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1

关键词: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47-01

三无精神病患者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赡养抚养人且患有精神病的人员。绝大部分患者长期流浪街头,接触较被动、交谈欠合作、思维内容贫乏或散漫、病史不详、沟通困难等;另外患者被动入院后,甚至在幻觉、妄想支配下,表现出冲动、伤人、出走、自伤、自杀、毁物等破坏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为高风险专科之一,极易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分析三无精神病人的特点及其存在护理风险的原因,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1 分析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1.1 三无精神病人自身存在的护理风险的原因:患者由于长期流浪街头,生活环境差且多数严重营养不良,许多病人还伴有多种躯体疾病且病情复杂;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患者常伴有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护士难以了解他们入院前的疾病状况、生活背景等情况,因此增加了护理的难度与风险。

1.2 护理人员缺乏对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的评估意识:三无精神病人的特点是各人发病的情况不同,既往病史不详,这对诊断、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例如,因个别护士缺乏对三无精神病人的风险评估,存在麻痹大意思想,在护理上马虎行事,对新收病人严重的躯体内外伤疾病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有的护士自认为病人的物品不值钱,没有按规章制度保管,都可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1.3 三无精神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语言交流较为困难,有的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语言障碍,甚至不会写字。给医疗护理、病情资料的收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给联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许多三无精神病人无法出院,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1.4 护士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有的护士认为三无精神病人没有家属陪伴,自己的责任会减轻,因此,对病人的巡视不到位,没按要求去做好病人的病情观察;也有的护士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未及时发现病人藏药、假服药等现象,使病情得不到控制,从而导致病人发生意外,受到伤害等等。

2 三无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三无精神病人的收治、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甚至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工作都会产生风险。而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会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及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制约医院综合效益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三无精神病人这种特殊的群体,由于病史不清,对院外的情况不明,某些病人可能行为往往具有危险性,如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护理安全也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病人入院时留取相关的资料,护理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卫生处置,并在处置前后拍照存档。对一些特殊躯体情况如明显外伤、躯体畸形的患者都应在第一时间拍照存档,并在照片上标明住院号、在病历上贴上照片,以便于辨认。

2.2 做好病人随身物品的清点、登记工作,同时进行安全检查工作。查清其身上的随身物品,如身份证、首饰、钱等贵重物品,并在护送民警或其他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做好详细的登记并进行双签名(护士、民警签名)。不要随意丢弃病人的随身物品,即使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如指甲刀、笔记本等,都要做好详细登记,并由交接人员双方注明交接日期、时间并签名,以免日后引起纠纷。

2.3 详细填写核实护送入院相关人员资料,如由民警护送入院时,应认真填写”110”派出所的单位名称、民警姓名及其警号、警车牌号、联系电话等,做好备案,以便查询。

2.4 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以便尽快与其家人联系,协商出院事宜。在病人出院时,护士应把病人的随身物品交给护送人员,并做好相关的移交登记手续,认真填写病人出院时的去向登记,以及做好各项相关护理记录。

2.5 及时完善相关护理文件书写,减少安全隐患 由于三无精神病人无供史者、无(或暂时无)监护人,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情况只有靠医护人员的文书记录来反映。因此要重视医疗护理各阶段的医疗文书规范,如实地记录。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等现象,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2.6 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特别重要,三无精神病人往往病史、主诉不明,并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还有怀孕的女病人等。因此,要求每一位三无女精神病人人院时都要进行HCG检测 必要时做子宫B超检查。另外,由于三无精神病人入院前情况复杂,不排除患有传染病甚至性病等的可能,因此,护士应做好自我防护并对病人作相应检查。

2.7 加强病房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共同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舒适与安全。病人在服药、就餐、洗澡,做检查时需要护理人员同心协力把这些工作做好,确保病人及工作人员安全。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门窗、水电等设施损坏及时维修。严格交接物品,发现丢失及时寻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躁动房间,并实行分级护理。病人外出活动,工娱疗后,注意检查有无危险物品带回病房。病人服药要严格查对,防止积存后顿服。急救药品器械完好备用。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2

关键词:精神病人 攻击行为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55-02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自身、他人及其公物的行为。它直接威胁着病房工作人员及其他病人的人身安全[1]。因此,通过对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保护患者及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发生攻击行为的13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病人数为1398例,其中发生攻击行为有130例。年龄在17―65岁,平均35.61±11.87岁;疾病诊断:87例为精神分裂症,29例为躁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15例为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其他疾病;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学42例,初中:57例,高中及以上21例;婚姻情况:未婚:39例,已婚:83例,离婚:6例,丧偶: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归纳和分析。

2 结果

2.1 攻击行为与性别关系,见表1

表1显示,攻击行为的发生男性大于女性,X2=0.414,P>0.05

2.2 攻击行为与年龄关系,见表2

表2显示,攻击行为以青壮年为多。

2.3 攻击行为与住院时间的关系,见表3

表3显示,83.85%的攻击行为发生在入院一周内。

2.4 攻击行为发生的时间,见表4

表4显示,攻击行为以白天为多见,其次为下半夜。

2.5 攻击方式:

毁物者63例;打人41例;骂人19例;与病人间争吵打架7例。

3 结论

住院精神病人常常出现攻击行为 [2―4],其突发性强,不易防范。霍金国[5]认为,这与精神病人存在的幻觉、妄想、敌意猜疑、被控制感、易激惹有关。本组资料显示,攻击行为多发生在住院一周内,病人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有病,对住院有抵触情绪,拒绝接受治疗护理,当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喂药、喂饭时发生攻击行为;资料还显示,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中,以青壮年、精神分裂症者居多,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3.85%)

4 护理

4.1 护理观察与防范

4.1.1确定攻击行为高危人群 首先通过了解病史,主动接触与客观观察的方式,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文化程度低,初次发病,入院时间短,非自愿住院,情绪不稳,易激惹,既往有攻击史的病人作为高危人群。

4.1.2 密切观察病人言行 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及时干预,以减轻受伤害的程度,并注意患者间敌视性或威胁性言行的相互诱导而促发的攻击行为。

4.1.3 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是防范攻击行为的保证,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可导致人员伤害物品的隐患性,严格规章制度和规范护理工作行为。

4.2 护理对策

4.2.1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防范措施 保持病区安静,活动空间宽敞、清洁、舒适,减少刺激因素;注意患者言语、举止、表情,重点观察,重点交班。当发现患者情绪突变,表情凶暴而紧张时,与其接触时保持一定距离,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调整药物,控制病情。

4.2.2 严格管理,规范护理行为 认真做好患者入院时的安全检查,严防危险物品带入病室,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密切巡视病区。

4.2.3 转变护理观念,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接触病人的技巧,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从各个方面关心病人,尊重病人,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教会病人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愤怒。

5 结论

全面掌握患者病史、攻击行为特点,及时化解情绪冲突,减少患者冲动和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降低由攻击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性。

参考文献

[1] 刘文琴,杜华荣,潘志芳.护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作用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2.16(7):395―396.

[2] 梁绮美,赵德信.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杂志,1996,2(2―3):100.

[3] 陈美娟,宋立升,罗广武.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1):39.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3

【摘要】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精神病专科医院 消防安全管理 对策火灾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5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加大,医院收治病人数量不断攀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加之精神病专科医院消防设施的特殊性,以及精神病人的特殊性,都使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消防安全管理面临诸多问题[1]。

我院是宜昌地区唯一一家政府举办的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主要承担宜昌地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教学工作。笔者担任医院保卫科科长,负责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现结合多年来消防安全管理经验,分析精神病专科医院消防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对消除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几点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精神病人误按、损坏消防设施

精神疾病中的强迫状态是一种明知不对,但又难以控制的观念或动作,这类精神病人往往不听从医务人员劝阻,而反复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导致火警误报,干扰火灾报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增加了消防安全人员的工作量。有的病人因表现出的幻觉状态而“看到”周围已经冒烟、起火或闻到烧焦的味道,认为已经发生火灾,便取出灭火器或打开消防栓进行灭火。有的病人临床表现出兴奋状态,而出现破坏消防设施,利用灭火器、消防水枪等消防设施攻击他人的行为[2]。

1.2精神病人逃生自救能力差

木僵状态病人终日卧床,不语不动,面无表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意识障碍病人常伴有躯体疾患,如高烧、谵妄、昏迷,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两类病人因所患精神疾病导致完全丧失逃生自救能力,若无专人协助,无法疏散转移。抑郁状态病人临床表现为悲观失望,没有勇气生活下去,自杀企图也经常出现,一旦发生火灾,病人有可能拒绝逃生。兴奋状态病人情绪激动,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火情的出现可能成为病人暴怒、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诱因,从而干扰他人逃生,破坏正常的灭火和疏散行动。

1.3消防设施的设置与精神病人安全性的矛盾

首先,为避免精神病人利用门诊、住院部放置的消防水带、水枪、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自杀或攻击他人,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消火栓箱大多上锁、加固,灭火器放置在不显著的位置,这与消防设施管理的要求相矛盾。其次,根据《医院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414-2007)规定,疏散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要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易于打开,但为防止精神病人外逃,精神病专科医院封闭病房的疏散门必须上锁,这也存在矛盾。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

1.4工作人员消防意识薄弱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往往故意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导致火灾报警系统频繁误报。随着此类情况的增多,医务人员、消防控制室工作人员逐渐产生麻痹思想,认为楼层火灾显示盘和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的火警警报声都是病人误按造成的,因此往往只是对报警系统进行消音,没有对报警信号及时确认。这就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医院绝大多数火警都是由于此类原因造成的误报,但如果工作人员始终不去仔细查看火情,一旦真的发生火灾,就失去最宝贵的灭火时机,容易酿成大的火灾事故。

1.5因精神病人的危险行为引起的火灾隐患

癔症病人的情感色彩鲜明,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不听医务人员劝阻,可因擅自在病房内抽烟而点燃床单、被褥引发火情。癔症病人常可利用其控制行为,影响工作人员或病友,利用藏匿的打火机或其他火源引起火灾的发生,以达到其破坏目的。

2对策

2.1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护理,减少损坏消防设施的事件发生

精神疾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病人整个心理过程发生紊乱。因此,应针对病人的精神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于反复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或撕毁消防标识的强迫症状病人,护理人员要通过与病人的交往,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以及情感问题对强迫动作的影响,说明强迫动作是可以克服的,并与病人共同商定安排行为矫正的方案,提出初步要求,逐项完成。对于因幻觉状态而取出灭火器或打开消防栓进行灭火的病人,要组织病人参加病房的集体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防止病人在独处时易出现幻觉状态,当幻觉出现时,要恰当地引导病人,核实真情,缓和病人情绪。对于兴奋状态病人破坏消防设施,利用灭火器、消防水枪等消防设施攻击他人的情况,要将重症病人安置在环境安静,或单间病室,以免病人相互干扰,加重其兴奋性;注意防止噪音,使病人有安全感,缓和激动情绪;控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密切观察可能发生冲动行为的先兆;如病人发生攻击性行为,护理人员切不可硬性阻拦病人的冲动行为,要转移病人注意力,必要时,应协同在班人员进行护理。抑郁状态病人观念消极,可出现利用消防设施自杀的情况,此类病人应安置在重症监护病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言语、动作、行为,以及非语言的情感反应,保证病人的安全,严防自杀。

2.2组织力量协助特殊精神病人应急疏散

对于完全丧失逃生自救能力、拒绝逃生或干扰应急疏散的精神病人,医院在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时,应该予以充分考虑,组织特殊力量对此类病人进行疏散。对于完全丧失逃生自救能力的病人,疏散引导组应安排骨干力量,四人一组,用担架或轮椅分批次将病人护送至安全区域;对于拒绝逃生或干扰应急疏散的病人,医务人员应告知其危险性,若病人仍不听劝阻,保卫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用约束带将病人进行控制,用担架将其抬离到安全区域。

2.3减少消防设施的设置与精神病人安全性的矛盾

首先,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室内消火栓箱不能用玻璃等易碎材料制作箱门,应采用薄木板,并且在箱外加上挂锁。此举既能防止精神病人砸碎玻璃箱门,利用碎玻璃、水带、水枪自杀或攻击他人,也可在火灾发生后砸开薄木板做的消火栓箱门,争取灭火时间。其次,灭火器应由每个楼层的消防责任人进行统一管理,门诊大厅的灭火器可分别放置在导医台、收费室、药房内;病房的灭火器可放置在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内;药库、中心供氧室、配电房等防火重点部位应配备灭火器;其他区域的灭火器应放置在走道。最后,为防止精神病人外逃,封闭病房的疏散门只能上锁,但钥匙应指定由病区内消防巡视员管理;病房要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确保火灾发生时能迅速开启疏散门。

2.4开展消防宣教,增强医、患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实施的《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中要求,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机构和人员,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规定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3]。针对工作人员因频繁误报火警而产生消防安全麻痹思想,医院要按照精神病区特点和预案进行演练和疏散,既要有理论教学,又要动手操作,促使工作人员了解火灾报警系统的重要性,让科室人员对火灾预防与扑救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和体验,不断提升员工的自防自救能力[4]。此外,医务人员要对精神病人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将按下手动火灾报警按钮造成的严重后果告知病人,针对强迫状态的病人可采取行为矫正疗法予以治疗。

2.5加强病房内危险物品的管理,防止火灾发生

新病人入院和请假出院病人返院时携带的个人用品,护理人员都要仔细查看,有无携带和暗藏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严防带进病房。病人外出活动或探视返回病房时,护理人员要注意,严格把关。探视病人应在指定地点进行,并向家属宣传探视注意事项,严防将打火机等火源交与病人。护理人员应做好防火巡查工作,填写巡查记录,及时发现火情。病人吸烟应在指定地点进行,护理人员应严防病人在病室内或床上吸烟,防止失火或烧伤病人。

总之,精神病专科医院收治的精神病人属于特殊的弱势群体,火灾危险性相对较大,面临的问题也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因此,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消防安全工作要从制度上、硬件上、管理上、教育培训上下功夫,消防管理部门要与临床科室就防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多沟通、多交流,努力减少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医院的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冯小山.大型综合性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1,11(5):1-4.

[2]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30.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4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对策

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由于其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的影响往往会对自己或其他人产生攻击性的行为。由于精神患者的精神状态不稳定,所以他们的行为通常不具备可预测性,往往会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据实践表明,医护人员受到病人攻击的例子正逐年增长[1]。因此,为了减少病人的发病次数,探讨影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针对有无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别挑选49例,进行了病情分析,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CCMD-3精神病的诊断标准[3],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2月的精神患者中有652例符合该标准。根据有无攻击,将病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从652例中挑出至少有一次对他人、自身或财产有过攻击行为的49例病人作为研究组(攻击组)。从剩余的例子中,随机挑选49例无攻击行的病人作为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组)。

1.2 研究方法 根据各病人的主治医生测试记录的BPRS表,对入组病例进行详细的逐项检查评定。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对 攻击组共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0a,平均年龄(31.5±12.7)a;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18-57a,平均年龄(30.1±11.7)a;两组病人的男女比例、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9例有攻击行为患者中男性31例(62.27%),女性18例(37.73%),攻击行为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攻击组农民多于对照组;攻击组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低于对照组。

2.2 BPRS各因子分比较 见表1。

3 讨论与护理对策

3.1 落实安全制度,严格危险物品管理,培养前瞻意识 危险物品的检查乃精神科病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定期搜查危险物品,这样既可使病人暴力行为的破坏性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又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医院要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的安全教育。对于违章行为,要及时纠正,培养护理人员的前瞻意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事前做好防范,培养出合格的医护人员。

3.2 对患者的病情要评估准确,并做到全面掌握其思想动态 护士对新入院的病人要认真阅读病历,全面收集资料,掌握熟悉病情,评估其病情。着重了解病人的既往史、精神症状、发病诱因、个性特征、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等,以评估病人有无攻击性的诱发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系统而有护理干预与措施。

3.3 转变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没,做病人的贴心人 与病人接触时,要以耐心亲切的态度,温和而镇定的语言,友善而优雅的举止去对待病人。把医源性激惹降到最底限度。尊重病人的人格,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可增进彼此间的了解,达到愉悦患者的心情,消除其敌对心理;同时也有利于了解病人不依从治疗的原因,及时进行有效护理干预。

3.4 做好预防措施,将病人的攻击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由于其精神状态的不稳定,随时都会发病。因此,值班人员要随时关注着病房内的一切情况。如果病人表现出现了不满、坐立不安、心烦意乱、表情气愤、出现攻击辱骂性言语等病发的早期症状,医护人员要提高警惕,随时关注病人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渠道,帮助病人宣泄且内心的不满、抑郁等心理压力。病人平复后,要和病人进行交谈,了解其内心想法。

总之,预防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是精神科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控制,努力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Davis S,谢斌.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M].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M].4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80.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5

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与权利是本专业护理人员应当遵循的首要的道德规范。精神病人的怪异思维,无礼的言语,和粗暴的行为,是精神疾病所致的病态表现。病人失去正常理智,又不能控制自己,孤独冷漠,不近人情,难以使人接受。尽管如此,在疾病状态下,精神病人的人格仍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并享受与其他病人同样的医疗权利。无论病人的表现如何,护理人员应当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应当深表同情与关怀,并应体现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不能因病人的言行无礼、粗暴,表现幼稚、愚蠢,或赘述烦人而斥责病人,或拿病人的病态表现当做谈笑话题,侮辱人格,更不与病人口角、争辩。要注意保护病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

2 保密隐私

保守个人的隐私是病人应受保护的权利,关系重大。精神病人的病情复杂,是与个人经历、家庭教养、社会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关,病史可能涉及病人的隐私,因此,保密隐私是医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在尊重病人人格的基础上,要恪守保护性医疗制的原则,绝不能向任何无关人员泄漏病情隐私。如果违反这一原则,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病人知道自己的隐私被泄漏,痛不欲生,可能萌发自杀的意念,或因精神挫折,加重病情。在病情恢复期由于精神负担,自罪、自卑,在出院后可能影响正常生活,或发生意外。

医务人员不可在病人面前泄漏医院内部事情,不可谈论工作人员家庭情况,或将私人地址告知病人。这是为了保守医院内部机密,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以防意外。

3 严谨的作风

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但这种关系是同志式的工作关系,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尤应注意。与病人交往时,态度要自然大方,举止端庄稳重。女医护人员不要过分的打扮,和使用化妆品。要保持自尊、自重、自爱。对异性病人不可过分的殷勤,以免使其产生误解、导致不良后果。因为病人受病态思维支配,不能控制自己的正常感情和理智,应提高警惕。给异性病人做心理治疗谈话时,不可在单间病室停留时间过长,护理人中应在靠近门的位置,留有后路,以防意外。

在护理工作中也要坚持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不得认为精神病“糊涂”可以马虎从事,少做点,甚至做错,也可以隐瞒真情不报,这是错误的相法。要恪守忠诚美德,严谨作风,对待精神病人,也应同样地认真负责。

4 具备高超的护理专业业务素质

4.1 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熟悉各种常见的临床知识和抢救治疗知识,更主要的是精神科的护理知识,熟悉精神科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应急措施。

4.2 要有扎实的操作技能

对于精神科患者尤其是兴奋。躁动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确保技术过硬,如静脉采血要一针见血,不能因为精神病患者而一针不行来二针,对严重躁动的患者注射针剂时行“三快”怕引起针头折断造成意外发生。

4.3 要有周密的观察能力和处置能力

精神病人的安全护理范文6

我院3年来共收治了散落社会的“三无”(无经济来源,无抚养能力,无劳动能力)精神病人390余例,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摸索这一类病人的护理重点,寻找可行而有效的护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

基础护理,工作之首

这部分病人在外边流露时间长短不一,居无定所,生活及行为紊乱,由110巡警送入院时多数病人蓬头垢面,衣衫褴缕,脏乱不堪,严重的头发和胡须粘在一起,颜面看不清五官,甚至分不清男女。对这样的病人我们首先要淋浴,理发(或剪发),更衣,剪指(趾)甲等卫生处置,由于多数病人处于不配合状态,护士既要及时为病人做好卫生处置, 又要确保病人和自身的安全,所以难度较大,应尽量派一些经验丰富有应急能力的护士,能针对性的诱导病人,掌握接触病人的方法,尽快解决病人脏、乱、差的面貌,为下一步治疗和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临床护理,确保安全

由于散落社会时间较长,加之病人在外流浪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病人入院时精神症状较为丰富,接触困难,甚至有暴力倾向,所以做好临床护理观察,严格按护理级别进行巡视和护理,及时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对有冲动、伤人、毁物、自杀、外走等危险因素的病人实施24小时监护,或根据情况实施冲动行为干预。入厕、就餐、服药等均在护理人员视线之内,对有暴力倾向的病人应尽量与其他病人分开管理,同时配合医生实施治疗方案,控制急性期症状。

饮食护理,注意卫生

散落社会精神病人,因饮食不规律,甚至饥饿所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入院时应节制饮食,不要一次性进食过饱,尤其是要注意防止暴食、抢食和吞食等意外情况。护士对有以上倾向的病人应单独进食,固定饭量,并在护理人员的视线内进食,以防意外。对拒食病人,要耐心劝慰,对有妄想症状的病人可和其他患者一同进食,必要时可以鼻饲进食营养。同时要督促或协助病人作好饮食卫生管理,以免发生肠道疾病或其他传染病。

躯体疾病,不能忽视

此类病人多数伴有躯体疾病,还有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出现冲动行为,扰乱社会治安及交通秩序,往往来院时带有外伤。在做好精神症状护理的同时,不能忽视病人的躯体疾病。病人缺乏主诉,护士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躯体症状,多询问病人的自我感受,及时处理伤口,随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免延误治疗。

用药观察,防止意外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而且由于此类病人散落社会时间长,没得到及时治疗,精神症状较丰富,入院后药物治疗处于不断加量的递增过程,又由于病人在外散落后饮食起居都无保障,病人的身体状况较差,甚至伴有躯体疾病,所以用药的观察极为重要。用药初期,病人可能出现性低血压,要注意预防,告知病人改变时动作要慢,或扶持下活动。发现病人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过敏反应,甚至药源性恶性症候群,粒细胞缺乏时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药量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稳定病情

随着病情的逐渐稳定,负责护士对这一群体的病人应加强心理疏导,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遵循倾听、支持、保证的原则,多给予心理支持。因为散落社会的精神病人病情恢复后,容易出现自卑和对今后生活的无望,尤其是逢年过节或是假日,陆续有家属来探望其他病友时,都易产生不良的情绪,护士要及时进行心理护理,采取有效的排解方式(如:根据病人的嗜好安排活动或进行个性化心理治疗等),宣泄不良情绪。逐渐教会病人正视精神疾病,树立信心,拿出勇气面对社会,逃避现实或抱过高期望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承认困难才能战胜困难,增强病人对不良心理的抵抗力。

康复治疗,巩固疗效

对这一群体的病人康复治疗极为重要,因为他(她)们长期散落社会,没得到及时治疗,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等都需要通过康复治疗来重建。当病人病情稳定后,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以巩固疗效。在康复治疗前要评估病人的病情,适时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如家居生活训练、工娱治疗、职业训练、体疗等,以改变患者认知、调整情绪、增强体质、建立信心,促进病情恢复,提高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防止长期散落社会形成的退缩懒散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康复。

支持系统,回归社会

在积极救治的情况下,同时要尽快寻找病人家属,做家属工作,使他们能接纳病人,承担起对病人的监护责任,让他们在节假日多来看望病人,带些食物、水果,让病人有归属感。护士要及时的与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卫生宣教,教他们如何接触和照护病人,如何与他(她)们沟通,克服对精神疾病的偏见,有利于病人康复,尽快回归社会。对仍找不到家属的病人,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和心理支持,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心理疏导。为转入下一步救助系统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