并没有体现会计标准体系的预测和辅助决策的职能。

(三)会计标准体系的代表性欠缺

我国军队的会计报告具有保密性,其使用者仅仅包括军队、武警部队以及国务院等少数单位。同时,也限制了财务报告制定人员的范围。这种保密性势必带有局限性,社会各界并不能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来,使得会计报告的代表性不强。军队的财务管理部门同时兼具了会计标准的制定工作和执行工作,透明性的欠缺和意见收集的不足,使得会计标准体系缺乏代表性和科学性。

(四)会计标准与相关制度衔接度有待提高

会计标准的执行,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协调和配合,这是会计标准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而军队的会计标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就要以国家和军队的经济法规顺利实施为保障。例如,军队经费管理制度、军队预算管理制度和军队资产管理制度等等。同时,会计标准与其他财务制度的衔接,也影响了军队财务管理水平。我国现阶段的军队财务管理缺乏与其他经济制度的有效衔接,这是制约军队会计标准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我国军队会计标准体系优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旧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军队会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会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核算,更应该发挥分析和监督的职能。因此,军队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到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积极协助会计标准体系的优化建设,提出一线人员的宝贵经验。同时,会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业务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会计标准制度的职能和作用,为军队会计标准制度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献策献力。

(二)重视军队会计标准体系的制定程序

科学规范的制定程序,是会计标准体系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首先,应该确立科学专业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负责征求各方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并将此整合、立项,交与审核部门审核评估。密切联系军队会计标准体系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要求和实际工作人员的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注重新旧会计标准体系的衔接,增强军队会计标准体系的兼容性和实用性。

建设标准体系范文4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吉林 长春 130011)

【摘要】随着一汽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一汽解放公司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阐述了体系建设的意义以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建设;体系完善

0引言

企业标准体系是促进企业内的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合理、完整有序的基础。有了企业标准体系,就有了一个结构清晰的整体性标准化工作蓝图,它使我们对本企业的标准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这不仅为编制、修订标准计划提供依据,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必须遵守的层次清楚的企业标准目录,使企业标准化系统发挥更大的功能,更有效的满足生产、经营和管理对标准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益。

1解放技术标准体系

1.1概况

一汽解放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贯彻了大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一些国外标准。但这些标准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系统,缺乏标准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因此应针对一汽解放发展方向和产品特点,对有关标准内涵做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找出最科学合理的安排,形成一个实用的企业标准体系,为设计生产人员提供能反映全局而又一目了然的标准体系表,以便于标准的贯彻执行,同时提出标准发展的总体设计方案。

1.2技术标准体系结构

一汽解放公司技术部结合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CAT-5《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及编号规则》,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自己产品特点的技术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基础、产品、工艺、材料、工装、检测、安全、物流、设备、环保、能源、质量12项分类,详见图1。其中产品企业标准体系结构见图2。根据集团公司规划部关于一汽集团标准体系建设的战略方针,参照企业标准Q/CAT-5,结合一汽解放公司的实际情况,技术标准体系将得到不断完善。

技术标准体系是一汽解放公司技术标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模块。设计、生产、工艺等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打开技术标准管理系统,点击此模块进行标准的查询和浏览,以及了解标准发放和行业标准动态等。

1.2.1产品通用基础企业标准体系结构

解放公司将产品企业标准体系分为通用基础和商用车2类,其中,通用基础包括制图标准、极限与配合标准、形位公差标准等12项分类,标准化工作人员将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分类,见图3。

1.2.2商用车产品企业标准体系结构

商用车产品包括整车、发动机、传动、底盘、车身及电气6类,根据不同的零部件,纵向又细分为:设计规范、技术条件、试验检验等,见图4。

2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意义

2.1有利于标准发展的总体设计

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使整个企业技术标准的全局概况一目了然,需要完善哪类标准清晰可见,这就奠定了标准的发展建设基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标准的编制。

2.2加强资源共享

标准化人员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之前负责大量标准的输入和输出,其它人员想查询所需标准,有时须向标准化人员提出申请、登记等一系列程序。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通过对标准的分类与层级结构的搭建,利用技术标准管理系统平台使技术标准一目了然,方便大家查阅和学习,加强了资源共享,给标准化人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其它设计生产人员带来方便,这样有助于标准的实际实施。

3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对于解放公司的标准化建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期标准化建设及管理打下了基础,保障了各类信息标准的统一执行,提高了标准化建设水平,实现了标准资源共享,但同时也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加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设

解放公司的标准化人员目前大多是兼职,管理模式属于按职能分散管理,这种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弊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标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标准化工作团队,这样才能为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驾护航。

3.2加强技术标准的宣贯、宣传工作

对于技术标准体系中的常用标准,相关标准化人员应加强宣贯,使设计生产人员明确标准制定的内含及使用范围,使标准切实准确的应用于生产当中。对于解放下属的各级子公司、生产单位要加强技术标准体系的宣传,在解放内部落实企业在用标准的统一,以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使企业标准化系统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建设标准体系范文5

关键词 电网 成本 标准化

随着电网企业高速的规模化发展,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由于电网企业对购、售电价没有自,定价权均由政府掌握,经营效益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其能否将企业内部资源合理高效进行配置和成本优化等方面。因此,在电网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成本标准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主要探讨成本标准化体系在电网企业内应该如何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一、电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电网企业是天然的地域性垄断行业,资本性支出巨大,形成规模庞大高度密集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大,维修运营成本费用可观。过去的成本预算控制一般都以上年实际数为基数乘以计划增长预期比例而确定,表面看似合理而实际存在很多的随意性与人为因素。

二、电网企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成本标准化体系

1,电网企业的主要成本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增长迅猛,电力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电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电网建设成本也随之快速增加;面对日益庞大和复杂化的电网,所需的运营、维护成本也越来越多。从“大成本”理念出发,电网企业的主要成本包括购电成本、电网建设成本和输配电成本等。其中购电成本指购入电厂电源的电费成本;电网建设成本是电力设施及配套的基建、技改投入的成本;输配电成本包括电网维护修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行政管理费用等。

2,哪些成本需要设置成本标准

(1)购电成本标准化。由于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其控制主要通过经济调度等手段来实现,其中线损成本指购售电量之间的差额即损耗电量的购入成本可以建立线损成本标准,已达到降损增效的目的。各地区的综合线损率由于所属区域特性不同或者电价水平不同差异较大不利于互作比较和控制,将综合线损率细化分解后设置标准会更有利于减少损耗、控制成本。

线损标杆可分区域、分电压等级、分输变电线路、分台区定期计量统计电量损耗计算线损率,利用历史数据纵向比较分析同一对象(例如某个台区)的线损的波动,再横向比较与其相近的另外一个台区的线损指标,研究分析其变动和差异的原因,树立较为合理可行的线损率标杆作为标准实施或考核。

(2)电网建设成本标准化。随着近年来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建设的复杂程度也愈来愈高,不能笼统简单地定一、两个大的标准,而应该按照工程实施对象的不同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归类,例如对象可分为线路和变电站等。搜集整理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改造成本,计算比较每个工程所需单位变电容量造价、单位线路长度造价等成本数据,必要时还须进行敏感性分析考虑材料、土地等因素对工程造价标准的影响,综合考虑影响工程成本的各方面因素后设置工程成本标准定额或函数公式。

(3)输配电成本标准化。相对前述两种成本输配电较小,但在目前电网企业中可控性最强,建立成本标准化的迫切性也最强。输配电成本具体包括折旧费、电网运维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保障成本等。其中折旧费主要是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在投产后的使用年限内每年的摊销额,主要受工程成本造价标准和折旧率因素影响。

电网的维护和运营成本与电网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密切相关,规模大小一般以总变电容量和线路长度等指标计量,复杂程度则很难以指标参数量化计量。目前国内电网企业都是以电网安全可靠地供电为首要任务,因此可在国内或公司内部可以互作比较,分析比较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哪个区域的成本最优。运维成本可根据对象不同细分为变电站、线路等,变电站可再细分成变压器、开关、变电二次设备等站内主要设备。可以运维对象即电力资产为单位对所有的运维成本进行分类计量,在可比对象之间寻找建立成本标杆,例如500千伏线路每公里维护费用等。

电网企业的行政管理、后勤保障费用随着电网规模日益扩大也呈不断增长态势,建立合理行政管理费用标准和后勤保障配置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电网集团内部将各区域供电公司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设置行政机关机构及岗位数量标准,人工成本标准、办公场所面积标准,行政办公用车辆标准,行政管理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标准等。各供电公司再根据集团要求设置更为细致的费用标准,例如各部门人员配置标准、薪酬福利标准、岗位人员安全工具及劳保用品配置标准、办公场所面积标准、办公设备及耗材配置标准,物业管理费用标准、车辆配置标准、车辆修理耗油标准、公关接待标准、会议标准、宣传营销标准、公干差旅标准等。

三、建立成本标准化体系需要具备的条件

1,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必须固化、标准化

成本在业务运作的过程中产生,由业务驱动,因此成本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在业务的有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上。只有在标准的、有序的业务操作规程规范下,其中工时、耗材等资源耗费才能通过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准确地被分类计量下来作为标准建立的参考。只有在业务流程优化,即减少其中低增值的环节和消灭其中不增值的环节后,成本才可能达到最低或控制在最优水平。

2,成本核算精细化,例如采用作业成本核算法

传统的财务核算仅仅核算总的成本,而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或业务事项或产品服务成本没有细分的核算数据。例如具体到抄表、收费、巡线等业务事项的成本,具体到每个变电站、线路甚至变压器、某段电缆的维护运营成本等数据均无法掌握了解,建立多层级细分化的成本标准就变成了“无米之炊”。各区域供电公司总的供电单位成本水平受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政策、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差异较大且不具可比性,难以在公司内部建立通行、有效的标准加以推广和应用。为了建立成本标准化体系,必须建立详尽、细致、全面的成本核算体系,例如运用作业成本核算法对企业内部各业务分类进行核算;采用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综合最优理念核算不同资产对象的改造、维护、运营成本,依靠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树立成本标准。

3,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业务支持度

成本标准化需要庞大的数据体系,例如成本数据、成本驱动因素数据和历史成本数据等,数据的录入统计分类计算维护都需要强人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并且数据起始并贯穿于企业内、外部各项业务流程,数据重复的录入、计算、统计和核对只会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只有系统间的集成与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地支撑成本标准化体系的搭建、完善和运作。

四、电网企业如何开展成本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从生产、营销等作业现场标准化建设开始,实施现场作业标准化管理,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产实践经验,制定一系列量化的标准规范现场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逐步向管理、经营领域拓展,将企业中“散乱无序”演变成“规则有序”,逐渐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技术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推广实施作业成本核算法,形成企业内部小到部门、科室和岗位,细到每个业务、作业的成本数据;同时构建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库,详细记录跟踪以各项资产为对象实施的建设、改造、检修、运行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建设标准体系范文6

摘要烟草行业定额标准建设是行业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行业战略任务、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某省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通过“定额有标杆,标准有依据”,促进全省系统管理上水平

关键词定额标准体系现状对策

一、烟草行业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是行业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行业战略任务、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实现烟草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按照行业“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及基础管理上水平实施意见的要求,做实做细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国家局财务司预算处以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为抓手,先后下发了(中烟办[2009]281号)、(中烟办[2010]173号)、(中烟办[2011]45号)等指导性的文件,成立预算定额标准指南编写小组,围绕指导意见制定具体的管理应用指南,逐步建立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为行业预算管理做到有章可循,逐步做到精细化。

烟草行业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特点是各省经营业务、资产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不一,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简单统一,各单位要持续完善本单位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实物消耗、能源消耗、人力成本以及费用支出等重要预算项目,并与行业先进水平对比,找出差距,改进或完善相关措施,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

二、某省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某省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某省烟草商业大力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从单一财务预算向业务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相结合的全面预算的转变,全面预算管理在规范企业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作用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初步得到落实;二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三是预算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各单位积极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预算工作模式,预算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步入正轨,分析与评价的针对性增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初见成效;四是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全省预算管理信息化的总体需求基本明确,预算模块在全省全面上线运行;五是培训工作全面开展,多层次的全面预算管理培训,有效促进了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全员的认识水平。

(二)某省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某省烟草商业全面预算管理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管理上水平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控制力不强,预算管理层级责任不清、控制效果不明显。具体体现在:各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单位领导片面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领导与其他部门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定额管理工作相对滞后,预算与定额存在“两张皮”现象,预算编制审核、分析与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依据;预算执行与控制的硬约束不强,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有力支撑;预算编制体系不完善,长期实行基数法预算,预算编制方法比较简单粗放,计划性不强,预算编制与工作计划不能有机结合,不能科学反映生产经营变化,也不能满足行业目前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精细化程度不高,缺少制度化、规范化。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预算作用的发挥,严重制约了全省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因此,烟草商业系统建立预算定额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三、某省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1.辖区卷烟零售户数对物流环节用人的影响。零售户数的多少决定了分拣任务、配送车辆,而零售户数分布的区域大小、地理环境及集中度等,又决定了配送工具、配送路线的选择,不仅对分拣、配送、结算等环节用人等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对相应营销环节客户经理人数、专卖环节稽查人员数量也有较大的影响。

2.卷烟品牌规格集中度是影响物流环节人员及物流费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收货、入库、出库、分拣、配送等各环节看,品牌规格越零散,对仓储管理人员及分拣人员使用及相应环节费用影响就越大并且会导致满载率较低,造成配送效率低,送货费用加大。

3.自然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域面积、地理环境、人口居住特性及分布等自然条件对各环节人员使用及所产生的费用也有影响。高山、丘陵、平原、水路等影响配送工具的选择;人口居住特性影响了零售户分布,对配送费用、配送效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从而影响到各环节的人员配置。

以上原因导致资源配置、人员编制不统一,尤其相同业务类型、规模的单位,资产规模、人员数量的不一致,不利于预算的分析对比,所以根据各单位辖区人口数量,按照一定比例合理确定零售户数,做到人口、销量与零售户数相匹配,抓住降本增效的源头。

四、优化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

在建立全省预算定额标准体系过程中,本人经过认真思考,认为优化烟草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理解预算定额标准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预算定额标准”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落实各单位、部门或岗位经济责任,由行业或企业统一规定、涉及行业企业重要业务和管理事项的各类量、价、金额和比率标准。

预算定额标准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实物数量、业务量或作业量;货币金额;工作时间以及比率等,其中,实物数量标准包括总量(如装卸量、运输量等)和单位量(如百公里油耗量等);货币金额标准包括总额标准(如业务招待费总额等)、单位金额或单价(如万支卷烟物流费用、人均办公费用、物资采购价格标准等)。

(二)要明确定额标准的依据及分类

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地方法规规章及企业内部制度规定等,据此可以分为四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确定的定额标准。例如:税率、职工工会经费计提比例等。

行业标准:是指依据行业指令性计划、行业政策以及制度等确定的定额标准。例如:卷烟调拨和批发价格、卷烟交易手续费等。

地方标准:是指依据地方法规,地方政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以及财政、物价、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印发的规章、通知,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公用或行政事业收费标准等确定的定额标准。例如:水费、电费,垃圾处理费、河道维护费、防洪费等收费标准。

企业标准:是指根据管理需要,企业自行制订或者上级单位下达的预算定额标准。

(三)制定定额标准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适用性原则:要在行业统一规范的框架下,制订适用于全省系统管理需要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2.可比性原则:根据《办法》、《规程》以及《烟草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指南――全面预算项目》的规定,明确界定预算定额标准的口径和内涵,确保各单位不同期间的相同定额标准具有可比性。

3.先进性原则:预算定额标准要体现行业企业的先进水平,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先进水平或者全省系统历史最好水平确定预算定额标准值。

4.持续性原则: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应持续优化、不断完善,做到管理有促进。

(四)建立预算定额标准体系

预算项目体系建设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如果预算项目不能统一,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就没有切入点,预算定额项目和标准设置不合理会降低定额的可执行性。在建立预算项目体系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算项目层级的设置。从目前全省系统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水平不一致,管理需求也可能不一样,因此预算项目要在国家局项目指南的框架下,结合全省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可以统一到三级,以下各单位根据需要自行设置。

2.预算项目应具有可比性。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全省应按照《办法》、《规程》以及项目指南的相关规定执行,确保相同预算项目在各单位之间的可比性;二是对于各单位自行设置的预算项目,要严格界定预算项目口径,确保相同预算项目在不同期间、不同单位的可比性。

3.预算项目应处理好与会计科目的关系。按照(中烟办[2011]46号)的相关要求,处理好预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降低预算执行信息的取得成本,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有效支持以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

(五)定额标准要有标杆,应与行业对标管理相结合

省局(公司)应在预算定额标准指南的框架内,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全省系统定额标准。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定完全统一的定额标准有难度,对于不能全省统一的定额标准,省局也可以提供指导性方法,各单位应根据省局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定额标准。

由于定额标准不能完全统一,就会带来一个难题,省局(公司)怎么衡量各单位制定的定额标准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如差旅费项目,某单位根据企业自定标准预算150万元,但实际可能只需要100万就够用了,而同规模另一个单位根据定额标准预算80万元,但实际需要可能100万元,怎么评价这两个预算哪个更科学、更合理?毕竟都是根据企业标准进行编制预算。这就要对定额标准是否先进、合理进行评价。所以定额标准的制定必须与对标管理相结合,经得起检验,这才能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六)预算定额标准制定要考虑成本费用产生的源头、动因

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应从成本费用产生的源头进行标准管理。

成本费用产生的根源,在资源配置、人员岗位编制等方面要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相同业务类型、规模的两个市级公司,在保证基本工作开展的情况下,由于车辆配置数量不同,所产生的成本费用总量差别较大。不仅带来固定成本(如折旧)的差别,而且更导致车辆运行费用(如油耗、修理、税费、车杂费)等较大差异。

当前行业人力成本所占费用比重较大,达到60%以上。各单位也根据上级单位要求结合当地业务模式、规模、劳动复杂程度、工作量等进行人员编制的设定,但人力成本支出并没有下降,关键是人员很难减少。系统内业务规模、分拣、配送模式基本相同的单位也在人员使用上存在差别。

(七)定额标准的评价应以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为基础

建立定额标准体系的同时,应随之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定额标准的作用、效能。定额标准的评价应以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为基础。不能因定额标准的评价舍弃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应减少人为调节因素,不能因有了定额标准的束缚而弄虚作假,为指标舍规范。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随着烟草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越发重要,预算定额标准体系是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预算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与行业贯标、对标工作有机结合,必定能促进全省系统管理上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华,李仁发.基于价值链的烟草商业企业定额核算管理体系探析.财会通讯.2011(4):128.

[2]朱家波.浅谈地市级烟草公司如何科学建立预算定额管理体系.经济师.201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