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育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教育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教育内容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1

关键词:教学内容;优化;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89-02

在新课标里,北京师范大学郁波教授是这样给科学素养定义的,科学素养有三个层面的解释: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科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生活方式[1]。儿童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课,优化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存在的矛盾

在近几年的小学科学教育中,笔者发现:部分单元的教学内容逻辑性、连贯性不强。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否则学生的错误认知会导致思维过程混乱,教学难以正常进行,儿童的科学素养得不到提升。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五年级的《科学》下册中,第一单元是《沉和浮》的研究性学习。纵观整个单元,沉浮的影响因素较多,按照教材的编排,第一课学生观察了不同材料的物体沉浮后,虽然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却不研究“不同材料”的物体,反而很突兀地去研究“同一种材料”的物体,紧接着第二课又返回去研究“不同材料”的物体,思维跳跃大且逻辑混乱,很难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另外,教材研究“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时,仅仅是概括出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却没有指明轻重和体积同时按比例变化,其实是密度不变,所以沉浮不变;“不同材料”的物体轻重和体积不成比例变化时,物体的密度变化,沉浮状态也会改变。大部分学生学习完《沉与浮》后都会迷糊,物体的沉浮如何去研究?与轻重、体积到底是有关系还是没关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矛盾。教材所呈现的内容缺乏一定的顺序性、逻辑性,致使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较低,儿童科学素养内化较慢。这提醒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科学课中教学内容的优化,从探究认知的科学逻辑性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重组,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细加工”。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改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广大教师转变教材观,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2]。小学科学教师重构教材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形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同样以《沉和浮》单元教学为例,教材的部分内容可以进行以下调整:

单元导入: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可以从物体及物体所处的环境—液体两个大的方面来研究。整个单元划分为五课时完成,前面四课时研究物体本身与物体沉浮的关系,第五课时研究物体所处的环境—液体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第一课时:观察各种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引发浮力影响因素的探讨——轻重、体积大小、材料等。首先研究不同材料,轻重和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将不同材料,沉浮与物体轻重的关系进行实验设计,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组大小相同的萝卜、橡皮、泡沫、木块等切成立方体按1~4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不同材料,沉浮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组轻重相同的萝卜、橡皮、泡沫、木块切成立方体,按1~4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

过渡:研究了不同材料,再研究同种材料,轻重和体积同时变化、轻重固定但改变体积、体积固定但改变轻重这三种情境的研究。

第二课时:同一材料,轻重和体积同时变化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呢?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浮的吗?如果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会怎样?

过渡:同种材料及重量,铁块在水中会沉,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第三课时:同一材料,轻重固定,改变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把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想办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它浮起来,观察它浮起来的特点。观察完后,引入排开的水量的实验。

过渡:潜水艇形状不变化,排水量也不变化,如何控制在水里的沉浮?

第四课时:同一材料,体积固定,改变轻重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实验设计,找一个空瓶子,盖上盖子,让它浮在水面上。往空瓶子里一次次地加水,研究加多少水,小瓶子就能沉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一则有关死海的报道。

第五课时: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实验设计,把鸡蛋(或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对儿童科学素养的促进

教学内容优化是通过优化重组等方法,使教学内容进一步逻辑化、结构化、实效化,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的教学效果[3]。教学内容优化是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理有效的本课程学科知识结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更具有线索性和逻辑性,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化工 市场营销

据我们每年的调查,现在化工企业急需一大批懂生产、管理、经营等知识的专业营销人员,为此,我们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化工类各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的需求,从2002年开始在化工系各专业开始设置市场营销课程。

一、高职院校化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看, 我国高职院校在化工专业开设市场营销课程,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1.教学内容不适应专业需求。作为化工专业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化工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解的差异性,不能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没有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略知识的实际应用。化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多是在营销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 引进一些案例、多做一些练习, 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并没有真正把化工行业的特点融入到教学中。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落后。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更应以学习者为中心。现有教学方式中, 学生时常处于被动地位, 成为消极的接受者。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4.教材建设不适应市场需求, 没有体现专业的特色。许多市场营销教材内容体系相对陈旧, 市场营销数据、案例等没有及时反映市场变化, 并且多沿用本科教材知识体系,如:基本没有体现实际市场营销工作中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操作方法,案例大多都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比较陈旧而且没有体现化工产品市场的特性。

二、高职院校化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课程培养目标的明确。根据高职学生到工作岗位所需管理技能体现为生产经营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市场营销理论的介绍以合理和够用为原则,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What和How,弱化Why。强化将理论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重视案例教学。

2.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以及石油化工专业教学的需要,内容上尽可能多地融入化工产品和化工产品营销方面的内容,反映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近年来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的热点,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了一些营销的新方法和新概念,如:在营销观念上增加了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在营销策略中从4Ps延伸到6Ps,补充了较多数量的案例和相关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我们结合实际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有配套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概念及重要知识点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相链接,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这种教学手段缓解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较好地处理了基本内容与新理论的关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采用“教与学互动”模式。如:在讲营销环境分析时,教师通过一个化工产品经营的案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

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尺。根据《化工类市场营销》课程的性质、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其成绩的构成是多元化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小测验、作业、出勤等)占10%,市场调查报告占2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占70%。命题偏重实践性和创造性,命题答案只注重要点,拓展部分不统一要求,鼓励学生答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提出不同常规但又可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5.教材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应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理论知识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选用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自编教材应与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素质化,强调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知识、身体全面素质的培养。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类《市场营销》教材,就是根据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和化工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的需求编写而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反应效果良好。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3

【关键词】内容型教学;英语专业;口语能力

一、内容型教学法的含义

内容型教学法(contend-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指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的流派》一书中作者指出:内容型教学法的核心原则是:(1)当语言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目标时,二语习得会更加成功;(2)内容型教学法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同时内容型教学法主张二语或者外语的学习要有真实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去获得其他领域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真实的交际目的,所学习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同实际生活相关联,从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一特定的主题来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欠缺的原因

(1)词汇量的不足。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大纲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10000~12000个;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的5000~6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然而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平均词汇量在60000词左右,单从词汇量方面就很难相比。其中目标语中不乏包括诸多俚语,方言等,更增加了这种词汇理解的难度,单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词汇调取方面也会出现困难,而口语交际又是反应能力的体现,因此记忆上的不牢固就会导致在词汇调取的时候很脱口而出。其次,英语专业是把英语的学习当成一门学科来作系统的研究,然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要与专业的技能相区分,在碰到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商务谈判、贸易、法律等又会出现很多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词汇,这无疑会增加更多的词汇量,导致口语交际的失败。(2)情感认知因素。学生口语能力的欠缺也有情感认知方面的因素,学生因为害怕他人嘲笑进而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久而久之就会转变成一种对口语表达的恐惧,一味的去规避自己与他人说话交流,这无疑会削弱学习兴趣从而无法树立自信心。其次除了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课堂模式的因素,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有的学生表现的优秀会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而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表现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3)系统练习的缺乏。从教学标准上来说,教师更加注重卷面的成绩,考级率过级率等,重结构轻表达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而在口语方面练习的力度也不是很强,口语训练的材料也是仅限于机械的死记硬背,比如从英语刚入门开始就学习-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一直到大学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习惯性的套用这种问候模式,学习已经变得固化和僵硬,而口语应当是灵活多变的,只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口语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4)文化语境的缺乏。根据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大纲,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口语能力应达到:能就国内外重大问题与外宾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过度侧重对语言系统知识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从而导致说话空洞,缺乏具体依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在语言中得以传承,因此语言的学习就离不开对一国文化的依托。但作为第二外语,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没法在目的语国家生活从而得到文化语境的熏陶,只能通过书本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做简单的学习。在口语会话中也会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I lend her a few green backs这句话直译过来时我借给她绿色的背,然而在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下,green back指的是美钞,因为美钞背面是绿色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对文化语境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口语交流中出现障碍。

三、内容型教学法与口语教学的结合

(1)口语交际的内容要真实再现。传统的口语教学常常是模拟一段情境,通过机械的记忆来存储这些句型以便在提取的时候能够形成自动化反应。然而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这些固化的句型往往老套或者过于的书面化,由于缺乏具体的应用情境和练习,这些句子就变得模式化,如同我们在书本当中会出现这样的询问语:-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Yes,I’d like a cup of

black tea.然而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目的语国家的人则往往会这样表达:-A cup of tea?-Yes,black,please.由此可以看出真实的情景同书本模式是不尽相同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一味的只强调语法,更是要了解语言的真实应用情况。内容型教学法就提倡选材内容的真实性,选取的内容要真实可靠,然而当代的英语教学大多在母语国家而不是目的语国家中,那么如何才能保证选材的真实性呢?除了通过原版的英文报刊杂志的节选,文学作品的赏析,原版的英文电影,外教课等方式,可以让学生选取真实的情境会话通过录音和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上重现,因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语言系统,大家可以根据视频或音频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大量的真实语言情景的输入达到真实的口语会话能力。(2)语言能力与知识并重。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已经获得基本的英语功底,然而当我们运用英语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的时候,则会发现学生们言之无物,也就是相关知识领域中专业知识的匮乏。语言是我们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媒介,如果单纯把它视作一门专业来学习则缩小了它的范围,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循其本质,也就是内容型教学法所提倡的语言能力与内容并重,通过语言来获取新的知识,促进内容和语言系统的融合从而达到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在专业英语口语课堂上,学生大多掌握了基本英语词汇,那就可以运用第二外语来教授和设计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和渗透,如历史、人文、地理等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涉猎,呈现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法律案件陈述、外贸谈判、热点新闻辩论等即贴近生活又能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练习,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3)口语课选材要贴近学生兴趣和学习生活。内容型教学法是以语言为载体,合理的运用第二外语去获取新的知识和内容,是将语言系统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再只是强调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口语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在多方面的拓展,教材可以当做一个依托而不是权威过度的去依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阶段性特点来选取适当的学习内容,由于教材的编写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事热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做到紧贴教材但又不完全依赖教材,专业英语学习的灵活性较大,可以适当选择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流,学生只有建立对主题探讨的兴趣才能够更好的调整状态进入课堂,融入口语训练的模式中来,因此口语课堂的内容选择也十分重要。(4)根据内容来拓宽口语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注重第二外语的习得顺序,往往从最简单的时态到最难的时态按部就班的学习,然而在内容型教学法中则提倡做中学,即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模仿句子结构和词汇用法去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学习,而没有固定的学习顺序,内容才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依托学习的内容,通过模仿和不断的操练来获得真实的语料的不断丰富和整合,教学的策略也要根据内容来做调整,无难易之分,只要遇到就可以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虽然内容型教学法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从教学目的和内容型教学的相关原理出发,二者的结合是具有可行性的。

参 考 文 献

[1]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Crane Brinton.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2003

[3]丁言仁.第二外语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4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改革

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与支柱产业。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关键在人才。所以,培养和争夺一流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校、机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各大公司等重要的战略任务。

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最基本、首要的。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这种社会需求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挑战尤其明显。因为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际结果,都无法适应社会现状与发展的需求。怎样向社会输送合格、复合型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传统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复合型人才的。所以,只有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育出复合型人才。

一、贴近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财经院校学科应整合原有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是解决原有课程中理论脱离实际、条块分割的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对于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只具备财经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必须有相当的管理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财经院校为满足市场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了“培养第一线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电子商务与网络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改革方式是:

1.基础学习阶段。

基础学习阶段,学生除学习公共课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统计学基础、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项目管理、数据库、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强化公共课对于专业理论课和技能的直接支持,将公共课同相关专业课程具体内容进行适度整合,使学生在公共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够学而知其用,消除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促进各类课程的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打下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2.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巩固、运用、深化理论知识,并为上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多种实践。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增加实验报告章节。如《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项目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必须是1∶1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写出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系统设计方案。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内实验室内进行模拟实践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展产学合作,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必然造成就业的多元化,过去那种专业对口,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计划分配制度一去不复还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都要强。要达到这个目的,综合培养是关键。实验报告、项目报告是训练学生从事商务运作、工程科技的基本能力,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延伸,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则是综合培养的重要环节。应面向社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在优化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培养的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应是“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品牌意识,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同时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和当前的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这就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等课时,着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为例,我把《人事档案管理》、《学籍管理》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发给学生,让学生随着课程的进行逐步完成,这门课结束时,学生也基本完成题目。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和培养多学历、高层次、大批量人才的桥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等,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问题的求解思路与方法,能写出《商品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等需求报告,会对不同品牌的ADSL进行调试与安装,并写出ADSL安装的实验报告等。对学生大二、大三、大四上五个学期实验报告、需求报告等的写作和项目报告内容阐述的训练,可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毕业后也能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验内容的确定,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实验过程的多样性,并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网络实验中,教师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组成网络实验小组,选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带组员(同学)根据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实验的任务(①网络环境组建;②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的安装;③Windows 2000 Server 服务器配置;④SMTP 邮件服务器、FTP 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Telnet 远程管理配置等等)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遇到问题,组员与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询,直到问题解决。实验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任务、实验设备、实验步骤、难点解决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对每组的实验报告进行评析。学生通过对实验记录的整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事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并归纳方法能力。

4.开展产学合作,创“应用型”品牌。

可采用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开展产学合作,如在讲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时,我与电视台、图书馆、电脑公司联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编制《贵州电视台职称管理系统》、《电脑商品信息系统》、《贵州省图书馆督导系统》,给电脑公司的客户安装ADSL。我还带学生到贵阳南明乾坤泰丰汽车修厂、乌当野鸭中学、贵州电视台、贵州省图书馆观摩和参与网络的组建与调试。

5.考试方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方式,把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期末笔试形式,理论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综合题的分析,教师判分。实践考核学生课题实验完成情况,学生写出实验报告,用PPT进行答辩,由学生代表、学习委员、班长、教师五人小组判分。综合分:理论考试占50%,实践考试占30%,平时作业、考勤占20%。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深深体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财经院校教育的新路子,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彬让.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90-92.

[2]陈笑筑,陈笑容,杨永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66-67.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5

关键词:水上自救救助;高校;体育专业;中小学

一、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示范技能,能很好地适应中学体育教育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教授体育和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为广大的中、小学生和社会群体服务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最主要的最直接的传播者,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要求较高。

自救技能是指在突然发生的威胁到生命的意外情况下,采用正确的方法避免人身伤害的技能。水上自救技能就是指在水上活动或者突然落水时,在威胁到生命的意外情况下采用正确的水上自救方法避免人身伤害的技能。例如:在意外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坠水自救法。初学游泳者不慎坠(误)入深水处(水没过头顶)时,千万不可惊慌失措,要先屏住呼吸,迅速屈膝、下蹲,上体稍前倾,然后两脚用力平蹬水(池)底,即可蹿出水面。头出水后,立即睁眼呼救,同时深吸一口气。倘若再次下沉,可重复上述动作,以便得到救援。坠水者如知道方向且能辨别深浅,可向浅处游动或跳移,进行自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温州大学、台州学院、宁波大学、丽水学院等高校,温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游泳培训机构、游泳教练员等。

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长期以来各高校体育专业游泳课设置内容均以学习某种或几种泳姿为主。主要体现为:

1.教学内容过于固定化、程式化,以蛙泳为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校、社会有所偏离,缺乏针对性。(自救、救助的基本方法、技能)

3.教学内容不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除四种泳姿以外的实用性游泳方法,如潜泳、踩水等)

4.几所高校的游泳课程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救生教学内容,但所有学校都没有设置关于自救及救助的教学内容。

5.温州大学和宁波大学均为特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培训并考核的游泳社会指导员和水上救生员多达百人。通过考核取得从业资格的学生利用暑假在各游泳培训机构兼职做教练员或救生员,但培训内容并不包括针对中、小学生进行水上自救救助的教学。

6.参与调查的16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均毕业于普通高校或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学习过游泳。其中,有16名教师参加过救生员培训并取得了救生员证书,占调查总数的9.87%;有19名教师学习过水中自救及救助技能,占调查总数的11.7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游泳普及率还是很高的,但是获得救生员资格及掌握水上自救技能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就很低了,这说明具有这方面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

7.针对游泳培训班78名教练员的调查数据显示,62.8%的教练员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说明他们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各培训班在教练员的选择上也会优先考虑老教练。但是85.9%的教练员是兼职的,也就是说只在暑假期间做教练,在上岗前基本没有进行什么培训和技术交流,他们的教学方法一直是多年来沿袭下来的,没有及时更新。虽然很多教练员热爱此项工作,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扩展。

大部分教练员都认为有义务教授学生水上自救技能,但是没有一个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过水上自救的内容,也没有意识到要增加。在与部分教练员进行交流时了解到,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出事故是大家的主要目标。虽然对学生学习自救技能的必要性教练员都很认同,但领导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教练员也不会意识到要去增加。教练员是直接教授学生游泳技术的,在教学思想上不应过于保守,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突出游泳的实用性。

8.中、小学生学习游泳的途径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和在培训班学习。而根据调查,中、小学和社会游泳培训机构在游泳教学中均未设自救与救助的教学内容,因此,中、小学生缺乏学习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径。

四、结论与建议

溺水死亡一直占据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原因之首。据2004年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天有超过15人死于溺水,全年达5 700多人。溺死人群中超过一半为15岁以下的儿童。我国城市44%的儿童伤害死亡是由溺水造成的,农村的比例为58%。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对于溺水事故要做到“以防为主”,必须从发生事故的源头抓起,加强水上安全及水上自救技能的宣传,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水上安全意识,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因此,培养具有水上自救救助技能的体育教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

1.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缺乏学习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社会游泳培训机构都缺乏相应的师资。因此,培养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教学技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增加就业几率,更重要的是能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普及自救及救助技能,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和降低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

2.通过分析,高校现有的游泳课教学方式无法将游泳的实用性渗入到教学中,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就业中无法显现出自身的专业特长优势,因而教学内容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增设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对体育专业游泳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加水上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以理论为主,加强对自然水域及周边环境的了解,如海浪、潮汐、暗流等;介绍生活常识,如水库、河流的水很凉,进去游泳容易腿抽筋、心脏受刺激,表面很平静的水底可能有险情等。而求生和救生技能则以实践为主,主要教学生对于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包括自己溺水怎么求救,别人溺水怎么施救,心脏复苏术怎么做,人工呼吸怎么施展等,让即使不会游泳的学生也可以掌握自救和救助的本领。

(2)增加自救、救助技能教学内容提纲。学会和掌握了以上教学内容,能够使游泳课程的教学更好地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能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突出其教学能力,从而扩大受益人群,并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自身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昕.温州市中小学生水上自救技能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期刊网.

[2]李萍.日本人怎样教孩子自救.山东消防,1997(9).

[3]水中自救与救生.家庭科技,2005(7).

[4]方千华,梅雪雄.国外水上救生的发展与启示.体育科学研究,2005(3).

[5]魏四成.游泳救生工作浅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7.

[6]张宏梅.救生全民需要重视[J].游泳,1999.

[7]李红兵.浅谈国际国内救生活动现状与我国救生事业发展的对策,2000(3).

培养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教育

探索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育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满足新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大学毕业生,使其更好地参与经经济建设,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专业划分过细,设置过于专业化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划分过细结果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色很难体现,造成课程内容重复。一些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多年来,我国高校按照过多、过窄、过细的专业设置,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了统一的教材,造成基础课过窄、专业课过专、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的状况,这些都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落后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1.3 课堂教学时数多

学生自学时间少,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重点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任何时期的经济理论都是为现阶段的经济建设服务并指导现阶段的经济活动的,由于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致使很多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2.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

2.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认为把知识都记在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这种教育观念在高校里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在知识经济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传统知识就像电脑一样“贬值”很快,很难适应未来,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教育手段,尤其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2.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构建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为保证

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创新系统工程和复杂的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高校不能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如运用这些知识的创造能力,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应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人才创新适应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同时要注重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协调发展,并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2.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关键

发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造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改革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首先,应改变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

2.4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手段

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是全新的领域,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现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少课程仍采用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促使大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高校应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途径与创新的举措,才能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樊红云.数学分析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发明与革新,2005,(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