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1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内涵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教师的素质又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因此,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展开了新的篇章,教师的素质涵养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领悟是当下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浅要分析教师对教育理论内涵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特征教育,它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依据人的社会生活实际需求,以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生产素质为主要目的一种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注重在开发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理论上来说,素质教育的主要特性包含如下几点:第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咋素质教育的教育主体是社会全体的适龄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实现知识的全面性,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第二,素质教育的普通性,素质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公众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旨在为每一个普通公民传输基本的素质教育。第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以谋求社会的发展。

二、教与学的理念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思想,是体现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评判指标之一。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进行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也已经正式颁布,但是在教育中有效的实现的有多少呢?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改变教学理念,才能展开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改变教与学的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教学主体观念的改变

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举止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种方式是不健康的,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不自由的,受到教师过分的影响,难以生成具有自我特点的性格和人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过程,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身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务必要同时考虑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果,不可以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简单,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顺畅、舒服。新课程标准下,鼓励教师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教师要做好课堂外的“倾听者”,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做教学方式的改善,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课堂内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发言、善于动脑、勇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主要吸收的知识,它在教育活动中有着关键作用。有些教师认为书本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不注重课外知识的延展,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素质,但是行动力差的情况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牢牢把握课本重点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兼而重之,不能厚此薄彼。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活动,多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知识的拓展应用,加强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案例

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根据学生个体性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展开探究活动: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堂商店”的课后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进行买卖,在活动中体现运算法则,注重实际生活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四、结论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离不开教师转变教与学的理念。只有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追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多创新手段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促进的教师本身的教育素质内涵,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进一步的达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鹏,教师角色转换浅议[J].中国教师报,2007年6月

[2]程良宏,杨淑芹论教师专业生活中的理论意识及其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2009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2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复杂性和示范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性的社会职业和专业人才。新世纪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琼·托马斯曾经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支持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支持必须体现在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掌握上。因此,培养和培训大量高素质、具有专业化水准、拥有教学专长的教师,是顺利进行教育改革和巩固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前提,而这些离不开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因素有很多,随着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观念的发展,它们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愈来愈大。本文从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出发,作出如下探讨。

一、哲学观念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哲学对课程设置的影响,主要在于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哲学为依托,而且心理学和社会学也是受哲学引导、支配的。

每一种学校课程都隐含着课程设计者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观念,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不一定凸现罢了。一般地说,哲学命题理念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课程观上的巨大差异。我国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各种师范教育的课程创新研究及设置,极大的受制于哲学的理念。例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尤其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功与愉快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创造力,获得各得其所的发展。近几年来,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变化,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兴趣。很多学者从哲学的层面上探讨知识的发生、扩展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同样,知识观的更新也引起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知性和理性。知性知识是数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理性知识是辩证法研究的对象,且理性是最高级的。亚里士多德根据形式与质料的研究,把知识分成四类:逻辑学、理论科学、时间科学、纯技术的指示。随后,许多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等,都受培根的影响,并把培根的指示论和方法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中,逐渐形成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推动了近代学校课程理论的发展。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要求进行“通识课程”的设置也是受了培根知识观的影响。很多国家主张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文理渗透、拓宽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日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外语和保健体育,这些课程占总课程的37.7%。

从上表可以看到,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教师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避免教师教育课程的“专门职业化”倾向、“科学主义”倾向和“传授知识”倾向,构建完美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扩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知识核能的迁移奠定基础。

二、心理学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当代,对课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主要有: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

1.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影响20世纪西方学校课程设置最大的心理学流派。20世纪60~70年代对课程与教学影响较大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两大类,前者的代表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成刺激和反应,这种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后者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教师的教不是给学生传授教师自己的行为,而是帮助学生建构适合某种环境的行为。

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以及师范院校的课堂上,常采用程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课程上要求目标管理,学生以相同的步伐前进;考试注重记忆,强调记忆性知识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很注重“三字一话”以及教学技能和教师行为的训练,所采用的方式也是训练—奖励一再训练一再奖励。

2.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课程理论流派的影响

2O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认知心理学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意义,把课程看作是满足学生生长和生活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

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课程理论者提倡一种合成课程(con—lfuentcurriculum)。但是,这种课程应如何把学生个人成长与传授各门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至今也没有很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目前我国大陆以及台湾基础教育都在进行课程综合或称“课程统整”,事实上就是受了人本主义的影响。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只是一个理念,用于课程设计实际操作还很难,所以也没有以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为指导的一套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但从当今教育领域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来说,人本主义的很多观点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更应充分重视人性、人的情感、教师的人格培养的课程,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传道、解惑”,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培养,“教师人格”已不仅仅属于教师个人,而是一种“教材”,是一个“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品质量,如现在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哲学、师德、人文学科、美术教育等。

3.建构主义心理学对课程理论流派的影响

所谓“建构”就是个人用来解释或说明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种思想、一种观点或看法。换言之,也就是我们用以解释和组织个人生活经验的意义类型观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交往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知识的形成,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由个体自己去建构。学习者不是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心理学影响了当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为基础教育以及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势奠定了心理学基础。

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尽管教育学及其理论对现实教育现象的解释经常受到批判,但随着人们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人们对教育现象做出判断以及解决教育问题的措施越来越产生积极的效应。教育目标尤其表现在教育目标的研究和课程理论的发展上,新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以及课程理论的更新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目标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一般地说,大到整个课程设置,小到任何一门课程、一项教学计划、一本教材都有其既定的目标。教育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内容来完成培养什么样人的过程。随着我国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在未来师资的培养上,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是进行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是以培养教育技能为主还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根本任务呢?这些关系到师资培养目标的基本问题仍有争论,政策上也经常出现摇摆,所以直接影响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影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另外,即使课程目标明确了,在课程设置时尤其是在内容选择上还是经常脱离或偏离目标,这可能是我国当前课程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

2.课程理论的发展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选择一些知识传给下一代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理论流派的影响,同时产生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课程理论流派。其中,对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有以下几种:

1)学科课程理论

学科课程,它是以课程类型来划分的一种理论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总成”。哄渊源为古希腊的“七艺”课程和我国古代的“六艺”课程。我国当今的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的课程,普遍采用的就是这种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各个科目是由单一、独特的内容所组成,各学科都相对独立、封闭,自成体系,这样的设计倾向于割裂知识,割裂了整体的事物,使学生的理解力有了断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指示区域综合化,大量的新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这种课程设计有点穷于应付。同时,学科课程只着眼于知识本身,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追使学生脱离自己的愿望进行学习,而且不注重以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是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符号,学生缺少完整的理解,了解不了其真谛,削减了学生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如同工厂生产的商品一样都是同一规格,造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但是,学科课程的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以传统知识为基础,容易组织教学,学生容易吸收。

这种在师范院校的学科课程设置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基础深、知识面窄、规范而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创造力差;而国外的学生有些基础不是很扎实,但知识面广、灵活而富于想象,适应性和创造力强。

2)经验课程理论

19世纪末,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设计出一套以儿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成为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直到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是主张以儿童为出发点,其根本方法是: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就是把东西教给学生去做,不是把东西教给学生去学,即“从做中学”。

实施这样的课程计划,也会极大地影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因为教师在课程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怎么样教学,都受此课程计划的影响。基于这种考虑,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一定是偏向于综合性和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杜威自己并没有尝试去构建一套以他的课程观设置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甚至后人也没有。但是,不能说我们现在就可以不受杜威课程观的影响。如今我国按学科课程和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如何教中小学的“综合活动课”?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做中学”?因为综合活动课程,需要教师有着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和综合性能力,甚至需要杜威当时开设的课程如“园艺、木工、金工、烹饪、缝纫、编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我们现在的教师能上吗?如果不能,那谁来上综合课?在考虑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必定参考杜威的课程观,毋庸置疑。

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essentialism education)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弥补进步主义教育缺陷而出现的一种保守的教育理论,也称“新传统教育”,以巴格莱为主要代表人物。巴格莱认为人类的文化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要素。这些“要素”是“文化的共同要素”,它主要包括共同思想、共同理解、共同准则以及共同精神,简言之,就是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强调应把“文化的共同因素”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并大力提倡全国统一课程。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培训

我校于98年12月进行全国电化实验课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题研究,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讨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的优化,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优化学生资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生理心理、审美等多种素质形式提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3、研究制作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CAI课件,满足教学需要;

4、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师资队伍,提高新一代教师的教学水平;

5、建立系统,加强与全国名校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以下对课题4,就本校工作进行回顾和探讨。

教师是实施上述内容的主体,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以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中青年教师为重点,掌握现代教育手段为内容的岗位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实施

1、学习与准备阶段

我校重视现代教学的学习,下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教材)和多篇的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材料,提高了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学校领导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亲自参加全国和省的电教培训及会议,多次带领电教教师赴广东、上海、及本省的厦门、晋江、南安等地的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并派出电教、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多个学科的教师参加省内外组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班,形成了小规模的骨干青年教师队伍。98年10月,学校新建了多媒体综合教室,配有多媒体机、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VCD红外同步听力系统等电教器材;备课室配有5台实达电脑、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师制作课件的要求。又于99年配置了62想双子恒星电脑的网络教室,学校还制定了奖励政策,资助教师购买电脑,为培训教师和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阶段

教师的培训采用分期培训、个别辅导和用教学光盘软件自学的三种形式。96~98年,我校先后组织了四期的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班,培训的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WPS文字处理系统"、"Foxbase数据库"、"Windows95操作系统"等。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有90人通过考试,其中获优秀的教师有45%。随着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成,我们编写了多媒体综合教室使用指南和开设了多媒体综合教室如何使用的讲座,培养了一大批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

2000年的5~6月份,我们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在培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三期的初级班和高级班的计算机培训,高级班培训的内容为"Authorware5.0多媒体工具软件"和"Photoshop5.0图象处理软件";初级班培训的内容为"Windows98操作系统"、"Wps2000文字处理系统"、"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通过此次培训,我校教师80%会操作计算机,中青年教师都会用"Powerpoint"制作小课件,有30多个中青年教师会用"Authorware5.0"制作课件。2001年3~4月份,我们又举办了教师课件制作培训班,除电教组的教师讲课外,我们还邀请各学科的教师将制作小课件的经验介绍给老师,另外除分期分批进行教师培训外,我们电教组老师在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对电子备课室进行排班值日,保证电子备课室星期一至星期五对全体老师开放,教师们可随时在电子备课室制作课件,遇有技术性的,值班老师都能热心地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某些课件,由学科教师提供脚本,与电教老师合作制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亦提高了学科教师的制作课件水平。

1999年和2000年学校先后举行了以"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育与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探索"为主题的每次为期2周的公开课交流活动,共开设50多节优质课供校内外老师观摩、讨论(其中多媒体教学课有40多节)。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通过公开课交流活动,有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再学习、不断吸引新知识、新信息、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另外,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课件制作过程中,要老师思考再思考,拿出好的创意,无形中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跨校、跨学科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得到了市教委领导和各县市(区)学校听课老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检验了我们培训教师的成效。

3、取得的成果

通过培训,各学科都有2~3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利用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独立开发小课件教学软件的骨干教师队伍。有60多位中青年教师能较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如我校的林峰老师,在2000年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思想优质课评比中,参赛的课题是高一常识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感性认识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一个或多个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中,师生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较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好,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所授的课题《国家的宏观调控》被评委会确认为模式课向全国推荐交流。数学张建梅老师和电教组邱旭华老师合作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的说课课件《二面角》,在2000年南京举行的数学说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999年徐辉老师获省物理说课一等奖。二年来,有几十位教师所制作的课件获市课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其中张俊老师制作的《晶体结构》化学课件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邱旭华老师和张俊老师制用的《常用有机反应类型》化学课件获市一等奖。通过实践获得收益,并不断地出经验,积极地探索,我校教师共撰写了20多篇有关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认识和今后的设想

我校虽然在培训教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中心大楼刚刚启用,校园网也于2001年的9月10号才开通,跟其它兄弟学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培训教师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对教师全员培训中,我们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分期培训,由于新老教师年龄的差距,出现了老教师听不懂,新教师又觉得教学进度太慢的情况,了教师的效果。现在,随着我校现代教学中心大楼的启用,大楼内的龙岩一中校园网、课件制作中心及教师备课室、视听阅览室、机教室、各学科多媒体综合教室等都将建成,信息点已进入每个校内教工家庭,教师在家中可共享校园网内和因特网上的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此先进的教学设施,坚持校本培训,抓骨干带全体,分层推进的,继续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校园网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教师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等网上操作。做到每个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新颖和富有活力。利用网络,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培养驾驭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

2、探索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面临重大改革。利用教育网络环境,让师生共同使用计算机,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协作型教学,还可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进来。我们将利用计算机网络,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使更为理想的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根据网络教学模式的实验,对中青年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校园网,鼓励学生在网上举行各种展览,办报、制作班级和个人主页等。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些的课件等等,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强潜能、跨世纪的栋梁之材。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胜任力

[作者简介]秦勇(1970-),男,四川泸州人,四川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霍兴彦(1979-),女,山东菏泽人,四川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四川自贡64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教师教育类)“新课程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视角”(项目编号:TER2010-017)和2009年四川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项目编号:2009xjkpw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57-0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普通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母机”,其专业教学水平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实施质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03年又颁布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表 明新的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将成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在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行为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进而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新的要求。显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切实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执教水平进而保证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专业素养业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及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方式多以主观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模糊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如何客观全面地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准确评价依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因此,本研究尝试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立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新课改背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评价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客观、全面地综合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一、胜任力理论的简要述评

胜任力(Competency)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正式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在特定工作情境中与工作绩效紧密相关的,能够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并能以概括化的行为模式加以描述的个体相对固定和持久的行为特征。

胜任力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快成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教育领域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确切内涵,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Dineke E. H提出的,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二是由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在2003年提出的,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可见,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征胜任力,而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征胜任力。

尽管学者们对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存在一定争议,但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胜任力这一概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胜任力内涵包含外显成分和内隐成分。如果把胜任力描述为一座冰山,那么外显成分就是这座冰山的水上部分,指的是相对表层、看得见的个人特征,如知识、技能等。而内隐成分则是冰山的水下部分,代表更隐蔽、以人格特质为核心的深层胜任特征,如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自我概念等。二是胜任力是与特定工作情景中的效标直接关联的个体特质或技能,可以预测其工作绩效。三是胜任力显示了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跨情景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是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另外,从目前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教师胜任力内涵的探讨;其次是对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最后是教师胜任力研究在实践应用领域的探讨,主要包括教师招聘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二、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的特点

传统的教师评价,其主旨是对教师的工作效果进行综合评判,进而进行相应的奖惩,着重发挥的是评价的甄别、选拔的功能。而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基于胜任力这一概念,其研究的是“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这与把教师胜任力等同于做一名教师所需的基本能力的传统教师评价有着明显区别。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理念。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采用学生评价、部门评价以及同行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看似科学全面,但往往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的结果,属于一种结果式评价,主要发挥的是鉴定和选拔的功能,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贡献不大。而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是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包括教师在实施这些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和对这些行为的反思过程,而这种行为是伴随教师一生的,因此,这种评价可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突出教师工作的复杂性,评价标准力求全面、科学。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教师评价标准过于“格式化”,缺乏鲜明的个性和针对性。以四川理工学院2011年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为例(见下表),该标准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比重偏低。而且这种教学评价往往是公开课后听课者的主观印象或学期结束后的学生评价,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显然,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使得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所有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准确评判是很难的。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予以高度关注,注重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特点,评价指标涉及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力求全面和科学。

3.基于O*NET工作分析系统的评价方法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评分赋值,就评价操作而言,评价者对教师教学、知识水平、思想道德的判断多是感觉式的,主观性较强。胜任力评价的核心内容是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特征结构,而确定胜任特征结构的基础步骤是区别绩优者和绩效平平者,但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多样性,有的以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为主,有的以专业技术课教学为主,或者兼而有之,等等。如何使具有不同角色定位的体育教师之间的绩效比较成为可能?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有自己特定的方法体系,即基于O*NET(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的简写)的工作分析系统。这一系统将职业信息与任职者的特征统合在一起,是美国目前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确定特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据此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1.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职位O*NET工作分析。职位分析的目的是准确界定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不同职位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其结果是对每个职位作出详尽的“工作要求”,这是整个教师评价的基础。我们知道,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差别首先可分为专业课教师和公共体育课教师两大类型,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又可分为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等类型。对于不同职位和不同专长的教师,显然不能运用同样的标准去简单衡量,通过职位分析可以为描述不同职位提供共同语言,从而使不同职位之间的教师比较成为可能。具体而言,首先,分别采用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工作技能问卷、工作风格问卷、工作价值观问卷等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工作技能的调查属于表层、易发展的特征,工作风格和工作价值观的调查属于深层、不易发展的特征。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特定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例如,牛端曾运用这种工作分析方法对普通高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位对任职者在工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工作风格方面的要求是创新导向、人员导向和成就导向;在工作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是独立自主并满意于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在相应的技能、风格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因此,可以运用职位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普通高校教师的任职要求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界定。

2.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McClelland在1973提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ur Event Interview),即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技术,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详细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最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被访谈者所表现出的胜任特征。通过对比担任某一任务角色的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所体现出的胜任特征差异,确定该任务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当然,这种方法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首先,要通过工作分析得出特定工作的任职资格要求,然后,以该要求中的个人特征为基础构建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最后,对行为事件访谈后得到的文本进行编码,并与已有的胜任特征编码词典进行差异检验,从而得到能够区分不同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的集合,即构成胜任特征模型。

3.根据胜任特征模型设计相应的模拟测验。胜任特征模型是一个包含了很多要素的特征组合,并且这些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在利用胜任特征模型进行测量时,首先,将这些要素根据层次结构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指标并确定权重;其次,设计的模拟测验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分别赋值从而对教师胜任力作出评判。比如,以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测试来看,模拟测验要运用多种方式模拟课堂或运动场的教学情景,被测教师即时作出反应,这样的测试表现就更接近于被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真实做法,并且这样的模拟测验由于是同样的环境,使所有教师的测评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这就提高了测评的准确性。当然,参与这种测评的专家组成员应当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样才能确保测验的科学性。

4.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评价专家组的分数得出来以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通常是根据指标的不同权重逐级计算,由于不同指标的度量方式不同,需要将各指标的得分进行规范化,统一到同一个量级,然后进行加权,得到各位教师的综合评价得分,据此得到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排序结果。

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综合评价研究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可以应用于新教师的招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价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缺乏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对评价主体的专业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另外,实施这种评价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评价的效率等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人们对教师评价问题的不断关注,基于胜任力的教师综合评价研究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刘钦瑶,葛列众,刘少英.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2]陶祁,冯明.基于胜任力的培训设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4).

[3]赵应生,龚波,杨熙.大学教师劳动特点及绩效评估的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4]齐晓东.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意义缺失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

[5]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

[6]牛端.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5

1.教育大于教学

一般来说,教育的意义大于教学的意义,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学识去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只提高自身的知识量和知识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培训或者听课时,应该多关注一些教学管理和课堂管理方面的知识,防止出现自身素质很高,但是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的现象。例如,青年的小学教师可以做代班班主任,通过参加实际代班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对学课内容的认识。

2.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小学教师都只是重视教学业务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忽视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就在各个小学经常出现了“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事实上,教学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是脑力劳动者,但是很多老师在上完课后经常出现疲倦的现象,这就是忽视了教学管理所致[1]。在小学课堂上,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一如既往的课堂管理可以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老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素养、展现自己的学识,也不能为学生营造安静、快乐和有序的学习环境,最后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3.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教研组的建设,并使教研组充分发挥作用。以此来保证教学管理更加深入,使其有效的落到基层。教研组应配备教学素质高的组长。学校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组长们的管理能力。学校在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选出优秀和先进的集体进行表彰,提高教师工作激情。另外,学校可以在每学期开始、学期结束举行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总结的活动,实现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工作监督 。 学校通过不断加强教师教研的实效性和参与研究性,促进教师教研成果(区、市三级课题)在各级各类刊物上的发表,拓展研究的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4.提高教师水平

学校应该主要依据课 堂教 学,来对教师的教 学水 平进行提 高。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对象就是课堂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来提高教师的教学 质量。学校必须重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对 全体教师 号召来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校通过教师教研活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使教学形式从原先单一的“一课一评”转变“一说一课一评” ,再转化为 “一说一课一评 ”发展,而目前我们采用的“一主题 、二课时 、三研讨”这一教研模式 ,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研讨的效率,将教学方式与课改的理念有机的结合,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1.教案

备课管理是指学校定时的检查教师教案,主要包括教案的数量、相关项目填写的完善程度、字迹工整、字数的数量等指标都是学校对教师备课评估的依据。这样可以促使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使其符合备课规律和广大学生的意愿。小学教师的教案反映备课成果,其主要视为教学实践服务,质量高的教案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教师把握人教版教材、了解小学生、预设教学方案的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小学教师备课形式应该体现教师教学特点,切忌不能出现所有的教师,所有教授的科目都按照统一标准执行,应该给教师适当的发展空间,让其体现出自身的特点。这样可以客观的反映出教师备课的实际能力,促进其教学的有效开展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另外,高质量教案的撰写对于教师自身也是一种财富,它体现着小学教师的思想,反映着小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学手法的娴熟度、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实地备课,凝聚着小学教师的心血。学校对教师教案的有效管理,可以引导小学教师编写出适合本学校教学的教案,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小学教师可通过教案的编写可以找出本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这个样既有利于小学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2.上课

学校应该为小学教师营造相互听课、评课,交流的教研氛围,同时,规定小学教师至少要16节/每人,否则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同时建立监督检查小组,防止出现听课记录有“造假”、照抄别人的听课记录、照抄自己的教案的现象出现。在小学教师考核、评聘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团体(备课组、年级组)的整体成绩,鼓励小学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3]。例如,在每学期开始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带头观摩小学教学,鼓励和引导学校教师自愿互听。另外,学校定期安排一位骨干教师开展示范课,每学期各开展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同时学校领导应邀请名师来学校莅临指导。这些活动可以为小学教师提供大量学习、观摩机会,而且通过全校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集体之后,进行相互交流并将这些交流经验进行收录。总之,学校通过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规律、有秩序的听课,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上课、听课、议课,并使教师教学水平与自身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3.作业

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就是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工作,其对学生理解、巩固、拓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随机抽查部分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加强重点部分知识的教授。学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环节进行管理:第一,为了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科学地布置课后作业;第二,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批改有明确的规定;第三,学校应该定期的、随机的抽查学生的作业,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批改情况,并改正其中出现的问题。这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端正工作态度、发现作用布置问题及交流工作经验。

三、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培育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对教师进行管理时,不应该墨守陈规,而是应该鼓励教师标新立异。学校要鼓励教师对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反思,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建设里面。

2.客观评价公开课

学校要积极倡导公开课课前准备,使教学充分体现课的“本质”,防止教学过程繁琐、教学内容矫揉造作,而且教师应该清楚公开课是教师进行交流的手段,是进行经验交流、教学规律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公开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之间相互炫耀的舞台,即学校应该倡导科学的、客观的对公开课进行评价,立足于学生,坚决反对流于形式的评课。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场域;幼儿园教师;理论研究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06-04

幼儿教育活动是围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幼儿理应是教师关注的中心。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是被忽视的。

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曾于2003年对208名幼儿园教师作了有关教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日常教学,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仅排在倒数第二位。在主要教研活动内容的十个选项中,教学活动排在第一位,理论学习排在第二位,教材研究排在第三位,研究幼儿排在第八位。

在教育场域里本应处于中心位置的幼儿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场域是由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组成的。场域当中有各种资本,布迪厄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场域中的行动者往往被他们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习惯所牵引,为了获得各种资本而行动。行动者获得的资本越多:在场域中就越能占据有利位置。各种位置的占据者为了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运用种种策略。

幼儿园教师身处的是一个多重关系交互作用的教育场域。与幼儿园教师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1)幼儿。他们能给予教师真诚的爱与关心,依恋和崇拜教师。(2)幼儿的家长。获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效果。家长也会将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反馈给幼儿园管理者或教师的同事,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处境。为了获得家长资源以及他们的正面评价,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观点。(3)幼儿园的领导。领导,特别是分管业务的领导,大多曾经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备课,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带有园领导观念的印迹。园领导同时又是教师工作能力的评价者。管理人员的评价会影响教师的升职、上公开课、进入科研项目组等机会,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事的评价,进而影响教师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的获得。(4)理论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大学专业教师。毫无疑问,在幼儿园教师看来,理论研究者是文化资本的最大拥有者,与他们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知识,同时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一定的象征资本。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理论研究者并不会亲自到场指导,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书籍、发表的文章、编写的教材来影响教师。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直面儿童、文化与社会的对峙。影响教师与幼儿互动发展方向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幼儿的特性,还有在他们中间重叠或横亘着的其他力量、其他关系。教师的行动方向受这些力量牵引和规导,其中幼儿的力量很容易在其他力量的影响下退居边缘。因为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往往是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以及他们言说的理论天然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被社会文化自然地赋予了力量,被视为可贵的资本。由于拥有这些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掌握这些理论研究者的话语,就有可能面临失语的处境。

正是由于理论研究者占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一个崇尚知识的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占据了“批评者”“医生”“指挥者”的位置,而教师处在“被批评者”“被诊断者”“被指挥者”的地位。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地位,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两种策略。

第一,遵从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理论研究者很受幼儿园教师欢迎,有条件的幼儿园往往请他们定期参加教研活动或来园作报告,没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会派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好跟得上形势”。

一位幼儿园教师说:“去年来了个专家,让我们搞经验课程,说对孩子好,我们就搞了经验课程,还写反思笔记,给孩子建成长档案。今年换了个专家,又让我们开发本土主题活动,我们又开始研究当地的历史了。反正跟着专家走没错,家长也认可。”

第二,使用理论研究者的词汇。与幼儿园教师交谈,看他们写文章,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各种新鲜的词语。“主体性”“建构”这类词已经泛滥,“高结构化、低结构化”“异质同构”等词也屡见不鲜。在问到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理论词汇时,教师的答案是:

“写文章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发表,而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不能纯粹是谈经验。”

“想使别人对我有一种感觉――你很能干,用很多理论的东西,真的会让人觉得我蛮厉害的。”

佐藤学也谈到了大量教育研究术语渗透到教师语汇中,成为专业术语的问题。他认为,运用这些“教学研究”所提供的专业术语,可使教师的实践获得各种理论切入点。的确,理论词汇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他们可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确命名。

W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音乐组组长,她对理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她每次主持教研活动,都会提出诸如“如何解决提问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她是这样看待理论给她带来的好处的:“我工作十七年了,我觉得自己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能指导我去理解我以往的那些工作经验,让我更好地去内化我原来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向理论研究者靠拢,获得了与理论研究者对话的力量,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像中国人为了与美国人对话而主动学习英语一样,始终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毕竟获得了可能性。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也有助于教师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

“你要说得头头是道,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为了他孩子好,而且还要说出是为了他孩子哪点好,比如社会性发展、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力、主体性等,这样他就觉得你有道理,值得信赖了。”

然而,教师话语中的理论词汇越多,描述他们自己实践的话语就越抽象,就越容易丧失具体性。

我们曾就某课题组织教师写过一些文章。当教师们将文章拿来交流时,我们看到如下片段:

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审美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幼儿艺术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幼儿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背离了它的宗旨,从而使幼儿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美术教育的改革取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长时间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幼儿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宽容多元的审美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是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幼儿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相应的提高,关注并分析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帮助(技能技巧、想象创造、意志品质),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我们以启发、引导、鼓励、提升为主,建立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味同嚼蜡”。我们很惊讶,这位教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与大家交流时也眉飞色舞,会使听者兴奋不已,但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是这样?问她原因,她不无委屈地说:“不是写文章嘛。我们评奖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问她那些生动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她说:“那些东西也能写进文章里吗?那些只是经验啊。”

我绝没有贬低这位教师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的许多文章都与她的文章类似,精彩的鲜活的实践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的不知所云的理论词汇当中。我只是想说明,幼儿园教师所谓的“向理论靠拢”,快达到施瓦布所说的教师的“实践方式”话语已处于“濒死”的状态了。难怪在福柯看来,知识会抑制自由,生产控制,从而促进人的消亡。

事实上,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理论研究者的影响力很有限。特别是当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幼儿园教师的体验、经验发生化学反应时,幼儿园教师口头时髦的理论词汇与实际工作中的我行我素之间的反差使理论研究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如布迪厄所说,“社会行动者并非是被外力机械地拉来扯去的‘粒子’。正相反,他们是资本的承载者,而且,基于他们的轨迹和他们利用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在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他们具有一种使他们积极踊跃地行事的倾向”。幼儿园教师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利用自己的实践,消解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同时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者对于教师的复杂工作、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理解得并不那么丰富、深刻。但理论研究者恰恰因为对于教育实践复杂性的无知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的混沌性,喜欢对实际工作者提些傲慢的建议或指导,他们会以断然的口吻要求实践者“应该”或以亲切的口气“建议”教师们在实践中遵守某些规则。理论研究者往往忽视教师行为的多样化,忽视实践的变通性、策略性、生产性和再生产性。他们提出的建议,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显得那么强有力。吴康宁就曾对教育批判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提出过质疑,他认为,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全面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

到底什么是知识?显然,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实践性经验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他们当然不能凭借这些不被视为资本的资本(事实上是他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在与理论工作者的交往中使自己的处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改变这一处境,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观。

前文提到,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也是幼儿园教师在场域中最先感知到、最先考虑的力量。要求教师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研究者,因为没有将教师视为有着与自己对等文化地位的“他者”,没有意识到尊重、理解幼儿园教师复杂实践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而无法使幼儿园教师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因此,有必要对理论研究者这种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批判式的反思。而理论研究者要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努力建构新的身份。

齐格蒙・鲍曼运用隐喻论述过知识分子的两种角色:立法者和阐释者。立法者角色由权威性话语建构活动构成,这种权威性话语对争执不下的意见纠纷作出仲裁与抉择,并最终决定哪些意见是正确的和应该被遵守的。而在后现代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阐释者角色则由解释性话语活动构成,这些解释性话语以某种共同体传统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具有自主性的(独立自主的)共同参与者之间的交往,防止大家在交往活动中发生意义曲解。因此,它激发了人们深入到相异之知识系统中去的愿望,解释活动正由此而发生。

讨论理论研究者相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并不是说这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在现实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讨论都指出,理论研究者应该从立法者走向阐释者。但不管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他们都把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并不重视与对象的主体性互动。因此,我们提出,理论研究者应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

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这一观点受关怀伦理学的启示。关怀伦理学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关怀决非完全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按照关怀伦理学的创始人诺丁斯的观点,要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理论研究者首先要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有相当的了解,并与他们有深入的相处,以分享教师对教育场域的复杂体验、生态化思考。其次,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育行为。其三,遵循德里达的“让他者成为他者”观点,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时把他们当作“他者”(即独立的个体),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者做得更好。同时,如果发现幼儿园教师有不好的表现,暂缓直接对他作出判断,要努力确定这种不好的表现确是他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而不是我们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