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国防建设的建议

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机制;低碳城市;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50-04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提升环境质量的愿望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创建低碳生存环境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在这一趋势推动下,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营造绿色家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则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积极开展了对外合作。例如保定、上海成为首批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两个城市;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后,杭州、青岛等城市宣布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计划,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无疑将会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企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资金趋于紧张,既要保增长,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成了多个、多级别的碳排放市场,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国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这些都为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为减少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简称JI)、国际排放贸易(简称ET)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中前两项机制适用于公约附件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CDM)则适用于公约附件Ⅰ国家和非附件Ⅰ国家之间。由于附件Ⅰ国家可以通过三种灵活的机制,以交易转让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京都议定书》之后,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碳排放交易所,发展中国家也借助清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碳市场。欧盟和美国是碳排放交易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其实践经验对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欧盟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践行者。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做准备,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了“排放交易计划(Emission Trading Scheme,ETS)”指令,对工业界排放温室气体设下限额;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了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且非欧盟成员国的瑞士和挪威也决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ETS与欧盟成员国进行排放交易。在该交易体系下,人们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与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EUA),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上限。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欧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阶段,共有21个欧盟成员国参加。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欧盟规定至少将95%的配额(EUA)免费分给企业,剩余5%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标1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即正式实施阶段。会员国所释出的排污权有90%必须免费分配给各厂,10%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罚款额涨至100欧元,吨;通过与JI和CDM项目的接通,市场规模扩大到欧盟以外的国家。

目前。欧盟正在进行的是“排放权交易计划”第二阶段,由于在试运行的第一阶段,各国向其企业签发了过多的排放许可证,使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导致二氧化碳市场碳信用通胀,从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批评。在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中,欧盟就明显加紧了配额的限制,并且试图将该体系覆盖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尤其是近年来排放增长迅猛的航空业。EUETS的交易量不断增长,2007年交易了不到10亿吨,2008年交易额达到28亿吨,占欧盟《京都议定书》气候贸易体系交易总量的80%~90%,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以保证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能够实现两个阶段目标:做到在第一阶段(2003~2006年),通过自身减排和购买其他会员多余的信用额度达到每年减少1%的排放的目标;并保证在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交易所包含两类机构:一类是CCX的会员,即排放温室气体的实体;另一类是CCX的参与者,即替代物和流动性的提供者。每位会员公司通过减排或补偿购买达到各自的减排量,在维护大气环境稳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CCX目前有会员公司200多个,主要来自航空、电力、环境、汽车、交通等行业,其中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交易产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在推动参议院通过一项含有11个具体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从2011年开始覆盖全国75%的碳排放,这一举措将使澳大利亚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碳交易平台。

加拿大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京都议定书》目标

的国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经济中参与解决空气品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许多部门提供价格透明度、环保整体性、低成本、广泛的准入和可靠性,促进加拿大的整体减排。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但正出现迎头赶上的迹象。港交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筹备工作。

二、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上的探索

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最早是在199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6个城市开展了大气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这些试点可以看作是中国排污权交易的起步阶段。1997年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研究项目,2001年亚洲开发银行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启动了由美国RFF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执行的“SO2污权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在7省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排污权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积累了许多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但是客观来讲,这些项目的开展多是在政府主导下或者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多数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这些交易中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相应的经济评估。近几年,我国开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开始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开启了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启示

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建设国内的碳排放市场,这些都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市场手段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创建区域内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已有的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在区域内进行以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为主的交易试点,随着试点交易的不断完善和推进,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并及时吸纳国际国内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下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级碳排放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将逐步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区域性碳排放市场,发展“低碳城市”的地方政府要以碳交易试验平台运行经验为基础,争取省内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户本市,以此进一步推动其“低碳城市”的建设,并扩大其影响力。

2.构建完善的碳交易信息平台。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地方政府要认识到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3.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政府法律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节能减排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废气及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上述各个领域对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对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并配合严厉的惩罚机制,才能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碳交易机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地方政府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场运行的地方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只有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规章,才能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才能激励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保证碳交易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4.完善市场化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实践表明,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节能减排,但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国家资源品的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与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节能减排行动。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同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得以实施。

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公安现役部队 基本建设 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88—02

一、公安现役部队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跟踪审计定位认识不足。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作为建设过程中的监督者,频繁地介入建设现场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促进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当前,各单位对跟踪审计工作有了新认识,但对其定位不够准确。有的认为既然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基本建设工作就不会出问题;有的建设单位还依赖于审计部门,大事小事均请审计参与决策或将难以处理的一些事项推给审计部门,实际上就是将责任和风险转嫁到审计头上,使跟踪审计人员,成为“挡箭牌”。致使审计人员在跟踪过程中面临“一对多”的局面,很容易使其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反而使监督的作用弱化。

2.跟踪审计相关法规体系尚不健全。跟踪审计是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跟踪审计必须在审计相关法规的范围内进行,这就需要相关的审计法规作为支撑和规范。然而,现行的《审计法》主要是规范的财政经济审计,但对于工程建设审计,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比较含糊,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如《合同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也没有很好的衔接,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时出现不好把握的情况,没有可操作的具体审计准则,也就难以对建设项目作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从审计的内部管理制度来看,跟踪审计是动态的,在审计过程中会出具多份阶段性审计报告。因此,审计机关必须出台适应跟踪审计特点的审计规范和准则来规范跟踪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而且跟踪审计中,由于对过程进行了监督,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造成在工程决算阶段审计时,很难出现大的工程结算审减额,影响了项目决算审计成果,审计机关内部应建立衡量跟踪审计成果的考核机制,来提高跟踪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3.跟踪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影响了审计效果。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投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等阶段。目前,公安现役部队跟踪审计,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跟踪审计过于重视基建工程施工图预算和竣工结算审计,而忽视了工程投资决策、勘察设计、项目后评价审计。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设计是否合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规范标准等方面还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政策水平。如有的单位投资决策审计并未开展,或者只是审查决策程序,并未实质审查项目建议书、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而对勘察设计审计,也只是审计设计单位资质、级别、程序、收费等,并未审计设计质量是否达到最优。再有,建设项目建成后是否实现投资决策时所确定的目标,往往也被忽视。过分注重对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阶段造价的控制,忽视对投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组织、施工质量、项目后评价等情况的审计,或审计深度不够,造成跟踪审计效果不够全面、充分、明显。

4.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跟踪审计需要。公安现役部队各级领导对跟踪审计期望很高,建设单位希望通过审计的共同参与,共同承担一些责任,审计部门也希望扩大审计影响,为部队建设发展提供监督服务。由于跟踪审计项目审计时间长、审计对象广泛,审计内容纷繁复杂,审计领域涵盖诸多行业,审计结论影响各方经济利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对基建项目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以及审计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规划设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工程施工技术知识‘、工程概预算知识、相关法律知识等。但现实情况是,现有审计人员有的懂财务不懂工程,或者懂工程不懂财务,且审计力量有限,单独依靠审计部门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跟踪审计,不能满足跟踪审计发展的需要。

5.跟踪审计廉政风险突出。跟踪审计周期长、环节多,审计部门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事项提出意见建议,这无形中赋予了审计部门某种权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审计对象既有工程建设方,又有设计、施工、材料采购、货物供应、监理等其他各方,许多事项又往往跟这些单位的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者、管理者接触比较多,诱惑也比较多,处在廉政和反腐的前沿阵地,可能会导致审计人员难以独立、客观地发表审计意见,甚至于舞弊,客观上加大了廉政风险。

目前,由于受到审计力量限制,公安现役部队跟踪审计过程中的造价咨询工作,基本委托社会上有资质的造价咨询机构进行审核。而社会上具有造价咨询资质的机构众多,他们的社会信誉、工作质量良莠不齐,如果所选择的造价咨询单位信誉差、审计质量低,无疑也会给跟踪审计带来审计风险。

二、公安现役部队跟踪审计风险防范

1.准确定位跟踪审计。跟踪审计是基建工程中的一种监督手段,其目的是加强监督、促进管理、控制规模、提高效益。准确定位跟踪审计的作用,有利于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首先,在审计人员定位上,要保持审计独立性,不直接参与项目管理。审计人员只有提出审计建议的权利,而没有替代建设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义务。其次,在工作定位上,要发挥服务的职能,寓服务于监督之中。通过跟踪审计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违规行为,提出建议,从而达到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第三,在关系定位上,正确协调基建工程相关各方关系,取得单位各级领导的支持与理解。第四,在目标定位上,跟踪审计组的目标与单位领导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造价、质量和进度的有机统一,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保证基建工程的造价、质量、进度。

2.健全跟踪审计法规体系。目前,公安现役部队开展跟踪审计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公安部《公安现役部队基本建设审计实施办法》,而无其他法规可以遵循。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不同的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各不相同。建议上级审计部门,制定具体的跟踪审计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跟踪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各单位要总结跟踪实践中的经验,遵循工程建设的规律,制定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跟踪审计。

3.重视投资决策审计、勘察设计审计和项目后评价审计,保证跟踪审计效果。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投资决策和勘察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关键阶段在项目建设前期,审计人员要从投资管理的角度,主动去探究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程度,除了关注决策程序,还应抽查其制作内容,尤其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再分析,应达到一定深度。而在投资决策完成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审计人员应采取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使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对立统一,进而对施工技术措施产生积极影响。项目后评价审计是判断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投资决策所确定的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通过对项目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审计建议,为建设单位以后改进工程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制定科学工程项目建设计划提供参考。

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合理利用社会审计资源。跟踪审计工作难度大、风险高、专业性强,跟踪审计人员素质事关跟踪审计效果。跟踪审计人员,首先要具备基本职业道德素质,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大局观念。其次要具备基本业务能力。不仅要熟悉审计、会计、计算机和相关法律法规,具备审计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刻苦钻研工程建设相关知识和熟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取得工程建设相关资质证书。第三要善于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工作中学习,学以致用。此外,针对公安现役部队跟踪审计力量薄弱,审计部门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进行评价或参与跟踪审计,与其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审计工作质量。

5.建立廉政风险控制体系。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出现权钱交易问题,跟踪审计人员又是和工程建设相关被审单位打交道,建立廉政风险控制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审计部门要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廉政教育,自觉遵守公安部纪检监察干部“四大纪律”,筑牢勤政廉政思想防线;其次,跟踪审计人员要对审计部门领导签订廉政审计承诺书,廉政责任到人;第三,跟踪审计人员在进驻工程项目前就要分析跟踪审计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并严格贯彻落实;第四,建立全方位跟踪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构筑廉洁审计内控防线;第五,采用成熟的工程造价软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降低人为因素影响,提高审计质量;第六,加强对聘请的专家和社会造价咨询机构管理,选择信誉高、有知名度的专家和社会造价咨询机构。

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3

一、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既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园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民产业基地,它是在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摆脱传统的国防和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在一定区域内围绕军地双方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形成的以军民融合为特征、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引领示范为导向,军民在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全方位高度融合的新型经济主体,是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更高阶段。

(一)军民融合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革的迅猛发展,军民融合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不再只是简单产品层面上的“民”或“民转军”。军民融合的层次由军地双方的协商式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的制度式结合,提出建立军民融合式国家规划计划体系、体制机制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军民融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进一步拓展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的“板块式”对接深化到了融为一体的“无缝式”对接,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①”。

建设发展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是适应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特点和要求,在产业链集成、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服务等层面上实现具有全价值链体系特征的“军为民用”和“民为军用”,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二)产业化发展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和抓手

军民融合产业是以国防科技工业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核心和依托,通过军、民领域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所形成的产业,主要涉及产品结构、技术、工艺相通或相近的电子、机械、汽车、新材料、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等产业领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构成国防科技工业新增长点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多为技术优势产业;另一类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柱民品产业,多为规模优势产业。

自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军民融合型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开始,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均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的集群化。近年来随着我国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军民融合类园区也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三)创新驱动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我国已进入一个必须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自主创新也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创新,破除“自给自足”、“自我发展”的观念,树立统筹建设、开放式发展理念;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克服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上障碍,建立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制度规范;要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摒弃国防建设不计成本、封闭发展的模式,推行成本效益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要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现存的技术、生产、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军地壁垒,形成军民各领域协调发展、逐步深入融合的良好格局。

二、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现状

我国已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借助不同体系,探索形成了一些可行的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军民结合示范基地”模式。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了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3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二是“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模式。1998年以来,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已经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地批准建设了一批涉及野营装具、粮食及主食加工、食品与配餐制作配送、药品及医疗器械、成品油、工程机械、抢险装备、特种材料等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

三是“产业基地或园区”模式。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我国一些省市也在推动军工企业及其配套民营企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培育和探索性发展。一些省市依托地方上现有的军工资源,在当地军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规划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或园区。如西安市2006年以来相继建立了西安军民两用光机电技术产业示范园、西安军民两用电子元器件技术产业示范园等多个示范园等。

四是“战略合作协议”模式。一是军地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11年7月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达成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军民融合平台,携手推进军地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二是省部之间的战略合作模式,如2007年12月天津市政府与原国防科工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滨海新区建立“滨海新区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

三、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或保障基地建设呈现出军工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保障政策配套、国家有关部门协调支持等突出特点和示范效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国家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协调管理机构,因而军队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客观上难以对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总体协调、宏观指导和有效监督。园区建设都是以工信部、发改委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军队有关部门、军工集团以及地方政府等为主导,分系统并独立分散建立。军民融合类园区在总体目标、建设布局、功能定位等方面还没有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之相互衔接,缺乏总体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

时至今日我国依然还没有一部规范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已有的一些政策法规内容也己经不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如 1988年颁发、至今仍然生效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12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类公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军民融合产业链是指相互关联的军民科技企业、公共机构等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地理位置的集中,形成一个“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有机体。然而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按照产业链聚集企业,是政府在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健全,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军民融合类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力度和手段有限,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服务、行业协会、技术成果交流平台、金融担保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等促进园区内军民创新要素充分融合的服务体系还亟须进一步完善。

四、新时期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顶层设计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目标任务的军地衔接。要着眼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双赢共进,坚持做到示范区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发展相适应、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适应。二是突出规划计划的军地对接。在整体层面上,实现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军队战备计划和战场建设规划对接;在重点领域内,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建设规划对接。三是突出发展布局的军地兼顾。在充分尊重区域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本底条件的前提下,要结合军事斗争准备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满足国防军事保障服务需求,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合理确定示范区建设空间布局。四是突出实施过程的军地协调。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建设,确保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军地双方能够主动、及时、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军队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情况动态衔接。

(二)协调资源配置,更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军民融合的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首先,军民融合包含了所有经济主体。军事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也包括军事人才培养、军队保障以及基础建设等诸多领域;民用领域也不单指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企业,而是包括具有多种经济成份的所有企业。其次,军民之间的流动具有双向性。既包括军事领域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地方流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也包括地方人员、技术、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军队流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

因此,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要以市场为基本平台,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入式发展,使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向国防建设聚集,使国防建设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溢出。最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自主调节,整合军地各方资源优势,打破军地壁垒、军民界限,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份投入、多重收益”的良性格局。

(三)提升产业能力,促进军地经济一体化转型升级

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往往首先产生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尔后再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转移。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六大行业,目前国资委所属的十大军工集团拥有数十万科研人员,已自主研制了多项先进武器装备。国防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也为它向民用转移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推进军民融合类园区建设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许多非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相当多的军工企业,但由于受观念、政策、制度、标准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宝贵资源在军工产业发展中尚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示范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突破思想和制度,逐渐消除民、民参军的各种壁垒,促进统一的军民融合型产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四)完善工作机制,消除军民融合的体制

一是成立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示范区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示范区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进行指导,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军地高层联席、重大问题会商、情况通报、定期走访、联合办公等工作制度。三是军队经过充分评估和论证后提出示范区建设中有关军事科研生产、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军队人才培养、军队后勤保障等需求,地方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主动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当中。四是整合利用国家和军队资源,形成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用的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政策法规,实现制度保障型发展

政策制度是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基本保障,是确保军民融合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和行为准则。过去颁布的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已经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不衔接性,必须尽快补充或调整。

一是制定新的法规,国家层面须加快《军民融合促进法》的制订和实施,二是根据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新的实践修订已有的法规政策,包括在装备研制生产、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物资储备、国防设施与资产、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现有法规制度中增加军民融合相关内容等;三是在企业法、金融法、基本建设法、交通法、投资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充实军民融合的内容条款,体现军民融合的需要。把国防专门法规与经济社会法规协调起来,逐步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保证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规范运行。

注:

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 系统分析 装备项目 预算

一、系统分析与国防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的概念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1949年首先提出的,意思是把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引入管理的方法之中,系统分析是从运筹学派生出来的一门实用科学。运筹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只是在局部的、短期的、确定的情况下选择最优方案,一旦遇到复杂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组织管理问题,或者关系到全局的问题,在应用中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兰德公司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与运筹学相比能够对范围更广的系统进行分析,称为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以关键问题为中心,确定系统的目标,并从系统观点出发,同时考虑系统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如政治、经济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考察系统内部诸因素及其相互的制约关系、系统与系统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系统的元素、结构、功能、目标及各种可能的行为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系列化的研究分析,提出若干为实现目标的可供决策者参考的解决方案,帮助决策者从多个解决方案中选择可行的优化的政策、策略和措施,使系统向决策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国防系统分析是指对国防建设问题进行的系统分析,在军事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对国防建设的政策、战略、规划计划及其实施的方案进行设计和选择,从整体出发进行优化,以实现国防力量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大系统,达到经济有效地进行国防建设的目的,充分发挥国防力量的整体功能。国防系统分析一般有如下步骤:第一,首先确定系统的最终目的,然后将系统的发展过程划分为阶段,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建立对系统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二,把系统看作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和模型体系,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第三,寻求达到总体目标及与其相联系的各个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第四,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优化的可行方案;第五,对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决策咨询建议。

武器装备建设的国防系统分析是运用系统理论、运筹学、经济分析和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未来战争所需的武器系统和装备体制等武器装备的实际问题,为优化决策与管理所进行的系统分析。预算管理有两个核心功能:一是以预算管理作为战略实施的保障与支撑体系;二是通过衡量资源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立足国防全局,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深化装备项目预算模式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装备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基于系统分析的PPBS及其发展

1961年,在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领导下,兰德公司高级研究人员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国防预算程序,提出了按照项目预算进行管理的规划计划预算系统(PPBS),PPBS打破了各军种间的界限,使分析人员更容易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出执行相同或类似任务的武器计划的相对价值,分析“投资效益”,预测不同规模的投资与军事力量增长的关系。通过应用PPBS,系统分析在美国国防改革中得到了多方面应用,例如,利用系统分析的结果,从顶层和整体上综合平衡各军种从局部利益出发提出的发展需求,把武器装备的“通用性”作为提高效率的手段等。综合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进行的研究工作后来涉及更为广泛的问题,如对未来世界可能发生的热点问题和复杂的战略问题进行的研究。据统计,麦克纳马拉任职期间(1961―1968年)共节省国防开支约150亿美元。

PPBS是以系统分析为基础,远、中、近期发展目标相结合,不仅考虑各个子系统(即各个项目)的优化,而且注意分析各个子系统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取得最佳的系统整体效应和军费整体效应。支撑PPBS的六个根本原则是:第一,国防项目的决策制定必须基于国家利益这一明确的标准,在该方面反对与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妥协;第二,领导者需要同时考虑军方需求和成本,考虑预算决策时两者缺一不可;第三,高层决策者必须明确考虑其他平衡和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把成本、军事和战略整合在一起;第四,领导者必须拥有并积极使用独立的、具有高层政策制定水平的分析人员;第五,该体系的结果必须是能够形成一个多年的军方资金计划,它能够把军事、成本和工程以及将来的要求整合起来以确定当前决策的可行性意义;第六,领导者必须进行公开透明的分析,且所有的利益相关部门都能进行这种分析。PPBS的过程分为规划、计划和预算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划为计划和预算确定了基本方向,以保证在大的方面不发生偏差;计划是规划的体现和具体内容,为编制预算提供依据;编制预算则是为各项计划提供物质条件,又受整个规划的制约。通过这种方式,把国家利益、军事战略、部队建设和经费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PPBS方法制定武器装备项目预算加强了对国防装备项目经费的科学分配、使用和控制工作,给美国的国防部门增添了活力,使国防科技实力和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

美国武器装备项目预算的制定是按照一套严格的制度将整个预算制定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不但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要求,而且要使它的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某一阶段的开始或结束的标准。这种做法有两点好处:第一,每一阶段的文件准确地规定了工作要求、范围、时间、进度以及文件传递方向,从而明确了各级职责关系,从制度上减少了的扯皮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有利于保证决策工作过程的连贯性。在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管理中,决策的连续性至关重要,采用制度化措施,自然突出了战略研究的地位,既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也减少了改变决策的随意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国防部提出军事转型战略,同时也在寻求军事规划活动的转变,以期找到一种面向未来、基于能力的预算资源配置方法,美国国防部2003年5月“重大倡议决定913”文件,宣布对PPBS进行改革。新的国防资源分配管理办法――“规划、计划、预算与执行”(PPBE)于2005财政年度开始实施。PPBE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统筹规划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以滚动计划法方式实现规划、计划与预算的有机结合,具有系统的优势。其强调对预算过程的整体性理解,预算确定过程是由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与各个部门构成,PPBE每两年进行一次滚动推进,根据长期规划制定后续六年的计划和其中头两年的预算,通过周期向前滚动,实现预算编制的连续动态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与相应的国防需求变动。第二,按军事职能而不是按军种切块来编制计划与预算,更好地体现了预算服务于军事任务的思想。军事计划项目的预算不按军种切块,而是按军事任务和功能分为11大类。完成同一类任务的不同项目,无论来自哪个军种均纳入同一类计划,避免由于各军种分别安排各自发展计划而造成的重复和浪费。第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制度与程序。在规划、计划和预算的不同阶段,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分析研究、文件编制、审批程序等有明确要求,而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文件传递流程,并且以法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提高了预算过程的运行效率,也有效地约束了各阶段决策的自由裁量权和主观随意性。第四,强化对计划和预算的执行评审,注重产出和绩效。在PPBS的基础上,PPBE进一步加强了对计划和预算执行的评审,以提高国防资源的使用效益。为此,国防部内设专门的系统分析机构――计划评估局――进行计划部分的系统分析,以节约公共资源,克服重复建设等弊端。同时在预算编制上注重成本与效益分析,充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审查每项支出计划的效果与费用的配比关系。

三、强调系统观念,深化我军装备项目预算管理改革

第一,在我军装备项目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上,必须把国防需求作为一个大系统,将整个规划、计划与预算编制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规划、计划与预算一体化。如PPBE通过计划、规划、预算与执行评审四个过程的系统协调和周期滚动推进,使得整个装备建设在战略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寻求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结果。即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以长远规划指导中期计划、由中期计划推动预算的过程,全程强化预算执行的评审,从而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运用系统分析、效费比分析等技术方法,考虑预算总额限制和国防资源分配效果,以提升装备项目预算的绩效。PPBE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中期计划将远期战略目标与近期计划和年度预算紧密衔接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完整而统一的预算系统。

第二,在装备项目预算编制的决策体制上,集中决策与分散实施相结合,国防预算的编制过程在一个权威的实体即最高决策机关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在一个权威的统一的最高决策机关的领导下,武器装备经费的预算可以先进行统筹管理,即实现科研、装备与维护的规划、计划和预算的一体化,实现武器装备的全寿命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宏观效益。如PPBE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规划、计划、预算各环节由缺乏联系的组织分别制定,就难免相互脱节。为此,美国专门成立了国防规划与资源委员会,作为规划、计划、预算的协调、咨询、论证机构,防止职责交叉、相互扯皮。并且,以“规划单元”为中心编制预算,打破了传统的部门、部门内各组织的界限,设立了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统一负责、协调管理。

第三,在装备项目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方面,改变按军兵种切割分配预算经费的做法,按以军事任务与军事职能为基本依据编制国防预算方法过渡;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改以历史指标为依据的基数滚动预算法为以安全目标与军事任务为依据的“零基预算法”,以充分发挥预算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建立财权财力集中、军费分配科学、项目具体透明、监督制约严密的军队预算新体系。同时构建时限严格的工作程序,提升装备项目预算管理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5

一、主动抓工作,坚持把部队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认识难统一、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障、经费难筹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兵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瓶颈”问题。我区各级党委审时度势,积极研究探索民兵预备役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长远建设,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力保障、军地齐抓共管、逐级按职尽责的党管武装工作机制,使“四难”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

把民兵预备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计划统一部署。武装工作是党委政府份内的事,要确保这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摆上位、排上队,为“一线”同志鼓上劲、打好气,是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近年来,我区在年初工作部署时,都把民兵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年终工作总结时,等同其他大项工作进行总结。期间,党委主管至少参加5至10次有关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活动,进行动员、检查、评比、验收。

把专武干部纳入党政干部序列统一管理。专武干部是民兵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他们的业务素质、作用发挥、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后备力量的建设质量。两年多来,为锻造一批高素质专武干部队伍,除让他们参加党政干部培训外,每年还专门举办一次专武干部培训班,并把专武干部的政绩进行考评登记。实行奖优罚劣。两年来,我们对4名业务不熟、热情不高的干部调整了岗位,对6名成绩突出的同志进行了嘉奖、提拔,激发了他们爱本职、学业务、尽职责的积极性。

把民兵预备役建设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统一解决。经费保障是衡量党管武装工作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保证民兵预备役训练经费的落实,我区着实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多方协调,统一了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把民兵工作经费纳入了政府财政预算统一解决,并按照经济增长点适当递增,遇有重大任务和特殊情况,各级党委政府都及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和保证。据统计,近两年,全区共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内经费700多万元,促进了民兵工作的深入开展。

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统一实施。我区党委“一班人”深深感到,国防观念是国民素质的综合反映,为把国防教育这一事关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做扎实、做出成效,区委决定:全体公民,尤其是国家公务员,把国防知识作为必修课程,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依托议军会、武委会学习有关后备力量建设的政策法规;人武部门依据“青年民兵之家”对民兵预备役人员结合民兵整组、点验、训练等时机,每年至少进行2至3次集中教育;大、中、小学把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安排、有经费、有教材、有考核。近两年,全区处以上80多名党政主要领导普遍接受了国防教育;对6万多名中专、大学生进行了军事训练,开展小学生夏令营军训活动180次,参加人数5.4万余人,进行电视讲座4次,公民受教育面达到了70%以上,使全民国防观念不断增强,积极要求应征入伍,参加民兵组织的人员逐年递增。

把民兵预备役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统一考评。实行目标管理,是竞争机制中的一道“良方”,把民兵预备役工作纳入竞争机制,是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我们针对个别领导干部存在的重经济、轻国防,依赖多、实践少的倾向,及时调整民兵预备役工作方法,实行党委、政府目标管理策略,做到了“五个一工程”,即:开好一次现场办公会:人民武装党委第一书记、武委会主任,每半年到人武部现场办公一次,了解掌握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情况,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遇有特殊情况随时到人武部现场办公。制定一个周密计划:要求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民兵工作的发展,制定与经济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的科学计划。开展一次军事日活动:每年八一前后,区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集中过一次军事日,学习军事知识,体验军事生活,强化国防观念。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各基层单位根据兵员编配实际,每年培养一个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标兵连队。建立一个考核组织:每年由区委、区政府、区武装部组成联合考核领导小组,按照条令条例,对民兵军事、政治、后勤建设进行一次系统考核,同时,对民兵预备役工作涌现出的好书记、好武委会主任、好部长、好政委、好干部、好民兵实行挂奖章活动。

二、尽心办实事,切实为部队官兵解除后顾之忧

人武部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部”,帮助一线同志处理好头疼事、为难事,是保证民兵预备役工作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区把工作重心放在为人武部干部办好事、办实事上,尽最大可能解除人武干部的后顾之忧。

子女入学有人管。人武部干部大都是野战部队交流过来的有的家属、子女户口不在,有的虽然具备随军条件,但大都有个办理过程,所以子女入学问题就成了到职后最头痛的一件事。凡于此时,区领导都亲自过问、关心,特事特办。还专门制定了优惠政策:凡驻我区部队干部子女入学入托,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区各中小学一律无条件接纳;对于初中升高中的部队干部子女,市重点校采取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原则;对部队干部子女家庭生活困难的,酌情给予减免学杂费,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教育部门采取措施给以资助等措施。区人武部副部长邵立兵之子是河北省承德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年转学到后,区领导亲自与区教育局协调,让其进入了区升学率第一的47中学。年区人武部3名干部子女希望转入实验小学,还是在各级领导的多方帮助下,都如愿。据统计,近年来部队子女进重点小学、中学率达95%,考取大学率在96%以上。

家属就业有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改制后大批职工下岗,给社会就业增添了巨大压力。然而,区确立了“再减也不能减军人家属”的指导思想,专门就这一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凡是军人家属,不管企业人员如何精简,一律不让下岗;凡是随军调入干部家属,原来有工作的,按照原来工作性质安置就业,没有工作的也要根据本人特长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够随军条件不能安置工作的军人家属,如果在驻地自谋职业,享受优于下岗职工的政策待遇,3年之内免收经营税;驻区部队现役军官配偶已经办理随军手续,户口在本区未就业,可享受自主择业安置补贴三年,每年补助3000元。其中3名随军家属安排到行政机关。

军人转业留位置。军人在部队练就了过硬的素质,更练就了一种过硬的作风。区各级领导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我们把转业军人当作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安置工作上,可谓是独具慧眼,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查阅档案,能根据特长和才干,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工作,保证人员满意。截止目前,转业到我区的45名干部,有9名被安置到主要领导岗位,其中,区武装部军事科长王家新转业到区人防办公室任副主任等。据统计,近年来转业到我区的69多名干部、退伍军人,全部安置了理想的工作。其中,干部45人100%进入了行政机关。

三、全力搞保障,不断为部队长远发展积蓄后劲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基础,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质的飞跃。新形势下的党管武装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加大全方位的投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付出辛勤的工作,才能确保民兵预备役出战斗力,确保这支队伍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近年来,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功夫下在抓长远,下在高投入上,提出了“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努力实现党管武装工作新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精力投入的力度,完善的制度保障,有效地促进全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深入发展。

创新中求长远。我区是市的农口区县,大批民兵外出打工,但民兵经常性教育却搞得有声有色,得益于书记‘解难题就要勇于创新’的工作思路。”前年元旦期间,迎来在外务民兵返乡热潮。在研究在外务工民兵节日活动安排时,区委书记李文喜意识到这是落实流动民兵政治教育的好时机。和区人武部领导商议后,决定以外务民兵较多的青光村为试点,组织召开返乡民兵政治教育现场会。在区里协调与支持下,区武装部在青光镇开设民兵政治教育课堂,“数字电影”下镇入村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镇村干部深入民兵家庭拉家常、讲时政、话发展、谈改革,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科技、法律、卫生、教育“四下乡”活动……一盘盘“节日教育大餐”送到青年民兵家门口。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民兵的欢迎。同时,认真履行“解难题”的责任,千方百计为武装工作排忧解难。把解决武装工作中最急、最需、最难的问题,作为重要工作职责,为武装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了党管武装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对涉及武装工作全局性的事情全力支持。武装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与各部门、各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对国防建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大地水准面;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建造各种测绘基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测绘基准已经越来越不能够适应我国国防建设的需求了。这些测绘基准存在精度低、覆盖率少等缺点。另外,非动态的坐标系是不利于进行测绘的。因此,国家必须改进大地测量的技术,改变大地测量的工具,完善大地测量的相关理论方法。

大地水准面精化概况

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测绘局在经过对三维动态大地测量基准框架需求的讨论之后,组织编写了《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基准框架工程》等相关建议书和报考设计书。目的就在于力求在21世纪出能够建立新的坐标基准框架,具有高精度、多功能特点。此外,国家将着重提高大地水准面的综合技术以及其分辨率。

坐标基准框架的建立,对于中国的国防建设、海洋科学、天气预报甚至是交通电力等多项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服务,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科学效益。坐标基准框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效益。

因此, 我国各地区应该考虑到国家以后的测绘基准应该与大地水面精化目标达成一致,然后在着手从事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国家要注意运用GPS大地控制网实施测量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GPS大地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又分为A级和B级两级的检测。其中一等水准缓解点、验潮站、国家水准原点等地方时GPSA级的主要网点,它们长期保存并且满足观察条件。而B级网点则选择水准内部均匀布点。这样设置网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A级B级网点的不断复测,给予国家空间坐标更加精准的信息传递,提高国家大地控制网的精准度、可靠性等等。不断的定期检测,能够加强水准检测的精密度,通过结合精密水准测量,使我国大地基准框架能够得到充分的完善。

另外,对于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GPS技术与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相结合显得更有优势,它能够真正实现GPS的三维定位功能。因此,传统大地测量模式正式成为历史。这种新型的技术将会提供高效的数据采集技术,为构建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贡献力量。鉴于此,在GPS定位时代的今天,大地水准面模型也可以作为一种正常的参考框架来进行正高或正常高的检查。因此,精华区域大地水准面试非常重要的,也是国家实施现代高程基准的首要任务之一。

尽管很多国家都研制出各自的大地水准面模型,但是对于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分辨率来说,每一个国家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例如,美国最新推出的GEOID99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分辨率为1′×1′, 精度为±2. 0cm~±2. 4cm[1, 2]。而加拿大研发出的大地水准面模型GSD95具有5′× 5′的分辨率,以及在几十公里上达到±5cm~ ±10cm的精度.

而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也研发了自己的大地水准面模型――CQG2000。由于其分辨率都不同于以往的模型,因此,CQG2000的成功研制对于我国精华大地水准面的发展来讲,是具有阶段性的。但是CQG2000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地水准面模型的水平还相距甚远。因此,我国还必须不断发展不断吸取别人的优势,不断地进步。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大地水准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下面主要讨论一下各省市大地水准精化中所取得的成果。

2.相关省市的大地水准面

关于省市的大地水准面的研究工作,武汉大学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武汉大学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区域性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工作。武汉大学先后在各个区域建立了大地水准面模型,这些区域包括塔里木盆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江苏等大型省市。

2.1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地水准面模型分析

以WDM94Z作为参考重力场的香港大地水准面模型――HKGEOID-2000。它首先采用的是,香港本地区640分辨率的重力异常、香港沿岸地区的2158分辨率以及海洋重力异常。其次,WDM94Z设置了50个高精准度的GPS水准数据。第三,WDM94Z 大地水准面模型覆盖了香港的独立坐标系下东西南北方向分别为870km和850km。

2.2深圳市大地水准面模型分析

众所周知,深圳市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为了适应目前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2000年,深圳市国土规划局建立了大地水准面模型,分辨率为1km。为了适应目前深圳市经济建设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 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于2000年立项建立深圳市1km分辨率的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并且在2001年,武汉大学完成了深圳特区高精度的GPS水准测量以及海陆重力的数据采集。利用这些数据,武汉大学计算了深圳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大地水准面覆盖范围为:南北方向8-60km;东西方向79-179km。按照总体上来讲,SZGEOID-2000的实际精度和分辨率要比HKGEOID-2000的略优,也是目前位置我国大地水准面分辨率最高的。

3.技术模式

大地水准面的几种归纳法包括:1.GPS水准、卫星测高、重力学方法等等。目前, 我国大地水准面的采用方法多是采用组合法,就是利用高精度的GPS进行水准确定,利用低分辨率的集合准面作为控制。将高分辨率低精确度的重力大地水准面与之拟合,最后精化局部大地水准面,能够利用这样不同类型的重力场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要有先进的计算方法。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大地水准面的计算成果取决于数据的来源是否有质量、是否精确。

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区域大地水面积的技术主要是采用最小二乘配置法、输出算法等等。

4. 大地水准面数据的采用途径

4.1精化区域大地水准面地区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国家测绘局收集的。其中一

些地区完成了庞大的数据库建设,最高达到1:10000DEM。而这些DEM主要都是由数据库建设而成的。

4.2大地水准面的数据收集很大程度上包括了一些高精度数据的收集。这些数据分别包括GPS数据、海洋重力数据、陆地重力数据、测高数据等

4.3建立不同级别的水准网,例如A级和B级网点相联测。这样子的GPS水准的数据精确度就会大大提高,也可以作为省市大地水准面精化的控制收集的资料。

5.精化区域大地水准面的有关问题

首先,由于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很不一样,因此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了测绘工作的差异比较大。各省市地区的测绘主要以本地区为主,因此每一个省市对于精化大地水准面的要去也不相同。所以,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原则必须是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方案。这是由于各地目标不一样所导致的。各省市大地水准面应该注意要尽量采用相同的高程系统,以利于测绘信息的共享和建设。

其次,由于地壳运动、地平线升高等等自然因数,我国的一些水准网已经开始出现了偏差。因此国家一定要及时注意,发现水准网的现实性较差的时候,就不能控制大地水准面。

最后,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同类的数据也是存在有不同观测时期的,例如实测数据和已有数据都是不同时期检测得到的。基准不同、观测精度不同,各种各样的不同会给实际的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不同类型的数据则更不用说,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原因,检测得到的高程会存在系统偏差的现象。因此,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6结论与建议

由省市级大地水准面精化组成国家大地水准面精化,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基准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 我国的高精度高分辨大地水准面模型已经在少数省市建立了并逐渐取代了传统低等级水准的测量, 大大改善了测绘工作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模式,对社会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是一个版图辽阔,地形变化大的国家。因此,我国的各个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的经济悬殊,要建立厘米等级的大地水准面精化,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1)各大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应该保持一致,不要出现偏差。这样是实现资源管理共享的一个根本前提。

2)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应该着重研究山区的大地水准面精化,时刻关注地壳密度是否异常,这些对于精化大地水准面会有着理论上的贡献。

3)对于GPS水准布测,研究人员可以选择研究它对大地水准面精化有什么影响。包括GPS水准点的密度分布、精准度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可以有非常大的收获,并且投入资金少。

4)对于我国的一二级水准网,相关部门一定要尽快实行复测。除此之外,要实现GPS水准网和国家高等级点联测,时刻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高度一致性。

5)国家应该大力开展重力测量技术的研究,通过新一代卫星数据的联合,建立我国重力场信息,以确保更加精细的建立重力场模型。重力场模型的建立,可以提供更加精密的参考给我国国家大地水准面以及省市级大地水准面精化。

参考文献

[1] 宁津生 罗志才 李建成,我国省市级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现状及技术模式[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