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建设范文1
1.1对象
贵阳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0家,其中医疗机构26家(三级9家,二级10家,一级7家),公共卫生机构8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6家);卫生管理机构6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
1.2调查方法
采用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网络辐射式”的研究方法。以贵阳全市为中心,按网络辐射式(东、南、西、北)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样本地区,再从样本地区中随机抽取不同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正式调查前认真进行预调查,并咨询相关部门领导及有关专家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机构基本情况(机构级别、信息部门设置),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人员比例、学历层次、编制情况、专业分布、职能分工、岗位性质、年龄分布),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设备、资金、安全措施,规章制度)及应用情况等。
1.3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录入结果经一致性检验和逻辑性核查,对有疑问的数据提取原问卷进行核实。采用相对数(构成比)对定性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基本情况
5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7200%的机构设置了专业的信息网络部门,5400%信息网络部门由专职领导分管;2800%机构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主要原因是人员不足,占5714%,其次是资金不足和领导不重视等问题,各占2143%。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的机构中4286%的机构不打算组建信息部门。
2.2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机构中从事信息网络工作人员207人,20~35岁年轻人占6522%,本科毕业占6377%,专业为计算机、信息类占5169%,以有编制人员为主,占4541%,主要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占5314%),见表2。5500%的机构人员不能满足现在工作的需要,3500%的机构人员基本满足现在工作需要,1000%的医疗机构人员完全满足现在工作需要。
2.3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
调查的机构中有6600%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卫生信息化建设所涵盖业务窄,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差;所有机构均有信息网络硬件设备,6600%的设备在全单位正常运行使用,600%的设备在全单位试运行,2800%的设备仅有部分功能得到利用或在部分科室使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5000%以自筹为主,政府投入占2800%,自筹加政府投入占2200%。大部分机构较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8600%的机构有数据安全及备份措施,6200%的机构设置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维护数据信息安全;有局域网建设的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贵阳市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处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一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向第二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的过渡;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与国内其它研究报道类似[1]。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问题。卫生信息化人才应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不能系统、规模地培养上述复合型人才。国内有研究报道,我国医学信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不集中、与需求仍存在差距[3]。贵阳市医疗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以年轻的拥有本科学历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人员为主,但5500%的机构仍反映现有人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需要,其原因可能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而现有人员中大部分专业人员仅能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非专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又相对较高,在工作中难以处理专业性问题;因此,对同时具有医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卫生信息管理类人才紧缺。
资金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管理缺陷等问题。卫生部提出,各单位应按总收入的1%~3%的比例投入到信息化建设[4]。以医院为代表的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基层机构建设水平相对较差。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安排取决于医院本身,所以以三级医院自筹为主的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政府资金投入支持的重心是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类机构,但是此3类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却较差,部分机构无专业管理部门和领导,且不打算组建信息网络部门,可能与资金投入不连续、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人才引进跟不上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机构领导缺乏长远规划,并且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认识不深,缺乏大局观念等因素有关。
信息安全及资源共享问题。大部分机构都比较重视信息安全建设,可能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业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较强有关。但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较差;有局域网建设的机构以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的大型三级医疗机构目前仍在使用之前自行购买或开发的系统,各机构间系统不兼容、信息无法共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也存在不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
医疗卫生建设范文2
一、着力创新,促进班组建设科学化。班组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传统性基础工作。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要在继承传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应用到班组建设工作中,赋予班组建设以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促进其步入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第一,建立多维立体化的组织领导体制。我们要统一认识、通力协作,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共同为加强班组建设做扎实的工作,将班组建设作为企业抓基础、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工作来抓,对班组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夯实班组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支持班组长(护士长)行使具体指挥权,切实抓好班组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会组织紧紧围绕医疗服务和晋级中心工作,对职工进行白衣天使优良传统教育,加强工会小组建设,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劳动保护、劳动竞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开展精心服务与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主人翁的前卫作用。
第二,制订管理办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制订单位班组建设管理办法或制度,在执行中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班组建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在班组长选拔任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上进行创新。班组长、工会小组长分别处于行政和工会两个组织体系中“兵头将尾”的地位,是整个班组的核心和主心骨,他们既是班组职工的领头人,又是“生产”一线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思想作风是否正派,工作能力大小,技术业务水平优劣,民主意识强弱,是否讲正气,群众威信高低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全体班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影响着班风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影响着班组甚至单位的所有计划指标的完成和经济效益好坏。因此,班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严格按照标准选配好班组的二长,实行全员平等竟聘的办法,把班组成员中责任心强、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组织协调、能团结带领人的同志选拔为班长;按民主选举的程序,把班组成员中思想先进、作风民主、讲正气、办事公正、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深受群众信赖的同志选为工会组长;同时,选配好值班巡查员、技术指导(培训)员、资料(信息)管理员、生活福利员、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等,健全、完善班组成员的岗位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在班组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基础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激发班组长和班员的工作热情。实行班组长年度测评和班组成员年度互评制度,体现优胜劣汰和奖勤罚懒。经班员对班组长的年度工作测评,其职工信任率低、工作业绩差的就调整岗位;经班组成员间的年度工作互评,其工作业绩突出的同志受奖,其工作消极、业绩差的同志受罚。第三,医院、科室、班组都要提高对班组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级领导要把加强班组建设工作与提高本科室综合管理水平相结合,与创建一流医院相结合,作为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把班组建设与不定期检查、指导、年度考核工作相结合,加大对班组各项工作的考核力度。防止班组建设工作停滞不前,防止“达标班组”管理滑坡,防止未达标班组管理松懈及规范性差等情况出现。通过班组和科室的阶段性自查评比、“达标班组”五项工作业绩的年度复查考核、未达标班组的年度工作考核、同工种竞赛评比、召开班组长工作研讨会、科室班组建设工作的年度总结分析等形式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工作,推动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二、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医院员工素质
医院千条线,班组一针穿。医院的计划、临床、服务、水准等要素的科学结合等,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和班组职工的活动上。班组生产作业活动的质量和员工队伍的素质往往是医院整体活动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加强班组建设,就必须把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第一,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高。班组长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采取各种方式对班组长进行培训,如:脱产学习、鼓励自学、网络教育、函授辅导等,使班组长较为完整地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医疗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现代管理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等,并把培训同考核、任免、使用、评比、奖励、晋级有机结合起来,为医院培育出高品质、强素质的班组长队伍,以利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推动班组建设向高标准发展。第二,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建设,保证班组有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班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医院服务与效益中心和安全发展命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强对班组长的管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着力提高班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三,加强技术业务、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水平。把岗位练兵、技术竞赛、技术比武、技术问答、考问讲解等作为班组培训活动的主要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业务、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等素质;让有技术专长、责任心强的导师与青年医务人员结对子,签订师徒合同,开展“名师出高徒”活动,使青年人早日成为班组的骨干;在班组间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激发班员学业务、学技术、学管理、学行为规范的热情,在班组形成好学上进的风尚;在不同类型班组中树立标杆班组,发挥先进典型、榜样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使医疗班组建设水平呈梯次上升的格局。第四,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确保医院医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班组既是医疗服务的第一道防线,又是管理的基础组织,也是医院完成各项目标的主要承担者和直接实现者。因此,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加强班组安全建设;班组要始终坚持“技术第一、服务至上、和谐发展”的方针不动摇,健全医务服务责任制,明确安全技术管理职责,开展服务互保活动,不断增强班员的安全责任心和处理不安全事件的能力。在医务实践中重点是做好班务管理,明确分工,交代安全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班内小结工作进展和检查安全、技术、质量、工作完成情况等,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人人保安全的医务安全保证体系,真正把安全措施、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位班员,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杜绝习惯性违章,树立全员安全观念,有效保证、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增长。
三、重抓落实,全面夯实企业管理基础。
班组既是企事业的基础组织,又是企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的组织基础。企事业将班组建设与生产、经营、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班组,增强其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能力,激活企事业的“细胞”。一是鼓励班组开展效益创佳、服务创优、成本降低、事故零记录等活动,保证各项经营目标如期实现。二是督促班组围绕一服务工作按上级职能部门的统一要求,建立健全专业管理的有关台帐、记录、图表、图纸及与本班组业务流程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并确保各种原始资料的完整性。配备微机的班组应实现基础资料的计算机管理。这样做,一方面为医院经营和管理积累齐全可靠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班组的基础管理水平,也有效地强化了班组的基础管理。三是抓好班组团结、协调工作。班组之间的协作、班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谐是企业发展、稳定的基础。因此,班组要在各项考核制度日臻完善、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管理作用,定期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使企务公开向班务公开延伸,让班组成为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前沿阵地;班组长和工会小组长融思想政治工作于日常工作之中,关心、爱护班员,坚持以身作则,善于以情感人,充分调动班员的积极性,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激发班员勤奋工作的热情,增强班员的团队意识;鼓励班员积极向上,不断为医院培育出高品质、强竞争力的医务人员。四是制定班组精神激励人。班组从实际的奋斗目标出发,组织班组成员研究制定出独具特色的班组精神,以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班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齐心协力实现服务、文明、效益目标。如“班组一条线,紧紧抱成团”、“班组虽小,地位重要”等等,增强每个班员的奋斗意识,增强班员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员工“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也为实行新时期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奠定了基础。五是创建职工小家,组织创建文明科室,保持良好的班容班貌,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班组作风,树立良好的班组形象,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医疗卫生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原卫勤保障卫生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部队卫生建设中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驻高原地区部队,由于自然生活环境恶劣,官兵患慢性高原性疾病的数量逐年增加,加之交通不变,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部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部队医疗卫生事业要想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当前部队卫生建设存在的人才、设备、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为官兵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
1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干部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11111专业干部缺编的主要原因(1)部队院校培训数额与部队的实际不相适应,院校培训数量及接收的地方大学生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实际需要。(2)医疗卫生干部职称编制不合理,晋职难度大。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致使部分人员不安心工作,难以拴心留人。
11112基层卫生干部业务素质偏低(1)卫生干部学历低,据调查,某部大专以下人员占35%。(2)年龄结构断层、缺乏学科带头人才。从而影响了卫生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收治任务的完成。(3)专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
11113激励机制不健全(1)卫生技术干部晋升慢,如卫生干部晋级9级以下规定为每3a晋升1级,9级以上4~5a晋升1级,而行政干部可以提前晋升,同样条件,从排职到营职卫生干部要多干3~4a的时间。有的基层卫生干部在部队工作10a、20a都解决不了中级职称问题,使得有些卫生干部感到无盼头,工作劲头不足。(2)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间协调不够。特别是在卫生干部调进调出方面随意性较大,有些该保留的人才没有留住。(3)专业技术干部职称晋升难度大,改行较多。由于基层卫生队只编制一个中级职称,一旦有人占编,其他人就无法晋升,难以调动广大卫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12医疗设施陈旧,技术性能差
11211设备老化部队现行使用医疗设备大部分属80年代前配备,绝大部分已经超年限、超负荷使用。这几年,虽然上级补充配备了一些医疗设备,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设施难以配套,很难适应高原部队实际需要。
11212利用率低(1)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医疗设备大部分属于精密仪器,它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但由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编,造成部分医疗设备闲置浪费。(2)基层卫生单位大多驻地偏僻,病人较少,地方伤员收治受到限制,部分设备难以真正发挥作用。(3)服务意识差。该做的检查不做,本级能检查的项目推到上级医疗单位检查,致使部分医疗设备长期闲置,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11213重用轻管只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定期保养、维修,有的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致使( )部队医疗设备使用寿命明显缩短。
113经费开支缺口较大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队官兵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由于药品和卫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卫生事业经费多年不提,使得供需矛盾日渐突出。1999年部队卫生事业费的调整,虽使基层卫生经费有所补充,但由于受保障任务、工作性质及驻地环境的影响,仅靠标准经费难以满足高原官兵的医疗需求,加之近几年部队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基层医院又无此专科,只有送地方专科医院诊治,仅此一项部队每年约需7~8万元开支,而且这种开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高原干部、战士患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造成经费开支大,如同样是“上感”,高原一般需10~15d,而内地却只需5~7d,这无形中就多支出了药费。
__基础设施薄弱
__11医疗用房数量不足、质量差,整治维修难以保障
目前,有的卫生队仍居住在70年代初建造的破旧平房里,由于没有专项营房治理经费,基层单位又拿不出钱,因而造成房屋年久失修,门窗破旧,墙皮脱落,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__12保障设施不完善(1)驻高原部队,由于受所在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限时供水供电,致使部分医疗单位因水电原因不能完成本级收治范围,甚至有的病人因水电原因得不到有效救治。(2)卫生救护车更新周期长,个别单位还没有救护车。
2加强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对策
从高原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的现状来看,认真抓好支队(团)卫生队标准化建设,做到保障有力,已迫在眉睫。针对高原医疗卫生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211转变观念,下大力抓好人才培养基层卫生工作是部队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力保证。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科学性,努力造就好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阶梯,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是搞好高原部队卫生建设的关键。
(1)要适当增加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数量,保证专业人员分配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尽快扭转基层缺编的现状。部队医学院校及干部部门应对部队卫生干部的现状和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依据部队需要培养数量、引进专业人员,同时在学员分配上,干部部门、卫生部门应共同提出各单位申请计划,直接到位,避免再次转行、调走等。(2)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计划性,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联系,通力协调,卫生技术干部调动、改行,必须从严控制,确保卫生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3)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卫生干部安心高原,无私奉献,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4)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业务干部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解除卫生干部的后顾之忧,在晋级晋职、评定职称等方面应建立激励机制,立足高原实际,不搞“ 一刀切”,对业务精、政绩突出者可给予政策优惠,提前晋升,以调动卫生干部的积极性。(5)加强岗位在职培训,提高卫勤管理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卫勤干部。
212加大设备管理,提高卫勤保障效能
21211加大对高原部队卫生设备的倾斜力度高原部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工作任务特殊,难以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工作,也就没有购置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只有依靠上级配发,因此在设备的投入上上级机关应给予倾斜。同时,各级卫勤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管理。把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广泛开展爱护卫生设备的教育,树立管好用好设备的思想,充分认识医疗设备在保障官兵身体健康,提高和巩固部队战斗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全体卫生人员管好用好医疗卫生设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1212要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养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各级要重视装备管理,认真执行医疗设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一是学习医疗设备有关基础理论,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二是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熟悉各种医疗设备结构、性能、用途、操作技术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努力提高各类人员的岗位称职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益。三是加大设备维修、保养和管理力度。对中大型设备实施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不断健全仪器设备档案,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1213增加装备维修经费对于医疗卫生设备,厂家一般在保修期内负责,超期后大部分设备厂家已不再生产,造成维修零配件器材短缺,部分仪器设备难以开展工作。
为解决大型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修经费不足,上级有关部门应适当给高原部队卫生单位一些必要的倾斜,使有限的医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同时,高原基层卫生单位要积极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优势,拓展业务,扩大收治范围,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添置部分急需的短缺医疗仪器,使官兵就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13突出重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1)要认清形势,立足现实。要教育各级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当前部队医疗工作的实际,明确官兵的经费只能是低标准的“皇粮”,合理用药、及时诊治,依靠科学的管理,不断完善制度的落实,在现有设备、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创出一流的经济效益。
(2)挖掘潜力,提高自补能力。要在确保完成部队卫生防病和其它各项服务保障任务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从小而灵、小而专的技术项目入手,大力开展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项目,积极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以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3)利用现有医院划区成立精神病专科,减少外诊经费的开支。(4)给高原部队必要优惠政策。如高原特殊医疗补助,每年50~70万元。
214狠抓基础设施,提高就医条件足够的医疗用房是保证医疗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解决好高原部队卫生队医疗用房问题。(1)高原部队卫生队的医疗用房应纳入部队营房综合计划。象总部为高原部队实施了一期、二期、三期“解困工程”,那样对基层卫生队住房和医疗用房进行改造。(2)各级领导应重视和支持医疗工作,对应用面积不够的医疗用房在本单位调整解决,以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3)要加大对医疗用房的治理力度,采用每年解决一两个问题的办法进行整治,逐步改善基层的医疗用房条件。
医疗卫生建设范文4
记 者:《规划纲要》从哪些方面对医疗卫生资源作出了重大布局?
孙志刚:《规划纲要》是对未来五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全面规划,涉及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总体要求是“坚持立足国情、紧扣深化改革、着眼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基本思路是“在宏观调控下,适度有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在调整结构、系统整合、促进均衡”;重点任务是解决“办什么、办在哪、办多少、办多大”等重大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提出了全国2020年卫生资源总量标准。床位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资源要素,是国际上衡量国家间卫生资源和服务能力的主要通用指标,也是制定规划的最大难点。我们组织力量进行了集中攻关,综合考虑人口总量、老龄化、城镇化等因素,结合全国床位数的历史变化趋势,同时,借鉴了29个OECD国家人均GDP与我国2020年水平相当时的千人口床位数,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6张的发展目标。这是我国首次对医疗机构发展床位规模提出了量化指标。
二是全面布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划纲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首次明确了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数量和规模,即: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室,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原则上设1个县办综合性医院和1个中医类医院。地市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万-200万人设置1-2个地市办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下同),服务半径一般为50公里左右。地广人稀的地区人口规模可以适当放宽。省级区域划分片区,依据常住人口数,每1000万人规划设置1-2个省办综合性医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探索建立跨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提升能级、辐射带动的原则,在全国规划布局设置若干部门办医院。
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新一轮医改启动后,国务院两次专门下发鼓励社会办医文件,但社会一直反映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医疗卫生事业领域。这次制定《规划纲要》,从床位标准、设备购置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对社会办医给予支持,明确了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同时,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等。这些硬性要求,突破了各种障碍,是送给民营资本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将会有力地推动社会办医的快速发展。
四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避免了重“物”不重“人”,对人才配备、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作出了要求,提出了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配备标准,明确了人才培养培训的目标和方向。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地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这些部署,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内涵发展的状况。
记 者:《规划纲要》有何创新亮点?
孙志刚: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努力编制一个反映各方面意见,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亮点:
一是远近结合,注重长远。规划立足当前,紧扣当前改革需要,着力解决深化医改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改革尽快取得成效,使人民群众尽快得到实惠。同时着眼长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瞄准人民群众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健康需求,统筹谋划。比如,党的十后,加快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适应这一新变化,规划创新性地提出探索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老龄化发展趋势和适应人口计生政策调整的需要,规划对养老康复以及妇儿等专科医院建设作出了长远布局。
二是面向全行业,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协调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打破行业壁垒、部门利益、行政区划和专业局限,对卫生、教育、军队、企业、社会、民营等兴办的医疗资源进行统筹布局,体现了国家的规划、人民的规划。同时,从防治结合、上下联动、中西医并重、多元发展、医养结合等五个方面,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分工协作提出了要求,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突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卫生事业结构性改革。《规划纲要》既提出事业发展的目标,着力发展增量,解决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问题,更注重在存量调整上下功夫,以结构性改革提升整体资源的运行效率。比如基层是薄弱环节,规划要求优先加强县办医院服务能力,支持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对公立医院资源过剩地区,要求将部分资源转为康复、老年护理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保有压,促进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四是加强指导,强化规划纲要的约束性。《规划纲要》最大的特色是提出了许多量化指标,增强了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过去,不少地方制定了区域卫生规划,但都是挂在墙上,停留在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地。这次强化了医院床护比约束,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达到或超过1500张床的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同时,还要求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国家对各省份资源配置标准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等特殊地区规划的论证机制。这些措施确保了规划有部署、易监管、可考核、能问责。
记 者:《规划纲要》的实施会取得怎样的预期效果?
孙志刚:《规划纲要》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后能够为深化医改增添新动力,对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是更好地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有些是公益性的,有些是非公益性,但面向全体居民的公共医疗卫生是公益性的,是由政府承担责任的。《规划纲要》明确了公立医院的规模、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从一定意义上区分了公益和非公益、基本和非基本的属性。这样可以引导和促进各级政府履职尽责,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二是更有力地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规划从财政投入、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培养以及分级诊疗等方面都要求对基层加大倾斜,促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规划实施后,可以使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软、硬件都得到明显改善。
医疗卫生建设范文5
一、基本现状
(一)人员基本情况。××县卫生局有下属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4个(包括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人(乡镇卫生院281人),其中党员 247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人;主治医师职称143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人。县卫生局机关现有在编职工13人。
(二)人才需求情况。缺乏公共卫生、临床医学骨干,临床医学中普遍缺乏内科、妇科、外科、儿科医师,部分单位缺乏护士、检验师、影像师、中西药师、麻醉师等。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结构、分布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退休人员比例太高(部分单位已超过50%);在职卫生技术人员45岁以上比例偏高,35岁以下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较低,部分医疗机构仅占10%左右;卫生系统大部分机构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素质结构不合理:包括科班人才缺乏,所调查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通过系统学习、正规院校毕业的人才缺乏,有相当部分是吸纳以前本地乡村医生或本单位职工子女,其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中坚技术骨干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41.37%,而初级甚至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58.63%;高学历人才缺乏,本科生才占11.4%,且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学历。而那些中专及中专以下的人员,占53.03%,甚至有无学历人员49人(部队转业、职工家属、后勤),他们大多为90年代引进,知识结构老化,又缺乏进取精神;
3、专业结构不合理:两站普遍缺乏公卫医师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两院及乡镇卫生院突出表现为缺乏临床、影像医师及护士。
(二)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期内难以出效益、出政绩,以至过去一些基层单位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更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诸如:部分单位虽然每年选送了一部分人员进修,但因系统性、针对性不强,进修回来后开展不了工作;人员的内部培训学习也因缺乏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而效果不明显。
(三)政府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本质是公益性事业,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拨经费尚不能保证现有人员的工资和机构运行的需要,更谈不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四)人才引进环境不优越。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实施自主择业后,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引进,即使进来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仅仅把医院当成了他们在取得“资格证”前的一个实习基地,或者说迈向一个更高平台的跳板。
(五)人才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措施,分配机制上,仍停留在平均主义――做好做坏一个样;职称方面,论资排辈、按部就班、重资质轻能力和业绩。
(六)人才分流导致储备不足。人才分流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名老医师退休;二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部分年轻的优秀人才被其它部门挖走;三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性强的行业,部分具有闯劲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创业,而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才不足。
三、思考与对策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针对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层等问题,经过3~5年,完成现有人员的调整,通过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外引优秀人才努力,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具体模式可采取“外培内训”的方式,一方面选派职业道德优秀、技术素质良好的人员参加医科大学举办学习培训班或送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争取上级对口单位的技术指导(如来院讲学,坐诊,指导业务开展等)。另一方面,以医学会为龙头,各医疗机构为载体,定期自行组织业务学习,制定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全面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制定可行性政策(即适当报销部分学费及特许安排学习时间)鼓励卫生技人才加强在职学历教育,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学历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以逐步提高医疗卫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引进工作如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协调人事、编办、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解决优秀人才引进所涉及到的编制、待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每年可以考虑打破编制、身分的束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急需专业骨干,充实到县直两院工作。二是要逐年分批引进一批大专以上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我卫生系统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确保优秀毕业生愿意到我县工作,对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毕业生,解决编制问题,工资待遇从优;三是从民营医疗机构、企属医疗卫生机构,甚至村卫生室引进具有资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乡镇卫生院队伍。
(三)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人才的流动往往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采取措施改善现有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倾注个人情感、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使其感到优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恋,避免本区现有优秀卫生人才的外流。倾注情感,返聘离退休人才,对于那些确有专长和较高资质且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下或者聘请进来继续工作。另外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卫生一线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在坚持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下适当给予倾斜,以稳定乡镇卫生院队伍。
(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整体效能。既要努力扩大卫生人才的拥有量,也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和聘用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做到评聘分开。以工作能力、业绩及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使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易岗易薪,薪随岗走。同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做好落聘人员的培训、转岗等后续社会保障工作。在两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之间打破编制、身分的限制实施“横向交流,竞聘上岗”加大人才内部交流使用力度。
医疗卫生建设范文6
一、社区卫生服务是新世纪卫生改革的重要工程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老年、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很大,有利于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有利于解决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卫生问题;有利于强化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预防保健工作。
二、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质量,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1.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社区保健人才
21世纪护理发展的趋势:社区医护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保健人员将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将成为医生及其他健康人员的合作者。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是社区保健的重要任务。
自1997年卫生部颁发了三年制社区保健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以来,全国各地卫校纷纷支持护理改革,对社区保健教学加大投资,推广实施“目标教学”和“整体化护理”,重点放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卫生保健等课程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但是我国中等护理专业仍然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等社区保健专业培养的不仅是医院服务人员,还有社区保健人员、家庭保健人员等。如何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改革社区保健专业课程体系,从教学计划入手。因为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蓝本”,其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路,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特色,三年制社区保健专业才能办出色。
重视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教材要体现医疗卫生、医药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成果。以医疗卫生的要求与标准进行取舍,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一线医护人员编写教材,因为一线的医护人员最了解岗位要求与新技术的使用情况。再有,根据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资格考试特点与岗位要求自编讲义,进行教学改革。摸索案例教学与学生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医疗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
2.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许多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开办护理专业大专自学考试辅导班,为广大中专生自学成才创造条件。有些中专卫校与电大联合办学,开办社区保健大专班,培养成人中等专业护理人才来填补卫生护理人员缺少的情况,在短期内补充人员的不足。以上两种尝试均可以改变我国护理人才水平低的现状。
3.培养“全科型”医士类学生,为社区卫生工作服务
(1)发展中等全科医学教育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今后的出路和机遇。我国中专技校的医士专业已逐渐减少招生,因为毕业生很难分配。虽然医士水平难于适应越来越高的卫生服务需要,但从国情和省情出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医学专业的中等医学教育仍是处于一个办学层次。当前需要解决的是医士专业的定位问题,其中有不少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农村基层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因此,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仍以农村为重点,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卫技人才是今后医学专业中等职业卫生教育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全球性战略目标,居民80%以上的健康问题应该在社区服务中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是新世纪的卫生改革工程。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的推广,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的卫技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卫生成人中专学校应抓住机遇,发展全科医学,培养中等全科医生。
根据卫生部的规划:到2000年,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卫生院的医师级卫生技术人员,应以专科毕业生为主,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中专毕业生。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目前的全科医学教育应立足于以大专为主的培养层次,兼顾中专,逐渐发展本科教育,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模式。
(2)利用卫生成人中专教学资源,进行多层次办学。成人中专卫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可以在师资水平高、教学设备完善、教学水平优良的卫校进行多层次中等全科教学工作。
第一,中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目前,成人中专卫校可根据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将社区医学专业改为社区全科专业。开办中专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为今后开办全科医学高职班积累经验。
第二,大专层次的高职全科教育。师资力量雄厚的成人中专卫校曾经有办成人大专班的经验,可开办高职全科医学班,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学习3~5年达到社区全职医生水平。
第三,成人全科医学教育。在有条件的卫校可开设大专、中专层次的成人全科医学教育学历班或培训班,把具有中专或相当于中专水平的在职医生纳入培养全科医学的轨道。设立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函授班、成人大专学历班、全科医学专业证书班,将专科为背景、以疾病为中心的基层医生转变为全科为背景、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科医生,转变观念,树立全科意识,掌握全科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三、开展岗位培训和卫生讲座,提高全民自我保健能力
1.加强卫技人员的培养,改善农村卫生服务的现状
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贫困地区农民疾病仍以传染病为主,发达地区农民疾病构成已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农村卫技人员素质较低,大专以上卫技人员比重只占8.4%,中专占38.95%,无正规学历者占52.65%。低层次的卫技人员越来越不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
政府应加大预防保健的投入,通过乡村卫生一体化,转变乡村卫生室服务模式由被动诊治疾病为主转变为主动预防和控制疾病为主的新型服务模式。在此同时,更新卫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通过函授、面授等方式加强对在职无学历人员的中专学历教育。开办预防医学短期学习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卫技人员中"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等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办《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短期学习班,从整体上提高卫技人员的整体观念,提高农村人口的卫生意识。
2.加强护士的岗位培训,突出社区护理
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后,护理由临床护士转为社区护理。社区护理集预防医学和护理学为一体,以促进社区人群健康为宗旨。社区护理体现了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应区分出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明确社区护理的特点。因此,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可以配合医院开办整体化护理学习班、卫生保健学习班,突出社区护理、社区保健,彻底转变护理人员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
3.积极开展老年健康教育
我国逐渐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的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在社区健康教育不完善的条件下,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要开展“老年保健讲座”“老年心理学讲座”保健的方法,减少老年病的发生,向WHO提出的“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