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工程市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工程市场研究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劣质的建筑工程不仅仅会让施工企业会面临巨额的赔偿和处罚,损伤企业形象,还严重威胁着建筑使用者以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因为急于获取高额利润便把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民财产安全抛诸脑后。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保证一切施工程序都严格依照施工标准和设计要求,控制好施工质量以及工序环节的质量问题,确保在建的建筑工程是一个高质量的优秀工程。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将施工图纸落实为现实建筑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1 目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是诸多因素混生互动、恶性循环、相互影响的结果。以下三方面是问题的主要体现。
1.1 现场监管方面的问题
施工现场监管行为不到位是造成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监管人员没有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其对材料、构配件、设备投入使用或安装前未进行严格审查,没有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甚至有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项目监管机构甚至未按规定程序组织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就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许多质量隐患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些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主要在于监管人员没有尊重科学,尊重事实,没有做到遵纪守法,秉公办事。落实好施工现场监管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以期施工同行共勉。
1.2 施工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人员素质是关键。人是建筑工程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工程建设中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和完善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质量。劳务层工人素质参差不齐,对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及质量要求高的工序施工,经常不合要求。有的工程施工主体素质过低,操作时不按规程顺序进行,造成各工序、工种之间没有严格的交接措施,给后道工序埋下隐患。同时,由于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者水平不高,对实际的情况没有考虑充分,使得建筑物存在着潜在的隐患。
1.3 选用材料方面的问题
质量管理比较常见的问题还在于选用材料方面。由于利益的驱动,相关工作者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建材产品把关不严,对于执行建材的准用证规定,施工现场的负责人没有严格地执行。对建材产品不进行严格的审证和检测就难以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这样一来,在建工程和已投入使用的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就在所难免了尚。就房屋建筑来说,不少用户在搬进新居后反应墙体有裂纹,天花板漏雨,瓷砖掉裂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危害到居民的居住安全。而这种种问题都是由于建筑施工现场的负责人没有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
2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呢?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几条解决措施:
2.1 现场质量监管
为了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是重点。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工程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设计变更有手续;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现场质量检查能有效保障工程质量。现场迸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目测法、实测法和试验法三种。目测法,可归纳为看、摸、敲、照四个字,对工程实体观感检查。实测法,通过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实测检查法的手段,归纳为靠、吊、量、套四个字。试验检查是通过试验手段对质量进行判断的检查方法。
2.2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人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实体质量。施工人员及管理层人员要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持证上岗。施工人员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及操作、技能水平,对各工种,各项目主要部位操作人员等也要实行岗前培训,取得上岗证,做到人人持证上岗,这样才能较好地做到质量控制。
施工人员质量意识的缺乏是阻碍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明确规定各部门、各类人员在实现质量保证目标中必须完成的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权限。对此,建立起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的有力保障。在各施工班组工人中必须有奖罚分明的制度,从而能够将工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工人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2.3 严格检验工程材料质量
建筑工程材料和设备质量的好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用于建筑工程的主要结构材料,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材料合格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观感,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安全。 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有成品和半成品及原材料、构件等。
加强材料进场的检查验收及进场管理存放工作,并做好有序合理使用;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明确材料进场验收必须具备产品出厂合格证和相关质量检验证明文件。通常工程上使用的原材料是质量控制最复杂、数量最多的材料,也是最难控制的材料,根据施工现场经验,水泥、钢材、砂、石材料,应特别做好标识和控制工作。所有进场的材料应有计划进货,并具出厂质量证明书即出厂合格证。
3 结束语
质量管理对国家产品质量的提高发挥巨大作用,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它的作用同样也是无可替代的。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这需要工人提高质量意识,需要管理者加强现场的质量监督,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当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相关专家学者也应当在国内积极地推广国外的先进质量管理的理念,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一定能迈入一个新的台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建筑单位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科学实施过程的全面管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谢俊生,樊会明,马平.CWebGIS煤矿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监管系统的应用[J].测控技术.2010(5):40-43.
建筑工程市场研究范文2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存在较多的高危露天作业,各种工种交叉施工,而施工现场是工人直接进行施工活动的地方,各种影响因素较多,加上施工现场管理与工程质量、施工进度以及工程成本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非常必要。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就是需要将施工现场的所有人、物等有效协调,最大限度提高施工现场的有用功,减少对施工材料的消耗,节省成本。同时施工现场管理还能维护施工现场秩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建筑市场长期的发展表明施工企业如果对现场管理越加重视,那么对于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是非常有利的。
2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原则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就当前而言,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逐渐开始积极寻找有效的施工管理方法,而部分学者也通过自身的研究总结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了施工现场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对于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来说,其本质上属于新兴管理学的范畴,在实践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无论在任何管理中,科学合理性必须要得到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关于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必须要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现场管理中坚持科学性原则,不仅包括管理的科学性,而且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实现施工的科学性,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规范性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现场管理中规范性原则已经被所有企业重视,因为建筑质量关系到建筑后期的使用安全,而施工中对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又比较多,所以必须要坚持规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就是对现场中的可控因素均制定合理标准,在施工和管理中以既定标准为依据执行。例如,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要确定每一个人员所担任的责任,要确定各项技术标准,并按照标准执行。
2.3 效益最大化原则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其最终目的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施工现场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众多,微小的浪费累积后可能会成为较大的开支。例如,在施工现场不注重材料管理,会导致出现较大的浪费,增加企业成本。所以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要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任何时候均需要降低成本,坚持节约,将节约成本贯穿于整个施工中。
3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要点
3.1 施工进度管理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对于按时完工意义重大,而要加强施工进度管理首先要编写相应的施工进度计划,以此作为工程施工依据。在制定施工进度计划的时候要对整个工程工期和相关因素全面考虑,之后对工期进行划分,合理安排,使各个阶段工期平衡,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工程能顺利完工。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好督促工作,保证按阶段完成,因不可抗因素延误工期的,需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将延误的工期追赶上来。另外在进度管理中还需要保证各阶段的经费能及时到位,为顺利施工提供便利。
3.2 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施工中任何疏忽均会导致较大的质量事故。所以必须要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第一,要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第二,要加强材料设备质量控制,材料设备采购中要做好质量检查工作,不合格材料坚决不能入场。第三,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处理。第四,在竣工验收之前,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预验收,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妥善解决,保证验收顺利过关。
3.3 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管理必须要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同时对项目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对施工中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在现场管理中做好安全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管理奖惩措施。另外,有效的安全防护对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重大的意义,施工中用到的安全防护设备要配置齐全,定期检查其性能。
3.4 施工成本管理
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最主要的是集中在劳动力成本和材料成本方面。加强劳动力成本控制,在选择施工队伍的时候必须选择具备较高施工技术的队伍,在施工组织安排中要充分利用施工人员长处,发挥他们的优势,提高施工效率,以此降低成本。加强材料成本管理,在材料采购中进行全面对比,购买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做好现场材料的储存和保管,减少材料使用中的浪费现象,材料保管部门要根据施工进度发放材料,材料发放要有有效的收据和凭证。
建筑工程市场研究范文3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关于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引人注目了。这些年里因为城镇化进程的提高,城市里需要建筑工程学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多,可是似乎我们的建筑工程技术仍没有得到提高,还有许多的缺陷通过逐年递增的事故率体现出来。我国工程施工管理措施难以与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有效的适配,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内涵
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公司为保障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顺利进行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对策与措施,它是以质量充分保证为前提、工程结构优化为手段、施工成本降低和企业效益提高为目的,包括施工进度计划与管理,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施工现场合同及成本管理,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施工现场资源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文明施工,施工现场收尾管理等一系列具体而实际的施工现场管理活动。
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建筑业的施工中,早已将安全生产提上日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往往只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没有将安全生产进行很好地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只停留在了口头上。同时,企业管理者未能对员工尤其是对新来的员工进行必须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其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按照要求进行安全操作。各个保证安全的规定不能够有效地落实,对突发事故没有事先规划解决措施,许多企业的安全保障措施成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无法保证施工安全。
2、管理模式不合理
我国现今的建筑工程管理沿袭的是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当今的管理中已表现出不适用性,严重影响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施工过程中常发生忽略客观施工规律和无法实施科学管理的问题,这就很难合理分配各种生产要素。而采用生硬的行政命令控制施工,很难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真正提高生产效率和施工资源的利用率。
3、分包施工质量
分包商为了在很薄的利润中保证的自身经济利益,往往会出现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不足而拖延工期的现象,也会在本专业上有信息、技术、价格的优势,主动采取一些牺牲工程质量的不正规的,诸如混淆材料品质型号、厚度规格、生产厂家、环保标准等偷工减料施工手段,成为施工管理的一大难点。
4、期竣工验收不严
有些企业为追求近利益,不按规定的程序施工,在未获得有关部门允许、取得相关施工文件的条件下就开工;有些工程经过多个企业,层数太多便极易出现问题;还有些工程施工的图纸未获得批准便依据它开始施工,一味追求施工效率却无法保证工程质量。政府监管部门必须认识到,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门槛,必须严格把关。但我国目前建筑业的发展形势已经从政府验收转变为业主验收,施工单位在验收过程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使竣工验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完善措施
1、完善现场管理制度
工程现场施工人员主要在企业组织的构架中活动,员工人事受企业辖制,企业行政命令与经济分配方法控制管理,往往效果直接、迅速、有效。对保证质量、加快进度和偷工减料、延误工期分别进行奖励与处罚。通过施工小组、工序好工种之间技术的规划、控制和协调管理,实现对进度的控制。例如,进入到施工场地内的人员必须与工程相关、且必须佩戴被认可的胸卡,才能够被允许。电焊、吊车及高空作业等特殊工种、或工作环境的人员必须有专业资格证、等级证,且经过岗前技术、安全等专业的培训合格;编制或审核施工进度计划、年季月工程进度实施综合计划、施工进度控制工作细则、工程开工令、现场协调会、施工进度监督、审批竣工申请报告、竣工验收、工程进度款支付凭证签发、技术资料整理等。
2、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旁站监督与巡视检查。隐蔽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到场一同进行全过程的观察、监督与检查,随时发现并及时注意影响质量因素的变化与发展和可能的质量事故隐患,以及其他的质量问题等,以便及时进行控制。例如:某建筑项目的监理公司与施工企业工程部工作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坚持实施严格的旁站监理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钢筋、安装电管壁厚等项目工程材料及供应厂家进行检测、测量及核对,对梁、柱箍筋间距、剪力墙绑扎钢筋间距、梁模板截面尺寸、筏板的绑扎钢筋间距等项目工程细部结构也进行了跟踪检查。通过检查,得到的结论是:施工过程严格按照工艺标准与流程进行,施工用材料全部采用正规厂家知名品牌。施工现场与办公环境始终做到了安全、整洁。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到位,且效果良好,工程质量、进度等得到保证。
3、施工组织设计与技术管理科学
现场施工需要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指导。对施工中每一阶段、每一工种可能出现的技术和难题,提出符合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有效地指导施工循序发展,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例如:某建筑项目施工时,施工工地醒目处放置了现场空间位置的平面图,精心的安排、绘制了平面图。平面图上的机械设备的安置、材料构件的堆放、临时设施的搭建、消防器材和水电铺设的线路等得到明显标示。指示牌和标识牌在各个场所和通道都显著可见。工程虽然赶工期、施工紧张、但工序衔接紧凑,现场施工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1)熟悉施工图纸,结合自身施工队伍、设备、材料、资金和自然环境条件等资源优势,对每一道工序执行前进行优化考虑。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对施工工艺作好具体的技术准备,包括施工规范,技术交底、技术人员新技术新工艺岗前培训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对各种可能发生情况的处理应急准备方案应有尽有。
(2)不断优化施工流程。由于工程技术环境和工程管理环境等经常变化,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工程施工条件和特点,采取适当的积极措施,纠正、规范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
4、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工程中水泥、钢材、木材、砂石等材料量大、种类型号、规格等繁多,施工必须严格控制使用。施工前必须根据工程量大小来计算出材料使用量、按照设计要求所确定的材料品牌、材质、规格、尺寸、产地等进行采购;合理安排材料进场,清验造册登记。进场时按标准、要求检验材料质量,按不同材料分类整理,并根据施工组织平面布置图的指定位置归类堆放于不同场地。注意各材料分类堆放,防潮品、易燃品等需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
材料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进度,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的出库、投用料、补退和回收等环节上建立材料使用的追踪、清验制度。同时,严格控制材料的库存,要求及时整理盘点。施工过程中,按工序将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材料由工长、材料员按阶段分配,发现数量不够,材料员可以报请项目经理,并说明数量不够的原因。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阶段性工程完工后,可以总结清点材料,将材料消耗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
5、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加强安全教育与训练。工程施工安全目标责任,由施工项目经理部承担控制。安全教育、训练是规范人行为的重要手段。施工前,需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有效的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失误。施工安全检查。不安全行为和状态隐患的消除,发现是最重要的途径,而安全检查是关键。安全检查有:普查、专检和季检等;施工作业的标准化。施工中,为快而省略必要的施工操作步骤、或坚持自己错误操作习惯等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不安全结果的发生。标准化的施工作业,能够规避危险的产生,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工作虽然是一个生产工艺的操作过程,但必须包含安全,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安全就没有生产。它体现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会牵涉到许多方面,因此必须有科学的工程管理来保证各方面的协调。科学的工程管理主要包括严格的质检标准、安全施工的制度保证、合理支出工程款项等。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工程顺利竣工,还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良.建筑施工管理的几个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54-55.
建筑工程市场研究范文4
关键词:建筑防水工程;常见材料;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防水特性的多样材料,是施工依托着的物质根基。防水架构下的这些建材,能回避平日之内的水分侵蚀,阻隔住渗透过来的雨水。防水特性的施工,维持住了居室以内的干燥。因此,提升原有的建材质量,就要明辨场地特有的真实状态,选出适宜特性的施工路径。应当审慎考量防水特性的施工细节,不应忽视掉细化的流程。
一、防水特性的各类建材
(一)某规格的特有卷材
防水特性的卷材,包含沥青制备成的特有卷材。这一范畴的卷材,凸显了价格偏低、实用特性最优这样的优势。沥青制备出来的防水材料,平日之内的运用频次很高。应注重的是,若场地固有的地下水位偏高,则先要缩减这样的水位。除掉累积着的地下水,或者限缩了测量得来的水位以后,才能布设预备好的沥青卷材。
(二)刚性范畴的建材
刚性特性的防水建材,包含惯用的混凝土。防水特性的平日施工,选出来的这种原料,带有致密的特性,能缓解累积着的雨水冲击。这样建构起来的混凝土,合乎预设的防水规格。混凝土制备出来的原料,表征着最佳情形的防水特性,也能缩减耗费掉的采购成本。
(三)合成情形下的建材
合成架构下的高分子特性的防水建材,是调配得来的组份材料。这个范畴的建材,包含合成特性的某橡胶,或某规格下的防水树脂。添加特有的成膜物,以及附带着的辅助原料,经由调和得来这种涂料。比对惯用的建材,高分子架构之内的新颖建材,凸显了多层级的新性能。
例如:防水特性的填涂表层,在平日以内的室温中,表征着粘稠液态这样的状态。经由涂刷以后,溶剂渐渐予以挥发,形成偏硬情形下的防水膜。这种覆盖着的膜体,带有防潮的特性。
二、建造中的细化工艺
(一)创设分格缝
屋面架构固有的分格缝,应被安设于面板衔接着的支撑端、建筑架构固有的转折端、防水特性的层级交汇、凸显出来的屋面交汇。这样拟定好的分格缝,应能与固有的屋面架构,保持预设的对齐态势。创设的分格缝,回避了变更着的温差干扰。砼构架在特有的升温态势下,会凸显出干缩的倾向,造成潜藏着的防水裂痕。预制的这种分格缝,也回避了这一弊病。
分格缝拟定好的隔断距离,不应设定得偏大;若这种间隔会超出6米,那么在衔接着的中间部位,添加V这一形状之下的缝隙。分格缝固有的深度,应能贯穿整体态势下的防水层。
(二)浇筑得来的找平层
屋面固有的框架,应当采纳特有的建筑找坡,以及对应着的结构找坡。在这之中,结构找坡预设的比例,应能超出3%这一比值。依照给出来的比值,调制得来某规格下的水泥炉渣,或者膨胀态势下的混凝土。水泥砂浆制备出来的找平层,薄厚应被限缩在23毫米以内。
预设建筑找坡,应当明辨泛水坡度、关联着的流水走向。把泛水情形下的最高点,以及对应着的泄水口,用鱼线妥善打点。泄水口预设的厚度,应能超出28毫米。着手去浇砌的流程内,用特有规格的滚筒,妥善予以赶压,让这样的层级致密。
(三)隔离特性的层面
屋面安设的隔离层,包含某规格下的油性卷材。把布设好的这种卷材,安设于固有的刚性层。这样做,能预设最佳情形下的隔离层,又回避惯常见到的雨水侵蚀。隔离层阻隔住了雨水,防止内部架构之中的油膏老化,延长原有的构架寿命。布设这个范畴的防水层,应在固有的基层之上,添加合规的处理剂。填涂上来的这种制剂,应表征着厚薄均匀的倾向。通常来看,经由干燥以后的处理层,才能布设卷材。
防水特性的卷材布设,应当依循从低至高这一次序,在平行架构中,妥善予以铺设。应按照自然态势下的流水走向,去搭接这样的卷材。若屋面固有的坡度没能超出9%,则应预设垂直的布设方向。具体铺贴时,先要拨开表层固有的隔离纸,把预备好的卷材粘贴于这样的表层。材料固有的搭接长度,应被限缩在60毫米以内。保持自然态势下的松弛,不应拉扯卷材。铺设了这一材质以后,即可采纳某规格下的振动器,妥善予以压实;在这以后,再用橡胶制备成的榔头,予以敲击密实。
三、应注重的工艺
(一)原料保护特有的细节
防水特性的各类涂料,在常温态势下,会表征着偏粘稠这样的液态。经由填涂以后,涂料以内的各类组分,会经由偏复杂特性的化学反应,形成带有韧性这样的膜层,阻隔住了潮湿。然而,多组分架构之下的聚氨酯,包含偏多的有机溶剂,污染了这一地段的环境。为此,惯常采纳单组分特性的防水涂料。采购得来的这种材料,包含复杂架构下的聚醚,并配有附带着的助剂等,它被划归成无机范畴中的柔性涂料。固体态势下的这种涂料,延展率会超出77%;关联着的拉伸强度,也会超出2.1%。
防水层特有的保护中,应当随时查验涂层既有的状态。查验时,不要污染这一范畴的墙体地表。建造终结以后,应当审慎予以保护,不宜随便去进入,也不可把堆积着的其他杂物,放置于这一范畴的涂料之上。防水层特有的层级之上,不能添加拌合得来的砂浆。铺设这个层级时,铁棒不要撞击预设的防水层,以免损毁这个表层。
(二)渗漏的查验及管控
刚性特性的防水建材,惯常出现特有的渗漏弊病。这是因为,混凝土固有的裂痕,会渗透偏多雨水;除此以外,土体以内的毛细孔,也会渗进这样的水分。干燥及低温特有的状态之下,地基凸显出沉降这一倾向;外部添加上去的应力差值,也会造成如上的渗漏。
为此,选出来的采购对象,应被设定成膨胀架构下的混凝土。这样的土体,带有偏高情形的收缩率。膨胀态势下的自有应力,能抵消原初的收缩应力。钢化纤维制备出来的防水层级,或添加了化学纤维的这一层级,也能提升原有的致密效果。
(三)明辨性能影响
柔性特性的建材,会受到偏多要素特有的干扰。例如:场地固有的水文地质、施工时段的温差,都潜藏着这种干扰。为此,应当全面查验材料固有的防水特性。再如:基底层预设的坡度,若会超出3%这一比值,则可选出来的建材,包含柔性架构下的卷材。若防水层衔接的基底偏宽,则选出来的这种建材,应当配有高层级的防水特性。每隔预设的间隔,就添加内置特性的伸缩缝。这样做,确保平日以内的防水坚固,回避偏多的渗漏状态。
结束语
防水施工特有的时段中,应当审慎选出合规的建材,确保拟定好的施工步骤,带有合理的特性。预设的工艺管控,应当更替旧有的认知观念,促动科学管控。细分出来的各类工序,都应明辨防水质地。做好初始时段的施工预备,以及接续的构架修护。刚性防水范畴中的施工要素,应被侧重查验。注重惯常的防水检查,及时发觉潜藏着的渗漏隐患。
参考文献:
[1]原军.浅析建筑防水工程中常用材料及施工技术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
[2]彭震.有关建筑防水材料及施工的探讨 [J].科技风,2012(08).
建筑工程市场研究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技术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1、软地基处理技术
软地基指的是承载能力较弱且易变形的地基。这类地基一般分布在特殊的地带。对于特殊地带建筑工程的进行通常都要先对软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其因为变形而造成建筑物不稳定性从而坍塌等现象的产生。常见的加固方法有化学加固法、置换法以及换填垫层等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如今我国运用较为普遍的软地基加固方法,它们本身的运用是采用了科学技术基础以及结合相关理论才得以广泛实施的。
1.2、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中的电气接电技术是运用将雷电直接引向大地的方法形成防雷保护膜从而达到预防雷电的效果。通常在建筑施工时要采取合理的接地方式进行施工,特别是对于现在的高层施工,使得这项工程的更加的便利。因为现在的高层大多采用的是钢结构的金属材质,所以能够很好的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连接,从而在保证雷电引入大地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电气暖通等设备线路的完美连接。
1.3、防水施工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防水技术的实施通常会首先采用防水卷帘进行有效的隔绝,在采用防水卷帘的同时使用科学规范的防水施工技术,多方面保证防水技术的功能。另外,在进行防水技术施工时要对有关材料进行严格的监督,从根源上加强建筑的防水性能,还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监督人员也要时刻注意施工过程的情况变化及时进行施工指导。
2、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2.1、经济效益
施工现场管理一定不能够太单一化,不仅要抓进度和质量,更多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从而形成正确的生产观和价值观。作为经济项目,建筑施工的成本和市场方面也应该及时的进行,多下一些功夫,与此同时在生产经营要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杜绝一切施工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开支。
2.2、科学合理
建筑施工的现场必须要严格按照生产的规章制度进行作业,同时还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办事。从而使现场管理更科学和现代化的生产。严格按照施工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进行工作,充分的发挥出施工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同时建筑工程在进行现场施工时要在注意施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保证了这两个原则才能够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提高工程质量,保证企业的实际效益。
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3.1、制定合理的现场施工组织计划
在进行建筑现场的施工时首先要按照调研的情况、招标书、合同、施工图以及地质报告等标准性文件在结合相关文件编制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施工计划。从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需要变更的情况或者意外时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3.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
施工人员是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施工以及管理等程序的重要因素,所以只有保证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够确保工程的高效进行。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施工一直以来都是建筑施工的首要原则,只有首先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但是由于施工人员构成复杂,有很多工作人员并不具备安全意识,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施工单位就要进行集中的培训,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了解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专业素养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条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集中的专业素养培训以及考察,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专业技能的合格性。
3.3、加强防渗漏施工管理
渗漏问题是目前在施工过程中不被引起重视但是又经常出现的一个技术性问题。对于防渗漏技术的实施,首先必须确保防渗漏材料符合规定的标准,这样才能够提高防渗漏施工的技术水平,有效防止渗漏问题的产生。另外在确保了材料合格以后还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对于不同的施工现场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才能够制定合理的施工措施,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3.4、桩基基础施工管理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桩基基础施工是建筑物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有效保证,所以对于施工现场的桩基基础施工要进行严格的管控与监督,避免返工或者质量不达标等结果。在桩基基础施工进行前设计人员要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探讨,从而给出合理的设立方案。另外,在进行施工前要确保施工范围内没有影响有序施工的障碍物存在,同时对于桩基实验和排水工作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特别是打桩的顺利需要严格规范。另外在进行群桩施工时对于桩柱的密度、长度等规格要进行严格控制,施工人员要进行现场的监督管理,及时跟踪施工情况进行技术性指导,与施工人员相互配合确保工程质量。
4、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早日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严格规范建筑行业的施工技术以及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的合格性以及高效性。现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尚不完善,在施工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还需要逐步探索完善,只有逐步解决这些相关的问题才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
作者:李洪川 单位:重庆市厦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伟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5,11:160-161.
[2]陈天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15,09:121-122.
建筑工程市场研究范文6
关键词:建筑施工;危险源;安全评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建筑工程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在建筑工程施工时,因为没有对施工危险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辨识而引起许多的施工人员的死伤事故。因此加大施工危险源的辨识工作变的十分重要。我们要对建筑施工危险源进行有效识别,然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处理它。下面先对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安全评价进行了分析。
一、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别依据和内容
1.危险源的辨别依据
危险源的定义是临时的、长期的生产、使用某些危险物品,危险物品达到临界量的担忧。简单来说,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是指施工中那些构成安全事故的不安全隐患和因素。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源有三大类,分别是坍塌事故、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物体打击指施工中由于高处坠落的物体进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没有正确佩戴安全帽或根本没有佩戴安全帽;施工外侧的安全保护网没有封闭严实或不符合规格。 高处坠落指施工人员攀爬作用、悬空作用没有相应的安全绳索、安全防护不够;施工人员没有进行体检。坍塌事故指建筑支撑或者坡度不合格;地洞超挖;施工人员施工间距没超过2米。危险源的辨别依据有与建筑工程相关的规范、设计、标准、规程、运输、使用、保存、处理方法;还有工程本身的特点、勘察设计方案、图纸、管理方案、类别;还要对类似施工类型、施工合作、施工区域方面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进行参考。
2. 危险源的辨别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内容有施工前的辨识、施工中的辨识、事故后的辨识、施工后的辨识。施工前的辨识工作属于辨识危险源的预估阶段,从施工没有全面展开时进行危险源的统计,在施工前的辨识阶段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各个安全要点上会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先估计,找出可能的危险源。施工中的辨识指的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开展后,从直观的方面对施工现场的机械布置情况、人员组织情况、施工情况进行观察,基于施工前的辨识工作,施工中的辨识工作可以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危险源情况进行较好的反映。事故后的辨识工作是事故发生后,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施工事故发生的危险源,避免在建筑工程施工时再次发生同样的施工事故。施工后的辨识工作有对施工人员的体会、施工安全记录、事故记录等资料进行回击,找出已经在施工中发生的危险源和没有发生的危险源。对下次的类似工程进行危险源资料的指导。
二、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别方法
1.直观经验法
直观经验法来辨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是最灵活、最直接的方法,它借鉴可参考的先例、以往的经验,分析处理危险源问题。直观经验法可以分成两种,分别是类比推断法和经验法。类比推断法指的是用类似或者相同的建筑工程的经验和事故统计资料数据来分析、类推现在施工中的危险因素。建筑工程施工在伤害方式、发生原因、事故类别、发生概率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类比推断法可以缩短危险源的辨识时间,对建筑工程项目很有利。经验法指的是根据有关的资料标准、检查表,根据专业分析工作人员的分析观察能力、工程经验判断能力,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直观的辨识、评价。经验法具有简便的优点。但它会收到专业分析工作人员的经验、知识以及判断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疏漏。为了弥补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可以在经验辨识后进行专家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启发,更加具体、细致地辨识危险源。
2.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不同于直观经验法,它把以往的规律用系统的观念来规范,利用系统工程评价的方法辨识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系统分析法可以用在复杂的、目标要求高的、涉及面广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工作中,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阶段进行辨识工作。系统分析法从事故分析到子系统分析、从能量分析到作业分析,人们经常在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中采用的系统分析法有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因果分析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法等。
3.现场观察和资料观察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布置情况,人员安全状态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来实现,通过现场的简单观察可以从第一时间识别危险源,这要求观察人员具有专业的施工技术知识、安全生产理论、健康安全标准知识、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观察人员综合能力越强,现场观察对危险源的辨识能力就会越强。资料观察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技术方案中的水路电路、施工环境、施工地质、重点施工环节、安全布置的资料进行查看,从中发现可能的施工现场危险源。
4. 安全检查表和工作任务分析
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实践过程建立安全检查表,运作已经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格,一项一项地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标准化的、系统化的检查工作。通过安全检查表格,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将危险源资料进行积累,作为新项目的参考资料,利用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工作任务分析需要对岗位、流程进行综合分析,流程分析又可以将施工工序分成小流程模块,可以针对每个小流程模块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分析。岗位分析通过分析岗位职责,得出岗位职务范围、处理方案等。
二、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后的管理
1.健全安全施工制度
建筑施工要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度,施工单位的领导者或管理人员要负担起安全责任,让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严格按制度施工,有效消除危险源发生。领导通过培训后把握安全施工的政策,间接对施工危险源进行控制。应急救援体系作为建筑施工危险源处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需要施工单位完善施工现场的应急救援制度,不定期的对施工现场进行检验评估,对应急救援程序进行必要的补充。
2.重大危险源单独处理,登记危险源内容
对可产生严重联合效益的、重大的危险源,必须遵守施工管理制度,制定方案,经过监理批准后施工。对建筑施工危险源加强监督管理,对危险源所在的地域、施工条件进行分析,确定出危险源的分布情况、事故关联后果、性质、可能发生的规模,然后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危险源的登记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危险源类别、工程名称、施工安全防范方案、联系方式、危险源造成危害的范围。根据险源的特点,提出施工设备的安全监控系统、安全控制、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措施。
总结: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工作,降低安全事故的次数和伤亡情况,把施工危险源辨识工作放在第一的位置,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特危环节单独处理,健全安全施工制度,建立一个应急的救援体系,使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形成有效的事故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贵生,孙晋,陈松.建筑施工领域危险源的类型与分析[J].山西建筑,2007(06) [2]傅杰.建筑施工过程中危险源的应急管理问题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8)
[3]吕红安,王鹏,冯柳,伋雨林.建设工程施工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01)
[4]代秀荣,刘雨晴.建筑安全管理体制的一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