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

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1

各二级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关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部署(x教办学[2017]x号),进一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大学生关爱自我、勇于成长的心理健康理念,展示学生阳光心理,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经研究,在全校开展“3·20咱爱您”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绘制精彩 创意人生 关爱你我 感恩生活

二、活动时间

2017年3月6日—6月10日

三、活动内容与安排

(一)心理健康节设计大赛

为配合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举办心理健康节设计大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资讯中心LOGO设计、海报设计、书签设计,进一步宣传心理健康的服务理念,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该大赛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

承办单位:艺术与设计学院 联系人 夏xx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人 娄xx

(二)辅导员心理技能提升专题培训

1.校外培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主题培训

时间:2017年3月6日 地点:xx大学

参加对象:相关辅导员等

2.聘请专家开展校内专题讲座

时间:2017年4月下旬 地点:待定

参加对象:全体辅导员等

3.校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时间:2017年5月上旬 地点:待定

参加对象:相关辅导员等

(三)心理委员培训

1.主题培训:我是小小咨询员

通过心理咨询技能简单训练,提升心理委员的专业素养,指导心理委员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以心理为主题的活动,实现自助助人的目的,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有效实施。

参加对象:全校16级班级心理委员

时间:2017年5月上旬

2.校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参加对象:学生骨干

时间:2017年5月上旬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程

1.主题与内容:对心理普查筛选出来的需要关爱的学生进行回访反馈(附件1),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爱他(她)们的身心健康,预防心理危机。对因心理问题在家休养或者经治疗后复学的同学(附件2),进行定期回访并反馈其思想动态。

2.时间:3月10日—4月30日

3.回访表汇总后于4月30日前将电子稿发至xx,跟踪表每月30日将汇总表电子稿发至xx,有特殊情况说明或者病例诊断的请将特殊说明和复印件交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回访表和跟踪表汇总表见附件)。

(五)心理阅读沙龙

1.主题与内容:普及健康心理学知识,阅读心理学刊物,关注心理健康,体验生活中的有趣心理学现象,交流好书读后感等。

2.参加对象:全校各班级心理委员

3.时间:3月10日—5月20日;每周一中午12:30—13:15。

4.成果:每班推荐一本心理读物,包括书名,作者,推荐理由(至少5人推荐)等,心理好书推荐表(附件4)发至xx

5.承办单位:数理与化工学院 联系人周晓飞

(六)母亲节“感恩父母”现场互动活动

1.主题与内容:让同学们把平日不能或不敢对父母说的真心话表露出来,一声“感谢”,一份“祝福”,一语“道歉”,用最简单朴实的语句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2.时间:5月12日12:00—14:30

3.地点:xx路校区 第二食堂门前;巫山路校区 学生生活区

4.承办单位: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 联系人 周xx

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 陆xx

(七)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1.非毕业班主题与内容:“大学,我要这样度过”。非毕业班级以此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帮助学生正确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环境,健康成长。

2.毕业班主题与内容:“毕业、就业、创业”。各毕业班级要紧密围绕该主题,通过班级心理互动恳谈会,引导学生理性平和、客观辩证地认识创业、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形成恰当的创就业期望值,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接纳挫折、自我调节的能力,激发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3.时间:5月下旬

(八)现场心理咨询及有奖知识问答

1.主题与内容: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时间:5月25日中午11:30—13:30

3.地点:xx路校区 第二食堂门前

巫山路校区 学生生活区

4.承办单位: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联系人 郭xx

大学生心理协会 联系人 鲍xx

(九)心理电影赏析

通过心理电影的欣赏,让同学们在放松的同时学到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挖掘内心空间,完善自我人格;同时,活动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影片播放具体时间地点另定(详见各时间段的宣传海报)。

承办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联系人 冉xx

教育与人文学院 联系人 陈xx

(十)校园生活心理情景剧大赛

心理情景剧将紧密围绕上级文件主题展开,具体活动安排将另行通知。

承办单位: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联系人 刘xx

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革高考竞争愈发激烈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校大学生从数量上较上个世纪出现了质的变化,大学教育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向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然而,面临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凸显,频频出现的高校学生蓄意谋杀、高校学生虐待动物、高校学生自杀此类事件,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还存在不断向前改进的空间。事实证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也符合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界定

道德教育按教育内容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这种道德教育却规定施教者确守价值的中立,保证在传播教育时没有价值导向,其教育内容的仅仅是对学生在进行正确价值取向与理性分析的方法指导;此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来讲仅属于知性教育,它无法影响到学生感性与理融的内在的心灵和灵魂,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整齐划一、脱离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也不可能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和的标准答案统一的“做题机器”而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和统一思想训教。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一种价值传播,其关键在于根据当下阶级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信仰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推进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始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其内容可从心理疾病或变态与健全人格稳定的心理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心理的健康状态并不只限于没有心理障碍或变态心理,还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稳定的适应性、健全的人格与个人心态与内在潜能的完全激发。另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个体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将自身能力发挥至巅峰状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多种灵活的手段为方法,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稳定的积极心态的活动。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健康愿景,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与有效的自行为,并能在自身心理状况不佳时寻求可靠的帮助,以达到改善与调节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教育的本质趋于工具化、客体化等教育趋势;教学内容上主张实用主义,忽视学生差异化的独立人格培养;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心理认可度;在教师素养上体现出轻视价值认同,职业道德欠佳等。在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人文关怀,影响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的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心理层面上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和“抽象”的认识和看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依托。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目的应与人的本质相适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学生主体的认识与教育目的共鸣相得益彰,以学生个性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共性协调发展为目的。从本质上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体会思想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认同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促进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态与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思想政治为核心,开展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成熟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为提升大学生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心理支持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成熟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是高校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培养良好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态的水平是培养思想政治的基础,是制约与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并且在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矛盾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事半功倍。

3.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室友、车祸伤人后又补8刀最终导致伤者死亡的药家鑫、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等等,深究各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因果,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平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都无可厚非,事件发生乃至后续的发展让人额腕痛惜,许多事件都将原因指向高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深刻的反思中不难发现,这种高智商的低级犯罪现象是由于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引起的。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面对极端情况大学生心理稳定性差,面对出发状况时,大学生往往出现瞬时的心理防线崩溃,所有道德与法制观念瞬时土崩瓦解,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引起行为失常,引起平日行为规范良好的大学生成为令人发指的恶魔。其问题根源不在于平日的思想水平,更显现在其内在心理状态,因此高校的思想与法制教育应遵循当代学生的特点,针对其心智与心理的变化研究具有针对性、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社会学者也应该将心理治疗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也应该提升到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

三、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心态、完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其内在特点弥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种种不足,丰富了其教育方法与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教育的施教方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当全面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结合与完善其教育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摆正两种教育手段的关系。相符依托相互促进,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真正促进高校的教育水平。(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邵献平,何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5期P34―P37

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47-0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1]。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已经逐步确立了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学生工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院系为依托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面。虽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有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的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机构的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但是这些途径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目前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形成虚设,很少有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已成为高等学校当前学生管理和人才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是下设于学生管理部门的,很多工作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分管和领导的,所以出现了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的概念混淆,而且在高校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多是简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没有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独特的学科性和实践主体性[1]。还有一些高校把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工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任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补救性目标层次上,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

2.师资人员多元,专业素养较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较为普遍,配备多元,结构复杂,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转型而来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少专业资质,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3.课程教学随意,忽视学生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课时少,覆盖面窄;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少针对性,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4.机构机制不完善,运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同时,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工作经费、专用的团体训练室以及团体辅导和培训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多是走过场,覆盖面窄,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总结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统化,才能提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当前高校里几乎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早早接触到了网络,熟悉网络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所以很多人也依赖网络。他们的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13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人,网民中年轻和高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4.64亿,手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在当前网络普及和发达的前提下,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学习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扩展了宣传和教育覆盖面。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依赖于发放心理健康图书资料、印发宣传纸质材料和开展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橱窗、宣传板等媒体,这些宣传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和覆盖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电子刊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不同时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层策略,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浮在表面,应该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成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工作小组和二级院系主管领导工作层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统筹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反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预防工作体系以及“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学生中间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主要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的重要补充。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规范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心理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可以从自评、班级考评和辅导员评议三方面进行,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

3.做好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培训,扩大培训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中纳入学生宿舍的宿舍长,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链。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是建立在舍友之间,他们同吃同住,彼此深入了解,相互倾诉,建立信任关系。因此,宿舍长扮演着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倾听、共情、沟通和帮助、支持、引导的角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理档案的建立、朋辈辅导的技巧、沟通技巧、心理问题识别、心理危机干预流程等。通过定期对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胜任力。其次,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要应用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基层力量作用,契合自身生活实际与班级同学心理状况,以班或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剧等活动,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并实施动态信息更新等。

4.构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实现自助与互助。入学教育除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应借此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生活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不同,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让大一新生很容易产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时机。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穿插关于人格和生命教育,引导新生以积极态度去应对艰难和困苦,消除悲观消极的态度,避免产生轻生自杀念头,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新生自主调节多种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控问题、学业困惑问题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导航系统的建立,使新生在参与系列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自助与互助的成长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 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

[3] 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4

阅读疗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大学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还能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提出建立阅读疗法阅览室、成立阅读疗法工作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书目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

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阅读疗法简介

阅读疗法产生于中世纪的希腊,是通过有针对性地为心理疾病患者推荐图书并进行交互式指导,让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优化心理结构,对当前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新的认知和体会,从而解决其心理问题和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大学图书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场所,通过向不同的读者提供与其相适宜的阅读资料,帮助读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疾患、解决心理问题,不仅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更满足其精神发展的需要。阅读疗法是由图书馆员与专业心理治疗师、临床医生、辅导员等以图书馆的阅读资料为主要工具,引导具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消除负面情绪的一种治疗手段。其实,在当前浮躁的社会,阅读疗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有一定心理疾病的患者,而是一种普遍的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来缓解和释放压力,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与日常心理保健的方法。

2阅读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意义

2.1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越性

首先,高校图书馆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利用本馆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其次,图书馆是一个公共场所,读者到馆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毫无顾虑、毫无压力和限制,这种心理健康教育不具备强制性,而且阅读方式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和宽泛性,更容易取得读者的信任,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使读者在心理知识的海洋中自觉地寻找答案。

2.2通过开展阅读疗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接受和传播知识的能力强、求知欲强、创新力强、独立思考能力强。他们善于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交互式沟通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认知角度,从而实现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变化,培养高尚的情操,即使毕业走向社会依然好读书,读好书,这才是高校图书馆推行阅读疗法最长远的积极意义[1]。

3如何用阅读疗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建立阅读疗法阅览室

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反应,增强意志品质,促进全面发展[2]。在大学建立心理治疗室,图书馆无疑是最适合的场所。可以将图书馆的阅览室进行分区,内设以“阅读屋”“心灵驿站”“书聊吧”等为主题的阅览室,室内摆设舒适的桌椅,创建惬意放松的阅读环境,让读者身处其中感到身心明显放松,于无形中缓解读者的心理压力。阅读疗法阅览室的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让读者在接受阅读疗法的过程中没有思想包袱和顾虑,不会泄露读者的隐私,让读者毫无压力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阅读疗法阅览室内藏有图书馆长期积累的、丰富优质的、由专业人士精心挑选的心理治疗类书籍,还要配备电脑,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陶冶读者的情操,放松读者的紧张情绪,起到抚慰的作用。还可以让读者观看相关心理治疗的影片或视频,使其身心都得到放松。

3.2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书目体系

针对具有不同心理问题的读者群体,需要根据需求“对症下书”。要根据读者的病因、病情、文化程度、文化素养等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推荐阅读疗法书目。阅读疗法书目主要以各类励志书籍以及心理学家推荐的书籍为主,书籍内容要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促进读者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消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综合性书目:毕淑敏的《心灵密码》、美国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庸的《大家都有病》、几米的《地下铁》、王为正的《大学生心理自助读本:感悟求索升华》、林语堂的《坡传》等。这些书目对所有读者都适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书目。阅读这类书籍可以健全读者的人格,提升其综合素养。缓解学习压力的书目:日本渡边淳一的《花逝》、澳大利亚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国简•博克和莱诺拉•袁的《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张易柳的《自勉:学海无涯苦作舟》、孔庆东的《47楼万岁》等经典励志书籍。此类书籍可以激励读者奋发向上,缓释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和,并激发读者的斗志和学习积极性。克服交际困难的书目: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余华的《活着》、吴九箴的《让寂寞来,让寂寞走》、奥地利A•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王佐良的《心智文采》等。通过对这类书籍的阅读,能使读者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人性,能够真正认识自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树立就业信心的书目:日本大前研一的《创业圣经》、石康的《奋斗》、俞敏洪的《永不言败》、美国肯•布兰佳和斯宾塞•戴萨特的《一分钟管理人》、美国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使读者克服对就业难、创业难的恐惧,从而更加理性地择业、就业,树立其创业信心,消除就业紧张情绪。调整爱情观的书目:美国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柏邦妮的《像邦妮一样爱你》、法国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几米的《你们我们他们》、澳大利亚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哥伦比亚加•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在这些书籍中,读者可以了解爱的真谛,端正爱情观念,珍爱生命,使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学会妥善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3构建阅读疗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通过阅读疗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专业的、合理的、有效的服务体系。服务的关键是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对有心理问题的读者进行阅读指导,并及时收集读者接受完心理治疗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分析、总结不同个案的阅读疗法治疗效果。图书馆成立阅读疗法研究小组,成员主要有图书馆员、班主任、临床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他们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善于沟通,充满爱心,对读者心理变化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耐心,能够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在对读者实施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和真诚的心灵关怀。作为研究小组的成员,还需要能够抓住读者的心理特点,对其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制订一套完整、完善、适宜的治疗方案,帮助读者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3.4构建阅读疗法网络平台

相对于与治疗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言,现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网络平台的阅读治疗,这样私密性更高,也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越来越受读者的青睐。图书馆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上虚拟咨询台,即阅读疗法网络平台。比如,在图书馆网站设置阅读疗法专题栏目“我们聊聊吧”,有专业人员在线为读者答疑解惑,引导读者阅读相关电子图书;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聊天工具为读者提供个别参考咨询,因势利导,使读者释放负面情绪,缓解精神压力,获得更好的阅读疗效。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优质的电子资源,用播放音乐、影视作品这样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的方式来拓宽心理干预的渠道。音乐疗法是一项以音乐治疗理论为依据的心理保健技术,它在一种被称之为“转换状态”的意识状态中充分发挥读者的想像力、创造力,可以改善人们焦虑、紧张、忧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使身体和精神深度放松。如解忧音乐《天使在飞舞》《春日的奇迹》《种下快乐》《梦见彩虹》《写给茉莉》《月恋》《天边的草原》《漫步雨中》《绿野仙踪》《莲意》《灵动氧吧》《梦系水云间》等,让读者在音乐中释放自我,使其心灵得到安慰和放松。音乐剧如《涂鸦梦想》《天空之光》《猫》《日落大道》《爱在春天》等,使大学生在音乐剧中产生共鸣,找寻自我;还可以给大学生推荐他们喜欢的通俗音乐,如《天使的翅膀》《平凡之路》《我相信》《在希望的田野上》《别哭小孩》《自由飞翔》《启程》等,让音乐打开读者封闭的心灵,读者可以跟着哼唱,以排解忧郁苦闷的不良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同时可以为读者实施影视疗法,如播放《太行山上》《北平无战事》《勇敢的心》《北京青年》《学警雄心》《冲上云霄》《人间正道是沧桑》《青春大爆炸》《活下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等,使读者在观影中释放自己,在绝望中充满希望,充满斗志,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当前困境。还可以为读者推荐励志类综艺节目,如《真正男子汉》《极速前进》《奔跑吧,兄弟》《天天向上》《挑战者联盟》等,激励读者,使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

3.5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图书馆要不定期地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为大学生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3]。比如:一年级的新生往往存在不适应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活感觉不知所措,甚至焦虑、恐慌的问题,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可以举办增强新生的自信心、缓解考试焦虑、激发学习斗志等方面的讲座;大二、大三的学生往往会面临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可以举办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及提高情商等方面的讲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或考研的压力,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恐惧、担忧、焦虑,图书馆应举办毕业生专题讲座,为他们提供自我定位、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指导。

3.6积极推广阅读疗法服务

图书馆应不断加大对阅读疗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阅读疗法。图书馆可以借助“4.23世界读书日”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在校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不断拓宽阅读疗法的服务渠道,使大学生不讳疾忌医,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有心理问题的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进而解决心理问题;没有心理问题的读者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多了解自身的心理现状,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4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阅读疗法是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高校图书馆应该不断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和消除心理问题和疾病,引导其健康成长。

作者:孟玫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双.高校图书馆推行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给予发展阅读疗法的视角[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119-122.

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5

近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高校内外环境也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对校园安全和谐造成危害,也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实践经验,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院突发危机事件的队伍的建设,以及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现场处理基本方法和事后处理方法这几方面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预防;应对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高校是一个青年学生集中且年龄结构特殊的单位,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的巨大压力,思想、心理多样化发展,导致高校成为突发危机事件高发的场所之一,因此如何预防与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就成为高校校园管理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实践经验,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1.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

1.1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教育体系

加强并完善大学生应对预防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教育体系。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教育体系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入手。

1.1.1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要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心理预防,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科学合理的心理方面的训练,如:突发危机实践训练、危机事件模拟演练、心理危机疏导等,从而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应急素养。学院还可以聘请一些心理专家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站,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有地方进行心理咨询,获得开导、帮助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的扩大,从而从根源上预防和阻止大部分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

1.1.2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

针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发生的和突发性、特殊性、复杂性、严重性和破坏性,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及时扩展并补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那些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与时展进步的形势政策教育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尊重他人、珍爱生命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需要补充一些和突发危机事件相关的知识,如应急教育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能让大学生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把握突发危机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必要的应对危机的技巧和技能,知道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如何保护自己、家人和朋友,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和应对错综复杂局面的处置能力。

1.2加强学院突发危机事件的队伍的建设

学院应建立一个以院领导成员为领导小组,辅导员、教师为骨干的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队伍。定期对该队伍进行培训,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家的头脑,并通过突发危机事件案例教学、突发危机事件情景模拟训练等培训方法,增强大家的忧患意识,加深对各种类型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掌握突发危机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提升大家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让应对队伍成员在遇到突发危机事件能够从容应对。要想预防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仅仅依靠学院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扩大突发危机事件应急队伍的规模和人员,让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寝室长等优秀学生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并借助方便快捷的通信网络构建一套合理高效的学院突发危机事件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预防突发危机事件宣传和沟通机制,及时有效的发现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危机事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排除,将可能引发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

2.1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现场处理基本方法

要根据突发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发生的突发危机事件涉及到社会或刑事案件,则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并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按照平时的演练立即启动本学院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随后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分工分级负责;如果发生的突发危机事件仅仅是学院内部的事件,则应立即上报学院应急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也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立即组织辅导员、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深入师生开展疏导和引导工作,稳定师生情绪,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2.2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事后处理方法

在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被控制后,不仅不能放松警惕,而且还要对突发危机事件进行跟踪和反馈,确保突发危机事件能被从根本上解决。学院还应该组织调查小组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根据问责制度对相关违纪人员进行处罚,并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类似突发危机事件的再度发生。学院还应努力做到化危险为转机和机遇,促进校园师生团结和和谐,增强校园活力,推进学院领导更新观念,强化危机意识,并制定多套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以便在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学院还应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策略和措施,治疗各种因为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导致的后遗症,如学生因心理冲击导致的心理疾病,就需要学院组织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和引导,让他们尽快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恢复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总之,解决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应该按照“预防为主、应对为辅”的原则,从思想上重视,从实践总结和积累经验,努力维护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和谐,让大学生能够安心的学习、生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仕.高校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10)

[2]张勇.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4)

[3]张云.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应对措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王洪运.基于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大学生心理应激及其干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大学生心理素养的认识和总结范文6

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 本次调查,对当代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找到了对应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提出的建议能更好的帮助他们,使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成长充满正能量。

关键词 高中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压力

1 高中生和大学生心理差异现状

1.1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

1.1.1 心理疾病的界定

调查统计与分析的结果显示, 在高中生群体中有31.12%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43.57%认为这不是一种病;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43.9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15.36%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是一种病。

针对“你认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一种病吗?”的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也有专门的解释:按照由健康到出现心理疾病的不同程度把人的心理可分为:健康、亚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在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点,在两个端点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人们将这一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或者“第三状态”[1]。

1.1.2 受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关联度

有52.28%的被调查高中生和67.1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心理健康有关联。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心理健康有关。

1.1.3 心理咨询的接受与拒绝

52.7%的被调查高中生很愿意接受心理咨询。37.14%的被调查大学生很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少数的同学对心理方面问题不能够正确的认识。

1.2 选择解决心理问题途径的对比分析

对比发现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的选择在采取的措施相差不大。从调查中可以得出男生应对挫折的措施通常是向外排解情绪(转移),或是向内压抑自己(压抑)。而女生多了自我安慰(想象)和把内心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升华)两个应对措施。

1.3 造成焦虑、挫折和压力的对比分析

1.3.1 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有73.03%选择采取转移的方式应对挫折;有51.04%选择压抑;有39.83%的选择想象;有30.29%选择升华;5.81%的选择投射。而在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74.29%的大学生选择情绪转移,发泄(转移)。而且该选项在高中和大学的数据统计中均处于第一。在大学生中位居第二的选项是自我安慰(想象)占59.64%。位居第三的是把内心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升华)占51.43%。在大学生中位居前三位的选择明显高出此题的另外三项选择至少20%,而这前三名与高中生相比。除了第一名转移大致一致,其他选项都明显说明大学生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

1.3.2 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据调查得出:73.44%的高中生心理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学业问题。66.43%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就业前途。对比发现,学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明显低于高中生。

1.3.3 焦虑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根据调查高中生有49.38%的人认为自己有恐惧症。其次是恐慌症占47.3%。由于造成焦虑的原因主要是遭受的挫折和各类压力。所以根据挫折和压力的来源不同可以得出产生的焦虑障碍也不同。

相比而言,大学生的焦虑障碍主要是强迫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分别占44.29%和37.86%。近年来强迫症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广泛,有强迫症的人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十分常见及广泛的问题,在许多心理障碍中都存在这焦虑现象,但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伴随焦虑的并没有与现实接触不好或不当的思维等问题,焦虑是行为中突出的特点[2]。

1.4 高中生到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有68.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的心理健康与高中时期相比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有1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心理健康与高中时相比是变差的。通过对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当代大学生与高中生由于压力源不一样,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但随着阅历的丰富,抗压能力也有所提高。

2 原因分析

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合环境的能力及性格。

3 措施分析

3.1 主观方面

由于高中生与大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不同,以至于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也不同。因此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措施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将从高中生与大学生两个方面去探讨解决措施。

3.1.1 高中生

(1)享受学习

对于学习,高中生每天面临着看不完的书,考不完的试。生活学习自然缺乏乐趣。这种日复一日的学习固然枯燥无味,不过作为高中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出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

(2)态度端正

学生学习是为了自我增值,不为任何人,只为了自己的人生。所以转换态度,本着对自己负责,去努力,完善自我,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端正学习态度。

(3)保持愉快心境,疏导不良情绪

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保持良好的心境。即使遇到失败或挫折,也不要为其所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满怀信心地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学习之余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听歌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

(4)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科学用脑,改进学习方法,提倡“积极性休息”。即采取合理措施,让大脑的各种神经细胞依次轮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重新分配的休息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5)培养兴趣,丰富生活

学生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使紧张生活得到调剂。这样子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生活乐趣。一个知识面宽、兴趣广泛、性格开朗、精神充实的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就强。

3.1.2 大学生

(1)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择业“一次到位”,“铁饭碗”的旧观念。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2)充分认识职业价值

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不要盲目选择一些表面光鲜,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3)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要主动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需要的职业、择业标准以及以目前的个人能力能的工作,慢慢地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2 客观方面

3.2.1 从学校方面来看

(1)就高中而言,面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学校要改革教育方向,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既不失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潜能。

人人献出一点力,改善社会大环境,减轻学业负担。我们应努力在全社会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提倡全面素质教育。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明,更不是盲目追求分数。而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

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方式。面对严峻的心理素质问题,高中学校部应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个学校都应有具备一定心理咨询能力的教师,关心教育学生的各类组织要聘请具备心理咨询资格的人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服务。

(2)就大学而言,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确立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改善教学资源,良好的环境能帮助人们养成宁静、平和、豁达的心理品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人们在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思维速度和灵活性下降,出现疲劳现象。通过参与一些丰富的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掌握技能,也有利于为大学生减轻疲劳,获得学习动力。

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3.2.2 从家庭方面来看

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生们往往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他们的头脑中大多沿袭着家庭教育所赋予的人生观,道德观。在现实社会中,各个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普遍存在,影响着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长与孩子交流

父母应该更多的理解孩子,感受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并且及时与孩子多交流,以朋友的方式交往学着换位思考。同时父母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全面发展。

(2)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

在中国的一线二线城市,当前结婚率竟普遍高达30%。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不要让家长的错误让孩子成了无辜的牺牲品,营造出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平时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带给孩子一些正能量,不给孩子灌输不科学的封建迷信等。

(3)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别人成功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不能照搬全抄。父母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孩子性格的正确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心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调整。

3.2.3 从社会方面来看

为应对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在道德、精神等方面发生了种种病变,诸如一切向“钱”看、职业道德的缺乏、权钱交易泛滥、贪污腐化风行等对学生心灵造成污染,甚至他们也因此误入歧途。

因此,社会方面应着眼于优化环境,通过打击整治,震慑社会违法犯罪分子,及时铲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诱因。清理整顿文化娱乐场所,净化社会环境,严格监控管理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

(2)大众传媒营造良好氛围

大众传媒已渗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类的每一项活动中,成为贯穿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已构成了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

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任务是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在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确立人生的目标、怎样看待人生、怎样看待得失上引导学生。

(3)改善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学家们指出,要治理好社会心理环境,须从社会与个人两方面来努力。从社会角度而言,树立正面榜样来提倡有利于加强民族健康心理的东西;反对破坏社会心理环境的有害的东西。至于目前开展的政府官员与干部“三讲”,搞好政府形象,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也都是改善与净化社会心理环境的措施之一,应大力提倡,并保持下去。

(4)纠正现实中偏颇的社会认知

先如今,还有需多人把健康定义为狭义的生理方面的健康。这正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人们重视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就这方面,各个组织机构有影响力的宣传部门还需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这个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对心理教育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总结

本次在对243 名高中生和289 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的研究,对我国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差异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初步思考。

从理论的角度,在高中生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自身实际情况的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纵向与横向研究。从而明确了心理健康对二者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的迫切性。同时从实践角度,分析了高中生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偏差的现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造成高中生与大学生心理差异的原因,并从主观与客观方面对此现状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我们的建议和措施能给广大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智凭,初凤林,柳建营.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0.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