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一、引言
车辆工程专业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从事汽车设计和研发的人才,车辆工程专业多设置在研究型大学,目的是培养从事汽车产品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汽车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 但是近几年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在很多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开设了辆工程专业,由于高等应用型学校学生录取分数低,而且学生培养定位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重视实践而淡化理论,这样不改变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不突出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学生的培养将非常的困难。
一、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应用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教育不具备的独特的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2.培养模式为 “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适应性。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3.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
5.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二、汽车工业的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1.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形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至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2012年,全国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汽车工业已进入总量较高的平稳发展阶段。虽然产销量保持了世界第一,但在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还是比较慢,在国内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在中国的轿车中属于自主研发的轿车比较少,真正自主研发的品牌比较少,即使是号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轿车,其中不少的发动机还有外国品牌的血缘。可以说我国是一个汽车的制造大国,是一个汽车的消费大国,不是一个汽车的自主产权的大国,可见,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处在上升期,是个朝阳产业,汽车行业的发展期待着大批应用型人才,需要汽车设计的更多辅助型人才。
2.我国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目前开办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全国将近90所,如果考虑到一些高校还开办了车辆工程方向,实际上有一百六十余所高校开办车辆工程专业,其中, “211”工程院校有25所。但是在高校中大部分都是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入学质量比较高,培养的模式还是以是汽车设计,侧重零部件、整车机械和外形的设计、试验而进行。而应用型高校学生多是成绩偏低的二批次录取学生,而且车辆工程专业在应用型高校设立时间短,师资队伍缺乏,如按照车辆工程专业传统的重视理论,重视汽车整体的设计进行,学生的整体水平将低于同等专业的学生,根据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多样性,应用型高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更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服务。
三、哈尔滨华德学院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哈尔滨华德学院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她秉承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已经走过了20年的春秋,学院重视工科专业的发展,1997年建立交通运输专业,现在是省重点专业,2004年在交通运输专业并设立车辆工程专业方向,开始了车辆工程专业在高等应用型学校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了车辆工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一下几方面。
1. 明确培养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科学规划培养方向。
我院车辆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在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岗位技能和全面素质为主要特色。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介于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的培养目标之间,应用型学院培养的学生应体现动手能力强的特色,在全程教育上突出实用性,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培养上区别于高职高专的院校培养的学生,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应具有更扎实的基础训练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2. 从社会需求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强化课程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我院从企业需求出发,从行业的发展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置,成立由教学专家、汽车行业专家、汽车企业管理者组成专家组,对车辆工程专业汽车设计、生产、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知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制定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课程,实现专业课程设置和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零距离的贴近,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配合,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培养方案充分体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的问题,突出技能培养,彰显特色。
3.利用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应用型教育是针对社会发展、企业需要而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因此,相关企业、行业参与学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成为企业、行业参与管理的重要形式。我院重视校企合作先后与长春一汽集团、长城汽车集团、哈尔滨东安发动机、中国北车集团、哈尔滨多家汽车服务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依托行业或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解决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依托企业资源通过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到企业生产实习、定岗实习、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出色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要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车辆工程专业需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即要有普通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应当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培养应用型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在此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积极的引进优秀人;另一方面加强内部教师的培养,将教师派到企业去进行工程训练,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应用型高校的车辆工程专业有着应用性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上,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教育,因此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适用性更强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仝光.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研究[J] .中国水运.2008.8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摘 要] 中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低碳环保的要求,使得汽车产业由传统的燃油汽车向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方向发展。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必须把专业教学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统一起来。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改革,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程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这些都是提升学生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学生主体才能实现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获得创新能力以及就业和创业能力,成为合格的汽车工业的从业者。
[关键词] 汽车产业;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37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52- 03
1 前 言
中国处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旺盛期,汽车保有量卒年递增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息息相关,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并在促进就业与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汽车的生产和使用带来了环境和能源负效应。因此,包括汽车轻量化设计,汽车的替代燃料的使用和排放控制技术,以及电动汽车等技术应运而生,减少汽车负效应,促进汽车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全国各高等院校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在这种行业发展趋势带动下,顺应汽车产业的发展脚步,高质高量的培养汽车行业的研究与技术人员,成为了高等教育不可规避的话题。
2 车辆工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新的汽车产业趋势下,学生必须作为教育环节的主体,在学习中一定要实现自身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获得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就业从业和创业能力。如图1所示,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为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老师的课堂讲授与指导,学校的配套实验设施,教材书本知识,网络视频与专业资源,以及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车辆工程专业大纲的设置和课程改革体系的建立, 而教学改革一定是针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的放矢的开展。
3 汽车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3.1 教学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方向设置
首先,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也就是教育方案的制定要能根据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定制,有的放矢,要按照行业所需进行高等文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要与时俱进,不要墨守成规和一成不变。对学校教学管理层面而言,监督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方案的修订,投入财力物力解决教学中的硬件设施的问题,重视试验和实践环节投入力度。从而保障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这一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汽车的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更是出现了物网智能汽车等高端汽车。在这种大环境下,强调相关的电课程的设置是有益无害的,是顺应行业进步的。相关的软件课程更包括Matlab 软件,数据库基础课程,更是包括车用电机,仿真,建模等课程,这类课程必须作为职业素质和技能的相关课程进行设置。
3.2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导师能力的要求
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条件下对车辆工程专业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层次上的要求。教师不再是教与学的主体,但要做好的引导者,桥梁纽带和良师益友,要对学生有专业知识的正确教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导师作用。新形式下的教师不应该单纯揪住书本知识不放,而是一个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合格的工程师,设计师,胜任导师职能。提倡专业教师培训与汽车产业发展接轨,教师参与企业实习与实习指导环节,有效的指导学生,不让企业实习环节流于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技能化能力的提高。采用多种方式强化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到教学能力过硬,教学内容适应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3.3 专业教材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性
汽车专业教材存在问题如下:缺乏权威性与经典教材;教材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程度不高;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不能与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与时俱进。必须对教材进行改革。其一,经典的教材继续延用,但在出版社的网站上,有编者按年度更新相关课件和相关的前沿技术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其二,汽车企业在新产品推广期一定会有最新的技术内容解读,要求出版社与教材编委会合作,这部分内容应该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及时提供给教师作为课堂讲授资源。教材的编写离不开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而教材的概念也并非传统意义的纸制印刷品这么的简单,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资源更好地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疑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促进大有裨益。
3.4 实践环节的改革建议
新的汽车工业发展形势下,要求学生培养从就业从业能力的综合素质着手,重视理论基础的培养,尤其强调方向性学习和实践,学生根据兴趣方向和从业目标选择性的参与相关的课程精学和企业实践等环节。联合办学与合作培养无疑成为了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案。有汽车企业的城市的车辆专业办学,应该依托企业优势,定点实践,定点合作,定点培养。非汽车企业所在高校办学缺少有效实践和实训环节,具体的解决方案可概括为:与4S店和快修企业等汽车销售和维修服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针对4S店,快修店的技术岗位供给做文章,参加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与企业开辟第二课堂,创建大学生创新中心,对学生开展分层次和分方向培养,创立大学生车辆兴趣小组和创新团队,立体化的进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的三位一体,通过企业锻炼实习,培养学生的进取性思维能力。
3.5 网络课程的推动与开展
网络资源的利用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保障。网络资源的丰富,提供了开辟车辆工程专业第二课堂的可能性。众所周知的慕课课程的推进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都是有益的,以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等超级慕课平台为依托,各高校传统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被改造为“慕课”。学生在线讨论的实现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评中相互学习。
4 结 语
车辆工程的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综合专业技能高,从业能力强的合格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是人才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车辆工程专业重视传统科目和传统理论的传授,扎实基本功。教学改革的方案必须针对性强,适应汽车产业发展进程的。从教学大纲改革,到教师能力提高,从教材的改革建议到学生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最后,推动网络课程的开展,这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会促进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有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 1]龙志军, 訾琨, 朱涛.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 .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 17(1):27-31.
[2]陈国金,张建辉.校内外平台与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以我校机械学科导论课为例[J].大学教育,2015(9):138-139.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车辆工程 课程体系
一、引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一个资金和技术高度集约的行业,我国自2002年汽车产销量出现“井喷”以来,汽车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800万辆,产销量世界第一。汽车行业和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汽车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二、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从培养目标的内涵上看,国内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偏重的是专业(或方向)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满足社会对汽车技术的改进、提高的需要”。其典型代表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等。第二类偏重于理论的运用,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科研和生产的第一线。典型代表高校有:合肥工业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淮阴工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等等。
由于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深厚和宽泛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宽广的科学视野,因此以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了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复合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承担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的任务。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更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更强调理论的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更强调专精实用。
三、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农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学校整体定位和汽车工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的师资、设备、背景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求的人才,我们在专业建设思想、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经过调研和分析,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类学科的基本知识,获得现代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汽车制造与设计、应用开发和经营管理等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受到专题设计、实验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制造、设计、开发工作,也可从事汽车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和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汽车作为一种机、电、液、控制、材料等技术高度结合的产品,代表了机械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要求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培养目标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我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以下改革。
1.建立了涵盖机、电、控制等学科的基础课平台,基础课平台包含车辆工程专业所需的各方向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进而满足汽车行业就业和深造需求。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类课程学生可选多学时、少学时两种模式,满足了扩大基础面的要求,兼顾了学生学习的深度要求。
2.增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门类,适当减少课时。
3.对于“汽车构造”和“汽车电子电器”这类核心课程,适当增加课时数以加强教学深度。例如我们增加了“汽车构造”课程学时,同时把原来的一学期授课时间调整为两个学期。
4.扩大专业任选课范围,如增加了“汽车驾驶与保养”、“汽车诊断与维修”等课程。
5.将“汽车专业英语”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
6.增加实践环节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结语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和完善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满足市场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及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合理地重新定位,满足社会特别是区域经济对汽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盂庆华.面向能力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2010,1:106.
[2]崔军,申翠英.本科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71-73.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46-0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建于1995年。该专业建立初期,培养的学生属于中职层次,主要为广梅汕铁路公司、粤海铁路公司培养铁道车辆空调、发电车方面的检修技术人才以及民用小型制冷装置的安装维修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层次比较低,稳定性较差,2001年提升为高职。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广州、深圳地铁的发展急需大批地铁环控系统的检修维护高技能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珠三角”地区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其规模和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周围环境舒适性的要求不断增强。现代建筑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代化建筑设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更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要求,毕业的学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与技能型人才。
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紧跟市场的就业需求,培养紧贴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对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立足轨道交通行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提出的“广州及珠三角打造轨道交通一体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调研和实施意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行专业调整组合的意见》(广铁职院发〔2008〕134号)等文件精神,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积极纳入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以职教集团的组建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区域经济需求、对接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调整与专业群的建设,使空调专业建设逐渐由外延扩展,转向内涵拓展,逐步形成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结构,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珠三角”地区,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及服务意识,能在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从事地铁环控系统检修维护、车辆空调检修与维护保养、工程施工等工作,能在珠三角地区制冷空调生产企业、工程公司、设计部门等从事制冷空调的生产、设计、施工、监理、检修及维护保养工作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多途径探索“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展人才的培养。在空调专业实训室成立教师工作室,并以此为切入点,集中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产品研发等服务,同时,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例如,与广州焱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列车快速开水机的项目研发;组织空调专业的学生,配合花都结合示范园区的“家电维修中心”开展制冷空调方面的检修服务;与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花都王老吉企业的空调安装、维护保养等工作;与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合作,开展空调工程系统子项目的设计承接等。建立了广州车辆段、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车辆空调冰箱生产企业)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产学对接、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与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及技能鉴定。例如,为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省铁投等订单班开展《车辆空调》专业课程授课;为广铁集团公司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的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证等服务。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实现校企共赢 我院建立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多家制冷空调行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各专业教师亦成为委员之一。空调专业定期组织召开专业指导研讨会,共同就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培养、学生实习等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复修订,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与此同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入校开展专业讲座、课程授课及校园招聘等,多途径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专业知识和就业空间,形成在校学生与行业企业专家的良好互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目前,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都有学生被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录用,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共赢局面。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观念,适时调整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课程体系方面 根据制冷空调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制冷维修中、高级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制冷空调岗位(如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力求突出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设计学习情境,使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加贴合工作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从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的建设,构建模块化课程群,整合课程体系,重组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设置《车辆空调》等优质核心共享课程,为铁路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在课程整合方面 将原《流体力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整合为《流体与热工基础》,采用项目教学法,选用典型的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等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原《房屋构造》与《工程制图》课程整合为《建筑概论及工程制图》,使房屋的结构原理、空调系统的平面布置等知识与工程制图的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机房的上机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最终为中央空调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将原《制冷与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与《空调系统调试与运行控制》课程整合为《空调系统调试运行与自动控制》,将制冷空调系统的电控元件的动作原理与系统的控制原理进行全面综合,使制冷空调系统控制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讲求实效性,采用过程考核法、“考证合一”考核法、现场实操考核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将制冷上岗证与制冷中级维修证的技能鉴定考核标准融入《小型制冷空调装置》课程,教研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用型的一体化教材《小型制冷装置维修与职业资格证考核指导》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模块化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合理设计出制冷系统的抽真空、检漏、充注、故障检修等多个学习情境,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评价制度。其他课程也积极探索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课程采用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任课教师与广州易达建信科技开发公司、广州银洲空调净化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编写了《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案例集,并在CAD机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用项目教学法训练学生实际编制安装工程预结算的能力,为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方面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设计方面,邀请来自企业的专家进行研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关的实践项目及学时,力求实践内容真实,符合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以制冷空调行业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专业实训包括钳工、焊工、电工、制冷空调综合实训、中央空调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可考取电工、制冷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
技能竞赛方面 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竞赛内容,校企联合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并以此推动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通过竞赛为企业培养和发掘实用型人才。例如,以实习单位现场空调系统的施工安装作为技能竞赛的内容,实行现场竞赛,将真实的工作岗位任务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实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
社会培训方面 利用专业资源的优势,与广铁集团工务检测所合作开展高级发电车乘务员技能培训与鉴定,目前,已完成多期人员培训,为所有学员颁发了相关高级资格证书。同时,配合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做好车辆空调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的工作。
教学资源及手段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并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建立《通风与空调工程》院级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开发《建筑概论与工程识图》、《制冷技术应用》、《车辆空调》等网络课程,学生的专业课程多数可在实训室采用多媒体进行一体化教学,也可利用空调专业的网站和学院的网站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学生所有的必修课程100%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条件改革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空调专业现有供热通风与空调实训室多间,面积329平方米,实训设备总资产约120万元。实训设备包括汽车空调、车辆空调、家用冰箱、家用空调、小型中央空调、小型冷库、制冷空调综合实训装置等,可满足常规教学及学生实训考证需求。同时,在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还可共享园区内的钳工、电工、焊工等实训场所和设备,可满足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考证需要,并可为地铁订单班、汽车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兴趣小组亦可借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此外,还拥有专用的设计机房,配置60台电脑,总价值50多万元,可借此开展课程设计、工程预结算软件的应用、建筑绘图等一体化教学。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发了《中央空调多媒体教学系统》、《空调水系统及应用》、《空调工程施工预算》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应用于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合理的管理及应用,空调实训室的业余时间开放利用率已达100%。在学院政策及广州地铁、广州雨森空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下,我院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还成立了教师工作室,将企业真实的空调检修、空调工程设计等项目作为实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真正做到“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例如,深圳设计院第三分院设计一所经常将空调工程设计项目拿到学校教师工作室,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真实空调工程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与广州地铁等多家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如表1所示),每年可提供200人左右的顶岗实习岗位,可保证学生专业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需要。同时,还将与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广冷华旭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铁路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群未来三年的建设规划中,学院和企业还将计划拨出150万元用于与广州地铁、广州车辆段、广州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合作建立空调检修检测实训基地、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服务。
我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依托轨道交通行业,以培养轨道交通行业及珠三角地区所需的空调检修、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以校企深度融合丰富专业建设内涵,通过顶岗实习、项目研发等形式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力打造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学做一体,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两翼并进,工程引领”的专业发展思路(两翼分别指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及地方行业企业)。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71-73.
[2]朱立,等.《制冷与空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消费导刊,2009,(2):256.
[3]王丽.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J].科技风,2010,(1):2-3.
[4]廖惠卿.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2):21-23.
[5]刘冬香,等.“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25-27.
[6]张国东,等.高职制冷空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制冷与空调,2010,(6):81-83.
[7]王韶清,等.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0,(11):16-18.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车辆工程 新能源汽车 实验教学 改革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技术)、自动化(车辆电子电气)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整合发展而来,于2008年获批并开始招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由传统机械学科领域逐步向机、电、液、控制、信息以及传感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的技术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方针,我校决定以新能源汽车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以彰显专业特色[1],更好地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
以新能源汽车为专业内涵相比于以传统内燃机汽车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有以下特点:
(1)在继承传统汽车技术衣钵的基础上赋予了丰富的电子控制技术;
(2)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不断发展;
(4)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还在研究与完善[2]。
上述特点决定了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对新技术、机电结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很高,亟待进一步改革与探索,使之既继承传统汽车技术、现代汽车电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又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
1 理论教学的优化
因我校新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涉及汽车技术和车辆电子电气两个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整合,应强调机电并重、电车结合,不能仅通过增、减电类或机类课程,简单地沿用原专业方向培养方案来实现[3]。近3年来通过调整、优化,我校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基础课适应了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特点,构建了机电并重的基础知识体系;专业课中抽取汽车与车电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干课程,构建了电车结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增设新能源汽车类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强调车与电应用的延伸以加强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车辆工程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2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3-6]
理论教学的优化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受较多因素制约,开展起来相对困难,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重理论轻实验教学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学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项目与学时数有限,内容覆盖面不足。
(2)实验设备台套数较少,实验分组人数较多,实验类型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实验效果差。
(3)反映新能源汽车、汽车新技术类实验设备急缺,新项目、新内容的实验急需补充完善。
(4)新实验项目及内容对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5)实验室设备管理、教学管理滞后,不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资源共享。
2.2 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满足汽车行业对掌握现代机电融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解决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施保障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2.2.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实验项目设置、内容完善和教学方法上。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沿袭机电类专业教学的成熟经验,其实验教学暂不做改动;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教学均做了较大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既体现了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汽车技术,并结合了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的主要内容(见表2)。其核心思想是突出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合并减少相关性较大、要求不高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大力提高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适当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兼顾不同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以必选与任选项目进行调节,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传统汽车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通过整合数量有所减少,在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提高要求。如汽车构造课程只安排汽车发动机、底盘两项实验,但实验内容在传统拆装之外,增加了新类型发动机、变速箱实物结构讲解;实验过程中加强提问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燃机原理课程中发动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实验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时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加强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的独立思考能力。汽车理论课程中汽车悬架性能实验设置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悬架试验台测试并获得汽车悬架性能参数后,再分组设计采用拟脉冲法测试汽车悬架性能,最后进行测试方法、数据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7-9]。
(2)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内容扩充,实验模式分层次调整。如: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项目较多,对汽车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自动巡航系统等验证性实验,结合学生兴趣选做;而对汽车电路、传感器检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等重要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必做,要求达到对系统结构、原理的掌握。车辆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测试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等一整套工程实验流程的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验则锻炼学生按照国标对汽车进行性能测试与合格性判断的能力[10]。
(3)新能源汽车特色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全部为新增实验,紧跟专业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导论课程实验以新购置的丰田普瑞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为对象,在熟悉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混合动力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工作过程,分析其能量流向与消耗情况,鼓励学生多思考,实验报告除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求他们写出不同的收获与体会。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调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它们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出发,利用嵌入式开发系统掌握电机驱动控制设计技术;研究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再生制动系统制造理论进行计算和评价;检测燃料电池的特性,掌握其基本控制方法。为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学生项目小组利用课外收集资料、制订计划,课内实施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完成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验收各小组的实验测试方案、实验结论[11,12]。
(4)专业选修课课程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实施同上,强调在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背景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2 教学实施保障的改革与实施
为了更好地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提供保障,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多次组织教师与专家学习、研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重要性,结合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特点,从实验设备、师资、管理与成绩评价几方面予以改革。
(1)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补充购置新设备,如:汽车CAN总线实验台、DSG双离合变速器实验台等。设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通过外购、合作研发等方式配置:电力电子控制实验系统、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实验台、燃料电池系统实验台、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实验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反映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新型实验设备。
(2)一方面,通过科研与工程实践培训提升实验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制定新引进博士在实验室工作1~2年的政策,以充实实验教学力量。这样还打破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藩篱,鼓励理论教师更多地参与指导实验,实验教师也适当地参与部分现场课讲授,让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实施教学。
(3)对于反映多学科领域知识融合的实验内容、项目进行优化,尝试打破课程、学时、实验室建制及管理上的限制,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开展。对于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实验,课内在不同实验室分次、分组开展实验,遇到问题与教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对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实验成绩评定不仅按考勤、书面报告打分,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工作态度、操作能力、方法创新与结果的收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促其改进。
3 结束语
通过对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我校车辆工程2008,2009和2010级学生普遍反映对专业课程相关理论与实验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性提高,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交流互动增加,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我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在近两年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均得以体现。为更好地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彰显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我们还将在专业实验教学上进一步深入探索,构建教与学、师与生、知与行的良性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46-48.
[2]陈柳钦.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盘点[J].汽车工业研究,2012(3):14-21.
[3]屈敏,丁左武.应用型本科车辆电子专业方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05-107.
[4]郝洪涛,郭学东.应用性本科汽车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装备技术,2008,34(3):55-56.
[5]余曼丽.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6(2):137-144.
[6]邹爱英,刘华,杨青霞.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6):34-35.
[7]任成龙.《内燃机原理》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40-150.
[8]杨雪梅.《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J].2011(26): 76-77.
[9]张云明,徐忠朝.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与汽车技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21(3);96-99.
[10]屈敏.《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8):1.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车辆工程专业 模块化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大专院校开设汽车专业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先构造、后理论、再设计的模式。大多数院校第五学期开设《汽车构造》,第六学期开设《汽车理论》,第七学期开设《汽车设计》。尽管各门课程自身系统性较强,但相互之间却是分割脱节的,表现在学生上后续课程时,对前置课程的内容已淡忘,造成后续课程教学障碍,在随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更是暴露出这种分割式课程设置的弊端:学生完成并通过了上述全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却难以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不能适应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日见突出。许多汽车企业,特别是私企,希望学生走进厂门就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创造效益,现行的课程设置模式与大多数工矿企业希望立竿见影的生产设计开发模式不相吻合,学生毕业后到了工矿企业都得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甚至长期不能发挥作用。
为此需打破传统的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模块化方式纵向组织教学,按总成技术要求、理论基础、现有结构、设计理论、制造工艺、检验方法和发展动向理论教学,充分运用大型汽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实验教学条件进行实验训练,培养出能够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满足现阶段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
1 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合于现代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与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车辆工程专业应在原有基础之上,建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使学生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到综合培养,通过校内学习和企业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程基础教育与基本能力培养。安排2年时间,按照《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托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管理、人文科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及电工电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一方面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和学科前沿信息,为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安排1年时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学习,这部分课程主要安排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讲授,并建立以技术项目工作过程为驱动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通过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程内容或转化为实验项目,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工程师基本素质和熟练的专业能力。
第三阶段:工程实践与研发能力培养。安排1年时间,学生到与我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内知名制造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和完成毕业设计,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了解先进设备。毕业设计由企业出题,提出需求、提供资料,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企业实际是按未来就业人员标准选择学生,校方、企业均派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对企业社会的了解和对企业社会的适应能力。
2 课程模块化教学
将传统的以整车为系统,按理论知识深度为脉络的核心课程体系,即《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试验学》等核心课程,一体化整合为一门系列模块化综合课程,即《汽车工程系列理论与设计》;按现行教材《汽车构造》(下册)底盘部分的内容,分章节结合现行教材《汽车理论》和《汽车设计》中的相关内容,科学整合成若干模块课程,例如:《离合器理论与设计》、《变速器理论与设计》等。形成新的以系统(总成)为脉络的课程体系(简称为总成课程体系)。对每一模块课程,从该系统(总成)的结构、理论到设计,形成系统(总成)的完整知识构架,再配以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底盘控制新技术等整车理论模块,模块之间以整车设计制造试验为载体,构成整个汽车的知识体系,做到各模块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各成体系,又相互支撑的新的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总成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按汽车总成和整车理论进行编排和实施,即综合考虑汽车的五大总成系统,分别按每一系统(总成)的构造、相关理论(原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随之讲授该系统(总成)的设计要点和方法,并立即付诸实践――该系统(总成)的相关设计。以汽车整车构造为基础,构建模块化的总成课程体系。研究汽车构成的五大总成和整车理论,将传统的原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穿插,相互渗透,科学地整合成独立的知识模块,形成模块化的以系统(总成)为主线的总成课程体系。所有独立系统(总成)模块课程既能突出汽车的五大总成的特色,综合后又能完整覆盖原四门课程的所有内容和知识点。
3 考试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试方法与学生实际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评价方面,通过设置的总成课程体系的课程教学实践,多视角全方位研究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基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比评价学生实际工程应用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专长,发现并促进学生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1)树立注重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的目标观。即不再将评价作为淘汰的工具,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学生智力兴趣、个性心理品质的不同。
(2)转移评价对象的重心,既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主动性的还是被动性的,随着评价对象重心的转移,使学生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使教师从“考官”角色变为“合作者”角色,学生不断反思和自省,形成有效的适应性的学习策略。
(3)评价内容全面而系统,具有广泛性,评价内容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兴趣及策略的评价,应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综合性的学习信息。
(4)建立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以检查学生的表现与即定价值标准之间差距为目的。评价结果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表现。
4 “双师型”专家教学团队
在“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体系研究与教学团队建设方面,通过以系统(总成)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建立“双师型”教师的知识体系,使教师的知识构架从宽泛型向专家型知识体系发展,使每位教师在其特定的系统(总成)领域成为知识体系完整、研究能力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形成既擅长理论教学,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加强双师型教师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双师型教师既要熟悉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要熟悉和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办事。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技能培训,采取派团队教师到企业实践,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传授,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双肩挑,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考试等方法,提高双师型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及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教学之中。
(3)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根据需要,学校将积极聘任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对于具备教师条件、实践证明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优秀兼职教师,学校可通过适当提高报酬等手段与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需要而又特别优秀的兼职教师,可协商调入学校任教。
5 结语
研究了车辆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及其实践措施,通过本研究的具体实施,可解决现有汽车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汽车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创新能力,贴近企业的生产与产品开发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生不但能掌握汽车系统(总成)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而且便于突出学生对系统(总成)的个性化发展,更适应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需求。在此之上,能够建成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家型”专业团队,有效提高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形成汽车主要系统(总成)从构造、理论到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9-3-123)
参考文献
[1] 张新,李岳林,雷正保.车辆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164-167.
[2] 易元祥.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0-102.
[3] 吕浩雪,李联明,陈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