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体系建设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1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

铁路企业的薪酬体系想要变革,首先就要改变薪酬管理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企业第一资本的理念,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要设法满足职工的要求;积极主动的提高改善职工利益;在创造中激发职工的高层次需求。因此。铁路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总原则,把薪酬激励作为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将薪酬体系的构建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起以人为本、适合铁路企业发展需求的薪酬管理体系。

二、明确思路。增强薪酬体系建设的战略性

针对当前铁路实行的岗位职务工资制的实际,薪酬体系的设计要注重把薪酬激励作为成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杠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三、把握原则。加强薪酬体系建设的针对性

铁路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薪酬管理原则,做到公平、适度、平衡、刺激等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励职工。

四、统筹管理,确保薪酬总量控制到位

一是要做好薪酬预算。根据单位自身的薪酬支付能力和各层次、各岗位职工对获得薪酬的期望值,预测年度内职工的薪酬目标。通过薪酬制度、奖励方案等措施,对薪酬支付进行调控,合理控制各层次职工的收入差距。二是要增加薪酬支付的透明度。薪酬管理所强调的薪酬制度必须公平,而职工对薪酬制度感到公平有赖于管理人员将正确的薪酬信息传达给职工,这样职工有机会参与及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消除职工之间,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嫉妒和猜疑。三是要掌握薪酬支付艺术。在薪酬控制过程中,要把握适当的奖励时机和方式、方法,这是维持职工工作热情的关键;在奖励方案的制订上要吸引职工的参与,积极采纳职工提交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让方案民主氛围下在取得绝大多数职工的信任和支持;在方案实施前,要采取有效形式。向职工进行解释和说明,避免职工因理解偏差而产生不满情绪。

五、梯次划档,保持薪酬水平的适度弹性

铁路企业应该对各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职位的类型或层级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薪酬等级和薪酬水平,使职工收入水平向岗位价值、人员素质、工作贡献方向倾斜。形成合理的差距。一是做好岗位评估工作。对所设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岗位的任务和责任、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岗位的工作环境和风险,该岗位在整体工作中的相对贡献等,并将评估的结果应作为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在进行岗位评估时,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岗位评估是对本单位每个“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而不是针对实际从事这些岗位的职工,要将对岗位评估和对人的评估区分开来。岗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越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深,工作难度越大,复杂程度越高,工作环境越恶劣,得到的薪酬就应越高。二是做好职工的技能评估工作。一般来说职工的技能越强,其劳动效率越高,可采取一年或半年组织业务技能考试的方式,评定出每名职工的技能等级或系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薪酬分配的重要考虑因素。三是合理设计内部分配的模式。建立以岗位差别和技能差别参与分配的内部分配机制,通过对岗位和个人技能的评估,确定岗位系数和个人技能系数,依据参与内部分配的工资总额,核实分配单价进行分配。

六、绩效挂钩。确保薪酬分配的科学公正

一是要明确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业绩考核和态度考核。业绩考核就是对行为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主要包括安全、质量、数量、效益。态度考核主要考核职工是否有热情、有干劲,是否忠于职守,是否服从命令等,主要解决职工不愿出工或出工不出力的问题。二是要正确处理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的关系。绩效考核结果应作为奖金分配的依据。一般来说在奖金分配中60%依据业绩考核,40%依据态度考核。工业心理学增量研究表明,事先的行为诱导要比事后的惩罚来的有效;正向激励要比负向扣罚来有有效,把职工的视线引向努力做好工作要比把职工的视线引向避免少扣少罚来的有效。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实施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比例进行适应调整。三是要抓好绩效管理的落实。通过量化失职失责和尽职尽责行为,评价工作绩效并兑现奖惩,实现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的目的。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和谐社会;会计诚信体系;信用体系;信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179-03

[作者简介]王有志,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山东济南250014)

所谓会计诚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态度诚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遵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会计诚信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如何重建会计行业诚信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

1.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举措,其中的本质要求就有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达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会计业作为诚信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不断致力于会计诚信建设,但是,会计诚信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会计诚信就是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应该说,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行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3.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现。和谐社会的六个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会计的和谐包括会计制度的和谐,即秩序和法制的统一;会计目标的和谐,即理想和多元的统一;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的和谐,即公平和诚信的统一,合作和宽容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因此,会计诚信的体系是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它只有融入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会计诚信体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问题。但是,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是一个有效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从而也成为会计诚信不和谐的前提。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根本原因

(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形同虚设。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当前各类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占非流通股的比例来看,国家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比重超过了2/3,其中A股市场上的国家股也占有较大比重,占A股总数的比例为43.4%。这样的股权结构使得中小投资者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去,从很大程度上讲,股东大会已经形同虚设。

(2)上市公司尤其是关联交易被大股东操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控股母公司“一股独大”,因此可任意左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根据2005年来自《证券日报》的统计,抽调48家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共发生关联交易笔数361笔,关联交易总金额325.88亿元,涉及关联方395个,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61.43%,股权集中度相当高,“一股独大”成为操纵关联方交易从而造成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3)监管力度不强。首先,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往往既负责信息提供,又充当内部审计,缺乏监督。2004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公告可谓触目惊心:科研系统2个部门和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6.69亿元,另外还有13个单位把3.27亿元的科研经费违规出借、对外投资甚至投入股市,内控形同虚设;其次,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无法担当起独立监督的职责;第三,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企业来说,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尺度不一,使得监管不足。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违规审计虽然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得挺而走险的注册会计师仍然不断增多。2001年,有关部门共抽查了16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事务所出具了严重失真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账达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2.会计自身特点及缺陷是基本条件

(1)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来操纵利润。

(2)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宽泛的选择范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企业可在允许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3)会计工作需要凭会计人员主观判断来进行。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如果会计人员出于特定目的,不能排除利益干扰而有意识地采用某种方法,就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4)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这就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5)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他们的工作行为都是处在经营者控制之下,独立地位缺失,由于经营者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

3.利益驱使是巨大动力。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国家、其他小股东、债权人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粉饰财务报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为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做假账;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作”,以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4.处罚不力是重要障碍。《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也有相关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但威慑力不足。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从而易导致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三、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股东到位。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同时,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2)强化董事会功能。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3)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而缺乏监督之权,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2.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财政部门要认真完成新《会计法》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应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复检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

3.健全会计法规。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然,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对于利用职权强迫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惩治。

4.规范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要求适当增加会计的附注说明,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5.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会计信息失信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对其处罚力度不够,,与失信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成本过低。因此,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对企业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的,必须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对于会计人员对违法违纪活动知情不举或者串通舞弊的,除追究法律责任外,要按规定取消其会计从业资格。另外,还要加强对敢于坚持秉公办事,勇于揭发检举的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2006年7月31日,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案由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540多万元,包括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其他8名被告,被法院判决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处罚力度的加大无疑是对注册会计师造假处罚的一个开始,也必将是维护法律尊严、净化会计信息市场的一个良好开端。

6.实施诚信工程

(1)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强化会计诚信教育,首先要在会计业树立诚信的“至上原则”,借助一年一度的会计继续教育,配合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教育的学习、培训,树立正确道德观、价值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就曾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因此,我们要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2)加大诚信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净化社会从业环境,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既要从正面教育会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诚信环境,又要从反面加以宣传报道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以表警示和教育。

(3)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所以,社会的诚信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方向盘。有了诚信政府,才有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大力抓好自身信用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政府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为突破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提高会计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4)建立会计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其公信证明的可信程度。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的出现就暴露出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未尽职守、串通舞弊的现象,存在严重的信用问题,是我们会计行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在我国,诚信档案建设还刚刚起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诚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以进一步推进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诚信建设,强化行业诚信监督和管理。而且从实践来看,早在2002年起,上海、深圳、浙江等城市的上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就已开始建立起会计信用档案。会计信用档案一般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和注册会计师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档案主要是:事务所基本情况;主要合伙人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文档等方面提供的虚假材料;民事诉讼败诉;年检未通过;纳税情况;协会认为其他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信用的情形。注册会计师的信用档案主要是:注册会计师个人基本情况;商业信用记录;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申报情况;社会工作及社会捐助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考核中提供的虚假材料;官司败诉;挂名兼职等不诚实行为;年检未通过;协会认为其他对注册会计师信用有影响的情形。应该说,建立会计行业诚信档案制度,将为深化会计行业诚信建设工作、提高会计行业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红霞.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C].“和谐社会和文明山东”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2]张连起.构建和谐会计[J].理财世界,2005,(3).

[3]陈晓明.会计人的冲突与和谐[J].财务与会计,2001,(2).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3

一、主要工作内容

农村社会稳定情况信息网络体系是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处置重大安全事故和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全面和准确掌握农村社会动态,以利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

1、收集、了解涉及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诸多因素的发生发展状况,重点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农村社情民意,农民思想动态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带苗头性的问题。

2、及时报送在农村发生的紧急突发性案(事)件,包括集体上访、非法集会、宗族械斗、纠纷械斗、冲击乡镇政府或虽涉及人数少但影响极坏的其他突发性事件和恶性案(事)件,以及涉及面超过一个乡镇范围以上的风灾、雪灾、水灾、旱灾、地质灾害、严重疫情等。

3、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处置重大安全事故和工作领导小组反映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确保体系工作落到实处。区委农工部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指定1—2名同志具体承担工作,并配备专用电话,传真机和电脑等专用通讯设备。各乡镇(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网络体系建设,确保元月20日前体系所需人员、设备、经费全部到位,保证全区农村社会稳定情况信息网络体系在春节前全部正常运转。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前全世界发展的重点技术,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向信息化转型的进程, 一个专门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学科——“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就应运而生。 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化、 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管理之中。 数字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化运营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 因此社会对具有背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概况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美国 60 年代,其目标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从那时起,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服务。我国从 1978 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办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始,该专业在我国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1998年国家教育部本着“淡化专业、强化素质”的原则进行了专业调整和合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简称《专业目录》),将经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 5 个专业合并,统称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优化课程比例结构。由于本专业涉及到以下三大学科:①经济学;②管理学;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专业体系和课程设计上在包括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外,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让学生获得全面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凸显专业优势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自由的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对应的课程,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提高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

2.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看,当前社会、企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人员,主要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软件开发、技术研发、进行系统集成和分布式处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人员,包括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数据库联机查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各类工作人员,如咨询顾问、CIO 类,从事售前售后服务支持、ERP 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侧重于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等;三是电子商务类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实施,侧重于 Web 技术。对于第一类人才,专业程度较深,偏重于计算机,应主要由计算机专业来培养。对于后两类人才强调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求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需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性技能,社会对这类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比较广泛,因此信管专业也应着重培养这两方面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架构,我们应该紧贴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增设实践技能性的课程,并参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页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程序员等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块

1.公共基础教育模块。本模块主要是院校中的公共课程,如数学基础类、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及思想政治、外语等。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身体、思想、人文、社会、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深层次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这一模块中,根据我们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应加强经济管理类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及其应用、财务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但对于信息基础课程也不容忽视,如操作系统、C/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2010 年 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成立课题组,并研究和设计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 2011》(CIS2011)。共设计了 12门课程,包括 6 门核心课程和 6 门推荐课程。其中,6 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我认为应把这六门核心课程全部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并对每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加强每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强化信管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4.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中,主要设三个特色方向:硬件维护和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管理方向、电子商务方向。在第一个方向中,主要针对对计算机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介绍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的工作原理,使用故障的排除等动手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第二个方向中,主要有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经济学、信息组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检索、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在第三个方向中,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站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软件工程、J2EE 平台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并在生源还较少及师资力量缺乏的初级建设阶段,在院系专业课程的交叉点方面,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和资源,使各个专业的选修课公有化,为信管专业学生服务。

5.独立实践模块。在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主要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考虑到我院管理学部在 ERP 沙盘模拟的特殊优势,我们可以尝试让ERP 沙盘模拟的课程设计成为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培养信管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手段。

四、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体现在:

(1)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由浅到深、由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由课程学习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成为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2)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项目中。 通过项目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更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期末成绩考核方面突出实践成绩,学生成绩单上专门有实验一栏,记录学生的实验成绩。

(3)实践形式的创新。 校内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实训效果, 每一名学生都有企业导师。

(4)实验教材的创新。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组织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另外本专业还有一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即《数据库实验指导书》。 改革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 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正确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和医药院校特色,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强调学科融合,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体系 管理战略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违约风险(default risk),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指信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以经营信用为基础,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与生俱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以我国为例,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l%,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并且,在开放的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都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产生。纵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至现代风险管理的重大转折。传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经历了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三个阶段。现代风险管理源于2O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上多家银行受信用风险的影响而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由此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研究,我国尤其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深刻意识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研究的阶段,于是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这样的背景应运而生。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当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如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管理工具由内部控制工具发展到外部交易工具;管理手段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由各自为政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指由外界决定、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国家经济状况改变、社会政治因素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和信贷风险大小,这种因素渗透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督等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 

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和银行管理的所有层次。目前,国际活跃银行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 

该体系可以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业务风险等各种风险;此外,风险管理体系还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内,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传人我国,一些对银行风险管理比较重视、观念比较先进的国内银行开始认识到对全行风险管理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慢慢尝试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模式。例如,中国银行率先在总行成立全球风险统一管理部,对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风险的发生通常具有突发性、不可逆性和传递性特点,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较多问题,使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还是由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所致。

1.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的传统方法,是静态和被动的管理方式。客观上。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征信公司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不成熟。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内部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整体水平较低,缺乏对个体信用风险基本要素及其损失的度量问题的定量研究,先进的信用风险模型的使用几乎没有开展,难以准确地识别和度量经营风险。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定量技术方法是VAR度量,目前国内对VAR方法的使用还主要限于交易或部门层次,在银行层次的运用还很少。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以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度量机制为基础的事前风险控制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借款管理偏重于抵押贷款,而几乎没有建立具有高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功能的衍生产品以及证券化技术转移和分散管理机制。以中圈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例,如表1。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6

一、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1、建立完善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区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适应其需要,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密切相连的社会信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急剧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要求也越高,但由于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信用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失现象大量存在,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重要因素。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低,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缓慢,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工作。 1998年国家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调整到扩大内需方面来,而扩大内需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信贷规模不足,二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的缺失是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从我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看,不论企业还是居民对消费信贷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从企业的角度看,一方面,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赊销现象大量增加,对企业之间的信用度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区不仅信用交易总量小,而且已经发生的信用交易也往往受到失信行为的破坏。另一方面,在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的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但由于信用缺失行为大量存在,各商业银行惜贷的倾向日益严重。从居民消费状况看,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家庭消费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转移,这些消费仅通过家庭的现金积累显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客观上要求信用消费的增长,但由于完善的个人信用消费体系尚未建立,信用消费的规模还很小,住房、汽车等长期消费信贷不仅起步晚,而且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总规模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在信用工具方面,也只有吸收储蓄功能的借记卡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提供消费信用的规模非常有限,而商业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者信贷规模就更小。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优化我区开放环境的客观要求

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是优化开放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投资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优势企业、高新技术和人才是我区的长期发展战略,良好的开放环境能够显著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而信用环境是开放环境的基础。信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所有经济活动必备的“通行证”,是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没有良好的信用,“走出去”寸步难行,“引进来”更不可能。信用缺失的地方,国际资本不会来,高层次人才不会来,先进技术也不会来,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力,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不可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依托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优化我区的投资和贸易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同时,加快提高全民族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使我区的开放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建立完善我区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一)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我区社会信用体系。

当前政府应积极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绝对主导。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中介组织或专业服务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应该各负其责,不能越位、错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做的工作是:规划和完善相关法规,社会诚信教育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信用技术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加大信用工具的投放,扩大信用交易,积极引进信用管理与咨询服务;企业则主要是尽快建立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积极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经营与发展,同时建立起遵纪守法的信用文化和道德准则。

(二)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为信用体系建设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需要靠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理念,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该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还是公民个人,都应该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信用度高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在全社会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这种共识和理念的形成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科研和培训来实现,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应贯穿始终。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增强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用观念,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度,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法规环境。

首先,对征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要以现有的国家信用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尽快出台自治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对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给予法律支持,确保征信机构在征信过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对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给予法律约束,确保其征信活动不损害企业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规章和标准,整顿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减少不正当竞争,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据现有法规,对中介组织进行资格认定,制订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社会信用中的作用。

(四)加强信用信息网络的管理规范及管理人员的从业规范的制定,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资源的客观公正性。

1、信用信息平台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信用网络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设置安全措施和信息维护规范,并制定具体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商业秘密的保护与企业信息共享的同时实现。

2、尽快制定信用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从业守则和从业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确保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有关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资源不会人为外泄,或出现其他人为事故。

(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建设。

第一,依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重点针对我区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不规范的情况,要求企业依据统一标准,加强管理,确保财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要求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编制和处理会计报表。在商业经营许可的范围内,实现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在数据平台内的真实、公开、透明。

第二,重点针对借贷款、合同纠纷等对企业信用程度有较大影响的突出事件,引导企业采用科学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同时向社会公开事件处理结果。

第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营销服务水平为方向,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售后服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加强对企业财务、营销、法律人员的培训,满足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