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研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教研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1

关键词:“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课程改革;课程实施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48-04

201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近三年来,“五课”教研工作“两课”评比活动,将教学常规活动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使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然而从开展教研与评比的关系来分析,荣获“示范课”和“研究课”显然不是这项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通知》的精神与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深入讨论。

一、吃透《通知》精神,

明确“五课”教研的任务及意义

《通知》在表述活动宗旨时提出:“在教学层面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展立足课堂、面向现场的教学研究、专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教学领域有效转化;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学习和校本研究,跟踪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提升专业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五课”教研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实践性环节。省、市、校三级教研机构在活动中应该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但更重要的主体是广大职业学校的教师群体。所以,“五课”教研的直接目标就是提升教师的能力,但提升的是教师的什么能力呢?

从“五课”教研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个教学环节,可以直接对应教师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如上所述,这项活动的宗旨是要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所以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应该概括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课程实施能力等同于常见的教学能力。

有研究者认为“五课”中备课是基础、上课是核心、听课是手段、评课是提升、说课是“潜能”,并给出了“五课”关系图。[1]从这种“五课”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来看,课程实施与教学是一回事了,“五课”教研的开展就成为如何上好优质课或示范课。这种理解可能导致“课程实施”概念中的许多信息湮灭,致使教师不能领会以课程实施为宗旨的“五课”教研的价值追求,在操作上不能选择合乎课程改革精神的行为。如果我们把“五课”教研的目标定位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五课”教研活动的参与主体问题

《通知》关于活动的参与主体表述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和相关组织”。这个表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全省职业学校、各级教研机构与相关组织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这样理解与《通知》宗旨中“省、市、校三级教研网络”是对应的,但与课程体系结构对应就不是天衣无缝了。

从课程的管理维度上来看,我国目前课程管理体系是三级模式,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五课”教研既然是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那么课程实践必定是四维的,即在客观存在的课程之外还有教师课程,而“五课”教研的重点恰恰就是能充分体现实施意义的教师课程。它是对已经存在的法定规范课程和经过修正的校本课程的重建,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必由之路。这个课程的质量决定着课程实践的最终质量。所以,“五课”教研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五课”教研不应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刚进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许多青年教师不会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设计比较简单,不能适应课堂或者实践教学需求,对教学环节把握不全,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呆板,所采用的教学素材简单堆砌或者不足。这些方面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五课”教研所包含的五个方面,自然可以提升这类教师教学能力,从而为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常情况下,教师首先从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始,熟悉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状况和学习特点,确立适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需要分析典型工作过程,搜集教学素材等,并对课程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可以说备课环节提升了新教师对专业的把握能力,从而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教师要做的工作。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如何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都是教师基本能力。专业技能课程如何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新进教师很难把握。一方面教师专业技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技能,如何分组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更为重要。带着这些问题,新教师需要向有经验教师请教,查阅资料,通过实践摸索,力争建立适合自己和自己所带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年轻教师很容易按照给定的教学方向、目标或计划进行授课。他们所面临的课程是教学真实过程之前或是课堂场域之外设定的,对于他们而言,仅仅就教材教教材只是踏实地传递了课程原先的内容。当然,如果能做到忠实有效地传递已经很好了。但是,这种教学能力的形成靠的是外塑,带有很浓重的技术化倾向,往往缺少教学艺术所应具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因而从教研的角度看,“五课”教研不应只局限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借助“五课”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主动反思能力,同化课程知识

如前所述,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已经确立的既定文本规范,校本课程与教师课程要结合本校专业特点,不同程度地进行创造性加工。因此,“五课”教研应该助推教师完成从通常的“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的升华[2],进而通过立足课堂,深入实践培养课程实施能力。

从“五课”教研特别是基于其上的“两课”评比的组织主体来看,要给教师定出“五课”的标准,教师应具备对课程取向的敏锐感知能力、对涉及的文本的解读能力、对相同课程不同课本的统合能力、对自己承担的课程的全盘设计能力、对教学过程的掌控能力和对整个课程实施效果的反思能力。如果从认知、策划、实践与评价这四个行为环节上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课程实施能力简单分为课程认识、设计、实践和反思能力。从活动开展以来的实践情况来看,上述能力中的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平时教学考量的重点,涉及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过程设计等,比较欠缺的是教师的课程认识与反思能力。

课程实施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忠实按照所谓的不变的教学大纲和既定的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显然不符合当前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知道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他们是可以被赋予再选择、重研究、开发与整合的权利后,才可能有主动去审视并实施课程的行为。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行走能力,更取决于他的目光是否远大。所以,教师的课程认识是课程实施效果所能达到的边界。“五课”教研要求教师把习以为常的教学过程上升到教学研究的层次上来对待,那么课程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必定会给课程的实施行为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课程的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师课程品质的保障,只有进行反思,个人的课程意识才能得以优化。反思的动力来源于“听课”与“评课”。反思的内容涉及课程的方方面面,可以是课程理念、结构,也可以是内容与教学的过程。反思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论文、建议或心得体会。教师只有超越原有的课程的忠实传递者角色,才能批判性地反思,成为课程实施的出色实践者。

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主动反思,从微观上总结每堂课教学得失,从宏观上反思课程实践的得失,无疑能够使自己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程反思涵盖了教学反思,它贯穿“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的始终。备课应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学习优点,抛弃缺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和搜集素材,才能准备出比以前更好的课。上课过程应根据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说课本身就有反思环节。听课和评课过程中,对别人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总结得失进行自我借鉴。“两课”评比活动中包含教学反思内容,教学反思也是吸引评委眼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反思,不仅写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也深入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教育理论支撑,剖析要有深度,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具体且可行。

综上所述,“五课”教研使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学会如何教学的基础上,从课程改革的高度催生课程意识,从而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也渐渐培养出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有调查表明,“职教教师课程实施认知能力多元取向,存在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3]即是说有些教师没有正确认知课程,有些教师有正确的课程意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他们依然按部就班地忠实执行既定课程。所以,“五课”教研不能止于《通知》,也不能止于认知。如何切实促进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有赖于教研机构与职教职能部门专家的引领。

(二)把握“五课”教研与“两课”评比的辩证关系

“两课”评比活动是在普遍开展“五课”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常规性的评比活动,是对“五课”教研工作的检验,也是“五课”教研工作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必须认识到,脱离“五课”教研的“两课”评比是没有意义的空中楼阁。目前,徐州市在组织“两课”评比时都明确要求参加评比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本校公开上过的课,并且必须有本校或外聘专家的点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两课”评比脱离“五课”教研活动,只重形式,不讲实效,急功近利。

“五课”教研工作是“两课”评比的归结点。“两课”评比之后,一些学校和个人如释重负。其实,“两课”不是活动的终点,而是“五课”教研工作新的起点。带着“两课”的成果再次回归“五课”教研,教师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徐州市要求参加省赛的选手在比赛之后结合省赛准备过程以及专家提出的问题写出前期“五课”教研中的得失体会以及改进措施,确实能够促进“两课”成果及时消化。追踪调查徐州市“两课”选手发现,经历“两课”的洗礼,无论是否获奖,教师再次投入“五课”教研工作,课程实施能力均有明显的提升。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的陈晨老师在第一次参加省“两课”评比时,仅获得了“研究课”,后来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的引导下,思得思失,重新在“五课”教研中消化、反思,2013年再次参加省“两课”评比获得了“示范课”第一名。

(三)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示范课”与“研究课”的引领作用

为了确保“五课”教研活动效果,落实课程改革措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每年组织专家不打招呼到各中等专业学校推门听课。推门听课有助于教师形成开放的心态,有助于教师课堂规范意识的强化,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推门听课活动促进教师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水平。教师既是推门听课的被检查者,同时也是推门听课的直接受益者。每次专家的听课评课都是对学校“五课”教研工作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

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江苏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将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相应成果也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徐州市相关教科研部门充分发挥本部门拥有的省级示范课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年都及时组织展示活动分享经验。三年来,几十位省赛“示范课”选手为徐州市千余名各专业教师做展示,讲心得,谈收获,尽可能地放大了“两课”评比的成果,也让更多的教师以更宽广的视角投入“五课”教研工作。

“研究课”是指某一方面形成教学特色,并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优质课。目前,各级单位对研究课的成果价值挖掘不够,仅仅在缺乏示范课的时候,拿出来示范。其实,向广大教师展示“研究课”更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首先,“研究课”属于优质课,同“示范课”一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其次,“研究课”与“示范课”相比有所不足,而这些不足往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拿出来让大家探讨,无论授课者还是学习者均能产生深刻的体会与共鸣。徐州市每年暑期培训时,不但组织省、市级“示范课”教师做示范,还组织“研究课”教师进行展示交流,让专家、展示者、教师三方互动交流,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也在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积极强化“两课”评比的推动作用

“五课”教研工作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两课”评比则发挥了促进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首先,采取政策手段。“两课”评比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所以,我们在布置“两课”评比活动时要求必须先做到校级全员选拔,通过政策手段推动教师广泛参与。其次,采取激励手段。相关单位对获奖选手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目前,各地区、各校对“两课”成果奖励程度和形式各不相同,但这些奖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课”评比活动向着全员性、高水平方向发展。“两课”成果与职称、名师评比相衔接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今年,徐州市已经将“两课”成绩与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评比相挂钩,并写入市级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本市教师参与“两课”的热情,也保证了徐州市在省赛中一直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的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最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五课”教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而“两课”评比活动是一种促进提升的手段,可以应用于“五课”教研的任何一个环节。“示范课”、“研究课”画出了教师的成长轨迹,有效地探索了职业教育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兆林,高彩梅.让“五课”回到教研的本位[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2

一、营造开放、愉悦的教研氛围

教研是一种平等、专业、人性的对话,园本教研重在创立民主、平等的研究氛围。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创造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关键,而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园的教研工作,让教师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教研,为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教研氛围是做好园本教研的前提。

传统的教研活动很少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在活动中往往处于被支配、被接受的地位,很难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和愿望,自然就没有好的效果。为了使教师主动、愉悦地参与教研,我们征询教师:你们愿意参加什么样的教研活动?对教研工作的有哪些建议和想法?经过反馈得知:她们希望教研活动能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且能通过教研活动提高各种技能,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针对教师提出的建议,我们首先鼓励教师卸下思想包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允许教师之间相互质疑,力求营造一个民主、开放、愉悦的氛围,并给教师提供“说”的机会。因为“说”意味着倾听、思考、沟通、表达、分享,是思想共振和情绪互染的学习方式,鼓励尊重教师“说”既锻炼了说的勇气又锻炼了口语表达的能力。“说”是一个人思考的过程,能说出来就证明她已动脑了,经常告诉教师“说”没有对与错,只要敢说就是好样的,充分地欣赏和肯定教师,使教师在相互交流表达中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互动式研讨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

互动式学习可以互惠思想和经验,激发教师团体智慧和洞察力。我们通过教研活动努力为教师搭建互动合作的平台。根据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家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再通过集体观摩教研,让组织者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又作为研讨者与其他教师对活动中成功和不成功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加以分析、讨论、总结,提出共性的认识和今后教学可借鉴的经验。在互动式讨论中,教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与别人碰撞、自主交流、分享信息,相互启发、相互点拨,开拓思路、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同层次的教师从教研活动中均有收获。通过互动研讨大家认为:教师必须要增强自己的教育技能,活动前应对活动的过程有预设能力,并要储备足够的应对策略;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针对幼儿的表现反省自己的行为,并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活动中快乐的发展;解决问题应从幼儿的立场上去考虑,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等,有了共识后教师们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从仅对幼儿给予某方面的教育,转变为幼儿的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条件;从简单的教育策略的探讨,提升到幼儿行为成因的探讨和幼儿成长需要的探讨,以及该为幼儿提供怎样帮助的探讨,从别人的教育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自我教育的探讨;这种研讨方式将教师习得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的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开放、合作、互动的氛围,搭建了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

三、发挥观察的作用,在观察研讨中成长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观察中把目光引向幼儿,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幼儿,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幼儿,用积极的态度去支持幼儿。真实的观察记录能成为教师研讨反思的依据,也是教师研讨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观察反思,教师认识到面对幼儿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才合适?怎么做才更好?教师把观察到的信息互相交流反馈,在共同反思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专业水平。

四、以幼儿快乐为本突现园本特色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3

关键词: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86-02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意义在于要培养出适合于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所需要的,“能用的”、“好用的”、“顶用的”人才。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两个相关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其表现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充满着专业化的角色期待;而高师教育依然在相当大程度上陷于非专业化培养的困境之中。这种不协调,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良好对接。要改变这种不协调,就必须从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上着手改变。

一、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师学生主观需求分析

时代的需要就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当代高师学生经过最初阶段高师显性和隐性课程的学习和影响,已清楚地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更应努力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育家”;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有着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专门职业;教师更不能像过去那样机械重复地面对自己的职业,而必须与时俱进,学会研究分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实践中提炼和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更好地为实践所用。高师学生的这种主观需求,为我们建构教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内部条件。

(二)基础教育客观要求分析

当代的基础教育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使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功能更加明确;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要求也较之以往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即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能培养出学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应能培养出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学会把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人。这种高水平的育人要求,就必然要求教师有研究能力,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学会变通、学会整合、学会创新。而教师的这些能力必须在做准教师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基础教育的这种客观要求,为我们建构教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外部条件。

二、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高师学生的教研能力培养是高师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对师范生该项能力的培养,均列入正式的课程方案中,即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予以重视。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师范生能力培养只在课堂中进行,是达不成培养目标的,特别是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更难担此重任。一方面,师范生由于未从事过教育教学活动,他们连基础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都没有,何谈去研究;另一方面,师范生初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多不够深入,更何谈理论联系实际地去研究。因此,在对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理论与实践分离。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目的是要使师范生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逐步形成科研兴教的意识,并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门课程的讲授,重理论、轻实际,几乎不安排实践学时,多数教师教学的功夫是在“嘴上”,而没在“手上”。

问题二:知识与能力分离。由于师范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对基础教育的了解只是通过短期的见习、实习了解些皮毛,加上对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只停留在较浅显的理论层面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困难。对师范生而言,教育科研的知识是用来“背和考”的,转化能力是以后的事。

问题三:学习与研究分离。多数教师感到,给师范生讲《教育科研方法》课不轻松。首先,学生无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也就元学习教育科研的兴趣;其次,教育科研方法课程需要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等相关基础课程为先修课程,如果学生的先修课程掌握不理想,就会影响到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所以,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有意识地把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就显得非常困难。

问题四:培养与使用分离。长期以来,各师范院校在培养“实用型”或“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高师办学要与基础教育对接已经被认为是“必须”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是高师教育、教学的惯性,使得很多教师,习惯于带领学生在“象牙塔”内“模仿”,而懒于到“战场”上“拼杀”。高师办学与基础教育的分离,使得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只能达到“闭门造车”的水平。

三、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建构

长期以来,在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见图1),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从图1可清楚地看出:高师学生教研能力的培养是在高师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教师课堂授课理论与实践联系、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师生合作实现学习与研究结合,最终实现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的目标,以期培养出“应用型”、“研究型”的教师。

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校方努力建立高师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平台

实践证明,高等师范院校办学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对接,这是保证办学宗旨、办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个关键性问题,并结合本校和当地基础教育办学的实际展开研究。例如,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即请中小学校长和名师来高师“讲学”或“论坛”;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即派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去中小学“挂职锻炼”或“理论指导”。其目的是把“鲜活的”基础教育搬到高师的课堂上来、印刻在师生的脑海里,以期建立高师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稳固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授课要以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课加实践课为手段

如果说,建立高师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平台是校方该“为”的,作为教师,就应利用好这一平台,把印刻在脑海中的“鲜活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实例、现象和问题,作为《教育科研方法》课堂讲授时的案例,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使理论教学生动起来,与基础教育实际联系起来。同时,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实践于基础教育,要安排适当的教育研究实践学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就一个小专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写出真实、有感的体会和小论文,为学生创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

(三)学生打好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础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高师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标志。知识转化为能力以个人主观努力为前提,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为高师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创造了外部条件。高师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关键是个人接受知识的水平,以及个人的主观意向和转化能力机制建立完善的程度等。因此,高师学生教研知识转化为教研能力,教师还应特别引导和启发学生完善自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转化机制。此外,教师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筛选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表达的能力,从而使之成为善于思考、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4

一、增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情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钻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大多数人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教育科研无用论” 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还有些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和更新,树立全新意识。仅仅会教书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增强科研意识,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要转变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传递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断创新的观念。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培训,同时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并结合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和水平范运灵。

二、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勇气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把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去贪大求全。学科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和认识来源。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认识来源,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教师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活动,以教学活动为前提。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认真地备课,认真地研究教学规律,吃透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试图从备课、上课、批改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你按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总结这样在你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就是提高你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

三、构建教师开展科研的良好机制

构建起以网络为载体的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教研组为主体,中小学教师为核心,以教学中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利用校园网设立教研专栏,开展课题讨论,及时报道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教学试验或应用情况,及时采纳教师提出的建议,并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作专业性点评,及时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为教师搭建教研训机制的服务平台,提供师资、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构建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合理、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尊重人才、发现人才、鼓励成才、人才强校的一种手段。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如:教研项目奖励基金、学术专著奖励基金、科研成果应用奖励基金等;还可借鉴国外的“科研假期”,并应将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作为评定职称时的参考。当然,科研奖励重心在于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

四、以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月;说课;执教能力;学生评教

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保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高职教教师的执教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笔者认为,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说课、优秀教师示范课和学生评教等活动可以提高高职教师执教能力。

一、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的目的是激发广大教师精心钻研课堂教学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执教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表1是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开展4届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情况汇总。

1.开展听课评课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听课评课是最常见、最活跃、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是常规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3]。通过相互参加听课评课,使教师从中学到不同的教学经验,了解到不同的教学特长,充分发挥好听课、评课的导向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表1中的听课评课活动统计,4届课堂教学质量月共计听课5046节,人均听课3.87节。在质量月活动中,校领导、教务处处长及部分行政部门领导进行随堂听课,针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于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给与充分的肯定,也对听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使执教者受益匪浅,这不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教师的执教能力得到提高。

2.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1)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是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在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通过表1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统计,4届参加主讲教师170名,4届共计参与观摩研讨教师1394人次,通过观摩研讨活动,交流了心得体会,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了良好的借鉴,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可以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质量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明显界限,边讲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在教学空间上,打破理论课教室与实训室人为分开的局面,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的结合;在教学时间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时间上的结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校领导、教务处处长及部分行政部门领导和系部主任和教师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对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开展教学竞赛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激励教师立足岗位,在提高教学能力上下功夫,倡导优良教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

从表1教学竞赛活动统计,第一届各系部从91名教师中选出14名进入到学校的决赛、第二届各系部从180名中选出17名进入决赛,第三届各系部从52名中选出13名进入决赛,第四届各系部从161名中选出16名进入决赛,在决赛比赛中,青年教师在赛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积极钻研专业知识,表现十分优秀,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次展示教学技艺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质量兴校”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钻研课堂教学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通过说课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说课活动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说课活动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课竞赛加强我校的质量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推动课程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系部从43名初赛选手中推选11名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决赛。通过说课竞赛活动,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切磋教学技艺、总结教学经验、继续学习和提高水平的平台,更好地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三、通过学生评教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学生评教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根据学生评教获得的大量反馈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被评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充实、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目的。[5]

表2为我校最近7次评教数据,表3为我校15项评教指标含义,图1为15项指标最近7次学生评教得分情况。

通过对表2和图1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生评教得分基本呈上升趋势;2.学生评教中最高分都是指标1:教风严谨,遵纪守时,为人师表;3.学生评教最低分都是指标9:板书精当,PPT制作精美,内容与形式统一。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评教对教师的执教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我校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说明教师在板书方面需要加强,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强调教师不要过分依靠多媒体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四、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我校结合“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教学观摩研讨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在教师中形成了爱本职、钻业务、讲奉献、求进取的良好氛围。为了更好地使做出了突出成绩的教师,能及时得到宣扬和表彰奖励,我校开展了优秀教师示范课。

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广优质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最近4年,我校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4次,开示范课的教师就是从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对示范课的观摩学习,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形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了一种刻苦钻研、认真备课、精心上课的学术氛围,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五、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执教能力直接体现在教学质量上。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导,认真搞好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得以快速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有效保障的关键[6]。我校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月、说课、学生评教和优秀教师示范课活动来推动良好教风的形成,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英俊.提升职教教师执教能力的有效策略[J].职教论坛,2010,(27):55-57.

[2] 刘波,王桂龙.提高高职教师施教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0,(6):19-20.

[3] 雷卫东.听课评课,无穷的收获[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59.

[4] 彭美玉,等.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0(1):124-126.

教师的教研能力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47-02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才具有发展前景。在合作过程中,既能锻炼教师队伍又能更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才要能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载体。

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得应有的份额,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学院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想像没有科研活动,学校怎样才能有知名度,去那里找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为大家所认识,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了解、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及时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继承和传播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生产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一面(双师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职教师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不断挑战;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参加科研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国际社会各学科的发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科研状况看,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青年教师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还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原因有:

(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

(二)科研意识不强。很多青年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写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

(三)研究方向,不明许多青年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一)个人自身层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知识往往在毕业后几年内便大部分过时。因此,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之后,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多方接触,加强沟通能力。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我院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如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两篇以上),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合理考评达到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学校科研梯队的目标。

2、加强科研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3、加大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我院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4、建立科研信息库

我院科研处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公布本校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5、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

教研室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室主任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咸宁职院通过与咸宁当地一些企业合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吸纳了一批年青教师,通过4~5年培养,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创新团队,据统计,近三年咸宁职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项目35个;出版学术专著和通用教材1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

我院正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是迎评促建年,我院教师应该走科研型教师之路,我相信通过全院教职工努力最终能顺利通过专家考核,实现我们创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陈永元.高职高专科研工作的基本取向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萍乡高等科学校学报,2005,(2).

\[3\]章生平.论高职院校的科研丁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4\]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45.

\[5\]郑确晖.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0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