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1
关键词: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必要性 基本情况 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当前职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保障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现阶段,相当多的职校只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大部分职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心理辅导经验缺乏及理论水平不高等多种问题。
一、加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必要性
中考的分流在客观上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低下,成绩较差的学生中考后的升学去向多数是职校,导致很多职校生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一部分职校生存在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职业学校学生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缺少升学压力,学习负担轻、空闲时间多,一旦学校疏于管教,他们就会将剩余精力发泄到不健康活动之中,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与普通高校生相比,职校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不成熟,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歧视容易让职校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社会娱乐场所、低级趣味的网站充斥各处,许多涉世未深的职校生沉湎其中,荒废学业,逐渐走向堕落犯罪之路。
犯罪是一种异常逆的行为,犯罪的发生一定程度地与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有密切关联。近年来,从各类报道中得知,在读职校生的违法犯罪事件逐年增加,尤其是聚众斗殴、抢劫等犯罪案件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不仅直接危害公私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而且严重损害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声誉,同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极大的摧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基本情况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就是在学校中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目前,制约职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少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1.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专职较少。
目前有些职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数为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都是由学生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完成。
2.教师队伍缺乏心理学学科背景。
职校绝大多数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缺乏心理学甚至是教育学学科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因此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教师队伍中很少有系统学习过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的。目前职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还缺乏最起码的心理咨询职业素养。以笔者所在的中医药学校为例,专业课例如药学、护理学、药物分析等教师几乎没有毕业自教育学专业的,而这些教师中有部分是班主任或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重视度低。
尽管在教育方针上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但在具体落实上并非如此。对一些职业学校而言,因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办学的功利性较强,在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教师配置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都带有较强的盈利目的。多数职校重技能轻管理,因此在教师的招聘、培养及薪资等多方面都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进修培训的机会都相当少,兼职教师的机会更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普遍较差,常常缺乏必要的场所、设施及经费,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定位较低。
职校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就是“差生”,无论是学习、纪律还是品德方面都是难以调教好的“问题学生”,因此,愿意到职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较少,兼职的老师也是迫于学校或是职称等原因勉强为之,有信心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工作的考评也难以形成一定标准,所以在工作中难免流于形式。
四、解决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方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持、管理、监督力度。
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重视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帮助,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难、薪资福利低的问题。学校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由学校总编制统筹解决。[1]这样能够吸纳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入高职校的队伍。
2.学校要加强重视度。
(1)职校要从根本上转变重技能轻管理的办学思想,在“进修就是福利”的形势下,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与专业课老师同样的进修、提高的机会。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这样能够使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2)学校通过各种管理、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对工作突出的教师,授予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工作不积极、不负责、不能主动提高自身素养的取消其心理健康教育资格。
(3)提高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身边的学生和同事那里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
(4)学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咨询人员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
3.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1)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正确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积极地面对生活,处理好个人情绪。
(2)要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忧解难,不能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是“问题学生”而冷眼相看,头脑中更不能有职校生就没有什么大的前途这种错误观念,放任对职校生的教育,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要通过自身师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及时消除他们的情绪障碍、行为障碍。
(3)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加强学习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巧,积累经验,更好地解决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坚决履行岗位职责,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助人就是助己,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2
教师队伍素质心理健康专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共识,也是衡量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几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以学习增素质,以质量树形象,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发掘优势,在研究中提升心理教师专业素质
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以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确立了“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工作思路,指导心理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深入实际调研,制定有效策略
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整体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策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在全地区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一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地区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了18.6%。二是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的调查。发现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教师职业平均压力值为18,达到中等程度以上。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对策,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督导评估检查的体系之中,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内容,确保了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发展。
(二)强化师资培训,丰厚专业知识
针对我市心理教师队伍的现状,确立了“抓培训、强骨干、树典型、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分层培训,逐级提升,研培结合,突出实效”的原则,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网络,构建了系统、科学、专业化的培训体系。
1.新任教师岗位培训
2002年、2003、2005年分别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通过三级培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了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三级培训结束,2005年组织了第一批心理教师上岗资格考核,通过笔试、口试、说课,共有290人参加,最后120人考核优秀,取得了上岗资格。
2.在任教师的专题培训
2010年5月,组织了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辅导能力专题培训。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全市中小学校主管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400多人参加。培训安排了一天半的内容,有专家报告、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主题研讨、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让教师们大开眼界,400多名教师现场进行团体训练,场面非常壮观,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体验到了作一名心理教师的职业幸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骨干教师提高培训
2010年对骨干教师进行提高了培训。培训历时两年,主要采取“集中辅导――体验参与――互动交流――典型示范――总结提升”的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心理教师专业水平,有效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重视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以科研为先导,实施课题带动策略,坚持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四项国家级课题研究:《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开展了四项省级课题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研究》《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编辑出版了四本著作:《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视野中班主任角色》《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二、构筑特色,在活动中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几年来,围绕着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效果显著、求真务实的教研活动,凸显了心理教育的教研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速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举办教育论坛,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教育论坛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院倾力打造的一个教育品牌。
2004年6月举办了吉林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健康心理与快乐人生”。2005年12月,举办了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主题为“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举办了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论坛。论坛主题为“花季雨季――青春期心理”,整个论坛围绕主题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层研讨和交流。首先,是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和心理教师三个层面进行经验介绍;其次,观摩《爱情的天堂在远方》和《花季雨季――解读青春期困惑》两节心理健康课,展示了学生辩论赛“高中生谈恋爱的利与弊”。下午进行3个心理剧展示,教研员、授课教师和与会领导、老师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互动研讨,现场提问,现场解答,通过交流与碰撞,澄清了很多困惑和问题。最后,省学院薛主任作了专题讲座,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研究和探讨了青春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促进了区域间、校际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经验共享、价值澄清、策略指导和疑难解析的目的。
2.开展“学苑杯”竞赛,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技能
“学苑杯”竞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3月,开展了“学苑杯”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竞赛。2010年,在首届“学苑杯”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学苑杯”教学技能竞赛,共有120人参加,经过理论测试、说课、案例分析三项内容,最后评出教学技能“十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本次竞赛在中小学校产生了巨大影响,掀起了学技能、赛水平的热潮,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评优竞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培树名师,榜样激励,引领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1.打造精品课堂,培养名优教师
为了培养典型,树立榜样,打造一支名师队伍,2006年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评选,经过说课、做课、答辩三个环节,评出“教学能手”8人,优质课特等奖6人。
2008年组织开展了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深入到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进行了听课、评课,最后,评选出市教学新秀8人,市优质课一等奖20人。此次活动,在全地区引起了极大反响,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组织名师交流,发挥引领作用
2007年,举办了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论坛,为名师搭建平台,展名师智慧风采,名师说课、名师做课、名师交流、名师论坛。
2007年,我市又组织了名师送教活动,为农村教师搭建了与名师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学习名师先进经验,了解名师教育思想,感悟名师教育风格,达到与名师共识、共享、共进。
2008年,我市组织召开了名师师徒结对及反思交流会。名师与导师、徒弟进行了现场签约师徒协议书,名师代表做了反思交流,通过结对,师徒一起备课、互相听课,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几年来,我市一直注重骨干名优教师的培养工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许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评比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我市现有“教坛名师”2人、教学能手8人、教学新秀9人、小学中学十佳20人、市级骨干60人。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愿反思总结,虚心向其他地区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军兰,于近仁.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0-72.
[2]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48.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且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日益重视。如今,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基本上与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太大差异,有的学校甚至直接沿用了本科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这样并不具有科学性,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切实改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之间,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成熟的过渡时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自我同一性已经初步确定,并且不断分化整合。在学业生活上的价值感日渐加强,有着强烈的追求成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但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来自高中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群体,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面临的学习内容、深度、难度有了新的挑战,加上本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相对本科生较欠缺,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失去自信,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较难控制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上要面对更多的心理困境,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困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较之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普遍。
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偏差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还是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将教学目标聚焦在“心理问题”上,目标依然惯性地把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和预防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情绪的培养,从而大大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当然,日益频发的高校心理突发事件与这种状况不无关系,但是,面对有着独立思维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群体,还是应该摆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给学生更多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同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内容也应该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突出实用性。目前,国内已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日渐增多,包括聂振伟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张利等编著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朱艳、肖淑梅主编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刘树林主编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但是,从这些教材的内容上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一样,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大都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上来看,主要还是以理论的传授为主,且基本上只体现了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心理特征,而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也就满足不了他们特有的心理需求。内容的滞后、缺乏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对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高职生来说,不仅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三)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院校一般为大课堂教学,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授理论为主。而这种与其他课程无异的“填鸭式”教学,很难获得高职学生的喜爱。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在面对理论知识时也缺乏耐心和兴趣。再加上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就造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到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助其成长的作用。
(四)课程的学时不足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两种开课方式: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当前各高校大都采取第一种方式,但是有的院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课时远远不足。以南昌市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在大一,也就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个学期,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共8个课时,并且是以公共讲座的形式进行,比起教育部规定的课时数量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课时的限制,不仅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难以讲解透彻,其他相关的心理学的分支课程更是难以展开,这样就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课来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五)师资力量缺乏
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做出了“硬指标”,要求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但就目前看多数院校不仅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不达标。以南昌某高职院校来说,只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常常是一个老师承担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课,这样的工作量不仅造成专业教师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而且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能量去更好地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由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担任,由于这些老师并非专业出身,只是表面上对教材进行整合理解就进行教学,对那些更深层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点、原则、理念等的认识不够深刻清晰,就很难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的课程培养目标
在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大宗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该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讲授课程的方式对幸福的含义、幸福的感受、幸福的寻找、幸福的实现等关于幸福的话题,做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剖析,和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了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使他们获得了正面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转变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积极的个性特质,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体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会提高和增强,并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心理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高职院校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课程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开发出来的课程具有多层次,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各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心理和职位心理,围绕这些未来的心理需求编写专门的行业心理教材,学生在校期间就围绕毕业后行业岗位需求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行业心理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该岗位的职位适应性,加深对该职业岗位的认识,这样提前系统的课程能够解决学生紧迫的社会需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
(三)采取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应该摒弃原来的单向灌输式方式,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各章节的内容设计任务,以项目活动为主,理论介绍为辅。将每一个单元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课堂先主动参与体验活动,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感受理论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将这些知识内化,来发展自己的高级心理机能。在项目结束后结合相关案例补充理论依据,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心理理论,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既注重了理论性又突出了实践性,学生既有认知上的体验,又有活动的乐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发挥素质拓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只集中在课堂上,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使学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心理培养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来设计的水上、野外、场地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开发受训者心智、培养其团队精神的一种课外活动方式。它能够培养参与者克服困难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更有利于他们个人潜能的挖掘、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五)储备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需求的局面,学校应该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教学环境,以便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目前,已经有一些省份强制性地按比例配备高校的专职心理健康课教师,如广东高校早在2006年就推行“师生互助计划”,按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四川省在2008年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上也要求本科院校和规模较大的高职高专学校按照1∶30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当然,在做好教师储备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教师进行优化,为其提供研修培训的机会,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对于兼职的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可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供机会让他们报考心理咨询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阳艳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J].成人教育,2013,(1).
[2] 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 廖克玲.构建广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
[J].职业与教育,2008,(2).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4
一、提高高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就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要澄清两种认识误区与偏差:其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仅将其作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设置的浮动项目;其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再另外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
鉴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应在“宁缺毋滥”的总原则基础上,将硬性要求(如专业、学历、科研成果等)与弹性要求(如综合素质、从事心理工作年限等)结合起来,选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并将之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不仅要在岗前进行,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常态化、定期化,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人员、教师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此目标应包含两个层面: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预防性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健康心理,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学习心理、恋爱与性心理等内容。其中,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提升生命质量,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
四、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
(一)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首先,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全体学生开设规定学分和课时的统一的或有本校本地区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调适技能。这是课程建设中最有效的途径,它具有系统、干预面广的优势。其次,还应开设依据年级采取“分层目标”的选修课,不同年级各有侧重点。此外,每所大学所处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传承、招生群体都有很大差异,这些特色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
(二)多种教学形式―理论讲授课、活动体验课、网络教学课和热点讲座相结合
在教学中需将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课外,还应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课程,如人际交往中的“盲行”,使学生体验信任与被信任,体验“用心”交流,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其次、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师生、生生间互动平台,进行广泛的立体化教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开展参与式的特色活动、专题讨论、网上答疑等,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行为训练法、小组讨论法及角色扮演法等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但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对课程的参与、体验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日常生活或热门影视剧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阐述和讨论,注重案例教学模式多样化;通过心理游戏、素质拓展、团体心理辅导等行为训练,如在时间管理中创设“拒绝他人”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说“不”,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自我;鼓励学生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使学生更具有多元思维和包容心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模拟、心理剧、案例再现等活动,使其形成正确认知,塑造正确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5
一、 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创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1、良好的环境能够培养人、愉悦人、影响人、教育人。所以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 ,校园环境的“三化” ,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尤为重要。“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 ,讲的都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 ,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 ,更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良好的育人氛围 ,是良好校风校纪的先决条件,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声语言。艳丽的花、青翠的草、婀娜的杨柳、苍劲的松柏……勾起的不正是人们(特别是每一个受教育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顽强不屈的人生精神的激励吗?
2,校园文化是具有特定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校园课余文化建设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活动目标上渗透
要注意活动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传统的文化建设目标以娱乐为主,只注重形式和过程,而不关注学生在文体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即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设计,除注重过程目标外,还要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把追求竞技过程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统一,达到竞技、情感、行为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在活动内容上渗透
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学校环境布建,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艺术类课程,虽然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认知内容,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挖掘隐藏在文体活动中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顺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应避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例如,在竞技类比赛中,没有拿到名次垂头丧气,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时机对他们进行“凡事勿求十全十美”思想的教育,因为,一般说来,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人们做事才更认真、细致和执着,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过分追求完美容易使人遭受挫折和压力,容易导致心理能力的削弱,轻者产生自卑或强迫性格缺陷,重者可能患上强迫症,影响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在活动方法和手段上渗透
文化建设方法和手段运用得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此,教师应努力建构充满张力的活动体系,以开放的、活泼的、创造性的活动模式,使原来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刺激的封闭思维,变为双方生命力在活动开展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彰显,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自主中、探究中表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解放。
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的精神文化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物质文化相比,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因为它还是校园物质情境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心理前提。为此,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
1、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的结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提供正确的观念指导。
2、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
3、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4、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发挥制度层的育人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范文6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进入了大学之后,其实就像进入了―个小社会,社会中存在的这些竞争与压力及一些不良现象都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许多的矛盾,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理疾患。正是由于社会的压力与竞争力的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当自己的成绩和同学相差很远的时候,容易产生自卑感,经常想着转专业或是退回回家重考,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抑感。
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9%。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在我们高校的发展与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而伟大的工程。只有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1、家庭原因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的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造成的,许多在大学期间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在入学之前就潜伏了。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给子女带来很多学业上的压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孩子的真实心理想法,缺少沟通,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我们分院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学生在入校时已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但家长都不太注重,导致学生在入校时就出现严重现象,把宿舍的床板、水龙头都卸掉,人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正是由于家长的不关注及极少的沟通才导致这样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所处家庭的正确评价,他们往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总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在猜测别人说话的另一层含义,以致别人一句好话或者无心的话,一个随意的动作和眼神,在他们那里都会产生误解。
2、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感,大学生在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差距压力的同时又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由于长期的人机或人一机一人的交流,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沟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人产生孤独、多疑、严重防范心理。
3、自身原因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网络时代,存在一些心理不成熟、期望价值高、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识薄弱。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承受水平的不同,有人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人却丝毫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所以,作为我们班主任来说,我们常常需要关注的正是这种类型的学生,在他们之间容易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措施
1、提高教育成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在一般的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专门的心理课程,只是单独的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与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道德行为为主,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单单靠独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行为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
2、加强管理,实行校、院、班、宿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有很多的学生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发现的不够及时,导致了许多的悲剧发生,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实行校、院、班、宿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处,在分院也设立心理团队,在班级有专门的心理委员,在宿舍也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这样的话也形成了逐级的服务,能够在及时的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到不同的部门得到解决。
3、心理教育团队的建设
心理教育团队的建设,对高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当然这个团队,不光包括心理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包括学生社团的建设,心理团队的建设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再去培养一些学生社团中的心理咨询师,这样可以更早更及时的接触到学生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小问题,可以从学生社团中及时的解决,大一点或是学生社团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到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来解决,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够更好地开展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