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业计划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就业计划书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不断生成与发展,并被视为最具有潜力价值的企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而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艺术教育的开展以及研究,则成为现今时代高度重视的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的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培养文化创意型人才的关键产业,文化创意型人才是立足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通过文化知识成就产业和创造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成为教育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力量。例如在2003年,美国开设有540所游戏专业大学,韩国设有游戏相关专业的高校有288所。

艺术教育目前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创造力;其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重视系统性循序指导艺术课程与教学,将精艺艺术为指导;其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将社会作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并利于民主平等的立场。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现代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进而生成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创意产业的创新理念,具有高度的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在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教育关系传承相依。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为艺术教育,一般一些专家会紧密联系文化创意产业和艺术。艺术教育通过教育方法为对象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和艺术精神,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各类人才的关键途径,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各类社会所需的艺术人才。在基于学理背景、人才基础层面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相互传承相依。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新发展。比如手机和电视相结合,产生手机电视,电子游戏与网络结合产生网络游戏等。

(二)艺术教育提供智力、人才价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艺术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必要智力和人才支持,加强对象感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具有高度潜力价值的可持续人才。高校艺术教育的产生,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了解和踏上文化创意产业。

(三)艺术教育明显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加强各类创意型人才的培养,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类人才,扩张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并创新艺术产品,传播文化服务,集中培养艺术文化、创意、科研、服务和技术的人才,以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创意产业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相关人员认识到加强艺术教育重要性,统一对象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形象思维的培养,不断扩大艺术教育规模。进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例如我国近些年开展动漫相关院校不断发展,逐渐增加到了四百多所。

三、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艺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创新意识、艺术教育、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首先高校艺术教育确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设置以培养对象艺术素质、审美能力作为目标的艺术专业课程,融入人文素养、创新理论、创新技术等知识。其次高校可开展校园创新活动,结合专业课程与创新家活动,营造农活的文化创新氛围,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最后各高校艺术教育应营造富有创新性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高校开展人文讲座、高雅艺术活动等,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激励等,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促进创新型教育的开展。首先高校艺术教育需加强教学内容综合性的开展。在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开展中加入思维训练、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社会经济等内容,注意多学科教育,融合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其次培养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创新性。艺术教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灵活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积极融入探索性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因此应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及创新素质的培养,并鼓励教师多学习,掌握最具前沿的科研知识和研究成果,而教师角色也应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最后要贯彻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高校艺术教育应不断开展实践课程,实践活动开展需具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合文化产业市场,形成符合行业市场的育人模式。首先艺术教育应注意教育学生的社会现实活动,以生活化为理念,贴近日常生活、老百姓,使艺术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老百姓的需求。其次要紧密连接艺术创作,比如连接社会发展和文化消费,开发与社会发展性项目相连接的研究任务,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践。最后要对接市场实践基地,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市场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媒体节目制作等项目,使学生直接接触媒介最前沿,使学生能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加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为创意型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的开展,是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意性的关键要素。在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反之也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曦,籍贯:山东青岛,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佳,傅颖哲.台湾文创产业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借鉴意义[J].设计艺术研究,2016,6(2):123-128.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2

关键词: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传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强调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因此导致人与自然的失和以及经济社会的失衡。生态化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和模式应运而生,生态化企业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结合,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生态观念。本文的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指在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入生态化理念。其目的是将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追求以企业利润增长为中心,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以及员工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文献综述

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生态化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比较成熟。国内外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研究也较多。于国波在知识共享的角度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提出了基于外生知识共享、内生知识共享及智力资本整合的三条提升路径。廖奕、王希钧(2011)在知识协同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了知识存量的增长路径。谢廷宇(2011)在全球生产网络下研究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总结了广东制造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 。徐蕾(2012)以产业集群内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网络嵌入的视角出发,通过大样本实证研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本地、超本地知识网络对于集群企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的研究视角有很多,而本文是在企业生态化视角下探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且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维度

从系统学角度来看,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笔者认为影响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国家政策、市场供求等等;而影响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因素为生态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生态创新管理能力、生态化创新倾向、生态设计能力、清洁生产能力和绿色营销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因此将外部因素中的生态环境作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内部因素主要是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往往是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对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可持续发展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最终使企业走向衰退,因此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成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生态因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每个环节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都离不开大量生态资源的投入和不断积累,生态资源的投入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而生态资源的投入能力受到生态资源的获取能力的约束,生态资源的获取又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因此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生态资源的投入能力联系密切。

3.生态化创新管理能力涉及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组织管理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的能力。通过生态化创新管理能够实现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技术、知识、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生态化创新管理能力是实现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4.生态化创新倾向是企业家环保精神的直接体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求企业家具有强烈生态创新意识,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企业文化,这样有利于企业内从领导到员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它既是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种动力,又是实现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

5.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生态设计能力即将生态创新意识转化为生态研发的能力,生态化设计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成败。

6.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主要通过生产出的绿色产品来衡量,而清洁生产能力就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的能力,因此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清洁生产能力的改善。

7.生态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而绿色营销能力是进行市场研究、使消费者接受生态创新产品、信息反馈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能力。因此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绿色营销能力紧密相关。

三、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分析

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的强弱、增减变化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或减弱,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可以通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来反映。本节尝试通过企业持续发展系统因果关系图,来揭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变化,并基于此来探讨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

(一)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现实中的系统是普遍存在,本文的研究对象“生态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一个系统,该功能是维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要素包括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系统要素。内部系统要素又可以分为“能力、行为”要素生态资源投入能力、生态化创新管理能力、生态化创新倾向、生态设计能力等,表现“结果”要素如成本、产品、绩效、利润、持续经营等。外部的环境要素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假设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发展与运行是一个渐进、连续的行为过程。如果系统出现不稳定状态,是由于系统外部或内部要素出现的某种状况所导致。而企业的内部要素及外部要素中的生态环境要素为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忽略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其它因素对本系统的影响,只考虑选定的系统要素。在以上假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如图1所示。

根据上文的假设,我们可以推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越稳定,企业竞争优势越明显,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可以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减弱,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变弱。

(二)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

影响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各要素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紧密相连,并且是在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和有效组合下才能有效提升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正是这些要素的相对稳定与提升才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得以实现。笔者根据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果关系图的分析,构建了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模型,如图2所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生态工艺、生态技术、生态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是考虑生态因素为起点的,生态因素主要包括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资源能源的限制、绿色需求的牵引、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企业外部的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着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外部生态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客观性,企业很难对其控制,但是企业在生态化视角下可以通过自身各种能力的提高和有效整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对外部生态因素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的创新倾向影响生态创新意识的产生。其与企业生态资源的投入能力决定了生态设计能力和清洁生产能力的提升。企业生态管理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企业清洁生产能力,如通过生态工艺及生态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化管理等方式提升清洁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节约企业生产管理成本和运营效率来间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绿色产品形成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绿色营销手段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生态效益,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的作用不是其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1+1>2的增值效果。

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受到了外部生态环境的约束,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内部影响因素的提升来实现,这不是单方面能力提升所能完成的,必须是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化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机理模型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理模型,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用心,万辅彬.基于技术预见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观[J].改革与战略,2006(02).

[2]胡继华.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制[J].企业管理,2010(07).

[3]廖奕,王希钧.知识协同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和路径研究[J].中国外资,2011(09).

[4]谢廷宇.全球生产网络下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D].暨南大学,2011.

[5]徐蕾.知识网络双重嵌入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研究[D]. 浙江大学,2012.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创新性;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内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培养服务区域、地方经济人才为主要目标,由此地方性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体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职能转变为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高级职业人才。“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眼下重要的课题,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创新教学模式、增加技能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制定实践技能培训课程标准,校内创设工作室、校外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真题真做,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1.2 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具体策略有以下两点: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企业项目、各类设计大赛,进行市场调查、设计论证、提出设计方案。

2. 专业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课程训练和工程项目参与度,熟悉并掌握项目前期、预决算、施工、管理等环节知识,培养学生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岗位职能的技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调整教学计划,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平台,引入企业课程模块,将实践教学比重制定在60%以上。让学生直接走出校园就能对接社会企业工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部分课程开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继续深入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

(1)企业项目课程化。将企业项目融入学生日常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设计问题,真题真做,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2)课堂作业成果化。组织教师对学生作业一对一辅导,学生课程作业直接参与各等级竞赛、专利、等,直接转变为成果。

(3)学生毕业双证化。辅导并组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毕业前获得行业资格证书。

2.3 改善实践条件,成立工作室,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制定工作室制培养模式,教师负责工作室日常教学工作,学生参与工作室设计活动,产学研合作项目均由工作室完成。校外拓展企业实训平台,学生除参与工作室设计活动外,也可直接对接企业导师与企业项目,在企业完成实践设计项目。

2.4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形成实习、实训综合化

学生在进行企业课程学习期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设计,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使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一体化。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充分结合企业实践、自身兴趣进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创作。

3.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3.1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1)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变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按照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调整教学计划。(2)改革课程设置体系,融合不同学科角度,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3)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3.2 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进校讲座,拓展学生视野。

学院统一组织,每学期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设计能力。

3.3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制定细则实施方法。

(1)企业教师授课规范化。制定企业课程教学大纲,企业设计师来我院讲课,规范化管理,将企业课程嵌入日常课程教学之中,真题真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与企业项目课程化操作。

(2)学生企业实习内容具体化。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企业指导教师,在企业教师指导下,参与实践项目期间,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创作选题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实践性运用与推广打好基础。

(3)校企师资双向交流常态化。不仅仅将企业教师引进学校进行授课,还将学校教师选派至企业进行挂职,双方互办讲座。通过此种交流方式,提高双方师资水平。为进一步后期拓展合作,铺平道路。

(4)“共赢模式”成熟化。通过将学生派送至企业直接进行项目实习方式,让企业有机会更加直接了解学生的能力。一方面,为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另外一方面,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校企师资双向交流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企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另外一方面,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成熟的校企“共赢模式”。

4. 结语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办学的发展与实践教学环节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只有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强化实践教学方法。才能促进专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与区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焕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3] 刘国钦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古天龙,魏银霞.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4

【关键词】虚拟技术 三维建模 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17-01

液压与气动是二十世纪四十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传动技术,尤其是与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后,已发展成为包括传动、控制和检测技术在内的一门完整的自动化技术[1],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中。

贴合企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实际,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我院《液压与气动技术》已经建设成为无锡市精品课程,通过课程组成员的国外学习和国内交流,针对液压与气动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在教学环节中逐步引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念,通过江苏省机电课程群等项目资金建设了完善的液压与气动实验室。

但是在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个瓶颈问题: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在国外的项目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指导几个学生,这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大的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独立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职业素质。而国内一般为40人同时上课,即使任务内容设计的再简单,实施也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中,课程组提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课题。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规划

分析现有条件,实验室硬件已经完全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解决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并留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各个环节的学生综合评价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技术交叉学科[2],对该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虚拟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将其用于培训宇航员。目前,虚拟现实已被推广到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是用户可以和一个由计算机产生的三维立体空间中的对象交互,除观看外还可以在空间中随用户的意志自由操纵其中的对象,进而产生相当的融入感及参与感。

具体做法,针对项目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虚拟技术建立立体的实践平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过程。

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为保证与工业现场的一致性,采用三维建模技术,按照实际元件的图纸尺寸建立立体元件库,结合实际的实验平台建立元件调用和系统构建平台。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化教学主要内容为元件认知和系统调试,贴合课程内容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三维元件建模,虚拟拆装平台构建和虚拟系统平台构建三个方面。对比现有课程资源主要进行了四项转化,以齿轮泵为例。

1.二维图片立体化

3.系统结构可视化

4.教学资源网络化

所有的教学资源均为电子文件,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教学和自学环节的虚拟实验。

三、总结

液压与气动立体化教学资源已经初步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应用,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回顾液压与气动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认识:

1.可操作性

教学资源建设要突出教和学两个环节的可操作性,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可行和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解决现有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开放性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既包括本课程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新内容,也包括与其它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液压和气动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必然要结合机械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通过后续机械和电气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借助虚拟技术,逐步建立机电课程群综合知识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5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约因素;解决对策;成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35-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面对这一新形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要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1.可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维修和管理的技术和技能,服务于现代机械制造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对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即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具有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人才,引进、培养并留住人才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占据了半壁江山。但随着我国高职招生适龄人口的变化,各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将面临十分严峻的生源大战,甚至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存。因此,近年各高职院校都开始将工作的重心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移,大力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而上述所有的建设都需要教师去做,故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就决定了上述工作的质量,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可提升教师科研和服务能力。“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教师的三大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开展科研、社会服务”。即教师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还应开展科研,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并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可促进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熟悉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加快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速度,还可引导教师苦练操作技能,具备全面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训和实习的能力。

三、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二是形成专、兼结合的合理结构。当前,制约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1.企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热情不够高。由于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倡导、鼓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担任校外兼职教师,而企业为保证生产的需要、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则不愿派人员到学院上课,故“校企共培”的机制难以形成,而教师也难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2.学院制定的制度不完善或在执行的过程中打折扣。有的学院对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专家兼任教师,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去鼓励,或者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却未明确待遇,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使用上存在着重用轻奖的现象。在经费投入上,对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比例大,而单列经费支持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比例小或根本没有。

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且队伍结构不合理。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方案》“双师型”教师人数“合格”比例为50%,“优秀”比例为80%。本专业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从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分布上来看,年轻教师占70%以上,缺乏专业实践经验,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年龄偏大,数量偏少,中间出现断层。

4.教师高职教育理念更新不够且教学任务偏重。高职院校的教师目前很多都是直接来自高校的,实操能力较弱,有的教师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到实训室、企业进行锻炼。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繁重,即使在寒、暑假也有许多质量工程项目要完成,故在开展专业调研时,通常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似地到各企业转转,很难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锻炼。

5.教师队伍建设所必需的实践场所和设施缺乏。前几年,我院由于办学地点的整体搬迁及新校区的建设,负债较多,为还债导致可使用的资金捉襟见肘,故在实训场所的建设和实训设备的添置上有所滞后,教师队伍建设所必需的实践场所和设施缺乏,且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锻炼的机会偏少,这些都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政府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制定奖励政策,鼓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学院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帮助兼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努力形成一支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学院应完善并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学院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依靠已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形成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建立“校企共培”教师的机制。要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下企业锻炼期间可享受在校工作同等待遇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情况作为其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

3.专业应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要引进高学历的教师,以改善本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二要引进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楚天技能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建设给予指导;四要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导师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研能力。

4.进一步加大力度改造、完善、新建校内实训场所。改变教师在办公室备课、在教室上课的传统模式,打破教学与实训“两张皮”的现状,使教师在实训室备课、讲课,同时指导学生实训,学生在实训室边听课、边实训。要将校内实训场所建设成为教师讲课及办公的地方、成为学生听课及实操的场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充分利用示范院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对专任教师开展培训。针对教师“双师”素质要求,应积极创造条件、预留专项资金,安排教师到示范院校的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培训可使学员掌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掌握维修课程开发方法,提高学员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就业创业教育能力等。

6.有计划定期派遣专任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可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定期派遣专任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挂职锻炼,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将生产现场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移植到教学内容中,并采用为企业开展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推荐优秀毕业生等方式,提高企业参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积极性。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1.学院政策保障。2011年,在院党委书记的亲自带领下,学院组织专班,开展了广泛的调研,从学源、年龄、职称、专兼结合等方面分析了我院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差距,形成了《我院与国家级示范院校有多远》课题报告,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学院的“‘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2.专业精心策划。2012年,本专业积极联系合作企业和示范院校,全年共安排了教师13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新聘请了“楚天技能名师”1名、“能工巧匠”1名。通过“引、聘、送、下、带”等方式,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梯队合理、职称结构优化、专兼比例适中的教师队伍。

3.教师积极参与。目前,本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很多教师都刚结婚或孩子刚出生不久或在上幼儿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教师们都深切感受到了自身与国家示范院校教师间的差距和不足。因此,在学院政策支持和系部大力倡导下,教师们都想尽办法去克服各自的家庭困难,积极参与国培项目或到企业顶岗锻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专业后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连杰.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6).

[2]杨春晖,丛悦.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教师就业计划书范文6

 

目前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将要成为必然趋势,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覆盖化面积逐渐扩大,既给农村教师带来的发展,也是极大地挑战。[1]

 

一、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数学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如果网络研修平台能被重视并且很好的利用,会减少地域差别给教师带来的不便。但是农村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这个平台,把它当做任务,把自己单独化,使得研修平台形式化。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专家、数学名家的视频,数学教师没有认真的看与交流,错过可以直接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2]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数学信息的搜集,大多来自教案或者课本配套书籍。在农村,不如在城市,网络资源,信息交流网络,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师很少亲自动手去网上查找资料,只是凭借经验解决问题或者请教老教师。[3]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二、促进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