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思想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思想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思想感悟

教师思想感悟范文1

【关键词】感悟;感悟式教学;感悟式特征与策略

感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感悟“生活”、感悟创新、感悟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一、感悟式教学的特征

(一)学生主体化,情境生活化

感悟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感悟多样化,课堂动态化

多样化和动态化是感悟式教学的内在特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共振多赢的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不是结论,结论只能是而且应该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探讨的产物。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这里没有唯一,只有真实与合理,并且允许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多样化的情感感悟,人人都有话语权。在这样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师生间思想、情感在互动碰撞中被理解和吸收,进入更高的认知层次。

(三)角色多元化,知识实用化

在感悟式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多种角色,并且要做到及时转变角色,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其次,作为情景模拟的设计者,要为学生设计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情感、获得认识和感悟。第三,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在课堂讨论中适时的加以引导。教师在把社会典型或社会热点浓缩成短剧引进课堂的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进入社会,使之切身体验、感悟、思考,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使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实用。

二、感悟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创造感悟的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比如在讲授《好习惯受用一生》中的《习惯对人的影响》一节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习惯影响着人的思维发展。我设计了小品《小琳的一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对小琳的上述习惯进行分类,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感慨最深的是,小琳没有做到劳逸结合以及不合理的饮食等影响到了她的思维发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通过播放影音作品,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一个恰当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2.积极营造轻松环境,激发感悟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们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中放松心理,主动参与感验。

讲授《悦纳自己》时,将课堂设置成一场座谈会。上课开始时,老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向大家介绍同龄人《小明的烦心事》,然后伴随着轻柔音乐引出“有人说,我们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点,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那么我们都来找找自己有哪些地方被上帝咬了一口?”有了这样的情境铺设,学生回答问题也就无拘无束,觉得道出自己的不足也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这节课上,教师既是座谈会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毫无拘束地道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体验。此刻,在这种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教学目标也就在“聊天”中轻松实现了。所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才能激发起学生感悟的热情。

3.引导学生主动设疑,拓展感悟的深度

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要付诸于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更有利于拓展学生感悟的深度,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适时共享探究成果,实现感悟的价值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价值感,使之成为今后主动学习的潜在动力。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的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的一种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一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感悟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淑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思想感悟范文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浅谈点滴体会。

一、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做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学生要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教师思想感悟范文3

一、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心声

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生活;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童真世界,因为成人世界与童真世界是存在“隔墙”的。教师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深入学生的心里,用一颗不泯的童心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把中学生的作文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对自然、人生的思考感悟。教师不能逼着学生写下违心的不真实的话语。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作文中产生话语表达的分裂,说出迎合成人心理和审美趣味的套话,让“假”“大”“空”的话语充斥于作文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孩子的眼光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富有中学生个性的笔触去进行讴歌与鞭笞。

作文教学的生活之“源”应该是学生的童真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的心声,要求教师不要把成人的生活“嫁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无所适从,无话可说。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相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或谈心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国学中的传统道德。如“乐善好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爱思想,“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品格,以及“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引导学生以此为标尺来做人处事,来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指导学生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踩着时代鼓点,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佳作。

二、引领学生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这是感悟之基础。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就是要求他们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对于学生作文来说意义重大。观察,会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教师要给予学生观察方式、与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白观察不是走马观花,泛泛地看看而已,而是要用心加以审视,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捕捉最能触动自己心灵之弦、能够掀起情感波澜的人物和事件的细枝末节。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交代清楚。观察生活,不单纯是观察学生周围的社会,还应该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可以观察、记录,身边的花草树木也可以驻足欣赏、品味。至于观察的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整体感知,也可以分解描述,还可以比较分析,找出异同。

一叶落而知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于平凡处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让普通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熠熠生辉;于生活琐事中揭示深刻的哲理,振聋发聩、给人深刻启迪。观察事物,既要学会横向观察,如事物的概况、位置、特点等,又要学会纵向观察,如人物的前后变化、事情的来龙去脉等。当然观察还要细致,要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对事情的各个环节、对人物的各种神态表情,都要观察到位,不能放过每一个细微的地方。

三、指导学生感悟生活,提升感悟能力

(1)引导学生善于触发感悟。所谓“触发”,即以感知到的人、事、物、现象为前提和基础,寻找到表达的独特视角。学生常常感到捉襟见肘,无话可说,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感想,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思想动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或细节特点等都可以触发感想。这个触发的感想可以在文章中开门见山地点明,以统领全篇;也可以在文末画龙点睛,启人深思;也可以时隐时现地流露于字里行间,成为文章的一条情感轴线。

感悟,要把握好一个“度”。首先要有信度,即要感悟得真实,能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无矫揉造作之嫌;其次,要有坡度,即要感悟得自然,体现在写作过程中要有一个呈现的过程,注意铺垫与蓄势;第三,还要有深度,要感悟得深刻,抓住事物的本质,挖掘其中的意蕴。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写人叙事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小处着眼、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抒发自己对生活的顿悟。写景状物,可以景物的某一特征为触发点,抓住其形、色及其变化的某一过程来作为触感点,引发自己对于自然或人类社会的思考。关于作文中的感悟,教师要强调进行真实而准确地描写与抒发,要防止学生进入误区,出现感悟不清、漫无目的或感悟不当、失之偏颇的现象。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都要进行感悟、思考、反省与自我解剖,这一过程给学生留下的认识上的提升与思想上的成长。学生的感悟、反思与解剖,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体验”和“感悟”皆属于顿悟思维,这是别人代替不了的,需要学生个体自主去完成,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启发和点拨。以自己的思想引领着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视角引导着学生的视角,让学生放眼生活世界,贴近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记录生活,提升作文水平。

教师思想感悟范文4

最近,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阅读课,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颇有感触。今将其中两个教学片断实录如下,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两位教师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再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盯”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得怎么样?

生:“盯”的意思是“集中视力看”。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那个人”看葫芦很专心。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那个人”说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自言自语”的意思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生:“那个人”说话时心里很高兴。

师:我们读“那个人”说的话要读出感情来,怎样才能读好呢?下面听清老师的要求:“那个人”是“自言自语地说”,读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那个人”说话时心理很高兴,“盯”、“自言自语”、“快长啊”和“大南瓜”这些词语要读重一点。大家拿起笔,在这些读重音的词句下面加上点儿。同学们请按以上的要求认真练读,看谁能读出感情。

练读后,几位学生试读,大都是把几处要求读重音的词语作了过分强调,其余地方基本是音量相等,速度均衡,显得十分呆板、生硬、做作。接着,学生又反复地进行练读、试读,但总是读不出真情实感来。最后,教师只好找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试读作结。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

师: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生读“那个人”说的话)

生:“那个人”是“自言自语地说”。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咱们平时大都“自言自语”过,同学们把“那个人”说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说一说怎样读才算是“自言自语”。

(学生练读)

生:声音不能高。

生:速度要慢一些。

师:说得好!“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当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另外,读时还要注意“那个人”说话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大家练一练,看谁既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还能读出他的心情。

(学生练读)

师:好!你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老师想请你给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你把“快长啊”读成重音?

生:我觉得这样读,能表达出“那个人”的高兴心情。

师:不简单!你能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让我们为他鼓掌(师生鼓掌)。不过,老师想补充一点,“那个人”说的话,其中有两个感叹号,表示他心里特别高兴。这位同学还没充分地把他这种心情读出来,同学们先看看68页的插图,再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开始试读时,感情还不太到位。通过反复训练,最后,绝大多数学生能读出感情,有的读得有声有色。

两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所教内容相同,为何教学效果各异?这主要是在处理“自读感悟”与指导“朗读技巧”之间的关系上,他们采取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

究竟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处理?笔者认为,应以“自读感悟”为主,因为朗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具有很强个体性的活动。再则,学生所读课文大都是现代汉语。毫不夸张地说,在教师的点拨下,只要学生将全部心智投入,通过反复地“自读”实践,就完全可以“感悟”文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诚然,为了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质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但应该明确,这仅仅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是第二位的,绝不能本末倒置。

第一位教师将学生“自读感悟”置于被遗忘的角落,却把“朗读技巧”视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法宝”,好像教师一旦将此“法宝”传授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便可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殊不知,这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纯技巧,把完美的语言整体肢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在练读、试读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不是咀嚼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而是按“朗读技巧术语和标号”之图,索“有感情地朗读”之骥。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神似”,去生吞活剥地追求外表的“形似”。无怪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思想感悟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102-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逐渐突显其内在的教学价值和审美意义,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对古诗词审美内涵的感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作品往往是对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审美意蕴的高度融合,因此,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领悟与学习,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多样化设置,使学生领悟古诗词中的文字美、意象美、情感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精心设置朗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

文字美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古诗词凝练的文字、抑扬顿挫的节奏值得学生感悟与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中具有美感的句子画出来,通过美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古诗《小儿垂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全诗进行整体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字的韵律与节奏,融入到诗词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去。而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轻轻地闭上眼睛,去感悟诗词的意境。笔者深情描述道:“一个富有朝气的孩童在河边垂钓,饱含稚嫩与童真。这个孩童为了不让鱼儿受到惊吓,连忙摆手婉拒过路人的问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充分把握意境构造与解读的语气、节奏与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孩童的稚气、天性与童真,最后引领学生根据此前的诗词解读与意境构建,再一次感受与体会诗词的文字之美。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的意象美

纵观古诗词的内在构成,意象和情境是古诗词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往往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蕴含其中。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有一定的欠缺,难以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古诗词的内在意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营造的情景,使之能够充分感受和领悟诗词的意象之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咏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诗词描写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充分感悟与领会诗词之美。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展示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图片,同时播放春天柳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心中初步构筑柳树的意象。其次,以春天生机勃发的图片作为背景,引导学生齐声朗诵《咏柳》全文,使学生逐步感悟春柳纷飞的意境。紧接着,教师逐词逐句对课文全篇进行解读和讲述,渲染、描绘和增强诗词意象的形象性、生动之感。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和认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象和情境表现出来,并且通过对诗词的写作与记忆,完成整体教学目标。

三、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入感悟古诗词的情感美

在古诗词作品中,情感是贯穿诗词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与认知诗词作品情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地调动学生感悟和理解诗词情感的积极性。诸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讲解、学生讨论、诗词主题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理解、领会和认知诗词作品情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诵等教学活动,并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地展示石灰煅烧的画面,将石灰的基本特征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其理解诗词意境和思想情感。接着,教师让学生以“《石灰吟》的朗读思考”为主题分组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阐述,营造出积极、踊跃的思考氛围。在学生初步完成了《石灰吟》的主题讨论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位成员采用演讲的形式阐述观点,教师则在一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与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思想表达、辩论和思考的方式深入体会了诗词的情感美和思想内涵。

教师思想感悟范文6

一、当前语文常态课存在的问题

(一)“随意”课、“常设”课太多

常态教学不是随意教学,但有些教师在潜意识里往往把“常态”和“随意”画等号,他们把常态课上得很随意:课前不设计吸引学生兴趣的导语,不准备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课前听写、检查背诵,然后讲课文,讲完后要求学生阅读、背诵,如此单调循环。这样的教学,教师既不设置问题,也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课后练习也会一应给出标准答案。如此的常规课既使得教师惰性滋生、创意缺失,也使得学生审美疲劳、灵性尽失。

(二)“病态”课、“异态”课太多

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师方法在改进,在取得一定教学成绩的同时,常态课也出现了一些病态,比如:要么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动不动学生小组讨论,不分课程主次,一律要求学生分角色阅读或设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课表面看上去很精彩,却有哗众取宠之嫌;要么平铺直叙,阅读―划分段落―逐段讲解―总结中心思想、重要内容,教学手段单一,课上得枯燥乏味。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是正常的状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积累感悟的过程,语文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不思进取,而是要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课本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好每节常态课,在教学中保持语文课堂的本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

(一)做好文本解读的基础工作

文本是指课本和辅助读本,课堂教学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感染的载体。教师要想上好语文常态课,首先要做好文本解读工作。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读”。

1.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知、领悟、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所思所想。初读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的解读奠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据此规划课堂听讲的落点,并在教师讲解时不断生成理解与自我理解。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轻易否定他们的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使学生带着这种原初理解,去感悟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呈现的新的意义。

2.细读。即细细地解读文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物形象、特点个性,甚至每个细节描写都要详细解读,最重要的是在解读中感悟。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熏陶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感悟文本,对初读时形成的原始理解进行修正,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感悟是很微妙的东西,有深有浅,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往往是肤浅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会、感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但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得深,学生的感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获得新的生命体验。

3.创读。即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也就是多元解读文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文本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确定的一面,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教师受成人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看问题有时反而不会那么全面。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虽然他们的思想通常不是很成熟,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学生往往会看到教师忽视的方面。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抓住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进行深层次引导,使他们多角度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创新、发展。

(二)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一堂好课不在于形式多复杂,也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多庞杂,而是应力求做到扎实、简单、高效。

1.课堂教学要力求简单。简单不是空无一物,也不是一带而过,而是教学内容要简约,该略讲的略讲,该精讲的精讲,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学语言要简洁,做到精练、准确、生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能很好地感悟和把握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好一堂课。这些关键点是:文章的题目,起统领全文的作用;首尾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过渡段,承上启下,对上文进行总结,对下文进行概括;中心句、关键词语,揭示内涵,表明作者意图,流露作者情感。

2.课堂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初中语文侧重教授学生词语和句子。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语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往往表达出不同的意味。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词语、句子的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对于文中的佳词妙句要进行详细解读、细致品评,使学生领会语言的精妙,以及潜藏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