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的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13岁,平均5.7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9例,肺炎18例,肺结核2例,消化系统疾病17例,外伤感染发热10例,荨麻疹4例,见表1。对患儿发热进行评估,低热(37.2℃-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高于41℃)。入选患儿均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疾病及遗传性疾病。
1.3护理方法患儿发热主要分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对发热患儿发热各时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为:
1.3.1发热前驱期护理在小儿发热的前驱期,患儿常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四肢疼痛、食欲差、烦躁不安,体温一般在38℃以下(即低热),在此阶段,必须通过与患儿家长的充分沟通,了解患儿发热的一般情况及诱因,并对患儿身体情况进行评估,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的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患儿体温进行控制,并尽量取得患儿的理解,使其配合体温测量及治疗,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2发热体温上升期护理在体温上升期,患儿体温一般均超过38℃,严重时可出现惊厥,在此阶段,患儿多出现皮肤苍白、干燥等,同时,患儿家长多出现焦急、焦虑等心理变化,有些家长甚至出现大的情绪波动,若不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常耽误患儿的治疗,因此,必须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向患儿家长说明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稳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严禁患儿家长自行在院外购买退烧药物自行服用(部分患儿住院期间,发现有部分家长过于焦急,在未经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在院外药店自行购买儿童不宜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并实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3发热高温持续期护理在高温持续期,患儿高温持续,皮肤潮红,呼吸加快,出汗较多,即表现为机体散热的不断加强,在此期间,应继续安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使用药物,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对患儿进行体温控制,应注意对患儿及时、充分补充体液,以防患儿脱水。
1.3.4发热体温下降期护理在体温下降期,患儿体温逐渐下降,散热机制达到顶峰时期,部分患儿则出现体温骤降,此时应对患儿家长说明体温下降期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相关预防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长注意为患儿补充营养,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3.5基础性护理措施在患儿住院期间,保持病室温度在20℃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55%左右,定时开窗通风,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少吃或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证患儿正常休息。
2结果
通过对患儿发热各时期的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发热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住院期间仅有2例患儿出现超高热,4例患儿出现惊厥,有17例患儿出现轻度电解质紊乱,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达96.67%,见表2。
3讨论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2
【关键词】发热;护理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影响消化吸收,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现象[1]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机体耗氧量,致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减缓病情,减少重要器官损伤,促使疾病康复,乃至挽救生命。
1临床资料
选择住院病人从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100例儿科发热病人,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月-9岁,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气管肺炎30例,腹泻病15例,腮腺炎10例,手足口病20例,体温在37.8-40℃之间。
2护理观察
2.1一般护理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做好呼吸道隔离、床边隔离,不同患儿分室居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空气对流。
2.2促进舒适舒适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一种整体化、个性化、具有创造性的临床有效护理模式,通过舒适护理的开展使住院患儿在心理上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3],减轻患儿心理问题,提高患儿舒适度。因此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可在地面洒水、多拖地,以降低室内温度。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应该松解衣服以免阻碍散热。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衣服宽松,提高舒适感。
2.3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多水分、易消化的食物,宜少量多餐,因发热、呼吸增快而增加水分消耗,患儿退热时大量出汗,注意观察脱水情况,经常喂水,并遵医嘱静脉补液。
2.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脉搏、心理变化,注意询问患儿的病情变化,重点体温情况,每4h测量一次体温,高热时1-2h测量一次,并观察退热时出汗情况及有无体温骤降,发热时观察有无惊厥情况及神智改变。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及时处理。
2.5口腔护理因为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细菌在口腔内容易繁殖,易发生口腔炎,所以每天口腔护理2次,用生理盐水清洗,并观察口腔黏膜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增加食欲。
2.6皮肤护理降温过程中,患儿出现多汗,容易感冒及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为患儿擦干汗液,更换湿衣服及被服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整、干燥。
2.7用药的护理使用解热剂后应多饮水,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高热惊厥的患儿使用镇静剂时,应注意观察止惊的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儿科发热患儿一般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发展重,护理人员要多观察,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与患儿及家属建立和谐关系,将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充分体现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4]。护理人员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儿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素琴,陈娟,刘家社.发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的护理体会.工企医刊,2003,16(2):81.
[2]陈梅,李海珠,周开江.发热过程的心理表现及护理策略.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6):88.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3
布洛芬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1],其相对于针剂的副作用较小同时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起效快和持续时间长以及副作用小的优点。
1.布洛芬用药的选择
1.1 退热剂的使用时机
小儿发热是机体抵御病源微生物的正常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2]。同小儿布洛芬时,体温高低与患儿体质、营养状况、时间等密切相关,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即并不是体温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在退热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不要单纯一味退热。但下列情况应考虑使用退热剂:
(1)当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等不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时;
(2)当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感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
(3)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以下时,应首先分析病因并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主张先用退热剂。
1.2 布洛芬的适用条件
主要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布洛芬儿童推荐用量为每6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肾脏功能不好及脱水患儿要谨慎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G-6-PD缺乏的患儿可使用布洛芬,临床中虽未见明显溶血性贫血危险,但也应注意使用剂量。
2.布洛芬用药过程的护理
针对发热患儿,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路径,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达到退热、消除病因的目标。除了定时测体温和查房外,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护理问题值得注意:
(1)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的正常温度和湿度,环境安静,通风良好;特别是使用布洛芬出汗后,要保持皮肤清洁,衣物干燥。
(2)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因为机体需要时间吸收药物,可能并不会马上见效。但发热时,机体温度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0~15次[3],心率的加快使心输出量增多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对于有心脏疾患的患儿在使用布洛芬治疗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此外,5岁以下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所以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或者有高热惊厥征兆的患儿应及时配合物理降温。
(3)物理降温应该首先解开包被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一般发热患儿可以使用35~40℃的温水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进行擦浴,至皮肤微微发红,达到退热的效果。另外必要时可以采取冷盐水灌肠来退热。对于儿童我们不主张使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可引起体温骤降,过敏等同时因为小儿皮肤薄嫩酒精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4)因为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烧时需时刻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长脱水征兆并定时巡视检查。
(5)因?椴悸宸彝ü?肾脏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好的患儿应注意谨慎使用布洛芬。同时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家长并不清楚患儿肾功能,或者家长单方面认为患儿肾功能正常。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告知家长此问题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及时巡视观察患儿体征。
(6)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家长不良反应的症状以及判断方法,最好辅以图片展示,以便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儿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程度不重时告之家属这属于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如出现严重反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7)发热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哭闹或精神萎靡,进而不配合治疗等。作为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温婉的态度和耐心对待患儿,使患儿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尽量消除因恐惧而产生的不配合。
3.布洛芬用药心理护理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一切治疗和护理成功的基本保证,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患儿家长心理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并及时予以疏导。针对布洛芬用药家长可能会产生如下心理状态:
(1)焦虑,患儿发热尤其发生高热时,家长表现出最多的是焦虑,尤其担心患儿长时间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即影响脑功能,反复询问医护人员。
(2)不信任,一旦患儿表现体温不降,或降温后又持续升高,家长会误认为是医护人员治疗措施不利,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3)恐惧,3岁以内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表现为双眼上翻、全身抽搐等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家长都会出现恐惧、害怕,担心患儿有生命危险。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关键词:银柴解热合剂;直肠滴入;小儿外感发热;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与住院外感发热患儿,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个月至1岁15例,1~2岁21例,2~7岁24例。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个月至1岁13例,1~2岁24例,2~7岁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状,病程在48h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均高于正常值。2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给予银柴解热合剂直肠滴入治疗及个体化干预护理。
1.2.1直肠滴入的药物组成和制法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6g,薄荷9g,竹叶6g,生甘草6g,淡豆豉8g,牛蒡子9g,柴胡9g,荆芥穗6g。以上为1剂用量,经过水煎、过滤、浓缩,制成200ml液体,装袋备用。药液温度为38℃。
1.2.2用量与疗程2个月至1岁20ml,1~2岁20~30ml,2~7岁30~50ml直肠滴入,每日1次,疗程为3日。
1.2.3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流程按保留灌肠操作标准执行。灌肠前让患儿排空大便,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臀部抬高10cm。操作者将药液加热至38℃后注入无菌瓶内,连接输夜器将肛管(较成人偏细)与输液器相连。然后,用石蜡油肛管前端5~10cm,轻轻插入患儿15~20cm,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耐受能力调节药液滴速,以患儿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滴注完毕后嘱其尽可能保留1h以上。
1.2.4护理操作前:①同患儿建立良好关系,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介绍同类患儿的治愈案例和操作过程,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配合。②关闭门窗,注意保暖。③让患儿排空二便,有利于药液吸收。④药液温度适宜。⑤根据患儿的年龄、身高等选择粗细适宜的肛管。操作中:①稍细的肛管插入要深、液量不宜过多、速度要慢以减少局部刺激,延长药液保留时间,利于肠道黏膜吸收。②动作轻柔,通过调整肛管深浅保持药液畅通。③灌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患儿不配合。④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出现呕吐、哭闹不止、腹泻等症状,要立即减慢速度或停止治疗,并与医生联系。⑤要利用手机、电视等转移患儿注意力,提高其配合度。操作后:①让患儿继续保持臀部抬高10cm,尽可能保持药液1h以上。②交代患儿家长要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直肠滴入后患儿出现腹泻属正常现象,请不要恐慌,同时要做好患儿肛周的皮肤护理,防止出现红臀。③鼓励患儿少量多餐,多喝水,多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片汤、面条等。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用药24~48h体温恢复正常,观察72h不再回升,主要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观察72h不再回升,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用药48h体温有所下降或降至正常又有所回升,主要症状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以上指标。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疗效对比
2.22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平均病程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5
关键词:重症肺炎 婴儿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9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211-01
重症肺炎是威胁婴幼儿生命的常见疾病,起病较急,各器官均可受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死率高达21%[1],患儿病情重、变化快,且年龄较小,易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中毒性肠麻痹及中毒性脑病等,直接危及患儿生命,是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婴幼儿好发肺炎与免疫力低下、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有关[2]。因此对于重症肺炎患儿,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疾病的痊愈非常重要。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对18例婴儿重症肺炎进行积极有效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护理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婴儿重症肺炎18例,男10例,女8例;发病年龄36天~3.2岁,平均年龄(1.75±0.83)岁;13例发热,5例无明显发热。均符合WHO推荐的小儿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诊断为重症肺炎,心功能不全。临床主要表现有咳嗽、痰多、气促、烦躁、发绀、肺部罗音等,均为急性起病,X线检查示肺纹理增粗,小斑片状阴影,严重者表现有大叶性肺炎。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2 护理方法。
1.2.1 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对病室内室温要保持在20~22℃,湿度55%~60%,环境要安静、舒适、整洁,室内空气要流动,保持良好的睡眼环境。每日2次用消毒液对地板消毒,每周1次对病室用紫外线照射[3],患儿要防止交叉感染,对不同感染患儿要分别安置,各种急救物品要准备齐全有序放置在病室内,以备急救时用,患儿皮肤要保持清洁,尿布要及时更换,要对长期卧床患儿观察是否有压疮并定时翻身。要防止患儿出现口疮,注意口腔卫生。指导家长给患儿喂奶、服药、换尿布等要先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1.2.2 病情观察护理。患儿入院要密切观察病情,记录心率、呼吸、血压等,定时给患儿翻身、拍背、吸痰,一旦发现有各种并发症发生时要及时处理。如果患儿气道内有痰液阻塞,会出现面色、口唇发绀、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等表现,应立刻进行吸痰和吸氧处理,充分吸出痰液。如出现心力衰竭应立刻报告责任医师,帮助患儿取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按医嘱处理。当患儿出现合并呼吸衰竭。应指导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胃内容物出现反流,并吸氧、吸痰。当患儿出现中毒性脑病症状时,要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报告医师按医嘱处理。
1.2.3 饮食护理。指导患儿家长对患儿要合理饮食,食物要选择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富有维生素,如牛奶、米汤、果汁、稀饭、面条等,适当补充水份、电解质、维生素,少食多餐,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1.2.4 输液护理。输液要准确掌握药量及液量,输液部位选择静脉的原则要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细后粗,为防止翻身时针头脱落,尽量选择前额部和两侧颞部静脉,为保护好患儿的血管,穿刺时动作要轻、准、稳,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输液时要定时检查管道的通畅,防止堵管,保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输液后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输液滴数要严格控制,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心脏负荷过大引起心衰。密切观用药前、后及输液反应。
1.2.5 呼吸道护理。重症肺炎患儿可能要使用呼吸机,因此呼吸道的护理在重症肺炎患儿护理中最为重要,对患儿口腔要注意做好护理,用温开水纱布每隔1小时湿润患儿口腔黏膜与口唇,患儿口腔保持干净湿润。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痰液黏稠,会出现咳痰困难甚至窒息,必须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可给患儿拍背,每2~4小时为患儿翻身一次,经常变换,患儿应用呼吸机时必须要管理规范化,对患儿吸痰时要注意不宜过大负压,要轻柔操作,适当控制压力,时间尽量短,患儿病情较重时要先吸氧然后再吸痰。
1.2.6 吸氧护理。重症肺炎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缺氧如不严重应不给或给低流量吸氧,浓度在25~35,氧流量1~2L/min,重型给氧浓度以40~50为宜,如供氧浓度超过60%仍有紫绀明显时可短时间内给100%纯氧[4]。吸氧时均需湿化。患儿大多会哭闹不安可用口罩法吸氧,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1.2.7 发热护理。小儿肺炎多伴有发热,高热可使患儿惊厥,同时呼吸困难加重引起窒息,因此对发热患儿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法及时降温,如果体温发热持续,可将头部应放置冰帽,大血管走行处放置冰袋。但是降温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出现骤然降温的危险,对重症患儿降低体温可用亚冬眠疗法,使机体处于抑制状态,降低新陈代谢及能量消耗。
2 结果
通过全面护理后18例婴儿重症肺炎14例治愈出院,4例症状好转后出院。
3 小结
小儿重症肺炎病情通常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免疫力低下,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时没有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会导致病情加重,延误治疗。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加强护理,指导患儿家长准确认识重症肺炎的各种并发症,熟练掌握护理和治疗知识并做出正确处理。因此,专业有效的护理技术对重症肺炎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18例患儿经过全面精心的有效护理,均顺利出院。
参考文献
[1] 赵娥.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3):131-131
[2] 吴瑞萍.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40-1140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6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35-01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以手、足及口腔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常呈爆发流行。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该病多预后良好,可自行痊愈,但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膜脑炎,死亡率较高,也有文献报道可引起心脏损害[2]。我科于2006年6~12月共收治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性77例,女性31例,年龄8个月~9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 mm,数量不等,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10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107例临床治愈出院,1例并发脑膜脑炎死亡。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72例发热(66%),其中,低热(37.5~38℃)42例,中等热(38.1~39℃)28例,高热(39.1~40℃)2例,发热持续3~5 d。无发热病例36例(33%) 。
1.2.2皮疹为本病的突出表现,108例病例均出现了皮疹,其特征为:①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丘疱疹、大小为1~4 mm,周围绕以红晕。②分布:手掌、脚底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56例在臀部、肛周丘疱疹,其中6例主要表现为臀部丘疱疹而来就诊。③出疹顺序:102例先自手足,后至臀部,再至其他部位,7例先自臀部后至手足,再至其他部位。
1.2.3口腔黏膜病变106例有口腔黏膜病变,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者在皮疹出现的24 h内出现,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饮食受限。病变主要分布在唇、齿龈、舌面、咽部、硬腭、颊黏膜,初起为小水疱,1~2 d后破溃成溃疡。
1.3 实验室检查
72例发热病例行血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1.4治疗与转归
发热的72例患儿,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93例经治疗3~5 d,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后痊愈,14例治疗达10 d后痊愈,1例出现并发症死亡。
2护理体会
2.1消毒隔离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病房内,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并固定房间收治病人。护理不同疾病患儿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 d,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对出院患儿床单位应先用紫外线灯照射1 h,再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2.2发热护理
体温低热无须做特殊处理,可多喂水。对体温持续超过38.5℃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防止小儿高热惊厥。
2.3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皮疹处而引起感染。
2.4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继发感染。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口腔已有溃烂者可用双料喉风散喷涂患处,以促进愈合。
2.5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以温凉为主。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体温、意识等变化。如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巡视,并做好抢救准备。
2.7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到陌生的地方,加上疱疹疼痛的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病房内适当贴一些动画图片,以消除患儿恐惧心理。治疗时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8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主要由消化道传染,应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应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一旦确诊,嘱家长2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
3小结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4~7月份即春、夏季为多,传染性强,易在托儿所及社区等小儿群集处流行,也可在多个小儿家庭内发病。本病一般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但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不及时出现死亡。
[参考文献]
[1]朱录清,董伟,程铮.手足口病33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4):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