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农村信用;农户;农村金融机构

近年来,浙江省内各地区纷纷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农村地区的应用,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增强了农村基层党政干部和涉农金融机构与广大农民的联系,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浙江各地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待今后进一步得到解决。

一 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信用资料的采集难度大,评级基础不扎实。首先,农村合作金融积累的贷款客户资料数量少、质量差、不系统,不能满足信用评级的需要。其次,信息不完整,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大多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详细的财务资料可借鉴,信息采集只有通过对村民的调查获得,采集的信息资料不全面。第三,有些农户可能会瞒报、虚报信息,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信用评估结果出现偏差。第四,信用评级信息的更新机制不完善,信息更新速度滞后,难以准确识别农户信用身份,影响了信用评级工作的开展。

2 社会参与度不够高,评级结果不够权威。目前的农村信用评级主要是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开展,只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的依据,属于银行内部评级范畴,因此社会参与度不高,不够权威。具体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地区信用评级缺少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第二,评级授信只对贷款申请者具有约束作用,没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评级授信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评级的组织实施、评级结果、对外等都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独承担,属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评自用的性质。

3 没有专业的农村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估人才缺乏,评级标准不规范,人为因素占较大比重。能否真实反映农户信用状况,是信用评级的关键,但至今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农村信用评级标准,信用评级主要由村级评议小组根据参评农户的道德品质、信用记录、经营能力、经济实力、贷款偿还能力等情况综合评定。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涉及法律、金融、会计、统计等各种知识,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户家庭状况千差万别,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给评级标准的形成带来困难。

4 部分地区各个相关管理部门缺乏联动机制,相关征信数据条块分割,不能有效共享,个人和企业的有效信用征集数据广泛地分散在税务、工商、银行等机构中,这些机构由于长期的管理分割,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造成这些数据被分割封锁在各个部门,这给调查相关信用数据增添了负担,也阻碍了统一的信用体系的建立。

5 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为征信业务活动提供直接依据,信用资料采集、披露等环节均无法可依,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的征信主体不具备法律赋予性。在缺乏法律规范和依据的情况下,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户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和使用等方面受到较多制约,增加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

二 推进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服务系统。银行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农村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息维护、更新与管理,尤其是健全信贷管理的各项制度,为企业和农户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

2 要进一步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战略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尚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更需要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积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沟通,形成统一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工商、税务、各乡镇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形成相关部门联络畅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社会化格局,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

3 提高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各农村金融机构要给农户以更多的信贷倾斜,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等措施。只有让农户感受到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农户参与信用评级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4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各农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联手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新的违约农户制定出相应的制裁措施。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按照农村金融机构对信用户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各金融机构对信用户发放贷款风险的补偿,在坏账核销、地方税收减免、财政性存款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政策支持,为信贷支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 强化信用法制建设,做到征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应该加快信用、征信立法,尽快出台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信贷征信管理权,依法管理社会信用活动,完善信用体系相关的制度法规建设,增强金融信用市场法律制度的确定性,为信用市场行为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孔祖根,施茜,潘丽青,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以丽水市为例[J]浙江金融,2009,(12)

[2]李建华,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0,(6)

[3]孙亚,唐友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2

一、群众“信用”意识普遍增强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垂范,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归还乡镇政府、学校在农村信用社的陈欠贷款283万元。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对党政机关干部银行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共收回贷款1350万元。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农民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各乡镇都把“信用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无形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营销机制进一步优化

农户信贷评分体系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了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金融服务经济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旬阳县建立了“创业贷款”和外出务工人员贷款制度,加大了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创业金融信贷服务和支持力度;试点推行林权抵押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了信贷条件;建立了“订单农业+信贷”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富秦家乐卡”业务,实现了信贷消费一体化,还款还息智能化,开辟农户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授信个体工商户1842户,授信总金额3万元,组成“信用共同体”349个1109户,占授信总户的60.21%,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密切了社群关系

信用工程建设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使群众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使社村、社群关系更加融洽。信用工程创建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各村普遍与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级企业和村民的闲散资金,绝大部分存入信用社,壮大了农信社的实力。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信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涉农金融;互联网P2P;农村信用体系;思考

一、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信息采集困难,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

一是部分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机构贷款认识不到位,不易达到贷款需要的标准,多数短期借贷都通过私下的民间借贷或亲戚朋友的短期筹措,与金融机构难以发生借贷关系,导致很多农民在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报告都毫无信息。二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日益增加,部分村庄几乎变成了“空村”,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而留下的群体除了偶尔与金融机构发生存取款关系外,很难产生借贷关系,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人员的征信信息很难采集到位。三是大部分农民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愿意过多透露个人信息,在金融机构采集征信信息时,不愿填报或少填报个人信息,涉及信用、工商、保险等信息难以获得。四是信息采集人员个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农村信贷人员对农民信息采集不够重视,甚至存在主观推断等情况,使部分关键信息缺失或失真,使得相关信息无法有效使用。

(二)农民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体系建设基础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再加上我国金融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起步晚发展慢,对于农村地区的信用观念推广与农民信用意识教育还不到位,很多农民对信用记录还不够关注,重视程度不高,对信用记录不良造成的后果还未有充分的认知。同时,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整体信用意识不高,逃废债务、合同违约、商品交易主体之间失信现象依然屡见不鲜,甚至为了逃避信用记录的制约,一些人不愿意参与信用信息征集、评级等业务,或者消极对待信息征集,提供虚假信息。

(三)金融机构信贷门槛高,多数农民被排除在信用体系之外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主要是由金融机构来完成,民营机构几乎很难插足,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开展工作。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为防范信用风险,多数信贷产品是以足值的抵押物、质押物或担保为前提的。但农村地区由于土地使用权、房产等物品无法进行抵押,无法有效流转变现,导致大量农户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服务,无法使用金融机构信贷产品。而为增加金融信贷服务成立的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业务滞后、发展不充分,现有的多数担保机构未能惠及农村地区。此外,大部分担保公司已经基本放弃了农户贷款的担保业务,更加关注县级以下企业信贷,这就使多数农民无法通过信贷服务进入到征信体系内,也无从被采集相关信用信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难以快速发展完善。

(四)社会参与度较低,农村信用体系创建氛围较弱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部门、环节较多,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硬性制约,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涉及企业及个人的工商、税务、电信、法院判决、缴水电费、拖欠工资等相关信息的采集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虽然从农村居民到涉农政务机关都深知农村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不仅需要有长期的规划和安排,也需要确定牵头部门组织各机构共同推进。同时,农村民间信用体系多以亲戚、朋友或同乡、同村的口碑为主,多是隐性的民间口传信用的形式存在,缺乏固定的记录载体和记录机构,海量的数据采集、分析、使用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需要大量资金和各种成本的投入。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碍于牵头部门和资金约束,信用体系建设推广难度高居不下,社会参与度大大下降,严重影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二、涉农互联网金融P2P的征信建设特点

(一)立体化,提升了征信的全面性

一是信息内容更广泛。涉农P2P,如翼龙贷网,除了传统的人民银行征信报告中反映的情况,还记载了农村借款人的家庭人口信息、职业信息、经营项目信息、学历知识水平、家庭房产情况,资产负债状况、现金流情况、经营能力情况,基本上尽可能全面反映借款人真实的农业项目经营情况。二是图像化保存。除了采集的信息以纸面和表格形式保存外,翼龙贷还以照片和视频形式进行征信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其长期居住地、住所、经营场地、家庭人员等方面的照片信息,同时还在借款人注册申请贷款时对其进行视频录制,采集动态信息,并在确认借款时二次采集借款人视频信息,打破了原有纸面记载的模式,实现了纸面、照片、视频三种形式的信息采集。

(二)关联化,解决了信息采集难问题

翼龙贷网的信息采集和贷款审批前置条件是以家庭为单位,借款人需要提供全部家庭信息资料,户口本、夫妻双方身份证、土地使用证、农村房产证等资料,而且借款的相关资料文书必须有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才能生效,在夫妻双方不足以达到借款条件时,可以采取担保人担保形式,增加至少一个人的信息采集和签字确认。这样,一次借款申请就可以采集到一个家庭至少夫妻双方的征信信息,有担保人的情况下还能再增加一个人的征信信息。

(三)普惠化,扩大了征信采集覆盖面

作为涉农P2P,翼龙贷网95%的客户来自于农村地区,其特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采集和风控模式不断扩展了其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涉农互联网金融P2P企业,对银行流水、可抵押资产等原有金融机构必须达标的部分风控指标进行了弱化处理,充分利用了农村地区农户血缘关联关系密切、重视乡村内社会声誉等特点,转而采用具有农村特色的家庭化、立体化等风控手段,将大量被传统金融机构信贷产品高门槛拒绝的但资质优良的农户,通过特有的产品模式和风控手段,纳入到互联网金融P2P的服务范畴内,有效扩展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四)模型化,推进农村信用体系科学发展

大多数P2P企业都通过数据模型对借款用户进行评级,以翼龙贷为例,通过借款用户的年龄、学历、家庭人口结构、联系人反映情况、住房和经营情况等数据,结合众多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模型设计,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采集的数据外,还将借款用户在互联网中留下的信息与痕迹作为征信信息进行收录与分析,形成综合化大数据。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借款人进行自动化的网络评级,翼龙贷将众多借款人分为A、A+、AA、AA+、B等十二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的借款人结合借款期限审批不同的借款额度和利率。

三、进一步推进涉农P2P征信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充分发挥引导、推动和管理作用,推动地方市县两级政府积极构建地方征信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地方建设征信体系的建设,人民银行要提建议、做方案,积极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突破原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常用的宣传教育、强化惩戒等原有套路,将相关P2P征信信息系统纳入地方社会信用建设的工作规划和方案中。

(二)鼓励规范合法P2P在农村地区落地

作为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主动接近和认知互联网金融,更要深入了解本地P2P企业的运营模式和风控模式,鼓励规范合法的P2P在本地落户,尤其是主动深入扎根三农的P2P企业,更要鼓励其发挥为农村地区输血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人才供给、办公、工商、税收、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条件,以此弥补其对地方传统金融的服务空白,从宏观层面延展征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宽度和深度,提供更多更符合市场机制和科学风险定价的金融产品,使其从市场角度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提供持续、稳定、深入的资金支持。

(三)规范涉农P2P用户信息采集的管理

当前多数P2P企业都将客户信息纳入到上海资信成立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中,P2P企业可以通过查询服务共享其他企业提交的客户征信信息。一方面,要对纳入系统的涉农P2P企业应进行严格的约束与管理,划清个人信息采集的范围与界限,保持对P2P企业信贷客户的个人人格和隐私的尊重,严防信息的泄露对借款与理财客户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征信管理部门也要对涉农P2P企业开展的征信业务进行管理,对没有纳入NFCS系统的,要尽快要求其加入系统,对未经允许私自采集并泄露或公开售卖客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管控与打击,严防负面效应。

(四)强化征信信息交流共享与对接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押农村信用社;支付体系;资金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7-0029-03

一、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体系及发展情况

(一)结算体系正向现代化支付体系靠拢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逐步畅通农村信用社汇路,不断改善其支付结算手段。通过网络系统改造,2007年10月24日,农村信用社已实现存取款业务全市通存通兑,异地汇款实现系统联网,发展的新型银行借记卡-金牛卡通过在内部员工试发行后,已于2008年5月12日在全市范围内使用。目前,农村信用社异地资金汇划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通过特约电子汇兑汇划。部分县联社、农信社相继参加了特约电子汇兑业务,成为农信社支付结算的重要渠道;二是通过其他银行汇划系统办理业务,成为农信社支付结算的辅助渠道;三是通过大、小额支付系统汇划。大、小额支付系统,汇划款项快捷方便,支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向现代化支付体系靠拢。而且跨地区及统一结算渠道逐步畅通,2007年10月,实现全区存取款业务通存通兑。

(二)支付结算基础保障得到加强和巩固

网点分布渐趋合理,农村信用社共有营业网点232个,其中农村107个,城镇116个,结算网点遍布全市55个县(市)乡(镇),员工2969 人。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其实收资本增加,业务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已分三批完成了全市7家农村信用联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工作,共计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3.51亿元,占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21.57%,7家农村信用联社已有5家顺利挂牌开业,成为统一法人金融机构。截至2007年,全辖农村信用社股金余额比2002年末增加21505.83万元,不良贷款余额降幅达47.91%。巴彦淖尔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市城乡分布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成为巴彦淖尔市农村支付结算的主要金融机构。

(三)主结算业务发展速度相对提高

存贷款业务作为其主要结算业务,近年来随着结算渠道的畅通,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截至2007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开立个人储蓄账户35.5万户,各项存款余额621065万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2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52148万元,居全市各金融机构第1位,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34%;各项贷款余额466501万元,贷款规模居全市各金融机构第1位,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25%。

(四)业务品种已有所变化

巴彦淖尔市信用联社依据农牧区生产的特点,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品种。存款类产品发展齐全,主要有活期储蓄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整存零取定期储蓄、定活两便定期储蓄和单位定期存款等;贷款类产品更适合农村牧区特点,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各类贴息贷款、各类抵押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而且结算方式逐步向非现金结算方式转变,非现金结算占比逐步提高,截至2007年末,农村地区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的现金结算金额31.5亿元,非现金结算金额19.4亿元,其中通过现代汇付系统办理的资金额16.7亿元。百名农牧民使用结算工具调查也显示,开立账户2个以上的已占到34%;年存取现金次数10次以下(含)的占78%;汇款等非现金结算年使用次数5次以上的占23%。

二、资金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适合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

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缺乏服务品种创新,电子化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乡镇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同时,非现金结算工具发展相对较慢,存、贷、汇等现金结算占全部结算的85%以上,银行汇票、本票、银行卡等结算方式使用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网上银行、项目理财等现代银行业的创新业务基本未延伸至农村信用社的农牧区网点,银行自助设施农村牧区尚属空白。而农村经济对农村信用社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农村信用社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少的现状很难满足农民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支持和保障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支付系统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基本退出农村市场,工、中、建在农村的网点全部撤消,农业银行已缩减至1个,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成为农牧区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而农村信用社在农牧区机构网点数占全部农村金融机构的80.14%,居主导地位。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分布呈现乡镇分布多,自然村分布少的特点,受管理体制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信用社人均占有支付用电子设备0.13台,每万名农村居民拥有支付用电子设备3.94台,缺乏推广新型结算工具的政策条件和外部环境。百名农牧民使用结算工具调查显示,认为农村信用社结算环节多且结算效率低的占76%;希望农村信用社发展与城镇银行一样的占63%,希望业务品种更多的占23%,希望提高效率的占11%;年平均到城镇办理业务次数5次以上(含)的占64%。

(三)农牧民支付结算工具及资金结算方式使用偏好的环境未得到改变

由于现金结算简单和方便,因此在农村牧区日常交易中,农产品交易方式都使用现金交易,农牧民也普遍乐于接受。在百名农牧民日常交易结算方式的抽样调查中,72%的农牧民选择“现金”为日常主要交易方式,原因调查中,有69%的农牧民选择“现金比较方便”,而且100%的农牧户习惯于使用现金结算,而汇款等非现金结算年使用次数5次以下(含)的占到77%。在对农村信用社依赖度调查中,67%的农牧民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结算业务,22%的农牧民有一半结算业务须到农村信用社办理。同时,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宣传难以深入,造成农牧民对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难以适应,在对“银行卡结算方式”的调查中,85%的农牧民表示,因看过电视、广播经常报导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案例,对这种“看不见的现金”的交易方式存在较多担心。

(四)现行支付结算管理制度束缚了农牧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推广

一是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结算业务量较小,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为节省费用,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二是现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现金管理制度更多的关注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牧区个体工商户资金管理涉及较少,因其面广量大、经营灵活、运作快速等方面的特殊性,目前对这类账户尚没有形成规范严格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为农村牧区个体工商户大量使用现金进行交易创造了条件。三是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和支付系统覆盖面不广,相比现金结算,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环节相对较多,且手续复杂?熏客观上束缚了农牧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开展。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现代化支付体系在农村牧区的辐射范围

一是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牧区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多渠道解决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问题,畅通基层农村信用社汇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农村信用社全部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使其尽快得到安全、高效、多层次和低成本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改进结算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三是扩大资金清算对象范围,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组织坚持市场化原则,通过平等竞争,吸纳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参与资金清算,以提高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效率,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二)提升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加大非现金结算工具和结算知识的宣传。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民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的实际,深度宣传支付结算工具使用常识和操作技巧,培养农牧民使用支付结算工具的意识。通过上门服务、利用农牧区广播和电视台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广泛宣传结算业务知识。二是积极鼓励农村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创新,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业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电子支付的交易规则,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消除农牧民使用的后顾之忧,为农牧区提供更多更安全更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支付结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牧区不同层次群体的结算需要。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对农村地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三农”,创新金融产品,从推动金牛卡等银行卡特色服务入手,引导农民牧民减少现金使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5

这此活动学习了《xx农村信用社储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广西农村信用社员工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等。通过认真学习,对依法合规经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现就此次学习活动几个理性的认识。

一,爱岗敬业,无礼奉献。

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中最普遍的奉献精神,我们信用社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我们每一位员工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作为信用社的一名员工,为信用社的前途和发展,做一名爱岗敬业的员工。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这项职业也一直热爱这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时刻按照职业规范去要求自己努力工作。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

“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己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能力。

三,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发生意识。

信用社号称三铁“铁制度,铁算盘,铁账本”,正因为有了这三铁信用社在百姓心中,才是值得信赖的。有规不遵有章不循,是各个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致始致终地按规章制度其事。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

近年来,金融系流发生的经济案件,不仅干扰破坏了经济金融秩序,而且严重的损害了信用社的社会信誉,应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坚持经常的案例警示教育。自觉做到常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