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陈列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馆陈列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馆陈列设计

科技馆陈列设计范文1

这里生活着以“十大世界珍稀动物国宝”为代表的500多种珍稀动物,包括中国的大熊猫、考拉、黑犀牛、亚洲象、马来貘、塞拉利昂倭河马。作为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园,长隆野生世界一直强调自身科普教育功能。对孩子来说,在这里不仅能与动物亲密接触,还能获得百科知识,是一个带孩子游玩绝对理想的去处。

2、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广东历史文化、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分为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和临展馆四大部分。周末带孩子去博物馆,品味历史文化,感受艺术氛围,体会大自然风采,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3、广州青少年科技馆

科技馆陈列设计范文2

1、视觉效果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注重的是先“物”后“人”,陈列的重点只是在于将“物”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在新的陈列设计理念中,注重的是参观者。博物馆得已生存和发展是在于参观者愿意去欣赏,所以在展示时,不仅仅是要将“物”展示给人们,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博物馆在陈列问题时应该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怎样的陈列设计可以给参观者美的享受,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观赏感。

2、空间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尽管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或是网络技术达到使人们在博物馆中有真实感受的效果,但仅靠感知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人们想要获得真实感,可以在某一空间中进行。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空间陈列可以将信息与参观者联系起来,将想要表达出来的信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人物合一”的境界给参观者绝佳的参观享受。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多地开始倾向于空间设计,独立的空间所表现出来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断研究扩展展陈空间,营造出与博物馆相对应的文化主题,是现代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观赏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业也为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从传统教学趋向于“言传身教”,读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场所,在提供信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观赏体验。如今人们对于场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识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观赏效果,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要注重人们的观赏体验,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的内容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仅是展示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陈列的空间及其环境所聚集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

二、空间展示设计

1、创新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希望看到独特、有个性的展示设计。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表现出“创新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不平庸,不老旧。展示设计在外观上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博物馆的特色,既要考虑到陈列艺术,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建筑的形式、空间感和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独特的展示风格也可以表现在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和时代等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往的历史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参观者更好地领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注重参观者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这一点上,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在展示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人们的观赏感受、观赏情感等,使用各种艺术方式构建一种空间,满足参观者对知识和休闲的双要求。既陶冶情操,又获得知识,这是博物馆与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体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不单单是围绕某一点,而是对整体环境、建筑和空间的整体设计。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并不仅是局限于历史,同时也代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环境对陈列的影响在于建筑形态、地理特征和展示内容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三者产生矛盾,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环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陈列的空间中去,再将陈列所要的内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更美妙的设计风格。

三、结语

科技馆陈列设计范文3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教育 数字化技术 应用及状况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066-03

1 引言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国家文明发展程度重要标志。传统的博物馆陈列展示依赖文字、图片、沙盘、模型等,手段单一、缺乏交互体验,很难阐述陈列展品的内涵和达到大众化普及教育效果。从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博物馆概念中提出博物馆“教育”功能,到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职能定位中,把“教育和传播”的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1]。博物馆作为传播自然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如何实现传播教育方式和效果的转变,是近年来业内专业人员探索的主题。传播学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博物馆的教育与传播增加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动态媒体语言能完成更有效的交流,它为人们参观和游览博物馆提供便利,更添愉悦和新奇。

2 数字化技术拓展场馆空间

目前,我国正处在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段,大小博物馆达到3000多座。博物馆的藏品日渐丰富,挖掘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体博物馆的建筑不可避免成为陈列展示“空间”与“时间”的瓶颈,使博物馆教育的“信息”传播实现上存在时空局限。实体博物馆可利用各种数字化设备构筑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让系统与人互动,让观众感受和接触数字化展品。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不同的空间链接。上海科技馆曾开展世界两极动植物和生态特别展览,展示南极和世界上海拔最高处青藏高原的动植物、生态特征等。展览中安排了无线通讯互联网技术、数字终端技术和定位识别与南极站远程视频,实况播放南极站专家与现场观众进行的问答。一个连续的情景中嵌入另一种展示空间环境,这一创意赋予展示新的内容,体现了数字化技术在展示空间延伸的重要特征。

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虚拟的空间。浙江自然博物馆在建筑空间外再造“展览”,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虚拟展览平台,采用720度高清晰全景展示技术,把展厅基本陈列轻松“搬”到观众面前。轻松点击鼠标,就能上下、左右、拉近、退远观看展厅陈列,给人以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觉,体会与实体展览基本一致的观赏效果。

可移动性、体验交互性、内容可随时扩展修正和开放空间时间相对无限的特性,使得数字化技术成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3 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

博物馆的数字技术主要是以视、听、触传播为主要对象的装置,具有展示时空的概念,是展览的一种表达和传播方式。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逐渐在技术和理念上得到成熟。

博物馆展示数字化应用主要是实体博物馆展项结合数字化技术辅助展览。与现代的数字技术相结合,辅助展示、诠释内容、补充信息,增强实体博物馆展示教育作用。通过自然类复原场景展示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对现实中的场景展项知识点进行数字化获取,在另一空间维度进行数字化重构。通过对馆藏标本与数字化场景的拟合,展示陈列内容主体活动的环境,表达特定的情节与场面及戏剧化演义。如浙江自然博物馆“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展厅中热带雨林生态景观、南极生态景观等,结合视频影像、多媒体解说,机电一体的数字模拟器等,鸟眼摄像机让观众选定观察相关动物视频信息。这一系列数字技术辅助展示,让观众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展览传递出的大量信息,再现了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人文类博物馆中,也能够通过对历史文化、场景展示数字化重构复原,反映风情、民俗、精神、思想等抽象的概念,并从具体的实物展品中剥离出文化价值,结合参观体验将之传达给参观者。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陈列方式更为形象,也使参观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具体技术表现有:

(1)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创于美国,1984年苹果公司率先提出了窗口和图标的体现设计方式,自1985年第一台真正的多媒体系统——Amiga诞生,它的技术运用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应用于博物馆的多媒体主要以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借助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是博物馆资讯接收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媒质,是多种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的载体,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占有可大、可小,适宜表现具有较强逻辑性和信息量大的展项。多媒体互动装置包括以视距、听觉为主要感官体验的各种新媒体,主要通过让观众观看、聆听的方式,传递信息。如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变温动物演示,传统展示无法达到传播目的,展项采用了多点触摸多媒体技术,体验者触摸移动屏幕上的滑动按钮,三维场景里的鳄鱼开始移动,整个三维场景的亮度降低,信息显示界面实时显出温度、时间、鳄鱼体温等数值的变化,鳄鱼在运动的过程中有相应的三维动画发生。同时的界面信息包括世界各地鳄鱼种类介绍、鳄鱼栖息地生态视频。融入娱乐性、趣味性,触发观众对展示内容产生兴趣,并通过操作和参与来理解事物,但是原理演示和动手较强的数字技术应用大都在科技馆里。

新媒体互动装置技术加入了互联网和新的艺术形态,结合多媒体等技术,其核心是以数字和网络形式为载体,融合网络视频形象,既是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也加入了人与外界之间的互动参与,通过新媒体技术互动展示可以营造一种教育、欣赏的环境氛围,这些设施不仅可以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展示的手段。交互思维下的博物馆陈展强调观众是展览的核心,提供更多的参观乐趣与学习经验,让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交集,一个好的互动展示可以令观众记忆深刻,从而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2)数字播放和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数字影院和播放系统,在近几年展示项目里广泛运用。通过普通、3D或4D、环幕、IMAX等科技手段的组合运用,再现具有震撼力的历史真实与生命的跃动。博物馆数字影院展项一般是展览主题的一个扩充,作为展览组合的子项目与展览述说的故事整体有机结合,当然也有与博物馆相关的科普教育、科学考察、研究等相当独立的影视。在国内专业自然类博物馆中,北京自然博物馆首先建成4D数字影院。浙江自然博物馆展示应用中有普通的数字播放,如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漫游”体验剧场等,采用单一的视频媒体。也有“丰富奇异的生物世界”序厅“春、夏、秋、冬”生态景观视频,采用3屏融合拼接技术,视频内容展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生命世界的绚丽图景,用数字化技术,使展览信息前置,渲染展示环境,起到引导的作用,使观众在美和乐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虚拟现实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仿真和传感技术软件进行仿真建模、动作设计和动画制作、数字影像编辑合成。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参观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模拟,并强调周围环境的呼应,让参与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具有很强的沉静感和互动感,可以随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虚拟现实注重用科技手段还原以展示物件信息、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的虚拟场景,这种虚拟场景的新奇点在于,它主要靠科技来吸引人的注意,使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观众参与的欲望,并能操作虚拟物品。2013年浙江自然博物馆科普电影《三叠纪海怪》是一部以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4D影片。影片以我国云贵高原大量的三叠纪化石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近20种生物进行3D建模复原,并采用当前国际上的先进影视制作软件和系统,设计和制作角色的肌肉系统、动作和行为。通过3D动画复原了该动物群重要的化石生物及其生活场景,重现了这个全球特有的史前滨海生命世界。

虚拟——幻影成像技术。幻影成像是从虚拟现实技术分离出来的,又称多媒体幻影景箱,把电影艺术和造型艺术有机结合,特征是缩小所有影像的比例,按照剧情内容摄制动态影像,制作影像视频短片,最后再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虚拟影像与模型场景融为一体,再现亦幻亦真的视听效果。将展品影像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立体的景箱中,以特定的时空形态演示故事情节与情境场面,其虚实结合、动静有致的视听效果可将观众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情景之中。

此外还有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互动,台中自然博物馆的“龙年特别展览”穿龙袍展项。观众站在摄像头前,举手投足同步反映在面前相应的龙袍背景中,让观众亲身感受身着龙袍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博物馆的时间、空间界限,这种新颖的方式,无形中拉近了我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3)移动终端技术。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集成应用软件开发,显示了强大的媒体属性,多媒体、多终端传播技术,使博物馆展示又有了延伸的平台。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整合了交互式的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与运营商的合作,博物馆展示有更大的覆盖面。如应用于手机的二维码技术,综合性的信息终端技术功能。特别是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让观众可以从个性化的角度,通过移动终端与展品互动,获得深度信息和独特体验,同时又不影响到其他观众与展品进行交互。移动终端上的多媒体内容同实体展品以及展览空间的有机结合,通过终端摄像头将展品的细节内容实时合成在展品相对应的部位,观众可以通过调整摄像头的角度来选择不同的局部,观看真实与虚拟合成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一个展览多条线索”,观众可以按照自己所喜好的不同主题线索,在移动终端的导览下,突破路线参观、时空的限制,实现展览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数字引导屏技术在博物馆应用相当广泛,电子导览技术凭借着可实现平移、放大缩小、旋转、翻阅、伸缩、绘图等多种操作,通过触摸电子导览技术,只要点击场馆区域可一目了然馆内层间、内部设施的详细信息,为参观者提供多种主题的参观路线,参观者可在系统中自由选择参观路线,大大提高参观效率,参观者也可以通过手指体会到交互的乐趣[2]。

4 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中意义与特点

博物馆的每一个举措都应以服务公众及教育为目标,公开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数字化技术手段是展示的传播科技方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使展览致力于完成传播概念、感觉、事实或是愉悦的目的,达成传播的目标[3]。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应用中的交互体验,是对一个物,一个空间的解释,有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并情景化而富有意义的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让观众开始对信息的感知。可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融合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展示的数字化交互展项,让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像和生动的语言演绎,能深入浅出地传播知识和信息,人们在过程中获得整体、主观的感受,在交互体验中得到传递与反馈。由交互设计转化为体验活动,这恰恰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体现。

博物馆是作为大众接受公共教育的场所,是社会“教育基地”。累积学习说代表人物加涅把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相结合,认为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能被学生有选择的知觉到。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教育方式的改变和创新,让被动教育、学习转为主动、自主学习,在参观展览中扩充新知识和新的视野,通过感官和智能的交互、交流,有效地拓展展示内涵,是博物馆理想的体验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中的特点:

(1)综合、科学实用性。数字时代的陈列展示具有技术的综合,手段的综合,使观众体验超越“时空”的多维空间,又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4]。同时,展示场所又是最新信息与高科技的实践地。数字化陈列展示教育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材料采用科技产品,还体现在各个展示活动过程中的先进设计理念,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的管理手段和实施方法。在充分展示藏品的同时,对藏品的保护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在现代展示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展示形式利用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在平面与空间规划、展品陈列、光色影设计、音响控制等方面,参照人机工学、视觉传达、心理学等原理,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展示气氛和强烈视觉冲击展示环境。

(2)趣味性和自主性。数字化技术通过声、光、电、多媒体等,营造出宜人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多方面感官,展览让观众产生一种好奇心,强化观众的心理体验,吸引观众的注意,使观众能够有兴趣投入到展览中。数字技术促进了博物馆展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数字化应用促进了观众与展品、环境之间的互动。观众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参观内容和参观的路径、导览的形式、互动的方式等。而且,展览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接收、甚至信息的反馈都可以在观众的自主参观中进行,观众和博物馆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3)传播性和可扩展性。数字技术的网络、交互虚拟特征,在博物馆展示教育传播中,多维度的传递、反馈、碰撞和激发加深了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反馈可以检验自己的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的行为,提高传播的质量,更有影响力地实现有效互动。由于数字技术的系统集成的特点,能够大量存储展示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数字展品或增加展示主题,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在展示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变得更加多样、尖端,加上艺术传播表现,内容的创作和编导,达到艺术传达的可预见性,提高整体的交互体验设计质量。它促使博物馆展示陈列由过去的静止、被动的展示方式逐渐向动态和互动的展示方式转变,实现博物馆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2010.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134.

[2]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装饰,2013年,(1):35.

科技馆陈列设计范文4

关键词:地矿标本;地质博物馆;定位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10904

从所隶属的学科体系划分,博物馆一般可分为人文、自然两大类型。在自然类博物馆中,地学史博物馆是主体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展示规模上讲,都远落后于博物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美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己超过2000多家,而国土面积不大的英国,也有超过500所自然科学博物馆。我国很多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每年推出的展示大多是人文历史和艺术类的,而自然科学类展示几乎是空白。”[1]117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原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类型构成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自然类博物馆建设近年得到长足发展,全国掀起一股以地质博物馆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建设。但是,在当前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由于缺少陈列展示定位的研究,导致展陈工程往往难以满足公众需求,难以实现展示目的。在此,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博物馆展示陈列工程建设为实例,基于普适性原则,多视角对地矿标本展示系统定位进行科学分析。

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建设

的基础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座有近50年历史的地学类自然史博物馆 ,其最初的主要任务是收藏教学科研用标本,为教学实践服务。博物馆展藏品丰富,在馆藏品征集、收藏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6万件藏品规模的自然史博物馆,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和精品,逐渐形成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学校于1980年代中期正式面向社会全年开放,填补了成都地区自然史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现为容教学、科研、科普工作为一体的对社会全方位开放的博物馆。获得从中央到省、市各级行政机构授予的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为满足社会开放需求,建设与藏品资源对应的高层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目前已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基础设施标准,建成新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14000余平米,共7个成体系的展厅,将成为成都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科普基地,预计年接待参观20万人次。[2]30

与国内其他新建质博物馆一样,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展示陈列设计定位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馆方与设计工程人员。在总结国内同类型、同层次地质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规划人员围绕标本信息的特色,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将项目建设与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研究结合,最终形成较好的展陈规划与定位思路。

二、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目的

作为一种展示手段,博物馆陈列必然具有各种目的性:有历史文化宣传目的的,如四川省博物院;有考古遗迹保护与宣传目的的,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有纪念性目的的,如鲁迅博物馆;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目的的,如中国民族博物馆;有科普教育目的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因此,在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设计方应首先明确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地质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目的是什么?二是怎样才能以最好的形式实现这种特定目的。

从陈列形式设计者而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形式必须与内容相一致”[3]67,这也就强调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目的需依托于展示的物质主体内容“藏品资源”而设定。掌握藏品特色与藏品信息是明确地质博物馆陈列展示目的的唯一途径。对地学历史与藏品信息的有效掌握的前提,就是要密切结合博物馆方所出具的陈列内容详规与展品清单。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虽然馆藏有6万余件展品,涉及自然历史的方方面面,但具有展示价值的标本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标本;二是普通岩石、矿物标本。同时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从1980年以来,一直作为兼具教学科研与社会科普双职能的高校博物馆。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目的应是实现以地球奥秘、生命演化为要内容的自然历史科普与教学功能。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目的的明确,将对陈列设计定位进行科学定位奠定基础。

三、地质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对象

的定位 博物馆工作的受众对象,是由社会各阶层构成的。因此,陈列设计的定位不能主观化,要结合大众多层次的文化、科普需求。陈列设计的方式、效果等要能够吸引大众不同审视角度的“眼睛”,实现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目的。

地质博物馆标本由于其自身深奥、神秘的“科学”性,很容易在博物馆与非专业参观者之间形成知识的壁垒,难以吸引普通参观者的“眼睛”。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部分岩石标本中,很多是很难采集、同时又是科学阐释地球历史、结构不可或缺的实物标本,但由于地学知识的专业性、标本感官的同质性,普通参观者很难对其形成兴趣点。因此,地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定位必须考虑适宜于大众科普需要,打破知识的壁垒。

但是,博物馆的标本展示同时必须面向专业参观群体,其对展示标本与展示环境所提供的科学信息要求较高,是立足于专业角度观摩、研究标本,注重了解标本的结构、成分、解理等。对标本的普及化信息与艺术环境并不感兴趣。特别对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这样的具有教学科研功能的高校博物馆,其必须考虑专业参观者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需求。所以,地质博物馆在面向大众需求的同时,必须在陈列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采取有效地渠道、方式满足专业观众的需求。

普通大众与专业群体对于地质博物馆的需求虽有冲突和矛盾,但并不是不能化解。在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应通过展示艺术环境的人性化、声光影像等技术手段的动态介入、趣味互动项目的多样化、现代化科普讲解设施的使用,调动普通大众的参观热情,在亲和的展示环境与人性化的辅助设施帮助下,对标本的科普信息作深入了解。对于专业群体,因在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通过设置开放式实验室与开放式典藏库房,使得专业参观者可以具有独立的研究与学习环境,以获取目标性的科学信息。如在开放式实验室,专业参观者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通过配置的仪器等在无干扰环境下对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开放式典藏库房,可以通过透明式参观廊道以及密集式陈列架柜对不适宜陈列的标本进行研究、学习、对比;在展厅当中,通过触摸屏、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可以直接在展厅当中对展示环境所未能展现的标本科学信息进行检索或现场教学。对于如何满足专业群体与普通大众对于标本展示、陈列信息获取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陈列标本的调配,尽可能选择能够满足两者需求的标本来解决。

四、展示标本的定位

博物馆的藏品按照存放位置,可划分为展示、库藏两大部类。其中展示标本、文物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实物主题。地质博物馆中,在选择展示用标本之前,应充分了解标本内涵信息,了解博物馆信息传播对象的观赏倾向,寻找那些展藏品与观众潜在有关联的观赏动力,就是找一个切入点,使参观者对展品产生强烈的探索要求,能够形成记忆犹新的效应。同时,“文物专题陈列,应尽量减少文物复制品的陈列。”[4]266自然标本由于其需要表现真实性的特点,所以应尽量减少模型的替代使用。

公众对于地质博物馆往往存在一种求新探奇的需求,因此,大、精、奇标本应该是展示标本的主要选择对象。所陈列的地矿标本应具有公众意义的科学信息传播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一,展示标本必须具有地学信息传播价值,能够以实物形式对地质环境、古生物演化等做科学阐释。同时,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展品以艺术形式展示,使公众能够了解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展示用标本除科学信息传播功能外,还应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参观者对于标本的第一兴趣往往是艺术观赏性。在当代收藏界中,艺术观赏性较强的标本往往是奇货可居,这些标本可以让参观者在赏心悦目的欣赏过程中探寻地矿标本的科学信息。

第三,地矿标本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由于标本的自然属性,同种类的标本很难有色泽、外型等完全一致的。因此,地矿标本又有着唯一性的特点。结合标本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地矿标本的收藏价值亦不断攀升,收藏热度也不断升温。从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兴起地矿标本收藏开始至今,地矿标本收藏在国外现已形成热潮,仅美国就有几千家矿晶公司,而我国却刚刚起步,收藏市场潜力非常大,这对于地质博物馆的标本收藏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社会环境。

从上述标本的价值性而言,博物馆展示标本应是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代表性的标本,同时更应是艺术观赏性较强、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标本。地矿标本在传播科学信息、展现艺术观赏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珍稀的自然标本,引导社会收藏的价值观取向,在地矿标本收藏市场起到导航作用。

五、展示环境的定位

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定位往往是由展示主题决定的。这种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色彩、背景元素、造型环境等。以色彩为例,“由于各博物馆性质的不同,其陈列内容与形式也不同,色彩设计构思也应随之不同。”[5]52在地质博物馆中,展示的主题大多与自然历史密切相关,这就初步决定了地质博物馆展示环境不能过多的使用现代的、工业化的设计元素,应更多的选用自然化的设计元素,使展示环境更趋向于生态化。现代化、工业化的设计元素主导的展示环境往往会割裂标本与原生态环境、标本与标本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使参观者只能用孤立的思维方式感受展示标本所传达的信息,不能完整的发觉展示标本群所应该传达的自然历史信息。就像将一个矿物晶体置于一个现代化的厅堂、酒吧,让人感受到的仅仅是一个艺术品,与装饰灯具、挂饰等无异。如果展示环境是一种原生态的,可以让参观者更直观的了解标本的形成环境和变迁,更深入的了解标本之间共生、伴生、演化的关系。

地质博物馆展示主题的选择往往又是收展品的性质而决定的。因此,在规划设计地质博物馆展厅展示环境时,也要密切联系展品的性质:展品是古生物类的、还是宝玉石的、还是矿产资源的、还是地质构造等等,不同的展品归类性质,对展示环境是有着不同要求的。例如恐龙标本专题展示,就要在古生物、环境考古专家的指导下,科学的对恐龙所生存的时代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结合展厅布局进行深化设计,让参观者可以“原汁原味”的感受恐龙时代。在能够体验自然“原汁原味”的同时,还需注重提高参观者对于探索地学奥秘形成兴趣,如采取一些互动项目,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自然的魅丽,体验地学科普教育之旅。

六、结语

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往往重“人文艺术类”,而轻“自然科技类”,造成我国当前地质博物馆建设还很薄弱,而地质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又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将起到重要作用。相对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所起到的“第二课堂”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在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政府及行业部门逐渐加大对于地质等自然博物馆建设力度,地质博物馆快速发展成为当前博物馆建设的一种趋势表现。在地质博物馆建设初始,只有首先明确其展陈设计的目的,进而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对展示信息传播对象、展示标本、展示环境作科学定位,才能实现较高水平的展示陈列设计效果。参考文献:

[[1]杜天明,李虹.博物馆展示理念的前沿关注[J].东方博物,2005,(3):116-119.

[2]王龙.论自然标本的文物属性[J].东南文化,2009,(5):94-96.

[3]陈红京.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原理与技法[Z].复旦大学文博系内部讲义:67.

科技馆陈列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教育项目;科技馆教育

引言: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并了解科学技术,是作为促进公众终生学习重要场所的科技馆的使命。宽松开放的环境,支持多元化学习与弹性学习的教育资源,没有评测压力,是科技场馆在开展非正规教育活动中的天然优势。科技馆应该用实际行动告诉公众自己有多好,多有价值,而不是关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开展教育项目是科技场馆应该迈出的一步。

1 我国现代科技馆的教育定位

要形成对现代科技馆(以下简称科技馆)教育特点和教育方式的正确认识,除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先进的大众科技传播思想之外,还必须懂得科技馆独特的教育属性及特点。

1.1 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1】

科技馆有别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不是仅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并以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基于自愿原则的、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教育。它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半强迫色彩,而是通过公众的自由选择,利用精彩的内容吸引人,从而达到科学普及的效果。另外,科技馆也有别于一般的陈列馆、传统博物馆等,虽然其均具有向公众开放的展览展示功能。但科技馆追求普众,它强调先进性、互动性和时代感,强调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并易于公众参与、理解和接受。

总之,科技馆是用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内容和形式向公众进行普适性教育的特殊场所,科技馆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一种基于开放和观众自主的先进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动手、体验、交互,强调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等。

1.2 科技馆的教育特点

对普通公众而言,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科普展品,短的时间内能学习到什么?能理解和掌握多少?即使暂时理解了又能记住多少?这些都注定了科技馆只能进行感受、体验型的粗略教育,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三个基本事实决定了科技馆的教育特点。

第一是观众构成,科技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其对象可以是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所有公众,可见观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

第二是参观时间,这点尤其重要,就是绝大多数观众参观科技馆的次数很少,而且每次参观的时间又相对较短,最多一天,少则半天,甚至1-2小时。

第三是科技馆内容,科技馆的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及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可以说无所不包,一件展项经常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

2 科技馆教育项目的主流模型

2.1 科技场馆教育项目的现实需求

2.1.1 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相关概念

科技馆教育项目 是以科普教育为手段和突破口,带动科技馆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与任务。因此,开发此类教育项目时应立足于是否能够带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是否能够赢得科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参考文献2

科技馆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知识讲授、动手制作、科学讲座、实地观摩等。从活动目标群体的划分来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活动主题、内容及形式地细分,奶名满足不同参与者的实际特点与需求。如浙江省科技馆举办的“细菌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适合小学、中学阶段的学生。

2.1.2 青少年群体为对象的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生命力

很高兴地看到,在我国科技场馆建设、展览布局、展品配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逐渐消退之后,科技馆界对科普教育形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科技馆培育的教育项目作为常设展览的重要补充,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专题参观导览、互动式科学培训、科学演示、动手做活动、科学考察、科学俱乐部……各种轻松有趣的科学教育项目的出现,不仅拉近了他们与科技场馆的距离,无疑为科技馆的普及性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如何通过对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研发应对科技馆教育事业的新要求,如何把枯燥、深奥的知识用生动的形式传递给青少年受众,都变成了我们科技馆的教育工作者现阶段所要探讨并解决的问题。

2.2 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的主流模型参考文献3

2.2.1 科学课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了,它是对科技技术的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提问、假设、检验甚至得出正确结论等步骤,向青少年揭示科学的奥秘并让其产生浓厚兴趣的过程。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方式称之为科学课堂,是因为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作为一方,教师或专家作为另一方而聚焦在一起来讨论或谈论特定的议题,就像学校中传统的课堂所做的那样。

“课程拓展”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它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所设计,结合教育计划,为不同年级、不同课程内容的学生量身设计参与、互动、体验线路,围绕科技馆展品设计辅教育活动,用在科技馆现场辅导的授课形式,使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学活动同步。

由退休科学家来担任的一种科学课堂是另外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理解。

2.2.2 科学展览

与传统的方式不同,这些展览强调让年轻人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活动来体验科学,而不是仅仅对科学物件给出展示。换句话说,在这种展览中,青少年将有机会在辅导员或专家的帮助下直接参与科学过程,甚至参与科学实验或其他的相关活动,而且可以看到,这种传播方式不仅有助于成功地吸引青少年,而且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对那些看起来抽象而无关的科学技术产生了解或理解。

例如,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介绍了另一种值得注意、处理环境污染这一特定问题的“环境与能源”主题展。在这个展览中,向青少年展示的富于创造性的、得以装备的、涉及环境问题及可能解决的一些材料。例如,有一个厨房装备有矿石、煤气管以及棉花,它们与炊具、燃气炉以及布料连在一起,以此来展示环境污染并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东西。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模型,上面开了48个洞,从每一个洞里都可以看到一幅关于环境污染的画面,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且显示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2.3 科学竞赛

科学竞赛被广泛用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并且吸引他们参与到科学的工作进程之中,而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知识。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为青少年搭建的一个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竞赛,展示活动包括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在青少年创新大赛终评期间,还设立了科技教育论坛,包括主旨报告、专题发言、参与式培训等。

3 对我国科技馆青少年教育项目的反思与建议

3.1 我国科技馆教育项目的实践问题

开展场馆教育项目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3.1.1 没有合适的团队来进行教育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设计出既能帮助不同年龄的学生建构对抽象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又新奇有趣教育项目,恰到好处地丰富拓展学生课程非常不容易,这很难由科学家、科学教师或者科技辅导员独立完成和实现。科技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呈多样化,有法律、中文、历史、设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其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少,具有教学经历、教育学背景的人少。另外,科技馆人员的大量精力要花费在场馆展品展项的维护与管理、参观的讲解与引导等常规事务中,很难有时间来做好教育项目的策划工作。即使有一个好的创意,直至其成为一个成熟的项目,也常常只有三五人的团队策划实施,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1.2 教育项目的实施受时间、空间、参与人数等因素的制约

一个新的教育项目成功落地,往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参与对象的规模、参与时间、场地需求等。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中小学课程拓展”之“生活与能源”课程为例,其设计与课程教学同步,在科技馆进行,实践效果好,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每次活动2小时,仅40个学生可参与。对于中等规模的学校来说,一个年级至少有5个班级,那每周必须有五个下午需要带学生到科技馆来完成课程拓展,这就对距离较远的学校提出了挑战。

3.1.3 要避免将科技场馆的教育项目完全变成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科技馆的教育项目有普及性的特点,强调社会效应,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有的展品、展项等馆内资源的开发简单易操作, 但科技馆外的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复杂且壁垒多。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为例,“百场科普讲座进学校”“中小学生低碳创意展品制作大赛”“科普体验营”等项目,都是以科技馆为平台,整合市级资源开发的,旨在用直观、互动的形式传播科学技术的,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3.2 提升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建议

3.2.1 整理各个科技馆的青少年教育项目资源库,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科技馆的教育项目开发工作一直是瓶颈,在单个科技馆的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项目开发的进程缓慢且没有系统。而科技馆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又具有明显的共性,如果将每个科技馆的特色教育项目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科技馆的教育项目资源库并实现网络共享,就可以节省极大的研发时间,着力于项目的实施下推广。

3.2.2加强媒体合作、国际合作,开创多元化、高水平的教育项目

湖南卫视的“给力实验室”,科学松鼠会的亲历“世界最大的科学实验”等项目,给科学传播接了地气,又将科学还给生活,还插上了翅膀,走出国门。

3.2.3组建科技馆教育项目组,该项目组必须具有实施项目的专长

一个创意经过策划变成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团队结晶。开展项目前首先要设立一个精于该项目并能统筹管理的项目主管,组建具有各专长人员的项目组,从事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策划、监控、跟踪,并要为该教育项目设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人员、时间调控、做出预算及保证项目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黄体茂.现代科技馆核心教育理念与常设展览教育[J],科普研究,2012年,第7卷

科技馆陈列设计范文6

关键词 展览教育;展品;运行;管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 153-0021-02

科技馆进入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其运营管理模式一直较为粗放,尤其是展厅管理,长期以来都是困扰科技馆行业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2009至2013年期间,我国新建成开放的科技馆有40多个,常设展厅总面积增加30多万平方米,年平均增加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随着科技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展厅面积不断扩大,展厅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并影响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展厅是科技馆展览陈列的物理空间,这个空间内展览展品、观众、馆方工作人员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展厅管理是在尊重科技馆参观规律和展览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观众和工作人员的科学合理组织,充分利用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或其他教育资源,实现和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

2015年3月,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此后首批90多家科技馆已陆续向公众免费开放,为更多公众走近科学打开方便之门,然而免费开放带来的观众数量增加,对科技馆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尝试通过一些实际案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和探讨科技馆展厅运行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文章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与科技馆同行们交流经验,从而提升科技馆展厅管理和展教服务的综合能力。

1 展厅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

科技馆展厅运行与管理通常由展览教育部门或展览运维部门负责,国内科技馆有的将展览运行与展览教育分开,有的则合二为一进行管理。无论何种组织模式,展厅运行和管理的内容都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必要的服务,确保展览展品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观众良好的参观秩序和参观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辅导观众更好参与展品、理解展示内容,从而提升展教效果。展厅运行与管理是科技馆的基础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1 切实保障参观安全

安全是观众参观展览的最基本的需求,观众的参观安全是科技馆开展一切管理、服务和教育工作不可逾越的红线,科技馆有责任保障观众的参观安全。

科技馆的展品功能一般通过集机械结构、电气、计算机、多媒体于一体的硬件设备体现出来,观众通过按钮、摇杆、手轮或者其他互动机构参与展品,通常需调动视觉、声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感官与展览互动,如“空中自行车”展品,需要观众在悬于高空的钢丝绳上前后骑行自行车,使观众体验和了解物体重心与稳度之间的关系。青少年观众是科技馆的主要观众群,这个群体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展品互动性较强,而观众操作随意性又很大,很难预测观众的偶然行为,如低龄观众触摸不该触摸的按钮(如高压展品设置在不易察觉处的急停按钮),或无意中将手放进滑轨缝隙等,因此在展厅运行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将安全作为第一考量的原则,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对于一些大型互动展品,根据观众参观流量和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合理设置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看护,协助观众体验展品,防止意外事故出现。而关于教育活动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事先考虑可能引起的不安全问题,如某教育活动方案需要在节假日的参观高峰期,由工作人员带领30名观众在展厅穿梭,组织观众上下旋转楼梯,学习和了解展品内容,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此时应调整活动组织方式,或选择更适宜的时机,减少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

1.2 简化流程,方便观众

科技馆是一个科普教育场所,但同时也是一个游览场所。科技馆要提升服务水平,就必须考虑我们的运行、辅导模式是否人性化,能否尽可能多的为观众考虑,能否帮助观众更好的安排参观时间、轻松获得体验,进而理解展览内容获得更大收获。因此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所有展品辅导、活动组织都应做到“以人为本”,尽量摒弃繁琐的参观流程和复杂的参与环节,“化繁为简”。针对一些观众喜爱的大型体验展品,在设计运行方案时,除了保证安全,还必须考虑易参与性,参与程序过于复杂,不仅会引起观众的烦躁与不满,影响参观兴趣,同时也给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增加了很多麻烦,降低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1.3 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展览内容

科技馆构建情景化的展览环境,模拟再现科技实践过程,其核心展教思想是鼓励观众自主参观、在发现中学习。工作人员则提供必要的服务,协助和保障观众与展览展品进行安全、有效的互动。理想的展品能够暗示观众应该做什么,观众通过亲自操作体验能够有所思考,并能与同行的家长、同伴或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加深对展品的理解。然而根据我国科技馆展览设计和公众科学素质水平的现状,仅有少数经典展品能够实现此种效果,大部分展品首先在观众参与环节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观众基本不知何处下手,要么按照自己的想法盲目摆弄展品,质疑为何没有现象,要么随意晃动互动机构,不待现象出现就转移注意力到下一件展品;即使观众操作正确看到演示现象,感到很兴奋,但也鲜有人能够展开思路,将体验、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实现链接,导致展览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展览教育还应最大限度的挖掘展品的内涵,研究多种教育模式或教育方法,开发和组织各种定时辅导、动手做、科学实践课等丰富的教育活动,引导观众由此及彼的展开思路,并使其感受到他们所接受的东西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最好能使观众的所察所思与其固有的知识建构进行联通,真正实现展览展品的教育效果。

1.4 尊重展览展品客观环境

一件展品不是孤立地矗立在展厅,而是处于一个展示环境中。一件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受到周围地理环境如建筑物高低、地面情况、安全通道位置等的影响,同时还受周围展品的体量大小、互动参与效果、布展密度的影响,甚至该展品所处展厅之外的公共空间大小都会对其形成制约。展教运行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尊重展览展品的客观现实环境,无视客观展品所处的客观环境,单方主观的调整展品运行策略或组织教育活动,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安全问题。

如某大型展品观众参与人数众多,长时间排队观众产生不满情绪,曾引发多次投诉。为便于观众安排参观时间,该展品的参与方式由原来的自主排队体验调整为预约体验,观众需在预约时间内凭展馆门票预约体验时间。在这个案例中,预约台位置的设置就需要慎重考虑,如位置选择不当,设置在该展品所邻布展密度较大的展区,将会导致预约时观众排队骤然集中,在人流量大的高峰期会严重影响该展区其他观众参观和疏导,因此该展品预约台需考虑展厅内空间较大的位置,为预约排队预留场地,并避免与其他展品的参观互相冲突。

1.5 尊重观众参观规律

各馆的观众参观流量与参观群体都具有特定的规律,2014年中国科技馆年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端午、五一、国庆等小长假观众量为平时各月人数的2倍多,在7、8两月的暑期,月参观人数可达平时各月的4至5倍。展厅运行管理应尊重科技馆观众参观的规律。在参观旺季展厅观众数量多,很多互动展品前都有观众聚集或排队,导致观众易产生厌倦、焦急或其他负面心理反应,因此此时展厅运行的首要问题是先满足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展品,维护良好的参观秩序,保障观众顺利流动,防止踩踏、争吵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如果开展教育活动,也需要一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科学表演或短时间的讲解辅导,而一些需要大规模在展厅组织观众的教育活动则可以暂缓开展;在观众流量较小的淡季,展厅观众数量明显减少,此时展厅运行几乎没有压力,就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增加观众的参观兴趣,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展示内涵,提升教育效果。因此不同的参观季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必须主次分清。

1.6 尽量节省人力

当前各科技馆的人员使用普遍比较紧张,因此展厅管理必须有效的调配和使用人力,好钢用在刀刃上。展厅运行和教育活动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来执行和实施,如果某个展品的运行辅导耗费人力太多或使员工过于劳累,会导致其他工作无法兼顾或员工注意力分散,反而会酿成安全事故。而针对一些必须开展的大型辅导活动,可适当考虑使用志愿者。如台湾的科普场馆基本都通过社会义工来帮助运行展览,大大降低了场馆的人员使用压力。

2 把握各种条件和多方需求的平衡

上述几项原则,是笔者根据工作实践之总结,除保障安全第一外,其他几项孰重孰轻没有一定之规。展厅管理,必须分析当前实际条件下观众的需求和馆方的需求,同时考虑当时的展览环境,参观流量、可调配的人力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绝对好与不好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管理者需要在不同的参观季节,根据不同的时空背景、环境条件,对各种实际条件进行综合把握,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改变运行和辅导模式以适应当时的条件和需求。在参观旺季与淡季、平日与周末、大型节假日与平时,同一个展厅即使同一件展品(尤其是大型互动展品)其运行辅导方案都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而在旺季或节假日来临之前,需根据往年的运行辅导经验和观众参观规律制定好新策略,在每天的展厅一线工作中,还需要管理者根据展厅展品情况或不同时段参观流量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中国科技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场馆,每年观众接待量以百万计,为保证观众的参观质量,展厅一线的管理尤为重要。展览教育部门在每次大型节假日之前,都会依据各展厅情况制定详细的运行方案,针对每个展厅、每个展区以及参与性较强的大型互动展项,分具体情况设置工作人员在岗人数,确定岗位职责,并准备应急预案或观众分流预案,以应对忽然到来的大型团体或中午时间段人流量的骤然增加,同时多次反复研讨和尝试,寻找最优运行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