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护理的特点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1

【摘要】通过对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的观察,总结出老年鼻出血患者的特点。有顽固性出血倾向,量大且反复;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脏病有关,有嗜烟酒史者。治疗多采取鼻前后孔填塞,动脉结扎。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并做好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了老年人鼻出血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老年;鼻出血;心理护理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因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管壁缺乏弹性,构成既易出血不易止血的特点,一旦出血,量大且反复,患者可危及生命。加之老年人生理老化和功能衰退,其免疫防预功能低下,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减弱,抗病能力下降,这些因素造成老年人与正常人的不同心理。我们以心理护理的科学指导,结合实践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做好整体护理。

1 临床资料

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4-67岁;其中男患者有烟酒嗜好者占60%,发病春冬季居多,可能与寒冷风沙大的气候有关。

2 老年鼻出血患者的特点

2.1 鼻腔后部,无法明确出血部位及全身原因而致鼻出者较多。本组18例(45%)出血点位于鼻腔后部,14例(35%)无法明确出血确切部位。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23例(57%),其它内分泌失调,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例(25%)。

2.2 老年鼻出血易反复,出血量大,有顽固性出血的倾向,除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外,应同时治疗原发病的并发病,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3 老年鼻出血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发病率有关,且大多有20年以上的嗜烟酒史。

3 护理措施

3.1 护士应首先稳定患者情绪,树立其占胜疾病的信心,由于年老体弱,发病住院时,各种免疫机能大大降低,他们易产生悲观,对全愈信心不足,护士应动作轻柔地安置患者半卧位,安静休息。缩短护患距离,沟通护患感情,使其情绪稳定,有利止血。进行鼻腔填塞后,嘱患者勿用力咳嗽,勿用力擦鼻挖鼻,尽量减少活动,并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测血压、脉搏。

3.2 主动增进了解,加强角色置换,促进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鼻出血患者应严格查房制度,经常巡视病房,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如发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口干脉快,血压降低等情况,提示患者进入休克前期,应立即协助医生做好急救措施。长时间鼻腔填塞,会导致头痛,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以低流量吸氧,减轻细胞缺氧,以免加重鼻出血及心脑并发症的发生,并嘱患者未经医生许可切不可自拔沙条。止血后,偶有血性眼泪属正常现象,对流入口腔的血液尽量吐出,切勿咽下,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加重鼻出血。

3.3 注意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多数老年病人住院后加重了孤独感和疏离感,常引起焦虑和烦恼,因此,要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使患者感到舒适。有好多患者由于出血量大,并伴有严重失眠,头晕,我们除常规消炎,凡士林油沙条填塞外,每晚睡前给以止痛镇静药,鼻腔点复方薄荷油,保持鼻粘膜湿润。

3.4 生活护理,给患者温水泡脚,室内保持适宜的湿度,并给患者提供报刊、音乐、电视,转移其注意力,排除老年人的忧虑,减轻心理负担。

4 效果评价

我们对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心身护理的不同环节中,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稳定健康的身心状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言谈举止都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怀。将心理护理渗透到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了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心理特点 护理依从性

我国20世纪9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者超过11%,老年病人逐渐增多【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加之疾病增加,行动不便,又由于工作生活、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改变等因素,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寂寞感的增加,造成了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充分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并施以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满意率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86例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在62~82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 方法:观察分析每一位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鼓励他们,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行之有效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

2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84人(96%)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86人(99%)在住院期间对比较满意。(其中一人因医保报销问题保留意见)

3 护理对策

3.1 老年人心理特点分析

3.1.1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① 感知功能衰退:由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细胞功能下降,大脑皮层退化,加之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的老化及病变,对视、听、嗅等感觉能力下降,引起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依赖性增强,随之出现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悲观、抑郁、消极、冷漠等。② 思维能力下降:因记忆力减退,思维过程减慢;另外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使老年人固执、多虑、易冲动等。 ③ 记忆力衰退:记忆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四个部分组成。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表现为机械记忆力和近期记忆力差,爱唠叨、急躁、埋怨。④ 性格与行为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性格也随着发生一些变化,有些老年人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还有些老年人不愿与人接触交往,性格孤僻。⑤ 情绪情感变化: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时多种多样的,可由个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职业、文化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各异。有些老年人情感变得幼稚、不稳定,像孩子一样,稍不顺心便会生气、哭泣,有的则会因一点小事兴高采烈,或因较大刺激而反应强烈,情绪失控。

3.1.2 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①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存在程度不同,一般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2】。他们对自己疾病的相关问题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是否能治愈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可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②孤独寂寞 :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由于住院时间较长或亲人陪护时间较少,而又不愿同其病人交往,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情绪低沉等。③ 悲观恐惧: 主要见于病情较重或癌症病人等,感觉正向死亡靠近,加之病痛的折磨因此产生恐惧、紧张;还有些病人对自己病情预后不了解,缺乏信心,产生悲观失望心理。④ 多疑: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过于谨慎小心,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如稍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3.2 护理对策:

3.2.1 首先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护士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如聊天,拉家常,关心患者日常的生活方式,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对疾病本身的了解程度,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及各方面需求。这样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悲观还是乐观,是否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2.2 不同情绪的心理护理

① 焦虑不安:首先了解影响患者焦虑不安的因素,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并可通过周围环境来改变患者的焦虑情绪,如可以再在床头上放一些绿色植物,或建议患者听一些舒缓音乐,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指出焦虑不安对疾病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减轻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 ② 孤独寂寞 :这类病人虽表面冷漠,但内心情感丰富,内心渴望有人关注,对于这类病人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打开患者心扉,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在疾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下棋、打太极拳等。③ 悲观恐惧:这类病人一般病情较重,无法预后,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言行要谨慎,在平时的护理及言行中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并可给患者讲一些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例子,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减轻悲观恐惧心理。④ 多疑:对此患者应耐心疏导,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一些生理上正常的表现,消除患者多疑的心理。

总之,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既要遵循护理学原则,又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这样才能起到对疾病治疗的促进作用,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老年;护理;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112-0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而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而内科疾病往往病情复杂,部分疾病可能长期病因不明,或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或病情反复,时好时坏。笔者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2月本院158例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61例,其中,60~64岁24例,65~69岁51例,70~74岁52例,75岁以上31例;主要患病种类依次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其中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55例(34.8%)。

2 结果

依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经过良好的护理干预,158例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满意者149例(94.3%)。

3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

3.1 生理病理特点

步入老年阶段后,记忆力、观察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为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耳目失灵、记忆减退、说话颠三倒四等,且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老年患者病理特点:多方面病理改变;症状不典型;易发生并发症或衰竭现象;在使用药物时易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其中,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的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而老年人视力减退程度和持续时间各有差异,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患者对他人身体语言的感受,由于视力受损,患者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变慢。

3.2 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因身体原因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随着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逐渐衰退,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心理特征。①由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因为在各种角色的逐步后移而感到不适应、不平衡,表现为性情固执、怪癖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因小事大发脾气。②有些人认为自己不再被家庭和社会所需要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空虚、无聊、自卑,以至丧失自信。③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时而抑郁寡欢、沉默少言,时而乖戾暴躁、怒气冲冲。④由于其他各种因素影响造成的消沉、沮丧情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孙淑英等[2]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及自行设计问卷对9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6.27%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轻重不同的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抑郁的主要原因与担心治疗、身体功能缺失及生活不能自理有关,说明应当重视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及时诊治。

4 护理措施

4.1正确护患沟通

应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之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尤其是指导家庭成员,随时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多关心、多问候,并给予必要心理疏导和帮助。①语速要慢:因为老人反应速度慢,在与老年人沟通时,要适当减缓语言速度,切忌催促,使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鼓励患者多表达内心感受。②简短、重复: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注意语句简短,重复交代,直到老人理解、记住为止,必要时可用书面记录提示或告知家属协助老人完成。孔莉等认为应以“护理美学”为基础,尽一切能力来满足每位病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需要,从而使护理工作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①高度关心,正确对待老年患者;②诚恳慎言,日常用谦词敬语;③洞察力强,正确运用沟通技巧;④细心观察,提高疾病转归期;⑤防并发症,加强生活护理;⑥尊重病人,行有效临终[3-4]。

4.2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充分发挥护士的业务能力,运用语言艺术,细致、敏锐地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为其排忧解难,消除顾虑,减轻病痛。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静、幽雅的良好治疗和生活环境,解除他们有碍治疗的心理因素,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4.3 饮食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味觉下降而饮食减退,应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饮食,保证给予均衡营养饮食,如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饮食中应给予低脂肪、低盐、少糖、多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少食多餐,并要多饮水,对自己不能进食的患者根据病情,采取适当,帮助喂饭。

4.4 基础护理

保持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夜间室内要保持弱光,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意外情况,以协助医生的诊断、治疗。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才能取得患得的信任,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对于患者身体暴露的部位及时覆盖,避免着凉。由于老年患者在输液、治疗等方面要求较高,应先主动征求患者的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共同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通过触觉的合理应用,患者感到被尊重,对操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

此外,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4.5 肢体功能锻炼

向患者解释身体活动对康复的意义,劝导患者进行功能性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在运动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磕碰、摔跤;对于卧床的患者给予被动运动,经常变换,活动肢体,以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和呼吸通畅,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4.6 排便的护理

老年患者多为长期慢性病患者,因心理紧张应激、生活饮食习惯改变及某些疾病的原因容易便秘,护士应向患者解释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指导患者卧床排便,尽快建立床上排便习惯,并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此外还应合理膳食,适当腹部按摩,对于严重便秘患者,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

4.7 睡眠护理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睡眠的质和量逐渐下降,此外生理和病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均可导致老年患者失眠。笔者针对影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调整睡眠环境、实施睡眠限制、提高睡眠效率、满足老年人的睡眠习惯、药物辅助促进睡眠等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

4.8 预见性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使血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9 重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让患者家属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如一些药物治疗会增加患者摔倒的危险性。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差,应对老年患者反复教育,宣教效果较好。根据老年人记忆力差的特点,笔者将出院指导内容写成小册子,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后交患者带回家,并随时电话随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4.10 疼痛护理

老年慢性疼痛特点:老年内科疾病多为慢性病,病情迁延,多病并存,症状复杂。而老年人对疼痛反应不敏感,较少诉说疼痛感觉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更多表现为情感异常。老年患者持续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功能障碍与生活行为受限等症状明显增加。有些疾病的疼痛具有隐袭性,不注意观察,可能延误诊治。因此,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做好护理评估,是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对疼痛应进行合理护理评估与诊断,动态观察病情,合理镇痛。

5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档次,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露,孙建萍,杨支兰,等.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4):398-400.

[2]孙淑英,王冬梅.内科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抑郁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家庭护士,2007,5(10):3-4.

[3]孔莉.“护理美学”在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6(10):77-78.

[4]王丽娟.沟通技术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1091.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4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其病程隐蔽,进展缓慢,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老年痴呆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混合型痴呆三大类。目前,对老年痴呆尚无特效或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因此,加强老年痴呆的护理对于提高痴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疾病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老年痴呆患者的病例,通过查阅病历、文献及与患者交谈,对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发病原因、特点,并进行相应的护理。

2 护理对策

2.1 一般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床清洁、干燥,常用物品置于显眼和易触及的地方,以利于患者随时使用。病室保持整齐、安静,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引起外伤。另外,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防治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肺部及尿路感染;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做口腔特殊护理;注意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以防压疮发生。

2.2 调理起居饮食

起居应有规律,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特别是精神兴奋型患者更应注意。失眠者可给予小剂量的安眠药,衣着宜适中,室温宜偏凉。抑郁型大多喜卧多寐,应调整睡眠,白天多给一些刺激,鼓励患者做一些有益、有趣的手工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饮食宜清淡,饥饱适宜,不可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多吃蔬菜。此类患者多有阴血不足,可给予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桂圆大枣汤、瘦肉、鸡蛋、鱼等。而对那些体形肥胖者,则宜给予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芹菜、豆芽、黄瓜、香蕉、橘子等。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忌烟酒、咖啡、浓茶。

2.3 情志调理

2.3.1 注意心理调护

由于精神因素与老年痴呆关系密切,所以,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注意尊重患者,对老年痴呆患者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及医护人员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对于患者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的应耐心解释,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患者自尊心的言语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更不能因为患者固执、摔打东西而对其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与患者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

2.3.2 病情观察与特别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早期除了具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等一般精神衰老的表现以外,个性改变是最常见和引人注目的症状,如患者变得孤僻、自私、冷淡、情绪不稳、活动减少、睡眠障碍等。通过病情的观察,发现这些早期精神异常现象,可以及时进行医治,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意识障碍且处于兴奋状态者,要仔细观察其有无发烧、尿潴留等异常,及时予以解除。对患者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对于有冲动、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的患者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安排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患者要严加防备,同时进行精神安慰,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其对立情绪。

2.4 加强语言训练

老年痴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利用一切护理、治疗的机会,主动与患者交流。早期用单词或短语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如卡片、图片等。同时分辨失语类型,如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名称,护理时要反复说出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为发音困难,护理时要给患者示范口型,一字一句面对面地教。鼓励患者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对于防止智力进一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也应注意掌握用脑的艺术,比如劝患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到室外活动一下,以转换兴奋中心,并经常用手按摩头部穴位,以提神醒脑,还可进一步教患者进行计算、书写。

3 讨 论

3.1 阿尔茨海默病理痴呆

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以近期记忆力障碍为最常见表现,1 d前或刚刚发生的事情记不清。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对往事也会遗忘,严重时出现完全性遗忘。其次以猜疑为最先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精神显著衰退,有心胸狭隘、反应迟钝、爱闹情绪和易发怒、睡眠颠倒的倾向。病情进一步发展时,计算能力减退,还可有认识障碍即精细思考发生困难,逐渐发展到对日常生活和常识的理解、判断也发生障碍,如把裤子当成衣服穿。此阶段可出现语言障碍,词汇减少,言语单调,喃喃自语,或不能叫出物体名称或完全失语。大多数患者还对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定向力产生障碍,如口面部不自主动作、厌食、大小便沾身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和腱反射亢进。晚期患者完全卧床,生活全靠别人照顾,病程维持5~10年左右而死亡。

3.2 血管性痴呆

起病较迅速,病史中有反复多次的小卒中发作,多见于60 岁左右,半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病情呈阶梯样进展,即每发作一次卒中,痴呆症状加重一次。患者情绪易激动,记忆力减退,或有头痛、头昏、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明显痴呆、粗暴、定向力障碍。检查时可见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表现,脑CT或MRI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灶。

3.3 混合性痴呆

同时存在有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症状,有时鉴别较困难。

4 治 疗

目前有关痴呆的研究与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促智药的研究和开发为痴呆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大脑代谢为主要途径。对于老年性痴呆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临床上关于老年性痴呆的治疗设想包括:治疗行为方面的症状,如躁动、攻击、压抑、焦虑、冷漠、睡眠或食欲改变等;治疗痴呆的基本症状,如记忆、语言、注意力、定向力、智能等;减低疾病的进展速度;延缓疾病的发生。而短期的治疗设想是指代替或促进现有的神经元功能,主要指神经递质系统;中期的治疗设想是建立防止神经元死亡以延缓疾病进展的方法;长远的治疗设想是进一步理解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及病理过程,来控制发病过程,从而达到预防、改善、治愈或阻止疾病的进展。药物治疗只是老年性痴呆防治措施中的一个环节,除了服药以外,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调节、语言训练、护理等诸多方面,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5 结 论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5

随着科学进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逐渐增加,人口老年化的程度日趋严重,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老年常见病相应增多,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自2007年1~6月收治了86例老年患者,并对其施实了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随着老年人机体生理性老化和心理调节能力的下降,从体力和精力上均感到力不从心,心理上有老而无用之感,思想负担重,加之久病不愈,反复发作,使老年人在性情上产生焦虑、猜疑、爱发脾气等表现。老年患者感觉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或出现病变,加上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将严重影响患者与他人的沟通,一般老年患者的共同特点如下。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1.1 视力差 老年人视力减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各异,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患者对他人身体语言的感受。人从外界环境接受各种信息时,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由于视力受损,患者接受信息能力减弱和变慢,所以老年患者对护士所给信息的反应速度不及正常人或年轻人快。

1.1.2 反应变慢 老年人对外界事物的灵敏性和反应速度下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老年人与他人的沟通。

1.1.3 记忆力下降 会直接影响老年人对某些信息的记忆和回忆,从而影响沟通效果。

1.1.4 听力下降 直接影响沟通双方口头语言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1.2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其生理特点相对应,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是:容易产生被嫌弃的心理,表现出焦虑、烦躁或郁闷、易激动等。

1.2.1 焦虑 表现为不了解病情,担忧预后,怀疑诊断、护理工作的正确性,而产生烦躁、心悸等症状。

1.2.2 恐惧和惊慌 人得知患病时,控制能力降低,常在脑海中浮现一些悲惨场面,有的还联想起一生中的坎坷,为此流泪、恐惧、惊慌。

1.2.3 猜疑和孤独 患者听到家人或医护人员的低声细语,就以为议论自己的病情,怀疑病情加重,对别人的劝慰半信半疑,怕服错药,胡思乱想,感到孤独并希望有人陪伴等。

1.2.4 自卑和自弃 由于慢性疾病反复发作,疗效不明显,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有的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2 掌握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做好心理护理

择适当的沟通方式与老人沟通,美好的语言对患者有治疗性的效果,可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交流可消除老年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较快进入患者角色,患者刚刚住院,对医院的环境,医护人员会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有恐惧心理。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搀扶患者到病床,给患者讲解病房的环境、作息时间、主治医生及护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数老年患者过去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有过不同程度的贡献,理应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与关心,老年患者对别人的尊重十分敏感。因此,当我们与患者第一次接触时要特别注意礼貌和态度,重视患者心理,给患者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患者,护士在接待患者入院时语言要亲切,面带微笑,耐心向患者介绍入院须知,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老人了解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为心理护理打好基础,使老人感到受尊重和重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亲切感,消除其恐惧、陌生感。在了解了病区环境和医生护士的大致情况后,老人会轻松地接受检查治疗,配合各项护理操作。

多数老年患者希望延年益寿,受社会重视、晚辈的尊重,在有限的晚年生活里,发挥自已的余热。但由于老年患者多数由于长期慢性疾病的折磨,常年住院,不能自己料理生活,我们应主动关心和照顾他们,以实际行动取得患者的信任。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经常与其沟通,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渴求和疑问心理的老年患者,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细致介绍我们医院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另一方面我们向他们详细解释疾病的治愈情况及同种疾病的好转率,清除他们不必要的疑问和顾虑,安心治疗;对依赖和寂寞心理的老年人,我们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尽量增加与他们接触的机会,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老年患者交流,通过交谈使患者感到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和了解,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满足其依赖心理,驱除其寂寞情绪,最终达到心身护理最佳效果。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只要护士能千方百计帮助患者解决一份困难,减少一份痛苦,就能增加一份患者对护士的尊重和信任,就能有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 了解老年患者的业余爱好,掌握患者喜欢谈论的问题

患者各有不同的业余爱好,护士如能及时掌握这一点,对促进患者病情好转会起到药物所不及的奇效。对某些患者的业余爱好,需根据其病情适当允许参加,这样可使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对患者的康复很有利。一般老年患者喜欢谈论自己事业上的成就,家庭中幸福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希望和寄托。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在患者精神不振、情绪不好时,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振奋精神,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 对老年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建立患者联系制度

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老年康复科;心理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67-02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老年人患者生病之后由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差,身体的各种器官功能以及精神都处于了劣势,加之生活环境与生活地位的转变,让他们人际关系与角色都有了较大改变。这些因素都为老年患者带来了一些心理障碍[1]。因此作为医护人员,必须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与护理,就能够有效的缩短康复时间提升疗效。

1 老年患者的资料分析

本文是从我院的老年康复科2011年2月到2012年1月收治 案例中,随机选择了100例患者作为了研究对象,对他们进去相应的心理特点分析并阐述护理体会。在这100例患者之中,有6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其中年纪最大的为92岁,最小的微60岁,其平均年纪约为76岁。这些患者中,有46例为高血压患者,26例为肝心病患者,8例为脑出血患者,25例为老年痴呆病,32例为癌症术后患者,30例为肝硬化患者。

2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老年康复科患者进行相应的观察和谈心,发现很多老年人在病患期间除了对身体疾病担忧之外,还有心理的压力特别大。总体来看,老年患者的心里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具有失落感

在老年康复科患者之中有一部分是退休之后的人员,这就具有失落感。本文研究的100例康复者中就有40例具有失落心理,占据了总数的40%,其根源就在于过去上班的时候整体忙里忙外,过的十分充实,但是现在一退休之后就闲下来了,感觉没事可做,于是长时间在无聊与空虚中度过,产生出了负面情绪,比如情绪低落、急躁以及情绪抑郁等[2]。

2.2 社会地位发现变化

有一些老人过去工作时是领导身份,身边时刻都有一帮说好话的人,内心养成了啥时都喜欢主观臆断性格。但是一旦退下来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他们内心就会极度不平衡的郁闷[3]。在100例研究者之中就有24例退休后收入下降,有10例的身份发现了变化,有2例角色发生了变化,有6例不被子女关心。这种心理特征在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尤其明显。比如,有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由于过度生气而诱发了高血压脑病住院,经过了解可知,这位患者做领导做了几十年,突然从位子上退了下来,周围的人见面称呼自然也就随之而变,患者内心产生了较大失落感,心中憋住一股无明业火,其发病根源就和心理上有联系[4]。

2.3,家庭上的问题

通过相关了解发现,这100例之中有8例根源在于夫妻感情不合,有6例是婆媳的关系矛盾,有6例是父子的关系紧张,有10 例是丧偶孤独。老年人退休无事闲居在家中,加之自身的情形不好,极易产生出各种矛盾,一旦吵架就会气结于胸发生疾病。比如一位脑出血患者就是退休之后时常和子女发生争吵而生闷气,最终导致血压升高,发生了脑出血[5]。

2.4,恐惧、焦虑的心理

老年患者一旦生病住进医院, 就会产生各种焦虑、恐惧心理。焦虑主要是源于家庭因素、身体不适、经济压力以及医院环境等多方面;而恐惧且多来自于疾病威胁到生命。一旦住进医院,许多老人都担心花钱过多,怕痛以及担心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6];同时老年人也担心误治、误诊,担心治疗以及护理会带来不适。尤其是患者患上了诊断不明及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更加容易产生出恐惧感,导致精神过度紧张而延误康复。

2.5 悲观、忧郁的心理

人到了老人就喜欢操心,操心完了儿女事情就开始担心孙子辈的成长,同时也担心自己健康。这样想法郁结于心,对许多小事都会大发雷霆,致使性格孤僻、做事固执偏激、极难和人合作。尤其是患病之后更是少言寡语,对任何事情都事情了相应兴趣,有一些老人患者饮泣不语[7],有一些是自暴自弃,甚至出现了不治疗的想法。造成这种根源在于,其一老人患者康复比较慢,而且并且极易出现反反复复,导致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其二,长期住院降低了家庭的关爱,极易悲观失望,十分消极。

3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护理

事实上老年患者比其他群体患者更需要护理,但是尤为种种原因导致这种护理上存在区别性。因此护理者必须要抓住老年人心理因素,不同患者要因病、因人以及因时、因地不同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心理诱导、安慰以及鼓励等多种方法[8],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而早日从烦恼中解脱,积极主动的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本文就是从这类护理特征以及具体的护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老年康复科患者的护理特征

3.1.1 首因效应;老年患者刚刚入住到医院,对陌生的环境、生活上的单调、疾病的折磨,更有可能是死亡的威胁,这些都易造成负性的刺激,到时老年患者产生了强烈心理反应。根据这些特征,就要针对老人做好首因效应,就是要做好老人接触某种事物的首次印象,这种感知认识即为第一印象。只要具备了良好的首因效应,就能够为老年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依赖于安全意识,为后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埋下基础[9]。因此,医院必须要热情接待患者,了解其过去职业特征恰当的进行称呼,比如李科长、张局长、赵老师等,让老人感觉自己被人尊重的慰藉。同时还要尽量帮助老人适应新的环境,热情周到,让老人得到信任、安全以及温暖之感,为之后治疗打下良好心理基础。

3.1.2 整个治疗过程都要进行心理治疗与护理;虽然药物能够治疗老人的疾病,但是心理护理却是药物没有办法替代良药[10]。心理护理要穿插、交融以及渗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适时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通过一定的交谈技巧与护理技巧比如诱导法、安慰、暗示法以及角色转换法等,从护理中挖掘患者心理活动,进而引导患者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还要根据患者需要与病情拟定一套护理计划,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之下实施护理,才能取得积极的疗效。

3.2 护理具体措施

3.2.1 构建良好环境;一直以来,人和环境都有着密切关系,人置身于良好起居环境中,能够感觉到心旷神怡。而老年人大都睡眠情况不太好,主要根源与老年人的大脑皮层功能逐渐减退,致使新陈代谢变缓慢。因此就要为老年患者营造一个良好休息环境,还要针对性的对他们失眠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夜间不是万不得已不要惊动老年患者,确保他们具有良好心态配合治疗[11]。

3.2.2 留意语言交流;老年患者大都感到孤独,极想有一个人和他们交流。因此在护理之中,就要多和老年患者进行交谈,要体现出护理上的照顾与关心。老年患者因为听力降低,反应相应迟钝[12],因此护士就要做好言语平稳,音调柔和,让患者从交流中感受到亲切,进而提升患者心理适应能力。

3.2.3, 音乐护理;轻音乐对患者的身心调节都有良好作用,从临床上研究表明,当人情绪急躁之时一旦听到了舒缓音乐之后表情就会慢慢平静,血压也会相应降低[13]。因此,对于老人患者护理过程之中,就要采用音乐来调整患者情绪,进而转移患者对疾病的关注,将心理一些问题宣泄出来,早日康复。

4 结论

从本文100例患者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对于老年患者必须要从其心理特征,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措施,才能得到良好效果,通过观察显示有76%的患者情绪乐观,也都较为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但是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 于登瀛?心理护理应在实施上下功夫[J]?中华护理杂志,2008 (9):513.

[2] 邹晓清?影响护士与老年病人沟通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5):21.

[3] 张菊兰.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交流技巧[J].中国当代医药,2011(2):187-190.

[4] 吴英平.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J].医药卫生,2006(3):154-156.

[6] 徐萍.浅谈老年心理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8(08):212-214.

[7] 黄金月,刘咸璋.香港社区护理的发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

[8] 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J].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9] 于玲家,李兰花,赵光华.人口结构的改变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1):674-675.

[10] 赵婉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的发展(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 (4):235-236.

[11] 胡莉云.关于强化老年护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 (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