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85-01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的主要认知方式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考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与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这需要思维过程的组织与安排。
1.1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1.2指导积极迁移。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我们应挖掘这种因素,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
1.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础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其五,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结构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个"泛化、集中"的过程,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2.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需在兴趣盎然的思维过程中去培养。教师教学时可多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练习题,使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索,寓思维训练于游戏之中。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一上课便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因为想难倒老师,说的数都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的对而且快,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学习。再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出示"+=,+="问,这些题目做得对吗?谁能说出它"病在哪里"?请你来当个小医生给它医好。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积极性很高,实际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3.讲清概念,建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讲清每个概念,每个算理。如复习几何平面图形时,采用钉子板教具来展示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不时变换,加深对平面图形间相互联系及图形本质的认识,当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时就变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四个角变成直角时就变成长方形;当长方形的长、宽相等时就变成正方形;如果四边形变成一组对边平行时就成梯形;变动梯形的两腰使其相等就是等腰梯形,使一腰与底边垂直时就成直角梯形;当梯形的上底变成点时就成为三角形。
4.从模仿性思维向独立性思维过渡
小学生的模仿力强,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用"半独立性思维"作媒介,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提供思维的材料,揭示思维方向,指引主要步骤,点明思维突破口,完成从模仿性思维向独立性思维的过渡。
例: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先不仅让学生认识1-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而且让学生了解到每一句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和他们一起总结出形成过程的主要步骤,然后让他们试推出5的乘法口诀。
5.从单一性思维向综合性思维过渡
为实现这一重要过渡,一方面主要从单一性知识的思维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另一方面,把单一性思维训练发展到纵向知识的综合训练。再导向横向知识综合训练。
例: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求和、求剩余……等应用题都是今后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形成解题技能的起点。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2
一、使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必要的逻辑知识
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思维的依据,而这些基础知识严密的逻辑体系,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在演绎过程中的充分显示和运用. 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地介绍有关逻辑的初步知识,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去领会、理解并逐步掌握这些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例如,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介绍概念定义的方式、概念的正确分类方法、推理与证明的规则和方法等,就可以避免和防止诸如分类的重复和遗漏、没有依据的推理证明等逻辑错误,就可以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以及推理证明的能力
在数学中,对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文字或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寻求证明途径、推理论证都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实例,经常反复地阐明这种思维方法,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分析与综合在证明时思考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与综合从逻辑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还有另一种含义:分析就是把思维对象分成若干部分来考察;综合就是把各部分考察的结果结合起来,形成对整体的认识. 在教学中,经常地运用这种方法,阐明其思维过程,树立“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观点,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1 求证mn(m2-n2)(m、n为整数)一定是3的倍数.
这道题我们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考察:
①若m、n有一个是3的倍数,结论成立.
②若m、n都不是3的倍数,且m,n被3除的余数相同,则3│(m-n),即3│mn(m2-n2);
③若m、n都不是3的倍数且被3除后的余数不相同,一为3k+1型,一为3k+2型(k为整数),则3│(m+n),即3│mn(m2-n2).
综合以上三个步骤的考察,即可得出原命题的正确性.
抽象与概括也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中,要形成概念,获得命题,建立公式和归纳法则等都需要运用它,数学中若能有意识地经常展现这一逻辑方法的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2 对于 │a│(a为任意实数)的教学,可采用如下表格填空:
由上述表格中的规律概括出结论:
│a│=a(a>0)
0(a=0)
-a(a
三、加强推理与证明的严格训练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从语言到板书要求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推理形式,作出示范,这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长期做好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必须教育学生养成严谨推理和证明的习惯,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外练习,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在推理证明方向的困难和缺陷,并帮助他们克服改正.
再次,随时指出并纠正学生在推理论证中犯的错误. 这也是进行推理和证明训练不可忽视的工作.
例3 求证:1=2.
证明:假设a=b,那么a2=ab
a2-b2=ab-b2
(a+b)(a-b)=b(a-b),即a+b=b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3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者应当利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入手,简单讨论利用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实现途径
鉴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中,设置的教学知识大多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实践能力为主,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者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做出创新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
1通过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将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忽视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学生总是模仿教师的思维方法,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解题思维模式,在遇到数学综合题型时,常常按照记忆中的解题思路照搬硬套,往往不能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灵活性较差。学生在形成完善的数学逻辑思维之后,获得学习数学科目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科目的兴趣,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养成勤于动脑、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利用初中数学教学,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
2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途径
2.1夯实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逻辑思维。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十分重要,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的含义,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打下基础。同时,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切实反映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弱,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完成信息筛选的步骤,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教学问题,使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判断能力。通过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根据教学内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应当钻研教材,根据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特点,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利用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初中数学不是思维逻辑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偏离了教学主题,应当在讲授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逻辑思维教学。因此,结合教学知识进行逻辑思维教学十分必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在内容中渗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使用设置教学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设一个布袋里有两个白球,取出一个球,会有几种结果?如果一次取出两个球,会有几种结果?”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数学思维方式,达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
2.3改善教学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质量。
(1)游戏教学法:初中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游戏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游戏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数学思维游戏,为初中数学课堂带来活力,帮助学生形成善用逻辑思维的习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逻辑思维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烤面包片的时候,第一面要烤2分钟,烤第二面时,面包已比较干,只要烤1分钟就够了,也就是说,烤一片面包需要3分钟。小明用的烤面包架子,一次只能放两片面包,他每天早上要吃三片面包,需要烤多少时间呢?”利用趣味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与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相比,游戏教学法具备更高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与教学游戏结合起来,在调动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合作教学法:现今,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已经厌倦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下,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采用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三角形及其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以小组的形式整理三角形的性质,最后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在新颖教学方法的刺激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所学知识和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在完成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利用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寻找出切实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并结合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逻辑思维。同时,教育者应当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彦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3,11:56.
[2]仲崇猛.在反例中求正解———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反例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2:53-54.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4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 ,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1 引言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就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把逻辑思维的趣味还给学生
“以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的这句曾激励无数人的至理名言让我茅塞顿开。我为何不从根源上让学生品尝到逻辑思维的甜头呢?
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得到新的知识。例如:讲圆周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明白圆周率是怎样得来的。我在给学生讲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后,组织他们完成一个实际测量和计算的作业。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学习,是肯于动脑筋想问题的,对于新学的基本概念清楚明白,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十分牢固,因此,以后涉及到圆周率的计算问题时,很少发现错误。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在自学中,有时抓不住重点,不愿意动脑筋想。我就采取留预习题和复习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地研究问题。在留作业题时,我按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尽可能提出难易适度的关键性的问题。多年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如果提出的问题正好提在学生的疑点上,而他们又有强烈的释疑要求,那就得及时、准确,学生就愿意动脑去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点越多,解决问题越彻底,学习就越深入。
3 充分设计好练习题以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得。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3.1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得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3.2 设计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3.3 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4 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1 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2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4.3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5 结束语
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 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 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 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积极的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独立空间,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展,全面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数据结构;操作集合;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 ?摇文献标志码:A?摇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52-02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操作集合的实现是一个重要教学点,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开始接触线性表,多数的反应是听懂容易动手难,他们更喜欢去看代码而不是自己去写。对于顺序表、链表、堆栈、队列等操作集合,都是采取拿来主义,普遍的做法是读懂课本的写法,在设计复杂算法的时候直接调用就好。这一办法在计算机学院的教学中普遍采用,并认为是能让学生快速上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笔者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发现,这一办法虽然能让学生较快地入门,却不利于学生的后期学习,特别是对于注重逻辑思维培养的数学系学生而言,此法效果并不利于长远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坚持让学生按照逻辑顺序从基本的操作集合写起,自己完成代码比拿来主义更适合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此,笔者以链式队列的基本操作集合为例进行分析,来比较一下不同教学方式对逻辑思维引导上的差异。在教学中,一般都要讨论初始化、判断队空、入队和出队等算法,对于这些操作,大部分教材及参考书目的算法代码都基本相同,我们以入队列为例,看一下教材中的描述[1][2]。
入队列QueueAppend(LQueue * Q,DataType *x)
int QueueAppend(LQueue * Q,DataType *x)
/*把数据元素值x插入链式队列Q的队尾,入队列成功返回1,否则返回0*/
{
LQNode *p;
?摇if((p=(LQNode *)malloc(sizeof(LQNode)))==NULL)
?摇{
?摇 Printf(“内存空间不足!”);
?摇 return 0;
}
p->data=x;
p->next=NULL;
if(Q->rear!=NULL)Q->rear->next=p;
Q->rear=p;
if(Q->front==NULL)Q->front=p;
return1;
}
现在来比较另一种写法[3]:
int QueueAppend(LQueue*Q,DataType *x)
/*把数据元素值x插入链式队列Q的队尾,入队列成功返回1,否则返回0*/
{
LQNode *p;
?摇if((p=(LQNode *)malloc(sizeof(LQNode)))==NULL)
?摇{
?摇 Printf(“内存空间不足!”);
?摇 return 0;
}
p->data=x;
p->next=NULL;
if(Q->front==NULL)
?摇 Q->front=Q->rear=p;
else
?摇 {
?摇 Q->rear->next=p;
?摇 Q->rear =p;
?摇 }
return1;
}
第一种算法,在申请了结点空间后,按照链表的一般的插入方式在队尾进行插入,然后再处理是空队列进行首元素插入时的特殊情况,其逻辑顺序可视为先写一般,再补漏洞;后者是先处理队列为空插入时的特殊情况,再写一般的插入形式。从代码的长度和难度来看,这两种写法区别不是很大,多数的教材采用的是第一种写法。
对于出队算法,我们同样比较以下两个算法:
出队列QueueDelete(LQueue * Q,DataType *d)
1. int QueueDelete(LQueue * Q,DataType *d)
/* 删除链式队列Q的队头数据元素值d,出队列成功返回1,否则返回0 */
{
LQNode *p;
?摇if(Q->front==NULL)
?摇{
Printf(“队列已空无数据元素出队列!”);
return 0;
}
else
{
*d=Q->front->data;
P=Q->front;
Q->front=Q->front->next;
if(Q->front==NULL)Q->rear=NULL;
free(p);
return 1;
}
}
2. int QueueDelete(LQueue * Q,DataType *d)
/* 删除链式队列Q的队头数据元素值d,出队列成功返回1,否则返回0 */
{
LQNode *p;
?摇if(Q->front==NULL)
?摇{
?摇?摇 Printf(“队列已空无数据元素出队列!”);
?摇?摇 return 0;
}
?摇?摇if(Q->front==Q->rear)
?摇?摇{
?摇?摇?摇?摇p=Q->front;
?摇?摇?摇?摇Q->front=Q->rear=NULL;
}
?摇?摇?摇else
?摇?摇?摇{
p=Q->front;
?摇?摇 ?摇 Q->front= Q->front->next;
}
*d=p->data;
free(p);
return 1;
}
同入队列一样,教材中普遍使用了第一种写法,相较第二段代码,它更简洁。但是从可读性来看,第二段更符合逻辑的思考顺序。在判断完队列为空以后,第一段代码直接把第一个结点的data给了*d,然后让p指向第一个结点,这是可以的,但是接下来就出现了问题,因为它要让对头指针指向第二个结点,但是这个时候队列未必存在第二个结点,于是就第二次出现了语句if(Q->front==NULL),然后让队尾指为空,释放p,成功返回1。第二种算法在判断队列为空以后紧接着判断是否队列只有一个结点,对仅有一个结点的情况处理后,再考虑两个以上结点的操作。
虽然这两个算法的不同写法都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并且从代码上来看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对处理只有一个结点的队列时的情况的顺序不同而已。但是从思维的逻辑方式上来看,是完全不同的。课本中采取的写法均为先完成一般情况,再考虑如何处理特殊问题。这是一种补洞式思考方式,就是主体优先的思维。经过不断地完善,教材中的写法已经非常的简洁,可以说它是代码量最小的写法。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讲,看懂这样的代码虽然不难,但是要恰到好处地模仿出来,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问题的不断深入,补洞式的写法会越来越困难,学生会感到自己越来越难以自我独立完成算法集合。长此以往,如此的思考方式就会断送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应采取了按逻辑顺序讲解的方式,在分析完算法后让学生自己写出算法集合,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降低了代码中的技巧。虽然代码长度稍有增长,但是达到了让学生自我完成算法的练习,从拿来主义变成了自我创造。在完成所有算法后,再分析教材中的算法,使学生实现代码技巧的提升。
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教学的规律,由简入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特别是在算法的编写中,不要去刻意地追求代码的短小、精练,而要注重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出发,使他们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战立.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M].第3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思考方式,该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认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在平面设计中,逻辑思维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尽管教师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有助于创造,但是逻辑思维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认识到平面设计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本质属性,才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无尽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灵感。其实,在学生平面设计的学习任务中,已经启动了脑中的逻辑思维,只不过没有被教师刻意强调。
1平面设计教学概述
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某种特定的语言符号,设计者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软件、材料和工具等运用智慧和经验,创造出某种视觉效果,让受众通过视觉效果,体会到某种情感、观点和态度,平面设计的用途包括标志、出版物、广告、海报、网站和商品的包装。平面设计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平面设计的系统知识、经验,传授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平面设计教学围绕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铺开,这些元素可以说是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具体包括创意、构图和色彩。构图和色彩是创意的表达方式,也是平面设计的外在表达方式,而创意是设计者的思路和灵魂,必须借助构图和色彩来进行表达。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常用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如Photoshop、CorelDRAW等。
2逻辑思维能力的概述
逻辑思维类属于高级思维,它的形成建立在已经积累的某些经验和知识之上,以此去推理和判断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逻辑思维是一种具体的思考方式,它与“模棱两可”相对,在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者判断的过程中,它时刻都保持着确定性,最终形成一个确定性的概念。逻辑思维主要由两个类型组成,分别是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进行反复试验和论证得出客观规律、概念、定理、原则等。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概括性,适应范围较广,但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很难与实际事物直接发生关系,需要加以个人的经验和认知,把规律、概念、定理、原则融合起来,形成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同于各类感官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知识积累,才可以逐渐形成。
3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习惯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即通过符号、文字编排方式、图像等元素,表达某种思想和意识形态,而没有充分意识到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逻辑思维在平面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包括:
3.1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课堂上“话语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高校平面设计的教师只是一味地传递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这就让具有理性色彩的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课堂上“话语缺失”,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3.2在平面设计元素连接中逻辑思维未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逻辑思维主要是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发现事物间的区别和本质属性。但在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平面设计的元素并没有通过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实现连接,而是以形象思维实现发散性连接,即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从各元素的本质属性出发,研究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是对不同的元素进行概念上的表达,让学生理解元素“是什么”,接着从“是什么”直接升级为“怎么用”,学生只能通过形象思维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揣摩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4逻辑思维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逻辑思维未能引起重视的现状,平面设计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逻辑思维的运用频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此,可以采用“ABC”分析法,即通过A事物的视觉表达效果,将潜在的B事物与之联系,通过对潜在B事物的深入挖掘,达到最终的C效果。例如,广告中的经典案例——脑白金,其宣传海报主要通过语言和视觉形象来表达脑白金的使用广泛性。“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语言配合两个老年卡通人物,直观地呈现出A形象,这就是作品本身的表面意义;接着用户看过A形象,会情不自禁地与电视广告具有动态形象的B事物联系起来,两个卡通老人又唱又跳地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通过A形象,揭示人们意识形态中潜在的B事物,接着由B事物推理出“收礼要收脑白金”的观念,达到平面设计的效果。除了上述“ABC”分析法之外,教师还可以把逻辑思维运用在学生的艺术创作之中。在平面设计中,物体的长宽高、文字的位置、大小的比例等,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和组合。在第一次排列时,学生可能会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即按照个人的喜好进行设计。对于同一类型的内容在多次设计之后,学生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设计思路,其设计作品不再是形式多样,而是趋于比较类似。原因何在?关键在于,经过反复的设计,学生逐渐掌握了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进行关系表达,如何把各元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和安排,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5平面设计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5.1引导学生在平面设计中建立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式
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式是逻辑思维的表达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研究中进行分解和整合。在平面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设计内容,在分析和判断中运用逻辑思维。对于设计内容,学生可以将其划分为多个要素、步骤或者环节,分别对每一个要素、步骤、环节进行分析,掌握分解的内容,然后再将每一个要素、步骤或者环节按照一定的设计原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组织内容。
5.2引导学生在平面设计中掌握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归纳法,就是遵循从个体到一般的顺序;演绎法与归纳法完全相反。平面设计的教师在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在安排学生设计环保标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到生活中的各类污染物、污染源,他们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对这些污染物、污染源进行概括和综合,寻找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或者图片,引起人们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
6结语
平面设计并不是完全依靠设计者的感性认识,还需要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是相互分裂的独立个体,而是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矛盾体。在平面设计中,学生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延伸出各类想象,在延伸想象的过程中,就是采用了逻辑思维让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某种合理的艺术设计关系,而形象思维可以延伸想象,它建立在逻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界定与判断的基础之上,是通过逻辑思维对客观对象有清醒的认识之后,才开始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为此,教师要充分重视两者的辩证与辨析,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积极融合逻辑思维的训练内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未来“艺术家”。
参考文献:
[1]杨旭.平面设计——《西大印象》[J].文化与传播,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