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能力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1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转贴于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2

1.培养护生沟通能力的意义

1.1培养护生沟通能力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护士承担着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患者代言人等多重角色,其交流对象包括患者、家属、医生等多种人群,常常需要协调多方间的关系。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在医患间传递信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通过沟通,护士可以从患者的病史中获得82% 的相关信息,为准确诊断疾病提供关键的病史资料[3]。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顺利进行临床护理工作的保证。

1.2培养护生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保证

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源自于不良的护患沟通[4]。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加患者满意度,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是护患间情感交流的纽带。

1.3在《基护》实践课程中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临床工作中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与患者的接触尤其重要,护士在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的安抚、操作后的说明,是操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沟通能够减轻患者痛苦,缓解患者焦虑,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基护》是主干课程之一,在培养护生专业能力方面占据重要作用,所教授内容从出入院护理、卧位护理到静脉输液、常见急救技术等,涵盖了大部分临床常见护理操作。以往《基护》课侧重于培养护生技能,忽视操作过程中的沟通。

2.护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

2.1目前沟通课程的局限性

目前护理高等教育也充分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多开设《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但往往效果一般。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能够设计模拟的沟通场景有限,而且这些课程安排在《基护》开课前,护生对护理工作还十分陌生。笔者曾教授《护理礼仪》和《护士人文修养》两门课程,对此深有感触。如迎接患者入院时的沟通交流,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护生在设计对话时,只包括“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谢谢!”等一般沟通,而真正重要的环境介绍、制度介绍、注意事项等都被完全忽视,不能达到入院护理的目的。

2.2 沟通理论不能灵活运用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虽然曾在其他课程中学习过沟通技能,但大部分护生仍不能将沟通技能灵活运用。在笔者教授《基护》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操作前、中、后适当得和患者进行交流,但往往学生语言局限在“你好”、“我现在给您进行××操作,请您配合”等,交流内容有限,当遇到操作失误等异常情况时,更是不能灵活应对。

3.培养沟通能力的方法

3.1 角色扮演法

部分《基护》操作要直接针对患者,如卧位护理、口腔护理、生命体征测量技术等,练习时由护生分别扮演护士和患者,模拟临床情景,有利于护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Peter等[6]报道,采用角色扮演、临床实践体验、场景再现等模式的模拟教学法,可有意设置障碍,模拟如恐惧、忧虑、愤怒、敌视、不合作等特殊病人,以训练学生应付各种特殊情况的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病人、安慰病人、消除病人的顾虑,这种方式能够消除护生与真实病人进行沟通的障碍,使护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更好地改善医(护)患关系。

3.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拓宽其知识领域[7]。如“吸氧”这项操作中,设计案例为呼吸衰竭的患者。练习前请护生分析,氧气流量应控制在多少,如何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说明,氧气吸入后的注意事项。在《基护》实践课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法,能够帮助护生更好理解临床护理工作,培养护生在沟通交流时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3 录像教学法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were taken as foundation framework. Delphi method was used for demonstration of first proposed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judge the reliability of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Results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d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1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In the first round of expert advice,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28-0.36, 0.24-0.35,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15-0.62, the experts advices were disperse. In the secon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09-0.17, 0.10-0.21,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08-0.61. In the third round of expert opinion,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were 0.09-0.17, 0.10-0.21,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s of secondary-level indicators were 0.00-0.45, the experts advices tended to be uniform.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inds that the system is reliable, and can provide a reasonable basi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pacity assessment; System

?S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对人文关怀重视度的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临床的单一功能制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要求,逐渐转变成为将护理程序作为指导的整理护理,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高[1]。临床能力是指在医疗及护理服务机构中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能力,即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是临床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经验、职业态度等的综合体现。传统医学教学体系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存在学科知识重复和脱节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对护理学生教学质量的把控,尽早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同时不断完善临床教学模式[2]。为了能够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进行公正有效的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并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从事护理教育、管理、临床护理工作20年及以上,并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积极性的20名护理专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医院和学校的专家各10名;来自医院的护理专家职称分别为: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30~53岁,平均43.5岁;护龄为20~30年,平均25.4年。来自学校护理专家的职称分别为:教授4名,副教授6名;年龄为42~55岁,平均46.1岁;教龄为20~29年,平均26.9年。

1.2 方法

1.2.1 评价临床能力考核体系的构建

1.2.1.1 内容分类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作为基础框架,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次拟定的评价体系进行论证,以判断制订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否可靠。将护理学基础分为3类:第1类为满足患者最基本需求的技能操作,包括患者生活护理、常用的灌肠法、鼻饲法等[3];第2类为常规护理工作中的无菌技能操作,包括注射法、导尿术及输液法;第3类为急救类的操作,包括心肺复苏等。本次研究主要以前两类为主。

1.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靠相关理论及所查询的文献,制订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技能评价项目,其中包括4项一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素质、技能操作、效果评价、沟通技能,另外还包括11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文明礼貌、责任心、意志力、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应变能力、操作效果、患者的感受、语言性沟通技能以及非语言性沟通技能[4-5]。

1.2.2 专家咨询评价的过程

由专家对护理学生能力考核体系进行评价,采用北京积水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制的相关咨询表指导专家对自己的权威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专家自我评价赋予量化值。专家判断的依据包括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资料、理论分析及直观感觉4个项目,并确保专家量表收集的完整性[6-7]。

2 结果

2.1 三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

三轮专家意见对不同级别及不同类别指标协调系数统计结果显示,第一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36、0.24~0.35,专家意见较为离散;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15~0.62,意见相对比较集中。第二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均相对比较集中;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8~0.61,意见比较集中。第三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0~0.4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见表1。

2.2 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第1类操作技能中,一级指标中操作技能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第2类操作技能中,不同一级指标所占权重情况可见操作技能仍占有最大权重,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比较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所占权重最大,其次为职业道德及责任心和操作过程;第2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仍占有最大权重,且与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类似。见表2。

3 讨论

本科护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层次,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体系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该项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在于培养出一类高素质的全方位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优秀的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管理技能以及科研教育能力,以应对不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护理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应用性的学科,所实施的临床教学方案为护理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指导并帮助护理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一种身份上的转化,即护理学生向护士角色这一形象的转化。当代的临床工作不仅要求护士完成合格的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帮助护士这一角色具有突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深入,临床工作者加强了对护理时间能力的培养与考评,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向。结合当今形式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护生的临床能力进行正确的培养与评价,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临床能力评价“尺度”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社会和服务对象对高层次、个性化护理的需求、护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范畴的拓展等转变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和护生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临床能力的评价提出新的挑战。

临床能力为目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获取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临床和技术因素等。护理临床能力主要是指护理人员能够顺利并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做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将患者作为观察的中心与重点,并能对患者处于各项活动中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与了解。临床能力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体系教学,其目标不是获得知识再现的能力,而是做事或做人的能力。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是一种基于行为活动的训练,需要注重临床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将能力养成融入到各种专业课程教学及工作活动中,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同时临床能力的评价,要在活动过程中跟踪并考核,以保障临床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以往教育过程中,针对传统的护理本科实习生所开展的临床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理论考试、主观评价加技能考核等,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评价工具,也存在缺乏评价理论依据的情况。这就需要能够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客观与公正地判断并反映本科护生临床能力的目的。为适应护理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对护理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目前多采用的德尔菲法建立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体系更具有合理性及客观性。德尔菲法可通过函询的方法征求其他专家的意见,主观性相对较强,因此,对专家的合理选择过程至关重要[8-9]。除各国高等护理协会对本科护生专业、临床能力要求的界定外,国外各护理同仁也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工具展开了有益探索。有研究?蟮乐赋觯?在实施德尔法时所需要的专家数以15~20名为最佳,且所选择的专家不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为此,我院选择了20名专家,分别来自医院与学校,覆盖了护理、教育、管理、科研、临床等各个领域,一方面保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多目标进行合理化的处理,另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客观性[10-11]。

结合护理临床实践操作发现,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其临床操作能力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操作能力,为临床处理、健康教育、沟通交流等绝大多数护理工作的必备基础,但目前我国临床工作针对本科护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尚不存在明确又统一的标准[12-13]。有国外研究曾针对临床护理需求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标准,要求并规定了护理本科学生需注意培养判断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评估能力、技术能力以及临床决策能力等[14-15]。根据以往研究经验,我院即开展了本研究。临床护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妥善与准确地评估,做出合理的护理诊断并制订出较为详细的护理计划,能够严格按照所制订的护理技术给予实施,同时对护理效果评价的能力进行反馈与记录,即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另外,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护士的角色也在不断进步,作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护生不仅需要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另外,对护士来说,能够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对于把握患者的需求、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医疗制度改革深化导致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同样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帮助,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应激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4

参加工作以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护理服务理念,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响应医院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踏踏实实做好护理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信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护理学大专,本科的学习,取得了护理学中级职称证,通过了计算机考试,自学并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脱产学习护理学硕士并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在工作期间,积极努力学习各类急救知识、急救技能,能熟练使用急诊科各项急救仪器设备,积极参加科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参加并考核通过急诊心肺复苏学习,参加急救包扎学习等,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本职工作,协助护士长做好急诊大厅的管理工作及医疗文书的整理工作,配合护士长认真管理好急诊科耗材库房。分诊期间,认真接待每一位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做好急危重症病人的各项登记工作,并积极配合抢救。认真学习科室文件书写规范,认真书写一般护理记录,危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遵守规章制度,牢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日常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多年的工作经验加不断的努力学习使我具备了丰富的急救护理经验,多次参加各种突发事件急救、群体伤员抢救等公共事件。    

工作履职方面:积极指导低年资护士的日常护理工作,做好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及各种护理记录,认真做好实习护生的带教,配合护士长做好科室管理工作。认真登记记录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患者的信息,完成每月质控工作。分诊期间,对病人能进行准确的分诊并认真登记病人的基本信息和生命体征,遇有专科疾病患者,积极与专科进行沟通,妥善处置病人。管理急诊科耗材期间,认真做好各类耗材查对,及时发放补充急诊各点耗材,努力做好登记工作。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5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R47-4;H319.3

一、提出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虽然高职护理的教育科研和实践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思想的存在,使得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没有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之路,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进一步总结和升华,诸如:建立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新的体制、模式、机制;全面推进英语素质教育,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师资、教材、实训基地建设;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如何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如何健全高职教育质量的考核、考评制度等。本论文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自觉地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提高和完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理论体系,从而使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上升到新的高度,使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就业层次[1]。

二、分析问题: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

1.学校方面

(1)侧重公共英语课程(EGP)教学,英语教学服务于等级考试。目前各类高职院校EGP课程由专门的公共英语教师教授,而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也是大多数院校的毕业要求之一,所以为了提高通过率,公共英语课程(EGP)教学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安排很难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相联系。

(2)缺少和医院的深度融合,进而导致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有待于细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比较宏观的东西,比如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哪些能力,学生应该学什么等等,大部分没有充分的认识[2]。另一方面,一些参与的医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和医院合作是一种双赢,对于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持不太积极负责、对高职护理院校和医院合作持观望态度。

(3)缺乏懂专业的英语教师。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公共英语教师,公共英语教师讲专业英语,其不足在于专业知识不擅长。二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上专业英语课的弊端在于英语水平没有英语教师高,比如口语不流利、发音不很准,英语知识不系统。两者各有所短,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影响了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

2.教师方面

(1)缺乏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意识和积极性。高职护理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授课对学生所提的要求是一样的,再加上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良莠不齐,具体表现在大部分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篇幅过长,过多侧重理论的讲解;有的教材文中有对话,但对话只是日常对话,缺少护理病人及相关情境下的模拟对话,学生不能把一些专业知识贯穿进去;课后习题集中在句子翻译、完形填空,课后练习依然局限在传统的英语知识点上。对于这些问题,讲授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早有意识,但大多数教师没有考虑过根据教学内容建构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内容。

(2)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传统。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层面上,有时也会在课堂中采用一些课堂讨论、情景对话等,但也是简单的分组,练习一些小对话。

(3)考核方式单一。对护理专业英语的考核,大部分学校也是按照公共英语的考核方式进行,题型一般是词汇翻译、单选、阅读理解、句子翻译等。这些题型的考核,需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学生也是纯粹的应付,实际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在考试中体现出来。

3.学生方面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学生对自己英语能力自信心不足,从而丧失了兴趣,对护理专业英语学习不够重视。部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不理想,英语是很多学生的短板学科,而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通过公共英语能力PETS 3,英语A、B级等考试,获取毕业证书。基础好的学生会在英Z四、六级考试(CET-4、CET-6)上花时间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而护理专业英语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目中,仅仅是一门课而已,这门课只要通过学校的考核就好,除了课堂听讲和完成课堂作业,学生不会在上面多花时间。

三、解决问题: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1.学校层面

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是其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来进行[3],作为上层建筑,高职护理职业学校可以从四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给予支持。

(1)在学校和医院合作方面进一步深度合作,深入探讨一些护理专业课程的前沿内容,尤其是目前发展比较滞后的护理专业英语,可以鼓励教师与医院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学校和医院合作的课程设置,甚至开发教材,把医院的一些护理专业英语资料作为英语课堂的辅助资料。

(2)改变传统的重视公共英语考证的思路,乃枷肷咸岣叨曰だ碜ㄒ涤⒂镏匾性的认识,鼓励教师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改革,尝试多种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笔试,可以情景模拟对话、病人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4],并对教师的教学严格考查,对有成效的方式适当给予奖励。

(3)注重创设条件,鼓励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学习、了解相关护理专业的知识,稳定护理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2.教师层面

教师要树立传授知识、为学生提升能力服务的理念, 作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引领者与组织者,教师授课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改革:

(1)采用分层教学[6],在大学二年级开始上护理专业英语课程之前,根据学生大学一年级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情况来进分层教学,比如,对一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点要求,只要求能理解护理专业英语词汇,能够在一些特定场合用护理专业英语去沟通一些问题;对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在授课中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要看得懂一些比较复杂的护理领域的英语文章,能够熟练地进行对话。在授课中,要摒弃单纯依赖教材的想法,可以尝试自编讲义或者根据情景模块组织教学。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根据护理专业英语可能出现的情境,比如接诊病人、护理病人等过程中,尝试课堂情景表演、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分组先准备,分组时注意英语成绩较好和较差学生的结合,然后结合学生的讲稿和课堂表现加以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用护理专业英语沟通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把教学场合设在护理实训室,不要固定在一个教室里,针对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也要找一些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英文视频加强学生的听力。

(3)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重能力,轻语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的考评不能像传统的公共英语一样以试卷为主,平常考核把学生的课堂情景对话、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作为主要内容,期末考核也要把笔试、听力、口语结合起来。笔试可以采取填制一些各种病例报告、病人投诉信的回复等应用文写作;听力选用一些医院可能出现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复述内容;口语可以尝试让学生抽签解释一些护理专业词汇或者模拟护士与患者角色进行即兴对话。

3.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只有学生能真正把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各种改革才能收到效果。从学生层面讲,尝试把一个班级界定为一个医院的科室,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职位和职责,把医院的文化牢牢植入学生的理念中。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认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无用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护理职业素养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的状态。

四、结果

在中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还较薄弱,师资队伍也不够稳定,教学水平也不够高,学校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体系重建的有效机制。再加上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但是,只要高职护理院校的领导能够高度重视,教师能够转变理念,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根据学生的新特点新情况研究和改变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培养出既懂得护理专业知识又具备在工作岗位中应用护理专业英语知识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五、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护理行业广泛的就业渠道决定了护理专业英语在整个高职护理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新的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有助于实现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同时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真正把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搞出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小兰,201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2):25。

护理专业能力范文6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护理专业 本科英语教学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international nurses sets an even higher demand on English teaching in nursing major.English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should not only give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 fundamental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nursing contex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nursing major; undergraduates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参加到涉外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面对外籍护理对象应根据当地的文化提供相应的护理照顾,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彭云鹏 2012:19)。如何提高护理学生的在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涉外护理中能得体、有效的与病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是医学院本科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随着国家的发展,持续对外开放,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在中国定居的外籍人士也持续增长,因此在中国国内接受医疗护理的外籍人士也大幅度增加;另外国内医科大学,医学院和医院每年也会派大量的护理学生和护士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和提供护理帮助;国际护理人才面临严重短缺。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建立了引进外籍护士的计划和项目。这为国内就业情况一般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面对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护理对象,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涉外护理人员必备的条件。

(2)在涉外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但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外籍患者往往能够理解和原谅护理人员语言和语法上的错误,而对于一些因为不了解他文化而造成对患者的不尊重,往往无法原谅。如果护理人员只考虑语言的形式,而不注重不同文化中语言使用习惯,就会造成医患之间的误解甚至是冲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医疗观念,风俗禁忌。如果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不能正确理解护理对象的需求,就会造成交际失败,护理不当甚至会让患者拒绝护理。因此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得体的交际能力。

(3)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理论家雷林格尔(Leininger)就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理论。跨文化护理的核心部分是“日出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世界观和文化与社会结构层;第二层为服务对象层;第三层为健康系统层;第四层为护理照顾决策与行动层(蒋晓莲2006:9)。该理论模式提出:“护理不应是一固定的模式,只能有一个相对的框架,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各异的护理”(施楚君2004:538)。因此跨文化护理理论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涉外护理的过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识,注重了解护理对象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医疗观等。

2 在本科英Z教学中提高护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1)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包括语言, 语言是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刘伟荣 2009:241)毕继万提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护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近些年来ESP教学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ESP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也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特定需求,将英语教学和护理专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医科大学和医学院都为护理学生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却广泛存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高的问题,英语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不当。许多学校在大一大二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和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工作中与外籍患者交流的需要相结合。二是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护理英语,但基本都按照“英语+护理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护理英语课程一般只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护理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章,掌握相关的护理词汇和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这种能力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在涉外护理中的交际失败,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三是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课堂上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不用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 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优化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因此单一的笼统的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护理英语本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需求从而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可考虑第一学年设置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第二学年设置护理英语课程和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的跨文化交际课程。

(2)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选择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特定职业情境中的交际,这决定了与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不同。Parkinson和Brooker (2004)指出护理人员学要与病患之间的交际需要了解他们的病史,提供关于他们护理过程的信息和帮助他们怎样处理他们的疾病。这样的交际具有特定的步骤,涉及到特定的词汇和用语。雷林格认为“护理是一种需要解释的跨文化现象,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专业,是充满人道性、科学性的专业与学科”(蒋小莲 2006:10)。护理人员与病患的交际一定是建立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因此在选择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时除了要包括在病患沟通时常用的一些词汇和用语,还要侧重于医学机构组织,医学设备,医疗制度,医疗观,医疗风俗和病人的就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3)提高英语教师的护理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很多医学院和医科大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自身就非常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政府和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到英语国家的医院或医学院进修。一方面学习一些护理的专业知识,一方面了解相关的文化,将一些在护理过程中医患沟通的真实案例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进行讲解和分析。

(4)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基于交际式语言教学法,把真实的语境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模拟真实护理场景的任务,让学生与外籍患者沟通。在设计任务时要侧重于跨文化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反思沟通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引入护理语境中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案例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找出如果在今后与病患实际沟通中遇到类似情况合理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Leininger, M.Transculturual nursing:A promising subfield of study for nurse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M]. St. Louis: Mosby,1996.

[2] Parkinson,J&Brooker, C. Everyday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Nurses: A guide to working in the UK[M].London: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4.

[3] 万继.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6.2(1).

[4] 蒋小莲.跨文化护理理论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 刘伟荣.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2).

[7] 马菡.ESP理论视角下护理本科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